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潮间带淤泥质沉积物粒径空间分异机制
长江口现代潮滩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在沉积相识别中的应用
长江口现代潮滩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在沉积相识别中的应用赵亚楠;王张华;吴绪旭;李琳;战庆;陈艇【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摘要】本研究通过对长江口现代潮滩6个柱状样沉积物的粒度精细分析,试图提取研究区潮滩沉积相识别的粒度敏感指标,并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一个全新世钻孔(SL67孔)潮滩沉积物的粒度研究,检验现代沉积粒度敏感指标在全新世钻孔潮滩沉积相识别中的应用。
研究显示,长江口现代高潮滩和中潮滩的黏性颗粒(<8μm)和粗粉砂(32~63μm)含量差异显著,可以成为区分高潮滩和中潮滩的敏感组分;在开敞型的中、低潮滩之间,砂(>63μm)和细粉砂含量(8~32μm)也差异明显。
长江口现代潮滩沉积物的粒度频率曲线及众数值也可以有效协助区分高潮滩、中潮滩和低潮滩沉积物。
利用上述粒度敏感组分和众数指标检验 SL67孔全新世早中期在海平面波动控制下的潮滩演替过程,并揭示了7.5 cal ka BP前后的一次海平面加速上升事件。
%This study takes detailed analyses on the sediment grain size for six cores from the modern tidalflats of Yangtze River mouth,to draw the diagnostic indexes for recognization of tidal flat facies in the study area.We also examined the grain size of a Holocene Borehole SL67 from the southern Yangtze delta plain so that to apply the sensitive indexes derived from modern sediments.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o-hesive sediment (<8μm) and coarse silt (32 ~63μm) could be the sensitive indexes for distinguis- <br> hing upper and middle tidal flats.Sand (>63 μm)and fine silt (8 ~32μm)components differ obvious-ly for the middle and lower tidal flats of open coast.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parameter mode derived from grain size frequency curves is an effective index to help identify the upper,middle and lower tidal flat sed-iments.Above sensitive sediment components and mode were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successions of tidal flat in Holocene Borehole SL67,which revealed the mechanism of sea level change and an acceleration of sea level rise around 7.5 cal ka BP.【总页数】12页(P405-416)【作者】赵亚楠;王张华;吴绪旭;李琳;战庆;陈艇【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上海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相关文献】1.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物中PCBs和OCPs的分布 [J], 杨毅;刘敏;许世远;侯立军;刘华林2.长江口现代潮滩表层沉积物磁性特征和自生铁硫化物的分布 [J], 高晓琴;王张华;李琳;吴绪旭3.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PCBs及其空间分布 [J], 陈满荣;俞立中;许世远;封克;韩晓非4.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磷的分布和形态特征 [J], 刘绿叶;高效江;陈卓敏;宋祖光5.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活性重金属的空间分异及控制机制 [J], 赵健;毕春娟;陈振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年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题含答案四【全】
2020年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题含答案四【全】2020年全国大学生知识竞赛题含答案四【全】海洋地质315海岸线的定义是什么?海洋与陆地是地球表面两个基本地貌单元,它们之间被一条明显的界线所分开。
这条海与陆相互交汇的界线,通常称为海岸线。
海岸线是指海滨和海岸之间的界线。
在国家标准《中国海图图式》(GB12319-1998)和国家标准《1∶5 000,1∶10 000地形图图式》(GB/T5791-93)中都给出了海岸线的定义,即“海岸线是指平均大潮高潮时水陆分界的痕迹线”。
316.海岸类型有哪些?海岸是海、陆交汇的地带,内、外营力作用明显的场所,有比较低缓而平坦的海岸,也有曲折而陡峭的海岸,有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海岸,也有由松软的泥砂组成的海岸。
从地貌学角度,按海岸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发展阶段等特征考虑,主要可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等类。
根据动态可把海岸分为堆积海岸和侵蚀海岸;根据外形可把海岸分为基岩港湾海岸和低平的砂岸,其中砂岸包括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
317.为什么说基岩海岸具有变幻无究的神韵?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称为基岩海岸。
它轮廓分明,线条强劲,气势磅薄,不仅具有阳刚之美,而且具有变幻无究的神韵。
它是海岸的主要类型之一。
基岩海岸常有突出的海岬,在海岬之间,形成深入陆地的海湾。
岬湾相间,绵延不绝,海岸线十分曲折。
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各种不同山岩组成。
辽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及黄海中间,该处基岸海岸多由石英岩组成。
山东半岛插入黄海中,多为花冈岩形成的基岩海岸。
杭州湾以南浙东、闽北等地的基岩海岸多由火成岩组成。
闽南、广东、海南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及玄武岩组成。
基岩海岸往往形成优良的港湾。
318.在砂质海岸我们可以从事哪些生产活动?砂质海岸,通常是由松散的、很软、很细的物质如细砂、粉砂和淤泥组成的,海岸线比较平直,海滩比较宽,也比较长。
这种海岸也常常是被堆积的海岸。
长江口各地貌单元沉积构造和粒度分区特征
长江口各地貌单元沉积构造和粒度分区特征喻薛凝;战庆;王张华【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16(36)4【摘要】根据165个柱状样顶部1m的沉积构造和粒度分析结果,对长江口各地貌单元的沉积物特征进行了规律性总结,以应用于钻孔沉积相的判断。
结果显示,河口心滩、上河口段落潮槽和拦门沙为主要砂质沉积区,属于牵引流沉积,分粒级频率曲线的峰值主要出现在63~125μm及125~250μm粒级,且峰值在125~250μm 粒级的样品向海逐渐增多。
而残留砂沉积物粒径大、分选好,特征明显。
其余地貌单元均以泥质沉积为主,典型特征有:(1)潮坪层偶发育,砂质纹层密集;(2)在分粒级频率曲线中,口内涨潮槽主峰以〈4μm为主,口外涨潮槽变粗为31~63μm占主导,且砂质薄层增多;(3)下河口段落潮槽纹层很多,极薄纹层占主导;(4)南汇边滩分粒级曲线常见双峰现象,平均中值粒径在泥质沉积区最大,部分沉积物位于C-M图的递变悬浮段;(5)三角洲前缘复式河槽沉积物明显细于其他前缘沉积,反映了滞流点附近的弱水动力特征;(6)前三角洲为均质泥,纹层少见,为长江口区最细的沉积。
【总页数】11页(P1-11)【关键词】砂质纹层;分粒级频率曲线;C-M图;滞流点;长江口【作者】喻薛凝;战庆;王张华【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7.1【相关文献】1.长江口区晚新生代沉积物粒度特征和沉积地貌环境演变 [J], 战庆;王张华;王昕;李晓2.长江口现代潮滩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在沉积相识别中的应用 [J], 赵亚楠;王张华;吴绪旭;李琳;战庆;陈艇3.长江口北槽柱状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 [J], 邓智瑞;何青;邢超锋;郭磊城;王宪业4.利用沉积物粒度特征区分不同级地貌面的方法对比——以青衣江流域地貌面为例[J], 刘睿; 姜大伟; 李安; 郭长辉; 张世民5.长江口泥质区24Z孔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对洪水事件的沉积响应 [J], 盛琛; 陈彬; 安郁辉; 张欣; 陈立雷; 刘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河口潮滩悬浮泥沙输移规律研究进展
长江河口潮滩悬浮泥沙输移规律研究进展王初;贺宝根【摘要】通过阅读和研究大量有关文献,对长江口潮滩悬移泥沙的输移规律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目前,长江口潮滩、潮沟、以及两者之间的悬浮泥沙输移基本规律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对于动力过程的探讨仍然局限在少数几个因子,而悬浮泥沙对重金属、氮、磷等营养元素吸附的研究则刚刚开始.由于在潮滩上获取实测资料的难度较大,使潮沟构成的微地貌系统动力结构和悬浮泥沙运动的研究不足,因此,需要在浅层测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规律.【期刊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3(032)002【总页数】5页(P96-100)【关键词】潮滩;长江河口;悬浮泥沙【作者】王初;贺宝根【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32长江河口地区广泛分布着淤泥质潮滩,徐六泾以下的潮滩面积约有800km2.潮滩和其上分布的潮沟构成了河口地区最主要的地貌类型.本文拟对长江河口潮滩及潮沟的悬浮泥沙输移规律研究进行梳理,以便寻找有关长江口潮滩研究的不足之处,为深入研究探明方向.1 长江口水文概况长江河口是一个丰水多沙的大型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29300m3/s ,最大径流量92600 m3/s(1954.8.1),年径流总量达9240亿m3 (资料取自大通水文站).5~10月是长江洪水期,径流量占全年的71.7%,其中尤以7月的径流量最大;11月~翌年4月是长江枯水期,径流量仅占全年的28.3%,2月的径流量最小.1.1 长江口地貌类型长江河口又是一个多汊河口,自徐六泾开始分别被崇明岛,长兴与横沙岛,九段沙分为南北支,南北港及南北槽,为三级分汊、四口入海.长江河口由悬浮泥沙沉积而成的主要地貌类型有:暗沙、拦门沙、水下三角洲和潮滩[1].长江口的潮滩一般可分为河口心滩(白茆沙、扁担沙、九段沙等)和边滩(南汇、崇明东滩及边滩).杨世伦[2,3]根据岸滩形状及其与水下地形的关系将长兴、横沙岛及九段沙的岸滩分为“江岸型”、“洲头型” 及“潮滩型”,并分析了其成因,根据潮滩的冲淤状况又可以分为“淤进型”“蚀退型”“稳定型”(或“准稳定型”).1.2 长江口动力条件长江口是一个中等潮差河口,口门处中浚站测得的多年平均潮差为2.66m,最大潮差为4.62m,最小潮差为0.17m.潮流是长江口主要的动力因子[1,2].由于受科氏力的影响,在口门外潮流表现为旋转流,口门内受到地形约束多为往复流,洪季的涨潮流速大于枯季流速.径流同样是河口重要的动力因子,由于径流作用口门内的落潮流速一般大于涨潮流速,涨潮流上溯过程中受径流顶托及地形的阻碍使潮波变形,造成涨落潮历时不一致,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1].长江口波浪受风控制的特征较为明显,波浪对开敞的河口潮滩地貌短期演变起着重要作用[4].2 悬浮泥沙输移形式长江河口来沙量巨大且水动力条件复杂,悬浮泥沙的输移形式很多,河口段泥沙的输移形式通常可以分为槽内输移、涨落槽间输移、滩槽间输移和滩面输移[2,7];口门处最大浑浊带泥沙在径、潮流和盐度锋的作用下发生垂直输移[7~9].2.1 槽内悬浮泥沙输移长江口河槽是长江向海输送水、沙的主要途径.根据优势流理论长江河口分成落潮优势流河段、涨潮优势流河段,口门以内径流的作用较强,槽内悬浮泥沙整体向口外输移[1].2.2 滩、槽间悬浮泥沙输移长江系多汊河口,在口门处呈现出滩、槽交替出现的特点.滩、槽之间的平面环流实现了在滩、槽之间悬浮泥沙输移交流.河槽中水、沙向海净输移,在口门处由于水面展宽,径流作用减弱和相应潮流势力加强,两者达到动力平衡;盐水锋作用令泥沙作垂直输移使悬沙滞留于口门附近并在此大量沉积下来[2].在无风或微风条件下,潮滩上径流作用很小,涨潮流的作用占主导地位,泥沙净向陆地输移,口门处的泥沙又被携至潮滩并沉积下来,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流.在大风天气条件下,特别是有风暴潮出现时潮滩沉积物大量被冲刷,泥沙又进入河槽,形成了与前者相反的平面环流.2.3 滩面及潮沟的泥沙输移以前对泥沙输移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槽内及滩、槽间泥沙输移模式的探讨[1,8],对于在潮滩、潮沟这样的浅层面流、线流条件下的泥沙输移研究(包括潮滩和潮沟间的泥沙交换)十分有限,而且也局限于对一两个动力因子的探讨[4,10~12],对其系统的研究则显得相当不够.主要原因在于:(1)潮滩上设立长期的观察点较为困难,野外实测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难度极大;(2)即使设立了长期观察点,受到滩沟形态演变的影响,资料的稳定性和代表性也存有疑问;(3)潮滩及潮沟中的动力条件和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研究难度较大.但这方面的研究却是深入研究潮滩演变规律及物质循环规律的基础和关键,所以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3 水动力对潮滩悬浮泥沙输移的作用长江口是水动力条件十分复杂的区域,潮流、径流、波浪、风暴潮等动力因子交织在一起极大影响了悬浮泥沙在潮滩上的输移[1,8].3.1 潮流在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中,潮流是一个重要的动力因子.它在长江口的悬浮泥沙输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现代潮滩地貌发育的重要动力因素[1,13,14].沉降滞后和侵蚀滞后的概念基本描述了潮滩上悬浮泥沙输移特征[13].对潮锋的研究是对浅层面流作用下滩面上泥沙输移规律有价值的研究[10,11].潮流对河口泥沙的输移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潮锋作用过程和锋后水流过程.潮锋是水流在滩坡平缓的淤泥质潮间带涨潮水体前锋历时数十分钟的水流加速过程[10].通过对1979~1992年间各种类型潮滩水沙数据的分析发现从涨潮前锋到达滩面至该处达到一定水深期间会出现一段历时数10 min左右的水流高速期.其流速比随后水流的平均流速高1~3倍.相应的水体含沙量也较高,如长江口南边滩和杭州湾湾口及北岸的潮滩在风浪平静的涨潮过程中潮锋带水体的含沙量亦可达10kg/m3,相对于区域水体0.5~2.5 kg/m3的含沙量要高得多[10].究其原因是较薄水层(数10 cm)短时期内的流速脉动引起的水体高紊动状态使滩面沉积物出现再悬浮,加之从潮间带外携来的泥沙使得潮锋带水体含沙量高于锋后水体.潮锋作用的强弱由潮滩的潮位变率及滩面坡度决定[10,11].3.2 径流径流不仅为长江河口带来了巨量泥沙,同时也是河口复杂动力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径流对潮滩上的悬浮泥沙输移所起的作用远没有潮流大,它主要加强了落潮流的势力并改变流速不对称性从而影响悬沙的输移[8].根据优势流理论,以径流作用为主的河段称作落潮优势流河段.洪季时除了长江北支,长江口横沙岛以西的水域以径流作用为主,表层及近底层的悬沙向海输移[1].如通过对南槽上首的径流占优落潮优势流河段的输沙量的研究,发现在表层0.2水深和0.6水深的悬沙均向海发生输移.在径流作用不强的河段即涨潮优势流河段表层及近底层的悬沙输移则与落潮流优势流河段正好相反,表现为向陆地输移[1].3.3 波浪一般观点认为潮流是潮滩发育的主要动力,但在长江口一些面向开敞海域(如南汇东滩等地)的潮滩,波浪塑造滩面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4,5,8,12].茅志昌[12]研究了南汇东滩的波浪作用及其对滩面冲淤的影响,发现风速、波浪与滩面冲淤之间的关系是:小于或等于5级风速引起的波浪场常使滩地发生淤积,而大于6级的风速产生的波浪则会对滩面进行冲刷.通过用能量法分析认为,影响滩面冲淤性质的波浪破碎水深和破波带宽度会随波高、潮位及底坡坡度发生变化.杨世伦[4]就波浪对开敞潮滩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以引水船站的风、浪相关性为依据,结合南汇东滩的实测数据认为风浪是控制开敞潮滩短期演变的主要动力因子,它决定了潮滩(特别是光滩)泥沙的起动或沉降.3.4 风暴潮风暴潮是台风、低气压、海啸等事件引起的短时期内造成水位陡然上升的自然灾害.长江河口在夏、秋季多有台风侵袭,此时如遇天文大潮,就会出现特大风暴潮.风暴潮虽然是短期的动力因子,但其对潮滩地貌的迅速改变却影响巨大.许世远等[16,17]研究了长江三角洲的风暴潮沉积系列,发现从长江三角洲的滨后沼泽低地到前三角洲均发育风暴沉积,在沉积剖面中的比例可达30%~40%, 与常态沉积形成韵律性层理.邵虚生[21]等也认为上海潮滩沉积物原生沉积构造中的韵律性层理是常年低能期和大潮台风高能期交替作用的产物.对风暴沉积系列研究也揭示了其动力及泥沙输移的过程.风暴沉积的底部冲刷面清晰保存,沉积结构较粗且自下而上粒度变细等显示出风暴沉积是风暴潮高峰期及随后消退期快速堆积的产物,反映了期间水动力有弱—突强—渐弱的过程变化[16,17].4 潮滩植物对悬浮泥沙输移过程的影响近年来,植物影响潮滩动力环境及泥沙输移过程的研究成为河口学的研究热点[24].当淤泥质潮滩达到一定的高程后便会有植物的出现.植物的出现会改变潮滩的动力条件,从而改变滩面的冲淤作用[19~22].4.1 植物对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植物对水动力有两方面作用.一是缓流作用:植被是一种粗糙的下垫面,潮间带植物会阻滞水流[19,20].通过对南汇东滩植被带和刈割地流速的对比,发现植被带的流速在任何情况下都小于刈割地,对平均流速的缓流系数(植被带流速/无植被地流速)为0.71.通过对南汇东滩相同高程但不同植被覆盖的地区实地观测,发现沼泽的近底层流速总是小于相邻的光滩,流速可降低20%~60%.并认为植物缓流作用的大小与植株的覆盖率及测点距沼泽外缘的距离成正相关[20].另一是消浪作用:波浪对开敞型潮滩短期内演变起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滩面的冲蚀,而植被却有削减波浪波高及波能的作用,特别在植被完全被淹没之前作用最为明显.涨潮初期植物冠顶未被淹没,沼泽中的平均波高及波能都只有光滩的43%和19%,并发现在正常天气条件下,波能传入沼泽后50m左右便完全消失.4.2 植物对潮滩悬沙输移的影响植物的消浪、缓流作用能改变水动力条件,再加上植物本身的特性,植物对潮滩悬浮泥沙输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植被带在洪季时,悬浮泥沙浓度总的来说要小于光滩.如“沼泽岛”的悬浮泥沙浓度为相邻光滩的71%[22].其主要原因是植被对潮流及波浪的削弱作用使水体的挟沙能力大减,至使悬沙大量下沉引起的.从植被带沉积物的组成来看,不难推断出悬浮泥沙的粒度大小与光滩的差别.据杨世伦[19]的研究,沉积物在光滩—海三棱镳草—互花米草的植被变化过程中平均粒径逐渐减小,从5.83Φ减小至8.27Φ,而粘土含量则由12%增为43%.植物对潮滩上悬浮泥沙输移影响的研究仍需深入,此外,营养元素随悬沙的输移、积累对潮滩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潮滩悬沙输移对植物生长状况的反馈也是很值得深入探讨的.5 潮滩悬沙输移的环境效应通过对上海滨岸潮滩4个具有代表性的采样断面潮滩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的分析[28],发现在水动力作用较弱的地貌部位,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趋于富集.并发现在东海农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季节变化与其它地区不同,认为是受长江冲谈水的影响[28].刘敏等[29,30]对长江口滨岸潮滩表层沉积物中各种形态的磷进行了研究,发现沉积物粒径与形态磷之间有密切联系,粒径越小形态磷的含量越高.高效江等[31]通过对上海滨岸潮滩的表层沉积物,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的无机氮的研究总结出了无机氮浓度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认为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对潮滩无机氮的分布有很大影响.同时滩-水界面的各类形态的N、P的垂向输移、扩散也有了一定的研究[29,31].但对于整个潮滩(包括潮沟)中的营养元素随悬沙的输移、沉积过程和机制,及其通量的研究还未涉及,潮滩对于营养元素迁移的影响仍很难确定,故这方面的研究急待深入.6 展望当前对长江口悬浮泥沙输移规律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长江口潮滩、潮沟、以及两者之间的悬浮泥沙输移基本规律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对于悬沙输移动力过程的探讨仍然局限在少数几个因子,系统的研究还很不够.悬浮泥沙对重金属、氮、磷等营养元素吸附的研究则刚刚开始,悬沙输移对重金属、氮、磷等物质的迁移、积累及分布的影响仍难以确定.对潮沟构成的微地貌系统动力结构和悬浮泥沙运动的研究不足是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浅水条件下泥沙输移规律研究是潮滩物质循环研究的基础,所以要在长期浅层测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浅水环境中的潮滩悬浮泥沙输移规律进行深入研究.[1] 茅志昌,潘定安,沈焕庭. 长江河口悬沙的运动方式与沉积形态特征分析[J]. 地理研究,2001(2): 170-177.[2] 杨世伦,徐海根. 长江口长兴、横沙岛潮滩沉积特征及其影响机制[J]. 地理学报,1994 ,49(5):450-456.[3] 杨世伦,姚炎明,贺松林. 长江口冲积岛岸滩剖面形态和冲淤规律[J]. 海洋与湖沼,1999,(6):764-769.[4] 杨世伦. 风浪在开敞潮滩短期演变中的作用——以南汇东滩为例[J]. 海洋科学,1991,(2):59-64.[5] 沈焕庭,潘定安.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38-61.[6] 沈焕庭,李九发,朱慧芳,等. 长江河口悬沙输移特性[J]. 泥沙研究, 1986,(1):1-12.[7] 杨世伦,姚炎明,贺松林.长江口冲积岛岸滩剖面形态和冲淤规律[J]. 海洋与湖沼,1999,30(6):764-769[8] 杨世伦,谢文辉,朱骏,赵庆英. 大河口潮滩地貌动力过程的研究[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 ,17(3):44-48.[9] 李九发,时伟荣,沈焕庭.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J]. 地理研究,1994 ,13 (1):51-59.[10] 徐元,王宝灿,章可奇. 上海淤泥质潮滩潮锋作用及其形成机制初步探讨[J].地理研究,1994,13(3): 60-68.[11] 徐元. 淤泥质潮滩潮锋的形成机制及其作用[J]. 海洋与湖沼, 1998 , 29(2):148-155.[12] 茅志昌. 南汇东滩的波浪作用和滩面冲淤分析[J]. 上海水利, 1992,(3):1-6.[13] 时钟,陈吉余. 中国淤泥质潮滩沉积研究的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1996 , (6):[14] 朱玉荣. 潮流在长江三角洲形成发育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探讨[J]. 海洋通报,1999 ,18(2):1-10.[15] 徐元,王宝灿. 淤泥质潮滩表层沉积物稳定性时空变化的探讨[J]. 海洋学报,1996 ,18(6):50-60.[16] 许世远,邵虚生. 杭州湾北岸滨岸的风暴沉积[J]. 中国科学,1984,(12):1136-1143.[17] 许世远,严钦尚,陈中原. 长江三角洲风暴沉积系列研究[J]. 中国科学(B辑),1989(7):767-763.[18] 李九发,何青,徐海根. 长江河口浮泥形成机理及变化过程[J]. 海洋与湖沼,2001 ,32(3):302-310.[19] 杨世伦,时钟,赵庆英. 长江口潮沼植物对动力沉积过程的影响[J]. 海洋学报,2001,23(4):75-80.[20] 时钟,陈吉余. 盐沼的侵蚀、堆积和沉积动力[J]. 地理学报,1995,50(6):562-567.[21] 贺宝根,左本荣. 九段沙微地貌演变与芦苇的生长[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9(4):86-90.[22] 度武艺,谢佩尔 J. 海草对潮滩沉积作用的影响[J]. 海洋学报,1991,13(2):230-239.[23] 杨世伦,陈吉余. 试论植物在潮滩发育演变中的作用[J].海洋与湖沼,1994,25(6):631-635.[24] 陈卫跃. 潮滩泥沙输移及沉积动力环境-以杭州湾北岸、长江口南岸部分潮滩为例[J].海洋学报,1991,13(6):813-821.[25] 李九发,时伟荣,沈焕庭.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J].1994,13(1):51-59.[26] 沈健,沈焕庭,潘定安,等.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水沙输运机制分析[J]. 1995,50(5):411-420.[27] 陈宝冲. 长江口北支河势的变化与水、沙、盐的输移[J]. 地理科学,1993 ,13(4): 346-352[28] 毕春娟,陈振搂,许世远. 水动力作用对潮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的影响[J].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6):330-333.[29] 刘敏,侯立军,许世远,欧冬妮,张斌亮,刘巧梅,杨毅. 长江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J]. 地理学报,2002 ,57(4): 397-406.[30] 刘敏,许世远,侯立军,欧冬妮. 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和分布特征[J]. 海洋通报,2001,20(5):10-17.[31] 高效江,张念礼,陈振楼,许世远,陈立民. 上海滨岸潮滩水沉积物中无机氮的季节性变化[J]. 地理学报,2002 ,57(4): 407-412.。
长江口枯水期最大浑浊带形成机制
材料与方法
野外现场观测
年月日
至日 和 年月日
至 日 以及 年 月
日
至日
和月日
至日
分别在 站和 站用
美国 公
司生产的
宽幅
进行了定点观测 同时 年 月 日
至
在 和 站之
间进行了走航断面观测 航线观测期间潮流处于涨转落的转流期 单元层厚度设定为
探
头置于水下
年为
声波波束与垂向的夹角 在观测过程中 分别取不同深度的水
换为与流速同步的悬沙浓度剖面信息 各测站悬沙浓度和回声强度回归关系如图 所示 二者在
水平上显著相关 其相对误差也在声学观测仪器允许的范围之内 但在实测悬沙浓度较高的时候
二者的离散程度有加大的趋势 这可能是由于观测期间风浪较大造成的 这种趋势可能使在悬沙浓度较
高的情况下 通过回声强度转换得到的悬沙浓度与实际值有一定的偏差 但不会对本文的分析结果造成
源 因此仅从起动流速角度不能解释
和
站在初落阶段出现的再悬浮 由于
和
站在出现最大悬沙浓度值的前一时刻 涨憩 悬沙浓度值较小 憩流阶段沉降形成的
底部沉积物容易形成一个双层构造 而上层物质的抗侵蚀能力要大于底层 临界起动流速也降低
因此当潮水由涨憩转为初落的过程中 随着流速的增大 其底部沉降的临界起动流速较小的细颗粒物质
范围内 盐度值介于
图
站流速
和悬沙浓度
随时间变化 为距底床高度
图
年
断面流速
悬沙浓度
和盐度 分布图 为水深
底部沉积物再悬浮特征
如上所述
和
站底部沉积物再悬浮现象不是很显著 而长江口底部沉积物活
动时间也显示
和
站底部沉积物分别在
长江口潮滩水动力过程、泥沙输移与冲淤变化
长江口潮滩水动力过程、泥沙输移与冲淤变化长江口潮滩水动力过程、泥沙输移与冲淤变化一、引言长江口是我国重要的河口区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之一。
长江口潮滩是长江河口入海前形成的泥沙富集区,其水动力过程、泥沙输移与冲淤变化对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究长江口潮滩的水动力过程、泥沙输移机制与冲淤变化规律。
二、长江口潮滩的水动力过程长江口潮滩区域水动力过程主要受长江入海口水动力条件和潮汐作用影响。
长江入海口水动力条件直接影响着潮滩水动力过程的形成和发展。
长江水势的强弱、潮汐的幅度与周期等因素,决定了潮滩区域的水动力过程。
长江入海口水势的强弱对潮滩水动力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在长江入海口,由于江水和海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股定向的排泄流。
入海口的水势强度主要由长江入海流量、堤防水位等参数决定。
水势强度大时,排泄流速度快,可带动泥沙向海洋输移,促进潮滩的冲淤过程。
水势弱时,则泥沙沉积于潮滩区域,导致潮滩发生淤积。
潮滩区域的潮汐作用也对水动力过程产生影响。
潮汐作用主要体现在潮滩区域的潮汐波动过程中。
潮滩地区处在潮汐影响最为显著的沙坪嘴潮滩和梅洲潮滩之间,潮汐波动频繁。
潮滩区域潮汐波动产生的涌浪和涨潮漩涡,影响了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导致泥沙的输移与冲淤。
三、长江口潮滩的泥沙输移机制长江口潮滩的泥沙输移主要受水流能力和沉积能力的相互作用影响。
水流能力是指水流对泥沙运动的推动能力,沉积能力是指泥沙在水流的作用下沉积和积聚的能力。
水流能力主要受水势和潮汐作用影响。
长江入海口的水势与潮汐波动的变化会引起泥沙运动的差异。
水势强劲时,水流的能力增大,可将泥沙向外输移;水势较弱时,泥沙沉积于潮滩区域。
潮汐作用则通过潮汐波浪和漩涡的形成,增大了水流对泥沙的推动力,促进了泥沙的输移。
沉积能力主要受泥沙颗粒特性和水流动力学效应影响。
泥沙的颗粒大小和密度决定了其沉积能力。
较细小的泥沙颗粒可以在水流中悬浮,沉积能力较弱;粗大的泥沙颗粒则更容易沉积于潮滩区域。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粒度时空分布特征
文章编号:1000 0550(2007)03 0445 11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No .2002GB4124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0379014);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No .44031200);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I RT0427)资助收稿日期:2006 09 06;收修改稿日期:2006 11 12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粒度时空分布特征刘 红 何 青 王元叶 孟 翊(华东师范大学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62)摘 要 结合近期长江口558个表层沉积物采样资料,分析了长江口表层沉积物时空分布特性,得到了近期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和沉积物类型分布特征。
横沙以上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径洪枯季变化较小;浑浊带海域洪季粗,枯季细;口外海域则枯季粗,洪季细。
横沙以上和口外海域沉积物类型洪枯季变化较小,浑浊带海域沉积物类型变化较复杂。
无论洪枯季北港表层沉积物最粗,北槽次之,南槽最小。
表层沉积物大小潮变化较小,两次采样平均差别为9.7%;沉积物年际变化随大通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而变化。
近十五年来,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类型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是北支上段、南北港分流口、北槽和南槽浑浊带海域,主要与河槽的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有关。
结合P e jrup 新三角图对长江口各沉积动力环境进行分区,对比各沉积环境亚区的粒度特征,并对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进行对比。
关键词 长江口 表层沉积物 粒度 时空分布第一作者简介 刘红 男 1978年出生 博士研究生 河口海岸水动力和泥沙运动通讯作者 何 青qi nghe @sk l ec .ecnu .edu .cn中图分类号 P512.2 P543.63 文献标识码 A1 前言粒度及其分布特征是沉积物的基本性质,粒度分析也是揭示沉积动力过程的主要手段之一。
沉积物粒度主要受搬运介质、水动力强弱和搬运方式等因素的控制,并且与沉积环境息息相关,因而众多学者利用沉积物粒度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沉积环境的判别,推断沉积物发生沉积时的动力条件[1~5]。
长江口水动力学及其泥沙运输规律
长江口水动力学及其泥沙运输规律一、长江口概况:长江河口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受到来自流域径流、泥沙和外海潮流、成水入侵、风、波浪及河口科氏力和复杂地形等绪多园了的影响,动力条件多变,泥沙输运复杂。
从陆海相互作用的角度看,长江河口至少存在几个水沙特性不同的典型河段,而每个典型河段又存在不同性质的界面,如:大通河段(潮区界)、江阴河段(潮流界)、徐六径河段(盐水入侵界)、拦门沙河段(涨落潮流优势转换界面)、口外海滨区(泥沙向海扩散的外边界和长江冲淡水扩散的外边界)。
每个典型河段及关键界而都涉及到物质和能量的传输;每个典型河段及关键界面都有其固有性质,且相互影响,可以说河口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被发生在每个典型河段的界面上各种现象所制约。
二、水动力方程及验证1、长江口水动力过程的研究进展(长江口水动力过程的研究进展)在过去20多年中, 长江口水动力过程研究成果大量来自河口海岸学家、物理海洋学家、海岸工程师、环境流体力学家的文献、著作。
本文的目的是力图把这些文献(以正式发表的文献为准,不包括研究报告)汇集起来,对长江口潮流、余流、波浪、盐水入侵的研究进行总结, 究竟我们对长江口水动力过程了解多少?究竟长江口水动力过程还有哪些问题值得研究?1.1 长江口余流、环流、水团、长江冲淡水基于现场实测资料, 胡辉等1985年对长江口外海滨余流的运动变化特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口外余流约为潮流的1/ 2~1/ 5 , 上层余流以向东为主, 中层余流多偏北, 底层余流有偏西的趋势。
径流是长江口外上层余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冲淡水的形式存在; 中、下层余流则与台湾暖流的顶托和牵引有关。
王康、苏纪兰1987年研究了长江口南港的横向环流、垂直环流及其对悬移质输运的影响。
在前人基础上导出了长江口相对观测层次的物质断面传输公式,增加了反映环流及振荡切变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有关项。
基于现场观测资料,Wang等1990年研究了长江口水团、长江冲淡水团等的基本特征。
夏季长江口水体可溶性有机质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第50卷 第3期Vol.50, No.3, 317–3282021年5月GEOCHIMICAMay, 2021收稿日期(Received): 2019-10-11; 改回日期(Revised): 2019-11-30;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9-12-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3070, 41773098)作者简介: 王安月(1994–), 女, 硕士研究生, 地球化学专业。
E-mail: 1104681767@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SUN Yong-ge, E-mail: ygsun@; Tel: +86-571-87951336Geochimica▌ Vol. 50▌ No. 3▌ pp. 317–328▌ May, 2021夏季长江口水体可溶性有机质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王安月1, 张 凯1, 何 丁1, 范代读2, 孙永革1*(1. 浙江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组, 浙江 杭州 310027; 2. 同济大学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2)摘 要: 本研究通过测定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吸收光谱、荧光可溶性有机质(FDOM)的激发-发射-矩阵三维荧光光谱(excitation-emission-matrix spectra, EEMs)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 系统探讨了长江口夏季水体可溶性有机质(DOM)的组成、来源、空间分布及河口混合行为等。
研究结果表明, 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整体呈现由陆到海逐渐降低的趋势, 表征有色溶解有机物含量水平的吸收系数a (355)与盐度呈负相关关系, 指示可溶性有机质中荧光组分在河口的分布主要受稀释作用调控。
利用EEMs 并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鉴定出代表陆源有机质的类腐殖质的荧光组分C 2和C 3, 以及代表原地生产力的类蛋白质荧光组分C 1和C 4。
海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PPT答辩-长江口关键站位潮汐周期内浮游植物粒径变动研究
最大粒径(μm)
最小粒径(μm)
粒径平均值(μm)
星脐圆筛藻 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
197.91
112.4
141.18
琼氏圆筛藻 Coscinodiscus jonesianus
132.46
81.12
123.02
虹彩圆筛藻 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
121.13
125.64
133.45
139.83
129.34
布氏双尾藻
20.01
26.67
30.72
28.52
23.22
19.47
22.34
25.37
24.47
丹麦细柱藻
20.62
18.31
24.58
23.73
21.25
18.71
19.71
25.29
20.09
中肋骨条藻
9.25
12.01
13.78
11.29
结果与讨论
粒径——潮汐状况 2006.12.24-2006.12.25一个潮汐周期内采样站潮高(cm)
结果与讨论
粒径——潮汐状况 2007.5.1-2007.5.2一个潮汐周期内采样站潮高(cm)
结果与讨论
粒径——潮汐状况 2007.10.11-2007.10.12一个潮汐周期内采样站潮高(cm)
结果与讨论
粒径——粒径和潮汐的关系 采样每个3小时浮游植物粒径的变动状况同当日潮汐的波动进行对比,探究相关性。
2006.8.2—2006.8.3一个潮汐周期采样站主要浮游植物粒径
星脐圆筛藻
127.12
124.42
舟山群岛朱家尖岛以东近岸海域沉积物粒度特征
舟山群岛朱家尖岛以东近岸海域沉积物粒度特征张朝阳;杨世伦;罗向欣;何海丰【摘要】The particl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surficial seabed sediment are important to benthic organisms, control ing the resistance of the bed to erosion, and submarine engineering. We analyzed the particle sizes of 58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and 4 core samples from the seabed of the inshore area of East Zhujiajian Island. Silt composed 65.5%of the sediment, clay contributed an average of 25.8%, and sand accounted for an average of 8.7%.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range d from 4.6 to 7.6Ф, and the sorting coefficient ranged from 1.5 to 2.3.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show a general seaward-fining trend, but exhibit no significant change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size distributions show little change down to 0.8 m below the seabed, indicating that sedimentation in the area has been steady and consistent.% 海底沉积物粒度对底栖生物、底床抗侵蚀能力以及海底工程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朱家尖岛以东海域58个表层沉积物样及4个柱状样的取样和分析,研究该海域海底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成分中,粉砂最多,平均占65.5%,黏土次之,平均占25.8%,砂极少,平均只占8.7%;平均粒径4.6~7.6Ф,分选系数1.5~2.3.粒度分布上,由陆向海粒径变细,自北向南在研究区域范围内粒径变化不明显.海底沉积物在0.8m深度内垂向粒径变化很小,说明该海域沉积环境总体稳定.【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5页(P39-43)【关键词】舟山群岛;朱家尖岛;海底沉积物;粒度特征;沉积环境;近海工程【作者】张朝阳;杨世伦;罗向欣;何海丰【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1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作为营养盐与有机物的载体,影响着近岸海域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的迁移[1],而不同大小的沉积物颗粒更是对污染物有着不同的吸附作用。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动力响应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动力响应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动力响应
基于长江口2003年2月采集的5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及以同步水动力资料的分析表明,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自江阴-口外逐渐变细,由江阴附近的217.8 μm减少到南槽口外的12.1μm;浑浊带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北港最大,平均为126.2 μm,北槽其次,平均为48.4μm,南槽最小,平均为14.2μm;口外海域则北槽最大,为22.4 μm,北港其次,为16.5μm,南槽最小,为12.1 μm.沉积物分选性大多为中等-很差,中值粒径越大,分选系数越小;沉积物偏度大多是近对称-极正偏;峭度表现为中等峭度-很窄尖.横沙以上区域表层沉积物类型以砂为主,口外海域沉积物类型以粘土质粉砂为主,浑浊带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复杂多样.长江口主槽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与落潮历时、Ve/Vf值和余流值等动力参数呈正相关关系,落潮动力条件是决定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大小的主要动力因素.
作者:刘红何青孟翊王元叶唐建华 LIU Hong HE Qing MENG Yi WANG Yuanye TANG Jianhua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刊名:地理学报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年,卷(期):2007 62(1) 分类号:P3 关键词:长江口沉积物中值粒径潮流。
长江口南汇边滩冲淤变化规律与机制_火苗
第32卷 第5期海 洋 学 报Vo l .32,N o .52010年9月AC TA OCEANOLOGICA SIN ICASeptember 2010长江口南汇边滩冲淤变化规律与机制火苗1,范代读1,2*,陆琦1,3,刘阿成3(1.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2.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3.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东海信息中心,上海200137)收稿日期:2009-09-28;修订日期:2010-03-25。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07DZ14003);上海市“九★八”专项课题(PJ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602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 -07-061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007BAC03A06);国家海洋局“九★八”专项(908-02-02-05)。
作者简介:火苗(1986—),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人,研究生,从事海洋沉积学研究。
E -mail :huomiao @gmail .com 通信作者:范代读,教授,从事海洋沉积学研究。
E -mail :ddfan @tongji .edu .cn摘要:根据1842—2004年海图资料分析发现,南汇边滩存在近百年尺度的强烈冲刷—淤积旋回。
长江主泓走南港或北港是造成冲刷期“北滩、东滩淤积,南滩、过渡带冲刷”或淤积期冲淤态势反相的主要原因;冲刷期内风暴强度和频数明显多于淤积期,造成冲刷期滩面叠置记忆的是暴风浪成因的“高滩冲刷、低滩淤积”的冲淤态势,而淤积期保存的是弱风浪成因的“高滩淤积、低滩冲刷”叠置增强的剖面特征。
尽管三角洲整体冲淤态势的转变主要受流域来沙量的控制,但不同岸段受河口河势分水分沙作用、潮流和波浪等共同作用,明显存在此冲彼淤、冲淤动态调整等特征。
已有的入海泥沙含量阈值研究以点代面或以局部代整体,这是造成阈值估算偏高的主要原因。
2003年三峡水库开始蓄水后平均年输沙量154M t /a 已低于低阈值184M t /a ,但三角洲尚未如预测那样发生由净淤积向净侵蚀的转变。
潮间带盐沼植物黏附悬浮颗粒物的差异性研究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0 70 7 ; 4 6 1 1 ) 上海 市科 学 技 术 委 员 会 重 点 基 金项 目( 7 J4 0 -0 )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委 员 会 创 新 群 体 项 0 D 10 3 1 ;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河 口海 岸 学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 1 上海 2 0 6 ) 0 0 2
摘要 :为 了研 究潮 间带 盐沼植 物黏 附 悬浮颗 粒 物 的差异 性 , 长 江 口选 择 了三种 盐 沼植 物 群 落对 在 它们 黏 附的颗 粒物 质量进行 测 定 , 结果表 明 :1 植 物群 落距潮 沟或 光滩越 近 , () 生长 位置 的滩 面高程 越低 , 则黏 附颗 粒物 越 多, 而在 盐 沼前缘 单位滩 地 面积上植 物 黏 附颗 粒 物的质 量 以 1 ~3 / 单 m( 位水平 距 离) 的速 率从 水体 悬浮 颗粒 物含量 相对 较 高 的盐 沼 外缘 光滩 或 潮 沟 向盐 沼 内部 减 小 ;2 () 植 物黏附 的颗粒 物量 在垂 向上 从上到 下 急剧增 大 , 常在 靠近 滩 面 5 0c 的部 分植 物的黏 附量 通 ~1 m
本研 究 旨在通 过长 江 口盐沼不 同植 物群 落黏 附悬浮
颗 粒物 的时 空差异 , 深 对 潮 间 带 植 物环 境 效 应 的 加
以
组 成部 分 。关 于盐 沼植 物 通 过 削弱 波 浪 、 流 水 动 潮
力 而促 进悬 浮 颗 粒 物 落 淤 的研 究 已取 得 了不 少 进
2 研 究 区概 况
量来 说单 位滩地 面 积上 三种盐 沼植 物黏 附 的颗 粒 物 以海 三棱 蔗 草 最 多[ 1 0 5 1 4 8 g k - 芦 ( 5 . 士 3 . ) / g] ,
波流共同作用下潮滩剖面沉积物和地貌分异规律_以长江口崇明东滩为例_刘红
文章编号:1000-0550(2008)05-0833-11①中荷合作项目(N o .2008D F B 90240);上海市科委重大基础项目(编号:44034081);基金委创新团队项目(编号:40721004);华东师大优秀博士生培养基金(编号:20080009)联合资助。
收稿日期:2007-10-17;收修改稿日期:2008-01-22波流共同作用下潮滩剖面沉积物和地貌分异规律①———以长江口崇明东滩为例刘 红 何 青 吉晓强 王 亚 徐俊杰(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2)摘要通过对崇明东滩两个海滩剖面、表层沉积物和悬沙粒度以及同步水沙资料的分析,探讨波流共同作用下表层沉积物和地貌的分异规律。
受波流共同作用的影响,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由破波带向两侧逐渐变细,分选由破波带向两侧逐渐变差,偏度由极正偏变为正偏,峭度由很窄尖变为宽平和中等峭度。
由破波带向岸方向,流速逐渐减小,含沙量逐渐增加。
悬沙和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潮间带上部的悬沙主要来源于破波带泥沙的再悬浮。
破波带内泥沙以“波浪掀沙”引起的分选运移为主,而破波带两侧的泥沙以潮流对破波带水体的“平流输移”为主。
以潮汐水位和高精度海滩剖面数据对崇明东滩微地貌类型按高程进行了新的划分。
关键词 长江口 崇明东滩海滩剖面破波带微地貌第一作者简介 刘红 男1978年出生博士研究生 河口海岸水动力和泥沙运动研究通讯作者 何青 E -m a i l :q i n g h e @s k l e c .e c n u .e d u .c n 中图分类号 P 512.2 文献标识码 A0前言 潮滩位于海陆相互作用的动力敏感地带,潮滩剖面是近岸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过程的研究内容之一,而且近岸潮滩水沙输移是波流共同作用下近底边界层研究的重要内容。
以往对潮滩剖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潮滩剖面属性,或以经验关系式判别剖面侵蚀、过渡或淤积等类型,或是对潮滩剖面形态及平衡剖面、淤泥质岸滩侵蚀堆积动机制及剖面模式等的研究[1~7]。
长江口九段沙上沙潮滩沉积物短期时空变化特征
长江口九段沙上沙潮滩沉积物短期时空变化特征李平;陈沈良;谷国传;孙瑛;陈秀芝【期刊名称】《海洋通报》【年(卷),期】2008(27)6【摘要】根据 2006 年 6 月至 2007 年 6 月在长江口九段沙上沙潮滩两断面 9 个固定观测点逐月采集的 108 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测定,结合动力地貌过程分析了潮滩沉积物短期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潮滩沉积物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洪枯季变化:丰水期潮滩淤积,沉积物粒度较细;枯水期潮滩冲刷,沉积物粒度较粗.②流域来水来沙和风浪是沉积物年周期变化的主导因子,而台风浪是沉积物短期突变的决定性因子.③潮滩沉积物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纵向差异和横向分异特征,这是由于人工抛石筑堤改变了潮滩泥沙来源及水动力条件.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口湿地的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总页数】8页(P60-67)【作者】李平;陈沈良;谷国传;孙瑛;陈秀芝【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上海市九段沙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上海,200135;上海市九段沙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上海,2001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7.15【相关文献】1.长江口九段沙潮滩动态演变遥感研究 [J], 何茂兵;吴健平2.淤泥质潮滩水边线提取的遥感研究及DEM构建——以长江口九段沙为例 [J], 沈芳;郜昂;吴建平;周云轩;张杰3.长江口九段沙现代潮滩沉积特征 [J], 谢小平;王兆印;沈焕庭4.九段沙上沙南沿坍塌与外沙内泓效应 [J], 茅志昌;郭建强5.长江口九段沙上沙典型潮滩年周期冲淤变化分析 [J], 李平;陈沈良;谷国传;孙瑛;陈秀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泥沙过程
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泥沙过程
时钟;陈伟民
【期刊名称】《泥沙研究》
【年(卷),期】2000()1
【摘要】利用长江口北槽口内和口外大潮和小潮的流速、盐度和含沙量资料,对
北槽最大浑浊带水动力、泥沙过程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此外,还利用一维悬沙数学模型对北槽的悬沙过程进行了模拟。
研究结果表明:在北槽口内,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是潮汐的不对称性和河口重力环流。
在北槽口外,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则是河口底部泥沙的周期性再悬浮。
在长江口北槽口内、口外最大浑浊带中,细颗粒泥沙的再悬浮过程也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
此外,由盐度、悬沙浓度层化引起的“层化抑制紊流”也是长江口北槽口内、口外最大浑浊带的成因机制之一。
长江口北槽口内和口外水动力悬沙过程的差异性在一维数学模拟的结果中也得到了证实。
【总页数】2页(P28-29)
【关键词】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潮汐不对称性;泥沙过程
【作者】时钟;陈伟民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港口与海岸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8.1
【相关文献】
1.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泥沙通量分析 [J], 周华君
2.径流量变化对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影响分析 [J], 万远扬;吴华林
3.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前后北槽最大浑浊带分布及对北槽淤积的影响[J], 周海;张华;阮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理微专题丨潮汐森林
地理微专题丨潮汐森林前言今年太原市高二地理期中试题最后一题考到了“潮汐森林”,后经核查,配图竟然出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曾发过的一则微博。
(微博配图@单之蔷)今年3月和9月,黄河和钱塘江入海口的“潮汐树林”奇观就曾分别爆红网络。
在潮汐作用下,蔚蓝的海水沿潮沟深入到泥沙中间,犹如一棵棵树木的主干。
主干旁,是一条条“枝条”,近大远小,进而构成“潮汐树林”。
在黄色的主基调下,泥沙的颜色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的线条和形状,如同在宣纸上渲染出了远山的轮廓。
树林、远山以及漫天的黄沙,构成了一幅静谧的“水墨山水画卷”。
大自然这位天生的艺术家,在河流入海口滩涂之上创造出一棵棵枝杈分明的“参天大树”。
连个植物都少见的海滩上,怎么可能会有树?“潮汐树”缘何得名?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它的规模?它又有何生态意义?一连串的问题让我决定探索一番。
“潮汐树”缘何得名事实上,早在2020年2月,单之蔷主编就曾在《中国国家地理》上发表过潮间带上的“潮汐树”,这是该景观首次次被人们所关注并从大地上剥离出来,他把它命名为“潮汐树”。
▲辽河口潮间带上的“潮汐树”@单之蔷“潮汐树”并非是某个具体的树种,而是指代潮汐造就的一种微地貌景观。
无数条大大小小的潮水沟发育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泥质海滩上,在空中俯视,犹如数不清的“参天大树”在滩面上生长,它们有粗壮的主干,主干向旁延伸出一条条支干,支干上还有枝杈,枝杈上还生长着叶片,仿佛是一个个更小规模的森林,故被称为“潮汐树”。
沿着我国的海岸线,自北向南,从辽河到黄河,从长江到钱塘江,都遍布着“潮汐森林”的身影,在辽宁、山东、江苏等滨海之地尤为常见。
除我国外,“潮汐森林”在世界上也分布广泛,最为壮观的当属墨西哥科罗拉多河的入海口了。
这些“潮汐森林”有的整齐列队,如北方街道旁的白杨;有的错杂生长,如大漠里顽强的胡杨;还有的拥有弯曲而倾斜的弧度,如江南水边的柳树。
不过,与真实扎根于土地的森林相比,它们并非拔地而起,而是都似剪影般水平地印刻在潮滩之上。
长江口滨外泥质区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演化的开题报告
长江口滨外泥质区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特征与沉积
环境演化的开题报告
题目:长江口滨外泥质区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演化
摘要:长江口滨外泥质区是中国东海最大的深海沉积区之一,其沉
积环境复杂多样,对区域环境演化和古海洋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
文基于长江口滨外泥质区自2015年开始的航次采集的第二航段芯样,结合多种分析手段,分析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化。
首先,通过粒度、有机碳含量、碳酸盐含量等物理和化学指标的分析,确定了芯样的沉积年代框架,并揭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长江口滨外
泥质区沉积物源的转换和沉积物性质的变化。
其次,通过研究碎屑岩矿物、稳定同位素和活动层析色谱等微观指标,探讨了海洋环境的演化过程。
发现末次冰期末期以来,滨外泥质区
海洋环境经历了3个阶段:(1)末次冰期冰盖控制的冷浸层环境;(2)末次冰期-全新世早期的暖化和升降水形成的混合层环境;(3)全新世晚期以来的混合层环境。
最后,通过与区域和全球海平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事件的对比,
分析了滨外泥质区海洋环境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
滨外泥质区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全球气候变化、区域流域入流、海平面上升以及人类活动等是最主要的驱动力。
关键词:长江口,滨外泥质区,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环境科学
2 0 , () 7 ~ 8 0 8 82:18 12 2
C ia n i n na cec hn E vr me t S i e o l n
长 口潮 间带淤泥质沉积物粒径 空间分异机制 江
李 华 杨 世伦 , ear, 元 叶 李 , TYsbet王 z , 鹏 张文 祥 (. , 1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
S a i l d fe e c e h n s o l d e s d me t g a n sz n t a ta d f Ya g z et .L a ,YANG p t i r n e m c a im f su g e i n r i i e i i l wel n s o n t e d l a d a I Hu
Sh-u ,T.Ys b e il n e a a2 W ANG a . e,L e g , Yu ny IP n ZHANG e .in ( .tt y La o aoy o su rn n W n xa g , 1Sae Ke b r tr fE taiea d
向岸 衰减 , 沼 中则是 植物 和底 床共 同摩擦 导 致 的水动 力减 弱 以及植 物茎 叶对 细颗 粒悬 沙 的粘 附. 活动 在改 变盐 沼植 物特 征 的同时 在盐 人类
也会 改变沉 积物 粒径 的空 间分异 . 关键 词:沉 积物 ;粒径 ;潮 间带 ;水 动力 ;盐 沼植物 ;长江 口 中图分 类号 :X15 4 文献 标识 码:A 文 章编 号: 10 -9320 )2 07 -5 00 62 (0 8 - 沉积 物粒 径 5 ; 5 ̄a 盐 岬 沿岸方 向上 , 盐 沼的沉 积物 较之 稀疏 盐沼 细; 沼 中的流速 和波 高较 之相 邻光 滩减少 茂密 盐
5%以上; 0 植物粘附悬沙干重达 3~ 6gm . 9 39/ 2 对上述沉积物空间变化格局的形成机制分析认为, 在光滩上主要是由于底床摩擦导致的水动力
w t d sdme ta p a d te t d n y o h gn ma r m e o l d ( r c p )a d f m otm p e a e i n p r n e c fc a i s l f l n e e h e n g l o sa t a n s f e t e n r b t ua y o o t t o o ( l c u o mntp ) T eme ns eo t e i n w s r a r h 0 m o het a f t e a i Wa l s a 2 p i y e. h a z f es dme t a et ta 5 1 nt i l i wh rs t s e tn 5 m n i h s g e n x d a e sh
,
Co sa s a c , s h n r l i e st , h g a 0 0 , i a 2 Neh r d n t u fE o o y 4 O a tlRe e r h Ea tC i a No ma Un v ri S a h i 0 6 Ch n  ̄ t e l sI s tt o c l g 4 0 AC y n 2 n a i e
Y re e N tel d )C i n i n e tl c n e 2 0 ,82 : 1 8 1 2 es k , e r s. hn E vr m na i c , 0 8 ( ) 7 - 8 h a n a o S e 2
Ab t a t no d r ou d r tn p t d fe e c l fs d es d me t r n sz nt a Wel d n d c n r l a t r , s r c :I r e t n esa d s a a i r n er eo u g i n g a iei i l t i l f u l e i d n a sa o t f c o s o
‘ 海 20 6 ;2荷兰生态学研究所,4 0A esk ) 002 . 40 C Y r e e
摘 要 :为了解 淤泥 质潮 间带沉 积物 粒径 空间 分异规 律及 其控制 因 素, 20 于 05年 9月 、20 年 9月 在长 江 口崇明 东滩进 行 了沉积物 取 样分 06 析 及相 关 的水 动力观 测 和盐 沼植 物粘 附 悬沙 的实 验. 果表 明, 间 带沉 积物 呈 自海 向陆 ( 层样 ) 自下 向上( 结 潮 表 和 柱状 样) 细 的趋势 , 光 变 一般
t e ts f e i ns s mp i g a ay i d h d o y a c b e v n d s t rh v g tt n p s n u p n e a d h t d me t a l l ssa y r n mi so s r i g a a e o s n n n d n l ma s e ea o o t g s s e d d s i i n we e c r i u n C o g n at r e c fYa g z e t n S p mb r o e y a s 2 0 d 2 0 . h d r ar d e o ti h n mi g e e b a h o n te d l i e t s n a e e ft e r 0 5 a 0 6 T e t a h n 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