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二单元检测卷(附答案)
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各节配套习题含答案
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过关练]现代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但地球早期大气的成分却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
现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很少,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现代大气中的氧气,其主要来源一般认为是( )A.二氧化碳被微生物分解B.生物分解有机物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火山喷发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②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③臭氧可以大量吸收波长更短的太阳紫外线④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C 2.C[第1题,一般认为,现代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2题,臭氧吸收的是波长较长的紫外线,波长更短的太阳紫外线被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吸收。
](2021·湖南常德高一期末)跳伞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现存最高跳伞纪录约为4.1万米。
据此完成3~4题。
3.最高跳伞纪录保持者起跳的高度处在大气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4.最高跳伞纪录保持者下落过程中( )A.气压越来越低B.呼吸越来越困难C.温度越来越高D.温度先下降后上升3.B 4.D[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现存最高跳伞纪录约为4.1万米,所以最高跳伞纪录保持者起跳的高度处在平流层。
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最高跳伞纪录保持者下落过程中先后经过平流层、对流层,最后达到地面。
其中平流层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因此最高跳伞纪录保持者下落过程中温度先下降后上升,D项正确、C项错误;随着海拔的下降,气压越来越高,呼吸越来越通畅,A、B项错误。
]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
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期末复习综合检测题
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二综合检测题(三)下图示意我国近十年来15-64岁人口变动情况,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近十年来,15-64岁人口比重( )A.逐渐上升 B.逐渐下降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2.据图分析我国未来会逐渐面临的人口问题是( )A.人口总数锐减B.人力资源短缺C.人口增长过快D.人口素质下降3.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睡城"也叫"卧城",伴随着大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现在主要指的是在大城市边缘的大规模社区或居民点。
"睡城"医疗、教育、商场等城市配套设施较缺乏,但房价或租金较低,交通较便利,便于人们"潮汐式"的与母城之间流动。
下图示意某中心城市周围不同类型的居民点。
据此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4.图中四地最可能为"睡城"的是()A.甲B.乙C.丙D.丁5."睡城"的特点是()A.不仅承担母城过密的人口,还承担了母城的工业B.与母城之间车流量最大的时段是中午和子夜C.距离母城较近,且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上D.房价低,基础设施齐全,经济活动十分活跃6.最可能分布在中心城市的产业部门是()A.仓储中心B.金融服务业C.食品加工厂D.批发市场城市相对收缩是指城市相对周边区域而言城市人口密度相对下降的一种现象。
图2是2006—2015年湖北省城市相对收缩格局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关于城市收缩总体格局说法正确的是( )A.距离武汉越近相对收缩强度越大B.150千米圈层区城市扩张多于收缩C.转型扩张城市存在人口流失问题D.150千米外圈层区域城市持续收缩8.影响城市收缩与扩张的直接因素是( )A.人居环境质量B.产业结构规模C.城市地理位置D.城市管理水平9.城市扩张将带来的问题是( )A.区域消费能力下降B.公共设施配套不足C.区域发展差异变大D.城市老龄人口增多半城市化人口是指人在城市,户籍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流动人口。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1-6章共6个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意味着长达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结束。
读我国15~64岁年龄段人口变化图,完成1、2题。
1.2015年后,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A.少儿人口数量减少B.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C.老年人口比重下降D.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2.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我国()A.仍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C.人口老龄化问题能得到解决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缓解答案 1.D 2.A解析从图上只能看出2015年后,我国15至64岁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表示我国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故第1题应选D项。
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生育率提高,但出生的“二孩”真正成为劳动者最起码在15年后,所以,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没有减轻,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用工荒”问题还是会比较紧张。
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下图为香港老年人口5年内增加速度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香港老龄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香港老龄化人口比例在减少B.香港老龄化程度在加深C.香港老年人口增加速度处于持续下降状态D.当香港老年人口增加速度趋于0时,老年人口总数量最少4.伴随着香港人口老龄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将抑制人口向香港迁移②将抑制产业结构升级③带动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内部结构调整④有利于促进香港经济快速发展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 3.B 4.D解析由图中曲线示意图可知,香港老年人口每5年增加速度由1961~1965年的7%左右下降至2006~2010年的不足2%,整体增加速度呈下降趋势,仅在1996~2000年5年间略有上升,这表明香港老龄化程度在加深,但加深的速度趋于平缓。
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
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
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度减小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D)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读“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重预测图”,回答3~4题。
3.对2015年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趋势的预测是基于(A)A.国家较早实施计划生育B.国际劳工会大量输出C.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D.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长4.中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下降(D)A.有助于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B.短期内会导致中国劳动力不足C.短期内会导致国外劳动力的大量输入D.长远看会缓解中国就业压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6万平方千米。
下表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统计数据表”。
读表回答5~6题。
5.新疆A.2010年人口增长已变为“三低”模式B.人口密度增大,已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与本地城镇化无关D.农业人口2010年比2000年大为减少6.新疆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增多,其原因是(B)A.环境改善,合理人口容量增大,自然增长率上升B.矿产资源开发、商贸活跃,劳务输入人口数量增多C.政策扶持、文化教育发展,0~14岁人口比重上升D.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保健水平提高,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15至64岁)数的比值。
如果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人口抚养比下降,就会带来人口红利,反之没有人口红利。
下图表示日本人口红利消失前后经济走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质量检测试题(带答案)
高一地理质量检测2020.3.17一、选择题(共34个,每小题2分)沙特阿拉伯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人口密度仅为15人/平方公里(2016年)。
下图为“沙特阿拉伯简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控制沙特阿拉伯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位置 B.石油 C.地形 D.绿洲2.限制沙特阿拉伯环境承载力的资源“短板”是()A.光热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土地资源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天津。
近年来,由于城际就业、居住等条件的差异,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和生意人在京津城际高铁上演绎着“双城记”,他们以每日、每周、每月的周期奔波在这条线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工作在北京”的主要原因是()A.北京就业机会多,人均收入高B.在北京工作体面,声誉好C.北京劳动密集型工业发达D.北京社会福利制度更完善4.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演绎“双城记”得益于()A.政策支持 B.交通改善 C.人口老化 D.逆城市化美国佛罗里达州号称“阳光之州”,旅游和农业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
下图为该州土地利用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每年冬季,美国退休老年人纷纷从北方迁移到此越冬,其主要原因是A.地形平坦B.气候温暖C.森林茂密D.就业率高6.上图农业区中,该州下列经济作物产量占美国比重最大的是A.甘蔗B.棉花C.大豆D.甜菜7.该州城市多沿海分布,与该分布特点形成无关的是A.内陆多沼泽分B.临海交通便利C.临海开发较早D.临海地形平坦读“某国某地区人口密度与海拔的相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该图所示最有可能反映的地区是()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的过渡地带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的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的过渡地带9.该地区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下图为不同气候区世界人口容量测算柱状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检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6道)1.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了人口迁移。
下图中的A、B、C是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其中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的是()图1 人口迁移示意图A.a1→b1 B.a1→a2 C.b1→b2 D.c1→c22.下列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镇必然导致城镇环境的恶化B.人口迁出,对迁出地只有利,没有弊C.向边疆工矿区移民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D.人口迁移会造成国家政局不稳我国2005—2010年的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2,回答3—4题。
图2 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示意3.关于这一时期内人口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贵州的迁出人口数量多于四川B.上海的迁入人口数量多于广东C.浙江的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D.安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天津4.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减慢了皖、赣、黔的城镇化进程D.减慢了沪、京、津的城镇化过程图3中a、b、c表示城镇发展过程。
读图,回答5—7题。
图3 城镇形成与发展区位示意图5.下列有关城镇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的形成都经历了a过程B.b过程只出现在沿海地区C.c过程早期与商业活动关系密切D.大城市的形成只受一种因素影响6.下列城镇的形成经历了a过程的是()A.武汉B.兰州C.大庆D.深圳7.以a过程形成的大城市,为防止出现城镇问题应()A.扩大城市面积,分散布局工业B.控制外来人口,减小就业压力C.优化产业结构,关停并转污染企业D.植树造林,退工还农,恢复生态环境某企业家计划投资建设一个大型茶叶种植园。
据此回答8—9题。
8.较适宜建设茶叶种植园的地区是()A.武夷山区B.太行山区C.祁连山区D.长白山区9.考虑到自然条件,茶叶种植园应选址在()①热带季风气候的丘陵地区②热带季风气候的平原地区③亚热带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地区④亚热带酸性的红壤地区。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次月考试卷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5分)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
由于倒春寒影响,某年初浙南某地茶园遭受重创。
结合“该地此次倒春寒前后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受倒春寒影响的时间是图中的()A.①时段B.②时段C.③时段D.④时段2.为保护茶园在春季免受冻害威胁,可采取的措施有()①滴灌、施肥②加强茶园的通风条件③熏烟、增大湿度④塑料薄膜覆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4.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读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地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地层①~④动物经历地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8.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雷暴是暖湿空气在不稳定环境中强烈上升形成的,常伴有闪电等天气现象。
某年7月18日,有雷暴越过洪泽湖,历时约1小时,强度发生了明显变化,雷暴强度与闪电发生的次数呈正相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A.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B.农作物品种的选择C.农作物生产所选择的地理位置D.农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2.水稻不宜生长在()A.热带季风气候区B.温带季风气候区C.亚热带季风气候区D.地中海气候区3.下列关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成不变的B.自然因素变化较快C.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慢D.各区位因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4.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中,作用越来越大的是()A.气候B.交通运输C.市场D.政策5.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发展立体农业,造成这种农业模式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气候 B.水源C.地形 D.市场6.下列关于澳大利亚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耕作业已实现了商业化和机械化B.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C.世界畜产品的最大产地D.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7.下列关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季风水田普遍分布在亚洲B.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C.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D.亚洲季风水田农业所产小麦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绝大部分8.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特点有()①机械化水平高②水利工程量大③单产低,商品率低④农场经营⑤科技水平低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②⑤9.有关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B.种植的作物是水稻和玉米C.俄罗斯的该类农业一般为国营的D.我国没有此类农业类型10.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一般有()①机械化水平高②地广人稀③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④自然条件优越⑤农业科技发达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11.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俄罗斯12.下列国家中商品谷物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均较为典型的是(①美国②阿根廷③加拿大④澳大利亚⑤南非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13.下列国家的大牧场上,以养牛为主的是()A.美国B.澳大利亚C.新西兰D.南非14.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特点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季风水田农业B.商品谷物农业C.大牧场放牧业D.乳畜业15.促进潘帕斯草原牧场的商品性经营的因素是()A.气候温暖B.地广人稀C.距海港近D.土地租金低16. 下列关于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季风气候区都是水田农业B. 发展中国家没有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C. 乳畜业只分布在发达国家D. 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17.乳畜业的生产对象主要是()A.奶牛B.奶羊C.牛奶D.奶制品南斯拉夫萨瓦河畔有一个农场,一进农场门,映入眼帘的是面积不大的耕地,荡漾着碧波的鱼池,令人悦目的森林,牛羊成群的牧场以及各种各样的加工厂,他们相辅相成,互为利用。
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综合(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某区域人口分布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示区域人口密度大小的因素不包括()A.地形B.河流C.气候D.经济发展水平2.该区域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是()A.居住条件差B.就业困难C.饥饿贫困D.劳动力短缺解析:1.B 2.D第1题,图示地区为北美北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地形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从图中看河流影响较小,选B。
第2题,该区域属于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力短缺,选D。
“舒适型移民”已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人口流动方式。
在经济比较发达,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较高、大众旅游以及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的背景下,许多人要求暂时或永久离开城市喧嚣浮躁的生活环境,寻找一种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舒适型移民”。
据此完成3~4题。
3.“舒适型移民”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地区间()A.环境状况的差异B.就业机会的差异C.经济水平的差异D.投资政策的差异4.“舒适型移民”对迁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有()①增加劳动力②大力开发资源③提升住房价格④劳动服务业发展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3.A 4.B第3题,结合材料分析“舒适型移民”是指人们要求暂时或永久离开城市喧嚣浮躁的生活环境,寻找一种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其客观条件是区域之间环境状况的差异,A正确;“舒适型移民”更多的是考虑环境的舒适,与就业机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投资政策的关联性小,B、C、D错误,故选A。
第4题,结合上题可知“舒适型移民”主要是为了享受慢节奏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迁入地区而言,会提升住房的价格,及带动迁入地劳动服务业的发展,③④正确;该类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享受生活,因而迁入地增加劳动力说法错误,大力开发资源说法也不正确,故选B。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一下地理人教版(2019)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一下地理同步练习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4 分,共计40分)1. 漫画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 )A.环境污染问题B.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C.生态破坏问题D.自然资源衰竭问题2.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一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
下图为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C.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2)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B.调整人口合理容量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3. 读漫画《不堪重负》,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反映了()①人口问题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②人口问题给地球资源造成了沉重压力③人口越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④世界的人口与资源、环境是相协调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漫画反映的问题会导致()①资源短缺②环境污染③生态系统不稳定④劳动力数量充足,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人类生存得更加舒适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4.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国某特大城市2011年7月8日、7月9日天气和空气质量表。
材料二:下图是我国某特大城市上空2011年7月8日、7月9日等温面分布示意图。
(1)该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主要来自()①石油燃烧②汽车尾气③煤炭燃烧④工厂废气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该城市上空()①盛行下沉气流②气流扩散条件变差③出现逆温现象④空气对流显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连日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烈,该城市()①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②臭氧浓度增加③可能出现龙卷风天气④氮气浓度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 目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是( )A.环境问题B.粮食问题C.资源问题D.人口问题6. 读漫画,回答下列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二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
1. 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
A. 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
B. 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
C. 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
D. 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
2.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 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
B. 经济发展太快破坏和改变下垫面性质
C. 释放废热是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
D. 人只要能顺应规律办事,就能改变气候的特点
3. 中生代(距今2.5亿~0.7亿年)( )
A. 我国大陆的轮廓已基本形成
B. 水域中开始出现鱼类
C. 出现大量被子植物,是重要的造煤期
D. 爬行类动物繁盛,且部分向鸟类进化
4.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生物学上统称为( )
A. 原核细胞生物
B. 真核细胞生物
C. 脊椎动物
D. 蕨类植物
5.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
A. 中生代和新生代
B. 古生代寒武纪和中生代末期
C. 古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纪
D.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6. 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
A. 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
B. 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 荷兰人围海造田
D. 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
7. 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 三叶虫→鱼类→恐龙
C. 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
D. 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8. 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海生藻类植物
B. 原核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C. 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
D. 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则不可能促进生物进化
9. 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 )
A. 原始鱼类
B. 古老的两栖类
C. 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
D. 蕨类植物
10. 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地质年代是( )
A. 古生代早期
B. 中生代
C. 古生代晚期
D. 新生代
11. 人类出现的时期是( )
A. 古生代后期
B. 中生代
C. 第三纪
D. 第四纪
12. 下列地理事象不是在新生代出现的是( )
A. 蕨类植物
B. 被子植物
C. 灵长类
D. 第四纪冰期
13.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
A. 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B. 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C. 延缓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D. 使陆地上出现了地下水
14. 人类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是( )
A. 停止或减退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B. 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
C. 不加控制地开发资源,促进社会发展
D. 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15. 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
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16. 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全部灭绝的地质年代是( )
A. 元古代末期
B. 古生代末期
C. 中生代末期
D. 新生代前期
17. 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是( )
A. 温室气体增多可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和酸雨
B.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C. 人口增多、资源枯竭、森林锐减
D. 水资源短缺、粮食缺乏、噪声污染
18. 地质历史上,生命出现以后对环境产生深刻影响的活跃角色是( )
A. 化学演化
B. 生物演化
C. 化学演化和生物演化
D. 以上都不正确
19. 晚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历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可以推知当时环境特点是( )
A. 气候干燥、冷热多变
B. 藻类植物茂盛
C. 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D. 气候湿润、森林密布
20. 我国南方某丘陵山区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粮为纲、开山种粮、越种越荒”的状况,其根本原因是( )
A. 土壤贫瘠
B. 气候干旱
C. 开山破坏了原有植被
D. 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差异大
二、非选择题
21. 读“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完成下列问题。
(1)你认为自然界中有哪些地理事件会导致某物种的灭绝,请列举三种。
(2)图中1650~1950年的300年中,人口大约增加了________亿,物种灭绝了________种。
(3)为什么人口增长过快、过量,会导致物种灭绝?其原因是什么?
22.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当时的地质年代是________代。
(2)该地质年代的典型动物是________。
(3)该地质年代_____植物代替了_____植物,____动物代替了____动物。
23. 下图是我国北方地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环境状况变化,思考后将下列选项填在相应方框内。
(填字母)
A.径流加剧 B.水土流失 C.地表侵蚀 D.气候趋向干旱
24. 澳大利亚不仅没有天然的肉食动物,而且许多“土著”动物保留了原始的特征。
试分析原因。
25. 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城镇示意图”,填空回答图中数字处人类开发利用不当产生的问题。
(1)林区过度采伐森林→______→水土流失→_____→水害。
(2)在林区修建旅游设施和道路→________→水土流失。
(3)上游用水量剧增→河流径流量________→河流自净能力减低。
(4)河沙开采过量→河床堤岸________→河岸后退→水害。
(5)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________→海水入侵。
(6)河流径流量减少、海水入侵→河口________→航道变浅。
参考答案
1-5 CAAAD 6-10 ABCCC 11-15 DAADD 16-20 BABDC
21、(1)破坏各类生态环境(如森林、草地、湖泊、湿地、污染大气、海洋、土壤等),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异常(2)2 40 (3)人与其他生物群争夺生存空间(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群落中的物质流与能量流)。
人类住房及地域联系的扩大侵占了耕地、草地、湿地,使生物丧失了生存的家园;人类过量索取自然资源(森林、草原、生物等)直接破坏物种,使物种减少;环境污染导致一些物种死亡;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壤板结变硬、土地盐碱化等生态破坏,对生物种群构成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战争、核试验及其他意外灾害和事故会导致物种破坏、减少。
22、(1)中生 (2)恐龙 (3)裸子蕨类爬行两栖
23、
24、由于澳大利亚大陆从其形成到现在,环境变化不大,生物进化的速度和程度相对较低,所以没有形成真正的高等哺乳动物和肉食动物
25、(1)森林覆盖率降低(或植被减少) 河湖泥沙淤积 (2)砍伐森林 (3)减少 (4)坍塌(受损) (5)地下水位下降 (6)泥沙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