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文档(1)

合集下载

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表现方式。 如果把这类表现方式作为企业文化, 无疑会使企业
进入文化建设 的误 区。实际上 , 企业文化就是具体企业在创业 和发 展过程 中的基 本价值观 ,它通过整合而形成该企业 发展 的独特 的价值体系 , 并影 响着企业发展策略 的制定 。这其中渗 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 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 ,也凝结 了企
因此 , 不能脱离企业 管理空谈企业 文化 。 三是将企业文化仅仅视为传 统文化。如有些企业 家认为
早在 2 0世纪 5 年 代 , 0 在我 国的一些 大型国有 企业 中, 就
有 了 自己独具特 色的经营理念 ,如鞍钢宪法 、大庆铁人精 神
等, 当时虽未冠之 以企业文化 的名称 , 但其实 际上发挥着企业 文化的价值 功能和整合功能 。到了 8 0年代末 9 0年代初 , 随着
维普资讯

.唧 . .
l 瞄
— l
1 I E GA l Q Y U N L





- — - --

■ -




- -I
● — _.


工 厂 , 山西
f 摘 要]
太原
00 2 ) 3 0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 4 1 7 (0 8 0 — 0 1 0 1 7 — 6 6 2 0 )4 0 4 - 2 ’
[ 中图分类号] 2 0 F 7
企业 文化 ,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 在 自身发展过程 中形
成 的以价值为核心 的独特 的管 理模 式 ,也是为全体成员遵循 的共同意识 、 观念 、 价值 职业道德 、 行为规范和准则 的总和 。因 此, 企业文化 是社会 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 的产物 , 是西 方管理理论在经 历 了 “ 济人 ” “ 经 、社会 人 ” “ 、 自我 实现人 ” 与 “ 复杂人 ” 假设之 后 , 对组织 的文化价值 、 营理念 、 理过程 经 管 诸 因素 的又一次重新审视 。

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一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 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进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专门的文化治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治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工业化进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要紧生产方式的时期,企业经营者要紧关怀的咨询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治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应用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科学治理实践,然而,它们差不多上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确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确实是为了得到经济的酬劳。

科学治理理论对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阻碍。

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霍桑实验”使人们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益的阻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因此导致了一系列鼓舞理论的显现。

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治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

五六十年代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进展导致了西方组织治理在七十年代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由组织内部的治理转向战略治理,强调组织结构和系统的和谐与适应能力(徐联仓,1993)。

八十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治理的阻碍,进而发觉了社会文化与组织治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进展到一定时期,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职员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治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进展。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治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治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治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凝视。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探讨(doc 13页)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探讨(doc 13页)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探讨(doc 13页)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

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2 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管理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

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

有学者曾经指出,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

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3 将企业文化视为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直接运用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用文化来管理企业,如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儒家学说来管理企业,还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老子学说来管理企业。

这些学说作为中国文化的思想代表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理念,应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用传统文化来把握当代人的心理,来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来调整对中国员工的工作激励,这需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找准其中许多具体的联系。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对家庭的归属、对权力的依赖,重感情、重面子,突出以人为本、知人善用等,将这些文化因素和传统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营造一个充满情感、和谐共存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对人性的超越,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存,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应该说突出了中国特色。

对中 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对中 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备受关注。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进行深刻的反思。

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企业更多地关注于生产和销售,对于企业文化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企业开始意识到文化对于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性,纷纷开始探索和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比如,一些知名企业通过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了员工的力量,提升了品牌形象,实现了快速发展。

这些成功的企业文化通常具有明确的价值观、使命和愿景,能够激励员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同时,它们注重创新和变革,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不断推动企业前进。

然而,也有不少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只是停留在口号和标语上,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落地措施。

这些企业虽然提出了一系列看似美好的价值观和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员工并未能真正感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导致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脱节。

其次,部分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盲目模仿其他成功企业,而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求。

这样的企业文化往往缺乏个性和独特性,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行业特点和员工构成,因此企业文化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再者,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一个问题。

一些企业在经历了领导层的更替或者重大变革后,企业文化出现了断层或者变异。

新的领导团队可能会带来新的理念和价值观,但如果不能与原有的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和传承,就会导致员工的困惑和不适应,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

另外,在一些企业中,企业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

比如,频繁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没有真正达到促进员工交流、增强团队凝聚力的目的。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应用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科学管理实践,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

科学管理理论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霍桑实验”使人们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益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激励理论的出现。

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

五六十年代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发展导致了西方组织管理在七十年代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由组织内部的管理转向战略管理,强调组织结构和系统的协调与适应能力(徐联仓,1993)。

八十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总结报告模板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总结报告模板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一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经营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应用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科学管理实践,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

科学管理理论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霍桑实验”使人们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益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激励理论的出现。

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

五六十年代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发展导致了西方组织管理在七十年代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由组织内部的管理转向战略管理,强调组织结构和系统的协调与适应能力(徐联仓,1993)。

八十年代初,随着日本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文化,它是发展到一定阶段,领导人用其在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的长期发展。

由此可见,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思考(中国企业,文化发展,思考)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思考(中国企业,文化发展,思考)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思考(中国企业,文化发展,思考) 当前世界形势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文化因素的作用不断凸现,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趋突出。

同时文化多元化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独特性、丰富性、完整性和消化变通能力,在广袤的土地上原生、历经至少5000年而不衰,并不断发展壮大,这是任何其他文化所无法取代的。

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开放的环境和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为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要通过对外文化工作,向世人展示我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明和当代文化建设成就,使他们通过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来了解和热爱中国。

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出现以下六种发展趋势。

一、企业文化要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齐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

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其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

虽然其责权关系是宽约束,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界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战略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

近三年,世界上有3.2万家公司进行联盟。

这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这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

因为企业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

一般来说,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所处环境、队伍素质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异。

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融合,就会出现“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现象。

所以,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_百度文库.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_百度文库.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误区与思考黑龙江北方工具有限公司吴彦峰【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之后,企业领导人利用其个性化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全体员工,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的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重新整合。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它适用的条件,都有其利与弊。

其有效性不可能脱离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要正确看待国外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应将其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把握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

因此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

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误区主要有注重噱头和形式、忽略内涵个性混同于企业精神、脱离企业管理混同为传统文化,用于企业管理。

为了加强企业文化的学以致用,中国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研究,正确地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文化误区思考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之后,企业领导人利用其个性化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全体员工,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的文化管理模式。

简言之即是力图以大概念的“文化”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重新整合。

反观我国,早在五十年代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也产生了某些独具特色的企业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

可这些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以至于后来这些“企业文化”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

反思企业文化

反思企业文化

反思企业文化一、引言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内部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工作方式和组织氛围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它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凝结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某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反思,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企业文化的现状分析1.价值观含糊现有的企业价值观表述含糊不清,无法明确传达给员工,导致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理解不一致,缺乏共同的价值追求。

2.组织氛围不够积极向上企业内部存在一些负面情绪,员工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与沟通,导致工作氛围不够积极向上,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3.缺乏员工参预感企业决策过程缺乏员工的参预,员工参预感较低。

员工往往只是被动接受决策结果,缺乏对企业发展的主动性和归属感。

4.缺乏创新意识企业文化中缺乏鼓励员工创新的机制和氛围,导致员工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三、改进措施1.明确企业价值观制定明确的企业价值观,将其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达给员工。

通过内部培训、企业内刊等形式,加强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2.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通过组织团建、员工交流会议等活动,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建立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预工作,提升工作满意度。

3.加强员工参预感建立员工参预决策的机制,例如设立员工代表大会、征求员工意见等,让员工参预到企业决策中来。

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归属感。

4.倡导创新文化建立鼓励员工创新的制度和文化,设立创新奖励机制,为员工提供创新的平台和资源。

同时,鼓励员工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建立反馈机制,及时采用和落实员工的创新建议。

四、改进效果评估1.员工满意度调查通过定期的员工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对企业文化改进措施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相关措施。

2.绩效指标评估制定相应的绩效指标,评估企业文化改进措施的效果。

例如,通过员工的工作表现、创新成果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评估,判断企业文化改进的成效。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思考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思考

・[收稿日期】2006—01—25 ・・[作者简介】高继红,女,绥化市委党校党史副教授。
22
万 方数据
企业管理。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 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 片面的。有学者曾经指出,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 理为目的,造成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两层皮,使企业文化在企 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发挥的作 用大。 问题之三:将企业文化视为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直 接运用。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用文化来管理企业,如 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儒家学说来管理企业,还有些企业家 认为应该用老子学说来管理企业。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文化 很难把握当代人的心理,很难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企 业文化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玩赏,而是用文化的氛围和文化价 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 问题之四: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综观许多 企业的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大体相似,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 和独特的风格。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 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 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 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 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应该具有个性化特 色。 中国的企业文化发展之所以走入以上4个误区,其原因 可以从3方面来分析: (一)从经济基础来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较高级的文化 管理模式,它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才能将原 有的价值、理念整合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而中 国的企业发展规模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因此,发展中 国的企业文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企业要明确自己 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而不要盲目追求建设企业文化 的形式。 (二)从社会原因来看,企业文化、企业创新表面上看起来 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但却涉及到社会引导、社会支持、社会评 价和社会激励等许多社会的因素,我们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 够。首先,作为政府来讲,一方面要加强体制改革,为企业文 化的创新提供充分的伸展空间,另一方面要从政策和舆论导 向方面引导企业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在达到一定规模的基础 上塑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其次,社会应当通过一定的评 价机制,对企业文化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企业文化的创 新和对社会文化的贡献。再次,研究机构和企业咨询机构应 当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用科学的理论指 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 (三)从认识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企业文化的实质和企业 文化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理解得还不够深入,对企业文化的 内涵、实质及适用条件等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致使人们对企 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企业 文化的表层形式与企业文化的实质的关系等问题的基本理解 上出现了偏差。

关于企业文化的反思报告

关于企业文化的反思报告

关于企业文化的反思报告引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组织文化的综合体现。

过去一年,在公司的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也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更好地推动公司的发展,我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反思,并总结了以下几点问题和改进方案。

问题分析1. 价值观的模糊性公司的价值观应该是明确的,在每一位员工心中都产生共鸣。

然而,在我们公司,由于缺乏及时的沟通和培训,很多员工对公司的价值观存在模糊的认知。

这导致了工作中的冲突和不和谐,也影响了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2. 行为准则的执行不力公司有一套明确的行为准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员工并没有严格遵守,特别是在与同事和客户的交往中。

这种情况给公司形象和声誉带来负面影响,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3. 组织文化的缺失作为一个创新型企业,应该有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鼓励员工创新和尝试。

然而,在我们公司,很多员工仍然存在传统的工作观念,对新鲜事物和变化持保守态度。

这限制了公司的创新能力,影响了公司的竞争力。

改进方案1. 明确价值观,加强培训为了解决价值观模糊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员工进行宣传和培训。

这样可以提升员工对公司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2. 强化行为准则执行为了改进行为准则执行不力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培训。

建立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对违反行为准则的员工进行惩罚,并及时进行合适的培训和辅导,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规范。

3. 建立创新文化要解决组织文化缺失的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员工创新和尝试。

设置奖励机制,以表彰和激励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行动的员工。

另外,建立一个开放的沟通渠道,让员工可以自由地表达意见和建议,鼓励团队合作和知识分享,促进公司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结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公司的发展中,它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企业文化反思检讨书范文

企业文化反思检讨书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您好!在此,我怀着十分愧疚和自责的心情,向大家递交这份企业文化反思检讨书。

近期,我深入反思了我们在企业文化方面的不足,认识到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特此向大家作出深刻检讨。

一、检讨内容1. 企业文化意识薄弱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忽视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导致企业文化意识薄弱。

部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足,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缺乏认同感,导致员工凝聚力、向心力不强。

2. 企业文化建设滞后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的企业文化未能及时更新,与时代发展、企业战略需求不相适应。

这使得企业文化在引领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作用不明显。

3. 企业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在企业内部,我们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未能使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

这导致企业文化在员工心中的地位不高,对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 企业文化实践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践行力度不够,未能将企业文化融入日常工作,导致企业文化成为一句空话。

二、反思原因1. 企业管理层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企业管理层中,部分领导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对企业发展作用不大,导致企业在文化建设上投入不足。

2.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系统规划,导致企业文化发展方向不明确,内容不丰富,难以形成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3. 企业内部沟通不畅在企业内部,沟通不畅导致企业文化难以深入人心,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不高。

三、改正措施1. 提高企业文化意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意识,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2. 加强企业文化创新结合企业实际,创新企业文化内容,使之与时代发展、企业战略需求相适应。

3. 加大企业文化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加大企业文化宣传力度,使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

4. 强化企业文化实践将企业文化融入日常工作,引导员工践行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实践报告】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社会实践报告】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一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应用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科学管理实践,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

科学管理理论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霍桑实验”使人们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益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激励理论的出现。

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

五六十年代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发展导致了西方组织管理在七十年代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由组织内部的管理转向战略管理,强调组织结构和系统的协调与适应能力(徐联仓,1993)。

八十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

企业文化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企业文化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文档资源★★★一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应用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科学管理实践,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

科学管理理论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霍桑实验”使人们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益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激励理论的出现。

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

五六十年代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发展导致了西方组织管理在七十年代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由组织内部的管理转向战略管理,强调组织结构和系统的协调与适应能力(徐联仓,1993)。

八十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思考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之后,企业领导人利用其个性化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全体员工,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的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重新整合。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它适用的条件,都有其利与弊。

其有效性不可能脱离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要正确看待国外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应将其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把握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

因此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

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误区主要有注重噱头和形式、忽略内涵个性混同于企业精神、脱离企业管理混同为传统文化,用于企业管理。

为了加强企业文化的学以致用,中国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研究,正确地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文化;文化误区一、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过程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之后,企业领导人利用其个性化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全体员工,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的文化管理模式。

简言之即是力图以大概念的“文化”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重新整合。

反观我国,早在五十年代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也产生了某些独具特色的企业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

可这些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以至于后来这些“企业文化”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

企业文化年度反思总结范文

企业文化年度反思总结范文

一、引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一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现对企业文化年度工作进行反思总结。

二、回顾与反思1. 成果与亮点(1)加强企业文化理念宣传,提升员工认同感。

通过举办企业文化活动、制作宣传栏、开展培训等形式,让员工深入了解企业价值观、使命、愿景,增强了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完善企业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员工行为更加规范,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3)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丰富员工文化生活。

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存在的问题(1)企业文化宣传力度不足。

部分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理解不深,对企业的认同感有待提高。

(2)企业文化与实际工作结合不够紧密。

部分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理念,导致企业文化落地效果不佳。

(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

在活动形式、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能满足员工多样化的需求。

三、改进措施1. 深化企业文化宣传。

通过多种渠道,加大企业文化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2. 加强企业文化与实际工作的结合。

将企业文化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引导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企业文化。

3.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满足员工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效果。

4. 加强企业文化考核。

将企业文化考核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四、结语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企业文化建设不到位的检讨书

企业文化建设不到位的检讨书

企业文化建设不到位的检讨书尊敬的领导:我写下这篇检讨书,来反思我们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

近期,经过认真观察和深入思考,我认识到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并意识到这些问题已经妨碍了我们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在此,我诚恳地向您汇报,并表示我会全力以赴来改进这些问题,以确保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文化的目标。

首先,我们的企业文化意识不够明确。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注意到我们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存在差异。

一些员工对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缺乏了解,并且不能将其应用到日常工作中。

这导致了一些决策和行为的不一致,影响了我们整体的形象和声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在内部加强文化教育培训,以确保每个员工都清楚地理解和践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我们的沟通方式不够畅通和高效。

沟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及时,导致了信息滞后和误解的发生。

此外,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也存在问题,导致决策不明确和执行困难。

为了改进这一点,我建议引入更多的沟通渠道,并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以确保信息能够顺畅地传达和传递。

另外,我们在员工参与和激励方面存在不足。

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但在我们的情况下,这一点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员工们缺乏参与决策和提出建议的机会,这限制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此外,我们也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激励制度,导致很多员工缺乏动力和归属感。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建议开展员工参与的培训和活动,并制定一个激励计划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最后,我们在管理层面存在一些问题。

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些管理者对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在实施和推动方面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一些管理者在管理风格和能力方面也存在问题,导致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下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建议加强管理者的培训和发展,提升他们的领导能力和执行力。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1)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1)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1)一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应用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科学管理实践,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

科学管理理论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霍桑实验”使人们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益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激励理论的出现。

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

五六十年代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发展导致了西方组织管理在七十年代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由组织内部的管理转向战略管理,强调组织结构和系统的协调与适应能力(徐联仓,1993)。

八十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文档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rporate cu lture编订:JinTai College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文档小泰温馨提示:社会实践报告是进行社会实践后需要完成的报告,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对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结报告。

本文档根据社会实践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应用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科学管理实践,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

科学管理理论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霍桑实验”使人们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益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激励理论的出现。

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

五六十年代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发展导致了西方组织管理在七十年代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由组织内部的管理转向战略管理,强调组织结构和系统的协调与适应能力(徐联仓,1993)。

八十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

早在五十年代,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就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

后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激励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激励手段的运用,人们迅速从精神控制的桎锆中觉醒起来,这些“企业文化”也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

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又被引入我国的企业中。

一时间,许多企业都风起云涌地搞起了企业文化,在全国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热潮。

有些企业模仿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如热中于搞文艺活动、喊口号、统一服装、统一标志,有些企业还直接请广告公司做CI形象设计,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

固然这些都是塑造企业文化的一般做法,但是,由于多数企业忽略了在这些形式下面的内涵和基础,因此就给人一种误导,似乎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开展的文化活动或企业形象设计。

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企业文化热才逐渐降温,许多在当时企业文化热中涌现出来的明星企业也纷纷星辰坠落。

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在此期间,也曾有学者对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表示过担忧,他们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当时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冷静地思考时,就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走入的几个误区:1 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

根据企业文化权威爱得加.沙因所划分的层次,位于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包括各种符号、英雄、活动等。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

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

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2 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管理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

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

有学者曾经指出,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

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3 将企业文化视为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直接运用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用文化来管理企业,如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儒家学说来管理企业,还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老子学说来管理企业。

这些学说作为中国文化的思想代表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理念,应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用传统文化来把握当代人的心理,来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来调整对中国员工的工作激励,这需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找准其中许多具体的联系。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对家庭的归属、对权力的依赖,重感情、重面子,突出以人为本、知人善用等,将这些文化因素和传统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营造一个充满情感、和谐共存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对人性的超越,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存,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应该说突出了中国特色。

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思想中充满了哲理与思辩,可谓左右逢源,在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实践中时,需要将其操作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经营理念。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不利于企业创新和企业发展的因素,如知足长乐、枪打出头鸟等,这些都是抑制企业创新的隐型杀手。

另外,人情交往是中国人最主要的交往方式,许多企业家长期依赖于由人情交往所编织的社会关系网即社会资本,而不把重点放在企业创新上,认为这样也能赚到钱,这样下去会逐渐形成对关系的依赖,而削弱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这种现象的盛行固然有其社会的原因,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资本伸展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加入世贸后,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越来越规范,那些津津乐道于依赖社会资本的企业被打垮、被击败就在所难免。

所以要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不能简单而为之。

企业文化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玩赏,而是用文化的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

4 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

综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大体相似,但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

其实,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

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

这说明,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中国的企业文化发展之所以走入以上四个误区,其原因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首先,从经济基础来看,中国的企业发展规模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企业文化现象之所以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和日本迅速发展,这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的阶段有关。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较高级的文化管理模式,它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才能将原有的价值、理念整合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

很难想象小作坊和路边快餐店能塑造出整合程度高、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事实上,也没有必要。

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都出现在有一定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中,因为这些企业都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需要用文化价值来进行整合。

而且,这些企业有高素质的管理层,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有充裕的资金投入,所以有能力塑造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才能够对企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因此,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企业要明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而不要盲目追求建设企业文化的形式。

另一方面,也有其社会原因。

企业文化、企业创新表面上看起来是企业自身的问题,然而,如何从总体上把握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如何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这就涉及到社会引导、社会支持、社会评价和社会激励等许多社会的因素。

政府对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做何判断,对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做何预期,又如何实施,中国企业文化具体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政府、社会、企业和研究机构分别在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起何种作用,这几方面又如何协调,共同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不是靠简单地舆论引导和喊空口号能够解决的。

其中,首先,政府的一方面要加强体制改革,为企业文化的创新提供充分的伸展空间,另一方面,要从政策和舆论导方面引导企业首先要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在达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塑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而不是盲目追求形式、赶时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