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过秦论》学案
高三语文《过秦论》教案(五篇)
高三语文《过秦论》教案(五篇)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 1教学目的(1)学*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见解;(2)掌握对比论证法在全文中的作用;(3)学*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4)着重识记并理解“蒙、因、絜、爱、余烈、弱”等词的含义;(5)理解“制、亡、利、固”4个多义词的不同含义。
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1)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诵读。
(2)本文文言词汇丰富,注意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3)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重点学*1─2节。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释题、明确文体。
二.⑴对照注释自读第一节。
要求读准字音,先默读,再朗读。
⑵指名朗读,学生老师评价。
⑶再读课文,划出疑难。
⑷质疑,讨论释疑。
⑸要学生说出本节活用词、通假字。
⑹齐读课文第一节。
请同学概括大意,教师板书。
三.1.用学*第1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第2节。
2.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学生口答)⑴蒙故业⑵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⑶宽厚而爱人⑷相与为一⑸赵奢之伦制其兵⑹秦人开关延敌⑺延及孝文公四.自读第三节,方法同一、二节。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3─4节,背诵3─4节。
教学步骤:一.齐读1─2节,体会语言特色,板书1─2节内容。
二.检查自读第3节情况1.指名朗读第3节,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2.对朗读给予评价。
老师范读。
学生齐读。
3.质疑,讨论释疑。
4.要学生说出本节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
5.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要学生口答)⑴奋六世之余烈⑵铸以为金人十二⑶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⑷因河为池⑸俯首系颈,委命下吏⑹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注意句式)三.指导背诵,概括大意。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1.了解作者。
2.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3.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难点】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一.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 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二.写作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高中语文过秦论学案
《过秦论》学案明镜中学:刘海燕【课文导学】一、学习目标1.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借古喻今,借论秦之过以讽汉王朝施行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理清行文层次,品味语言特点及铺排蓄势、极化对比等写法对深化中心的作用。
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
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4.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二、学习重点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三、学法指津(-)研读步骤读。
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气势充沛,一气呵成。
初读时不要中断,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体感。
理。
在读的基础上划分结构,理出头绪。
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
如:(1)孝公:崛起(2)“五王”:强大兴(攻)(3)始皇:统一(4)二世:灭亡亡(守)(5)亡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析。
即是对内部层次的理解。
第一段,要抓住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施政方针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段,要注意领会作者极写诸侯约从反秦的强大阵容和不可抗衡的声势的意图(用以反衬秦之强大,为下段写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蓄势);第三段,分析秦创建大帝国之后怎样转入守势,从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第四段,要明确作者写陈涉亡秦而采用寓褒于贬的写法的用意(秦民心丧尽,自取其祸);第五段,分析内部层次以及与全篇的关系(①从不同的角度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提出问题。
②归纳中心论点,解决问题。
在第二层次中,均有与上文相照应的句子:前4句照应一、二段,中间5句照应三、四段,最后照应“成败异变”二句,顺势回答了第一层留待解决的问题)。
诵。
即是深入领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骤。
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语气。
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学案学案博苑02-22 0950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3.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二、难重点:1.归纳掌握“制”“之”“利”“固”“遗”“度”等词义,掌握常见文言句式。
2.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三、知识分析:(一)认识贾谊,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之一。
他的教学设计>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二)时代背景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一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三)把握主旨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四)把握结构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五)写作特色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用叙事来说理。
2.对比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
3.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
【模拟试题】1.下列加点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氓隶(méng)万乘之国(shèng)锄櫌(yōu)棘矜(qín)B.鞭笞(chì)从散约败(zîng)瓮牖绳枢(yǒu)C.隳名城(huī)蹑足行伍(háng)度长絜大(qiè)D.以窥周室(kuī)亡矢遗镞(zú逡巡(jùn)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① 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② 合从缔交(盟约),相与(援助)为一③ 叩(击)关而攻秦④ 延(发展)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⑤ 蹑足(置身于……)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⑥ 谪戍之众,非抗(抵抗)于九国之师也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衡量)大A.①④⑤⑦B.①③④⑥⑦C.②③⑤⑥D.②③⑤⑥⑦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学案33《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答案①同“殁”,死②同“纵”,合纵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③同“影”,像影子一样④同“崛”,兴起⑤同“向”,先前2.古今异义词答案①爱护别人②平常的人③人的作为④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⑤气势⑥向前奔驰3.多义实词答案(1)①险固的地势②牢固地③本来④确实⑤固执、顽固⑥稳固(2)①遗留下来的②丢失③赠送④离开、脱离(3)①归附②返回③使……归④女子出嫁⑤称赞、称许(4)①服劳役的犯人②一类人③门徒、弟子④徒然、白白地(5)①率领②全都,一概③轻率④遵循、沿着(6)①使退却,击退②退回③推辞、拒绝④回头⑤表示重复或继续,还、再⑥表转折4.词类活用答案①名词作动词,履,登上;帝王,称帝称王;瓮,用瓮做;绳,用草绳系②名词作状语,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包裹一样;囊,像口袋一样;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像影子一样③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④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重,意动用法,以……为重⑤形容词作动词,小,变小;弱,变弱⑥使动用法,斗,使……争斗;漂,使……漂浮;亡,使……灭亡;却,使……退却;朝,使……朝见⑦使动用法,愚,使……变愚蠢;弱,使……变弱⑧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⑨使动用法,兴,使……兴盛;亡,使……灭亡⑩形容词作名词,忽微,极小的事;智勇,有才智勇气的人5.特殊句式答案①判断句,标志词:皆②判断句,无标志词③判断句,标志词:也④定语后置句,中心词是“金人”,“十二”是定语,无标志词⑤被动句,标志词:为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施仁义”,无标志词⑦判断句,无标志词⑧被动句,标志词:为⑨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以6.文化常识(1)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________魏无忌、______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______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亦称“战国四君”)。
《过秦论》复习教案
《过秦论》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过秦论》的内容,掌握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论证方法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难点:1.理解《过秦论》的辩证思维。
2.分析和评价论证方法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教学准备:1.复习《过秦论》的文本。
2.准备讲稿和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二、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讲解《过秦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教师解读《过秦论》中的重要观点,如“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盖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等,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和意义。
三、讨论(20分钟)1.学生按小组或整体进行讨论,分析《过秦论》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性。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提出对《过秦论》的批判和评价。
四、示范演练(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选择几个学生作为演练对象,进行现场演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
五、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概括出《过秦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并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对《过秦论》进行评价,包括对观点的理解和对论证方法的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过秦论》的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该文本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通过讨论和演练,学生能够对《过秦论》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
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表达对《过秦论》的个人看法和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过秦论教案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必修三《过秦论》复习学案
必修三《过秦论》复习学案必修三《过秦论》复习学案一、自主复习梳理课文,加深理解,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边复习边做笔记。
二、自我检查◆解释词义1、制:①终岁不制衣则寒()②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2、亡:①河曲智叟亡以应()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④吞二周而亡诸侯()3、利: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年矣()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4、固:①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5、因: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②蒙故业,因◆翻译下面的句子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东割膏腴之地孝公既没追亡逐北却匈奴七百余里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为天下笑者,何也三、交流讨论完成自我检查后,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老师解决。
四.小练习题沛公至咸阳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注释: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一,解释加点的词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2.以何为丞相(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二,翻译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注释: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⑤数阕:几遍.乐终叫阕.一,解释加点的词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 ( )2.项王则夜起( )3.自为诗曰( )4.莫能仰视( )二,翻译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歌数阕,美人和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三,项王兵败垓下,在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项王的_______________之情;毛泽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24答案刘邦攻破咸阳后,手下的一些将士们都争先恐后地奔向秦朝的国库,把里面的金帛财物都分了,而萧何唯独先进入秦丞相府,把丞相,御史的律令,图籍都收藏起来.后来,刘邦成为汉中王,任用萧何做丞相.项羽和众诸侯们到了咸阳,烧杀抢掠一番离去.刘邦之所以了解天下的各处险要,人口的密与稀,人民的强健与柔弱,百姓的贫苦,都因为萧何完备地得到了秦的图籍.一,1.跑 2.用做 3.……的原因二,汉王刘邦之所以了解天下各处险要,人口的密与稀,人民的强健与柔弱,百姓的疾苦,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的图籍. 三,萧何月下追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兵很少,粮食也没有了.刘邦的军队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围了好几层.项羽在深夜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于是大惊失色,说:汉军都已经取得楚地了吗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就起床,在帐中饮酒.项王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姬,经常因宠幸而侍从在侧;有一匹骏马叫乌骓,常常骑它.于是项王就唱起了悲凉激愤的歌,自己作歌词:我的力气能够拔山啊,勇气盖过世人.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也不能奔驰了.乌骓不能奔驰了可如何是好,虞姬啊虞姬,我将怎样安置你呢!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项王流下眼泪,手下的人都哭了,没有谁能够抬起头来看他. 一,1.和几 2.就 3.自己,亲自 4.没有人二,1.汉军都已经取得了楚地吗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2.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三,乌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惋惜不可沽名学霸王。
《过秦论》复习学案(教师版)
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有席卷天下,
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即吞并
天下的意图。四句分开翻译符合直译的要求。四句合并译为一句,
是意译的做法)。当是时也(在那时候),商君佐之,内(对内)
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对外)连衡而斗(使……争
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表修饰)取西河之外。
• 三、基础知识总结: •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 1.威振四海 (振,通“震”,震动) •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 • 3.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
对付秦国的的策略)
• 4.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 5.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 6.约从离衡 (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以合纵之
约破秦的连横之策。离,使离散),兼韩、魏、燕、楚、齐、赵、
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
• 之属(这类人)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 苏厉、乐毅之徒(这类人)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 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这类人)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 百万之师,叩(敲,攻击)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迎接,指迎 战)敌,九国之师,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而不敢 进。秦无亡(失)矢遗(失)镞之费(消耗),而天下诸侯已困 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并 利用他们的弱点),追亡逐北(追赶溃败的军队),伏(倒伏) 尸百万,流血漂橹(盾牌);因利乘便(凭借有力的形势),宰 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过秦论》复习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复习教案高三 ?三部制作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合从缔交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⑦赢粮而景从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二、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以外②孝公既没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⑥倔起阡陌之中⑧百有余年矣⑩威振四海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③山东豪俊遂并起三、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坚守以窥周室③而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认为固2.因①因遗策③因河为池3.亡②因利乘便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③吞二周而亡诸侯4.兵②追亡逐北① 赵奢之伦制其兵5.之②收天下之兵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③商君佐之6.爱② 赵奢之伦制其兵④聚之咸阳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四、找出词类活用并解说②宽厚而爱人1.名词作状语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②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名词作动词①履至尊而制六合②后代帝王万世之业也3.形容词作动词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4.形容词作名词①据崤函之固②尊贤而重士③因利顺便5.动词作名词①追亡逐北6.使动用法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会盟而谋弱秦③约从离衡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⑤吞二周而亡诸侯⑥却匈奴七百余里⑦以愚黔首⑧序八州而朝同列五、判断特别句式1.自认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后代帝王万世之业也。
2.身故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聚之(于)咸阳。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铸认为金人十二6、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7、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六、背诵名言名句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故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检测训练1. 以下各组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崤函(y áo)囊括(kuò)拱手(ɡǒnɡ)...B. 合从 (z ònɡ)逡巡(qūn)遗镞(zú)...C. 藩篱(f ān)锋镝(zhé)劲弩(nǔ)...D. 墨翟 (d í)行伍(hánɡ)万乘(chénɡ)...2. 以下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B.而倔起阡陌之中C.蹑足行伍之间D.百有余年矣3. 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皆理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要害 (y ào).鞭挞 (ch ī).瓮牖 (y ǒu).作难 (n àn).B. 南取百越之地,认为桂林、象郡C.氓隶之人,而迁移之徒也D.但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4.请选出句中没有词的活用现象的一项 ()A. 会盟而谋弱秦B.追亡逐北C.天下云集响应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5. 以下句子中,句式不一样于其余三句的一句是 ()A.南取百越之地,认为桂林、象郡B.委命下吏C.铸认为金人十二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移之徒也6. 以下加点词语的解说,完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因利乘便(由于)B. 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一体)奋六世之余烈(余威)C. 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D. 将数百之众(带领)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防)7. 以下加点词的用法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B. 天下云合而响应云:像云同样C.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控制,统治D. 外连衡而斗诸侯斗:对斗争8. 以下句子中的“之”用法与例句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例句: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A.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B. 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C. 致使天下之士D. 沛公引兵之薛9. 以下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B.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11. 翻译以下句子。
2020年高中语文 第10课 过秦论学案1 3
过秦论【学习目标】1。
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
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研读文章,积累文言知识。
3.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1。
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研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依据“预习案"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能准确断句和诵读;借助“教材助读"能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文章整体性的关键问题有一个把握。
2.用15分钟左右完成“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
【教材助读】一、知识积累1.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长沙王太傅.不被重用。
33岁抑郁而死。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合称“屈贾".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时代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预习自测题】给下列词语注音并注意写法.崤()膏腴()逡() 镞( )黔()氓()隶隳( )鞭笞( )轸()恬()藩()瓮( )牖()孝公既没( )召()滑俯首系( )颈践华()为城劲( )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 )伍朝( )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 )之势一夫作难()【我的疑问】课内探究【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
掌握并积累第1、2自然段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研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一、学生齐读后,研读第1自然段。
2020年高中语文 第10课 过秦论学案6 3
过秦论【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3。
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用蓝笔标画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子,用红笔标画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写在下面,准备在课上提出。
2.收集《过秦论》有关资料.二、自练自测1.常识积累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
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他有政论散文《》《》《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2.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陈轸.(zhěn)逡.巡(qūn)铦.于钩戟(xiān)膏腴.之地(yú)B.猗.顿(yī)锋镝.(zhé)度长絜.大(xié)亡矢遗镞.(zú)C。
蒙恬.(tián)孙膑.(bīn)藩.篱屏障(fān)鞭笞.天下(chī)D.崤.函(xiáo)七庙隳.(huī)瓮.(wēng)牖俯首系.(xì)颈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2)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 )秦,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 )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而不敢进。
(4)九国之师,逡巡..(5)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6)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7)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9)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0)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1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 )万乘( )之势,..序.( )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过秦论+Word版缺答案.doc
《过秦论》复习学案一、文化常识复习1、《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____________写的一篇史论文,所谓“过秦”,即____________。
作者以秦王朝不义而亡的史实,借古讽今,以讽汉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2、战国四公子:齐国__________、赵国__________、楚国__________、魏国__________ 。
3、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的“关东”指__________ 以东,“山东”指以东,“河南”指__________以南。
“百越”指古代__________族居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统称百越,也叫__________。
4、“黔首”是__________朝对百姓的称呼,“氓”“隶”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泛指下层人民。
“七庙”是__________的宗庙。
5、“天下”又可以用、、、。
6、“连衡”是指:。
7、“合纵”是指:。
二、重点文段理解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过秦论》学案课标要求1. 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4.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目标叙写:1.对照原文准确翻译文言实词、虚词和课文; 2、整理和积累文言知识点。
使用说明:1.用20-25分钟时间,认真依据课文1—2段注释复习翻译,要求逐字逐句,准确无误。
2.用20-25分钟时间,认真完成训练案。
要求不看书、不讨论。
(有些题目可以只说不写)3.用5分钟时间,讨论交流并解决自己有疑问的题目。
一、文化常识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
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
后见用于汉文帝,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当时长沙王不受文帝宠爱,故有被贬之意)。
后改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贾谊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
代表作有《过秦论》《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其中《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
鲁迅曾说,贾谊的文章“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七篇,被贬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喻。
谪居长沙三年,作《鵩鸟赋》,假辞赋之要,抒忧国之情。
其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
所著文章五十入篇,刘向编为《新书》十卷,已散佚不全。
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有《贾谊集》。
二、知识点梳理(一)给加点字注音:崤()函窥()囊()括膏腴()陈轸()召()滑逡()巡遗镞()鞭笞()藩()篱隳()名城销锋镝()劲()弩()瓮()牖()绳枢()墨翟()阡()陌()谪()戍()度长絜()大(二)解释句中加粗的词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3.蒙故业,因遗策()()4.西举巴蜀()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6.宽厚而爱人()7.…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8.因利乘便()()9.秦人开关延敌()10.延及孝文王、庄襄王()11.奋六世之余烈()()12.振长策而御宇内()()1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14.临不测之渊,以为固()15.自以为关中之固()16.赢粮而景从()17.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18.然秦以区区之地()(三)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外连衡而斗诸侯通,2.合从缔交通,3.赢粮而景从通,4.孝公既没通,5.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7.倔起阡陌之中通,8.赢粮而景从通,9.百有余年矣通,10.威振四海通,(四)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1.山东豪俊遂并起古义:;今义:今指山东省。
2.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今义:黄金人。
(五)指出加粗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5.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6.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8.深谋远虑9.履至尊而制六合10.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11.以愚黔首1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13.《过秦论》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5.据崤函之固16.自以为关中之固17.尊贤而重士18.因利趁便19.追亡逐北20.序八州而朝同列21.会盟而谋弱秦 / 以弱天下之民22.约从离衡23.伏尸百万,流血漂橹24.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25.却匈奴七百余里(六)根据所提示的特殊句式类型,翻译下列句子1.判断句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③谪戍之众④天下诸侯已困矣3.省略句①尝以十倍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④聚之咸阳。
⑤铸以为金人十二。
⑥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⑦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4.宾语前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崤函之固,自若也5.定语后置①伏尸百万②铸以为金人十二③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我的疑惑:第二课时课内知识复习案使用说明:1.用20-25分钟时间,认真依据课文完成课内知识复习案2.用20-25分钟时间,小组讨论,解疑答惑。
学习目标叙写: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固、兵、爱;课内知识复习案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2.因①因遗策②因利乘便③因河为池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②追亡逐北③吞二周而亡诸侯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③履至尊而制六合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②振长策而御宇内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②致万乘之势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赵奢之伦制其兵③商君佐之④聚之咸阳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②及至秦始皇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②追亡逐北11.度①内立法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12.遗①因遗策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宽厚而爱人我的疑惑:第三课时训练案使用说明:1.用20-25分钟时间,认真依据课文完成训练案。
(有些题目可以只说不写)2.用20分钟时间,小组讨论,解疑答惑。
3.整理归纳,查漏补缺。
学习目标叙写:1、通过训练案检测对知识点的掌握成度,及时查漏补缺。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yáo)蒙恬(tián)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3.下列句中斜体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因遗策(由于)膏腴之地(肥沃)B.亡矢遗镞(损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C.瓮牖绳枢(窗户)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D.履至尊(登上)以致天下之士(招纳)4.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B.北收要害之郡。
C.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D.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5.以下句中斜体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6.下列句中斜体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最尊贵的位置,此处指帝位。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言论,这里指著作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水池,池塘7.下列句中斜体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振长策而御宇内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以为桂林、象郡作《师说》以贻之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邻国之民不加少D.天下已定学不可以已【自主区】【使用说明】教师书写二次备课,学生书写收获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