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荷塘月色》
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景物细节与情感表达 - 教案
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景物细节与情感表达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1.1.2作品写于1927年,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内心感受。
1.1.3文章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1.4作为经典散文,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2教学目的1.2.1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1.2.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1.2.3引导学生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1.2.4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1.3教学重点与难点1.3.1教学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景物细节描写。
1.3.2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1.3.3教学重点: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1.3.4教学难点:将鉴赏技巧应用于实际文学阅读中。
二、知识点讲解2.1景物描写的作用2.1.1景物描写可以烘托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1.2通过景物描写,可以反映作者的情感状态。
2.1.3景物描写有助于塑造文章的艺术形象。
2.1.4景物描写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2情感表达的方式2.2.1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2.2间接抒情:通过景物描写、人物塑造等手法间接传达情感。
2.2.3情感与景物的融合:情感与景物描写紧密结合,相互映衬。
2.2.4情感的层次性:文章中情感表达具有丰富的层次和深度。
2.3文学鉴赏的方法2.3.1关注作品的语言:分析作品的用词、句式、修辞等。
2.3.2理解作品的结构:把握作品的布局、节奏、高潮等。
2.3.3体会作品的主题:挖掘作品的核心思想和深层含义。
2.3.4感受作品的情感:通过作品的语言和形象,体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3.1文章概述3.1.1《荷塘月色》描绘了作者在一个夏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感。
3.1.2文章以荷塘为背景,通过对月色、荷花、蛙声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夏夜的宁静与美丽。
品味《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情感与文学意象 - 教案
教案品味《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情感与文学意象教案1.引言1.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1.1.1《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1.1.2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以描绘细腻、情感真挚著称。
1.1.3作品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1.1.4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朱自清展现了独特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意象。
1.2教学目标与意义1.2.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理解并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1.2.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意象,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3通过作品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1.2.4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增强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
1.3教学方法与过程1.3.1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
1.3.2先整体介绍作品背景和作者,再深入分析作品内容。
1.3.3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
1.3.4结合多媒体教学,如播放相关音频、视频,增强教学效果。
2.知识点讲解2.1文学情感2.1.1情感的定义与分类2.1.1.1情感: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
2.1.1.2分类: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和复杂情感如忧郁、怀旧等。
2.1.2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2.1.2.1情感是文学作品的核心,赋予作品生命力和感染力。
2.1.2.2通过情感表达,作者与读者建立情感共鸣,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2.1.3《荷塘月色》中的情感分析2.1.3.1作品中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1.3.2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作品传递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2.2文学意象2.2.1意象的定义与特点2.2.1.1意象: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描绘的具体形象和象征意义。
2.2.1.2特点:具有直观性、象征性和情感性。
2.2.2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2.2.2.1意象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课文原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课文原文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课文原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 1.1 荷塘月色 (共79张PPT)
问题探究人物心情的变化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 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 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 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 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 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 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5、为什么想起了“江南采莲”?
离开荷塘后,作者重新回到寂寞 。此时 他想起了“江南采莲”,一方面他生于 江苏,江南是他的故乡,更重要的是, 采莲是一种“热闹”、“浪漫”、“有 趣”的景象。作者在现实中无法摆脱苦 闷,转而借助想象,沉醉于想象之中,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种自由生活的向往 和愿望无法满足的遗憾。
3、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 是我的,……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
怎样的世界?此时‚我‛与平常的‚我‛有什么不 同?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这句话的作用?
这段月下内心独白抒发了暂离现实的逍遥之乐和获 得短暂的人生的自由和宁静之后的淡淡愉悦。‚另 一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的自 由世界。此时的作者超然物外,没有世俗的烦恼, 没有痛苦和不快,心境平和安宁,是一个摆脱了现 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一、听配乐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解读《荷塘月色》中的文学风格与特色 - 教案
教案解读《荷塘月色》中的文学风格与特色教案1.引言1.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1.1.1《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1.1.2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以描绘细腻、情感真挚著称。
1.1.3作品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1.1.4通过作品,可以窥见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
1.2教学目标与意义1.2.1理解并欣赏《荷塘月色》中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1.2.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3通过作品分析,增强学生对语言表达和情感传递的认识。
1.2.4促进学生对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的了解。
1.3教学方法与流程1.3.1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文本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3.2先整体介绍作品背景和作者,再深入分析文本细节。
1.3.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个人观点。
1.3.4结合作品特点,布置相关写作或分析作业。
2.知识点讲解2.1文学风格分析2.1.1描述性风格:朱自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
2.1.2抒情性风格:作品中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深情。
2.1.3寓意性风格:荷塘月色不仅是自然景观,也象征着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2.1.4语言特色:朱自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表达。
2.2艺术特色探讨2.2.1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融合:荷塘月色的描绘与作者的情感紧密相连。
2.2.2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对比荷塘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突显主题。
2.2.3深刻的哲理思考:作品不仅描绘自然美,还蕴含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2.2.4独特的文学结构:文章结构紧凑,情感层次分明。
3.教学内容3.1文本分析3.1.1分析荷塘月色的具体描写,探讨其艺术效果。
3.1.2解读作品中的抒情元素,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3.1.3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荷塘月色对作者心境的反映。
3.1.4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如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
3.2作品背景与作者生平3.2.1讲述《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
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美 - 教案
教案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美教案一、引言1.1文章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1.1.2该文创作于1927年,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深刻感受。
1.1.3文章以荷塘月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景象。
1.1.4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朱自清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2教学目标阐述1.2.1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荷塘月色》中的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美。
1.2.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2.3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分析,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1.2.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1.3教学重点与难点说明1.3.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美。
1.3.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受文章中的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美。
二、知识点讲解2.1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美2.1.1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美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手法。
2.1.2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2.1.3文章中的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美,使得文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1.4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文章,理解并感受这种和谐美。
2.2文章的艺术特色2.2.1《荷塘月色》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2.2.2文章的构思巧妙,情感真挚。
2.2.3文章的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2.2.4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艺术特色。
2.3文章的情感内涵2.3.1文章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3.2文章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2.3.3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3.4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内容3.1文章背景介绍3.1.1介绍《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及其创作背景。
3.1.2分析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3.1.3讲解文章的主题和创作意图。
3.1.4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为深入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手法与情感抒发 - 教案
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手法与情感抒发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1.1.2该文写于1927年,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境。
1.1.3文章通过描绘荷塘夜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1.1.4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抒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1.2教学目的1.2.1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手法及其作用。
1.2.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抒发,理解其深层含义。
1.2.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4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3教学重点与难点1.3.1教学重点:文学手法的分析与应用。
1.3.2教学难点:对作者情感抒发的深入理解和评价。
1.3.3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文学手法与情感抒发相结合。
1.3.4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知识点讲解2.1文学手法解析2.1.1描述手法:朱自清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荷塘的景色,如“荷叶罗裳,荷花衣裳”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
2.1.2抒情手法:通过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等句子,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1.3比喻手法:作者运用丰富的比喻,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2.1.4对比手法:通过对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如“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突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失落。
2.2情感抒发分析2.2.1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2.2.2孤独与失落:在荷塘的宁静中,作者感受到了自己的孤独和失落,这种情感通过对比手法得到了强化。
2.2.3对自然的热爱: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2.2.4对人生的思考: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考通过抒情手法得到了表达。
高一语文课文精讲:1.1《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课文精讲)【思考导学】1.从全文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什么作用?如果不写心情,光去写月光与荷塘好不好?为什么?答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基调,是全文的文眼。
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如果不写心情,光写月光与荷塘,文章就仅是就事论事,就失去了神韵,“为文而文”则失去了意义。
2.课文中用了很多比喻,类型也不少,请举例说说比喻所起的作用。
答案:文章用了不少比喻,有的是明喻,有的是暗喻,有的是借喻,也有博喻。
①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第①句的比喻相似点在明亮、繁多、新美。
第②句的“像闪电般”相似点在“快捷”。
第③句的相似点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
作用:给人以清新之气,淡雅之风,更具体更形象。
3.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为什么?答案:略(这要依据同学自己的爱好去品味)4.作者为何想到了《采莲赋》和《西洲曲》?目的是什么?答案:借《采莲赋》和《西洲曲》来抒发感情;表达心志,怀念那热闹的场景、无拘无束的心境、自由舒展的理想之地。
【合作讨论】例如第1题,可以共同讨论解决。
“心里颇不宁静”与后文“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宁静形成了一种对比,从而更表现了作者想追求宁静、幽雅、干净、自由的理想愿望,通过“不宁静”到“宁静”是作者自己的理想追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感情基调,是全文的文眼。
作者的感情变化是这样的: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情景交融之处:①小路幽僻、寂静,树木阴森森,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②身外有无边的荷香月色,面对美景,内心有淡淡的喜悦;蛙叫蝉鸣,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摆脱不了愁思;③写采莲盛况,思接千载,暂得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
解读《荷塘月色》中的自然哲学与人生思考 - 教案
教案解读《荷塘月色》中的自然哲学与人生思考教案一、引言1.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1.1.1《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1.1.2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1.3作品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1.1.4朱自清的文学风格以细腻、真挚、朴实著称。
1.2作品文学价值与影响1.2.1《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1.2.2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1.2.3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生哲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2.4作品被广泛收录在中小学教材中,成为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荷塘月色》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征。
1.3.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3引导学生从自然哲学和人生思考的角度解读作品。
1.3.4通过作品学习,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二、知识点讲解2.1自然哲学在作品中的体现2.1.1作品中对荷塘美景的细腻描绘,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2.1.2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作品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2.1.3作品中的自然元素,如荷花、月色等,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宇宙的秩序。
2.1.4作者通过对自然的赞美,表达了对生命、宇宙和人生意义的探索。
2.2人生思考在作品中的呈现2.2.1作品中的荷塘月色不仅是自然美景,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映射。
2.2.2作者在荷塘月色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答案。
2.2.3作品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
2.2.4作品中的人生思考,如对孤独、自由、归宿的探索,具有普遍的人生哲理。
2.3作品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2.3.1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3.2作品的结构紧凑,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情感体验。
2.3.3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解读《荷塘月色》中的月光意象与人生感悟 - 教案
教案解读《荷塘月色》中的月光意象与人生感悟教案一、引言1.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1.1.1《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反映了作者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境。
1.1.2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多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1.1.3作品以荷塘月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作者对生活的感慨。
1.1.4作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2月光意象在文学中的意义1.2.1月光在文学中常象征着宁静、寂寞、思念等情感。
1.2.2《荷塘月色》中的月光意象,不仅描绘了美丽的夜景,也寓意着作者的内心世界。
1.2.3月光作为自然元素,与人的情感相互映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2.4通过月光意象的运用,作品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
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和深层内涵。
1.3.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3.3通过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
1.3.4激发学生对文学和生活的热爱,提升人文素养。
二、知识点讲解2.1作品的艺术特色2.1.1细腻的景物描写:通过丰富的感官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
2.1.2深刻的意境营造:月光与荷塘相互映衬,营造出宁静而富有哲理的意境。
2.1.3自由的散文结构:作品结构灵活,情感表达自然流畅。
2.1.4寓情于景:通过对月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人生感悟。
2.2月光意象的深层内涵2.2.1月光与寂寞:月光的清冷与孤独,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和无奈。
2.2.2月光与思念:月光下的荷塘,引发了对远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
2.2.3月光与自由:月光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
2.2.4月光与哲理:月光下的荷塘,启示人们思考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2.3作品与作者人生感悟的关联2.3.1作者通过月光意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解读《荷塘月色》中的情感细腻与景物描绘 - 教案
教案解读《荷塘月色》中的情感细腻与景物描绘教案一、引言1.1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1.1.1《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1.1.2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1.3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1.1.4朱自清的散文以情感细腻、语言优美著称。
1.2作品主题与风格1.2.1《荷塘月色》以荷塘夜景为背景,描绘了作者的情感世界。
1.2.2作品主题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1.2.3风格上,作品以细腻的景物描绘和深情的情感表达著称。
1.2.4作品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
1.3教学目标与意义1.3.1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3.2学习作品中的景物描绘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
1.3.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3.4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思考。
二、知识点讲解2.1情感细腻的表现2.1.1作者通过对荷塘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2.1.2作品中的情感细腻表现在对荷塘月色的感受上。
2.1.3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1.4作品中的情感细腻还表现在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上。
2.2景物描绘的技巧2.2.1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描绘景物。
2.2.2作品中的景物描绘细腻入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2.2.3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4作品中的景物描绘还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2.3情感与景物的结合2.3.1作者将情感与景物紧密结合,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2.3.2作品中的情感与景物相互映衬,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2.3.3作者通过对情感与景物的结合,传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3.4作品中的情感与景物的结合,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三、教学内容3.1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3.1.1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3.1.2《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解读《荷塘月色》中的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 - 教案
解读《荷塘月色》中的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27年。
1.1.2作品描绘了作者在清华大学荷塘边的一次夜晚散步。
1.1.3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荷塘月夜的自然美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1.1.4文章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广受读者喜爱。
1.2教学目的1.2.1使学生理解并欣赏《荷塘月色》中的自然景物描写。
1.2.2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和解读作者情感的能力。
1.2.3通过作品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2.4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1.3教学重点与难点1.3.1教学重点:荷塘月色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作者情感的表达。
1.3.2教学难点:作品中的意象解读和深层情感的理解。
1.3.3教学重点与难点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
1.3.4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写作、朗读等,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二、知识点讲解2.1自然景物描写2.1.1荷塘:描述了荷塘的形状、大小、荷花的状态等。
2.1.2月色:描绘了月光的颜色、亮度、对荷塘的映照等。
2.1.3环境:介绍了荷塘周围的环境,如树木、小路等。
2.1.4动态与静态:分析了荷塘月色中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如荷花摇曳、月光洒落等。
2.2人文情感表达2.2.1作者情感:解读了作者在荷塘月色中的情感变化,如喜悦、宁静、忧郁等。
2.2.2情感来源:分析了作者情感产生的来源,如自然美景、个人经历、社会背景等。
2.2.3情感表达方式:讲解了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修辞手法等表达情感。
2.2.4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感受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2.3作品的艺术特色2.3.1语言风格:分析了作品的语言风格,如清新、细腻、含蓄等。
2.3.2意象运用:讲解了作品中的意象运用,如荷花、月光等,及其象征意义。
2.3.3结构布局:介绍了作品的结构布局,如开篇、发展、高潮、结尾等。
2.3.4艺术效果:讨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如美感、情感共鸣、思考等。
品味《荷塘月色》中的月色描绘与生命感悟 - 教案
教案品味《荷塘月色》中的月色描绘与生命感悟教案一、引言1.1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1.1.1《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1.1.2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1.3作品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1.1.4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1.2教学目的与意义1.2.1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
1.2.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1.2.3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2.4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1.3教学重点与难点1.3.1教学重点:荷塘月色的描绘技巧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1.3.2教学难点:作品深层次的生命感悟和哲理。
1.3.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结合,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作品。
1.3.4通过对重点难点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二、知识点讲解2.1荷塘月色的描绘技巧2.1.1朱自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
2.1.2描述了月光下的荷花、荷叶、水面等元素。
2.1.3通过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描绘的效果。
2.1.4荷塘月色的描绘不仅美化了景象,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2作者的情感表达2.2.1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2.2作品中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2.2.3作者的情感与荷塘月色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2.2.4通过情感表达,作者与读者建立了共鸣,增强了作品的影响力。
2.3作品的生命感悟2.3.1作品中蕴含着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和哲理。
2.3.2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2.3.3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4通过生命感悟,作品提升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3.1教学导入3.1.1通过对朱自清及其作品的简要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
3.1.2引导学生分享对荷塘月色的直观感受和初步理解。
解读《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意象与人生哲理 - 教案
教案解读《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意象与人生哲理教案一、引言1.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1.1.1《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1.1.2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1.3作品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感情。
1.1.4通过描绘荷塘月色,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1.2作品文学地位与影响1.2.1《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1.2.2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1.2.3作品被广泛收录在各类教科书中,成为学生学习现代文学的重要篇章。
1.2.4作品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都从中汲取了灵感。
1.3教学目标与意义1.3.1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意象。
1.3.2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1.3.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4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增强学生对文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认识。
二、知识点讲解2.1文学意象的解读2.1.1荷塘月色:作品的核心意象,象征着美好与宁静。
2.1.2月光:在作品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如纯洁、高远、寂寞等。
2.1.3荷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和超然的人生境界。
2.1.4荷塘: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2.2人生哲理的探讨2.2.1美与现实的冲突: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2人生的孤独与寂寞: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2.2.3人生的追求与理想:作品启示人们要追求高尚的品质和理想的生活境界。
2.2.4人生的短暂与无常: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反映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2.3作品的艺术特色2.3.1细腻的景物描写:作品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2.3.2深邃的思想内涵:作品以荷塘月色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2.3.3抒情与议论相结合:作品既有对荷塘月色的赞美,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反思。
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手法与情感层次 - 教案
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手法与情感层次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1.1.2该文写于1927年,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内心感受。
1.1.3文章通过描绘荷塘月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1.1.4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1.2教学目的1.2.1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手法。
1.2.2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中的情感层次。
1.2.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4强化学生对文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认识。
1.3教学方法1.3.1采用文本细读法,逐句分析文章的语言和结构。
1.3.2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1.3.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1.3.4结合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类似的文学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知识点讲解2.1文学手法解析2.1.1描述手法:详细描绘荷塘的景色,运用丰富的感官词汇,如“碧绿”、“清香”等。
2.1.2比喻和象征:将月色比作“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
2.1.3抒情手法:通过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我感到”、“我想”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1.4叙事手法:以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
2.2情感层次分析2.2.1表层情感: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2.2.2深层情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2.2.3内在情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2.2.4情感变化:从平静到激动,再到平静,展示了作者情感的波动和自我调节过程。
2.3作品意义探讨2.3.1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2.3.2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3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感受《荷塘月色》中的景物与情感的交融 - 教案
教案感受《荷塘月色》中的景物与情感的交融教案1.引言1.1作品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27年。
1.1.2作品描绘了作者在一个夏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感。
1.1.3文章反映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4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
1.2作者背景介绍1.2.1朱自清(1898-1948),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1.2.2他在文学上主张“真挚、细腻、朴素”的创作风格。
1.2.3朱自清的散文多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
1.2.4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白话文的典范”。
1.3教学目标1.3.1使学生理解《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1.3.2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1.3.3引导学生通过作品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1.3.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知识点讲解2.1景物描写技巧2.1.1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运用了丰富的感官描写,如视觉、听觉、嗅觉等。
2.1.2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既有静态的荷花、荷叶,又有动态的流水、蛙声。
2.1.3作者通过对比手法,如明暗对比、动静对比,增强了景物的立体感和生动性。
2.1.4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富有诗意,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2情感表达手法2.2.1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运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手法。
2.2.2直接抒情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接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2.2.3间接抒情则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情感,如通过描写荷塘的宁静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平静。
2.2.4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细腻,让人感同身受。
2.3作品主题思想2.3.1《荷塘月色》通过对荷塘夜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3.2作品反映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品味《荷塘月色》中的月光意象与人生思考 - 教案
品味《荷塘月色》中的月光意象与人生思考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
1.1.2作品创作于1927年,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境。
1.1.3文章以荷塘月色为背景,描绘了宁静、淡远的夜景。
1.2教学目的1.2.1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和深层含义。
1.2.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2.3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人生哲理。
1.3教学重点与难点1.3.1教学重点:月光意象的分析和人生思考的探讨。
1.3.2教学难点: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和个性化解读。
二、知识点讲解2.1月光意象的描绘2.1.1描述月光在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如“如流水般清澈”。
2.1.2分析月光与荷塘、夜晚环境的相互映衬。
2.1.3探讨月光意象对整体氛围的营造作用。
2.1.4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2人生思考的体现2.2.1分析作品中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哲思。
2.2.2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荷塘月色表达对人生的态度。
2.2.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提炼出关于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2.2.4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2.3艺术特色的鉴赏2.3.1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如细腻、抒情。
2.3.2探讨作品的结构布局,如以荷塘月色为中心,逐渐展开。
2.3.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美。
2.3.4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体验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3.1文本阅读与分析3.1.1阅读全文,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3.1.2分析作品中的关键段落,如荷塘月色的描绘。
3.1.3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如月光、荷塘等。
3.1.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3.2艺术特色的探讨3.2.1讲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结构布局。
3.2.2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月光意象。
3.2.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美。
3.2.4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模仿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布局。
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意境与情感共鸣 - 教案
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意境与情感共鸣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1.1.2作品写于1927年,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内心感受。
1.1.3文章通过描绘荷塘月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1.1.4作为经典散文,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2教学目的1.2.1使学生理解并欣赏《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意境。
1.2.2培养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作者情感共鸣的能力。
1.2.3引导学生探讨作品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1.2.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教学方法1.3.1采用文本细读法,深入分析作品的语言和结构。
1.3.2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画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1.3.3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1.3.4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二、知识点讲解2.1文学意境的创造2.1.1朱自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荷塘景色,营造出宁静、幽美的意境。
2.1.2通过对比手法,突显月色下的荷塘与白天的不同,增强意境的层次感。
2.1.3运用通感修辞,将视觉、听觉、嗅觉融合,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
2.1.4作品中的意境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作者情感的外化。
2.2情感共鸣的体现2.2.1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2.2.2作品中的孤独、忧郁情绪,反映了作者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2.2.3通过对自然美的赞美,作者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共鸣。
2.2.4作品的情感共鸣不仅限于作者本人,也触动了读者的内心世界。
2.3作品的艺术特色2.3.1语言优美、洗练,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2.3.2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形成完整的艺术整体。
2.3.3想象丰富,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3.4作品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读《荷塘月色》中的自然美与情感美 - 教案
教案解读《荷塘月色》中的自然美与情感美教案一、引言1.1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1.1.1《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1.1.2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1.3作品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1.1.4作品通过描绘荷塘月色,传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2教学目的与意义1.2.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1.2.2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提高审美情趣。
1.2.3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情感美,培养情感共鸣。
1.2.4通过作品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1.3教学方法与手段1.3.1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3.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1.3.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1.3.4结合作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二、知识点讲解2.1自然美的解读2.1.1描述荷塘月色的自然景观,如荷叶、荷花、水面、月光等。
2.1.2分析作品中的自然美,如色彩、形态、声音、气息等。
2.1.3探讨自然美在作品中的作用,如营造氛围、表达情感、凸显主题等。
2.1.4举例说明自然美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
2.2情感美的解读2.2.1分析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如喜悦、忧伤、宁静、思考等。
2.2.2探讨情感美在作品中的体现,如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对情感的抒发等。
2.2.3讨论作品中的情感美对读者的感染力,如引发共鸣、激发思考等。
2.2.4举例说明情感美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
2.3作品的艺术特色2.3.1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如清新、优美、含蓄、抒情等。
2.3.2探讨作品的结构特点,如层次分明、过渡自然、首尾呼应等。
2.3.3讨论作品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比喻、拟人等。
2.3.4举例说明作品的艺术特色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
三、教学内容3.1作品内容概述3.1.1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情况。
语文:1.1《荷塘月色》
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
“浮”
• “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显出雾轻 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开的特点。薄薄” 与“浮”字呼应,突出了雾气轻、薄、透、柔 的质感,写尽梦境的朦胧迷离之感。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
荷波
荷波
比喻
闪电
(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 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结
在这一段里,描写顺序由近及远,由 上而下,由静而动。全段文字表现形、味、 色、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生。作者在 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 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
散文
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 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 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 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 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 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 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 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 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 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 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 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 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 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 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 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 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 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 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荷塘月色》。
下面我就按我的备课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本部分学习的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领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在“读”中品味语言之妙,从而主动探究本文的魅力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一)、教学目标1、学生情况分析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审美的技巧和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教学目标制定的理论依据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3、制定教学目标依据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揣摩重要词句。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二)、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三个目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三、说教法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因此散文教学很适合鉴赏活动的展开。
尤其是,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灵的絮语,很适合于朗读。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要求,在教学时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法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五、教学设想由于《荷塘月色》是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读是解读文本的最佳途径。
授课中我始终贯穿了“朗读”。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听读和学生自己的朗读来走近文本。
初读感受画面美;;二读领略语言美;三读体会情感美;四读投入学生生命体验。
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依靠“文本”本身来说话,让学生自己来与文本对话,得出自己的结论。
作者本来就是因为心绪不宁,才出来排解内心苦闷的,作者到底为什么心绪不宁,我们无法知晓,但他把他笔下的景描写的那么美,那么细。
可见作者在克制自己,努力让自己专注于眼前的景色,无论是看荷叶还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细描。
作者本来是在看景,但美丽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开始赏景了,随风飘来的荷香,使作者好像听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此时的作者已经和景物合二为一了,达到了一种无我之境。
由看景到赏景,引导学生达到无我之境,和学生一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永远留在美丽的荷塘,不再回到纷繁杂乱的现实。
这就足够了。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播放《荷塘月色》Flash影片片头: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高悬,静静的荷塘中,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伴着轻柔的音乐,从一片荷叶中探出头来,慢慢绽放。
从盛开的荷花花蕊中现出《荷塘月色》的文题及作者。
提问:看到我设计的篇头了吗?看到花儿盛开,心情怎么样?有一个成语是形容人很高兴的,与花开有关,是什么?心花怒放。
花儿开放是写什么?写景。
你们看到花儿开放,很开心是写什么?写情。
写景是为了什么?抒情。
(导出本课主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板书)(三)、诵读四五段,感知画面美。
引导学生诵读第四五段。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
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
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2)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
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3)教师适时的范读一部分。
“美读吟诵”是“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诵读的关键“在于走入作者文字之心”。
而且,老师的诵读,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使冷冰冰的文字活了起来,使听课的学生在情绪上达到一个高潮。
韩军老师认为诵读有三不在:不在普通话,不在音色美,不在声音大,关键在于走入作者文字之心。
程翔老师认为“读书要有一种生命的投入”(4)再次动情朗读。
听完范读后,竞读交流:分组竞赛,各组推举优秀者在班上朗读表演。
通过多形式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四)、仔细品读,体验感情美经过几次诵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
再次请学生起来朗读四五段,这次是请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段,带着感情来读。
(五)、诵读品味,领悟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多媒体出示问题:第四五段都写了哪些景,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这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是怎样的?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1、第四段有哪些演员上场?第五段是给演员制造气氛的,是哪些景物?(引导学生找出四五段描写了哪些景物)2、第四段写荷塘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3、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4、作者为什么要突出荷塘的动态呢?是为了表现什么?(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明确:毛泽东在他的《沁园春·长沙》中有一句词“万类霜天竞自由”,他由自然景物的自由自在想到了什么?那么朱自清看到荷叶荷花的自由自在,生机勃勃会产生什么样的愿望呢?追求自由。
5、第五段写月光突出了动态还是静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分析)6、心里不宁静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暂时获得了宁静。
作者对眼前美景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7、荷塘的一动一静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师板书)荷塘——动态美——追求自由月色——静态美——暂获平静,陶醉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六)、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忧愁假如你是六个孩子的父亲,妻子儿女一大家全指望你养活,你工资又不高,你有什么感受?假如你生在七八十年前,经历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看到国民党疯狂屠杀共产党和进步革命青年,你会参加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可是那时共产党的力量很小,随时都可能被杀。
那你还要参加共产党。
朱自清那时候作何选择呢?他选择了逃避,不参加任何一方。
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同样是白色恐怖下,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鲁迅会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他的语言象投枪,象匕首,时时体现他的疾恶如仇的性格。
而朱自清的性格相对来说较平淡,平和。
他从荷塘月色中获得喜悦,他的喜悦是——淡淡的。
淡淡的喜悦中还掺杂着哀愁,哀愁也是——:淡淡的。
(七)、学以致用,活用鉴赏方法品读赏析第四五自然段的基础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分析两个写景片段。
(多媒体展示材料)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
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
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麂(jǐ)。
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
那长老,战兢兢心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
选自《西游记》,大家猜猜长老是谁?思考一下这段景物描写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这段景物描写中大家能听到些什么声响?什么发出的?可以断定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纷杂声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再看下一个材料(多媒体展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哪句是林黛玉的诗,哪句是史湘云的?为什么?两人身世相似,都是自小没了双亲,为什么她们笔下会有如此不同的景物?两人性格不同。
无论什么性格的人,都可以写出感人至深的景。
景中必须有情,才会感人。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八、作业:任选校园中一景,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题目自拟。
我是这么看待《荷塘月色》的,作者本来就是因为心绪不宁,才出来排解内心苦闷的,作者到底为什么心绪不宁,我们无法知晓,但他把他笔下的景描写的那么美,那么细。
可见作者在克制自己,努力让自己专注于眼前的景色,无论是看荷叶还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细描。
作者本来是在看景,但美丽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开始赏景了,随风飘来的荷香,使作者好像听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此时的作者已经和景物合二为一了,达到了一种无我之境。
由看景到赏景,引导学生达到无我之境,和学生一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永远留在美丽的荷塘,不再回到纷繁杂乱的现实。
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