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社区治理模式衍生路径比较研究
我国各地社区自治的模式比较与思考
我国各地社区自治的模式比较与思考作者:李文静来源:《领导之友》2011年第12期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伴随着城市化的逐渐推进、居住格局的变化、流动人口的剧增、单位制的松动、社会职能的分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社区建设中社区互助、自治发展成为一个核心问题,也成为今后社区发展的主旋律。
我国近年来已陆续涌现出许多各具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其中最有名的有沈阳模式、上海模式、深圳模式等。
一、我国各地社区自治的代表模式(一)东北地区——沈阳模式1.将社区定位在“小于街道、大于居委会”的层面上沈阳市对社区边界与规模进行了重新调整,提出“小于街道、大于居委会”的社区定位。
并根据社区的不同特点,把新成立的社区区分为“板块型社区”、“小区型社区”、“单位型社区”和“功能型社区”四种类型。
2.坚持“议政分离”,创新社区自治的组织形式按照“社区自治,议政分离”的原则,沈阳建构了新的社区组织管理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领导层、决策层、议事层和执行层,分别由领导层——社区党组织、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议事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执行层——社区管理委员会构成。
3.作为执行层的社区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制度按照“公开招贤、定岗竞争、择优入围、依法选举”的原则和办法,按照每300位居民配置1人的标准,全体居民选举出享受政府补贴的管委会成员(亦称居民委员会成员),并吸收驻社区民警和物业公司经理组成社区委员会,作为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办事机构,行使社区管理、服务、教育和约束的四项职能。
(二)华东地区——上海卢湾模式上海模式又被学者称为“政府主导型”的社区治理模式,但在操作中政府充分考虑了社区自治的需要,扶持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
1.把社区定位于街道一级,赋予其准政府的权力通过城市管理的重心下移,赋予街道一级准政府的权力,实现人、财、物在基层的调配使用。
2.社区基层民主中的“三三制”,实现了议行分设、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这是上海市社区自治最突出的特点,“三三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区组织层面上的三分开,具体分为议事决策层、社区工作者的执行操作层和社区代表的监督层。
社区治理的途径与方法论
社区治理的途径与方法论社区治理是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它是社会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推进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社区治理的核心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解决社区管理的问题,提升社区的和谐程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社区治理的途径与方法论。
一、多元治理之社区自助方式社区自助方式是指社区居民自愿组织起来,在自身事务和治理中互相协作。
这种方式是社区治理的基本形式。
就像一个细胞一样,社区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最基本的组成单位。
他们能够理解彼此的需求和看法,也能借助缺乏个体力量的其他人的合作,促进他们能够实现自身的需求。
社区的自助方式让不同的人能够有机会来作出贡献,这能够促进自我规训,使社区在共同愿景下达到更高效和更公正的治理。
二、多元治理之专业治理专业治理方式指的是将专业人士和工作团队引入社区参与治理。
这种方式通常由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提供服务,有时也由私人或民间组织提供。
在围绕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方面的社区治理中,专业服务的提供者必须具有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他们必须与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和当地政府保持紧密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并为他们提供具体的服务。
三、多元治理之政府治理政府治理是指在社区治理中政府机构的作用。
政府机构通常是社区治理的主要团体,根据法律和政策向社区提供服务和监督社区治理建设。
政府治理通常包括了市政府、区政府、社区委员会等行政机构。
政府机构应该履行职责,确保稳定和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和支持社区组织和居民的活动。
政府机构应该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以确保社区长久稳定、和谐发展。
政府机构负责社区配套设施的规划,肩负负责为社区建设基础设施、维修建筑物、美化环境等重要任务。
四、多元治理之企业治理企业治理是指企业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企业治理有时也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
这些企业可以参与社区活动,提供物资捐赠、人力资源参与等方式使社区居民受益。
企业治理也包括对社区内部的产业和资产的管理。
从“社区治理”到“小区治理”--反思当下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之一
从“社区治理”到“小区治理”--反思当下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之一杨颿【摘要】当下部分学者提出了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其宗旨是要构建“政府—社会”协商合作的社区治理体系。
但随着“社区治理”向“小区治理”的纵深拓展,“小区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以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为代表的“市场”主体被忽视,造成了针对其监督的缺失。
面对“小区治理”的“失效”,以对“社区”和“小区”为不同治理背景的“服务品”提供方式的讨论为基础,必须将市场主体纳入“合作—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多元互动的“合作—监督—共治”的新型“大社区”治理体系。
【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94-97)【关键词】社区治理;小区治理;市场;合作-共治;大社区治理【作者】杨颿【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83引言近年来,探讨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文章倍出,且都基本以国家、社会、公民等治理参与者的互动、合作来探求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道路,形成了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
笔者于2014年年末深入所在地级市的某街道以访谈的形式与社区工作者交流互动,发现在社区治理的主体参与层面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上级政府、街道、社工、志愿者、非营利组织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社区的日常运行过程中,各自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①。
然而,以商品房改革为标志而出现的物业公司、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等“市场”主体却没有纳入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中。
现阶段的各种实际情况不断使“社区治理”向“小区治理”的纵深拓展,面对小区治理的种种问题,我们理应将“市场”主体纳入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协商合作的“大社区”治理体系。
碍于篇幅,本文只进行先导性的理论论证,有关实践层面的社区治理具体模式构建问题将陆续在“反思二”及“反思三”中予以讨论。
自组织:市场与层级之外的第三种治理模式(word格式 精校版)
自组织市场与层级之外的第三种治理模式1罗家德2[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组织管理与公共管理学界出现了一系列治理理论,其中有许多讨论自组织治理的理论,在组织管理学界称之为网络,在公共管理学界称之为社区或社群。
本文则以复杂网理论中的概念——自组织统称。
综合这些理论,本文提炼出三点:①自组织是市场与层级之外的第三种治理机制。
②任何治理结构都应该混合层级、市场与自组织三种治理。
③不同情境需要不同的治理结构,会有所偏重,但也必须有所平衡。
[关键词]自组织;市场;层级;治理机制;网络Self-Organization:The Third Governance Model beside Market and HierarchyCou Jar-Der(Sociology Dept.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Abstract:Since the 1970’s,there were a series of theories developed in the area of governance mechanisms. Among them,some studied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s of self-organization. In the studies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self-organization was named after“network”,while in the area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sociology it was often called“community”. The paper summariz es the main theoretical points of self-organization as follows. First,self-organization is the third type of governance mechanism in addition to market and hierarchy. Second,any governance structure should combine the three mechanisms—market,hierarchy and self-organization. Third,the choice of self-organization as the main governance mechanism depends on the natures of transactions,transactional environment and trust relations.Key Words:Self-organization;Market;Hierarchy;Governance Mechanism;Network1本文内容同时在笔者所写的《中国商道——以社会网视角研究中国管理之本质》一书中刊出。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社区公共事务治理——基于百步亭社区的实证研究
获得 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 了解并分析 了 目 前社 区 公共事 务治理以及 自 织构建 中面临的一些 困境 , 组 同时, 引入 自 组织理论 , 从理 顺政府 与社 区关系、 着力居 民 自 , 治 构建社 区参与系统 等三 个方 面提 出了改进 的策略 , 以期为在社 区 共事务治理 中构建 自 织 公 组
一
、
2 纪 8 代 中期 社 区建 设活 动 在 全 国广 泛 开 展 ,社 区 因而造成 了许多居 民放弃参与社区治理 。 0世 0年 建 设 活 动 的开 意 识 和 自我 发
展意识, 促进 了社区各类社会化 自组织的逐渐发育 。但是另一 但是志愿者协会 的自组织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建设 方面 , 区公共事务治理研究和社区 自组织构建机制 中还存在 社
的有 效机 制 。 ・
( 所调查社 区由于实行特殊 的“ 三) 三位 一体 ” 的管理 模式 ,
通 过 在 调 查 过 程 中对 于 调 查 对 象 的 访 谈 过 程 以 及 参 阅有
社区公共事务 治理基于 自组织 构建过程 中存在的 问题 和困境 有效的避 免了“ 社区失灵 ’ ’ 现象 关 的资料 , 对百步亭社 区的“ 三位 一体 ” 的管理模式有 了较 为深 入的 了解 : 主要是 由物业 公司 、 居委会 、 管委会等三方形成一个 副书记, 居委 会的 书记也 兼任 物业公司 的副经 理 , 管委会领 导
自组 织理论视 角 下 的社 区公 共事务治 理
基于百步亭社 区的实证研 究
詹 小慧 唐 健 熊 冰
407 ) 3 0 9
( 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华 湖北
武汉
【 摘
要】 区公共事务的研究对 于社 区治理具有重要 意义。笔者通过对全 国文明社 区武汉百 步亭社 区进行 问卷调 查和访谈 社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社区社会组织因其内源性特征和本土化实践取向更契合社区自治的组织化诉求,被赋予了较多社区治理结构转型后主体补缺的期待近年来,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发展迅猛。
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尽管总体数量庞大,但有相当规模的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中面临"悬浮"处境。
"悬浮"的社会组织虽参与社区治理,却与社区的关联、融合程度较低,并没有增强社区内在的关系网络、信任和自组织能力[2]。
社区社会组织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破解当前困境,更好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是加强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角色功用长久以来,我国基层公共服务L直面临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社区社会组织扎根社区,可以全方位感知居民需求,捕捉和汇集关系居民生活的“急难愁盼・问黑,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层公共服务的短板,提升了公共股务的可及性。
与此同时,社区社会组纵在激发基层活力、化解基层矛盾、推进社区治理共同体速设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催化剂:激发基层活力,促进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社区社会组织在增强居民政治意识,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首先,就组织本身而言,社区社会组织可以形成各类强制、模仿和诱导的制度化压力,通过组织内部的人际网络进行传递和扩散,动员成员参与各类政治议程。
因此,与非组织成员相比,社区社会组织成员具有更为强烈的政治意识,更加关注社区公共事务。
这意味着,作为一支自治力量,由社区精英发起成立的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吸纳社区居民加入而主动提升其公共事务参与度;其次,服务生产和各种兴趣类活动,增加了社区内部信任、互惠、责任及网络等社会资本存量,推进了社区居民邻里交往和互动,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公共意识”■•公民精神”和“政治效能感",进而促进了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再次,社区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设置议题,搭建平台,引导社区居民就社区事务表达观点、参与讨论,逐淅培养参事议事的意识和热情。
青年社会组织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宜昌市伍家岗区为例
调 研S T U D Y青年社会组织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宜昌市伍家岗区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怀青年成长发展,在与青年朋友们的交流中,多次提到青年“只有到社会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产生了社会责任感,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21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社会是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课堂”。
青年充分利用青年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展现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大量以青年为参与主体的社会组织纷纷成立,青年社会组织广泛活跃在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疫情防控、养老助残等领域,成为广大青年朋友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
试点前伍家岗区青年社会组织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一)宜昌市伍家岗区基本概况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下辖5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3个县,2个自治县。
伍家岗区是宜昌市中心城区之一,面积91.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6万人,辖4个街道、1个乡、1个省级开发区。
“十三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311.64亿元,2019年跻身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全区社区阵地总面积2.7万m2,其中16个社区达到1000m2以上。
按照一队五员五统一的标准,组建了300多支小区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了183名公共文明志愿引导员,实现所有小区全覆盖。
实施“十百千志愿服务带动计划”,通过12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品牌项目,带动百个小区志愿服务队伍和千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培育了如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陈实志愿服务队、万寿桥街道“诸葛军团”志愿团队、福久源社区“五福”志愿团队等品牌。
伍家岗区基层社会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示范带动的品牌项目大都是以“五老”为主体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力量,年轻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融入性不够。
(二)试点前伍家岗区青年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1.公益资金来源渠道少。
民间捐赠意识不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限制性条件很多,资金不足导致有的青年社会组织承接了一些非青少年服务项目,比如:应急管理局、残联等部门都有政府购买应急管理服务、残疾人服务的专项工作经费,但是大部分服务对象不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青年社会组织在申报到此类项目后,导致社会组织的力量分散,无法全心全意投入到服务社区青年的项目中。
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背景下社区治理创新路径研究综述
创新社区治理,首先要明确边界。实现多元合作治理就 离不开一个协调性和主导性力量兼备的组织化力量,即社区 党总支和居委会3)。建立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居民为 核心,社会组织和企业积极、有效、有序参与的关键是他们之 间关系和行为的耦合,耦合系统本身的运行状态将直接决定 社区治理的效果旳O
总的来看,学界以社区治理主体为核心,上级行政部门 和社区居委会二者在理论与现实中错位,而社会组织发展缓 慢,社区居民主体的公共参与不足。当前的社区治理中,向 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个性化与 精细化、服务资源短缺等问题,导致居民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部分学者将社区治理的资源作为研究重点,分析资源来源、 现状以及利用能力。资源是社区治理创新的必要支撑,除了 人财物等常见资源,当下的社区治理中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 也应当得到重视。 2社会治理重心下移
1.2社区居民需求层面 部分学者在社区居民需求层面探究社区治理,大致可以
—75 —
分为社区居民需求的服务质量、服务分类、服务满意度三种。 从服务质量视角来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 为社区治理的重要目标和中心任务,随着有一些内城区的众 多单位社区衰落,一些旧工业居住区、旧商业居住区,公共服 务配置水平日益下降,小区公共服务质量难以维持理想状 态⑺。服务资源集中在上级行政部门,处于一线服务主体的 街道只能被动做“二传手”,难以整合对应的服务资源。从服 务分类视角来看,城市社区治理存在“代理化”的现象,缺乏 对公民需求的实际了解,存在服务供给不足或过度的问 题即o社区人群构成和利益关注的差异,使社区提供的公共 产品可自主选择性较弱,服务效果满意度较低⑷,治理主体 精细化服务意识不强,居民只是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 消极消费者。从服务满意度视角来看,公共治理机构对居民 应有的公共服务与物品的承诺不能兑现或是打折兑现,会引 发居民心理产生“比较落差”,加剧信息供给和需求的碎 片化购O 1.3社区治理资源层面
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工作日益成为城市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承担着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城市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在面对城市发展新形势、新问题时已显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和不足之处,亟待创新和完善。
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研究旨在探索适应当下城市发展需求的有效治理体系,提升城市社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城市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建设。
本研究将对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为城市社区治理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为构建更加和谐、宜居的城市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意义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开展将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研究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对不同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各种模式的优劣之处,为在实践中选择适宜的治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有助于探讨解决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为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和改进提供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问题与挑战的深入剖析,可以找到根本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为优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提供思想支持。
研究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有助于总结成功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城市社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分析成功案例的特点和经验教训,可以为其他城市社区提供借鉴和借鉴建议,促进全国城市社区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2. 正文2.1 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现状分析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不断出现新的特点和亮点。
《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2900字
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目录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1)一、关于社会治理的概念 (1)二、关于社会治理的问题方面 (1)三、关于社会治理的对策方面 (2)四、研究评述 (3)五、参考文献 (3)一、关于社会治理的概念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le Governance)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在治理理念的指导下,学者开始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展开对治理的讨论,如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区域治理、社区治理、社区治理等。
学者对社区治理研究的侧重不同导致其对社区治理内涵的概括略有差别,但总体上都包含了社区多元主体,主体间互动与协同,社区持续稳定发展和社区公共利益实现等方面。
如乔恩·皮埃尔(2013)认为社区治理是社区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相互合作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1]。
踪家峰(2013)认为,社区治理是指实现多元主体决策的制度机制[2]。
王佃利(2004)认为,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在相互依赖中,通过沟通、协商、合作的机制,解决社区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增进公共利益[3]。
总的来说,社区治理是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而发展起来的社区管理方式,社区治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传统社区管理方式的扬弃,希望通过纳入更多的利益主体,并促进其相互协调互动,最终达到联合行动,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目的。
二、关于社会治理的问题方面中国社区数量多,社区之间发展差距大,不同规模的社区面临不同的治理问题。
学者对治理问题的讨论往往从一个具体的领域或者特定视角出发进行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道路交通和社区环境治理方面,赵蕾(2013)在研究中指出新建道路无法完全满足我国机动车增长带来的道路需求,缓解交通拥堵需要借鉴西方交通需求管理理念,即通过综合运用和完善行政限制、拥挤收费和外延支撑等方面的政策来缓解交通拥堵,优化资源配置。
从社区治理到社区营造:范式变迁还是模式创新
从社区治理到社区营造:范式变迁还是模式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社会变动的不断发展,社区建设和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下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创新,从治理向营造转变。
本文将分析社区治理和社区营造的内涵,探讨范式变迁和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创新的社区营造模式。
一、社区治理和社区营造的内涵1. 社区治理社区治理是指在城市和农村社区中,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参与,解决社区公共事务、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问题的过程。
它强调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依靠居民的参与和自主管理,实现社区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社区治理主要集中在社区事务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等方面,注重统一规划、协同运作和执行力度。
它的核心是维护社区秩序,改善居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2. 社区营造社区营造是指通过对社区空间、文化和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打造有机、宜居、美丽的生活空间,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社区的品质。
它注重社区的功能性、宜居性和文化性,强调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人文关怀和社会认同。
社区营造强调对社区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整体打造和提升,关注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共享,促进社区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推进社区的智慧、绿色和共享发展。
二、范式变迁和模式创新社区治理和社区营造是在不同的发展背景和需要下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模式。
社区治理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和居民参与,注重社会秩序和公共服务。
而社区营造强调规划设计、文化建设和居民生活,注重社区环境和社会认同。
在过去的社会实践中,社区治理是主导地位,而社区营造只是其附属品。
随着城市化和文明化的进程,社会问题和居民需求发生了巨大改变,社区治理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向社区营造转变。
这就需要进行范式变迁和模式创新。
范式变迁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原有的社会范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出现了新的范式替代原有范式。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模式及可行性路径研究[资料]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模式及可行性路径研究-精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发展,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社区治理的内涵界定为起点,分析了我国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探讨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走向及对策。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自治;居民参与;社区服务TU984A社区治理内涵与我国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社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区治理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的稳定程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社区治理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城市治理的微观体现,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应当从社区治理开始。
“治理”与“统治”相对而言,社会治理理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对我国的社区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它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
治理是一个社会层面上所有行动者参与的结果。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以及各种社会机构或私人机构都不是独自解决复杂、动态和多样的社会问题。
因为他们不可能各自拥有解决问题的所有资源。
因此,只要在这个社会层面上得到公众的认可,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治理主体。
第二,多元治理主体之间有一定的互动。
治理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着界限的模糊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治理主体的参与结构往往具有多样性,可以是一种契约性合作,也可以是政府让渡部分管理权限给其他的社会组织,不再坚持政府职能的排他性和专属性,而是更加强调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第三,强调参与的主动性。
按照治理理论进行社会管理时,强调参与者的自愿主动,而不是强制的被动行为。
治理理论期望达到的最佳状态是在整个治理系统内部形成一个自组织网络,加强系统内部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第四,注重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2024年社区治理的新模式
多元化的治理主体
社区居民: 积极参与,
共同决策
社区组织: 发挥各自优 势,协同合
作
政府部门: 提供政策支 持,引导发
展方向
企业和社会资 本:参与社区 建设,提供资
源支持
03
2024年社区治理新模式的 实践案例
成功案例介绍
案例名称:智慧社区
案例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社区治理面临诸多挑战,智慧社区应运而生。
实践措施: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社区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实 现社区服务的精准化、便捷化。
实践效果: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案例的成功因素
政府支持力度大,能够提供 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社区居民参与度高,能够充 分体现居民的意愿和需求。
社区组织能力强,能够有 效地组织和协调各种资源。
政策支持与法律法规的完善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社区治 理的发展
政策与法律法规的落实,提高社 区治理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社区治理行 为
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完善,为未来 社区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以人为本的理念
强调居民参与和自治 注重社区服务和福利 推动社区文化和教育 建立社区安全和环境友好型社区
科技手段的运用
智能化管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社区治理效率 信息化服务:建立社区信息化平台,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和服务 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实现精细化管理 社区APP:开发社区APP,方便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和互动交流
科技创新应用广泛,能够利用 先进技术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
社区自组织和社区组织
一、社区自组织理论综述
(一)“自组织”的理论关联 (二) 社区自组织理论梳理 (三)市民社会理论与社区自组织理论的耦
合
二、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 定位作用
(一)社区自组织的角色类型及其发展现状 1、审视社区组织类型的新角度——社区自组织 2、社区自组织的角色类型 (1)社区居民委员会 (2)社区业主委员会 (3)社区中介组织
(一)社区组织的三大系统 1、家庭组织 2、行政组织系统 3、社团组织
(1)社区发展组织 (2)社区经济联合体 (3)社区单一经营性实体 (4)社区服务组织
(二)社区发展与社区服务的组织形态
八、社区组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城市化与社区组织的变革 (1)设立特区 (2)实行合并 (3)调整机构 (4)建立大城市联邦政府 (5)非地方化政策
(四)社区组织结构 1、等级结构
2、网络结构
(五)社区组织管理 1、家长制管理方式 2、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3、网络式管理方式
六、社区组织体系与社区结构 (一)社区组织体系与社区结构的关系 (二)社区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角色、地
位、群体 (三)社区组织体系 (四)社区组织系统间的互动关系
七、社区组织系统与社区服务组织的形态
(二)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功能定位
1、社区自组织应是推动社区发展的主人翁
2、社区自组织应是促进社区公益和社区文明的 倡导者
3、社区自组织应是增进社区参与和实现社区自 治的主力军
4、社区自组织应是有效开发、利用社区资源的 整合器
5、社区自组织应是沟通社区关系,协调社区利 益矛盾的中间人
(三)国外社区自组织在社区中的管理实践
冲突 3、民间自治精神的贫乏与自利意识的泛起 4、 社会中间阶层力量的薄弱 (四)社区自组织的困境对社区管理的影响
社区自组织能力的有机构成及其提升途径
社区自组织能力提升的未来展望
未来发展的趋势
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社区自组织能力 社区治理创新:探索新的治理模式,提高社区自组织效率 跨界合作:加强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人才培养与引进: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为社区自组织能力提升提供人才保障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提升社区自组织能力的途径
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
建立社区成员参与机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决策 加强社区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参与能力和素质 营造社区文化氛围,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
加强社区组织的建设
加强社区工作者是社区自组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社区成员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社区规范有助于维护社区秩序,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
社区规范的影响力来自于其被广泛接受和认可,能够有效地约束和引导社区成员的行为。
提升社区规范的影响力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社区成员的认知和认同感。
提升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社 区环境。
社区组织的建设情况
社区组织类型:包括居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组织、社区文化组织等。 社区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居民参与度、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发展等。 社区组织的建设现状:以政府为主导、居民参与度低、组织间协调不够等。 社区组织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加强居民参与、提高组织协调性、拓展服务领域等。
社区自组织能力的构成要素
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
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是社区自组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为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和互助合 作精神。
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有助于提高社区的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构建与实施
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构建与实施农村社区是农村地区居民生活、工作、社交的基本单位,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和促进农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重要载体。
构建和完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实施有效的社区治理,对于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提高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农村社区治理的背景与重要性在农村社区治理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背景和认识到其重要性。
农村社区治理的背景是农村社会变革的发展,从而农村社会治理必须适应新的背景要求。
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
二、农村社区治理的原则与目标农村社区治理应该遵循一些原则,如依法治理、民主参与、权益保障和效率优化等。
而农村社区治理的目标是建立和谐、稳定的农村社区,满足农民的民主参与、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需求。
三、农村社区治理的主体与机制农村社区治理的主体应该是广大农民,包括村民委员会、居民小组和农民自组织等。
而农村社区治理的机制主要包括制度建设、权力配置和利益协调等。
四、农村社区治理的参与与协商农村社区治理的参与主要是指农民的广泛参与,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农民等。
农村社区治理的协商则是指通过各方的协商来解决农村社区问题,使治理更加民主、科学和公正。
五、农村社区治理的建设与服务农村社区治理的建设是指建立健全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完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等。
农村社区治理的服务则是指通过提供各种服务,改善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
六、农村社区治理的问题与挑战农村社区治理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如农民参与意识不强、社区管理水平有限和权益保障不够等。
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加强农村社区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七、农村社区治理的改革与创新农村社区治理的改革与创新是推动农村社区治理进步的关键,包括体制机制改革、行政管理模式创新和社会养老服务创新等。
通过改革与创新,实现农村社区治理的升级和提高。
社区自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徐州市Y_社区为例
2023年11月第26卷第22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Nov.,2023Vol.26,No.22社区自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徐州市Y社区为例殷 钰,杜雨婧,江可立,李爱芹(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摘 要]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在国家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由社区居民主动发起成立的社区自组织充当着社区和居民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对促进社区自治和社区管理体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运用文献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Y社区中自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分析社区自组织参与社区治理面临的困境,进一步讨论走出困境的办法,为社区自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参考意见。
[关键词]社区自组织;社区治理;居民参与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2.065[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2-0200-031 问题的提出民政部办公厅在《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中指出,社区自组织也称社区社会组织,是由社区居民发起成立,在城乡社区开展为民服务、公益慈善、邻里互助、文体娱乐和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的社会组织。
社区自组织源于社区,拥有独特优势,以其灵活、高效、协作的运作模式,拓宽了社区治理的渠道。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
随着社区自组织逐渐成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部分城市社区已经开展有关社区自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主要是关于社区自组织的培育路径和运作能力建设。
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生成路径、类型特质与实践反思——基于56个案例的QCA定性比较研究
2022年第6期总第208期治理研究GovernanceStudiesNo.6,2022GeneralNo.208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生成路径、类型特质与实践反思———基于56个案例的QCA定性比较研究收稿日期:2022-06-21作者简介:周进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中共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周沛,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用户画像的西部农村老年人数字社会融入困境与对策研究”(编号:22BSH09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残疾人家庭与社会支持机制构建及案例库建设研究”(编号:17ZDA115)。
① 蔡禾、黄晓星:《城市社区二重性及其治理》,《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 周进萍 周 沛 摘要:城市社区作为日常生活载体和基础治理单元具有重要价值,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厘清社区治理共同体基本内涵和“纽带-关系-规范”理论框架基础上,通过56个城市社区治理案例的QCA定性比较分析,探讨社区治理共同体的生成路径。
研究发现,在“党政推力”和“制度保障”下,部分社区在特定场景下生成了以“共治平台”和“社区自组织”为特征的内生型社区治理共同体、以“利益引导”和“专业支撑”为特征的孵化型社区治理共同体和以“场景紧急性”为特征的应激型社区治理共同体。
当前,构建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要增强社区治理动力内生性、结构互嵌性和制度有效性,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社区和不同治理场景采取差异化策略,在纽带凝聚、关系联结和规范保障中逐步形成社区治理共同体。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治理共同体;生成路径;类型特质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22)06-0093-012一、问题的提出社区既是人们生活的社会单元,也是城市治理基本单元①。
随着血缘、地缘、业缘等传统共同体纽带逐渐瓦解,城市社区共同居住大多是在市场购买中偶然形成的,日常生活互动和邻里深度交往缺失,带来孤独、焦虑、迷茫等情感危机。
从单一主体到五社联动:社会工作者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结构优化的行动研究
从单一主体到五社联动:社会工作者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结构优化的行动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农村社区治理结构的优化成为当前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以单一主体为主导,往往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复杂化的社区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作用日益凸显,他们通过推动五社联动(即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和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探索农村社区治理结构优化的新路径。
本文旨在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社会工作者如何有效地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结构的优化。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接着探讨了五社联动的理念及其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应用价值。
随后,本文以具体案例为依据,详细阐述了社会工作者在推动五社联动中的具体行动策略和实施步骤,包括建立合作机制、提升社区参与度、促进资源共享等。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农村社区治理结构优化过程的理解,而且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农村社区治理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健康发展。
二、农村社区治理现状分析农村社区作为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状况直接关乎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乡村社会稳定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持续关注与政策扶持,农村社区治理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
本节将对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社区治理已逐步呈现出多元主体参与的特点。
政府、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NGOs)、企业及社会工作者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到农村社区事务管理中。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公共服务与资金支持,发挥宏观指导与资源配置作用村委会作为法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着执行政策、组织公共事务及维护社区秩序的职责各类社会组织与企业则通过项目合作、公益服务等形式,为农村社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与资源。
社区治理子课题调研报告
社区治理子课题调研报告一、选题背景社区治理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对社会生活中各方面问题的解决和改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作为城市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居民生活、社会治理、服务保障和公共事务管理等多方面职责。
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社区治理机制,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针对社区治理问题,我们选定了其中的子课题“社区居民参与机制”,旨在研究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为构建广大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治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我们选择了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调研:1.问卷调查:我们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向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学历和不同性别的社区居民发放问卷,通过调查问卷的回收结果,得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整体情况。
2.深度访谈:我们采访了多名社区居民代表和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他们的经验和观点来了解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和问题。
3.实地调研:我们走访了几个社区,观察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社区自治组织的功能和服务水平,以及社区管理机构的作用。
三、调研结论1.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的态度是积极的,愿意参与到社区管理和决策中来。
然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和方式相对单一和不够灵活,只有少部分社区居民能够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同时也有少数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缺乏兴趣,有时还会对社区管理表示不满。
2.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问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区居民参与途径单一:目前大多数社区的参与途径主要是通过居民会议和民意调查,而表决权专属于居委会,社区居民的意见并不足以得到重视。
(2)社区居民参与热情不高:部分社区居民由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对社区治理缺乏兴趣,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参与社区管理和决策。
(3)社区居民参与后果不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后,往往无法看到明显的效果和回报,这也削弱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组织社区治理模式衍生路径比较研究作者:孙丽莎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03期[摘要]加强城市社区治理是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南京市翠竹园社区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自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翠竹互助模式”,这一模式先后在D社区、Y社区得以复制和推广。
本文通过对翠竹互助模式在三个不同类型小区探索实践之路的比较和分析,探讨了这一模式在不同层次小区实践落地的可行性,为自组织社区治理模式的复制和衍变提供了实践依据。
[关键词]社区治理;自组织;互助网络[中图分类号]D0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18)03-0103-06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基层社会结构与利益关系也经历着深刻的转变。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社区治理水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探索居民自治型社区治理途径,促进社区的自治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雨花台区雨花街道翠竹园社区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一条自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翠竹互助之路,被称为“翠竹互助模式”。
这一模式在翠竹园社区探索成功之后,先后在雨花台区D社区、Y社区进行复制和推广,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对翠竹互助模式在三个不同的小区探索实践之路的比较和分析,探讨这一模式在不同类型小区实践落地的可行性。
一、中高端商品房社区对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探索(一)探索缘起:人际疏离引发社区居民自发集结,催生社区自组织位于南京市的翠竹园社区成立于2005年8月,社区由Y山庄、C园两处中高档住宅小区组成,占地面积40.4万平方米,居民3036户,8000余人,居民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全球24个国家,以知识分子居多,社区商品房定位为中高端商品房小区。
但是社区成立初期,伴随社区硬件设施齐全的是社区内因居民来源广泛、人口结构复杂而导致的人文环境的陌生和疏离。
2009年1月,翠竹园社区的一位网球爱好者业主在BBS上发布网球活动招募,迎来6位业主集结。
一年后,俱乐部会员达到300多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社区网球俱乐部。
随之,为满足居民的多重需求,网球俱乐部于2010年11月举办了第一次翠竹园跳蚤市场及图书捐助活动,标志着翠竹园互助会正式成立。
2013年3月,互助会在区民政局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命名为南京市雨花台区翠竹园社区互助中心(本文简称为互助中心),2015年成立南京市互助社区发展中心。
(二)从趣缘性社会组织到枢纽型社会组织,居民参与构建社区互助网络互助会初创后,初创人员于2011年夏赴美国加州太阳湖乡村俱乐部(Sun Lake Country Club)考察该社区的自组织发展情况。
之后,主要成员开始着手社区内的宣传与调研工作,通过宣传不断扩大互助会的社区影响力;通过调研对社区人口、设施、组织、景观、文化、治理等状况进行归纳梳理。
与此同时,秉承“相信、参与、承担、互助”的价值观,通过多种方式发掘到一批愿意并有能力投入到社区互助精神倡导的社区领袖。
社区领袖主要包括社区中各个组织的负责人,经济状况良好的乐善好施的社区居民,愿意协商议事的意见领袖及各类有专业背景的人士,如财务、设计、法律的专业人员等。
在这一过程中,专项型的社区自组织不断组建,专项型的社区活动不断开展,社区居民复杂的、复合性的、多样化的、模糊的、呈点状分布的各类需求逐渐被挖掘并被梳理归类,成为一个个单一的、精确的、清晰的需求。
2009—2013年间,互助会帮助成立的社区自组织不断增多,全方位覆盖了社区内老人、成人、儿童生活的各方面,同时引入社会工作者和专业社会组织,对各个项目进行更为专业的业务支持和服务。
2013年3月,互助会在雨花台区民政局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
至此,翠竹园社区在9个大类目下成立了专项型的社区自组织,主要包括:公益图书馆明志书屋、慈善商店彩虹屋和跳蚤市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沙龙、实现从小到老的全民教育的社区学院、无敌少儿团、居家养老、社区帮扶社区和社区微中心。
最初一年多时间,互助会的架构是金字塔体系,即互助会处于各个俱乐部的最上层。
随后,原来的金字塔架构逐渐演变为树状体系。
互助会位于树干部位,而俱乐部像树枝一样向外伸展,树枝上布满树叶,即一个个服务的个体,树干、树枝、树叶彼此供养,形成互动的状态。
具体操作上,互助会由各专项俱乐部推举负责人担任互助会理事,聘用一名全职执行秘书,负责互助会的所有财产和财务保管,详实记录收支,并事后汇报,公开透明。
互助会除一位执行秘书是全职人员外,其余负责人大多由社区全职妈妈兼职负责各项目的实际操作。
互助会作为活动平台,不会穷尽所有事务,而是通过不断发掘社区新领袖,激发人们通过社区营造实现自我价值,走上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道路。
互助会运行遵循两大原则:第一是谁主张谁受益,先利己而后推己及人。
所谓受益,并不指经济利益,而是在活动中,发起者提高了协调力、增加了人脉、获得了友情等,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满足感。
第二是公益不是免费的。
以此向每个人传递信号:以有效的经营创造更多的财富回馈公益事业,才能保证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三)从枢纽型社会组织到“四方联动”社区协商民主平台,形成自组织社区治理模式互助会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互助网络平台。
在各个组织的成长和各类活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互助会带领下的居民社区参与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进而开始了对居民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
2013年1月,互助会升级为互助中心,成为注册的民办非企业组织。
财务上,每年活动开支在60万元上下,除小部分政府资助外,其他基本依靠自筹。
随着互助中心架构和运营不断成熟,在社区治理框架下,倡导并成立了包括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社会组织的“四方联动”社区协商民主平台。
“四方联动”社区协商民主平台的建立,基于社区中普遍存在的两大不对等现象:一是信息不对等,二是组织不对等。
为了解决社区中存在的信息和组织不对等问题,建立不同组织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是解决问题的良好渠道,互助中心开始谋求和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开发商和业委会等组织建立良好关系,相互交换信息并进行相互帮扶以解决社区出现的各类问题。
“四方平台”给予多方参与者一个广泛的协商民主平台,以参与为导向对各个组织提供能力建设和资源对接服务。
互助中心作为社区自发成长起来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对社区内的各类俱乐部、公益行为提供支持和帮助,也是沟通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和业主的桥梁和纽带。
“四方平台”针对社区中所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尤其是在社区建设中的大事、急事、难事,通过协商民主讨论解决方案,发挥联动机制,妥善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四方联动、协同共治的和谐状态。
(四)翠竹园社区自组织的成长逻辑翠竹园社区从趣缘性社会自组织到互助中心再到互助会的发展过程体现了社区互助网络的建构过程。
自组织建构连接了社区内的人力资源,催生出社区归属感和幸福感,又助推了社区自组织的迅速成长和壮大;社区互助网络的构建强化了社区内的互助平台,催生出社区信任机制和互助机制,又助推了协商民主平台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自组织系统是指一个系统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自发或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结构性系统的过程。
[1]翠竹园社区从成立网球俱乐部到成立互助中心的过程中,因趣结缘,在平等、尊重、协商的基础上建立行动者之间的自然连接,进而形成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组织秩序,满足了自组织建构的基本要素。
其次,互助网络是以时间为交换媒介、以未来预期为动力、以社会效益为目的的社会交换网络,是一种介于市场交换与志愿服务之间的社区互助网络。
[2]翠竹园社区建立的互助网络正是这样一种社区互助网络:交换动机上表现为,谁主张谁受益,主张者优先受益,受益的形式具有不确定性;在交换媒介上表现为,以时间(精力)为交换中介,交换数量表现为时间(精力)的消耗量(存储量);在交换性质上表现为推己及人,通过“己予人”,撬动“人予己”;交换机制上表现为公益的持续性经营,通过“公益不是免费的”理念推动公益事业的经营和持续性发展;在绩效衡量标准上表现为社会效益的显现,通过社区人力资源的集结和公益事业的持续实现社区公益的良性发展。
二、混合型社区的治理模式:党政主导的赋权增能(一)自组织社区治理模式的复制初衷和困境翠竹园社区自组织社区治理模式的成功让初创者开始思考能否将此模式进行推广和复制,有效地激发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自内而外、自下而上推进社区治理模式的形成和优化。
与此同时,大量的社区团队到翠竹园社区参观学习之后,希望能够将这一模式引入所在社区,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D社区同样位南京市雨花台区,占地面积4.13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人。
D社区下辖10个村民小组和2个商品房小区,属于传统村居与商品房小区并存的混合型社区,2012年D社区实施“村改居”成为村社合一社区之后,拆迁安置的原住民和外来人口,老南京人和新南京人混合居住,人口结构更为复杂,同时由于社区居民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南京人,新、老南京人之间,新南京人之间都缺乏互融互通,彼此之间互不相识,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较低,邻里关系冷漠疏离,这种状况与翠竹园社区的前期状况颇为相似。
与此同时,与翠竹园社区居民经济水平高、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高的三“高”状况相比,D社区作为混合社区,其社区居民参与意愿、参与能力、参与深度都不及翠竹园社区。
D社区居民有参与意愿但不够强烈,有参与积极性但能力有限,社区成员自发集结、自我生长、自我发展的先天条件不足。
如果D社区要引入翠竹园社区的自组织社区治理模式,必须借助外力进行引导和推动,再逐渐过渡到社区自组织的自我成长和壮大。
(二)党政主导下的自组织社区治理发展之路精准调研并进行科学分析之后,D社区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区民政局注册成立了“D 社区互助中心”,互助中心对D社区党组织负责,互助中心法人为D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翠竹园社区互助会工作人员进驻“D社区互助中心”成为专职工作人员,帮助D社区进行互助中心的日常管理和社区营造,同时D社区安排本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在入驻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全程参与互助中心的日常管理和社区营造。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对社区治理不再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而是通过制度激励、资金扶持的方式,引入专业力量对社区人员进行能力建设,从向居委会工作人员赋权增能,到向社区居民赋权增能,最终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具体来说,遴选社区领袖,激发社区领袖内在潜力,使社区领袖作为俱乐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俱乐部活动中享受过程、提高能力,进而通过社区领袖的影响和带动,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进来,而后发展出不同风格、不同年龄层次的俱乐部,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人文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