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与学术论争
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与学术论争
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与学术论争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与学术论争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之间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
这次能应东方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到日本进行参观考察与学术交流,深感愉快和荣幸。
我是学习研究清史的,邀请方的朋友,希望我能讲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题目,恭敬不如从命,我就选择了“清初三大历史疑案”这个题目,主要是想就“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和“雍正继位”这几件事的历史真相及学术界的论争情况做些评介。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有不少演义传说与奇闻轶事,而关于清代宫廷中的传说故事尤多。
除上面提到的“三大疑案”外,还有什么“四大奇案”等。
不过有些事显然是后人有意的编造,荒诞离奇,根本经不起推敲。
但我们要讲的“三大疑案”,都不论是耶,非耶,都事出有因,有一定依据。
所以,从清初当时,直到现在,始终是众口异词,聚讼纷纭。
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国大陆推出的不少关于清代宫廷的影视剧,如《孝庄秘史》、《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剧中对这几件事都有生动渲染,常有些观众和读者提出,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作为清史研究工作者,也有责任和义务依据有关历史文献做必要的说明和澄清。
历史事件是由历史人物的活动构成的,我们就从这三大疑案的主要当事人讲起吧。
一、历史上的孝庄、顺治和雍正孝庄、顺治与雍正是三大疑案中的主要当事人,他们不仅都实有其人,而且都是清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从他们一生的活动经历中,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分析问题的依据,故有必要对这三个人物作简要介绍。
(一)孝庄——一位经历清初三朝的杰出女性孝庄(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即“太后下嫁”中的太后。
据史料记载她是蒙古科尔沁人,博尔济特氐。
后金天命十年(1625)嫁于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封其为永宁宫庄妃。
其子福临即帝位后,被尊为皇太后,其孙玄烨嗣帝位,又尊为太皇太后。
因是皇太极之妃,而皇太极之谥号乃“文皇帝”,加之其子、孙又都是皇帝,故她便由妃称后,死谥“孝庄文皇后”。
传统文化的_三大谜团_
下
农业科技基本相同。 中国历史上虽然科技人才辈 扶持。 试从国故稽文献,异代精灵傥在兹。 ”愚昧
随
出,但没有社会利益驱动,也就失去了发展动力。 颟顸得不可理喻!
笔
因此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命运也就可
4.国家正统理论蔑视科学研究。 儒家承认科
以理解了。 如果中华帝国也对外扩张贸易,指南 学技术有可取之处,但却强调钻研科技会影响远
郡县制构建成的中央集权,造就了古老中国 的崛起和辉煌,但“治乱兴亡循环”导致改朝换代 的历史怪圈,却是炎黄子孙无法逃脱的周期性灾 难。 尤其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迫签订 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沦为半殖民地,更是中华 民族泱泱大国刻骨铭心的奇耻大辱。 世界著名的 中国问题专家佩雷菲特提出了中国倒退问题: “为什么随后它却让别国赶上,然后被人超过,而 到十九世纪它的部分领土竟像由停留在石器时 代的部落居住的地方一样沦为殖民地呢? 以致到 了二十世纪, 它竟成了世界上最落后、 最贫穷
26
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 考算学者有三十二人,照章录取举人一名,这是
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我国最早的一次把西学与中学同考”。 当中国面
前进。 ”几千年来中国都是自然经济,没有对科技 临西方列强武力瓜分的亡国威胁时,顽固派仍旧
灯
的迫切需求。 明清时代的农业科技和秦汉时代的 乞灵于传统文化:“大厦将倾一木支,乾坤正气赖
校教育却逐渐只剩下“四书五经”。 唐代虽有算学 技革命就不可能在中国产生。 三十年前我们还在
专门学校,招生对象却是八品以下官员和庶人之 批判“白专道路”、“洋奴哲学”,居然派工宣队领
子,且只招三十人。 明朝八股文让科举彻底进入 导科研机构和高校,让贫下中农甚至文盲去管理
明末三大疑案内容
明末三大疑案内容明末时期,有三宗恶性的政治案件,被称为“明末三大疑案”。
这些案件如深渊般深邃复杂,揭示了明朝灭亡前的种种祸乱以及权利斗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明末三大疑案内容”进行深入阐述。
第一宗疑案——太监魏忠贤案魏忠贤是明末一名权势滔天的太监,曾经辅佐过明神宗和明光宗,又博弈少帝,迎立清太祖为帝,成为崇祯年间的重臣,拥有极高的权力。
然而,他私心较重,独揽大权,引起了其他官员的忌恨。
魏忠贤被控制的一大罪状就是罢免部分官员,以便让他的亲信进入朝政的高位。
同时,魏忠贤还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至于所有与之意见不同的官员都会被陷害。
最后,魏忠贤的孙子意图篡位,遗留下来的康熙帝得以将他一“狠心”忽悠到崇祯帝的手中,被崇祯帝革职斩首,彻底消失于历史之中。
第二宗疑案——楚王府士兵叛变案楚王府是知名的地位显赫的九千春之一,由明朝赠予的四位爵士的后裔共同拥有。
然而,在万历年间,楚王府因为涉嫌贪污等罪行,遭到了罢免。
明神宗将楚王府变为镇抚军,设立驻防军队,征调了军队的士兵。
然而,在后来,这支驻防军队叛乱,攻打了南明的各项军队和镇抚军。
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这次事件被取名为“楚王府士兵叛变案”。
第三宗疑案——张岱事件张岱是明末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被誉为“南明四大家”之一,这其中还包括唐伯虎、徐渭、文征明。
他的书法和绘画以古拙、俊俏著称,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在明末的政治动荡时期,张岱被控制的罪名是造反、叛乱、下令大肆屠杀。
而他的真实遭遇却包含了政策失误和权力斗争等元素。
与此同时,张岱一生中的动荡经历,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
总之,明末三大疑案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腐败、权利斗争和民间生活的困苦,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了明代的灭亡。
这些历史事件虽然已留在了历史长河中,但对于我国的发展和历史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历史趣谈:有此一说 康熙遗诏是假 雍正皇帝靠阴谋夺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有此一说康熙遗诏是假雍正皇帝靠阴谋夺位导语:戴逸先生主编的《简明清史》,在对各种资料(包括传言)和学术观点进行考辨后也认为:“雍正的继位存在很多疑点,可能出于矫诏篡立。
” 雍正戴逸先生主编的《简明清史》,在对各种资料(包括传言)和学术观点进行考辨后也认为:“雍正的继位存在很多疑点,可能出于矫诏篡立。
”雍正继位问题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
自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清世宗雍正帝继圣祖康熙帝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个皇帝,两个多世纪以来,康熙遗诏的真伪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一直成为学者们孜孜不倦的研究对象。
至今,学者们仍在各抒己见,似难以达成共识。
一、学术界以往有关康熙遗诏的真伪与雍正继位问题的分歧观点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清圣祖康熙帝去世,结束了他的颇为辉煌而又有意义的一生。
二十日,皇四子胤禛御太和殿登基,颁布继位诏书,改年号为雍正。
是为世宗雍正帝,清入关后第三个皇帝。
然而,就在世宗雍正帝继位不久,一种其“矫诏得位”的传说便在宫廷和社会上不胫而走。
大意是说,圣祖康熙帝遗诏原本是传位十四子允禵,但名为“富贵闲人”实则时刻觊觎皇位的皇四子胤禛将诏书“传位十四子”中的“十”字改为“于”字,成了“传位于四子”。
又说,康熙帝在畅春园病重,胤禛趁势进了一碗人参汤,不知何故,康熙帝就驾崩了,胤禛随即登位并逼死其生母太后,囚禁康熙意中人允禵。
由此,胤禛是否矫诏得位,历来史家看法不一,至今仍是一大难解的疑案。
归纳起来,不外两种意见:一是“矫诏得位”,即篡位说,二是合法继位说。
先说“矫诏得位”,即篡位说“矫诏得位”说较早由清史界泰斗孟森先生论证的。
他在《清世宗入生活常识分享。
盘点中国古代七大悬案
盘点中国古代七大悬案
中国古代的七大悬案是指历史上未能彻底解开的七个重大案件。
它们包括:
1. 邯郸一家被杀案:发生在东汉末年,一家五口在邯郸被杀,嫌疑人不明,至今没有彻底揭开真相。
2. 张恨水被杀案:发生在清朝末年,著名作家张恨水被杀,凶手不明,尽管有多次调查和辩论,但至今仍未解开谜团。
3. 河南宁陵“铁案”: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明世宗命令调查巡按河南的案件,包括谋害权贵、诬告、盗窃等,该案遭到封锁,没有揭开真相。
4. 韩信叛国案:传说韩信在汉武帝时期被皇帝赐死,他的遗体出现在不同的地方,有人怀疑他并没有死去,而是继续在秘密组织中活动。
5. 元朝“金川案”:发生在元朝,在京城附近的金川发生了一起命案,凶手不明,案件发生后被上级掩盖。
6. 清朝铁案:清朝末年,多个名门望族相继被杀,嫌疑人众多,调查一直没有结果,被认为是清朝末年一系列乱象的一部分。
7. 北京十三太保“保国寺案”:明朝时期,北京十三太保的一位成员在保国寺内被杀,案件涉及朝廷权贵,调查结果一直未能揭晓。
这些悬案至今未能解开,仍然充满着谜团和争议,也引起了人们长期的关注和研讨。
清初三大疑案朱棣活剐三千宫女之谜
清初三大疑案朱棣活剐三千宫女之谜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离奇诡谲的事件,使人无从探索,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是一笔胡涂帐。
这类悬案,清朝不少,最著名的是清初三大疑案。
顺治出家世祖福临(即顺治)本人酷信佛教。
常听木陈老和尚诵经说法,并曾发出谕旨,叫他们不要把他当天子看待,而以佛门弟子相待。
顺治虽入佛门,受法命,但是从不下阶离开天子宝座,也并非真正的和尚。
自从端敬皇后董鄂氏死后,顺治悲观厌世,很想脱离尘网、遁迹空门。
后来突然失踪,有人说他跑到五台山古寺当了和尚。
清廷因为不可一日无君,只得下诏,假说世祖章皇帝已经宾天(去世),新皇康熙继位,以了此事。
这位皇帝,究竟是死了,还是出了家,成了千古之谜。
雍正夺嫡雍正皇帝本名允(1723―1735),乃是康熙第四皇子。
清史夸他“文武英明、宽仁信义”。
其实,他一点也不这样,而是一个“阴沉刚毅、忌刻险谲”的凶残暴君。
康熙六十一年冬,皇上病危,弥留之际,允乘机弑父,矫诏篡夺帝位。
据说康熙本来最爱十四子允,亲笔写下让十四皇子继承帝位的诏书。
允侦知,密派亲信偷把诏书“十四子”的“十”字,改为“于”字,因而夺嫡成功。
近来有人考证,认为:清初的文字和宫廷文书习惯,称呼皇帝的儿子前面一定要冠以“皇”字,“十四皇子”绝不能省略为“十四子”;而且,“於”“于”两字当时并不通用,把“十”改为“于”字说不通。
因此,得出结论:雍正篡改遗诏夺嫡的说法难以成立。
这又是清初的一大疑案。
世宗被刺雍正(庙号世宗)四十五岁登基以后原形毕露:弑父、逼母、谋兄、害弟等等,什么勾当都干得出来。
在位十三年,滥施刑戳,遍及臣民。
明末儒士吕留良,人称晚村先生,国亡不仕,呕心沥血,闭门著书。
死后因受湖南反清义士曾静供词的牵连,被掘墓戳尸。
全部家族,无缘无故,株连受害遭殃。
只有孙女吕四娘偶然逃亡,幸免于难,据说,她远走山林,习技于少林寺。
数年后,身怀绝技的吕四娘,为报国难家仇,到了北京,进宫刺杀了雍正,携头而走,不知去向。
[历史疑云]满清至今尚未破解的八大疑案...
[历史疑云]满清至今尚未破解的八大疑案...清朝是我国历史一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是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历时276年,在这两百多年里面,一直存在着几个疑案,有些至今尚未能有定论,你知道其中的哪一个呢?疑案1:孝庄太后下嫁之谜。
孝庄太后就是顺治皇帝的母亲,皇太极病逝之后,顺治继承了皇位,睿亲王多尔衮为摄政王,清军入鼎中原以后,多尔衮经常初入宫闱毫不避讳,于是有闲言碎语传出,之所以怀疑孝庄与多尔衮有染,有四点原因:第一,满族传统,兄长死了,小叔子可以娶嫂嫂;第二,当时明朝遗臣张煌言做了一首诗,就是描写这段荒唐的事情,张煌言虽然是明朝遗臣,但是他并不是胡言乱语之人;第三,多尔衮是摄政王这件事不假,称呼却几次发生变化,最后一次是皇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是什么意思?第四,孝庄太后病逝后,并没有被送回沈阳与皇太极安葬,而是被埋葬在了孝陵附近。
疑案2:顺治出家之谜。
历史上对顺治在二十四岁那那年到底是因为天花而驾崩,还是因为爱妃董鄂氏的死而心灰意冷遁入空门一直持有争议,最有利的证据就是康熙继位以后几次去了五台山,所以都认为顺治是出家了,而非驾崩。
疑案3:雍正的皇位是不是抢来的?野史上一直在说雍正的这个皇位坐的是名不正,言不顺,为了这个皇位,给康熙皇帝喂了一碗参汤,康熙驾崩,本来康熙老儿是要把这个皇位传给十四阿哥的,遗诏被雍正给改了,十四阿哥又出兵西北,一时半会儿的也赶不回来,等他回来也晚了。
疑案4:雍正之死。
雍正仅仅在位13年就驾崩,从发病到死亡,不超过三天,以他的身份,他的条件,什么病能一下子要了他的命,也太快了吧,于是谣言传说当年雍正皇帝的死并非是正常死亡,是被吕四娘行刺而死,割下他的脑袋后逃走,所以现在的棺材里面躺着的雍正没有头颅。
疑案5:乾隆的身世。
传说乾隆的生母钮钴禄氏生的是女孩,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将自己所生的格格与当时陈阁老夫人同日生的儿子给调换了,骗雍正自己生的是个阿哥,乾隆下江南几次住在陈阁老的家中,就是为了认亲。
明朝建立初期
明朝建立初期,国力强盛。
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经济上,由于明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促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出现。
在这个基础上,明朝进入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活跃时期,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交往。
同时,边疆各族进一步得到发展。
这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过的内容。
但是,在明初发展的同时,由于封建制度在中国社会已渐趋衰落。
所以在明朝后期出现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当时,在辽东有新崛起的满洲建立的清朝的威胁。
在明朝封建统治内部,出现了政治和经济危机。
这些危机导致了什么?明末农民起义同以往的一些农民起义有何不同?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史家以此作为明亡的标志。
其实,明朝此时尚有大量的正规军存在,而满清的铁骑则不过区区数万人,明朝的军队在数量上无疑占有着绝对的优势,而且满清入关伊始也并没有“入主”之想,他们只不过想要劫掠一番,衣锦还乡而已。
一、明末农民大起义明朝后期政治腐败是导致农民战争的重要原因,而统治者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压迫是导致农民战争的另一原因。
明朝后期,土地集中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太湖流域有9/10的农民失去了土地。
政府还不断加派田赋,增加苛捐杂税。
农民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又逢天灾,到处闹饥荒,很多地区草根、树皮都被吃光了,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设课堂讨论一: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归纳总结历次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历次农民起义,具体原因各异,但主要原因就是两点,一是统治阶级政治上的腐败和暴政;二是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主要形式是兼并土地和繁重的赋税徭役。
使学生明确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1628年,农民起义首先在陕北爆发,很多地区的农民纷纷响应,涌现出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号称“十三家七十二营”。
后来,他们齐聚荥阳,联合行动,打破明军进剿。
又千里东进,破凤阳,焚皇陵,给明政权以极大的打击。
清代十大奇案内容
清代十大奇案内容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奇案。
下面是关于清代十大奇案的详细介绍。
1.《红楼梦》奇案:《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但在清代初期,曾发生一起与《红楼梦》有关的奇案。
据传,当时一位名叫薛蟠的人因为与《红楼梦》中的角色贾蓉相似而被误认为贾蓉,引发了一系列纷争和争议。
2.《聊斋志异》奇案:《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奇幻小说集,其中的故事情节常常涉及到鬼怪、妖魔等超自然现象。
在清代,有人因为读了《聊斋志异》而产生了一些类似于书中情节的奇怪经历,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3.《康熙大案》:康熙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和措施。
然而,在康熙年间,也发生了一起引发轩然大波的大案。
这个案件涉及到许多官员和地方势力的勾结,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动荡。
4.《雍正大案》:雍正帝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他上位后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整顿。
然而,在他的统治期间,也发生了一起被称为《雍正大案》的事件。
这个案件涉及到了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宫廷内部的阴谋,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
5.《乾隆大案》:乾隆帝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期间经历了长达六十年的统治。
在他的统治期间,也发生了一起被称为《乾隆大案》的事件。
这个案件涉及到了官员之间的腐败和贪污问题,对清朝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6.《兰陵王案》:兰陵王是清代一位历史人物,他生平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曲折的故事。
在清代,有人因为与兰陵王的身世相似而被误认为兰陵王,引发了一场轰动一时的奇案。
7.承德宫派系案:承德宫是清代的一处重要的宫殿,也是乾隆帝的别宫。
在乾隆帝后宫中,存在着一系列派系斗争和争权夺利的事件,被称为承德宫派系案,引发了不少争议和纷争。
8.《酒令案》:清代是一个酒文化盛行的时代,但也有一些与酒有关的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酒令案》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案件涉及到了一起酒令游戏中的争斗和血案,成为了一起闻名清朝的奇案。
红楼梦隐记清宫三大疑案
红楼梦隐记清宫三大疑案堪称红楼者,唯有皇宫;有缘补天者,方为天子。
红楼梦直白讲就是皇帝梦。
康熙传位之谜(摘自坐下重读红楼梦系列之一《一缄书札藏何事》清顺治十一年三月三十日,与顺治帝青梅竹马的皇妃佟氏,生下了皇三子玄烨。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顺治帝福临病故,遗诏由八岁的皇三子玄烨即位。
因新皇年幼,故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康熙六年七月初七日,年仅十四岁的康熙正式听政。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康熙帝爱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生下皇子胤礽。
康熙大喜过望,不料胤礽出生当天下午皇后即因难产而崩。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一岁半的二阿哥胤礽被册立为皇太子。
时年康熙仅二十二岁,他在册立皇太子的《诏书》中说明两条理由:“恪遵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孝诚皇后去世后,康熙先册立遏必隆之女钮祜禄氏为孝昭皇后,孝昭无子女,于康熙十七年二月崩逝;继为皇后的佟国维之女佟佳氏,在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病危,始册立为孝懿皇后,翌日崩逝,这位仅作了一天皇后的佟佳氏,只有一女,且早殇。
此后,史载康熙未册立皇后。
因此,终康熙之世仅有嫡子胤礽为皇后所生,其他阿哥俱为庶出。
康熙熟读经史,每顾及前朝皇室为争登大宝,父子兄弟骨肉相残,总不免为之浩叹。
回首贞观之治,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的刀光血影中,踏着兄弟的血迹登上了皇帝宝座,而自己也深为立储传位问题苦恼忧虑。
他曾立承乾为太子,又因他偏爱李泰,承乾恐有废立之意,欲杀李泰谋反,事发被废。
李世民答应立李泰为太子,李泰又欲谋害晋王李治。
李世民痛苦得恨不能拔刀自刎。
后依妻舅长孙无忌之议,囚禁李泰,册立李治,方才无事。
康熙对此感慨:“定位于长孙无忌,朕每览此,深为耻之。
”然康熙帝万万没有想到,同样的厄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一、一废太子康熙为维护胤礽嫡子地位煞费苦心,对太子的培养更是不遗余力。
清代十大奇案内容
清代十大奇案内容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奇案。
以下是清代十大奇案:1. 《红楼梦》案: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在清代初期被禁止出版。
直到乾隆年间,这本小说才被重新发现并广为流传。
2. 青花瓷案:清代的青花瓷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
然而,有一段时间,青花瓷的生产工艺几乎失传,这被认为是一个奇案。
3. 郑成功奇案: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将领,他成功地收复了台湾。
他的事迹在清代被广泛传颂,成为一个奇案。
4. '铁面无私'案:'铁面无私'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正直无私的人。
在清代,有一位官员被赞誉为'铁面无私',他处理公务时非常公正,没有受到任何贿赂。
5. 洗砚池案:洗砚池是一个在中国古代文人中非常重要的文化象征。
在清代,有一位文人因为他对洗砚池的痴迷而引起了轰动。
6. 陈庆之案:陈庆之是清代一位著名的腐败官员,他的贪污和贿赂行为引起了公愤。
最终,他被发现并被清廷处死。
7. 《桃花扇》案:《桃花扇》是清代著名作家李时中创作的一部重要戏曲剧本。
然而,由于政治原因,这部剧本在当时遭到了禁演。
8. '状元之死'案:在清代,'状元之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分数,然而,有一些状元在考试后突然死亡,这引起了民众的猜测和议论。
9. 乱臣贼子案:在清代,有一些官员因为其反动和不忠诚的行为而被称为'乱臣贼子'。
清廷对待这些人采取严厉的措施,以维护朝廷的稳定。
10. '康熙王朝'案:在清代,有一部以康熙帝为主角的电视剧《康熙王朝》,该剧在播出后迅速走红。
这部剧被认为是清代的一个奇案,因为它展现了清朝宫廷的内幕和康熙帝的英明统治。
法律讲堂文史版明清奇案大全痴呆丈夫被杀案
法律讲堂:文史版明清奇案大全——痴呆丈夫被杀案一、案件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相对完善的时代,也留下了许多引人入胜的刑案。
在明清时期的文史中,有一宗备受关注的奇案,那就是痴呆丈夫被杀案。
二、案发经过1. 受害者痴呆之谜在清朝康熙年间,江南一个小村庄的一户人家发生了一起离奇的命案。
受害者是一位丈夫,他在中年后突然患上了痴呆症。
这让他的妻子和儿女们始料未及,为了维持家庭秩序,他们只得雇佣了一位年迈负责照顾丈夫的佣人。
2. 佣人的疑点然而,丈夫的病情逐渐恶化,佣人开始表现出可疑的行为。
据说,佣人在丈夫抽风时,经常趁机出去探索村庄附近的山洞。
这引起了妻子和儿女们的怀疑。
事实上,这位佣人在村子里的人脉非常广泛,他与一个以掌控黑市贸易为生的地下组织有着联系。
3. 情妇的隐情在案件调查过程中,警方发现了丈夫和佣人之间曲折的关系。
原来,佣人有着一位密切联系的情妇。
佣人和情妇之间表面上只是普通的恋人关系,但实际上,他们暗中商定了一个阴谋,那就是杀害痴呆丈夫。
4. 杀害的黑幕根据调查,佣人和情妇事先计划了如何将丈夫杀害。
他们故意安排了一次夜间的“洞穴探险”,并借机将丈夫推入一个深不见底的悬崖,以掩饰真相。
在案发现场,警方发现了一些佣人和情妇的留下的物证,这使得他们成为了合理的嫌疑人。
三、证据和审判1. 物证在警方调查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物证。
其中,最关键的是发现了佣人和情妇在案发现场留下的指纹和脚印。
这些物证被送往法医实验室进行专门的鉴定,结果证实了佣人和情妇的涉案嫌疑。
2. 目击证人另外,警方也找到了在案发当晚附近出行的目击证人。
其中一位村民描述了当晚看到一对男女走向山洞的情景,这与佣人和情妇的作案计划吻合。
3. 审判基于这些证据,法庭裁定佣人和情妇有罪,并分别判处了死刑和终身监禁的刑罚。
这宗痴呆丈夫被杀案也成为了明清时期有关犯罪的文史研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四、案件教训和意义这起痴呆丈夫被杀案在明清时期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了文史研究的经典案例之一。
清朝十大奇案
清朝十大奇案引言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发生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奇案。
这些奇案涉及到政治、社会、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其中有些至今仍然引发人们的研究和讨论。
本文将介绍清朝十大奇案,以展示这个历史时期的丰富多样性和复杂性。
1. 太监案太监在清朝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皇权的代表,又是皇帝的依靠。
然而,在清朝历史上发生了一系列太监案件,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奉阴违”案和“翰林院大案”。
这些案件暴露了太监权力腐败、勾结外戚和贵族阶层的问题,揭示了一个腐败的清朝政治体系。
2. 康熙九子案康熙九子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熙帝的九个儿子。
然而,在康熙帝去世后,九位皇子之间爆发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残酷斗争。
这场争斗导致一些皇子被流放或杀害,最终只有四位皇子存活下来,其中最终登基的是第四子雍正帝。
康熙九子案揭示了清朝内部政治的残酷和复杂性。
3. 丁亥鱼事件丁亥鱼事件是清朝乾隆帝统治时期发生的一起奇案。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丁亥鱼的女子,她声称自己能预知未来和医治疾病。
这一事件引起了乾隆帝的注意,并引发了宫廷内部的争议。
最终,丁亥鱼被宣布是一名江湖骗子,被处死。
这起事件反映了清朝时期人们对神秘与超自然现象的探究和质疑。
4. 崇祯皇帝自缢案明朝灭亡后,清朝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然而,在这个宫廷中,清朝统治者面临着许多困扰,特别是对待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皇帝的态度。
崇祯皇帝在明清交替时自缢,这个殉国的行为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崇祯皇帝自缢案揭示了清朝社会中的政治动荡和人们对帝王权威的怀疑。
5.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清朝历史上最重要的军事和外交事件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这场战争由于英国对中国大规模贩卖鸦片而爆发,最终导致清朝无奈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等地。
鸦片战争揭示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国力的衰落。
6. 慈禧太后执政慈禧太后是清朝最后一位有实际执政权的统治者,她在清朝末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法律讲堂文史版明清奇案大全哭声中听出命案
法律讲堂-文史版:明清奇案大全——哭声中听出命案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盛衰兴衰的两个朝代,也是诸多奇案频发的时期。
这些奇案中,有些案件曾经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以至于感动了整个社会。
本文将带您回顾明清时期的一系列奇案,从中聆听那些隐藏在哭声中的真相。
一、冤魂不散的笔杀案在明代,有一个奇案被称为“魏忠贤之案”。
这是一个发生在皇宫中的离奇案件。
事情发生在万历朝时,当时宦官魏忠贤染指朝政,权倾一时。
然而,他的宦官身份却令他备受排斥和敌视。
据传,他利用各种手段除掉异己,并被怀疑与朝廷大臣杨涟有私通。
最终,他被废黜,被处以极刑。
虽然魏忠贤的案件已经了结,但他的冤魂并未得以安息。
有人声称,在他的旧宅中夜间常常听到嚎叫和灵异现象。
更加荒诞的是,这些声音似乎来自那些曾被他所害的人们的尸骨。
这一系列怪事让当地的民众们感到恐惧万分。
二、哭声揭示的两案另一个令人震惊的明朝奇案是“杨妃之案”和“状师之案”。
这两起案件均发生在嘉靖朝,闹得满城风雨。
据记载,杨妃是嘉靖皇帝的宠妃,然而她却因为被人诬告而被流放。
不久之后,她在一个荒岛上被人发现,惨死荒野。
死因不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与此同时,嘉靖时期的一位状师也遇害身亡,被人发现时已经只剩下一具干尸。
这起案件与杨妃之死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
人们在现场还听到了悲伤的哭声,这被认为是被害者灵魂的嘶嚎。
三、追寻彼岸的命案进入清代,同样有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奇案。
其中,最著名的案件之一是“彭玉麟之案”。
彭玉麟是一位著名的抗清义士,他以勇敢和正直而著称。
然而,他却因为一场阴谋而被错判刑并绞刑致死。
据传,在他被处决的那一刻,人们听到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声,这是彭玉麟的灵魂在哭泣。
此外,还有一起以哭声为线索的清代奇案。
这起案件被称为“命案之迷”。
故事发生在雍正朝,当时一名宦官在某个夜晚在街上遭遇袭击,被人杀害。
抚尸者赶到现场时,竟然听到了惊天动地的哭声。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哭声似乎没有来自杀害者的方向,而是从天际而来。
大清朝的焚书坑儒
大清朝的“焚书坑儒”核心提示:哭庙案被官方定性为一场意识形态斗争,他们认为这是清定鼎后江南士子不满其统治的表现。
这一案一百多人被处死,凡是伐鼓聚众、撰写哭庙文、参与请愿示威活动的人员均遭到处斩,妻子家产籍没入官。
仅仅写了篇哭庙文、甚至都没有到过现场的金圣叹被当作此案的主犯,阴差阳错地当了“异议分子”。
顺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清政府有力地处置了一起寻衅滋事的群体事件,抓获了制造谣言、煽动群众闹事的名流倪用宾等十一人,两个月后,又捕获此次群体事件的幕后策划者、著名文人金圣叹。
此次群体事件事后被称为“哭庙案”。
起因是有人举报苏州府吴县县令任惟初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征税任务,不恤民情,将不按时交税的民众拉到县衙打板子,以至打死了一个人。
消息传出后,又有人证实,任惟初自己盗卖官米,中饱私囊。
于是,民情汹汹,士子愤慨,纷纷表示:“自明太祖立法至我朝定鼎以来,未有如惟初之典守自盗者也。
”此时正值顺治驾崩,按诏府衙应设灵举哀痛哭三日。
二月初四这天,一百多名当地生员学子纷纷来到文庙,以哭先帝为由聚集,旋即来到府堂,鸣钟击鼓,跪进揭帖,要求驱逐任县令。
随同而至者达千余人。
江南学子此举是有传承的,从明末以来,府县学宫的明伦堂就是生员士子们聚集、讨论地方事务的空间,在很多地方,士子们通过这样的聚集、公评、甚至组织行动,参与、干涉了许多地方政治事务,成为抗衡官府的一个不可小觑的力量。
万历四十四年,松江府华亭县学生范昶被时已退居在家的湖广提学副使董其昌逼死,松江府府学、华亭县学、上海县学、青浦县学、金山卫学五学同袍齐发讨伐檄,讨伐董其昌“藐视诸生,复无状于学校”,引起社会普遍共鸣。
随后接连数日,各处飞章投揭,布满街衢,儿童妇女竞传“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的歌谣。
半月后,五学生员鸣冤于府,次日引起百姓拥挤街道两旁,不下百万,骂声如沸。
当日,聚集的群众拆毁董其昌家丁的房宅,晚上乘风势焚抢了董其昌的住宅,到后来事态不断扩大,民众普遍参与,连城外的白龙潭书园楼居也被焚烧抢掠。
明清时期的奇案案例及其社会影响
明清时期的奇案案例及其社会影响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深刻变革的时代,该时期的轰动事件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在此期间,许多奇案案例发生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案例无论是从历史价值、社会现象或者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三十年黑暗”引起的伦理危机在明朝末年和清初年间,由于饱受战事、灾害和瘟疫的蹂躏,在民众中间产生了很多恶习。
不少人开始掀起抢劫、诈骗和绑架等犯罪潮,民间秩序失控。
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惩罚机制和法律制度,一些罪犯不但没有得到惩罚,反而还被推崇为“英雄”和“豪杰”。
此时,一个被称为“三十年黑暗”的时期开始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暗时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一时期,许多罪犯在社会上行窃抢劫,甚至在人口聚集的市井中纵火放炮,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对于这些罪犯,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褒奖和纵容的风气,人们在民间传说和戏曲中把他们描绘成了“草莽英雄”和“侠客”。
这种风气的产生和蔓延,引起了时人的高度关注。
许多文人士人,包括明代的冯梦龙、清代的李渔、郑板桥等,在其著作中都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反对。
这些著作以揭露“黑社会”为重点,旨在通过道德谴责和改革倡导,来促进社会道德规范的建立和维护。
二、毒杀案引发的对女性地位的重新思考在明清时期,毒杀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犯罪手段。
在那个时代,女性地位非常低下,他们往往只有依附于男性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
不少女性因为生活困难,被迫走上了毒杀他人的道路。
其中最著名的毒杀案是“定情草案”。
在这个案子中,书生刘新欢为了追求名门闺秀李秀成,抱着一束定情草到了李家,但他却被李家的女仆人毒害。
事实证明,毒杀者并非无辜的女仆人,而是李秀成本人。
这起案件不仅震惊了当时的社会,也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广泛反映。
此案的余波不仅仅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它还反映了一个极其敏感的社会问题,即女性地位问题。
通过这个案例,大家开始重新推崇女性力量,并从法律上认识到女性所面临的贫困与不公。
清初文字狱六大冤案:毁掉了意义堪比哥白尼的发现
清初文字狱六大冤案:毁掉了意义堪比哥白尼的发现·清初文字狱六大冤案文字狱,历朝历代均有之。
只是有清一代,次数之多、株连之广、处罚之重,超过以往。
清朝自顺治年间始,文字狱渐兴渐起。
顺治朝,毕竟是平定中原的武装斗争为主,文字狱的发生尚属微不足道。
康熙时,四海平定,文字狱便严重起来。
大略统计,康熙时期发生20多起文字狱;雍正朝虽短,有案可查的也有20起。
文字狱毁了中国医学的巨大发现康熙朝最令人遗憾的文字狱要数朱方旦《中补说》案。
朱方旦,湖北人,自称“二眉道人”。
朱方旦是个名医。
因其多才,医术高超,在当时很有名气。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补说》和《中质秘录》。
这两部书都流传一时,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朱方旦提出了脑是人的思考器官。
他写道:“古号为圣贤者,安知中道?中道在我山根之上,两眉之间。
”所谓“中道”,指的是人的意念、记忆,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意识。
他认为,意识是在脑子里面的,意念存在于脑。
这是朱方旦对中国医学的革命性贡献。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认为心是人的思维器官,把思维、思想感情等都归结于心及心的功能。
所谓“心之官则思。
”朱方旦认为“脑”才是思维中枢,而不是“心”!此说一出,闻者无不惊讶,社会为之震动。
儒生、官吏们,议论纷纷,大张挞伐,一致认为是异端邪说、大逆不道。
康熙二十年,翰林院编修王鸿绪跳出来攻击朱方旦,说他这是“诡立邪说,妄言休咎,煽惑愚民,诬罔悖逆”,并认定朱方旦犯有“罔上,逆圣,惑民”三大罪行。
他奏请康熙帝按大清法律严处朱方旦。
还有一帮满汉大学士也跟着煽风点火。
大学士明珠还强烈要求:“凡是收藏朱方旦书籍的人,也要严惩不贷。
”于是,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下诏将朱方旦处死,其著作尽行焚毁。
朱方旦的肉体和思想,就这样被来了个彻底消灭。
最可惜的是朱方旦的著作,竟无一字半句留传于世。
而朱方旦在《中补说》和《中质秘录》这两部书中有多少超越传统医学的发现,我们就永远无从得知了。
朱方旦的这一认识或曰发现,应该说在当时世界也是非常领先的,其科学意义不亚于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的天文学说。
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与学术论争
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与学术论争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之间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
这次能应东方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到日本进行参观考察与学术交流,深感愉快和荣幸。
我是学习研究清史的,邀请方的朋友,希望我能讲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题目,恭顺不如从命,我就选择了“清初三大历史疑案”这个题目,主如果想就“太后下嫁”、“顺治落发”和“雍正继位”这几件事的历史真相及学术界的论争情况做些评介。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有很多演义传说与奇闻轶事,而关于清朝宫庭中的传说故事尤多。
除上面提到的“三大疑案”外,还有什么“四大奇案”等。
不过有些事显然是后人成心的编造,怪诞离奇,根本经不起推敲。
但咱们要讲的“三大疑案”,都不论是耶,非耶,都事出有因,有必然依据。
所以,从清初那时,直到此刻,始终是众口异词,聚讼纷纭。
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在中国大陆推出的很多关于清朝宫庭的影视剧,如《孝庄秘史》、《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剧中对这几件事都有生动渲染,常有些观众和读者提出,历史上是不是真有其事,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作为清史研究工作者,也有责任和义务依据有关历史文献做必要的说明和澄清。
历史事件是由历史人物的活动组成的,咱们就从这三大疑案的主要当事人讲起吧。
一、历史上的孝庄、顺治和雍正孝庄、顺治与雍正是三大疑案中的主要当事人,他们不仅都实有其人,而且都是清朝历史上赫赫出名的人物。
从他们一生的活动经历中,可以给咱们提供一些分析问题的依据,故有必要对这三个人物作简要介绍。
(一)孝庄——一名经历清初三朝的杰出女性孝庄(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即“太后下嫁”中的太后。
据史料记载她是蒙古科尔沁人,博尔济特氐。
后金天命十年(1625)嫁于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封其为永宁宫庄妃。
其子福临即帝位后,被尊为皇太后,其孙玄烨嗣帝位,又尊为太皇太后。
因是皇太极之妃,而皇太极之谥号乃“文皇帝”,加上其子、孙又都是皇帝,故她便由妃称后,死谥“孝庄文皇后”。
清初三大疑案
清初三大疑案清朝初年,初入中原的清王朝内部夺权斗争非常激烈,结果留下了三大历史疑案,分别为:孝庄皇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顺治皇帝有没有出家为僧?雍正有没有篡夺皇位?其真相究竟如何,外界一直众说纷纭。
清朝覆亡之后,后人依靠珍藏的清宫档案,方才部分揭开了三大疑案的真相。
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史学界持孝庄皇太后曾下嫁多尔衮理由有两条:第一条,清初典籍在顺治初年时称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而顺治五年,则尊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死后,在顺治廷议多尔衮的罪状中有“自称皇父摄政王,亲到皇宫内院”一条。
第二条,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皇太后病重时,对康熙说,因自己不忍远去,希望在孝陵附近选择墓地安葬,“则我心无憾矣”。
按照清代的丧葬习俗,孝庄死后应该与顺治的父亲清太宗皇太极合葬于沈阳昭陵,孝庄要求单独葬在北京孝陵附近,有悖清朝礼仪。
部分专家认为,这种违背清朝帝后丧葬制度的做法实际暗示,下嫁多尔衮的孝庄皇太后自觉无脸见清太宗皇太极。
从现存的档案材料上看,“太后下嫁”一说,没有任何相关记载,另从时间等逻辑顺序上分析,也存在证据不足的问题。
《清宫秘档》采用了“太后没有嫁给多尔衮”的说法。
虽然满族曾有“妻后嫂”、“妻后母”(即兄长死后弟娶其嫂,甚至父亲死后,子娶其父配偶)的习俗,但入关后,满人的习俗也会随着满汉文化的融合而改变。
至少从满族入关后的文献中看,没有继续沿袭这一习俗的记载。
“太后下嫁”说的主要依据是明朝遗臣张煌言所作的十首《建夷宫词》中的一首,词中曾如此描述:“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许多年来,后人因诗论事,这首诗成为后人议论太后下嫁的重要证据,但亦只不过是孤证而已。
明朝遗臣张煌言“作为一位力图反清复明的汉人,根据一些传闻做诗言志,嘲讽清廷,反映自己的一些愿望,是可以理解的。
但依据《清实录》,孝庄是在顺治十年慈宁宫修葺一新之后才搬进去的,所以如果根据张煌言诗,孝庄要在慈宁宫办婚事,应在顺治十年以后,而多尔衮早已于顺治七年十二月病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与学术论争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佚名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之间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这次能应东方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到日本进行参观考察与学术交流,深感愉快和荣幸。我是学习研究清史的,邀请方的朋友,希望我能讲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题目,恭敬不如从命,我就选择了“清初三大历史疑案”这个题目,主要是想就“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和“雍正继位”这几件事的历史真相及学术界的论争情况做些评介。
值崇德八年(1638)皇太极突然病死,引发了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之斗。经过相互斗争权衡,各方达成妥协后,才由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并由他的两位叔父济尔哈朗与多尔衮辅政。1644年9月福临进入北京,改元顺治。然朝政仍由多尔衮把持。多尔衮居功自傲,独断专行,根本不把顺治放在眼里。顺治七年多尔衮病逝,翌年顺治帝亲政。不久,即以多尔衮擅权作威、谋逆篡位等罪名,将之削爵夺封。尔后,在其母孝庄太后的辅佐下,竭力摆脱满族权贵的干预,一度励精图治,重用汉官,整顿吏治,奖励垦荒,经略西南,攻占云贵,逐渐实行了对全国的统治。但顺治在个性方面,比较暴躁,感情脆弱,多愁善感,喜怒无常。他又笃于宗教信仰,最初信奉天主教,尊称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玛法”(即“爷爷”之意),凡事必向之询问,敬重有加。从顺治十四年起,他又转而信奉佛教,先后将南北高僧玉林琇等召入宫中,论经说法。顺治十七年其宠妃董鄂氏病逝,使之感情遭受沉重打击,顿时万念俱灰,萌生厌世之念,并削发受戒。后经孝庄太后与玉林琇竭力劝阻,才又蓄发隨俗。此后,便一蹶不振,身体日加虚弱,终于染上天花。当自知死期已至时,召亲信朝臣草拟遗诏,以罪己诏的形式,历数执政中的罪过,宣布由其8岁的儿子玄烨继位,并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1661年2月5日)病逝,终年24岁。随后,遗体火化,骨灰葬于遵化清东陵,庙号世祖,谥章皇帝。
主张确有“太后下嫁”之事的还有另外一个论据:其一,多尔衮被尊为“皇父摄政王”,此事不仅记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骐的《东华录》中,也流传到许多档册、文告中,甚至《朝鲜李朝实录》中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的字样。这些都间接透露出多尔衮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证明由“叔父”改称为“父”,显然与母后下嫁有关;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关于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有“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岂非暗指多尔衮迫使太后与之为婚一事;其三,孝庄病逝后,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其有再嫁多尔衮的难言之隐;其四,满族作为北方的少数民族,素有兄终弟及、弟娶兄妇之旧俗,即使有下嫁事,亦不违伦理道德。何况,多尔衮于顺治七年曾逼死肃亲王豪格,之后又纳其福晋为妻,这也是明载于当时的谕旨和奏疏中。豪格是多尔衮的亲侄,他可以纳侄媳为妻,又何不能妻以兄嫂呢?
(二)“顺治出家”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关于“顺治出家”之说,作为清初一大历史疑案,自清初以来,就成为人们街谈巷议、耳熟能详的传说。此事最早见之于清初吴梅村的《清凉寺赞佛诗》。吴梅村的诗多记载清初史事,向有诗史之称。他写的此诗共四首,长达一百余句。一些文人学者在疏证诠释该诗时,认为诗句多迷离恍惚,诡谲多变,但却明显是影射“顺治出家”之事。如诗句中说:“王母携双成,缘盖云中来”,“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句中的“千里草”为董;“双成”乃用《汉武帝内传》王母侍女董双成的故事,都是影射顺治之爱妃董鄂妃。另外诗中的“晚抱甘泉病,遽下轮台悔”,是暗指顺治下罪己诏。另外诗中的“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是喻意顺治未死。还有诗中说的“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八极何茫茫,日往清凉山”,是指顺治逊位出宫,云游至五台山,在清凉寺出家为僧。吴诗之所以用影射手法,乃因吴梅村身历沧桑,恐为时忌,不得不将顺治出家事,用隐晦手法记入诗内。
历史事件是由历史人物的活动构成的,我们就从这三大疑案的主要当事人讲起吧。
一、历史上的孝庄、顺治和雍正
孝庄、顺治与雍正是三大疑案中的主要当事人,他们不仅都实有其人,而且都是清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从他们一生的活动经历中,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分析问题的依据,故有必要对这三个人物作简要介绍。
孝庄,天质姿丽,聪慧能干,且有谋略。其一生经历了清初三朝更迭。早在皇太极执政时,“赞助内政,越既有年”[2]。当皇太极病逝时,她方32岁,由于当时“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3]。其中最有力的争夺者为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在斗争甚为激烈的情况下,经她与皇太极之孝端皇后之多方斡旋,才使多尔衮谋位之欲未能得逞,终由其子福临继位。此后,她又全力辅佐福临,由于多尔衮位高权重,谋位之心不死,时刻威胁着福临的地位。为此,她又对多尔衮施展谋略,软硬兼施,既笼络,又控制,从而挫败了多尔衮的野心,巩固了福临的帝位。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病终后,年方八岁的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孝庄又辅佐康熙,授以治国安邦方略,当时的许多重大决策都与她的筹谋擘画密不可分。正如康熙日后回忆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4]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68年1月)孝庄病逝,享年75岁,其临死前对康熙说:“太宗(皇太极)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5]意即不必与其夫合葬。康熙遵旨将其灵柩暂置停于遵化清东陵。直到雍正时,才将其正式安葬于今河北遵化的东陵(称昭西陵)。
但是,“太后下嫁”说却未能取得学术界的公认,清史大师孟森先生曾撰有《太后下嫁考实》一文,对有关“太后下嫁”说的依据,予以一一驳难。他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词难免有诽谤之语,况且“诗之为物,尤可兴到挥洒,不负传言之责”;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此亦不足以为“太后下嫁”之依据;至于所谓“到皇室内院”,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此外,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皇太极之孝端皇后,第二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与此后都不乏实例。孟先生还认为既然“皇父摄政王”之称是公开事实,而倘若有“太后下嫁”之事,却为何不见于清代宫书档案呢?与孟森先生的看法相同,著名清史学家郑天挺教授也曾撰《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一文,文中说:“多尔衮以亲王摄政称皇父,……疑皇父之称与‘叔父摄政王’、‘叔王’均同为清初亲贵之爵秩,而非伦常之通称”,似与“太后下嫁”无关。总之,孟森等认为,不能只凭张煌言的诗,以孤证论定有“太后下嫁”一事,而其它证据多系推测。
二、对“三大疑案”的逐一辨析
在简要介绍了三个历史人物之后,我们再就“三大疑案”究竟是耶?非耶?透过学术界的争论,来逐一进行辨析。
(一)“太后下嫁”说的由来及其论争
所谓“太后下嫁”是指孝庄太后下嫁其小叔睿亲王多尔衮。此事在《清朝野史大观》、《清史演义》及《清宫轶闻》中多有记载,且绘声绘色,十分逼真。但这些文人骚客的描写,与信史相证,常破绽百出,虽不足为据,然也并非全是空穴来风。此事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文字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建夷宫词》十首,其中一首说:“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6]。张煌言是明末清初人,此词写于顺治七年,以当时人写当时之事,似有所据。何况多尔衮恰于顺治五年已被称“皇父摄政王”,而慈宁宫又确是孝庄太后的寝宫。词中说的慈宁宫里张灯结彩,喜气盈盈地举行太后的婚礼,显然是指孝庄太后下嫁于多尔衮之事。据此,有些清史学者便认为“张煌言是清初人,与多尔衮同时,所说当有所本”,再结合其它材料,便断言“太后下嫁这件事是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7]。
孝庄在其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生涯中,于清初的统治集团中,可谓是一个位高权重、一言九鼎的历史人物,其为清朝的建立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不愧是一位经历清初三朝的杰出女性。
(二)顺治——清朝君临全国的第一代皇帝
顺治,名爱新觉罗·福临,生于清崇德三年正月(1638年3月),卒于清顺治十八年正月(1661年2月),乃皇太极第九子,也是清朝入主中原、君临全国的第一代皇帝。
然而,孟森、郑天挺的说法也未能成为定论,胡适先生在读过孟氏的《太后下嫁考实》后,遂致书诘难,指出孟文“未能完全解释皇父之称的理由”,“终嫌皇父之称似不能视为仲父、尚父一例”。此后,无论是1949年之前,还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仍不断有人肯定“太后下嫁”之说,如已故清史专家商鸿逵教授就曾在《清孝庄文皇后小记》一文中说:“即使有此事,也只能把它当作一种政治手段来看,值此明清争夺天下之际,能息止满洲内部的矛盾斗争”,将其视作“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8]。也有的学者在在原有论据之外,又补充了新的依据。他们根据四川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之《皇父摄政王起居注》书后原收藏者所写之跋语“清季,宣统改元,内阁库垣圯。时家君方任阁读,奉朝命捡库藏。既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之诏,遂以闻于朝,迄今犹藏诸故宫博物院”,并据此认为“这可算是太后下嫁的有力证据”[9]。遗憾的是直到目前,并未发现和公布上述“跋语”中所说的“太后下嫁摄政王诏”。倘确有此诏书,则“太后下嫁”即成定论,否则仍是一桩未了之历史疑案。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有不少演义传说与奇闻轶事,而关于清代宫廷中的传说故事尤多。除上面提到的“三大疑案”外,还有什么“四大奇案”等。不过有些事显然是后人有意的编造,荒诞离奇,根本经不起推敲。但我们要讲的“三大疑案”,都不论是耶,非耶,都事出有因,有一定依据。所以,从清初当时,直到现在,始终是众口异词,聚讼纷纭。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国大陆推出的不少关于清代宫廷的影视剧,如《孝庄秘史》、《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剧中对这几件事都有生动渲染,常有些观众和读者提出,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作为清史研究工作者,也有责任和义务依据有关历史文献做必要的说明和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