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期间的货币政策

合集下载

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应对

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应对

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应对在2008年,全球经济遭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始于美国的子贷危机,很快就波及到全球。

危机带来了财政困难、失业、破产以及其他不良后果。

在这些后果中,全球央行通过其货币政策来稳定金融体系和经济成为了一个关键因素。

金融危机期间,许多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来保持经济稳定。

这些举措包括减少基准利率、增加货币供应、购买债券、向银行提供流动性援助等等。

通过这些手段,中央银行试图通过保持利率低和增加资金流动性来刺激经济增长。

其中一个例子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在危机中采取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在其历史上最长达七年的零利率政策中,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

此外,美联储还通过购买长期债券来降低长期利率水平。

这些举措成功地避免了经济停滞,并为美国经济带来了稳定增长。

类似的货币政策也被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采用。

在欧洲,欧洲央行(ECB)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包括降低基准利率、购买债券以及向银行提供流动性援助。

这些举措成功地稳定了欧洲经济,并最终使欧洲走出了危机。

然而,这些政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货币政策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长期的低利率和高流动性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金融市场过热。

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导致金融不稳定和股市泡沫等问题。

此外,在金融危机之后,一些负面影响也开始浮现。

许多国家的债务水平开始升高,货币政策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开始减弱。

这些问题使许多央行开始采用较为谨慎的货币政策,防止长期低利率和高流动性导致更大的经济问题。

总的来说,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的应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央银行通过保持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停滞和更严重的财政困难。

然而,在执行这些政策时,中央银行也必须小心谨慎,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和其他可能的负面影响。

次贷危机以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分析

次贷危机以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分析

次贷危机以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分析作者:郎平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18期一、引言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危机,最终变成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并且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蔓延,虽然中国当时的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中国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使得经济体系经济疲软影响我国贸易出口,为应对经济下滑的风险,为应对经济下滑的风险,政府深化改革金融市场体制,运用恰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促进充分就业,使得物价稳定,平衡国际收支,以实现经济增长。

2008年9月以后,央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约束,并实行灵活的公开市场操作。

在2009年的四万亿的货币供给出台后,当市场经济因为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过热时,在2010后又逐渐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2011年之后我国一直实行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以及制定相关图表对次贷危机以来我国所采取的的货币政策如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以及资产价格渠道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就是信贷渠道在三种渠道中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分析(一)货币政策概定1.货币政策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如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使得人民充分就业,刺激经济增长。

中央银行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支出以及利率,采取方针和措施,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效果三方面。

2.货币政策工具(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以整个商业银行的系统的资产运用和担任经营行为为对象,影响整个社会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

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某些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运用和担任经营行为为对象,只影响某些特定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

3.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分为近期指标和远期指标。

近期指标包括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远期指标包括利率和货币供给量。

次贷危机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分析

次贷危机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分析

次贷危机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分析在次贷危机之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调整。

本文将从次贷危机前后的背景和影响因素出发,对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进行分析。

次贷危机发生在2024年,其主要起因是美国次贷市场泡沫破裂导致的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暴,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我国作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也受到了次贷危机的影响。

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

然而,由于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经济下行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形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首先,我国财政政策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在次贷危机后的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重点推进了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项目。

这一举措既提振了投资需求,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我国财政政策加大了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减免企业所得税、降低增值税税率等。

这一举措既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又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我国财政政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民生。

为了提振居民消费,政府加大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投入。

例如,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资,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在货币政策方面,我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的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首先,央行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了更多的货币流动性,增加了银行的贷款能力。

其次,央行降低了利率水平,降低了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刺激了投资和消费需求。

此外,央行还通过直接投放货币、引导信贷投放等方式,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总的来说,次贷危机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增加投资、减轻税收负担、改善民生等方面。

这些政策举措既提振了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失灵 案例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失灵 案例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案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的案例分析】一、引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过程。

然而,并非所有的货币政策都能够如期发挥作用,有时会出现传导机制失灵的情况。

本文将通过分析案例,探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现象,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二、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的典型案例。

在此次危机中,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通过大幅度降低利率和大规模的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具体来说,这是因为金融机构在低利率环境下进行了过度放贷,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日本失去二十年另一个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的案例是日本失去二十年。

自1990年代初以来,日本一直试图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

然而,尽管日本央行多次降低利率并进行量化宽松政策,经济依然陷入停滞状态,通货紧缩问题也得不到有效改善。

这表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日本的情况出现了失灵,甚至因为长期的失效,导致了“失去二十年”的现象。

四、原因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依赖于市场的预期和信心,当市场预期与中央银行政策的预期不一致时,就会导致传导机制的失灵。

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容易导致传导机制的失灵,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传导通道更加错综复杂。

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配套也会影响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五、影响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会带来严重的宏观经济影响。

失灵的货币政策将无法有效地调控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容易导致经济波动和通货紧缩。

失灵的货币政策还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另外,货币政策失灵还会削弱中央银行的政策信誉和市场预期,影响货币政策的长期可持续性。

六、结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是一种严重的宏观经济问题,需要引起政府、中央银行和市场的高度重视。

次贷危机期间的货币政策.

次贷危机期间的货币政策.

次贷危机期间的货币政策摘要:次贷危机期间,为避免经济重陷大萧条的危险境地,美联储不遗余力应对危机。

FOMC在次贷危机期间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整,二是与外国中央银行之间进行的外汇流动性掉期。

联储委员会的救市行动在整个危机过程中有几个转变,一是从调贴现率到提供流动性再到直接购买问题资产,二是单独行动到联合行动。

次贷危机本质上更多是一场金融危机,首先体现在金融部门的危机上。

经过次贷危机,美联储出现了三方面转变,这是历史上所没有的。

第一,美联储的政治独立性面临挑战。

次贷危机期间(特别是危机中后期),美联储与财政部的频繁合作,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其独立性削弱的一个表征。

第二,金融监管改革赋予美联储更为广泛的权力,包括微观金融监管。

第三,零利率环境下,美联储将主要使用量化宽松政策以稳定经济。

关键词:次贷危机;非常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金融冲击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后,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迅速降息50个基点,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前所未有的1%,低利率环境促成了流动性过剩,而流动性过剩则成为次贷危机的温床。

次贷危机发端于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

优惠的初始付款条件和长期内看涨的房价使得借贷双方都愿意接受较为苛刻的条件。

然而,2006-2007年,利率开始上升,房价开始下跌,贷款违约和丧失止赎权增多。

一、次贷危机期间的经济背景在次贷危机发生前的几年时间里,亚洲新兴国家和产油国的资金涌入美国,与低利率共同构成了2002-2004年的信贷宽松环境,引起了房地产泡沫。

作为房地产泡沫的重要组成部分,MBS迅速增长。

MBS依靠抵押贷款的利息和房价上涨获取收益,这一金融创新使得全世界的投资者都能投资于美国房地产市场。

但是,2005年4月-6月,次级债贷款违约率开始上升。

2006年6月,住房价格达到顶部。

衍生品交易脆弱的背书标准、不良的风险管理操作、金融产品日益复杂和不透明以及过度的杠杆使得金融系统变得异常脆弱。

美国两次金融危机中的货币政策转变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两次金融危机中的货币政策转变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两次金融危机中的货币政策转变及对中国的启示引言金融危机是一个国家面临的重大挑战,对经济、金融体系和市场信心都会造成严重冲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发生了两次重大金融危机,即“1987年黑色星期一”和“2008年次贷危机”。

这两次危机对美国的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冲击,包括中国。

本文将分析美国在这两次危机中的货币政策转变,并探讨对中国的启示。

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发生了一次引起全球震动的崩盘,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这次崩盘导致股票市场价值暴跌,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国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

首先,美联储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联邦基金利率。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投资,并提振市场信心。

此外,美联储还通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来缓解金融市场的紧张局势。

通过这些措施,美国在短期内稳定了金融市场,并重建了市场信心。

对中国的启示:从这次危机中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及时的调整对应对金融危机至关重要。

中国需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以应对潜在的金融风险。

2008年次贷危机2008年,美国发生了一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这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

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市场的动荡波及全球,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次危机中,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新的货币政策。

首先,美联储再次降低了联邦基金利率,并推出了大规模的货币政策刺激措施,例如量化宽松政策。

此外,美国还采取了一些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如货币互换和直接购买债券。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提供流动性,稳定金融市场,并刺激经济增长。

对中国的启示:这次危机表明,货币政策的创新和灵活性对应对金融危机至关重要。

中国应该积极引入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如货币互换和直接购买债券,以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并在金融危机出现时能够有效应对。

对中国的启示美国金融危机中的货币政策转变给中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美国两次金融危机中的货币政策转变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两次金融危机中的货币政策转变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两次金融危机中的货币政策转变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20世纪30年代一场席卷世界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整个西方社会遭受了重创,美国最终成功应对了这次危机;80年后,美国的金融体系又出现了危机,殃及全球金融市场。

本文通过对比两次危机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为我国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提供参考,确保经济稳健增长。

【关键字】大萧条次贷危机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启示一、引言货币政策对国家经济体系的管理至关重要,在经济动荡时期更是如此。

本文以美联储在两次金融危机中采取的货币政策为导向,总结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和应用,以期为我国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提供借鉴。

二、大萧条时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的救助方案一直被人们所诟病,甚至有学者认为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常规经济波动在不确定的经济政策作用下的“经济灾难”。

1929—1933年,美国货币存量下降35%,狭义货币M1同期下降25%,政府实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使本已陷入困境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

罗斯福总统上台后,将货币政策作为反危机的重点,采取大规模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从1933年开始,美国货币供给急剧膨胀,到1937年,美国货币供给与1933年相比增加了将近42%。

罗斯福总统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从根本上为大萧条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三、次贷危机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及创新1、危机发生后美联储采取的常规货币政策2007年夏以来,美联储为了应对危机采取了包括降息在内的多项果断措施。

针对危机的扩散和经济的低迷,从2007年9月开始到2008年12月底,美联储连续九次降息,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25%下调至0.25%,共下调500个基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走完了所有的降息路。

利率调整政策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十分罕见。

目前,美联储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维持在0到0.25%之间。

2、美联储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创新(1)针对交易商的工具创新。

随着危机的深入发展,2008年3月开始,回购市场的压力不断增加,回购融资量大幅下降,相应地,成本在提高。

次贷危机我国应对措施

次贷危机我国应对措施

次贷危机我国应对措施
次贷危机是指2007年爆发的美国住房贷款危机,由次贷风险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对于我国来说,次贷危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应对,成功降低了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以下是我国应对措施的一些例子:
1. 加强金融监管:我国政府加强金融监管,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特别是对于房地产、债券等领域,加强了监管力度,限制了风险的扩散。

2.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支出和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稳定就业。

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以及农村和城镇的发展,以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3.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了货币供应的稳定,维护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此外,还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

4. 促进消费升级:我国政府鼓励人民增加消费,同时推动消费升级。

通过减税、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等措施,激发消费动力,推动经济增长。

5. 发展新兴产业:政府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特别是在科技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创
新驱动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消费升级以及发展新兴产业等措施,有效化解了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次贷危机发展过程及影响

次贷危机发展过程及影响

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始发于次贷危机。

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

一、次贷危机发展过程次贷危机与21世纪初的宏观经济政策很有关系。

这个时期,美国刚刚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裂、911事件等后,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放大,资金流失,经济疲软,市场信心遭受打击。

政府希望通过降息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号召美国人买房,用房地产拉动美国经济。

商业银行和房贷机构也实行了极为宽松的放贷政策,发放大量的次贷。

因此催生了2003-2006年持续的房市繁荣和房贷猛增,产生了“房地产泡沫”。

正常情况下,发放次级贷很谨慎,但是当时银行完全不顾违约风险,因为银行认为,在房价上升的环境下,即使贷款者还不起钱,银行也可以将房子拍卖回收贷款保证收益。

并且当时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都参与到资产证券化交易中,银行发放贷款后不会自己持有,而是将这些贷款分级、分类、打包卖给投资者。

将这笔贷款分成了1万份,任何人都可以购买一份这笔贷款的证券化产品。

比如高盛、美林这些投行会去买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

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很多金融衍生品,比如MBS为了迎合需求,会重新设计成CDO,分成不同的层级。

而且投资者担心违约风险还会去购买CDS,类似于一种保险。

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有高利润、高杠杆,但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

2004年底,美联储走上加息历程。

2006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升至5.25%,并维持14个月。

随着利率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加重,房屋抵押贷款违约率越来越高。

2006年中期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房价下降。

甚至很多贷款者会选择战略性违约。

例如,200万的房子,需要还银行150万。

但两年后房价下跌,只值100万了,就选择不还了。

银行拍卖收回也只有100万,损失了几十万。

这使得很多房贷机构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

2007年二季度就有超过20多家房贷机构宣布破产。

因为和次贷相关的贷款收不回来,以次级贷款为基础发行的债券和衍生品也不值钱。

中美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中美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中美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效应分析[提要]金融危机爆发后,中美两国政府采取各种经济救助措施,特别是两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市场流动性,恢复了投资者信心,提振了实体经济增长。

但是,两国在治理金融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中国的负面影响局限于中国内部,而美国的负面影响则扩展到了全球。

关键词:中美;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效应2007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经历了从“从紧”到“宽松”再到“稳健”的过程,主要使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

美联储则使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和创新的货币政策手段,并通过量化宽松的美元政策对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的干预,中美两国货币政策显现出不同的效应。

一、中国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的效应(一)积极效应1、实现了“保增长”的目标。

2008年11月末党中央、国务院投资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的实施和中国人民银行10万亿元的配套信贷投放,扭转了中国自2008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一季度GDP一路下滑的局面(2008年一季度11.3%,2009年一季度6.6%),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GDP呈现逐渐增长趋势,2009年实现了8.9%的目标,2010年和2011年GDP分别以10.8%和9.2%增长。

2、支持了重大项目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重点进行对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生态环境等重大项目的信贷投放,庞大规模的信贷投放,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带动了钢铁、水泥、机械等先行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扩大了内需。

3、保障了民生工程实施。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加大了对就业、教育、保障房、灾后重建等民生工程建设的信贷投放,截至2010年累计发放保障性住房贷款126亿元,支持了160个项目的建设,实现中央财政贴息贷款230亿元,逐步实现了改善民生的目标。

(二)消极效应1、形成了市场泡沫。

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和人民银行10万亿元天量信贷的投放防止了经济下滑,扭转了市场信心,但也积累了大量的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美国次贷危机是指2007年至2008年期间,由次贷抵押贷款和改良型抵押贷款的违约问题所引发的金融危机。

这一事件也给全球带来了广泛的影响。

以下是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1.低利率政策:在2001年至2003年期间,美国央行为了应对全球经济放缓和2001年“9·11”事件的影响,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维持了非常低的利率水平。

这一政策吸引了大量资本投入房地产市场,使得房价不断上涨。

2.次贷抵押贷款:在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联邦政府强行推动实施低收入家庭购房政策,一些金融机构开始发行名为次贷抵押贷款的产品,这些产品被发放给那些信用记录不良的借款人,而这些借款人购买的房产价值很难与借款的金额相匹配。

3.说谎者传统:在次贷抵押贷款的市场中,出现了一个说谎者传统(Liar's Loans)。

这种贷款可以不需要借款人提供任何证明文件,银行只需要一个“会说话的”借款人即可。

这种差点像赌博的做法使得不良借款人的数量不断增加,从而损害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信誉。

4.衍生性金融产品的滥用:银行和投资者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率,开始滥用衍生性金融产品(Derivatives)等高风险投资工具,例如用于P2P(人对人)贷款的证券化(Securitization)和抵押贷款债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这些工具扩大了危机的规模,使得许多金融机构的信用受到严重威胁。

5.市场失灵:所有这些原因在市场中混合起来引发了一个危机,当房价开始下跌时,发放抵押贷款的美国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很快就爆发了违约风波,这也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扩散和影响。

总之,美国次贷危机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过度贪婪和不负责任的金融实践,以及对风险和潜在危机的忽视。

这一事件成为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引发了对金融体系改革的呼声。

关于次贷危机后的思考

关于次贷危机后的思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个人财务风险的管理
01
02
03
建立个人财务规划
制定合理的预算,控制支 出,储蓄和投资计划,确 保财务状况稳健。
避免过度借贷
谨慎借贷,了解借贷成本 和风险,避免陷入债务困 境。
多元化投资
分散投资风险,降低资产 波动,实现长期财富增值 。
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规范财务管理流程,降低财务风险。
债券市场的投资策略
总结词
谨慎选择,控制风险
详细描述
次贷危机后,债券市场的风险也相应增加,投资者需要谨慎选择债券品种和发行主体。建议选择信用 评级较高、偿债能力强的债券,并合理配置不同期限的债券,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策略
总结词
审慎决策,关注市场动态
详细描述
次贷危机后,房地产市场的走势较为复杂,投资者需要审慎决策。在投资前要对 市场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当地的政策、经济状况和市场需求。同时,关注市场动 态,灵活调整投资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关于次贷危机后的思考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次贷危机概述 • 次贷危机后的经济环境 • 次贷危机后的政策调整 • 次贷危机后的投资策略 • 次贷危机后的风险防范
01
次贷危机概述
次贷危机的定义
次贷危机是指由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 出现违约,引发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恐慌,导 致信贷市场紧缩和金融体系动荡的经济危机。
结构性改革
为了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各国政府在劳动 力市场、金融体系、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
金融体系的改革和监管
加强金融监管
01
次贷危机后,各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包括对银行

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分析

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分析

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分析引言次贷危机是指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发展过程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起因1.低利率政策:2001年至2005年,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降低了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

低利率使得房屋贷款更加容易获得,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2.低信贷标准: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出台了宽松的信贷政策,大量向信用记录较差的借款人提供贷款。

3.资产泡沫: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导致了资产泡沫的形成,不动产的价格高企。

4.金融创新:金融机构创造了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如抵押贷款债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和有违约可能的债务(CollateralizedDebt Obligations,CDO),这些衍生工具对市场风险的评估出现了问题。

发展过程1.贷款违约:2006年开始,由于利率上升和借款人无力偿还债务,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

大量借款人违约,引发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2.金融机构危机:次贷危机导致了多家金融机构的破产或面临破产的危险。

其中最知名的是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

3.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到全球各地,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股票市场下跌,信贷市场冻结,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衰退。

影响分析1.经济衰退: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衰退。

许多工业国家的GDP下降,失业率上升。

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崩溃导致了房价下跌,许多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2.金融体系危机:次贷危机揭示了金融体系的薄弱点。

许多金融机构因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而受到冲击,信贷市场陷入冻结状态。

为了避免金融体系的崩溃,许多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救助措施。

3.全球贸易受限:由于经济衰退和金融市场动荡,全球贸易受到了限制。

许多国家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加剧了全球贸易紧缩。

4.政府财政压力:次贷危机导致了公共财政的压力增加。

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政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货币政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局面呈现出来。

从那时起,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而国际货币政策的发展恰好成为了解决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政策。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基础。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开始反思以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一些弊端,例如,美元占据统治地位,没有有效的国际货币监管体系等。

这些弊端引发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和调整。

首先,人们开始关注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例如中国,印度和巴西等。

这些国家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人们开始考虑是否需要改变国际货币体系的权力结构,以便更好地反映世界经济的实际情况。

其次,2016年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是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中的重大事件。

这一事件表明人民币正逐渐成为国际货币的一种,并建立了世界货币系统中多元化的趋势。

这也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二、货币政策的协调货币政策互相独立,但是它们的决策会对其他国家的汇率等产生影响。

无论是在危机前还是危机后,货币政策协调都是必不可少。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可以避免货币贬值和经济萎缩状况发生扩散效应。

在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的协调变得特别重要。

G20成员国最初就是在金融危机期间创立的,旨在协调政策并制定并实施解决方案来缓解危机。

G20主要是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组织建立起的,以推进国际金融稳定和增长。

货币政策协调有助于避免过度波动、通货膨胀和财务危机。

相对协调更多的货币政策,可以呈现出更加稳定的国际电子商务环境。

因此,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性也就随之而来。

三、影响汇率的因素随着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汇率已经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各个国家之间的汇率波动甚至激增,表明了汇率和经济的密不可分联系。

诠释次贷危机给国内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诠释次贷危机给国内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诠释次贷危机给国内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次贷危机指的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市场的崩溃。

它对国内银行业带来了以下影响:
1. 信贷风险增加:次贷危机导致全球信贷市场紧缩,银行之间相互信任度下降。

这使
得国内银行面临更高的信贷风险,无法轻易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满足资本需求。

2. 资本压力增加: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央行实施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以稳定金融市场和经济。

其中包括降息和提供大量流动性,以提振经济。

但这也导致
了国内银行的资本压力增加,因为它们需要更多的资本来抵御潜在的信贷损失。

3. 金融监管加强:次贷危机揭示出全球金融市场的漏洞和监管不足。

作为回应,国内
银行业面临着更为严格的金融监管,以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性的要求。

这可能会
增加银行的成本,并限制其业务范围和创新能力。

4. 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对国内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这使得企业的还款能力下降,增加了银行贷款违约风险,进一步加剧了国内银行
面临的不良资产风险。

5. 经营环境恶化:次贷危机使得国内银行面临更为复杂和不稳定的经营环境。

市场竞
争加剧,利润压力增大,同时跨境金融市场的动荡也使得银行在海外业务上面临更大
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总体而言,次贷危机对国内银行业带来了资本压力、信贷风险、监管加强等方面的影响,并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带来了挑战。

然而,国内银行业通过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资本充足性以及积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逐渐适应了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并取得了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次贷危机下影响货币政策调整的因素分析

次贷危机下影响货币政策调整的因素分析

次贷危机下影响货币政策调整的因素分析本文以次贷危机中的货币政策为研究对象,对美国自2000年以来的货币政策、货币量及有价资产价值量的变动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货币政策与CPI虽然具有负相关性,但相关性比较弱,并且货币量与GDP、国民收入、股票市场景气度等成负相关性。

最后本文提出,货币政策应以M1、GDP、国民收入、CPI以及股票市场指数等一系列经济指标为参考变量来调整货币政策,而不应该侧重或偏向某一个或几个变量。

标签:次贷危机货币政策货币量1 相关理论回顾及分析国际上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很多,比较经典的有由海曼·明斯基提出的明斯基模型。

该模型认为危机往往始于“外部冲击”,使人们对于经济预期发生改变。

银行的信用扩张推动,并最终导致了经济的繁荣。

银行的信用扩张有的是通过早期制度下的多发货币来实现的,有的是通过贷出更多的贷款等。

金德尔伯格(2000)认为经济出现过热,投机盛行,货币的扩张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金德尔伯格认为投机往往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性投资阶段,居民、企业、投机者或其他主体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是有限的、理性的;在第二阶段,资本收益起着主导作用。

人们投机热情高涨,对于金钱的追捧处于狂热之中,宽松的货币政策恰好迎合这种情况,将经济推向高涨。

货币学派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金融政策的失误,是由于错误的货币政策,引发通货膨胀,并且因为治理政策的失误,而产生的。

克鲁格曼则认为由于某种原因激发起人们的信心,推动各种资产的价格升高,从而是经济在价格高位达到均衡。

再由于突然的原因,价格下降,经济又回到低价均衡。

他就是利用向后弯曲的曲线和多重均衡从而成功预测亚洲金融危机的。

为了能够更加精确地测量经济过热,以及泡沫经济,许多研究者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模型。

其中之一是试图建立一个股票或房地产的参照价格,或者称为基要价值,股市或房地产价格高于基要价值的部分就可以被视为泡沫。

表达式为:APt=EPt+Bt其中,APt表示资产市价,EPt表示基要价格,Bt表示泡沫成分。

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货币政策操作

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货币政策操作

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货币政策操作——美联储的若干工具创新及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引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逐步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欧洲各国政府均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金融救助计划。

除了备受瞩目的对金融机构注资、国有化和给存款人提供担保外,从2007年8月以来,美联储危机管理的货币政策操作随着金融危机演变而不断变化和创新。

到了2008年9月之后,全球主要国家(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都积极地通过货币政策操作介入到了金融危机的管理和应对之中。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不仅对当时的投资者信心、金融市场状况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还会对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宏观经济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美联储在伯南克的领导下,广泛吸取了1929-1933年大危机期间货币政策的教训,在这一次的危机管理中做出了积极的响应,创造了若干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或流动性救助机制,其管理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是激进的。

笔者认为,这一次危机管理的货币政策操作,既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也将为以后应对金融不稳定的货币政策提供一个重要的蓝本。

虽然人们对次级抵押贷款机产品与机制设计、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Hui Tong 和Shang-Jin Wei,2008;Gary B. Gorton,2008;彭兴韵、吴洁,2009),但对此次危机管理的货币政策操作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

2008年12月,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发挥反经济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作用,因此,研究美联储这次危机管理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中国也具有借鉴与启发意义。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总结和分析这次金融危机管理的货币政策操作。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金融危机管理的货币政策操作的文献及历史经验进行了简要回顾;第二部分分析了自2007年8月份以来,美联储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利率的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政策的运用;第三部分总结了美联储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第四部分总结了美联储为支持金融市场流动性而创设的货币政策新工具;第五部分分析了在这次金融危机管理中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最后对危机管理的货币政策的可能影响进行了讨论。

次贷危机背景

次贷危机背景

1.美国房市存在着资产泡沫。

从2001年到2006年美国房价大幅上涨,而一路攀升的房
价既没有建立在住房市场的真实需求上,也没有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支撑。

资产泡沫化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泡沫破裂只是早晚的灾难。

2. 美国货币政策。

2001年美国经济陷入低迷,美联储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调低利率,经过13次降息,到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降至1%,创45年来的最低水平。

这样的宽松货币政策使银行产生了巨大的贷款冲动。

与此同时,2003年以来,经济强势增长,带动了平均房价的上升,投资者具有乐观预期,加上低利率,贷款成本低,大量投资者贷款买房,这样货币的需求与供给就相符合。

房价的不断上涨让银行自以为房产作为贷款抵押品的价值上升了,具有相当客观的利息与安全的保障,于是银行系统中的流动资金被释放出来,纷纷涌入了房地产市场。

3. 美国近三十年来加速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理想,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

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其背景是70年代的经济滞胀危机,内容主要包括:减少政府对金融、劳动力等市场的干预,打击工会,推行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

次贷危机货币政策论文.doc

次贷危机货币政策论文.doc

次贷危机货币政策论文一、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流动性影响存在性研究(一)数据及来源本部分将选择我国M2增长率和SHIBOR 利率,分别从货币供给量角度和利率(价格)角度,作为我国流动性的指标。

与之相对应,选取美国基础货币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作为美国货币政策指标。

数据选取从2008年1月至2014年8月的月度数据,涵盖从危机兴起到QE基本退出的时段。

我国M2数据来源人民银行官网,SHIBOR来自于SHI-BOR官网,美国方面数据来源于万德数据库。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1.中国和美国的利率变动情况比较从图1中可以看出,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在2008年便开始急剧走低,一直到2008年12月跌入最低点并维持在这个地位。

联邦基金利率的急剧走低是美联储对次贷危机发生的基本反映,而其跌入谷底的时间恰好与QE1出台的时间相吻合,之后的三轮货币供给量化宽松政策亦是维持了这个低位基本不变。

可见低利率是缓解次贷危机的一大货币政策手段。

对中国利率而言,1个月期的SHIBOR利率,总体趋势是波动上升。

在2008年底的时候有一个大幅的下降,随后缓慢上调;至2012年的年中再次跌落,并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

随后在2013年的6月产生了一个最高值,之后便在一个较高位上波动。

从总体上看,2008年以来,我国SHIBOR利率情况可分为五大主要区间,2008年8月以前、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的低迷期、2010年11月至2012年5月的缓慢回升期、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的平稳期以及2013年6月之后的一期。

可以看到,SHIBOR利率在2008年的走低与次贷危机加剧的时间重合;2010年后的缓慢回升在美国宣布第二轮QE后产生。

最后一期的利率走高在QE4宣布之后几个月后发生。

根据中国流动性变化和美国QE实行情况的重合性来看,美国货币政策选择取向变化对我国流动性是存在影响的。

由此可见,SHIBOR变化趋势与次贷危机的加剧以及QE实施有明显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纪80年代后也是不断下降。资产薄弱的储贷机构经受不住 房地产周期的冲击,纷纷破产。 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房地产和股市从1986年到1991年出 现了大幅度上涨,历史上称为“平成景气”。在泡沫经济的 最高潮,国土面积小于加利福尼亚的日本房地产市值是美国 的5倍;日本皇宫地块的价值等于整个加利福尼亚。1990年1 月,泡沫开始破裂。从1989年12月到1992年8月日经指数从 38915下跌到14309。经济衰退持续超过10年。 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灭,是由内外因共同推动的。里根 总统以供给学派、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综合为其经济政策基 础,实行减税政策,并削减联邦政府支出,同时沃克尔实行 紧缩货币政策以应对通货膨胀。里根总统的经济政策取得了 很大成就,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了滞涨。但问题随之而来,由 于国防费用和社会福利费用的不断增加,削减政府开支的计 划并未实现,财政赤字开始显现。同时,紧缩货币政策带来 了高利率,美元升值,美国呈现外贸逆差,其中最大的贸易 逆差来源就是日本。美国政府对中曾根内阁施压,迫于美国 巨大的压力以及为成为政治大国的梦想所做的退让,广场协 议后,美元开始有序下调,日元开始有序升值。广场协议签 订时,美元兑换日元的汇率为217,1986年底为200,1987年 底为123。日元兑美元的升值幅度要远高于美元指数的下跌幅 度,1985年11月到1990年12月,日元升值约为100%(如果按 1985年5月算,则升值幅度达到145%),美元指数下跌不到 20%(或其他货币相对美元升值不到23%)。 日元大幅度升值影响到日本企业出口,引起1986年的经 济衰退。但日元升值增强了日本企业和国民的购买力,民间 消费支出显著增加,经济恢复高增长。与日元的过度升值有 关,与日本银行(Bank of Japan)在此期间的货币政策操作关 系重大。为了避免日元过度升值而造成的经济萧条,日本逐 步降低了利率,导致1986年-1987年货币政策过度扩张,并在 1987年-1988年日本银行过久地坚持了超低利率政策。1989年 -1990年货币政策突然收缩。1989年底,为了抑制泡沫经济, 日本银行提高了贴现率,从3.75%到4.75%,这一举动促发了 泡沫经济的破灭。 比较储贷危机、泡沫经济破灭和次贷危机,有一些共同 的逻辑可循,这些危机的共同点主要包括资产价格的下跌是 危机的导火索,并进而引发衰退,大体的逻辑是房地产价格 的下跌导致金融市场发生信用收缩,引发实体经济衰退。而 重要的差别在于次贷危机期间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出现大 的问题,其内部形成的冲击溢出到其他市场,并最终通过信 用体系影响到实体经济。雷曼的倒闭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以及 AIG被政府接管都和CDS有着直接的关系。 次贷危机本质上更多是一场金融危机,首先体现在金融 部门的危机上。次贷危机期间,金融类股票的跌幅要大大超 过其他部门,并且到目前为止,这一差距仍然没有缩小。金 融类股票和其他类股票的走势差异说明,危机最严重的部门 是金融部门。在次贷危机中,对冲基金不仅没有起到刺破泡 沫、价值回归的作用,反而是放大了市场泡沫和风险。对冲 基金通过杠杆作用,操控大量的资产,积极投资于C D S,其 激进的投资策略使次贷和次贷证券恶化。同时,对冲基金几 乎不受监管,在次贷危机的发展进程中,大量的拥有巨额资
2011.06
133
万方数据
2011年06� 月
财经视点
产的对冲基金纷纷投资在C D O上。2007年夏天,两支贝尔斯 登抵押对冲基金首先破产。 在1999年的时候,联邦储备委员会实行宽松的货币政 策。在21世纪初,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达到了40年来的最 低。股票市场泡沫的破灭所引发的经济衰退使格林斯潘认 为,有必要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避免通缩,这导致了 房地产市场的信贷泡沫。伴随着房地产市场和抵押证券化的 繁荣,借贷机构为“历史上几乎没有标准信用记录的人”发 明了一项新的贷款产品。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意味着借贷机构 不再持有抵押物,在放松监管的大环境下,低利率、鼓励购 房的政策和次级按揭贷款纷纷出现,无首付、低首付、只付 利息的贷款和浮动利率抵押贷款被提供给潜在的购房者。借 贷标准的放松使那些有风险信用历史和低信用等级的人也有 了获得贷款的机会。在一个容易获得贷款、低利率和旺盛的 全球投资者需求的背景下,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意识到,向商 业银行购买住房抵押,交易或将其证券化为复杂的金融投资 产品是一个获取丰厚利润的绝佳机会。通过证券化,这些贷 款抵押被以债务抵押债券的形式包装成债务证券,C D O基于 信用评级机构出具的最高信用等级被分批出售给投资银行分 布在全球的最好客户,包括对冲基金。但是2007年2季度,房 价开始下跌。房价下跌意味着用于购买房屋的抵押物价值缩 水,而且次贷危机的发展使得再融资或出售变得不可能,房 产被收回。2008年第3季度,在次贷危机爆发期,大约6.99% 的抵押贷款是不良的,且另有2.97%正在丧失抵押物赎回权。 当市场对次级债开始恐慌时,次级债高度的不透明性使 得相关衍生品的流动性快速下降,短期货币市场由于流动性 不足而使得市场利率快速上升。于是,美联储降低基准利 率,同时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 2008年9年,金融危机爆发到最高潮,美联储允许所有的 金融机构都可以与其进行资产置换,从而获得流动性。美联 储此举本意是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并希望这些金融机构 能够向实体经济(产业和消费者)提供流动性。但无奈事与 愿违,获得流动性的金融机构选择将资金存入美联储而不是 向外放贷,这就是信贷风险引发的流动性陷阱。2006年,金 融服务监管解除法案给予美联储向商业银行准备金支付利息 的权利。2008年10月,美联储决定执行此项权利,这反而是 给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重新流回其在美联储的准备金账户。 当向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对实体经济没有帮助后,美联储决 定直接或间接向家庭和企业贷款。 四、总结 经过次贷危机,美联储出现了三方面转变,这是历史上 所没有的。 第一,美联储的政治独立性面临挑战。次贷危机期间 (特别是危机中后期),美联储与财政部的频繁合作,从某 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其独立性削弱的一个表征。第二,金融 监管改革赋予美联储更为广泛的权力,包括微观金融监管。 第三,零利率环境下,美联储将主要使用量化宽松政策以稳 定经济。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作者简介:王振宁(1983— ),女,上海外国语大学贤 达经济人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
财经视点2011年06� 月次贷危机期间的货币政策
文/王振宁
摘 要:次贷危机期间,为避免经济重陷大萧条的危险境地,美联储不遗余力应对危机。FOMC在次贷危机期间的货币政 策操作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整,二是与外国中央银行之间进行的外汇流动性掉期。联储委员会的救市行动在 整个危机过程中有几个转变,一是从调贴现率到提供流动性再到直接购买问题资产,二是单独行动到联合行动。次贷危机本质 上更多是一场金融危机,首先体现在金融部门的危机上。经过次贷危机,美联储出现了三方面转变,这是历史上所没有的。第 一,美联储的政治独立性面临挑战。次贷危机期间(特别是危机中后期),美联储与财政部的频繁合作,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 作是其独立性削弱的一个表征。第二,金融监管改革赋予美联储更为广泛的权力,包括微观金融监管。第三,零利率环境下, 美联储将主要使用量化宽松政策以稳定经济。 关键词:次贷危机;非常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金融冲击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133-02 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后,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迅 速降息50个基点,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前所未有的 1%,低利率环境促成了流动性过剩,而流动性过剩则成为次 贷危机的温床。次贷危机发端于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优 惠的初始付款条件和长期内看涨的房价使得借贷双方都愿意 接受较为苛刻的条件。然而,2006-2007年,利率开始上升, 房价开始下跌,贷款违约和丧失止赎权增多。 一、次贷危机期间的经济背景 在次贷危机发生前的几年时间里,亚洲新兴国家和产油 国的资金涌入美国,与低利率共同构成了2002-2004年的信贷 宽松环境,引起了房地产泡沫。作为房地产泡沫的重要组成 部分,M B S迅速增长。M B S依靠抵押贷款的利息和房价上涨 获取收益,这一金融创新使得全世界的投资者都能投资于美 国房地产市场。但是,2005年4月-6月,次级债贷款违约率开 始上升。2006年6月,住房价格达到顶部。衍生品交易脆弱的 背书标准、不良的风险管理操作、金融产品日益复杂和不透 明以及过度的杠杆使得金融系统变得异常脆弱。监管者对金 融风险的认识不足,对金融衍生品创新的研究不足,金融监 管的滞后,进一步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以2007年2月房地 美宣布不再购买风险最高的次级抵押贷款以及相关证券为开 端,次贷危机开始爆发。 二、次贷危机期间的货币政策实施 次贷危机期间,为避免经济重陷大萧条的危险境地,美 联储不遗余力应对危机。美联储包括三个部分,在华盛顿的 联储委员会、纽约联储和其他11个分行,从权力构成上看, 联储委员会和纽约联储是主要的美联储实体,大部分政策由 这两个机构作出。 F O M C在次贷危机期间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整,二是与外国中央银行之间进行的 外汇流动性掉期。F O M C首次下降联邦基金利率是在2007年 9月18日,从5.25%下调到4.75%,一直到2008年12月26日, F O M C决定将有效的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联邦基 金利率事实上已降到零下限,自此联邦基金利率这一货币 政策工具已经用尽。美联储与各主要中央银行(包括欧洲 中央银行、瑞士国民银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瑞典央行、 英格兰银行、新西兰储备银行、日本央行、巴西央行、韩国 央行、新加坡金管局、墨西哥央行等)开展的外汇流动性掉 期,以为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提供流动性。 联储委员会在危机期间为挽救经济采取了多种措施。一 是与FOMC同步下调贴现利率,从2007年8月17日开始下调, 到2008年12月16日降低至0.5%,以后贴现率便不再调整,利 率政策工具发挥到最大效力。二是创造各种贷款和资产置换 项目,为不同市场参与者提供流动性,这些项目包括T A F、 TSLF、PDCF、AMLF、CPFF、MMIFF等。以资产置换 和T A F为主的流动性措施在08年7月至09年7月一年中为市场 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直至09年7月后才开始逐渐减少。三 是资产状况良好的银行收购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包括摩根 大通收购贝尔斯登、Wells Fargo收购Wachovia、美国银行 收购美林、美国银行收购Countrywide等。四是批准多家投 资银行转型为金融控股公司,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美国 运通、运通旅行服务公司、G M A C、I B等。这些投资银行转 变为银行控股公司后,这些银行不仅能够设立商业银行分支 机构吸收存款,还可以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永久享受从美联 储获得紧急贷款的权利。五是美联储与财政部、F D I C、货 币监管署和储蓄机构监理局等机构的联合行动。六是美联储 直接购买房利美、房地美和吉利美等政府支持房地产企业的 MBS。 联储委员会的救市行动在整个危机过程中有几个转变, 一是从调贴现率到提供流动性再到直接购买问题资产,二是 单独行动到联合行动。 在美联储系列措施后,目前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值和联邦 再贴现率已经降到了0下限附近,为历史最低水平。为提供 流动性而大量购买证券和M B S等,也使得美联储的资产和负 债迅速扩张。而按揭债券在美联储资产规模中所占的比重由 2009年以前接近于0的水平迅速上升到目前接近50%的水平。 三、这次有什么不同以往 次贷危机是大萧条以来对美国经济影响最大的一次,将 其与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和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 破灭相比是非常自然的。 储贷危机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总共747家储贷 机构破产。危机造成的损失基本上都由联邦政府买单,直接 造成90年代初期的财政赤字。储贷机构的最终破产与这些机 构为追求利润出售住房抵押贷款(这些贷款得到联邦储贷保 险公司F S L I C的保险),这些贷款被华尔街经验丰富的公司 买走并重新包装,储贷机构又买入这些资产。房屋开工数下 降,房价地产价格下跌,房地产周期下跌给储贷机构带来了 灭顶之灾。房屋售价在1988年第2季度达到最高值,然后开始 下降,一直持续到1990年第1季度。私人房屋开工数在整个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