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梳

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梳

名词 险固的地势 形容词 牢固 副词 本来
延及孝文王 延 秦人开关延敌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动词 延续 动词 引进 动词 邀请
因遗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名词 策略 名词 鞭子
会盟而谋弱秦 弱 弱国入朝 不若孀妻弱子
(duó)
(liàng)
二、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 ②孝公既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衡,通“横” )
(没,通“殁”,死亡)
(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
(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⑥倔起阡陌之中 ⑦赢粮而景从 ⑧百有余年矣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⑩威振四海
形容词的使动 削弱 形容词 弱小 形容词 年少
包举宇内 西举巴蜀 举国欢庆 杀人如不能举

动词 夺取 动词 攻取 形容词 全 形容词 尽
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 爱 吴广素爱人 爱莫能助
在国内、向南
招致
登上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称帝当王
率领
补充: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通“呵”,喝问)
(倔,通“崛”,崛起)
(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有,通“又” )
(抗,通“亢”,高 )
(振,通“震”,震动)
三、一词多义
追亡逐北 北 北收要害之郡 将军战河北
名词 败逃的人 名词作状语 向北 名词 北方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一、《过秦论》的背景1. 秦朝的兴起:《过秦论》是司马迁在秦朝灭亡后,回顾秦朝兴起与覆灭的历史过程,对秦始皇进行了批判的著作。

2. 汉代的社会背景:作为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写《过秦论》的背景是汉代社会,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对秦朝的不满和批评,而司马迁努力回顾秦朝的历史,试图探寻其中的道理。

二、《过秦论》的思想核心1. 阐述君权和民权:《过秦论》中提出了“民为重,君为轻”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尊重民众,政治权利应该归于民众。

2. 批判法家思想:《过秦论》对秦朝法家思想进行了批判,认为法家思想只重视法律的严刑峻法而忽视民众的感受,是对民众的压迫和剥削。

3. 强调仁义之道:《过秦论》提出了仁义之道的思想,主张君主应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实行仁政。

三、《过秦论》的评价1. 史学价值:《过秦论》是司马迁的代表作之一,至今仍为后人学习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对研究秦朝历史,了解秦朝社会与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2. 政治影响:《过秦论》对汉代社会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时封建统治阶级与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文学价值:《过秦论》不仅是一部具有重要史学价值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

司马迁的文笔优美、深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生动而有力。

四、《过秦论》对后世影响1. 《过秦论》对中国古代文化史产生深远影响,对后世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

2. 《过秦论》中倡导的“民为重,君为轻”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人们对民主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五、《过秦论》的现实意义1. 历史教育:《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珍贵遗产,对进行历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青少年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增强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精神力量:《过秦论》中蕴含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真挚批判,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精神启迪作用。

3. 政治启示:《过秦论》中主张的仁义之道和民为重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过秦论--知识点复习

过秦论--知识点复习
过秦论
贾谊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1.一词多义: 追亡逐北 北 北收要害之郡 名词 名词作状语 败逃的人 向北
将军战河北
因力乘便
名词
介词
北方
趁着
因 因遗策
虎因喜,计之曰 以致天下之士 致 致万乘之势
动词
介词 动词 动词
沿袭
因此 招纳 达到
而致千里
动词
到达
延及孝文王
延 秦人开关延敌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策 因遗策
亡:逃亡的败兵. 北:败逃,这里指溃败的军队.这 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追”和“逐”为互 文,“亡”和“北”为互文.
译文:追逐逃亡的败兵.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臣:可靠的大臣.陈:陈列,布置. 利兵:锐利的兵器.
而谁何:即“其谁奈之何”,也就是“那(阵势)有谁敢惹 他”. 译文:用忠臣的臣子,带领精锐的士兵,陈列着锐利的武 器,缉查盘问往来的人们.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为:当作. 云:作“集”的状语,应译为“像云一样”.景: 像影子一样. 译文:(他们砍伐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 人像浮云一样聚集起来响应(他们的号召),(大家)担着粮 食像影子随形那样跟着(他们起来造反).
(形容词使动用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难句译注
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文言中,不及物动词的后边有宾 语时,这种不及物动词大都是使动词.这里,在“斗”的后 边带有宾语“诸侯”.
译文: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使(其他六国)诸侯相互争斗.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于是:连词,相当于“因而” “之”,助词,的.
7)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于:介词,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对象,相当于 “比”. 译文:锄头 枪把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 5. 通假字 从(纵) 衡(横) 景(影) 甿(氓) 倔(崛)

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

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

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总结过秦论知识点《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辩言体散文,由韩非所作。

以下是《过秦论》的知识点总结:1. 内容概述:《过秦论》主要论述了秦国在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经济状况等方面的问题,指出了秦国的一些弊端和不足,并提出了对策和改革建议。

2. 法家思想:《过秦论》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强调法治和严厉的法律制度对于国家统一和治理的重要性。

韩非提出了“非秦者,虽有智者亦不能之治”、“近者鉴远”等观点。

3. 统一思想:《过秦论》强调中央集权和统一的重要性,认为分裂的国家将无法抵抗外敌的侵略。

韩非提出了“分而治之”的思想,认为分裂各国可以削弱其力量。

4. 军事改革:《过秦论》提出了对军队的改革建议,包括提倡军民合一、充实战斗力、强调纪律等方面。

韩非认为军队是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重要保障。

5. 经济发展:《过秦论》也论述了秦国的经济问题,提出了发展农业、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繁荣的观点。

韩非认为经济富裕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6. 政治制度:《过秦论》批评了秦国的传统制度,尤其是分封制度,认为这种制度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治理。

他提出了实行郡县制、设立官吏考核制度等改革建议。

7. 社会道德:《过秦论》也对社会道德进行了批评,认为秦国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需要进行纠正。

韩非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8. 影响与价值:《过秦论》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它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兵家之宗师”。

这些都是《过秦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过秦论》的内容和思想。

过秦论课文脉络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课文脉络知识点总结


贾谊

毛泽东
❖ 贾生才调世无伦,
❖ 哭泣情怀吊屈文。
❖ 梁王堕马寻常事,
❖ 何用哀伤付一生。
三、创作背景
战国时代各国改革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最彻底最有效)
秦国外交大获全胜
范雎——远交近攻策 张仪——连衡策 李斯、尉缭
——反间计
齐魏“马陵 之战” 秦赵“长平 之战” 秦楚经常 交涉,兵 力打60万人
仍读保留下来的古音。如“会稽”、“燕”、“召”、“乐”、“翟”等。
通假字
❖ 约从离衡(通“横”) ❖ 合从缔交(通“纵”) ❖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 赢粮而景从(通“影”) ❖ 百有余年(通“又”) ❖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 孝公既没(通“殁”)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 ❖ 威振四海(通“震”)
转折连词,却 修饰连词,地 转折连词,却 结果连词,因而 修饰连词,地
古今异义
❖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
❖ 山东豪俊并起
古:崤山以东
今:指山东省
❖ 流血漂橹
古:盾牌
今:划船的工具
九国之师
古:军队 今: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
例句 席卷、包举、囊括
运到渤海边”。
判断的方法
❖ 如果是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另有主语。如“·天·下云集响应”,既然有“天 下”作全句的主语,那么,“云”、“响”就不大可能是主语了。
(前200—前168)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 响。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为代表。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过秦论》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过秦论》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学问复习《过秦论》学问点全梳理高考基础学问复习《过秦论》学问点全梳理(一)文学常识:“论”是我国古代争论文的一种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争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争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我国古代论文源远流长。

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韩非子》,事实上都是论说文。

后来人们把论说文划分为若干种类,如论、说、辩、原等。

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内容,重在说理。

从现存的文献看,贾谊《过秦论》是最早以“论”名篇的文章。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文学家。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著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见,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绚烂夺目的巨星从今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出名。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

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

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阅历,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1.合从缔交2.赢粮而景从3.外连衡而斗诸侯4.始皇既没5.而倔起阡陌之中6.百有余年矣(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说明: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②山东豪俊遂并起古义:今义:(四)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2)天下云集响应(3)赢粮而景从(4)内立法度(5)外连衡而斗诸侯(6)南取汉中(7)金城千里(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9)会盟而谋弱秦(10)履至尊而至六合(11)执敲扑而鞭笞天下(12)过秦论(1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5)会盟而谋弱秦(16)以弱天下之民(17)以愚黔首(1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19)因利乘便(20)外连衡而斗诸侯(21)吞二周而亡诸侯(22)却匈奴七百余里(23)序八州而朝同列(2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25)约从离衡(26)流血漂橹(五)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2.因①因遗策②因利乘便③因河为池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②追亡逐北③吞二周而亡诸侯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③履至尊而制六合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②振长策而御宇内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②致万乘之势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赵奢之伦制其兵③商君佐之④聚之咸阳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②及至秦始皇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②追亡逐北11.度①内立法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12.遗①因遗策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 宽厚而爱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吞二周而亡诸侯14.区区①然秦以区区之地②何乃太区区③感君区区怀(六)指出句式特征(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

过秦论知识点梳理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梳理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梳理归纳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窥伺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因此,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已经死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

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

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以合纵之约,使秦的连横之策离散,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

因此,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

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

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

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

秦有富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来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

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

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消灭各个诸侯国,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完整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完整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完整一、秦朝的兴起1. 秦朝的建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而成。

2. 秦朝的领袖:秦始皇为秦朝的创始人和领袖,他在位期间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 中央集权制度:秦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取消封建诸侯,直接管理地方政权。

2. 郡县制度:秦朝实行郡县制度,将国家划分为郡县,地方政权实行一元化管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3. 队伍制度:秦朝实行队伍制度,将百姓抽调到各地来劳役,用以工程建设和军事防御,加强国家的力量和国土的防卫。

三、秦朝的军事制度1. 废除诸侯国:秦始皇通过统一战争废除诸侯国,将中国领土统一纳入秦朝版图。

2. 军阀统一:秦始皇统一了诸侯国军队,将所有诸侯国的军队整合到一起,形成了大一统的军队。

3. 兵制改革:秦朝进行了兵制改革,采取了兵役制度、徭役制度和兵士制度等措施,提高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防卫水平。

四、秦王朝的社会生活1. 社会地位的变化:秦王朝废除诸侯国,取消了封建诸侯等级的存在,实行一元化的社会等级制度,社会地位和财产都和崇尚的礼教等级有关。

2. 人民生活改善:秦朝实行共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军事实践,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兴替带来的景象是积极的。

3.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秦王朝推行农园制、兴办水利工程,多方面实施了一些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改革,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五、秦王朝的文化特色1. 统一文字:秦朝统一文字,规范了古代汉字的使用和标准,为后来的文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统一法律:秦朝实行统一的法律制度,建立秦律法统一标准,对后世的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礼乐之争:秦朝统一了礼乐等文化制度,推行了法家思想,将以往的儒家文化取而代之,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风貌。

六、秦始皇的治国方针1. 统一思想:秦始皇提出“遍访天下并求天之格”、“一统五帝、而非诸侯”、“儒、道、阴、阳、兵、黄纵而害民,故并灭之”等统一思想,并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推行这些思想,并进行思想上有关网络人民的群众教育工作措施。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三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三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三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历史知识,其中之一便是赞同"过秦论"这一历史事件。

"过秦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发生在秦朝嬴政统治时期。

本文将对"过秦论"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过秦论"的背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又特殊的朝代,嬴政作为秦始皇统治秦朝的政治家,在推行一系列改革和统一后,国力强盛,但政策也引起了许多争议和不满。

其中,"过秦论"正是对秦朝政治制度和嬴政政策的批评。

二、"过秦论"的主要内容1. 道德修养:文章中提到"礼乐之文,尚告诉益",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国家之治应以德行为基础,而不是仅仅通过刑罚和战争来维稳。

2. 教育制度:文章指出,秦朝的教育制度单一,以兵法为主,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培养。

这种制度无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限制了国家的进步。

3. 建议废除井田制度:秦朝实行了井田制度,即将土地分给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以此来规范土地和人的关系。

然而,井田制度导致土地流转困难,也限制了生产力和阶层流动。

4. 反对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六经,焚烧儒家经典以消除士人的影响力。

然而,作者认为焚书坑儒并不能根除思想,反而阻碍了学术的发展,损害了国家的长远利益。

5. 批评法家思想的极权主义:法家思想主张强调法律的严厉和权力的集中,过分追求秩序和统一。

然而,法家思想的极权主义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抗,也使得国家在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上存在隐患。

三、"过秦论"的影响"过秦论"通过对秦朝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批判,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共鸣,同时也影响了后世。

文章中提到了建议和呼吁,以期改变秦朝的政治现状。

虽然"过秦论"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但它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批评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作为一部集历史、政治、社会、文化于一体的巨著,《过秦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见解。

在这里,我们将对这部著作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部著作的精髓。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过秦论》的知识点:秦始皇的统一中国、秦政治制度、秦法治、秦法家思想、对秦始皇暴政的批判、对秦统一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

一、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司马迁在《过秦论》中对秦始皇的统一中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如剿灭六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推行标准化的货币和文字、修筑长城等,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通过对秦始皇的统一中国的详细描述,司马迁再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其统一中国的政治手段和影响。

二、秦政治制度在《过秦论》中,司马迁对秦政治制度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他指出秦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实行中央集权制,通过推行郡县制和郡县制、推行严格的监察和惩罚制度、实行科举制度等手段,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保证了统治者的统治。

司马迁还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分析了秦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的过程,深刻揭示了秦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三、秦法治在《过秦论》中,司马迁对秦法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秦始皇通过推行硬法、实行严格的刑法和惩罚制度、加强了对民众的压迫和控制,维护了统治者的统治。

司马迁还对秦始皇的法治思想进行了分析,指出其法治思想是一种以严格的刑法和惩罚制度为基础的法治思想,这种法治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秦法家思想在《过秦论》中,司马迁对秦法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秦法家思想是一种以法律为基础的统治思想,通过推行严格的刑法和惩罚制度,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和压迫。

司马迁还对秦法家思想的政治意义进行了探讨,指出秦法家思想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对秦始皇暴政的批判在《过秦论》中,司马迁对秦始皇的统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指出,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如剿灭六国、推行严格的政治和法治制度、加强了对民众的压迫和控制,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过秦论》是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分上中下三篇。

这篇文章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以下是对《过秦论》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贾谊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他的政论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等,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

2、文体“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观点。

《过秦论》就是论秦之过。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2、古今异义(1)以致天下之士古义:来招致。

今义:导致(某种结果)。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3、一词多义(1)制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②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2)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②追亡逐北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3)利①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4)固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4、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4)尊贤而重士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5)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6)以愚黔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7)约从离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隳”,被毁坏)(2)为天下笑者,何也(“为……”表被动)3、省略句(1)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省略“于”)(2)(百越之君)委命(于)下吏(省略“于”)4、倒装句(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宾语前置,“不施仁义”)(2)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状语后置,“陈涉之位,非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尊也”)四、文章内容1、上篇上篇主要叙述了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对内建立法度,重视农业生产,整顿军队,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互相争斗。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总结详细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总结详细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总结详细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主要讲述了秦朝的崛起和终结的历史过程。

作为司马迁《史记》的一部分,过秦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过秦论中,司马迁对于秦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述,揭示了秦朝兴起和灭亡的深层原因,反映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下面将对过秦论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秦国崛起秦国的崛起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过秦论中对于秦国崛起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秦国崛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秦国地处西戎之地,因此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秦国具有了发展的空间和条件;二是秦国历史上有过一些优秀的国君,如嬴渭姜、昭襄王等,他们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三是秦国实行了严格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改革,建立了强大的军队,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秦国的崛起;四是秦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贤士,为秦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过秦论中,司马迁对秦国崛起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述,为我们揭示了秦国崛起的深层原因和历史意义。

二、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这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过秦论对于秦朝的统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秦朝的建立和统一。

1. 秦始皇的政治措施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例如实行郡县制、推行法治、分封诸侯等,这些政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秦朝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过秦论中,司马迁对秦始皇的政治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秦始皇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

2. 秦始皇的文化事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积极推行文化事业,例如推行统一的文字、度量衡、货币等,为秦朝的统一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过秦论中,司马迁对秦始皇的文化事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秦始皇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推动。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与精练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与精练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与精练《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誉为古代辩论文学的集大成者。

全篇以战国时期的秦朝为背景,通过对人物的对话辩论,揭示了战国时期天下群雄纷争、诸侯争权斗势的政治现实。

本文将对《过秦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与精练。

一、背景知识1.流亡之作。

《过秦论》是战国时期的流亡之士韩非所作,他因受秦政府迫害而逃亡他国。

2.流散之地。

韩非在逃亡中先后辗转到了赵、赵、燕、齐等国,成为多个国家的客卿。

3.秦朝政权。

在战国时期,秦国崛起,成为兼并六国最终一家独大的国家。

二、主要观点1.反对分封制度。

《过秦论》认为,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分封制度造成了国家割裂、内部纷争,应该废除分封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2.崇尚法治。

《过秦论》主张以法治国,认为国家应该制定明确的法律,以防止君主个人专权、官吏懈怠等问题。

3.重视军事力量。

《过秦论》认为,军事力量是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主张加强军事建设,通过强大的军队来征服其他国家,实现一统天下的目标。

4.注重。

《过秦论》主张制度,打破旧有的藩篱繁文缛节,推行新的政治、军事、经济制度,以提高国家的实力。

三、文学特点1.对话辩论。

《过秦论》采用对话的形式,通过韩非与其他人物之间的辩论,展现了不同观点的冲突与交锋,突出了辩论的技巧与水平。

2.讽刺讽刺。

《过秦论》使用大量的讽刺手法,对当时诸侯之间的争权斗势、君臣之间的欺诈与虚伪,进行了犀利的讽刺批判。

3.简练明快。

《过秦论》的文字简练明快,以短句、断句、排比等手法,使文章节奏紧凑,语言更加有力。

四、现实意义1.对当代政治有启示。

《过秦论》通过对战国时期政治现实的揭示与批判,对当今的政治现实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推动社会变革。

《过秦论》主张制度,打破陈规陋习,提出了不少在当时看来是革命性的主张,对于社会变革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现代应用1.反思分权制度。

《过秦论》对分封制度进行了批判,反对地方割据,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这对于当今社会中对权力划分和分权制度的思考具有参考意义。

过秦论课件总结知识点

过秦论课件总结知识点

过秦论课件总结知识点一、秦国的统一秦国由秦穆公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手段逐渐吞并了周边的诸侯国,最终将整个中国大陆统一在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之下。

在统治过程中,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强力的措施,包括对各地贵族的削弱、对地方政权的消灭,以及对其他文化的镇压。

这一系列措施不仅确保了秦国的统一,也为后来的中国政治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秦国的法律制度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后,对整个国家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全盘的整顿和修改。

他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其中包括国家的行政制度、民族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等方方面面。

这些法律的实施,使得整个国家的管理变得更加统一和有序,从而为中国的未来政治体系建立了基础。

三、秦国的文化统一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不仅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整顿,还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很大的统一。

他废除了一系列的旧有文字和文字制度,颁布了一系列的新的文字,这其中就包括了现在使用的汉字。

这一举措,不仅让中国的文字成为了更加统一,也为中国的文化统一打下了基础。

四、秦始皇的坑儒暴政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对其他的文化进行了很大的镇压,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坑儒运动。

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将其他的文化和思想彻底消灭掉,让整个国家的思想变得更加统一和单一。

这一举措,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秦朝的灭亡尽管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但是秦朝并没有延续很长时间,整个朝代只存在了15年。

在这15年时间里,秦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过度的措施,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崩溃。

最终,秦朝在内外交困之下,被反抗力量所推翻,秦始皇的帝国也最终灭亡。

六、秦政治的遗产尽管秦朝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但是它在中国政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举足轻重。

秦朝统一了中国后,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历史,为中国的政治体系奠定了基础。

此外,秦朝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和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七、秦朝的评价秦朝在中国历史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既有正面的评价,也有负面的评价。

过秦论知识点梳理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梳理归纳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生字: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áng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一、通假字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3.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5.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6.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二、古今异义1.爱人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2、不爱珍器古义:吝惜..今义:爱惜..3.铸以为金人十二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4.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5.河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6.橹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7.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8.赢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9.以致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10.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人..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2.名词作动词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④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⑤将数百之众将;带领⑥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引;招致;名做动使动用法;使……依次序排列⑦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相斗②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④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⑤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⑥约从离衡离;使……离散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四、一词多义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名词:规模②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动词:统率、指挥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动词:控制、制服2.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动词:丢失、失去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动做名:逃兵、逃亡的人③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④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3.固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动做名:牢固、坚固的防御工事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动词:巩固③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副词:本来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容词:固执、顽固4.利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变得锐利、锋利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使…变快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形做名:有利的形势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锋利5.遗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动词:丢失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动做名:丢失的东西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动词:遗漏、忽略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动词:给予;赠送①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名词:尺码、尺度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名词:规章、制度③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名词:风度、常态④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动词:量、计算⑤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动词:越过7.因①蒙故业;因遗策动词:沿袭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介词:凭借③因击沛公于坐副词:趁机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二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①余威震于殊俗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③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④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2.宾语前置句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定语后置句铸以为金人十二三被动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表被动..四省略句①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省主语②以之为桂林、象郡省介词宾语③聚之于咸阳省介词④委命于下吏省介词六、成语积累①因利乘便:指凭借有利的形势..②瓮牖绳枢:一破翁做窗户;以草绳系门轴..比喻家里很穷..③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④比权量力:比较权衡两方面的权力和力量..也用来指衡量两方面的轻重..⑤同年而语:犹言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⑥揭竿而起:坎削树木当武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人民起义..。

过秦论课堂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课堂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课堂知识点总结过秦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过秦论”之一,是讲述秦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学说。

在过秦论课堂上,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过秦论的知识点,包括秦代各种政治制度的演变、社会变迁等内容。

本文将对过秦论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历史学说。

一、秦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 秦始皇的政治制度秦始皇采用了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管控,实行统一的政治、经济、军事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

2. 秦代法律制度秦始皇推行了法家思想,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条文和刑罚,对反动思想和行为进行镇压,严格限制人民的个人自由。

3. 秦朝官员选拔制度秦朝推行了官吏制度,采用了严格的选拔标准和考试制度,选拔出了一大批精明能干的官员,为秦朝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秦代社会变迁1. 秦代社会结构秦代实行封建制度,社会分为地主阶级、中农阶级和奴隶阶级,地主阶级占有绝对的经济和政治权力,中农阶级则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量。

2. 秦代农业经济秦代的农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耕种土地,为地主阶级提供丰富的经济利益,然而农民的生活却备受压迫。

3. 秦代手工业和商业秦代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不少手工业工匠利用自己的劳动技艺,赚取了丰厚的利润,积攒了财富。

三、过秦论对后世的影响1. 各代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过秦论提倡了“天下为公”,主张封建社会和国家政权的改革,对后世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社会变迁的演变过秦论提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强调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对后世社会变迁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过秦论课堂知识点的总结,我们了解了秦代政治制度、社会变迁和过秦论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历史上这一重要的历史学说。

秦代政治制度的集权和法律制度,对后世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代社会结构和农业经济,为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和参考;而过秦论对后世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则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过秦论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翻译及知识点总结一、《过秦论》翻译《过秦论》全文翻译如下:魏文侯问膝行之士,得曰:臣闻过秦论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也。

臣闻庄莚子曰,大秦暴秦,非其鬼非其神,酏酒不食肉。

吾闻之曰:中原孚望,一匡九合;天子图民,三王庶观;异域宜畏,东南方侔。

叟闻利义之辩,早多不胜;天性之 API,长少不周;理义之辨,循危逃亡。

二、知识点总结1. 魏文侯问膝行之士:《过秦论》的开篇以魏文侯问膝行之士为引子,提出了“膝行之士”难以实现理想的问题。

这里“膝行之士”指的是对秦政治腐败和对人民生活苦难深表同情的贤人,荀子借此引出了对社会混乱和人民疾苦的慨叹,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

2. 大秦暴秦,非其鬼非其神:这句话是荀子引用庄莚子的言论,表明了秦朝的暴行和对人民的压迫。

通过出自庄莚子的言论,荀子强调了秦朝政治腐败和人民生活的苦难,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3. 中原孚望,一匡九合;天子图民,三王庶观;异域宜畏,东南方侔:这是荀子在《过秦论》中提出的治理国家的理想方案。

他认为,中原之地因为得到望而不得它国,可以一统整个九州;天子应该效法三王的做法,以至于人民之心向往;外域对中原应该表示畏惧,东南方应该效法。

这些观点清晰地展示了荀子对于国家治理的思考和建议。

4. 司马迁应该求得治安立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想的社会秩序。

此外,荀子还表示,理义之辨,循危逃亡,增强了他对治理方法的认识。

总的来说,《过秦论》是荀子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过秦论》的翻译及知识点总结,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荀子的思想,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历史和成就。

过秦论分段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分段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分段知识点总结1. 秦朝的兴起《过秦论》中详细描述了秦国的兴起过程。

秦国起初并不占据领土优势,但通过不断发动战争扩张领土,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秦国的各种改革和制度建立起了坚实的基础,使得秦国能够稳步发展并最终统一六国。

2. 统一中国《过秦论》中还描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

秦国通过长期的战争和外交手段,逐渐削弱了六国的实力,在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逐渐取得了优势。

最终,在秦始皇的领导下,成功统一了中国。

在统一过程中,秦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中央集权制、推行一系列改革和制度,最终取得了成功。

3. 改革与制度《过秦论》中描绘了秦国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的改革与制度建设。

秦国在统一中国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包括推行郡县制、推行土地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这些改革和制度的实施,使得秦国迅速发展和强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4. 文化与思想《过秦论》中也涉及了秦国的文化与思想。

在秦朝建立后,秦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思想和文化统一政策,如推行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此外,秦国还对历史文献进行了大规模的焚书坑儒,破坏了传统文化和思想。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秦朝的思想和文化闭塞,为后来的统一政权埋下了祸根。

5. 秦朝的衰落《过秦论》中也详细描述了秦朝的衰落过程。

秦朝取得了统一中国的成就,但在统一后的统治中,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如暴政、苛政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经济困难的加剧,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总的来看,《过秦论》以客观的态度描述了秦朝的兴起与衰落,对于秦朝的评价也从多个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历史价值。

通过研读《过秦论》,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深刻认识到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秦国所做出的贡献和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通“横”2、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亡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通“纵”4、威振四海通“震”,震动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6、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7、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8、百有余年矣通“又”二、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从散约败古,在这种情况下;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致;今,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3、宽厚而爱人古,爱护人民;今,丈夫或妻子。

4、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古,在这时;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秦人开关延敌古,打开函谷关;今,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

6、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古,划分;今,整体的事物分开。

7、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8、才能不及中人古,平常的人;今,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

三、重点实词:1、蒙:继承。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2、相与:一道,共同。

相与为一3、延:迎接,引进。

秦人开关延敌4、橹:盾牌。

流血漂橹5、奋:振作。

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奋六世之余烈6、隳:毁坏。

隳名城,杀豪杰7、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余威震于殊俗8、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

蹑足行伍之间9、揭:举。

揭竿为旗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抗:匹敌,相当。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1、度、絜:用尺量,衡量。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12、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致万乘之势13、作难:起事,首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4、固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坚固,特指险要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15、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动词,并吞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动词,攻取16、度内立法度名词,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用尺量17、因因遗策动词,沿袭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18、遗因遗策动词,遗留下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遗失,丢失19、策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计策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20、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宽厚而爱人动词,爱护,尊重21、致以致天下之士动词,招纳,招致致万乘之势动词,达到、获得22、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控制,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统治23、兵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名词,军队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名词,兵器24、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损失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亡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25、北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溃败的军队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方26、及及至始皇介词,等到……时候才能不及中人/非及向时之士动词,比得上四、重点虚词1、而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表目的,来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赢粮而景从/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表修饰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序八州而朝同列表并列叩关而攻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表承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表转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表因果2、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致天下之士/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连词,表目的,来尝以十倍之地介词,用然秦以区区之地介词,凭借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以之为,把……当作自以为关中之固动词,认为然后以六合为家把……当作3、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并吞八荒之心/修守战之具/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兼韩、魏……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九国之师/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奋六世之余烈/百越之君/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收天下之兵/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始皇之心/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雍州之地,崤函之固/陈涉之位,……之君也/谪戍之众,……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试使山东之国/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助词,的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自以为关中之固指示代词,这样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代词,他们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布包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内,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2、名词作动词过秦论指摘过失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险要的地势/坚固的防御尊贤而重士贤者,贤能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贤能;财富5、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6、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约从离衡使……离散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以愚黔首使……愚昧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7、为动用法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为……做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意念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省略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之)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聚之(于)咸阳/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身死(于)人手4、宾语前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崤函之固,自若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定语后置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七、固定句式试使……则,表假设,如果……那么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八、文化常识1、天下的别称:宇内、四海、八荒,六合(天地四方)。

2、合纵、连横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3、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

又称“战国四君子”。

4、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5、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

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

6、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也叫百粤。

7、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古代表示百姓的称呼还有:氓隶,民,匹夫,布衣,黎民,庶人,黎庶,苍生,白衣,白丁,丁口,白身,褐夫,闾左,野人等。

以愚黔首氓隶之人8、金城汤池:金属造的城,滚水的护城河,形容坚固不易攻破的城池。

9、陶朱、猗顿:陶朱,就是春秋时越国的范蠡。

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跑到陶(今山东省定陶县的西北),自称陶朱公。

他善于经营生计,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猗顿,春秋时鲁国人。

他向陶朱公学致富之术,大畜牛羊于猗氏(今山西省临猗县)的南部,积累了很多的财物。

10、行伍:我国古代兵制,5人为伍,25人为行,100人为卒。

泛指军队。

阡陌,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

也指田野。

南北走向的田埂为阡,东西走向的土埂为陌。

11、山东:指崤山以东。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12、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

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13、七庙:天子的宗庙。

国家的代称。

《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昭穆是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即宗庙、坟地和神主的左右位次,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朝北,称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在住处的厅堂中祭祀祖先)。

”九、重点句子翻译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点评: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布包一样;像口袋一样。

翻译:(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

或翻译为:(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野心。

2、外连横而斗诸侯。

点评: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翻译: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

3、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点评:蒙,继承;因,沿袭。

翻译: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

4、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点评:延,迎接,引进。

翻译:秦国人打开函谷关引进敌人,九国的军队,迟疑徘徊不敢进关。

5、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点评:弊,弱点,毛病;亡、北,动词作名词,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

翻译:秦国人有剩余的力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赶逃走的败兵。

6、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点评:因、乘,趁着。

翻译:趁着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

7、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点评:然后,这样以后;践,踏;因,凭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