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5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尝试解答
[变式 1] (2020·河北衡水中学下学期第二次调研)如图甲,是“探究功 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当质量为 0.1 kg 的小车在 1 条橡皮筋作 用下弹出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 W;当用 2 条、3 条……完全相同 的橡皮筋进行第 2 次、第 3 次……实验时,由于每次实验中橡皮筋的拉伸 长度相同,因此第 2 次、第 3 次……实验中,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 2W、3W……,每次实验中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可由打点计时器所打出的纸 带求出。则:
(1)为了保证细绳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以下操作必要的是 ____A__C____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在未挂钩码时,将木板的右端垫高以平衡摩擦力 B.在悬挂钩码后,将木板的右端垫高以平衡摩擦力 C.调节木板左端定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木板平行 D.所加钩码的质量尽量大一些
(2)图 b 是甲同学某次实验中打出纸带的一部分。O、A、B、C 为 4 个 相邻的计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 4 个打出的点没有画出,所用 交流电源的频率为 50 Hz。通过测量与计算,可知打点计时器打 B 点时小 车的速度大小为____0_._3_6____ m/s。
2.可以把长木板换成气垫导轨,省略平衡摩擦力的操作步骤,达到简 化实验过程的目的。
考点 1 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 例 1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D___。 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 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 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 D.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即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
1.本节是一个探究性实验,探究的目的是( D
A.探究力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B.探究力与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关系 C.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加速度变化的关系 D.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
2、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作出W -v图象如图所示,符合实际的是( )
二、采集数据 生成结论
实验 次数 1 2 3 4 5 6 橡皮筋 做的功 W 2W 3W 4W 5W 6W 匀速运动时的速度
v
0.232 0.321 0.417 0.469 0.529 0.571
v
2
v
3
v
0.481664 0.566569 0.645755 0.684836 0.727324 0.755645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 的关系
一、探究目的
探究合力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初速 度为零,实验转化为探究合力做功与末速度 的关系。
引导: 1.用什么实验器材测量速度?怎么测?
2.测量功需要测什么物理量,用什么实验 器材测量,怎么测?
方案一:
打点计时器
小车
铁钉
纸带
橡皮筋
木板
通过每次增加一根橡皮筋的方法表示功的大小。
CWWWW NhomakorabeaO
v
O
v B
O
v C
O
v D
A
3、关于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你的探究结 论是( )
B
A. C.
W v
B.
3
W v2
W v
W v
D.
4、关于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D ) 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 具体数值
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四、数据处理,寻找W与v的关系 问题:如何找到功与速度的关系? 方法一:计算法 比较麻烦 方法二:图像法
简便直观,可以减少偶然 误差
五、结 论
弹簧弹力对小车做的功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注:这里的弹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因为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初速度为零, 末速度就是小车速度的变化。 拓展:如果小车的初速度不为零,功与速度之 间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
再 见
7.6、实验:探究功与 速度变化的关系
冠县一中
刘冠坡
一、实验方案的设计步骤
(1)明确实验目的。 (2)设置适当的物理情景。
(3)选择实验器材。 (4)拟定试验方法
二、请你思考
• (1)实验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 (2)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物体的速度? (3)如何对物体作功?怎样表示每次 做的功? (4) 探究过程中,我们是否需要测出橡皮 筋做功的具体数值?
(5) 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有什 么要求?
三 实 验 过 程
1、 调导轨水平,滑块在导轨任意位置上基本不动,
或稍微滑动但不总向一个方向滑动即可。测出挡光 片的宽度。 2、先将一根橡皮筋一端挂在在滑块上端的螺丝上, 另一端挂在气垫导轨一端的螺丝上。拉长橡皮筋记 下滑块位置。接通数字计时器电源,按下选择 显示1, 释放小车。记录挡光时间。
物理必修Ⅱ人教新课标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课件

一个人骑自行车在平直的路面上运动, 当人停止蹬车后,车继续向前运动(如下图所 示),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可以认为是大小 不变的.试根据人骑自行车这一运动过程,研 究外力对物体做的功和物体运动速度的关 系.要求写出探究思路、所需器材、测量数据, 探究结果.
解析:(1)使自行车获得某一速度后,停止蹬车, (2)设自行车无动力后受到的阻力是 Fμ,则这一过程阻力 让自行车沿着平直路面前进.用秒表测出自行 所做的功 Wμ=Fμs,自行车的初速度 v0=2 v =2s/t. 车从停止蹬车到停止运动所用的时间t,用皮尺 测出自行车停止蹬车后运动的距离s. (3)重复实验步骤(1)可以得到多组 t 和 s 的值.
1.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实验中需要的 器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2.当用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2 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 伸长度都______________一致,以保证第2 次、第3次……橡皮筋的功是________…… 3.根据实验数据作个W-v草图,大致判断两 个量可能是什么关系.如果认为很可能是 W∝v2,就作出W-v2曲线,如果这条曲线是 ________,就可以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2)减小误差的办法 ①实验前要先平衡摩擦力. ②尽量选用同一规格的橡皮筋. ③选用间距均匀的几个间隔,测量其总长度, 求得平均速度. ④描点时既要观察各点的位置关系,又要考虑 应有的函数关系,若拉力大,小车速度大,点 数少,可能使W与v成线性关系,控制小车速 度,加大纵坐标单位长度,可减小误差.
先对测量数据进行估计,或者作出W-v草图, 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有什么关系.如果认为有 可能是W∝v2,就对每一个速度值算出它的二 次方,然后以W为纵坐标,v2为横坐标作图(不 是以v为横坐标).如果这样作出的图象是一条 直线,说明两者关系真的是W∝v2……
【高考第一轮复习物理】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1.实验目的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2.实验原理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可通过改变力对物体做的功,测出力对物体做功不同时物体的速度,为简化实验可将物体初速度设置为零,可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成倍增加.再通过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来测量每次实验后小车的末速度v.3.实验器材小车(前面带小钩),100 g~200 g砝码,长木板,两侧适当的对称位置钉两个铁钉,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学生电源及导线(使用电火花计时器不用学生电源),5~6条等长的橡皮筋,刻度尺.4.实验步骤(1)按如图所示将实验仪器安装好,同时平衡摩擦力.(2)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1,将这一组数据记录下来.(3)用2条橡皮筋做实验,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这样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2,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2,将数据记录下来.(4)用3条、4条、……橡皮筋做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功和速度,记录下来.(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①测量小车的速度:实验获得如图所示的纸带,为探究橡皮筋弹力做功和小车速度的关系,需要测量弹力做功结束时小车的速度,即小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应在纸带上测量的物理量是(用字母表示):A1、A2间的距离x,小车速度的表达式是(用测量的物理量表示)v=xT(T为打点计时器的时间间隔).②实验数据记录(自己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③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在坐标纸上画出W-v和W-v2图线(“W”以一根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④实验结论:从图象可知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为W∝v2.重点难点突破一、数据处理1.计算法:在确定了橡皮筋对小车所做的功并测出了小车获得的速度后,如果作出的W-v曲线不是一条直线,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分析数据.即根据测得的速度分别按W∝v2、W∝v3、W∝v、…算出相应的功的值,再与实验确定的功的值进行比较,判断与上述哪一种最接近,它们之间就具有哪一种关系.2.图象法:我们也可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作出W-v2曲线、W-v3曲线、W-v曲线、……如果哪一种图象更接近于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功与速度之间就是哪一种正比关系.3.软件法:利用Excel数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二、误差分析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尽量减小它.为减小本实验的实验误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长木板上,小车、铁钉、打点计时器的位置应调整适当,以保证打在纸带上的点便于处理,求出小车运动的速度.2.平衡摩擦力时,可使木板略微倾斜,作为补偿,保证小车脱离橡皮筋后做匀速运动.3.小车的质量较小,当用多条橡皮筋时,打出的点过少,应改用质量稍大的小车(或加砝码),以保证打出的点便于处理.三、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实验中的小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对小车做负功,我们研究的是橡皮筋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应设法排除摩擦力的影响,可采用将木板一端垫高的方法来实现.将木板一端垫高,使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摩擦力相平衡,就能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判断已平衡掉摩擦力的方法是,轻推一下小车,观察小车不受其他力时能否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2.我们用2条、3条、……橡皮筋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实验时橡皮筋伸长的长度3.实验数据处理时,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W为纵坐标,小车获得的速度为横坐标,以第一次实验时的功W为单位,作出W-v图象,分析这条图线,可以得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W与小车获得的速度v 的定量关系.4.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相邻各点的间距并不均匀,应选间距均匀的那一段纸带来计算小车的速度,因为这一段是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完毕时的情形.【例】如图所示为与小车相连,穿过打点计时器的一条纸带上的点并不都是均匀的,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纸带的左端是与小车相连的②纸带的右端是与小车相连的③利用E、F、G、H、I、J这些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小车的速度④利用A、B、C、D这些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小车的速度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刚开始释放时,与小车相连的一端打出的点应会比较密集,且点的间距逐渐变大,故右端与小车相连;为确定小车速度应选取间距均匀的点,这时橡皮筋已停止对小车作用,故②和④正确,选B.。
第七章 6《实验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同步课件

解析:由实验数据得出 W 与 v2 成正比,所以根据数学知识
可知 W-v 图象是抛物线,且开口向上,故选 B.
C.在实验中每次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当用 1 条、 2 条、3 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 就分别是 W、2W、3W„„ D.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对小车的拉力 F 和小车在拉力作 用下移动的距离 s,便可以求出每次实验中力对小车做的功,可 控制为 W、2W、3W„„ 解析:橡皮筋对小车的作用力是个变力,其力的变化不好 控制,且其做的功无法直接用公式进行计算,故 A、B 选项可 行性均不高;C 选项操作方便,且不用计算橡皮筋具体做的功; D 选项的操作不可取. 答案:C
v 和 v2 的数据已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W/J v/(m·s-1) v2/(m·s-1)2 0.00 0.00 0.00 1.00 0.80 0.92 2.00 1.10 1.21 3.00 1.28 1.92 4.00 1.59 2.34 5.00 1.76 3.10 6.00 1.92 3.87
图 7-6-2
(2)实验数据记录(自己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3)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在坐标纸上画出 W-v 和 W-v2
图线(第 1 次橡皮筋做的功 W 为纵轴的单位长度). 【实验结论】 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为 W∝v2.
【例1】在做“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时,小 车的质量为 m,使用橡皮筋 6 根,每次增加一根,实验中 W、
小车相应获得的速度 v2 、v3 „„
【数据处理】 (1)测量小车的速度:实验获得如图 7-6-2 所示的纸带, 为探究橡皮筋弹力做功和小车速度的关系,需要测量弹力做功 结束时小车的速度,即小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所以应在纸带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教案: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定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的介绍2. 实验原理与方法3. 数据处理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的应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讨论、写作。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数据处理软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解释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功作用下物体的速度变化。
4. 数据处理:学生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解释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写作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其沟通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小车、滑轮、测力计、计时器等。
2. 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Python等。
3. 参考资料:相关物理书籍、学术论文、网络资源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导入与讲解:2课时2. 实验操作:3课时3. 数据处理与讨论:2课时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在实验报告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能力,以及对物理概念的深入理解。
十、课后作业1. 复习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加深对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理解。
3. 拓展阅读相关物理书籍或学术论文,了解功与速度变化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动能定理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理解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实验7.6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于钩码、砝码和小车组成的 系统,钩砝的重力做正功,
测量点 O A B C
S/cm 0.00 1.51 3.20
C
? ?
BB A
问题:①橡皮筋做功是恒力做
功还是变力做功? ②如何改变橡皮筋做的功? ③要保证橡皮筋做功为整数倍需要选择什么样的橡皮
筋?才能减少误差? 橡皮筋的长度、粗细应相同
④改变橡皮筋条数后为什么要把小车拉到相同的位置释放? 不这样会出现什么结果? 每条橡皮筋每次做功相等
思考一: 1.还有其他力对小车做功吗?为了使橡皮筋对小车
题而不影响问题的解决,只需要测出每次实验时橡皮筋 对小车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多少倍,使用的方法是 C A.用同样的力对小车做功,让小车通过的距离依次是s、2s、 3s……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力对物体 做的功就是W、2W、3W …… B.让小车通过相同的距离,第1次力为F、第2次2F、第3次 3F……实验时,力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2W、3W …… C.选相同橡皮筋,实验中每次橡皮筋拉伸长度相同,用1条、 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 实验时,橡皮筋对物体做的功就是W、2W、3W …… D.用弹簧秤测量对小车的拉力F, 用直尺测量小车移动s,便 可以求出每次F对小车做的功,可控制为W、2W、3W …
过 2.将橡皮筋固定在小车前端.拉长橡皮筋使小车位于靠
程 近打点计时器处,记下小车位置.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
释放小车.
C
? ?
BA
3.用2 条、3 条、4 条、5 条橡皮筋分别代替1 条橡皮 筋重做实验,保证每次释放小车的位置相同,即橡皮筋 被拉长的长度相同.
4.在上述实验中打出的5 条纸带中,分别找出小车开始 近似做匀速运动的点,并分别测出匀速运动时的速度 v1 、v2 、v3 、v4 、v5 .
第5章_5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并使其竖直通过光电门.某同学测得各段黑色磁带通 过光电门的时间Δti与高度差Δhi,并将部分数据进行 了处理,结果如下表所示.(取g=9.8m/s2,表格中M 为直尺质量)
图5-5-6
实 验 次 序
ti (103s) 1.21 1.15 1.00 0.95
d vi ti
(m· -1) s
C.释放纸带,然后接通电源开关,打出一条纸 带 D.更换纸带,重复B、C步骤,选出点迹清晰符 合要求的纸带 E.用公式 求出速度,验证机械能是否守 v 2gh 恒在以上的操作中,你认为存在错误的步骤 是 .(只填步骤前序号)
CE
3.实验方法的变化 小明利用透明直尺和光电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 恒定律,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5-5-6所示,当有 不透光物体从光电门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 显示物体的挡光时间.所用的光电门传感器可测的 最短时间为0.01s.将挡光效果好、宽度为 d=3.8×10-3m的黑色磁带若干段贴在透明直尺上, 让直尺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
g s2 s1 f 2 m [ ] 4
.
第五章
机 械 能
5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的探究思路有 何巧妙之处? 实验中用橡皮筋的弹力拉动小车做功使小 车获得动能,探究橡皮筋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变化 的关系.橡皮筋的弹力是变力,所做的功是变力功, 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以计算功的大小.然而,改变橡 皮筋的条数,保持小车相同的运动距离,
则弹力功的大小与橡皮筋的条数成正比.也就是 说,在相同的位移情况下,用一条橡皮筋做的功 为W,用两条同样的橡皮筋做的功就是2W,用 三条同样的橡皮筋做的功就是3W……这样,实 验中巧妙地避开了功的计算.
平抛版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修改版

测速度: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
实验误差分析:
原理方程: 1、木板上的摩擦力是否会造成误差?有何
办法?
会,可垫高木板一端来平衡摩擦力。之后 的原理方程变为:
参考实验步骤:
1、装好实验器材。(纸带、复写纸、电源) 2、平衡摩擦力。(怎样算平衡?) 3、用一根橡皮筋对小车做功。(拉伸长度?) 4、测量计算小车获得的速度。(如何选点?) 5、用多根橡皮筋重复步骤3、步骤4 。 6、整理仪器。
邵阳市一中
张文品
一、课程导入----理论猜想与推证
功
重力做功
能
重力势能变化
弹力做功
弹性势能变化
?
什么力做功
动能的变化
运动形式
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合外力做功
动能变化
0
不变化
0
正功 正功
不变化
增加 增加
平抛运动
匀减速直线运动
负功
猜想
减少
动能的变化
合外力做功
并且通过类比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我们可以 得到,合外力做了多少正功,动能就增加多少; 合外力做了多少负功,动能就减少多少。也就 是: 问题:思考特殊情况,若初速度为0的情况下, 合外力的功是否就等于物体的末动能? 推进:今后为了定量讨论功与动能相关的问题,还
二、课程推进---设计实验检验理论推导
思路点拨:(控制变量法)
而要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也就是得到功随 速度变化的图像。那么主要的问题变为: a、如何测功? b、如何测速度?
物理上最简单的情景就是一个力做功,初速度为零。 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力对物体做可测的功,然后配 上可以测量物体速度的仪器即可。而且此时的功正好 是物体的末动能,正好可以检验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第六节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①纸带的左端是与小车相连的
人 教 版 物 理 必 修 2
②纸带的右端是与小车相连的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③利用 E 、 F、 G 、 H 、 I 、 J 这些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小 车的速度 ④利用 A 、 B 、 C 、 D 这些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小车的速
度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解析:小车先加速后匀速,加速时速度小,点子密集,
(3)若木板水平放置,小车速度最大时橡皮筋的拉力与摩
擦力相等,则此时橡皮筋仍处于伸长状态,小车未到达两铁 钉连线,所以正确选项为B. (4)计算小车获得的速度应在小车匀速运动阶段,因此应
人 教 版 物 理 必 修 2
取GK段进行计算.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5)从理论上讲,橡皮筋做 的功Wn和物体速度vn变化的关 系应是Wn∝v.为了验证这个理
人 教 版 物 理 必 修 2
相同的若干点来计算小车匀速时的速度.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3.功与速度关系 (1)通过试探与分析,确定W与v的关系 因为图象上的直线关系最容易判断两个物理量间的关
系,所以可分别试探画出 W与 v、W与 v2 、W与v3、 W与间关
系的图象,找出哪一组的图象是直线,从而确定功与速度的 正确关系. (2)描点时既要观察各点的位置关系,又要考虑应有的函
人 教 版 物 理 必 修 2
根据控制变量法,必须尽量避免其他力做功,或使其他力(当
然包括纸带对小车的阻力)做的总功为零,所以正确选项为D.
答案:D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3.某同学想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 系”,实验中,下列四组物理量中需要直接或间接测量的量
实验五 探究动能定理

电门1速度为v1= d ,滑块通过光电门2速度为v2= d ;根据动能定理需要验证
t1
t2
的关系式为W=Fs=
1 2
Mv22
-
1 2
Mv12
=1
2
M
d t2
2
-1
2
M
d t1
2
,可见还需要测量出M,即
滑块、挡光条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
必备知识 · 整合
关键能力 · 突破
(3)该实验中由于已经用传感器测出绳子拉力大小,不是将砝码盘和砝码的总 重力作为滑块、挡光条和拉力传感器的拉力,故不需要满足砝码盘和砝码的 总质量远小于滑块、挡光条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
,还需要知道小物块
的质量,故A、D、E正确,B、C错误。
②根据h=
1 2
gt2和L=v0t,可得
v02
=
g 2h
L2,若功与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则功与L2正
比,故应以W为纵坐标、L2为横坐标作图,才能得到一条直线。
③由于小物块与桌面之间的摩擦不能忽略,是实验方法不完善,则由此引起的
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必备知识 · 整合
关键能力 · 突破
3.误差分析 (1)误差的主要来源是橡皮筋的长度和粗细不完全相同,使橡皮筋的拉力做功 W与橡皮筋的条数不成正比。 (2)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时倾角过大也会造成误差。 (3)利用打点的纸带计算小车的速度时,测量不准带来误差。
必备知识 · 整合
关键能力 · 突破
必备知识 · 整合
关键能力 · 突破
(2)实验中甲、乙两同学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变化。 甲同学:把多条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把小车拉到相同的位置释放; 乙同学:通过改变橡皮筋的形变量来实现做功的变化。 你认为 甲 (填“甲”或“乙”)同学的方法可行。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功和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掌握动能定理。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物体所受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3. 实验原理及方法。
4. 数据处理及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的应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中误差的减小,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能定理。
3.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讲解:讲解动能定理,让学生理解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动能定理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数据处理与分析: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实验准备:1. 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绳、小车、光滑水平面、计时器、刻度尺。
2. 步骤:a. 调节弹簧测力计,使其零点准确。
b. 将细绳穿过弹簧测力计,固定在小车上。
c. 将小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确保轨道平整。
d. 调试计时器,确保其正常工作。
e. 测量并记录光滑水平面的长度。
七、实验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两人,合作完成实验。
2. 实验步骤:a. 一名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另一名学生记录小车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b. 逐渐增加拉力,使小车加速运动。
c. 记录不同拉力下小车的速度变化。
d. 重复实验,减小误差。
高中物理必修2-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知识集结知识元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知识讲解一.利用橡皮筋做功探究动能定理1.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2)体会探究过程和所用的方法.2.实验原理(1)功的确定:让橡皮筋拉动小车做功使小车的速度增加,使拉小车的橡皮筋的条数由1条变为2条、3条……则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2W,3W,….(2)速度的计算:通过对打点计时器所打纸带的测量计算出每次橡皮筋做功结束时小车的速度.(3)分析每次橡皮筋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即可总结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3.实验器材木板、橡皮筋(若干)、小车、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纸带、刻度尺等.4.实验步骤(1)按如图所示安装好仪器.(2)平衡摩擦力:将安装有打点计时器的长木板的一端垫起,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不挂橡皮筋,接通电源,轻推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间隔均匀的点.(3)第一次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弹力对小车做功为W,并将得到的数据记入表格.(4)换用2条、3条、4条……同样的橡皮筋做实验,并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和第一次相同,测出速度为v2,v3,v4,…,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分别为2W,3W,4W,…,将数据记入表格.(5)分析数据,尝试做W-v、W-v2等图象,探究W,v的关系.5.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将木板一端垫高,轻推小车,由打点计时器打在纸带上的点的均匀程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找到木板的一个合适的倾角.(2)测小车速度时,纸带上的点应选均匀部分的,也就是选小车做匀速运动的.(3)橡皮筋应选规格一样的,力对小车做的功以一条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即可,不必计算出具体数值.(4)每次释放小车时,都要让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运动.(5)小车质量应大一些,使纸带上打的点多一些.(6)使小车挂住橡皮筋的中点,放正小车,使小车沿木板的中间线运动.6.数据处理(1)速度数值的获得:实验获得的是如图所示的纸带,为探究橡皮筋弹力做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需要测量的是弹力做功结束时小车的速度,即小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所以,应该在纸带上测量的物理量是图中A1、A3间的距离x,小车此时速度的表达式为v=,其中T是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即选择相邻距离基本相同的若干点A1,A2,A3,…来计算小车匀速运动时的速度.(2)计算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时对应的v,v2,v3,的数值,填入表格.(3)逐一与W的一组数值对照,判断W与v,v2,v3,的可能关系或尝试着分别画出W与v,W与v2,W与v3,W与间关系的图象,找出哪一组的图象是直线,从而确定功与速度的正确关系.7.误差分析误差类别产生原因减小方法偶然误差①橡皮筋长短、粗细不一②纸带上“点”间距离测量不准③描点不准①选用规格相同的橡皮筋②测量、描点尽量准确系统误差忘记平衡摩擦力或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实验前精确地平衡摩擦力二.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探究动能定理1.实验目的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2.实验原理(1)在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时,可以认为细绳的拉力就是砝码和砝码盘的重力.(2)平衡长木板的摩擦力(3)在砝码盘中加放砝码并释放砝码盘,木块在砝码盘对他的拉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在纸带记录的物体的匀加速阶段,适当间隔的取两个点A和B.只要取计算一小段的平均速度即可确定A 和B两点各自的速度v A和v B,在这段过程中物体运动的距离s可通过运动的纸带测出,我们即可算出合外力的功W合=F绳s AB,另一方面,此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变化量为ΔE k=-,通过比较W和ΔE k的值,就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3.实验器材长木板(一端带滑轮)、刻度尺、打点计时器、纸带、导线、电源、小车、细线、砝码盘、砝码、天平.4.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1)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M,及砝码、砝码盘的总质量m.把器材按图装置好,纸带一端固定在小车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2)把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用手按住.先接打点计时器电源,再释放小车,让它加速运动.当小车到达定滑轮处(或静止)时,断开电源(3)取下纸带,重复实验,得到多条纸带(4)选取其中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数据处理,先在纸带标明计数点,然后取间隔适当的两点A、B两点间的距离S AB,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求A、B两点间的速度v A、v B.与E kAB,通过比较W和ΔE k,就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关(5)通过实验数据分别求出W合系.5.注意事项(1)实验前应调整长木板的倾角以平衡摩擦力,否则砝码和砝码盘的重力就不是小车受到的合外力.(2)实验时要求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远小于滑块的质量.(3)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后释放小车,使其运动.6.误差分析(1)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时倾角过大.(2)利用打点的纸带测量位移和计算小车的速度时不准确也会带来误差.例题精讲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例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课件

均匀分布的点距。小车匀速运动。 均匀分布的点距。小车匀速运动。
2、小车获得的速度怎样计算? 小车获得的速度怎样计算?
x v= t
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功的确定 ----倍增法 倍增法
x 速度的测量 ---- v = t
图像法 数据处理 ----图像法
W 0 1 2 3 4 5 v/(m/s)
相同
3、小车运动中要克服摩擦阻力做功,用什么方法消 小车运动中要克服摩擦阻力做功, 除摩擦阻力的影响? 除摩擦阻力的影响?
平衡摩擦力。 平衡摩擦力。将轨道一端垫高至小车匀速 运动。 运动。
速度的测量 x
1、纸带上的点距并不都是均匀的,应该采用那些点 纸带上的点距并不都是均匀的, 距来计算小车的速度?为什么? 距来计算小车的速度?为什么?
结论: ∝ 结论:W∝v2
拓展提高
1、如果物体的初速度V0≠0,功与速度的变化关 如果物体的初速度V ≠0, 系又是怎样的呢? 系又是怎样的呢? 2、运用已学的知识,你能从理论上推导功与速度 运用已学的知识, 变化的关系吗? 变化的关系吗?
欢迎 指导
重力势能E 重力势能EP= mgh
1 kx 弹性势能E 弹性势能EP弹= 2
动能
2
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 结论: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 探究:外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外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与物体速度 速度变化的关系 动能变化的关系 速度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知识回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动能及动能大小 的决定因素,请回忆后回答: 的决定因素,请回忆后回答:
什么叫动能? 什么叫动能?动能的大小与什 么因素有关? 么因素有关?
试验报告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试验报告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原理:功是描述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物理量,主要取决于力的大小和物体的位移。
功=力×位移×cosθ,其中θ为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率。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可以推导出功与速度的关系:功=力×位移×cosθ=力×速度×时间×cosθ=力×速度×cosθ×时间=动能变化=1/2mv²-1/2mu²,其中m为质量,v为最终速度,u为初始速度。
可见,功与速度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功随速度的平方变化。
实验步骤:1.准备一段光滑的直线轨道,轨道两端分别固定一个弹簧弹出的(即力的大小与伸长量成正比)小物块。
2.将一个小物块放在轨道上,使其始终保持静止。
3.缓慢将另一个小物块推向静止的小物块,使其通过碰撞将被推的小物块推向前方。
4.观察并记录被推小物块的速度和位移,利用公式计算功。
5.重复上述步骤,但通过调节推动小物块的初速度,探究不同速度下功的变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并计算不同速度下的功。
发现在速度增加的过程中,功的值呈现出非线性的增加趋势,其增加率逐渐减小。
实验结果证明了功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关系。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当速度增加时,功的值增加,但增加率逐渐减小。
实验误差分析:1.实验中存在一定的摩擦力,摩擦力对力的大小和方向产生了影响,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
2.实验中的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差异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如弹簧的弹性系数、小物块的质量等。
3.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者的操作不精确,以及观测仪器的误差,也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误差。
改进方法:1.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可以在轨道表面涂抹一层光滑剂。
2.选用质量较为均匀的小物块,并进行精确测量。
3.提高实验者的操作技术,减小人为误差。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领会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实验的设计思路,知道该实验探究须测定功与速度两个物理量。
(2)会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3)会运用图象法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体验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2)体验实验操作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3)体验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寻找物理量间变化关系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身实践体会,领略探究过程中避繁就简的方法选择,感受实验探究的快乐,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培养学科思维方式与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难点:①变力功的确定(倍增法);②从寻找W-V关系转向寻找W-V2关系(图像法)【器材准备】带滑轮的小车、导轨(一端可固定橡皮筋,另一端可改变高度)、橡皮筋(两条串联作为一根,每组5根)、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带纸带、墨粉纸盘)、毫米刻度尺、计算机、坐标纸。
【教学过程】一、创境激情提出问题(一)温故知新初步感知1、【课件投影】我们通过研究做功知道了:重力做功W→重力势能Ep=mghG→弹力势能Ep=kl2/2弹力做功WF外力做功→动能?2、情境演示:射箭→箭从静止飞出!3、视频播放:任意球射门→足球从静止飞出。
4、【课件投影】结论: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
(二)类比分析提出问题做功→能量变化,外力做功→动能变化,外力做功与动能(速度)变化有什么关系呢?进行合理猜想。
二、实验探究形成规律(一)交流合作设计方案【课件投影】方案设计1、明确实验目的2、设置实验情境 3 、选用实验器材 4、拟定实验方法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然后师生对比分析,确定方案。
(二)思路分析要点突破1、【课件投影】探究一:功的确定---倍增法温馨提示:⑴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有什么要求?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要相同。
探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

标,v,v2(或其他)为横坐标作图。
数 据 处W 理 1w
2w
3w
4w
5w
6w
0
v /(m/s)
0.80 1.10 1.28 1.53 1.76 1.89
0
W-v图 为何图象会经过原点?
数 据 处W 理0
1w
2w
3w
4w
5w
6w
v2/(m2·s -2)
0 0.64 1.21 1.64 2.34 3.10 3.57
W-v2图 表白W与 v2 成正比
试验结论:
力对原来静止旳物体做旳功与 物体取得旳速度旳平方成正比
试验操作注意事项:
(1)适度平衡小车受到旳摩擦力; (2)每次试验小车都要从同一位置由
例: 为研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旳关系,在某次 试验中某同学得到了如图所示旳一条纸带, (1)应选哪些点间距进行测量? (2)怎样根据测得旳数据进行拟定小车旳速度?
.. . . . . . .
AB C D E F G
(1)选用DE段 (2)V=LDE / tDE
思 索 橡皮筋对小车做旳功是合力做旳功吗?
F阻
F
还有摩擦 力做功
怎样使拉力做旳功等于合力做旳功?即
怎样抵消摩擦力。
FN
把木板旳 一端垫高,
F阻
F1 F
使重力沿 斜面对下 旳力与摩
F2 G
擦力平衡
思索
力引起了物体 速度旳变化
力对物体做了 功
功与速度旳变化 有关系?
知识讲解 动能和动能定理 基础

动能和动能定理【学习目标】1.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关系.2.明确动能的表达式及含义.3.能理解和推导动能定理.4.掌握动能定理及其应用.【要点梳理】要点一、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要点诠释:1.探究思路让小车在橡皮绳的弹力下弹出,沿木板滑行。
由于橡皮绳对小车做功,小车可以获得速度,小车的速度可以通过打点计时器测出。
这样进行若干次测量就可以得到多组数据,通过画图的方法得出功与速度的关系。
2. 操作技巧(1)功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由一根橡皮绳逐渐增加到若干根的方法得到。
(2)要将木板倾斜一定角度,使小车在木板上沿斜面向下的重力的分力与其受的摩擦力相等,目的是让小车在木板上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
3.数据的处理以单根橡皮绳做的功为横坐标,以速度的平方为纵坐标描点连线,画出图象。
4.实验结论画出2W v -图象,图象为直线,即2W v ∝。
要点二、动能、动能的改变要点诠释:1.动能:(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2)定义式:212k E mv =,v 是瞬时速度. (3)单位:焦(J ).(4)动能概念的理解.①动能是标量,且只有正值.②动能具有瞬时性,在某一时刻,物体具有一定的速度,也就具有一定的动能.③动能具有相对性,对不同的参考系,物体速度有不同的瞬时值,也就具有不同的动能,一般都以地面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2.动能的变化:动能只有正值,没有负值,但动能的变化却有正有负.“变化”是指末状态的物理量减去初状态的物理量.动能的变化量为正值,表示物体的动能增加了,对应于合力对物体做正功;动能的变化量为负值,表示物体的动能减小了,对应于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合力做功.要点三、动能定理要点诠释:(1)内容表述: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功能的变化.(2)表达式:21k k W E E =-,W 是外力所做的总功,1k E 、2k E 分别为初、末状态的动能.若初、末速度分别为v 1、v 2,则12112k E mv =,22212k E mv =. (3)物理意义:动能定理揭示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即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对应着物体动能的变化.变化的大小由做功的多少来量度.动能定理的实质说明了功和能之间的密切关系,即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等号的意义是一种因果关系的数值上相等的符号,并不意味着“功就是动能增量”,也不是“功转变成动能”,而是“功引起物体动能的变化”.(4)动能定理的理解及应用要点.动能定理虽然可根据牛顿定律和运动学方程推出,但定理本身的意义及应用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①动能定理既适用于恒力作用过程,也适用于变力作用过程.②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物体做直线运动情况,也适用于物体做曲线运动情况.③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既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所组成的一个系统.④动能定理的研究过程既可以是针对运动过程中的某个具体过程,也可以是针对运动的全过程. ⑤动能定理的计算式为标量式,v 为相对同一参考系的速度.⑥在21k k W E E =-中,W 为物体所受所有外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正功取正值计算,负功取负值计算;21k k E E -为动能的增量,即为末状态的动能与初状态的动能之差,而与物体运动过程无关.要点四、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应用技巧要点诠释:1.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1)选取研究对象及运动过程;(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及各力对物体的做功情况:受哪些力?哪些力做了功?正功还是负功?然后写出各力做功的表达式并求其代数和;(3)明确研究对象所历经运动过程的初、末状态,并写出初、末状态的动能1K E 、2K E 的表达式;(4)列出动能定理的方程:21K K W E E =-合,且求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 装有打点计时器的一端适当垫高,调整高度,直至 程 轻推小车后使小车恰能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为止。
2、将橡皮筋固定在小车前端。拉长橡皮筋使小车位
于靠近打点计时器处,记下小车位置。接通打点计
时器电源, 释放小车。
C
? ?
BA
3、用2 条、3 条、4 条、5 条橡皮筋分别代替1 条橡 皮筋重做实验,保证每次释放小车的位置相同,即 橡皮筋被拉长的长度相同。
7.6、实验:探究功与 速度变化的关系
复
习
重力做功
重力势能
WG=EP1-EP2
弹力做功
弹性势能
外力做功
动 速能度
猜想
(1)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 素有关?
猜测物体的动能可能与其质量 和速度有关。
(2)如何进行研究?
用控制变量法,先控制质量不变, 用实验研究物体的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一、实验的设计
(1)物体动能的变化由做功引起。 那么,实验中如何对物体作功?又怎 样来表示功的大小呢?
的力与摩
F2 G
擦力平衡
2、测量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 获得的速度v 问题:如何测量小车的速度?
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
问题:纸带上打出的点并不都是 均匀的,应该采用那些点来计算 小车的速度?为什么?
取点迹清晰且间距均匀的部分
实 1、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一块平板上,让纸带的一端
验 夹在小车后端,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将平板安
思路引导
可以是恒力做功。例如用一砝码盘牵
引着小车做实验,可以通过改变砝码盘的 质量,用W=FS表示功的大小。
也可以是变力做功。例如,用书上采
用的通过增加每次牵引小车的橡皮筋数目 的办法来表示功的大小。
请你思考
(2)如何测量物体的速度 呢?
思路引导
可以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 度。
可以用与气垫导轨配套的光电门 的方法来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
4、在上述实验中打出的5 条纸带中,分别找出小车 开始近似做匀速运动的点,并分别测出匀速运动时 的速度v1 、v2 、v3 、v4 、v5 。
数
据
.. . . . . . . . .
记
录 实验 橡皮筋 位移 时间间隔 匀速运动时的速度
次数 做的功 l /m t /s
v /(m/s)
1W
2 2W
3 3W 4 4W 5 5W
问题: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 度有什么要求?
相同
请你思考
怎样选择橡皮筋比较好呢?
思路导引
要选择粗细差不多,弹性也比 较一致的橡皮筋为好。
思 考 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是合力做的功吗?
F阻
F
还有摩擦 力做功
如何使拉力做的功等于合力做的功?即
如何抵消摩擦力。
FN
把木板的 一端垫高,
F阻
F1 F
使重力沿 斜面向下
测出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
不需要 措施: 设法让橡皮筋每次对小车做
的功分别为 W、2W、3W……
解 决 第一次用一条橡皮筋拉小车 方 案
做功W
第二次用两条完全相同的橡 皮筋并联起来栓到小车上拉 小车,且使每条橡皮筋的伸 长都和第一次的伸长量一样
做功2W
依次类推,并联三条、四条……橡皮筋,且拉伸 的长度都一样,做的功为3W、4W……
弹力做功刚完毕 时小车的速度
用什么方 法处理数 据比较直
图
象 做W-v图
法
处
理 数
做W-v2图
据
做W-v3图
……
若为直线,则W与v成正比 若为曲线
若为直线,则W与v2成正比 若为曲线为什么不
…… W-做v1图?
……
数 据 处 W v /(m/s) 理 1 0.80
2 1.10 3 1.28
4 1.53
实
验:
探究的器材
探
究 做
实验器材:橡皮筋、小车、木板、打
功
点计时器、铁钉等
与
小 打点计时器
车
小车
速
铁钉
度
变
化
纸带
的
关
橡皮筋
木板
系
探 究的 思 路
1、测量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W
2、测量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 获得的速度v
3、数据处理,寻找W与v的关系
探究的技巧
1、测量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W 问0
W-v图 为什么图象会通过原点?
数
据
处 W v2/(m2·s -2)
理0
0
1 0.64
2 1.21
3 1.64
4 2.34
5 3.10
6 3.57
W-v2图 表明W与 v2 成正比
注 意
事 1、橡皮筋的选择
项 选择粗细差不多,弹性也比较一致的橡皮筋
2、平衡摩擦力
木板的一端垫高
3、橡皮筋的条数
一般小于5条
4、实验装置的选取
误差分析
1、为了减少误差,应使小车总质量在300g左右。
2、测小车的速度就在纸带上匀速运动的阶段为测 量比较好。
3、作W-V或W-V2图象时,纵坐标的单位长度 可拉得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