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课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主体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发挥精品文档4页
学生主体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发挥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常常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被动的学习状态既让学生看不到科学课堂的价值,也不利于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更不利于高效科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有效地展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以期能够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论述,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生活情境的创设,培养学习兴趣生活与科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
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所以,素质教育下的小学科学课堂应该有效地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活动之中,以确保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走进课堂,同时,也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的展示。
例如,在教学《食物中的营养》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教学时,我将一些食物带入了教室,比如:花生米、大黄豆、淀粉、馒头、饼干、熟土豆、苹果、橘子、黄瓜等,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食物进行分类,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而也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问题的有效探究,培养创新意识问题是探究的前提,也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部分。
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以确保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理解,提高效率,同时,也能在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的过程中,大幅度提高综合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时,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更为了确保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早上的影子与中午的影子有什么不同?(2)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3)对于一些不容易测量的物体,为什么可以借助影子进行测量?……组织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确保高效科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如何理解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如何理解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实施是一种引导人“为人”和帮助人“成人”的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个体精神生命成长的过程。
课程实施的本质不是一种封闭和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并伴随着理解与对话的过程。
课程实施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
本文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角度,运用文献分析、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展开对课程实施中学生主体性发展问题的深入探讨。
本文首先阐述了主体性的时代背景、概念,分析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主要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正常的教育功能被逐渐异化,学生的主体性被漠视,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不到展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考试所束缚,创造力与想象力下降。
从主体性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来看,主体性教育有利于克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无视学生的主体性,置学生于被动客体地位而不顾的弊端。
时代对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的呼唤,主体性问题在当代的凸显是有其现实的原因。
在对当前主体性教育缺失现象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从事理结合出发,引入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新角度,即生命·实践教育学视角。
本文的重点和创新之处就是在生命·实践教育学的视野下,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具体而又深入的探讨,基于具体个人的生命实践,力求将学生视为具有自主和创造能力的生命体来培养,而不是当作无生命的物来塑造,以实现学生的健康、主动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适应一个多变社会环境,并用自己的创造和智慧去求得生存和发展。
为了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状态,在课程实施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方面要求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改变自己头脑中的各种相关观念。
另一方面,则要求在实践中坚持尝试用新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后的反思,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素质,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和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教案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需要在教案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制定教案时,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
在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以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
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为他们设计与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身能力和知识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实际情况。
对于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做出差异化教学计划,让不同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并考虑到如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发现知识的本质和应用价值。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问题导向、情境引导、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等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进行知识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探究能力。
四、评价机制的建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形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并通过评价制度的完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评价应依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等多方面因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进步和成就,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
五、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讨论交流,并建立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并提升自我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近年来,小学教育不再强调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教育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一、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因素。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活动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们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提升跟随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培养领导才能。
例如,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例如DIY手工制作课程、户外拓展课程、社区服务课程等等。
不仅可以带来生动的教学感受,同时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烈,有很大的自主探究欲望。
教师需要在综合实践教学中,通过引导探究实践,让学生们自由发现、观察和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判断,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提问,帮助他们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拓展和全面的发展。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和谐的思想品质与心态,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批判性思维培养。
三、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创新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让他们敢于尝试和创新,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表达出来。
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场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让学生自己穿插其中,根据自己的答案和说法试着否定或肯定,尝试着做更多挑战和实现。
例如,在进行手工制作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小规模的教学指导,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来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同时,鼓励学生随机综合活动并创造性地去尝试和创新。
四、建立和谐氛围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建立一个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课程作业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更谈不上创造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师权威式的师生关系应让位于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应得到充分的尊重。
只有这样,创造性学习才有可能。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今教育改革中提得最多、最响的一个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生的主体意识不会自然形成,需要老师长期不懈地逐步培养。
主体意识与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构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1)树立学生主体观树立学生主体观是指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把学生的学习看成外部知识主动纳入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虽有不足和幼稚,但却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且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
树立学生主体观就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变学生单向从老师或课本接受为多维接授,变传统的“灌、管、压”教学为“启、引、导”教学。
(2)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我国自古以来,就讲“师道尊严”,老师高高在上,说一不二,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久而久之,就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埋没甚至磨灭。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要打破这种教学专制,实现教学的民主化,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丢掉面子,与学生建立坦城、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种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说“不”的开放氛围,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主体意识更加强烈。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方面。
物理学习习惯包括坚持预习的习惯,做题规范的习惯,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习惯等等。
如何在课程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如何在课程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摘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必须打破条条框框,为幼儿提供引导式的教学,通过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出判断,不断调整教育方式,创设有利于幼儿自由探索的环境,启发幼儿的创新性思维,注重操作性和游戏性,师生互动,从而生成课程活动网络,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课程活动;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主体性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方面。
新的教育理念主张以幼儿个人为主体,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一个健康的幼儿,他们是一个身心俱全和各种能力在不断发展的完整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爱好,能按自己的喜好对外界作出判断和反应,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不同的事物。
因此,我们必须将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作为核心内容,强调从知识技能出发去寻找教育目标,通过搜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朋,从而作出有效的判断,不断调整我们的教育模式,唤醒幼儿内心创造的潜能,启发幼儿创新性思维,培养幼儿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有效地促进幼教改革的创新,从而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在幼儿课程教育活动中,教师在要灵活地转换教育方法,调整教育理念,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激活幼儿对事物主动换位思考的源泉,让幼儿生长在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找到获取经验和学习的方法。
下面我就在生成性主题活动课程中,谈谈幼儿主体性发展的现状以及针对问题实施的策略。
一、在当前的课程活动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的现状(一)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师对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把握不到位教师在幼儿教育的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通常都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重视能力、态度与情感的培养,而在实际上却忽视了幼儿发展的主体性,对生成教学的意识比较淡薄,照本宣科地按照教学计划去进行课程教学,没有意识到教学活动是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一个过程,从而成为“计划”的奴隶。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什么是学生主体原则?这要分两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认识什么是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第二层面,即学生主体原则。
这是关于教育的问题。
现在我们的教育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就是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以“粉笔+黑板”灌输理论的教定方式。
在教学形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引导启发式、讨论式、范例式、项目式、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等。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原则:(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二)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三)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主体性原则的主体性原则-基本问题一方面主体性原则是建立在主体与客体分离的基础上的,但是这就决定了两者的统一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从主体性原则中发展出来一种浮夸虚妄的人类中心说。
所以,20世纪的西方哲学以消解这种主体性原则为己任,继尼采喊出“上帝死了!”的口号之后,亦有“主体死了”乃至“人死了”的呼声。
主体性的问题不仅仅是认识论的问题,也是伦理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问题,因而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主体性原则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改造世界所具意义的原则。
小学科学课堂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途径
小学科学课堂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途径作者:罗吉伦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3年第09期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显得尤其重要。
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一、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性,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
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课堂主人的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
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
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猜测和假设,不要由教师提出;凡学生能动手做的实验,不要由教师去反复演示;凡能由学生得出的科学结论,不要由教师来总结。
三、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讨论、争辩,有利于形成不同思想的碰撞,最容易产生独特的观点和方法,最容易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科学课》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原 因在于组 内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 ,组内没有分好工 , 没 有协调好组 内人员的学习活动 ,这 同样不利于学生 的学
习。
四、 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策略 1 .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应用合作 学 习方式教学 , 首要 的任务就是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充分 地考虑到学习成绩好 和成绩差 的因素 , 以及学生学习能力 强弱 的现实状况 进行分组 。最好 每一个 小组 以4 人为最 佳——4 人一张实验桌 比较好进行化学操作 。在教师演示 和讲解 的时候 , 学生呈正常 的听课状态 , 学生在进行合作 学习的时候 , 前面的学生转过身就可以形成一个学习活动 小组 。在小组 中, 根据学 习能力状况 , 选出组织能力比较强 的学生任小组长 , 并对 每-I 1 , 组成员编上号码 , 组 员中最 好不轻易调换人员。 2 . 教师对学生的合作技巧进行指导 。合作学习小组组 建后 , 由于开始时候掌握不住合作学习的技巧 , 在学 习中 ,
流 。在实 际操 作 中 , 教师 对于 问题 的设 置应 该适 中 , 不 深 不 浅 。因为 过 于浅显 的 问题 , 学 生 自主学 习就 可 以解 决 , 没 有
必要进行合作学习了; 对于深层次的问题 , 又不易学习理解 的,就失去了学习的可行性 。因此教师应把握学生合作学 习中进行讨论时的时机。
第 1 7期 2 0 1 4年 4月
.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Ap r . 201 4 N O. 17
E DU C ATI ON TE ACH I N G F OR UM
《 科学课》 教学 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毛丽萍
( 新疆农 八 师石河 子市 1 5 2 团 中学 , 新疆 石河 子 8 3 2 0 0 0 )
课堂教学方案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陇县东南中学高新利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的当今社会,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表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
这三个基本精神的实质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更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实施素质教育。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既有理论上的认识问题,也有实际操作上的问题。
下面就这两方面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解读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
主体性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方面和意志方面,而其根本特征是从人本体方面呈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其中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
学生的主体性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具体表现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创立的诱思探究教学科学论认为: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作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并获得自身主体性实现的主体。
这里所说的认知结构,不仅仅是指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而且指头脑中完整的“知识——认知——情意结构”,因为三者往往形影相随,难以单独存在。
初中科学课堂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尝试与思考
初中科学课堂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尝试与思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要求我们教师以人为本,优化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文结合科学课堂教学的特点与新课程教学理念,挖掘了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性的内涵与价值,简要论述了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期切实提高当前课堂活动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主体性新课程从基本理念到各科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实践、体验、探索等各种活动方式。
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主要空间,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方法、提高技能和体验情感的全过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能只满足学生认知的培养,还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技能得到提高,方法得到优化,情感得到发展。
教师要从科学教学的特点出发,遵循科学的规律,以人为本,优化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转变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观念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
课堂教学完全是教师“一言堂”,根本不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水平较高的教师也只不过把讲台当作自己教学的演艺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滔滔不绝的宣讲中湮没了。
教师根本没有“学生主体”的概念,只有自我表现的意识。
观念的桎梏造成了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的定势。
这种定势下教育出的学生只能是主体个性的泯灭,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
《科学课》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科学课》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作者:毛丽萍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7期摘要:《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关键词:合作;学习;探究;科学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76-02《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要想培养出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我认为作为教师科学课的主体应该为学生。
一、努力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科学课中有目的地借助各种直观手段辅助教学,通过演示实物、图片、手势、动作、游戏、表演等,创设一个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把学生带到特定的课堂艺术境界中,既生动形象便于理解,又能为简单会话作铺垫,以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充分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科学》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表达了这方面的教育内容。
1.选择核心内容让学生探究。
科学课教学中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对于科学课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性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科学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2.科学探究:改变学习方式的突破口。
科学活动课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科学探究小学科学课程类型中,科学活动课正以其活泼、直观、新奇的方式唤起少年儿童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
但要充分发挥活动课的魅力,培养出一批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性精神的开拓性人才,科学活动课的教学就必须着力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如何在科学活动课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呢?现以一堂活动课《浮力的奥秘》为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建立要适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什么是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学生主体的各种特牲简单的相加,它可以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儿童这三个特征在科学活动课中具体体现如下:(一)独立性:通过独立思考和操作来认识和判断科学规律;不受他人的影响轻易放弃自己的正确看法,对自我设计和自我验证的活动成果能做出恰当的评价并进行调控。
在教学《浮力的奥秘》一课,个别学生就认为重的东西不一定下沉,教师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先把一个小小的铁螺帽放在水槽里,它立刻沉下去了,然后,他又把一艘比螺帽重十几倍的玩具船放入水槽,但船并没有沉下去,证明了自己独特的想法。
(二)主动性:对科学活动课感兴趣,能主动地参与活动;能够积极在活动中寻找和发现问题;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解决活动中的问题;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交流意见,获得反馈;利用在活动中自悟的道理解释或解答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课中为什么在水中沉下去的物体,在加入一些盐之后又后浮上来,学生认真地一点一点增加水中盐的含量,直到马铃薯逐渐浮上来,通过主动亲手寻找和发现问题,小组同学争论、比较,最终得出结果,掌握了液体密度、浓度等秘密。
(三)创造性: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题;不满足常规的操作或思考方法,能从不同方面,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寻找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设计的模型、学具,既科学又新颖。
例如《浮力的奥秘》这堂课,有的学生将实验用的橡皮泥块捏得非常薄,轻轻地放入水槽中,橡皮泥饼就比橡皮泥块沉得慢,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浮力与物体在水中所占体积有关的奥秘。
小学科学教师短文章:科学课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科学教师短文章材料:科学课要表达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观,科学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一、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掌握知识,开展学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开展奠定根底,是教育教学的目的。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教师的“教〞而无视了学生“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决定的作用〞,把学生视为容器,无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压抑了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领会、去感想。
小学科学教学建议第10条指出,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占用时间分配大约为1∶1,即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在20分钟左右。
教师要少讲精讲,指导有效,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二、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启智、陶性、冶性、锤志〞。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做学生开展的促进者,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做学生学习的伙伴。
以人为本,以学生开展为本,充分利用学生求知的本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
在科学课上很多问题的提出,不肯定是单一的请几个同学答复,也可以是小组商量之后的答复,也可以是A同学答复之后,B同学补充或者反驳,学生之间就可以在交流之中获得知识的学习。
601班的陈雨过同学对科学探究很感兴趣,因此他在家中找到一些材料,模拟制作环形山,并且请他的爸爸帮助把制作过程拍成录像,与班级里面的同学分享交流。
因此,同学们的探究热情也间接地被调动了起来。
三、改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改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的发展,教学的模式和实际教学的方法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变化。
伴随着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应该积极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现代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合作的,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避免出现一言堂的问题,在教学的时候多注意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多考虑学生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才能够真正的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在现代初中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同样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合适的方法提升初中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科学;主体性;改革与建议在现代初中科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和学生相互合作,和学生共同学习和进步。
这样一来,在过程中教师就必须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够真正保证现代素质教育的质量。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在学生的学习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出现,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掌握学习到的知识。
一、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真正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性。
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的对学习产生积极性的时候,其才会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言、主动的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
因此,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注意让学生对学习真正的产生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而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比较大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课程的导入、教学内容的选择等当面都应该进行调整,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自由的进行发言,让学生在有问题的时候能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较大的积极性。
小学科学课中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
小学科学课中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 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 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 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教学实践中,我是 从以下几方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究习惯的。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下去吗?”……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使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质疑的精神。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快乐,增强学习自信心
在平时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都注意让学生能通过学习过程获得一种成功。 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功,建立自信心,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每一个演示 实验,我都注意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并使他们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一片完整的叶》一课中,我先展示一片树叶画,那幅画马上引起了同学 们的注意,直观、感性的感受让学生对一片平凡的小树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 这时让学生对树叶进行观察,学生便非常地投入。组织活动时,学生们按照教师 的要求认真观察了树叶的叶脉、叶筋、叶缘等,并在小组里展开了讨论,不同的 树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到足够的研发认识后,让他 们讨论、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加工,用自己的语言自己观察所得及所产生的想 法,大家分享各自的观察所得,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我更是坚持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一些简单的问题多请他 们回答,哪怕他们有一点点的进步,也给予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 于我坚持经常地这样做,使得越来越多的同学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参与到探究活 动中。 四、以学生探究为主,但不能排斥教师传授的作用
教师论文-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培养幼儿的主体性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21世纪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我们认为,科学活动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它有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1.科学小实验活动较之幼儿园其他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主动性发展。
科学小实验以动手活动为主,通过让幼儿亲自动手感知隐含的科技原理,在动手中获得知识,体验发现的快乐,激发幼儿进一步动手操作的主动性。
幼儿在自由探索中得到了发展。
如在“沉浮的鸡蛋”(生鸡蛋在清水中沉到水底,当放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便漂在水面上)实验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盐、白糖、面粉、食用碱等操作材料,幼儿通过积极主动的尝试。
变换材料,在操作、比较、研究、探索中,不仅了解了鸡蛋在盐水中沉浮的有趣现象,而且增强了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
2.科学小实验活动增强了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科学小实验恰恰表现出有趣的外在现象,且重在操作,符合幼儿形象直观的思维特点,符合幼儿爱摆弄、爱操作物体的心理特点。
因此,通过科学小实验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之由直接兴趣转为间接兴趣,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如:在有关电的一系列活动中,开始幼儿的兴趣点停留在使小转轮转动,多次操作后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探索转轮转动的方向与接钱存在的关系上,从而得出了电子运动是有方向的结论。
幼儿的兴趣不再只停留在实验的外在表现上,而是转入了探索实验中这些因素的内在联系上,幼儿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知识。
3.科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
参与活动是发展幼儿能力的重要条件,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才能使幼儿不断主动地完善自己,发展各种能力。
但有些小朋友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愿参与活动。
因此在进行科学游戏时,我们注重让每位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小学科学课程类型中,科学活动课
正以其活泼、直观、新奇的方式唤起少年儿童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
但要充分发挥活动课的魅力,培养出一批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性精神的开拓性人才,科学活动课的教学就必须着力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如何在科学活动课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呢?现以一堂活动课《浮力的奥秘》为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建立要适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什么是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学生主体的各种特牲简单的相加,它可以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儿童这三个特征在科学活动课中具体体现如下:
(一)独立性:通过独立思考和操作来认识和判断科学规律;不受他人的影响轻易放弃自己的正确看法,对自我设计和自我验证的活动成果能做出恰当的评价并进行调控。
在教学《浮力的奥秘》一课,个别学生就认为重的东西不一定下沉,教师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先把一个小小的铁螺帽放在水槽里,它立刻沉下去了,然后,他又把一艘比螺帽重十几倍的玩具船放入水槽,但船并没有沉下去,证明了自己独特的想法。
(二)主动性:对科学活动课感兴趣,能主动地参与活动;能够积极在活动中寻找和发现问题;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解决活动中的问题;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交流意见,获得反馈;利用在活动中自悟的道理解释或解答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课中为什么在水中沉下去的物体,在加入一些盐之后又后浮上来,学生认真地一点一点增加水中盐的含量,直到马铃薯逐渐浮上来,通过主动亲手寻找和发现问题,小组同学争论、比较,最终得出结果,掌握了液体密度、浓度等秘密。
(三)创造性: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题;不满足常规的操作或思考方法,能从不同方面,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寻找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设计的模型、学具,既科学又新颖。
例如《浮力的奥秘》这堂课,有的学生将实验用的橡皮泥块捏得非常薄,轻轻地放入水槽中,橡皮泥饼就比橡皮泥块沉得慢,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浮力与物体在水中所占体积有关的奥秘。
二、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大力
改进教学方法
科学活动课的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
体,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
与到活动过程中。
(一)创设情境,提供诱因,激发学习
内在动机
学习动机总是和需要直接联系的,
要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内在的需
要,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常处于问题
情境中,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浮
力的奥秘》时,有许多现象都是学生虽有
接触却不熟悉的,怎样才能让他们发现
这其中藏有许多新知识呢?于是,我先
提问:“平时,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入海
中会怎样?”学生按常理回答“下沉”后,
我又问:“你们知道吗?在亚洲西部有一
个海,不会游泳的人在这里可以自由自
在地浮在水面上。
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吗?”学生在“惊讶”“迷惑”之余,产生了
疑问,激发了兴趣,带着渴求的心态进入
了受教育的良好状态。
(二)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在“活
动”中发展个性
科学活动课主要特点就是“活”与
“动”。
让学生手、眼、口、脑多种感官一
起参与到活动过程中,通过他们亲身体
验形成概念,效果会比教师“纸上谈兵”
好得多。
在教学《浮力的奥秘》时,我让
学生自己设计一艘能浮在水面上的小
船,再投入牙膏皮、橡皮泥、蛋,按要求使
物品上浮或下沉。
学生再看看想想、议
议做做、试试改改的过程中,逐步加深了
对浮力的了解,也使他们的独立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三)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培养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亲切感
把活动课和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联系
起来,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学得
积极主动。
例如,在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浮力的规律之后,我出示了一道题:“农
民伯伯选饱满的种子播种,他们把种子
放在水中,一部分上浮,一部分下沉。
应
该选哪一部分的种子?”学生探讨、争论,
最终得出“下沉”的结论,既巩固了知识,
又增长了才干,达到了“活学活用”的目
的。
三、充分估计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
自己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其实,在科学活动课的教学中,大部
分活动要点都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
的果实。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学生
的潜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一些
活动的空间,凡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
替代,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决不暗示,引导
学生自己建立“直观感知→实践→理性
认识”的认知结构,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
性。
在教学科学活动课时,教师讲解的
时间不宜超过整堂课的30%,剩余的时
间留给学生探索和表现。
例如,《浮力的
奥秘》一课,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后,重点
就让学生运用材料进行设计、制作,寻找
浮力的奥秘。
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大多
数学生都能发现浮力的规律,而且一部
分学生的设计方案还很有新意。
可见,
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尊重、信
任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四、主导与主体关系和谐发展,促进
整个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科学活动课中我们重视学生主体性
发展,也要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不断调控的教学中发挥主导作
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将教学目的
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
例如,一
堂课的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需求;学
生活动中,教师的合理调控;结束时,激
发学生的热情,这些都是教师的主导作
用。
只有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环节,
使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和谐发
展,才能促进活动课整个课堂教学的优
化,最终达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玉山县城东小学江西】
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两科学活动课中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郭丽华
-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