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范文】大学之理念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 (2页)
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的启示
V0 . 7 No 3 12 .
Se 2 0 p. 01
雅斯 贝尔斯 《 大学 之理念 》 的启示
冯 海伦 , 步成 武
( 同大 学 政法 学 院 , 西 大 同 0 70 ) 大 山 30 9
[ 摘 要 ] 斯 贝 尔斯的《 雅 大学之理念 》 书对后 世 高等教 育的研 究影响颇 深 , 一 文章 主要从 大 学的 内涵、 学教 学、 大 大学制度 、 大学存在 的条件 四个方 面来论 述《 大学之 理念 》 当今 大学研 究 对
的启 示。
[ 关键 词] 学 ; 学; 大 教 制度 [ 中图分 类号 ] 6 0 [ G 4 文献标 识码 ] [ A 文章编 号 ]6 3— 4 7 2 1 ) 3— 0 8— 3 17 9 7 (0 0 0 0 5 0 作为 2 0世 纪德 国著名 的存 在 主义哲 学 家 、 理学 皇帝 的许可 , 是 得 自省或 者 州 的法 案 。在 每 种情 形 心 还 里 面 , 的独 立 存 在所 表 述 的都 是 大 学创 办 者 这方 面 它 家和 高 等 教 育学 家 , 卡尔 ・ 斯 贝尔 斯 的 《 学 之 理 雅 大 念》 书不仅 在高 等教育 史上 占据重要 地位 , 一 还对 世界 的 明确 愿望 , 者 是得 到 了创 办者 的持 久容 许 。就 像 或 各 国大 学的发展 产生 了深 远影 响。《 大学 之理 念 》 写于 教会意 义 , 的 自治 权—— 这种 自治 权 甚 至 都得 到 国 它 二次世界 大战 德 国战败 之 际 , 当时 的德 国大学 正 经 历 家 的尊重 ——是 来 自一个 具 有 超 国家 、 普世 性 特 点 的 学术 自由。 l ( , ”1 在雅斯贝 尔斯看 来 , 学 l 大 着 最痛苦 的灾难 , 管如此 , 有少 数 的德 国学 生 和教 不 朽理念 : 尽 仍 授坚 守着 自己独立 思 考 的 信念 , 斯 贝 尔斯 就 是 他 们 的学术 自由是 大 学 的一 项 特权 , 雅 大学 可 以抵 制 剥夺 这 也 其 中的代表 。他 呼 吁从 根 本上 重 建 德 国的 大学 , 且 项 自由的任 何人 , 正是 这 种特 权 使 大学 承 担 了传 授 并 从哲学 的 角度 以哲 学 家 的 身 份 对 大 学 进 行 重 新 的思 真理 的职责 。二战期 间希特 勒 的纳粹 统 治摧毁 了德 国 因此 在 这里 雅 斯 贝 尔斯 反 复 强调 大 考 , 如 哈佛 大学 罗 伯特 ・ 里希 教 授 在书 中前 言谈 大学 的独 立 自由 , 正 尤 大 到 : 本 书 的作 者 是 在 经 历 了十 多 年 的 禁锢 和 苦 痛 之 学学术 自由的重 要 性 。学 术 自由是 一 种特 殊 自由, “ 后, 再次重 新将 自己对 于真 理 恒久 而且 在本 质 上 是 压 学应 当为 教师创 设 自由思 考 、 研究 、 表和 传授 观点 的 发 大 服 不 了的价 值 的信 念 告 白于天 下 人 , 于这 样 一 个 人 空 间 。对 于现代 大 学 来 说 , 学 只有 保 障 了学 术 自由 对 否 大学将 的声 音 , 们该 用 心聆 听 。我 们 应 该把 他 的话 作 为 金 才 能真正 承担起 知识传承 与创 新 的职 责 , 则 , 我 丧失 追求真 理 和探 究 知 识 的 能力 , 失批 评 和 创新 的 丧 石 之言 , 以之作 为反 观 自身处境 的镜 鉴” 。 功能 。这种 学术 自由不仅表 现在 师生 的信念 和思 考独 对大 学 内涵 的理解 立于外 在力量 , 还体现在 他们 的思考 不会 受制 于政 治 、 任何 一个学者 在研究 大学 时都 离不 开对 大 学涵 义 经济利 益的驱使 。 的探讨 。在《 大学 之 理念 》 书 的 绪论 里 , 一 雅斯 贝尔 斯 ( ) 二 学习 自由 着 重 阐述 了 自己对 大学 的理解 。在他 看来 , 大 学是 一 “ 雅斯 贝尔 斯 认 为 大 学 不 仅 是 一 个 传 授 学 问 的 场 所, 还是学 生参 与科 学研究 、 得学 术训 练 和指 导 的地 获 个 由学者与 学 生组 成 的 , 力 于 寻求 真理 之 视 野 的共 致 同体 ” l P’ 学 生到 大 学里 来 , 为 了学 习人 文科 方 。“ “ l 。“ ( 是 从理论 上说 , 生在 大 学 里 面应 该 独立 地思 考 , 学 并 学 和 自然科 学 , 为将 来 从 事一 门职 业 做好 准备 。尽 批判地 学 习 , 且 要 学会 对 自己负 责。他 应 该 有学 习 并 管 目标是 明确 的 , 境况也 是清 楚 的 , 大学 生 们仍 时常 的 自由 ”】 啪 大学 教 育 是一 个 潜移 默 化 的过 程 , 但 l ( 。“ _ 。 自 感到 困惑 。大 量新 知 识蜂 拥 而来 , 因此 他 想知 道 什 么 目的是为 了获 得 一 种 意 义 深 远 的 自由 ” … ,“ 一词是 雅斯 贝 尔斯 的存 在 主义 哲学 里 的一 个 核 心 才是 当务之 急” 儿 ’针对 这一现状 , ¨ , 雅斯 贝尔 斯认 为 由” 在这 里 , 我们 可 以这样 理 解 大学 里 的学 习 自由 , 大学 必须要做 的三件 事情是 : 职业 训 练 、 全人 的教 化 和 概念 , 自由…‘ 不仅 仅 是 H常 概念 中的不 受 约 并 科学研 究 , 大学也兼具 着 职业 学校 、 而 文化 中心 和研究 这里 所说 的“ 雅斯 贝尔斯 所 主张 的学 习 自由、 学 自 教 机构 三重身 份 。这 三个 方 面 是 大学 必 备 的要 素 , 果 束和 限制之 意 , 如 分割开 这三 方 面 , 大学 精 神将 不 复 存 在 。雅斯 贝尔 斯 由首先 强调 的是大学 师生作 为独 立 的个 体应该 坚 持 的 理解 的大学有 四个显 著 特 征 : 术 自由 、 习 自由、 学 学 求 独立思 考 、 自我 抉择 并 各 负其 责 , 与 自我 的交 往 中、 在 在 自由学术 中获 得成 长 。 随着 社会 发 展 , ” 创新 人 才 真、 求知 。 ( ) 一 学术 自由 的培养成 为知 识 经 济 时代 国家竞 争 的焦点 , 多 大 学 许 大学应 该是 “ 一个管理 自身 事物 的 团体 , 而不 管 它 也 意识到大 学创新 人才 的培养 不仅 需要 良好 的师 资 和 更 的资 产 是来 自捐 赠 , 自古 老 的财 产 权 , 是来 自国 外部 条件 , 重 要 的是 给 大 学 生提 供 宽松 的学 习 环境 来 还 家; 也不管它最 初 的公 共许 可是 得 自教 皇 的饬令 , 自 和 自由选择 的权利 。 得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精选5篇)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精选5篇)《大学之理念》本书全面阐述了科学与学术的本性、精神、人的存在,理性、研究、教育与传授、交流、大学作为一种制度等内容。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份大学之理念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大学之理念读后感篇1与纽曼的《大学的理念》,加塞特的《大学的使命》相比,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之理念》有点儿名不见经传。
然而在觅他的另一本更加出名的书《什么是教育》而未果的情况下,借得此书,原本只打算一抒心中郁闷的我,却有了阅时欣喜、阅后赞叹的意外收获。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
译文读来,睿智而富于激情,它像是火焰的第三层,由知与情引发,又包含着知与情,在广漠的时空中,不可扼抑地芳华璀璨。
这本小书有三点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雅氏认为,“大学之理念从人类基本的求知意志中获取它开展教育活动动力”,而“统一性(oneness)与整体性(wholeness)是人类求知意志的精髓所在”。
我服膺此论,因为它将情志与认知从人性最根源的深处结合起来了。
如果我们一生中能把认知活动与自己情感意志统合起来,就能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增加个人的幸福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财富。
换句通俗的话就是说,“我们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做自己擅长做的事”。
第二点是雅氏对于技术活动的判断:“所有技术活动的基础在于那种深思熟虑的意志,这种意志试图在这个世界上实现更加丰满的人类存在。
”我想这一点仍是现代每一位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所应铭记在心的。
而且,“如果说大学是服务于科学与学术的,而科学与学术又只有在它们作为整个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时才是有意义的,那么,这种精神生活无疑就是大学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如果大学生在校而不能体验和参与这种精神生活,我们也许可以判断这个学生并没有接受真正的大学教育。
第三点是他对于人才的见解。
“对于大学的生存来说,最关键的是它要依靠人,而非制度,因为制度说到底不过就是一个物质前提而已”。
唯其如是,面对目前令人颇有微词的中国大学体制我们才能始终怀抱对教育事业的美好希望和坚定信念。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读了《大学之理念》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触颇多。
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大学的本质、目的以及大学应该如何培养人才等方面的内容。
但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有些枯燥和深奥,毕竟这些理念离我每天实实在在的大学生活好像有点远。
不过,随着深入阅读,我渐渐发现,其实这些理念就隐藏在我们日常的校园生活中。
就拿我参加的一次社团活动来说吧。
那是我们学校的环保社团组织的一次校园垃圾清理行动。
原本我以为这不过就是捡捡垃圾,走个形式罢了。
可真正参与进去,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那天阳光特别好,照得人暖洋洋的,可我的心情却有点复杂。
一方面觉得这活动挺有意义,另一方面又担心会又脏又累。
到了集合地点,已经有不少同学在了,大家手里拿着各种工具,有垃圾袋、夹子,甚至还有同学自制了一些奇怪但实用的工具。
活动开始了,我们被分成了几个小组,负责不同的区域。
我所在的小组负责的是学校的花园。
一走进花园,我就傻眼了。
看起来挺美的花园,角落里居然藏着那么多垃圾!有零食包装袋、饮料瓶,甚至还有破旧的鞋子和衣服。
一开始,大家都还有点放不开,捡垃圾的动作也有些小心翼翼。
但没过多久,不知道是哪位同学开了个头,大声说:“咱们既然来了,就放开了干,别管那么多!”这一嗓子,就像给大家打了一针兴奋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我也不再犹豫,弯下腰,用夹子去夹一个藏在花丛深处的矿泉水瓶。
那瓶子好像故意跟我作对,我夹了几次都没夹住,最后不得不把手伸进花丛里去拿。
结果,被花枝划了好几道口子,疼得我直咧嘴。
但当我把那个瓶子放进垃圾袋的时候,心里居然有种莫名的成就感。
在清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东西。
比如,有个同学捡到了一本被当成垃圾扔掉的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一看就是主人花了不少心思。
我们就在那猜测,这到底是不小心丢的,还是主人觉得学不下去了干脆扔掉。
还有个同学捡到了一个破风筝,风筝的骨架都断了,上面的图案也褪色得不成样子。
大家就开始回忆自己小时候放风筝的情景,一时间,花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心得体会:《大学》之道(共5篇)
心得体会:《大学》之道(共5篇)第一篇:心得体会:《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大学》教我们为人做事记得以前中学时代自己也接触过《四书五经》这一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但那仅限于了解其文化背景、组成结构和大致内容,所以也就无异于管中窥豹、知其皮毛罢了。
有幸在这次假期里比较深入地研读了它里面的《大学》篇,方才领略到它里面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并且更为清晰地看到,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该以怎样的方式前行,才能切实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让自己的一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从小便志存高远,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光辉梦想和远大抱负,寻得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而耗尽一生。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里所展示的,即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三纲八目是《大学》的纲领旨趣和主要条目,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所以,《大学》的开篇也是其为人做事的大道与精髓所在。
“在明明德”说明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自己本性中的善根、摒弃邪恶的诱惑、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对人自身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而博学的宗旨莫过于此。
就此意义上说,西方基督教的“忏悔”、东方佛教的“修行”、列夫·托尔斯秦式的“道德的自我完善”、毛泽东式的“狠斗私字一闪念”,乃至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培养四有新人”、“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为目的。
“在亲民”,和下文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结合,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了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之重要。
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忏悔,使人联想到女作家杨绛把她那本写“gan校”生活的书起名为“洗澡”。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一.
大學之理念讀後感一
讀大學的意義李世郁49531213大學起源於千年前,而它的發展因為人類思想的不斷演進,而有所不同。
但是,為什麼要讀大學?在大學的生涯中,我們應該要學到什麼?
原來,人類對於這問題的討論,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首先,大學存在的目的,是傳道還是發展?再者,大學應是象牙塔還是服務站?最後,大學教育應是通博或者是專精?
其實,我覺得這沒有一定的標準,因為大學的發展與轉變,確實是要跟著時代的腳步去改變,但這卻不代表大學已成了社會的服務站,而是社會發展的基石。
所以,大學不應只是傳道,還要不斷的發展,研究更至創新。
而要培養一位能夠獨立思考創新的大學生,大學應該安排一定比例的通博教育,也就像是現在的通識教育。
其實,不止只有台灣的大學,全世界的大學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重要的是,這大學想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是知識人,專業人,通博之人,還是均衡於各項又不失專業的優秀人才?這應當是每一位學生與教師都應認真思考的問題。
最後,引用前芝加哥大學校長R.Hutchins的一句話作結:
『大學教育的目的不在訓練「人力」(manpower),而在培育「人的獨立性」(manhood)。
』。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2011-03-05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之理念》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1我一直在思考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但是究竟是没有思考出原因,如今却没有一个好的开端,我只希望自己能够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一个朋友打来电话问我的打算,但是究竟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学,毕竟对于社会我们不知道的有很多,现在的象牙塔已经渐渐透明,我不明白的太多了,如果能多一点生活的滋味该有多好。
不喜欢太安定的生后,喜欢那些无尽的遐想。
若人生活在一个没有追求的世界里该有多么荒谬。
有一个僧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开始筚路蓝缕的创建一个寺庙,等到快要建成就离开。
然后到另一个地方开始创建,我愿做那个僧人,只盼望能够在我的有生之年尽到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能一直完善我的思想,我的学问,并把我所学奉献给社会。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2什么是大学?这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特别是每年新生入学时,更是被翻出来讨论又讨论。
只是,对于什么是大学、大学该怎样做这个问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者,长久以来并无定论。
近日拜读了香港中文大学前任副校长金耀基先生的《大学之理念》,这本收录了金先生关于“大学之理念”的凝想与感悟的文集,讨论了大学的理念、专才教育和通识教育、学术自由等相关问题,视野之广阔、见解之独到,给井底之蛙的我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仅摘一些哲理警言留作回忆、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执着的心态。
(page 11)大学生不是中学生,大学生对他(她)不再、也不应提供保姆式的照顾,她应该也必然会自我寻求生命之意义和人生之目标。
在最后意义上说,人之成长(包括自我形象与自我认同之形成)是要靠他(她)自己的。
(page 21)人是不能永远没有孤独时刻的,人需要孤独以创造思想,以体认人生,但人之为人,人之成长需要靠头脑与,心灵与心灵之相遇和对话。
大学之理念金耀基读后感
大学之理念金耀基读后感一、初读印象:原来大学有这么多奥秘。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想,大学不就是上课、考试、参加社团嘛。
但是金耀基先生却像一个探秘者,把大学的每一个角落都翻了个遍。
他从大学的历史讲起,那些古老的欧洲大学就像神秘的古堡,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知识传承的使命。
我才知道,原来大学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的专业、那么多的楼、那么多的学生。
以前的大学更像是一群学者的精神家园,大家围坐在一起探讨真理,那氛围,想想就很神圣。
二、大学的灵魂:知识的传播与创新。
书中最让我感触深刻的,就是对大学使命的阐述。
大学啊,它可不是个简单的培训机构。
金耀基先生说,大学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创造知识。
就好比是一个厨师,不但要把已经做好的美味佳肴(既有知识)分给大家吃,还要自己研发新的菜品(创新知识)。
老师站在讲台上,可不是简单地把书本上的东西念一遍,而是要把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都传授给学生。
而那些教授们,还得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不断地挖掘新东西,就像探险家在未知的领域寻找宝藏一样。
这让我对那些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的教授们,又多了几分敬意。
而且啊,大学传播知识的方式也很独特。
不是那种生硬地塞给你,而是像春风化雨般,让你在各种讲座、讨论课、学术交流中慢慢吸收。
我就想起我们学校的一些讲座,有时候讲的内容我一开始都不太懂,但是听着听着,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这就是大学的魔力吧,它能让知识在不同的头脑之间跳跃、碰撞,然后产生新的火花。
三、大学人的角色:老师、学生和管理者。
说到大学,肯定离不开大学里面的人。
老师在金耀基先生的笔下,那是大学的灵魂人物之一。
好的老师就像灯塔,指引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学问,还得有高尚的师德。
我就碰到过这样的老师,他对专业知识的热爱简直能感染我们每一个人,上他的课就像在听一场精彩的故事。
学生呢,可不是来大学混日子的。
我们是大学的活力源泉,就像一颗颗种子,在大学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汲取营养,等待着长成参天大树。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读了《大学之理念》这本书,真的是让我思绪万千。
回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活,那些点点滴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书中对于大学的阐述,让我不断地对照着自己的经历去思考。
大学,本应是一个追求真理、培养人才、孕育创新的地方。
但真正身处其中时,才发现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记得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满心欢喜,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那时候,觉得大学就是自由的天堂,没有了父母的唠叨,没有了高中时繁重的课业压力。
然而,很快我就发现,大学的自由并非毫无约束。
大学里的课程种类繁多,不再像高中那样单一和集中。
有一次,我选了一门看似很有趣的艺术鉴赏课。
第一堂课,老师就给我们展示了各种艺术作品,从古典的绘画到现代的雕塑,从东方的书法到西方的音乐。
那堂课,我听得如痴如醉,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可是,随着课程的深入,作业也变得越来越多。
老师要求我们去参观艺术展览,然后写一篇长长的观后感。
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平时我只是欣赏,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些作品背后的意义。
于是,我硬着头皮去了学校附近的美术馆。
那天,美术馆里人不多,我慢慢地在各个展厅里穿梭。
一幅画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一幅描绘秋天景色的油画。
金黄的树叶,湛蓝的天空,还有一条蜿蜒的小路伸向远方。
我站在那幅画前,看了好久好久。
我开始想,画家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色彩?他想要表达的是秋天的宁静还是生命的流逝?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这门课的意义,它不是让我们简单地看,而是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思考。
回到宿舍,我坐在书桌前,开始动笔写观后感。
一开始,脑子还是一片混乱,但慢慢地,那些在美术馆里的感受一点点涌了出来。
我写了整整五页纸,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长舒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旅程。
大学里的社团活动也是丰富多彩。
我参加了学校的志愿者社团,有一次去敬老院看望老人。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带着水果和小礼物来到了敬老院。
老人们看到我们,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我和一位老奶奶聊起了天,她给我讲起了她年轻时候的故事。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大学之理念》本书全面阐述了科学与学术的本性、精神、人的存在,理性、研究、教育与传授、交流、大学作为一种制度等内容。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份大学之理念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大学之理念读后感一与纽曼的《大学的理念》,加塞特的《大学的使命》相比,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之理念》有点儿名不见经传。
然而在觅他的另一本更加出名的书《什么是教育》而未果的情况下,借得此书,原本只打算一抒心中郁闷的我,却有了阅时欣喜、阅后赞叹的意外收获。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
译文读来,睿智而富于激情,它像是火焰的第三层,由知与情引发,又包含着知与情,在广漠的时空中,不可扼抑地芳华璀璨。
这本小书有三点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雅氏认为,“大学之理念从人类基本的求知意志中获取它开展教育活动动力”,而“统一性(oneness)与整体性(wholeness)是人类求知意志的精髓所在”。
我服膺此论,因为它将情志与认知从人性最根源的深处结合起来了。
如果我们一生中能把认知活动与自己情感意志统合起来,就能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增加个人的幸福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财富。
换句通俗的话就是说,“我们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做自己擅长做的事”。
第二点是雅氏对于技术活动的判断:“所有技术活动的基础在于那种深思熟虑的意志,这种意志试图在这个世界上实现更加丰满的人类存在。
”我想这一点仍是现代每一位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所应铭记在心的。
而且,“如果说大学是服务于科学与学术的,而科学与学术又只有在它们作为整个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时才是有意义的,那么,这种精神生活无疑就是大学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如果大学生在校而不能体验和参与这种精神生活,我们也许可以判断这个学生并没有接受真正的大学教育。
第三点是他对于人才的见解。
“对于大学的生存来说,最关键的是它要依靠人,而非制度,因为制度说到底不过就是一个物质前提而已”。
唯其如是,面对目前令人颇有微词的中国大学体制我们才能始终怀抱对教育事业的美好希望和坚定信念。
何谓大学?——读《大学之理念》有感
何谓⼤学?——读《⼤学之理念》有感何谓⼤学?——读《⼤学之理念》有感观百科见⼤学之释义有三:⼀、泛指实施⾼等教育的学校,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等教育机关,包括综合性⼤学、学院、⾼职⾼专等。
⼆、特指多科系的⾼等学校,⼀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科)和⾃然科学(理科、⼯科)⽅⾯的各种专业。
三、太学。
太学已经作古,⾃不必去较。
前两种解释乃从⼤学之专业性、功能性阐释,虽正确,但不免呆板⽚⾯。
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对⼤学的理解是“⼤学者,‘囊括⼤典,⽹罗众家’之学府也。
”1917年在北⼤就职演说上⼜提出“⼤学者,研究⾼深学问也”。
他认为“治学者可谓之⼤学,治术者可谓之⾼等专门学校”。
西⽅的红⾐主教纽曼认为⼤学是⼀个提供博雅教育,培育绅⼠的地⽅。
⼤学是教学的机构,是培育⼈才的机构。
⼤学之⽬的在传授学问,⽽不在发展知识。
⽽与之相反,德国教育家洪堡德则认为⼤学为研究中⼼,教师的⾸要任务是⾃由地从属于“创造性的学问”。
佛兰斯纳说任何成功的研究中⼼都不能替代⼤学,但他同时⼜指出“⼤学之⽬的不⽌在于创发知识,也在于培育⼈才”。
另外佛兰斯纳认为⼤学应该是时代的表征,不应该随社会的风尚、喜恶⽽乱转。
美国的教育家却⼜主张⼤学应该成为社会服务站,⼤学教授即学⽣应该紧跟时代脚步为社会进步做贡献。
此外关于⼤学之见解不胜枚举。
前⼈之述备矣,然则⼜往往相抵牾,莫衷⼀是,令后学者不知所从。
正所谓“⼀千个⼈眼中有⼀千个哈姆雷特”,是极。
近⽇拜读⾦耀基先⽣所著《⼤学之理念》,对“何谓⼤学”颇有感触,有了⾃⼰的⼀点看法,于此⼀提。
⼤学⾃有其性格、⽓质。
正如⼈有性格⽓质,⼤学亦有其性格⽓质,或狂放、或庄正、或淡雅、或质朴、或......⼤学以其之独特性格⽓质⽽⾃成⼀家,有所区别于其他,也凭此吸引学⼦,获得社会尊重。
⼤学性格、⽓质由何⽽来?⼜见之何处?⼤学初成亦是⼀死物尔,空有⼟地、建筑、设配,⼀旦教师、学⼦⼊住,校训校歌作成,⼤学便始有了灵魂,亦有了其性格⽓质。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读书笔记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读书笔记利用寒假时间,认真研读了香港中文大学原副校长金耀基先生所著的《大学之理念》一书,这本书是金耀基对大学的理念、性格及发展的精微论述,并涉及到人文与科学的文化观的论争、大学的世界精神、通识教育,以及在世纪之交大学理念与角色的转换、现代性、全球化与华人教育等问题。
《大学之理念》这本书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却至今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我不知道该说金耀基太有先见之明,还是我们的教育太过滞后呆板。
以下是书中所述部分内容,在我看来是十分有价值的,现摘录下来,便于今后认真消化理解,也希望能对其他感兴趣之人有益。
一、现代大学之源头与原义现代大学的直接源头是欧洲中古世纪的大学。
英文university一词的前身有二,一是studium generale,一是universitas。
studium generale是指“一个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的地方”,而非指“一个教授所有课程的地方”;中古时universitas一词则指“一群老师宿儒(masters)或一群学生所组合的学术性的行会(guild)”。
中古大学中以法国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勃隆拿(Bologna)为最早,是中古大学的原型。
中古大学与宗教密不可分,大学最早是寺院形态,13世纪则是教堂形态,之后才具有行会性格,并从宗教中逐渐解放出来。
(教师之所以称为教师,应该与此密切相关)中古大学最值得一提的是其世界精神、超国界的性格。
14世界欧洲在学问上有其一统性,它有共通的语言(拉丁),共同的宗教(基督教),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地云游四方。
现代大学的超国界性格的基础则不在共同的语言或宗教,而在科学的思想,而在共认的知识性格。
此所以现代大学之间常有学术会议、交换计划等等。
二、大学理念之演进大学的理念(理想和性格)几个世纪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
19世纪(1852年)英国牛津学者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培养绅士的地方,认为大学之目的在“传授”学问而不在“发展”知识,纽曼心中的大学应培育之绅士乃指通达而有修养与识见之文化人。
大学的理念读书报告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增订版)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2008 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西方的希腊与罗马,但现代大学的直接源头则是欧洲中世纪的大学。
大学是中古的特殊产物。
中古大学与宗教联系密切,大学最早是寺院型态,13世纪则是教堂型态,之后才成为基尔特性格,并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12世纪出现的法国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勃隆那大学是中古大学的原型。
今日的大学,牛津和剑桥可能是最保有中古大学的古典性格的。
中古大学具有世界精神和超国界的性格。
共通的语言,共同的宗教信仰,让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云游四方,探讨学术,并受到异域大学的款待。
与中古大学不同,现代大学的超国界性格则不在共同的语言、宗教,而在科学的思想和知识性格。
P3论大学之理念的著作与文章不知凡几。
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培育绅士的地方,大学的目的在“传授”学问而不在“发展”知识。
19世纪末,洪堡德等在柏林大学的改革,标举大学的新理念,他们认为大学是“研究中心”,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从事“创造性的学问”。
P4美国大学的先驱佛兰斯纳则认为“成功的研究中心不能替代大学”,大学之目的不止创发知识,也在培育人才。
他给“教学”与“研究”同样重要的地位。
同时他认为大学不是社会的“服务社”,而是“时代的表征”,大学不能随波逐流,见风使舵,应保持批判精神。
德国哲人耶士培大学是师生忠诚于真理探寻的社会而已,真正的大学必须有三个组成,一是学术性之教学,二是科学与学术性之研究,三是创造性之文化生活。
在他,大学是知识性的社会,具有学术自由和容忍精神,模铸整全之人是大学之目的之一。
他认为,大学知识应有一整全的存在,大学是一有机的整体,而非无关联的学科的聚合。
因此,虽然他重视大学的尊严与独立性,但他主张将“技术”引入大学。
二战后,世界各国大学蓬勃发展,美国大学的发展成为世界耀眼的光环。
P7-p8克尔指出,美国大学既承继德国中研究指传统,又承继英国大学重教学之传统,并发展处自身之性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读《大学》有感范文一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
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
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
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
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
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
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
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
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
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
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
说的十分有道理。
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
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但还是发现作为一名校长的致命缺陷,在这本200多页的书里,共16篇文章。
越是往后看,发现他的观点和依据都只是不断的重复罢了。
从纽曼的《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佛兰斯纳的《universities》、耶士培的《the ides of the university》到前加州大学校长Chark Kerr 的《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一直反复讲反复讲,几句话是一样的,引用的话也是一样的。
再者就是引用哈佛前校长艾略特、剑桥大学艾雪培爵士的话。
之前大致翻了一点刘道玉校长写的《创造:一流大学之魂》,发现也有这个问题。
不断的引用别人的话来佐证自己,给人的感觉就是观点的堆砌,毫无原创性可言。
当然作为知识的普及来看,这种书应该还是有点价值的。
其实,读《大学之理念》,最让我感触颇深的就是介绍《剑桥书院制的特色》。
我才发现大学可以这样来运作。
剑桥的特色是他的书院制(collegiate system)。
他说“从伦敦去剑桥,你心中只有一个剑桥大学,但是到了剑桥,则你只看到一个个的书院。
诚然,书院是剑桥的灵魂,讲剑桥不讲书院,就像讲《王子复仇记》漏了丹麦王子。
”书院最好的就是老少“居其一堂”,也就是哈佛的Lowell讲的舍屋制(House system),老少居其一堂,朝夕切磋。
不仅有利于校园学术气氛的培养,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
不像现在的大学,老师大部分不住在学校,院士也大都数是在天上飞的。
上完课就拍拍屁股走人。
学生与老师之间连课业都很少交流,又何来朝夕切磋呢?校长自己都不常在学校,又怎么知道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状况呢?都是在YY的学生们的想法罢了!剑桥的书院制中,院士与书院的关系是及其有趣的。
过去,书院可以说是一“全面性组织”(total institution),书院和院士有最全面性的结合。
数院对院士有最全面的“占有欲”,它不但要院士对它精神上有完全的认同,并且要院士对它在形体上有彻底的归属。
读《大学之理念》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大学之理念》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大学之理念》有感高辉暑期炎热,在家读书不失为让人心静的选择。
于是,买来学校暑期读书推荐书目之中的《大学之理念》细细品读。
《大学之理念》的作者是金耀基,他是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国内外大学、知识等方面均有深刻理解,在此方面的建树甚高。
这本书中,对大学的性格、大学的世界精神、剑桥书院制、大学之功能与大学生的责任观、以及大学教育的定性这些方面阐述了大学的理念。
有幸读到此书,也是感想颇多,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大学的本质金教授在书中提到,“大学越变得重要,就越需要对大学之理念与功能作反思。
不夸大地说,大学之发展方向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文明之性格。
”在目前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在大学里学到什么也正是大学的本质所在。
“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执着的心态。
”大学的本质,一直以来都被不断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大学应该是一处清净之地,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储备能量,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
二、剑桥的书院制书中提到剑桥的书院制,“书院是剑桥的灵魂,老少居其一堂,朝夕切磋,不仅有利于校园学术气氛的培养,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
”剑桥给予学生的是时时刻刻都能实现师生相互切磋、交流、学习的场所。
在这一点上,暑期刚刚开始时,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中,谢守成教授介绍到华师大的“三个午餐会”,学生可以直接与校领导、教授、青年教师面对面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形式活泼,倍受学生欢迎,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建立一个自由的沟通平台。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平台真的很有必要,不论是剑桥的书院制,还是华师大的午餐会,都是保持大学的本质,帮助大学增强办学质量的好办法。
而且不是任由浮躁的社会风气横行于大学校园内。
“大学之理念”读书笔记
“大学之理念”读书笔记1. 大学是一个人可以在这里自由地探索真理、教授真理的地方,也是一个人们可以为了这个目的蔑视一切剥夺这种自由的人的地方。
2.大学是一个人们必须通过真正的思考和生活来发现自我的地方。
3.大学是这样一处所在,在这里,凭着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一段特定的时光被专门腾出来尽最大可能地培养最清晰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
人们出于寻求真理的唯一目的而群居于此。
因为这是一项人权:即在某个地方人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探求真理,并且是为真理而真理。
4.国家和社会对于大学又有一种现实的预期,因为大学为公共服务领域内那些需要具备科研能力和学术训练的职业提供了毕业生。
5. 没有这种意志的驱策,人根本就不可能竭尽全力地臻于思维的极致。
如此说来,大学自然是服务于实际目的的机构。
但它实现这些目的是靠一种特殊精神的努力,这种精神一开始的时候是超越这些实际目的的,它这样做只是为了以后以更大的清晰度、更大的力度、更冷静的态度返回到这些目的中。
6. 如此看来,大学就是一个讲以献身科学真理的探索和传播为志业的人们联合起来的机构。
因为真理可以用系统的研究获得,所以科学研究就是大学的第一要务。
因为真理的范围远比科学的范围要广,所以科学家必须作为一个人,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专家,投身到探索真理的事业中去。
第一部精神生活第一章科学与学术的本性1. 科学与学术所呈现出来的是这样一种知识:它是讲究方法的(methodical),是有内在说服力的(cogent),是普遍有效的(universally valid)。
2. 首先,科学和学术与一种方法上的自觉(a sense of method)密不可分。
我正在烟具的课题本身决定了我得出结论的方式。
我的方法决定了我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我所能运动的材料的范围。
与科学思维水火不容的,是随心所欲的主观臆断和一厢情愿的迷信盲从。
3. 只有我们理解了知识所有以获致的方法,只有我们理解了知识的出发点和意义,它才能保持其相对性。
2024年《大学》读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大学》读书心得体会《大学》是一本经典的儒家思想著作,深受广大读者所喜爱。
在读《大学》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和影响,从中汲取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下面是我在阅读《大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以供参考。
第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内外圣修,外圣修者,必先内圣修。
”《大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内心纯洁,自身修养过硬,才能做到言行一致,发挥正面示范作用。
在家庭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家人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
而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领导国家,为人民谋福祉。
第二,知行合一的思想。
“知者动而行之,行者知而愈进。
”《大学》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贯彻。
只有在行动中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这一点对于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有很深的影响,让我明白了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更是为了运用。
只有勇于实践,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三,习惯养成与人格塑造。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
”《大学》中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观点,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日益进步;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道德,才能不断减少缺点,优化自己的品格。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天人合一的思想。
《大学》认为天地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人应当和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这种观点对于我来说,启示了我需要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融入周围的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使命,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品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触动,让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发展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品格。
只有通过教育,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独立,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大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本
《大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大学》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理性的经典著作,是我大学期间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
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对学习、人生和人际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下面是我在阅读《大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被书中所传递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所打动。
《大学》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为宗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读过《大学》,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塑造。
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句话。
只有先修身养性,才能做到家庭和睦,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的本质,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的素质。
无论是学术上的成就,还是事业上的成功,都不能替代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通过读《大学》,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修身之路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而我应该怀着谦虚的心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
其次,《大学》还启发了我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思考。
书中强调“格物”、“致知”,提醒我们要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在面对知识时,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更要注重实践运用。
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并且能够更广泛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同时,《大学》中还提到“致广大而尽精微”,这让我明白学习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需要对知识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追求真知。
此外,《大学》还给了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和启示。
书中强调“讲信修睦”,意味着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真诚待人、尊重他人。
我深感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和沟通,我们可以共同进步、互相促进。
做到“讲信修睦”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还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为个人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做到尽善尽美。
虽然《大学》是一本古书,但它的观点和理念依然发人深省,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学的博雅理念心得体会和感悟
大学的博雅理念心得体会和感悟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广泛的人文社会知识。
这是大学博雅理念的基本要求。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大学博雅理念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五方面介绍我对大学博雅理念的心得体会。
第一,大学博雅理念让我们了解世界。
在大学里,我们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和知识。
再加上广泛的课程设置,大学成为了扩大视野的绝佳平台。
学习博雅课程,比如文学、历史、哲学等,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代世界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通过对前人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更好地与世界互动。
第二,大学博雅理念让我们开拓思维。
博雅课程通常要求学生进行思维剖析和综合分析,这时我们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维。
这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更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创新精神,这是现代社会所需的重要素质。
同时,博雅课程还可以拓宽知识面和见识,让我们在深入自己专业的同时,能够参与更广泛的话题讨论,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第三,大学博雅理念让我们有更丰富的生活。
生活不只是对专业知识的追求,还应该有追求艺术、文化和人文的一面。
大学博雅课程通常会涉及到桥牌、音乐、艺术等方面,这些课程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不同的美学和文化风格,还可以增加我们的课外生活色彩,培养我们的个人兴趣爱好和赏析能力。
第四,大学博雅理念让我们更有担当。
大学生不仅是专业人才的熏陶,更是社会公民的参与者。
大学博雅教育注重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要求学生具有责任感、爱国精神和公民道德。
只有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第五,大学博雅理念让我们更加自信。
了解广泛的人文社会知识,不仅能够培养我们的文化自信,在与人交往时也更有信心和底气。
同时,博雅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知行合一”,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我们有更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全方位的素质提升会让我们更加自信,更有底气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编范文】大学之理念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
草草看完了金耀基的《大学之理念》。
这位曾经的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讲到了
大学的精神、大学的内涵云云。
但还是发现作为一名校长的致命缺陷,在这本200多页的书里,共16篇文章。
越是往后看,发现他的观点和依据都只是不断的重复罢了。
从纽曼的《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佛兰斯纳的《universities》、耶士培的《the
ides of the university》到前加州大学校长Chark Kerr的《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一直反复讲反复讲,几句话是一样的,引用的话也是一样的。
再者就是引用哈佛前校长艾略特、剑桥大学艾雪培爵士的话。
之前大致翻了一点刘道玉校长写的《创造:一流大学之魂》,发现也有这个问题。
不断的引用别人的话来佐证自己,给人的感觉就是观点的堆砌,毫无原创
性可言。
当然作为知识的普及来看,这种书应该还是有点价值的。
其实,读《大学之理念》,最让我感触颇深的就是介绍《剑桥书院制的特色》。
我才发现大学可以这样来运作。
剑桥的特色是他的书院制(collegiate system)。
他说“从伦敦去剑桥,你心中只有一个剑桥大学,但是到了剑桥,则你只看到一个个的书院。
诚然,书院是
剑桥的灵魂,讲剑桥不讲书院,就像讲《王子复仇记》漏了丹麦王子。
”书院
最好的就是老少“居其一堂”,也就是哈佛的Lowell讲的舍屋制(House system),老少居其一堂,朝夕切磋。
不仅有利于校园学术气氛的培养,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
不像现在的大学,老师大部分不住在学校,院士也大
都数是在天上飞的。
上完课就拍拍屁股走人。
学生与老师之间连课业都很少交流,又何来朝夕切磋呢?校长自己都不常在学校,又怎么知道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状况呢?都是在YY的学生们的想法罢了!
剑桥的书院制中,院士与书院的关系是及其有趣的。
过去,书院可以说是一
“全面性组织”(total institution),书院和院士有最全面性的结合。
数院对院士有最全面的“占有欲”,它不但要院士对它精神上有完全的认同,并且要
院士对它在形体上有彻底的归属。
……过去的院士真是以院为家,以院为天地,读于斯、长于斯、教于斯、老于斯、乃至死于斯……书院与院士的结合是建立
于资源与情感的基础之上的。
合则留,不合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