中医

合集下载

关于中医的知识

关于中医的知识

关于中医的知识中医,作为我国悠久的传统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以下文章将为您介绍有关中医的知识,包括中医的起源与发展、中医的基本理论、常见的中医疗法以及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医的起源与发展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已可追溯至远古时代。

中医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与演变。

早在古代,《内经》等经典著作中就有关于中医的记载,并提出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在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二、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等。

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阴阳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种属性,即金、木、水、火、土,认为人的身体和疾病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气血理论则强调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对健康的重要性。

三、常见的中医疗法中医疗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选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自然物质制成的药物来调理身体。

针灸疗法则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入细针,调节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推拿按摩则运用手法按摩、推拿人体部位,促进气血流通,舒缓疲劳和缓解疾病。

四、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

中医疗法的独特优势受到广泛认可,如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联合作用、针灸的神经调节作用等。

许多国家都设立了中医药相关的研究机构,开展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中医在慢性病、疼痛管理、康复医学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疗效和应用前景。

总结起来,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到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基本理论、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疗法,均在延续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医学中,中医也逐渐得到认可,并在许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价值。

相信随着更多的研究和实践,中医将继续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十三科

中医十三科

中医十三科中医学源远流长,涵盖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的“中医十三科”是指中医学中被称为基本科目的十三个学科领域,涵盖了从诊断到治疗的方方面面。

这些科目在中医学习和实践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医医生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中医十三科概述1.内科学: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脏疾病的科目,主要包括脏腑病变、失调证候的诊断和治疗。

2.外科学:外科学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外伤、手术等。

3.妇科学:妇科学是专门研究妇科疾病的科目,包括月经不调、妇科炎症等。

4.儿科学:儿科学主要研究儿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小儿感冒、消化不良等。

5.针灸推拿学:针灸推拿学是中医传统疗法中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包括针灸和推拿手法。

6.药物学:药物学是研究中药药物的性质、功效、剂量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科目。

7.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药物组成及其应用的科目,主要包括汤剂、丸散等中药方剂。

8.诊断学:诊断学是中医诊断的基础科目,包括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

9.病理学:病理学研究疾病发展的规律和病变的形态学特征。

10.藏象学:藏象学是中医辨证的重要科目,研究人体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11.气、血、津液学:气、血、津液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

12.阴阳五行学:阴阳五行学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阐述人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3.针灸学:针灸学是研究针灸治疗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包括经络、穴位、灸法等。

中医十三科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十三科涵盖了中医学的主要理论和实践内容,这些科目在中医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科目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技术,中医医生能够诊断疾病、辨证施治,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内科学中,中医医生可以通过望诊舌诊等方法判断病人的脏器功能状况;在药物学和方剂学中,医生可以开具中药药方用于治疗疾病;而在针灸推拿学和针灸学中,医生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疗法来调理病人的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的详细介绍

中医的详细介绍

中医的详细介绍中医,又称传统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中医以人的整体性、动态平衡为核心观念,强调辩证论治。

下面将对中医的起源、理论基础以及主要治疗方法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中医的起源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据考证,早在距今5000年以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先民就开始了对草药的利用,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医疗理论和方法。

到了战国时期,一些学者将这些散落的医疗知识进行整理,整体上构成了中医学的雏形。

而到了两汉时期,《黄帝内经》的问世则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确立。

二、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津液等观念。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对立但又统一的方面构成,通过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平衡。

五行学说则是将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种元素,即木、火、土、金、水,认为它们之间互相制约、相互生成。

气血津液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液体的概念,认为气血津液的正常循环与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以辨证论治为特点,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方面。

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学最为核心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草药是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经过加工而成的药材,具有药性和疗效。

中医学认为,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祛除病邪、促进组织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整气血流通、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广泛应用于一些慢性疼痛症、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失眠、焦虑等心理疾病的治疗中。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按摩人体经络、穴位,活血化瘀、疏通经脉、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推拿按摩广泛用于儿童疾病、慢性病的治疗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整。

4. 气功疗法气功是中医学的一部分,通过调整人体的呼吸、运动方式,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中医简介资料

中医简介资料

脏腑经络学说与中医诊断治疗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 括脏腑和经络两个方面
• 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包括五 脏、六腑、奇恒之腑等 •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 脉、络脉等
脏腑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 用于分析病因,指导临床治疗 • 用于指导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的应 用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中医简介
01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中医的起源及其背景
中医起源于原 始社会,最早 可追溯到神农
氏时期
01
• 神农氏尝百草,寻找草药治 疗疾病 • 中医的最早雏形——“草 药疗法”逐渐形成
夏商周时期, 中医逐渐发展, 出现了针灸、 推拿等治疗方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发展
• 中医现代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理论、治疗方法等 • 现代医学中医化:借鉴中医的理念、方法,发展现代医学
中医在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中医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的优势
• 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疗效稳定 • 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合长期服用
中医在治疗亚健康状态方面的优势
• 调整身体机能,提高抵抗力 • 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

02
•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 系的奠基之作 • 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在中 医中逐渐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 中医理论体系 不断完善,形 成了阴阳五行、 脏腑经络等理

03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 临床治疗的基础 • 医学家如扁鹊、华佗等对中 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时期
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确立, 治疗方法更加丰富

对中医的看法

对中医的看法

对中医的看法
我对中医的看法:
1、中医注重保持身体平衡:中医以调理人体内环境平衡和内药外敷等方法以疗法疗治身体疾病,强调以防为主,致力于保持人体和谐,鼓励推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2、中医的理论源远流长:中医药来源于东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为核心,是由古老的传统医学理论经过几千年不断演变发展而成,在今天仍然在实践和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3、中医临床经验丰富:中医家们研究发展出了相当完备的临床诊断方法,从就诊��理的时候就能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和人体的状况,此外中医还有辨证论治、穴位推拿、针灸、药熏拔等疗法。

4、中医药的药物组成复杂:中医的处方大多都属于大量的药物组合,他们的组合要经过多层次的考量,大多数组合在很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协调性,而且大部分药物成分使用之前都要经过处理便于服用以维持身体健康。

5、中医急症时应有注意:虽然中医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但是正如此前所说,中医既然能疗愈传统疾病,就可能治疗新出现的新生疾病,如果发生急症时也应当同时进行西医和中医双重治疗,以最大程度的救治患者。

6、大多数人如果有慢性病症,中医的治疗效果良好:内病外治,以调整身体机能与人体免疫力结合的方式来达到预防疾病及治疗的目的。

7、中医的思想和上古文化的影响:中医治未病,顾全身体,结合养生保健,目标是调整机能和恢复全身健康,同时推崇上古文化,认为处理问题和解决纠纷的原动力来自自然,它也崇尚自然界的和谐与自我完善。

8、中医应尊重前人的理论:传统的中医理论是由一大批著名的医学家传承的,因此,中荒应当尊重和继承他们对人体机能的研究结果,而不是倚重现代科学技术,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

中医简介

中医简介

简介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一般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

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苗医等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

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中的一支。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传统的中医学思维模式与源于欧洲的现代科学并不相容,然而,当今之科学期刊已多有论文研究之,并试图用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中医中的部分现象和治疗机理。

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定义“完整医药体系”这个概念时提到中医学:“NCCAM(美国国家补充与另类医学中心)把完整医药体系描述为涉及‘完整医药体系是与对抗疗法(常规)医学独立地或平行地演变的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形式,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等。

中医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和,通常采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手法进行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 草药分类:中药可以分为草药、矿物药和动物药三大类。

草药又可分为上草药和下草药,上草药主要使用植物的花、叶和茎,下草药主要使用植物的根、皮和果实。

2. 中药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质常被归入寒、凉、平、温和热五味,同时也与五脏和六腑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中药可以对应不同的脏腑和经络,用于调节和治疗相应的疾病。

3. 中药配方:中药可以单味使用,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配方搭配使用以发挥更好的疗效。

中药配方根据病情、病因、病机等因素进行选择,常见的配方有方剂、汤剂、丸剂、散剂等。

4. 中药炮制:中药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炮制处理,以增强疗效和降低毒性。

炮制的方法包括煎煮、蒸制、晒干等。

5. 中药药性功效: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常见的功效包括祛寒、燥湿、清热、解毒、补气、补血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需要经过专业医师的指导和判断,不能盲目使用或替代西医药物治疗。

中医基本概念

中医基本概念

中医基本概念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而中医基本概念则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必须了解的。

本文将围绕中医基本概念展开阐述,分步骤介绍其概念及相关内容。

第一步: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的生理、病理现象都是由于正常生理活动的变异和病理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学强调预防保健,注重调理和修养,讲究“以调为主,以药为辅”,这是中医学独特的贡献。

第二步:中医的病机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荣卫精气、五脏六腑以及经络等因素紧密联系,并在人体内交错流通,因此中医学强调维护人体各个器官的平衡,例如通过针灸、理疗、按摩等手段调理人体功能。

同时,中医研究病因、病机,将疾病归为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种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第三步: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听、问、切四个方面。

望就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态、姿态等,诊断疾病。

听就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音等,得出患者身体状况。

问就是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等信息,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切就是通过按压患者的腧穴、经络等部位,检查脉象,探测患者的体质、病情等。

第四步: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多种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是中医学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中草药和中成药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针灸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人体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也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是通过推、拿、揉、捏、撞等手法,促进气血循环,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艾灸则是中医药物治疗的辅助方法,由于艾香味具有温热的特性,可通过刺激穴位,起到祛寒、散寒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的整体观念、病机观念、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均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无可替代的。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应该在当今医学发展的背景下,发扬光大。

中医—搜狗百科

中医—搜狗百科

中医—搜狗百科中医,又称传统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医学实践,并通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为理论基础,包括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学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病理变化往往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部位。

因此,中医师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注重分析病人全面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以综合的方式进行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使中医学在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五行失调。

因此,中医医师在治疗疾病时,会选择一些能够调节阴阳、五行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其中,草药治疗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中草药具有较多的种类,针对不同的病症有着不同的治疗功效。

针灸则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阴阳,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推拿和气功则通过按摩和呼吸练习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

这些治疗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除了草药治疗、针灸、推拿和气功等传统疗法外,中医学还发展了一些辅助疗法,如中药煎煮技术、草药汤包制备技术、穴位定位技术等。

这些辅助疗法的发展,使中医学的治疗手段更加丰富和灵活,符合现代疾病的特点和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学在许多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慢性疾病的治疗、健康养生、妇科疾病的看病治疗等。

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还在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致力于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优势相结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作为一门自成体系的医学学科,中医学仍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中医术语大全

中医术语大全

中医术语大全1. 阴阳:宇宙和人体两种相互对立又统一的力量,阴为负极、寒凉、内向、静止;阳为正极、热燥、外向、活动。

2. 气血:中医理论中,气是人体功能活动的能量来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3. 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4. 经络:类似于血管系统的经络网络,贯穿全身,起着调节气血运行和沟通机体各部位的作用。

5. 脉搏: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身体状况,根据脉象的变化判断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情况。

6. 病因病机: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因,疾病发展演变的过程称为病机。

7. 虚实:诊断中常用的概念,虚指机体功能失调、能量不足,实指机体有异常的实质性变化。

8. 中药:使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材料制成的药物,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平衡,治疗疾病。

9. 针灸: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整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

10. 推拿:中医传统按摩疗法,通过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气血、舒筋活络。

11. 拔罐:一种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的疗法。

12. 刮痧:用刮痧板或其他工具,在皮肤上施加力量,刺激经络,改善血液循环。

13. 艾灸:利用艾绒或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熏烤或灼烧特定穴位,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14. 正气:指人体健康状态下的正常生命活动,与抵抗疾病有关。

15. 病邪:指外界或内部因素引起的病理性因素,影响人体健康。

16. 痰湿:中医术语,指体内湿气过重,导致症状如浮肿、困倦、食欲不振等。

17. 湿热:中医术语,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结合,表现为炎症、口渴、尿黄等症状。

18. 风寒:中医术语,指由风和寒气引起的疾病,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等症状。

19. 风热:中医术语,指由风和热气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发热、喉咙疼痛、口渴等症状。

20. 血瘀:中医术语,指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疼痛、淤血等症状。

21. 气郁:中医术语,指气滞不畅,导致情绪不稳定、胸闷等症状。

中医标准分类

中医标准分类

中医标准分类
中医学科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中医基础理论:这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理论体系。

2. 中医临床专业:这是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主要任务的学科,包括多个专业领域,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等。

此外,中医还可以分为经方中医和时方中医。

经方中医是通过六经辩证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有时候喝一剂汤药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时方中医则主要集中在家传中医,开药有汤头,治疗效果颇好,但是有个问题就是某些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一旦停药还会反复。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10大名老中医

中国10大名老中医

中国10大名老中医中医药作为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有许多名老中医以其卓越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著称于世。

本文将介绍中国十大名老中医,他们的医术造诣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 李时中李时中是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也是现代中医药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他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具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

李时中致力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他的努力使得中医药在国内外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2. 高世栻高世栻是中国著名的中医专家,他的医术造诣在中医界有着很高的声誉。

他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是中医药学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高世栻在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对后辈中医学者有着深远的影响。

3. 言福祥言福祥是中国著名的针灸专家,他被誉为“活针神手”。

他的针灸技术独到而精湛,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

言福祥还长期致力于针灸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针灸专家。

4. 朱振华朱振华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妇科专家,他的病案收藏量达数十万份,被誉为“妇科第一临床医生”。

朱振华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和创新,发展了一套独特的妇科诊疗方法,帮助了无数妇女恢复健康。

5. 林光美林光美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被誉为“儿科名家”。

林光美在儿科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医术,治愈了许多儿童的疾病。

她还积极参与中医儿科学科的教学和推广工作,为培养更多的中医儿科专家做出了贡献。

6. 董永钦董永钦是中国著名的推拿按摩专家,被誉为“中国生活自理能力评估体系和手法推拿评估体系创始人”。

董永钦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推拿按摩经验,他的手法独特,效果显著,深受患者的好评。

7. 张廷玉张廷玉是中国著名的中医药科学家,被誉为“中药学奠基人”。

张廷玉致力于中药学的研究和教育,他编纂了许多中药学的教材和著作,对中国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8. 吴长芬吴长芬是中国著名的中医脾胃专家,被誉为“医者仁心,治疗各种难治病的高手”。

中医的雅称

中医的雅称

中医的雅称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一种可以促进人体健康的综合性医学。

中医学涵盖了许多方面的主题,包括中药、针灸、按摩、气功等,是中国文化中最为珍贵和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

如今,中医学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研究领域,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这里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中医学中的一些雅称。

一、天人合一:中医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天人合一”。

它指的是人类身体内的五脏六腑、经脉络络密布的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协调、互动的关系。

人的健康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联系,因此,中医学着重强调了环境与人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正是这个概念的精髓所在。

二、顺应自然:中医学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医学认为,不同季节、不同时期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都是不同的,因此,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就必须顺应自然,保持身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

三、调和阴阳:在中医学中,阴阳被认为是一对互补、相生相克的概念。

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中医则是通过针灸、按摩、中药等手段调和阴阳,以达到平衡和健康的状态。

四、脉息相通:在中医学中脉络定义为人体内部的贯通网络,是人体内部各部分互通的关键路径,反应了人体内部的状态。

中医师可以通过触摸脉搏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如今,触诊等传统诊疗技术已经被针灸、中药等传统疗法所取代。

五、循证治疗:循证治疗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基本治疗理念,它指的是,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历资料,进行系统的病因学分析,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方法。

循证治疗不仅包括中药、针灸和按摩等传统疗法,也包括现代医学疗法,如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

六、以安为上:中医学主张“以安为上”,即治疗疾病的首要目标是缓解病症,并减轻患者的痛苦。

中医学强调治疗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病因和症状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既不能过于保守也不能过于激进。

七、诚心诚意:中医学注重医患关系,中医师与患者之间需要有真诚、信任、尊重和理解。

对中医的认识

对中医的认识

对中医的认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

中医注重预防和调节,以及身心的统一。

它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这些理论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基础。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

在中医看来,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引起的。

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的治疗理念与西医有所不同。

中医注重个体化的治疗,强调辨证施治。

辨证是指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了解疾病的表现和病因,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施治是指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强调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症状的缓解。

中医的治疗效果备受争议。

一方面,中医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在慢性病、疑难杂症和康复治疗方面。

另一方面,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理论常常难以被现代科学所接受。

一些人对中医持怀疑态度,认为它缺乏科学依据。

然而,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仍然被广泛应用和推崇。

中医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医正在与西医相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新模式。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正在接受现代科学的检验和验证,以期提高其治疗效果和科学性。

同时,中医也在积极学习和吸收西医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完善自己的体系。

总的来说,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它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和疾病的根本原因。

中医的治疗效果备受争议,但它在许多领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形成新的医学模式。

中医的发展和传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入行中医的途径有哪些方法

入行中医的途径有哪些方法

入行中医的途径有哪些方法
入行中医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中医学院专业教育:可以选择就读中医学校或医科大学的中医专业,通过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实践知识,获得中医学士或硕士学位。

2. 研究生研究方向:对于已经拥有医学学位或相关学科学位的人士,可以选择攻读中医相关的研究生学位,如中医学硕士、博士等。

3. 进修培训:对于已经从事医学工作的人士,可以选择参加中医进修培训班,通过短期培训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技术,提升中医医疗水平。

4. 自学成才:有一部分人通过自学中医经典和临床实践,逐渐掌握中医知识和技能,并通过相关考试或实践经验积累,获得从业资格。

请注意,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中医从业者的要求和认可程度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所在地区的法律法规和医学认证体系规定,选择适合的入行途径。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和针灸治疗学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和针灸治疗学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和针灸治疗学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而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以及针灸治疗学则是中医学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几个临床学科。

本文将分别对这些学科进行简要介绍。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脏疾病的中医学科。

它基于中医理论,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从整体和个体的角度来认识和治疗疾病。

中医内科学强调个性化的治疗方式,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外科学则是研究外科疾病的中医学科。

相比于西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注重以整体观念来认识疾病,并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进行治疗。

在中医外科学中,病因论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辨证施治,寻找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利用中药、中成药等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妇科学是研究妇科疾病的中医学科。

由于妇科疾病与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中医妇科学着重从整体、综合的角度来看待妇科疾病。

在治疗上,中医妇科学强调调整内分泌平衡,改善气血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疾病的中医学科。

在中医儿科学中,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性,治疗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中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辨证施治来治疗儿童疾病。

此外,中医儿科学还强调预防为主,通过中医养生保健,增强儿童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针灸治疗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疗法之一。

针灸治疗学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具,刺激穴位和经络,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或缓解病症的效果。

针灸治疗学不仅可以治疗某些特定的疾病,还可以改善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和针灸治疗学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通过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治愈疾病,维护健康。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这些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学PPT课件

中医学PPT课件
拔罐、刮痧等
简要介绍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的原理、操作方法和适应症。
饮食治疗
食物的药性
讲解食物的四气、五味等药性理论, 以及食物归经、饮食禁忌等。
常见疾病的食疗方案
针对常见疾病,提供具体的食疗方案 和建议。
食疗原则和方法
介绍食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因人 、因时、因地施膳等。
心理治疗
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中药制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01
中药制剂的种类与特点
介绍中药制剂的种类,如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并分析其特点。
02
中药制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领域
阐述药抗病毒、中
药抗肿瘤等。
03
中药制剂研发的挑战与前景
探讨中药制剂研发面临的挑战,如质量控制、临床试验等,同时展望其
气功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气功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解释气功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包括调身、调息、调心等方面。
气功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领域
阐述气功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领域,如气功治疗高血压、气功治疗 糖尿病等。
气功的实践方法与注意事项
介绍气功的实践方法,包括姿势、呼吸、意念等方面,同时提醒注 意事项,如避免过度练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功法等。
注意事项:态度要和蔼,避免暗示, 尽量让病人自己叙述病情
切诊
脉诊
按触病人的脉搏,观察脉象变化,推断病情的性质和病位
按诊
用手触摸或按压病人的肌肤、手足、胸腹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等情况,推断病情的性质和 病位
03 中医学的治疗方 法
药物治疗
01
02
03
中药的药性理论
讲解中药的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等药性理论,以 及药物归经、配伍禁忌等 。

中医学的专业介绍

中医学的专业介绍

中医学的专业介绍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门学科,注重人体整体的健康观念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专业介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人体的整体健康观念和调节机制,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导中医临床治疗。

2. 中医诊断学:包括四诊法(望、闻、问、切)和辨证施治。

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听诊、询问和脉诊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辨别疾病的病机,为治疗提供依据。

3. 中医药学:包括中药学和中药制剂学。

中药学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特点,中药制剂学研究中药的炮制方法和制剂制备技术,为中医治疗提供药物支持。

4. 中医临床学:主要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等。

中医临床学通过辨证施治,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综合治疗手段,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指导人们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

包括中医饮食调养、中医气功养生、中医按摩养生等。

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方法,
维护人体的健康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学的内容

中医学的内容

中医学的内容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学科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经络学说、六经理论等。

2. 中医诊断学:包括望诊(观察患者面色、舌色、脉搏等)、闻诊(听取患者的声音、气息等)、问诊(询问患者症状、病史等)和切诊(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判断疾病情况)。

3. 中医治疗学: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气功调理等。

4. 中医预防保健学:包括饮食调理、穴位保健、气功调养等。

5. 中医疾病学:包括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病、传染病等各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的来说,中医学的内容涉及广泛,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平衡和和谐,关注整体的身心健康。

与西方的医学相比,中医学注重预防和调理,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工作内容

中医的工作内容

中医的工作内容
中医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诊断:中医通过仔细询问病史、症状观察、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注重个体化,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理变化特点,进行准确的诊断。

2. 辨证论治: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中医理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意味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不同的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治疗病因,疾病的治疗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缓解,更重要的是调理整体身体的平衡。

3. 中药治疗:中医重视通过中药来调理身体,中药多采用中草药材制成的药物,通过草药的性味、功效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药物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针对不同的病证进行配方,增加疗效。

中医也注重中药的剂型搭配和用药方法,如煎药、冲服、炖膏等。

4. 针灸与推拿: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头,刺激人体经络,调整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一种按摩和拍打的手法,通过刺激和调理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5. 调养与预防:中医强调保持人体的平衡和谐,通过调节饮食、作息、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

中医注重个
体化的调养方法,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环境来制定适合的调养方案。

总体而言,中医的工作内容是通过辨证论治、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和促进人体的健康,实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中医注重个体化,重视整体观念和治疗原则,提倡综合治疗方法,强调身心平衡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中医三基考试复习题一、解释下列名词:1、培土生金: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即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又称补养脾肺法。

适用于脾肺气虚之证。

2、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

是万物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又称“六元”,一般而言对人体无害。

3、娇脏:指肺。

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

肺外合毛皮,开窍于鼻,与外界直接相通,易受外邪侵犯。

而且肺为清虚之脏,喜洁净不容异物,“一物不容,毫毛必咳”,故说肺为娇脏。

4、水谷之海:指胃。

因胃是接受、容纳并腐熟原始水谷的主要脏器,故称“太仓”、“五谷之腑”。

二、问答题:1、正常舌象的特征是什么?舌质柔软,运动灵活,颜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度,紧贴舌面,中根部较多,边尖部较少。

简称淡红舌,薄白舌。

2、肝胆湿热证的证候要点有哪些?胁肋胀痛,或有痞块,身目发黄,色泽鲜明,纳呆,腹胀,口苦,泛恶欲呕,身热,或寒热往来,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为阴部湿疹,炙热瘙痒,或为睾丸肿胀热痛,或为妇女带下黄臭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三、单选题(选择最佳答案)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A.阴阳五行与脏象经络B.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C.以五脏为主的整体观D.望闻问切与辨证论治E.辨证求因与审因论治2.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A.因人制宜B.同病异治C.异病同治D.审因论治E.虚则补之3.言脏腑之阴阳,脾为:()A.阴中之阳B.阴中之阴C.阴中之至阴D.阳中之阴E.阳中之阳4.“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A.相互交感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5.以阴阳失调来阐释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其病机是:()A.阴阳偏盛B.阳偏衰C.阴阳格拒D.阴阳互损E.阴阳离决6.下列关于五行生克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A.木为水之子B.火为土之母C.水为火之所不胜D.金为木之所胜E.木为土之所不胜7.下列各项中,属于母病及子的是:()A.肺病及肾B.肝病及肾C.肺病及心D.心病及肝E.脾病及肾8.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依据是:()A.心主血B.心主神志C.心主思维D.心总统魂魄E.心总统意志9.下列哪项在心主血脉中起关键作用:()A.心血充盈B.心气充沛C.心神安宁D.心搏如常E.脉道通利10.脾之液为:()A.汗B.涕C.泪D.唾E.涎11.肝藏血与脾统血的共同生理功能是:()A.贮藏血液B.调节血量C.统摄血液D.防止出血E.化生血液12.肺主气的功能取决于:()A.司呼吸B.宗气的生成C.全身气机的调节D.朝百脉E.主治节13.下列哪项不是脾的生理功能:()A.水谷的受纳和腐熟B.水谷精微的转输C.水液的吸收和转输D.脏器位置的维系E.血液的统摄14.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B.促进生殖机能的成熟C.主生长发育和生殖D.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E.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15.下列关于五脏所藏的叙述,错误的是:()A.心藏神B.肝藏魂C.肺藏魄D.脾藏意E.肾藏智16.下列各脏中,其生理特性以升为主的是:()A.肺与脾B.肺与肝C.肝与肾D.心与肾E.肝与脾17.具有“喜润恶燥”特性的脏腑是:()A.肝B.肺C.脾D.胃E.大肠18.利小便而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A.脾主运化B.肺主通调水道C.小肠主受盛D.小肠主化物E.小肠主泌别清浊19.天癸的产生主要取决于:()A.肾中精气的充盈B.脾气的健运C.肾阳的蒸化D.肝血的充足E.肾阴的滋养20.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21.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是:()A.肝、肺B.肺、肾C.脾、胃D.肝、胆E.心、肾22.治疗血行瘀滞,多配用补气、行气药,是由于:()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生气E.血能载气23.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是:()A.血府B.经络C.腠理D.三焦E.分肉24.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在:()A.四肢部B.肩胛部C.头面部D.胸部E.背部25.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小肠经流注于:()A.膀胱经B.胆经C.三焦经D.心经E.胃经26.绕阴器的经脉是:()A.足厥阴经B.手厥阴经C.足少阴经D.手太阴经E.足太阴经.27.最易导致疼痛的外邪是:()A.风B.寒C.暑D.燥E.湿28.下列哪项是火邪、燥邪、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A.耗气B.上炎C.伤津D.动血E.生风29.下列关于火热内生机理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有余便是火B.邪郁化火C.五志过极化火D.精亏血少,阴虚阳亢E.外感暑热阳邪30.“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A.因病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因时制宜E.因证制宜31.下列各组药物中,属于配伍禁忌的是:()A.巴豆与牵牛B.丁香与三棱C.牙硝与郁金D.官桂与五灵脂E.人参与石脂32.下列解表药中廉有化湿和中功效的是:()A.紫苏B.香薷C.生姜D.白芷E.防风33.下列药物中,能燥湿止带的是:()A.防风B.白芷C.羌活D.苍耳子E.藁本34.石膏的性味是:()A.辛苦大寒B.辛咸大寒C.辛酸大寒D.辛甘大寒E.甘淡大寒35.黄芩具有而黄柏不具有的功效是:()A.燥湿B.泻火C.解毒D.清肺热E.退虚热36.下列药物中,不宜与藜芦配伍的是:()A.黄芩B.黄连C.黄柏D.龙胆草E.苦参37.具有养阴生津功效的药物是:()A.生地黄B.牡丹皮C.赤芍D.紫草E.金银花38.解表药的味多是:()A.辛味B.酸味C.甘味D.苦味E.咸味39.具有降逆止呕功效的药物是:()A.白前B.旋覆花C.桔梗D.前胡E.白芥子40.百部的主要功效是:()A.化痰B.止咳C.平喘D.清肺E.泻肺41.长于治疗寒痰咳喘,胸满胁痛的药物是:()A.白芥子B.紫苏子C.杏仁D.葶苈子E.桔梗42.具有消肿散结功效的药物是:()A.芫花B.巴豆C.甘遂D.牵牛子E.芦荟43.独活具有的功效是:()A.活血B.行气C.化痰D.泻下E.解表44.砂仁具有的功效是:()A.温肝B.暖肾C.温肺D.温中E.回阳45.泽泻具有的功效是:()A.泄热B.清肝C.健脾D.清肺E.解暑46.细辛具有的功效是:()A.回阳救逆B.温肝暖肾C.温中降逆D.宣通鼻窍E.理气和胃47.辛夷人汤剂宜:()A.烊化B.冲服C.后下D.包煎E.先煎48.具有行气消积功效的药物是:()A.使君子B.苦楝皮C.槟榔D.贯众E.雷丸49.具有散瘀消痈功效的药物是:()A.大蓟B.地榆C.槐花D.白茅根E.侧柏叶50.白僵蚕具有的功效是:()A.收敛生肌 D.明目去翳 C.解毒散结 D.燥湿化痰 E.消痰行水51.甘草具有的功效是:()A.补气燥湿B.益气养阴C.生津养血D.托毒生肌E.润肺止咳52.何首乌具有的功效是:()A.补血,润肺止咳B.滋阴,补益心脾C.解毒,润肠通便D.养血,益胃生津E.敛阴,补血益精53.羚羊角人汤剂宜:()A.先煎B.后下C.包煎D.另煎E.烊化54.肉豆蔻与白豆蔻均具有的功效是:()A.涩肠止泻,下气平喘B.温中散寒,行气消胀C.温中行气,燥湿止带D.收敛固涩,制酸止痛E.涩肠止泻,敛肺止咳55.贯众具有的功效是:()A.止血B.止泻C.止呕D.止咳E.止痒56.用量不宜过大,常用量为3g-6g的药物是:()A.茯苓B.滑石C.地肤子D.关木通E.茵陈蒿57.既能息风止痉,又能祛风湿,止痹痛的药物是:()A.羚羊角B.地龙C.钩藤D.天麻E.珍珠58.具有清心安神功效的药物是:()A.玉竹B.龙眼肉C.人参D.莲子E.百合59.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忌用的药物是:()A.太子参B.西洋参C.益智仁D.菟丝子E.山药60.具有涩肠,止血,杀虫功效的药物是:()A.椿皮B.苦楝皮C.贯众D.榧子E.肉豆蔻61.清营汤的功用是:()A.泻火养阴,凉血散瘀B.益气养阴,宁心安神C.清热凉血,养阴生津D.清营透热,养阴活血E.泻火解毒,凉血止血62.具有解表清里功用的方剂是:()A.葛根黄芩黄连汤B.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C.凉膈散D.小柴胡汤E.竹叶石膏汤63.左归丸与一贯煎相同的功用是:()A.滋阴B.疏肝C.补脾D.降火E.益气64.大定风珠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柏子仁B.桃仁C.郁李仁D.杏仁E.麻子仁65.玉屏风散的功用有:()A.固表B.涩肠C.止遗D.固冲E.补肾66.九味羌活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白芍药B.山茱萸C.生地黄D.麦门冬E.枸杞子67.下列组成药物中含有生黄芪与当归的方剂是:()A.仙方活命饮B.四妙勇安汤C.透脓散D.阳和汤E.复元活血汤68.黄芪桂枝五物汤与当归四逆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生姜、芍药、桂枝B.大枣、桂枝、生姜C.黄芪、桂枝、芍药D.芍药、生姜、大枣E.桂枝、芍药、大枣69.芍药汤与白头翁汤的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黄芩B.黄连C.黄柏D.大黄E.秦皮70.泻白散与清骨散的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桑白皮B.地骨皮C.牡丹皮D.五加皮E.茯苓皮71.患者胃肠热盛,大便秘结,腹满硬痛而拒按,潮热,神昏谵语,但又兼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顿。

其病机是:()A.虚中夹实B.真实假虚C.由实转虚D.真虚假实E.实中夹虚72.患者自汗,多尿,滑精,是因气的何种作用失常所致:()A.推动B.温煦C.防御D.固摄E.气化73.患者男,56岁。

素患眩晕,因情急恼怒而突发头痛而胀,继则昏厥仆倒,呕血,不省人事,肢体强痉,舌红苔黄,脉弦。

其病机是:()A.气郁B.气逆C.气脱D.气陷E.气结74.患者曾发高热,热退而见口鼻、皮肤干燥,形瘦,目陷,唇舌干燥,舌紫绛边有瘀斑、瘀点。

其病机是:()A.津液不足B.津亏血瘀C.津枯血燥D.津停气阻E.气阴两亏75.患者关节疼痛重着,四肢困沉重,头重如裹,其病因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痰饮76.患者女,36岁,已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月经淋漓不断,经血色淡,舌淡无苔,脉沉细无力。

其病机是:()A.脾不统血B.脾肾阳虚C.气血两虚D.脾肺气虚E.肝血不足77.患者,男,50岁。

咳嗽喘促,呼多吸少动则益甚,声低息微,腰膝疫软,舌淡,脉沉细两尺无力。

其病机是:()A.肺气虚损B.肺阴虚亏C.肺肾气虚D.肺肾阴虚E.肾气虚衰78.患者,男,50岁。

眩晕欲仆,头重脚轻,筋惕肉润,肢麻震颤,腰膝软,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其病机是:()A.肝阳上亢B.肝肾阴虚C.肝阳化风D.阴虚风动E.肝血不足79.患者,男,70岁。

神志痴呆,表情淡漠,举止失常,面色晦滞,胸闷泛恶,舌苔白腻,脉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