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知识点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2019-高考历史要点知识整理总结-优秀word范文 (5页)

2019-高考历史要点知识整理总结-优秀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考历史要点知识整理总结距离高考越来越近了,考生们要抓紧时间好好复习各个科目了。

历史是文科生必考的科目,你知道我们应该着重复习哪些历史知识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高考历史易错知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新”的表现:从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

从手段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发展资本主义。

2.罗斯福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3.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4.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订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

5.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主张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主义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预经济。

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

但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7.余粮收集制是适应战时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固定的粮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遗憾的是很快就被取消了;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措施不当,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05.新民主主义革命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05.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一、五四运动(1919年)(一)背景1.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2.经济:民资短暂春天,工人阶级壮大3.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二)导火索1918年的战胜国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做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外交失败。

(三)过程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

2.高潮:1919.6.5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结果:初步胜利。

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四)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建立(1921年)1.条件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②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开。

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3.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制定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4.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三、第一次国共合作1.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 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019年高中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归纳-精选word文档 (4页)

2019年高中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归纳-精选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中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归纳为了能在高考的时候考好历史,除了上课要认真听课,课后也要主动背诵关键的知识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归纳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称为百家争鸣原因: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前提。

政治上:各国之间:战乱需要人才来强盛国家各国国内:社会矛盾复杂,各阶级均想发表本阶级观点,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条件思想上:私学盛行,造就了大批的思想家,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意义: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1X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孔子:①提出“仁” 与“礼”的学说;②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③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④言论编纂成《论语》。

孟子:①“仁政”学说。

②性善论。

③君轻民贵荀子: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性恶论。

③ 礼法并施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

汉代新儒学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改革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高中历史高考知识总结1、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造纸术:发明——西汉。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

印刷术:唐代发明雕版印刷;宋代发明活字印刷。

火药:唐代发明指南针:战国发明司南;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1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1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新航路开辟(15~16世纪)(一)背景1.原因①经济根源:15世纪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人们渴望到东方“寻金”。

③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引起商业危机。

④思想因素: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

2.条件①主观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②客观条件: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三)影响1.对欧洲:出现重大社会变革。

①导致“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导致“价格革命”:金银价格下降,削弱封建主势力。

③“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

2.对世界: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交流会合,日益连成一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对其他地区:增加了其他地区的贸易机会。

(中、印)二、殖民扩张(17~18世纪)(一)早期殖民扩张-葡:①占据点②控制商路-西:①掠夺金银②种族灭绝③贩卖黑奴(二)荷兰的殖民扩张1.条件①地理:濒临大西洋,是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所在地。

②政治:1581年,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③经济:手工业发达,商船众多,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2.表现①成立殖民机构: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②参与殖民争夺:在非洲、亚洲、美洲夺取大量的殖民地。

3.结果:17世纪的荷兰成为世界商业殖民帝国。

(三)英国的殖民扩张1.条件①地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航运日趋繁忙。

②政治:爆发革命,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③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④军事: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

2.殖民战争①英西战争:1588年,英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019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2019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2019高考历史知识点系统总结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中国古代朝代表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知识网络】☆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整合】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2、宗法制: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019高考历史详细知识点总结

2019高考历史详细知识点总结

2019高考历史详细知识点总结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

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

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15条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15条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15条1. 比较下列组织①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这是新中国外交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②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③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④“欧洲共同体”1967是由三个共同机构合并成立的分别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2、①是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 。

成立于1961年9月。

②是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当今世界一体化水准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

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③是国际国币基金组织。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是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它是根据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和联盟国家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而建立起来的。

于1945年12月正式成立,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④是东盟。

前身是东南亚联盟。

1967年8月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总部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⑤是世界银行。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为“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它是联合国属下的一个专门机构,负责长期货款的国际金融机构。

世界银行(World Bank)是根据1944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成立的⑥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成立于1989年,是亚太地区的一个主要经济合作组织。

当今世界的区域经济集团。

1991年11月,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19高三历史知识点

2019高三历史知识点

2019高三历史知识点在历史学科中,高三阶段是学习的关键时期。

为了帮助同学们复习和掌握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的知识点,本文将着重介绍2019高三历史知识点,以供参考和学习。

一、民族独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特殊意义。

文章内容略。

2.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战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战中的作用和贡献值得深入研究。

文章内容略。

3.解放区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解放区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对于新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文章内容略。

二、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1.新中国的成立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

文章内容略。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探索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文章内容略。

3.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内容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章内容略。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困难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困难。

文章内容略。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文章内容略。

通过对2019高三历史知识点的梳理,可以看出各个历史阶段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学们在复习和学习历史时,应注重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各时期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变革。

只有真正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1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1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②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①洋纱输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导致家庭棉纺织业“纺”和“织”的分离。

洋布输入,造成“织”与“耕”的分离。

(导致中国传统手工业破产)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生产日趋商品化。

(农产品商品化)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的曲折发展1.先天不足: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

2.后天畸形:轻工业、东南沿海3.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软弱性多维角度认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1.含义: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2.原因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③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体的内部根源。

3.特点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解体的速度: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解体的结果: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4.影响①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②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从根本上冲击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制度。

③为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使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从五大视角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最新-2019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精品

最新-2019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精品

2019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大全

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大全

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大全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大全一、中国的政治文明【高频考点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高频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主要有: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高频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明代分中书省之权于六部。

学*科网【高频考点4】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

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高频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归纳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归纳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1)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070年)一一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原始人类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

(2)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和鼎盛时期。

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极少量的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经济上实行“井田制”。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

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一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战国治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泰汉时期(公元前221年- 公元220年)一封建大一统时期。

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

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推恩令”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2019年历史高考必备的知识点总结-word范文模板 (5页)

2019年历史高考必备的知识点总结-word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历史高考必备的知识点总结在高考试题中,历史是文综试题的一部分,备考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历史知识的记忆,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高考必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①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

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辛亥革命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19年高考历史必考常识

2019年高考历史必考常识

2019年高考必考历史常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范晔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他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则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后汉书》继承了《史记》.《汉书》的纪传体例,叙事简明而周详,记事有重点而不遗漏.其叙事的特点是以类相从而不记年代的先后.★七国之乱这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 发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有当时的皇后----吕后专权等原因.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吴楚"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吴王刘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这场变乱导火线是,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同时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很惶恐,先从袁盎议杀了晁错,想满足他们"清君侧"要求换取他们退兵,但晁错已死,叛军不退,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为景帝之弟梁王刘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条侯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瓯,为东瓯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八王之乱西晋年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国人暴动○1事件背景西周自周成王.周康王之后,社会矛盾开始激化.到周昭王.周穆王时期,由于贵族内部的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阶层,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也在城中与一般平民杂处,成为"国人"的组成部分.另外,在"国人"中还有百工.商贾等工商业者以及社会的下层群众.在周代,所营筑的城邑通常有两层城墙,从内到外分别为城和郭,城内称"国人",城外的称"野人"或者"鄙人".西周的土地基本制度是"井田制",将大块的田地分割成九块,排成"井"字形.中央一块田地由大家合耕,收获归国家所有,为公田;其余八块收获物归各家所有,为私田.井田制下受田的人,平时向授予者交纳贡赋,战时有服兵役的义务.天子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有权向每一位生活在土地上的贵族和庶民取得贡赋,有权向接收土地者收回土地. 西周行使取得贡赋权的方法有两种,其一,庶民助耕公田;其二,诸侯采邑主朝觐贡献.到周夷王时,已有诸侯不朝.同时,随着私田的不断开发,使西周的井田制度遭到破坏.国人不断依靠从山林湖泽捕鱼.打猎营利,这都对西周朝廷的经济收入造成影响.○2事件原因周夷王死后,其子周厉王姬胡继位.为了改变朝廷的经济状况,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周都镐京的国人因不满周厉王的政策,怨声载道.大臣召穆公(又称召公虎.邵公)进谏说:"民不堪命矣!"(人们已经受不了了,都在议论纷纷)周厉王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在周厉王的高压政策下,国人不敢在公开场合议论朝政.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后匆匆地走开,这就是"道路以目".周厉王得知后十分满意.对召穆公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我有能力制止人们的非议,他们再也不敢议论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道:"是障之也!"(这是用强制的手段来堵住民众的嘴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这样堵住人们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们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周厉王对此却置若罔闻.周厉王的高压政策,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3事件过程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并于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于该地. 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便转而寻找太子姬静.召穆公将姬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竹书纪年》记载:"(国人)执召穆公之子杀之".在大臣周定公.召穆公的劝解下,国人平息了一些怨恨,纷纷离去.此时宗周无主,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称为★共和(一说由共国国君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2][3]○4事件影响《史记》一书于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开始记年记事,因此发生"国人暴动".厉王被逐."共和行政"的这一年,被视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尽管有短暂的宣王中兴,但周宣王之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最终被犬戎所灭.★南书房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书房.在翰林等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南书房行走".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康熙帝亲政以后,朝廷的权力一则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国家大事需经过王大臣会议,而这些满洲王公贵族地位较高,有时与皇帝意见发生矛盾,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二则内阁在名义上仍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控制着外朝的权力,康熙帝为了把国家大权严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决定以南书房为核心,逐步形成权力中心.职能南书房官员全是皇帝"秘书"在清史读物和清宫影视作品中,常能见到"南书房行走"这个称呼."行走",是指本来有官职而被派到其他机构中办事的官员."南书房行走"指的是在南书房执勤的翰林.凡入值南书房的翰林,正式官衔均为"南书房翰林",也叫"南书房行走".南书房行走有两个特点:第一,绝大多数是汉人,这是清朝采取的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消除汉族人反清意识,从而使之为清朝服务政策的具体表现;第二,均为经史.文学.书法.绘画以及自然科学方面出类拔萃的才人学者,比如入值南书房的王士祯为诗坛一代宗匠,朱彝尊与王士祯并称朱王,方苞是桐城派创始人,沈荃经术深湛,戴梓是很高明的天文学家.★五胡内迁发生时间: 东汉以来的汉魏晋时期所属年代: 东汉.魏.晋时期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西晋统治时期,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因而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西晋以后之五胡乱华.永嘉之乱亦肇基于此.★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两大阶段○1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西学东渐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大量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1605年利玛窦辑着《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2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而由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开始,推行了洋务运动,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当时中国人.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而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试图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学习,因此在这期间学术思想方面的传入主要藉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目的顺道译介的书籍.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中美关系的变化世界格局影响着中美关系的变化,力量此消彼长!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6年.特点:军事上对新中国实行武装包围,海军封锁中国海岸.侵略中国的邻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国邻国建立军事同盟关系(印度.日本.韩国等)并大力扶助,保护台湾的安全:政治上不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地位!妄图扼杀新政权!成因:新中国的成立代表在社会主义版图上又增加了一个大国,美国不甘心国民党在中国的失败,仍抱幻想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手段颠覆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由国民党为代表的傀儡或附属政权!这性质和美国在解放战争中支持国民党一样,美国认为国民党并没有丢掉整个中国,但同时也看到国民党的无能,抛弃了增加一同盟国以对抗苏联的政策,改变策略,直接插手中国,妄图直接颠覆政权,而再让国民党代理统治!第二阶段:1956年—1976年特点及成因:新中国政权已经巩固,中苏关系恶化,苏美两大阵营冷战,美国在世界战场上总体处于攻势,美国知道中国政权已经稳定,而中苏恶交使美国看到了中国的利用价值,妄图让中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或者保持中立,因而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承认新中国政权,但中美并未建交!这一时段内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中国外部环境异常恶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认识:苏美两国都走大国霸权政治路线,中国处于夹缝中但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因而双方都想以武力使中国屈服而加入自己一方!第三阶段:1976年至1991年特点.成因及认识:由于美国在世界战场上多次败北,美国不得不在全世界有所收缩,美国在冷战格局中处于守势,中苏关系十分紧张,苏联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举进攻对中美都具有极大威胁,中美形成利益共同点,一致对抗苏联!79年中美建交至苏联解体,中美握手言和!第四阶段:1991—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发展引起美国的极大不安,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多元化,中国巨大的市场驱使美国和中国走贸易路线,但中美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中国逐渐强大,中美同时互相竞争~总的认识,国家的利益决定了双方关系的发展!★中苏关系变化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亦明确表示支持新中国,中苏两党两国之间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中苏关系进入了后来被称为"蜜月时期"的友好合作新阶段.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新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先后到苏联访问,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进行了会谈.在此期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正式结成同盟.此后,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也迅速发展起来.从1950年到1957年,苏联对新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给予了大规模的援助,其中最突出的是援助中国建设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苏两国还在军事.外交领域紧密合作,共同反对美国对朝鲜的侵略等等.[其实前苏联与新中国结盟只是为其战略利益考虑,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不存在亲如兄弟的情况,一切只为国家利益.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一再波动,其原因就是国际局势和自身利益.斯大林愿意与新中国结盟主要原因就是两国有着相似的意识形态,而这也恰恰是后来两国反目成仇的原因,其实两国关系的恶化是先从两党关系恶化开始的,之后意识形态矛盾激化,中苏关系全面破裂.中苏关系恶化期间,苏联撤走全部在华工作的专家和设备资料,在两国的西段和东段边境不断发生苏联边防军打死打伤驱赶我边民事件,在黑龙江的珍宝岛中苏边防军曾发生武装冲突,一度被认为会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另外,中国曾有为数不少的边民外逃苏联的事件发生.中苏关系真正开始修复是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当时中美关系已实现正常化,苏联也是处于其利益与中国改善关系.] 注[]内为表述欠佳,仅当参考★五色旗五色旗,又称五族共和旗,是推翻满清后第一部由法律确定的国旗.五色旗由紅.黃.藍.白.黑五种颜色的横条組成,五色横条等高等宽,依次排列.分別象徵中国汉.滿.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由于一战后德国经济的再次崛起,开始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意大利因在一战后经济衰落;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日本在入侵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同时,美英等国禁止向日本输送战略物资,尤其是石油运输的切断,导致日本对美国的报复野心,导致第一强国美国的卷入,世界大战彻底爆发.○2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初期:法西斯的掠夺.侵略的战争.1942年以后: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3直接原因是由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德意日法西斯为摆脱危机,转移国内人们的斗争视线,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国际First International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即国际工人协会.第二国际成立后,始称第一国际.K.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和实际上的领袖.它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产生的.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实践使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以往分散的斗争常常使他们遭到同样的失败,无产阶级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联合起来,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第一国际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国际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各国工人中去,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同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使各国工人逐渐摆脱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取得主导地位作好了准备.第一国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在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重要阶段 .在巴黎公社后形成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运动面临的直接任务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建立群众性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马克思和恩格斯考虑到,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国际的组织形式已经过时,它的继续存在会成为工人运动的一种桎梏,必须让国际这种组织形式退到后台去,而过渡到新的组织形式.国际于1876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代表会议上正式宣布解散.★第二国际SecondInternational1889~1914年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其名称起自20世纪初,是相对于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而言.第二国际前期活动中,由于对改良主义派批判不力,以致这种思潮日益滋长,进而发展为从理论上系统修改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的修正主义派.在第二国际内部,因对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分歧而形成3派:右派,即修正主义派,以E.伯恩施坦为代表;左派,即坚决反对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派,以V.I.列宁.R.卢森堡和K.李卜克内西为代表;中派,即对修正主义采取调和折衷态度的中间派,以K.考茨基为代表.修正主义派在第二国际几个主要政党领导机构中日益占居上风.第二国际使社会主义运动由西欧.北美扩展到东欧.拉美和东亚.在第二国际中最强有力.最有影响的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党的议会党团在议会中投票赞成战争拨款,支持政府"保卫祖国",促使各交战国无产阶级互相残杀,从而背叛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带头之下,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纷纷表态支持本国帝国主义政府,这标志着第二国际瓦解.战争期间第二国际在组织上停止活动.战后,1919年恢复活动的第二国际已经完全蜕变为主张改良主义并与革命的第三国际相对抗的组织★第三国际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陷于破产,列宁为团结各国的革命左派.建立共产国际进行了一系列工作.十月革命的胜利,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各国共产党的建立,进一步为第三国际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19年3月2日于莫斯科召开有30个国家的工人政党和组织代表参加的国际共产主义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和《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宣告第三国际成立.第三国际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总部设在莫斯科.凡参加第三国际的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以后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原有组织形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经各国共产党一致同意,于1943年6月正式解散.。

2019年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清单

2019年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清单

2019年高考历史主干知识清单日积月累,夯实基础——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一)一、2012—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一)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7·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A[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受封对象与周王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A.从材料可知,分封出去的都是皇室宗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西周分封制刚开始实行的是军事据点制度,也就是说派遣一部分周王室的政治力量到地方上去封邦建国,然后逐渐与当地人民进行融合,取得对地方的统治权,巩固西周对地方的统治,这必然就加强了周部落与周边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巩固了西周对地方的控制.B.分封制主要是地方官制,不可能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力,另外,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权力在当时不是非常突出,西周主要强调以德治国.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分封制地方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王朝就是不能够直接操控地方,所以实行分封,选项表述是错误的.D.材料主要体现的,西周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侧重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传承关系,材料也没有直接涉及到贵族世袭特权的存在.真正从根本上保证贵族世袭特权的制度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故选A.]2.(2014·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D.山东C[“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选C项。

2019年高考必修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

2019年高考必修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

历史必修内容复习提纲一、古代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建立之前)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是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公共权力,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1、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实权,对附属国的控制有限。

2、带有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三、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③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⑥崩溃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⑦影响: a、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b、消极: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①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②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③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④最大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四、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019年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复习汇总

2019年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复习汇总

2019年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复习汇总一、中国屈辱史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6---年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6---年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二、国民大革命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黄花岗起义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925年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三、世界史大事年表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871.3~5巴黎公社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11.7(俄历10.2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5.5.8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1945.10联合国建立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1948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54《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1955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1955华沙条约组织成立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20世纪60年代初-1973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1967欧洲共同体成立197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1972.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1973美国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上签字1991苏联解体1992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1993欧洲联盟建立四、现代史社会主义社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1949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0月1日到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1953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改革开放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82年中国十二大“特色理论”1987年中共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2年邓小平讲话,加快改革开放的“南方谈话”1992年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

本专题主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的内容。

而探索史主要在专题三中讲。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寻
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本专题主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四、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2)“文革” 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

本阶段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和发展。

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建设法治社会和实行以法治国方针。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第三课则反映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历程。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主要由各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的决定。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为三个阶段:(1)新中国初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阶段,主要内容有: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以独立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

(2)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阶段。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及中日关系正常化。

其中中美关系的缓和是重大突破的关键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进入全新发展局面。

六、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
民主与法制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是衡量时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本专题第一课和第二课主要概括希腊的民主制度,其中第一课主要揭示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二课主要叙述民主政治发展过程,并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

本专题第三课主要论及罗马的法律制度,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法律实践到法律理论(自然法),罗马人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识构成古代罗马文明的核心内容。

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的过程就是西方代议制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所谓代议制,即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代议制的主要特征是选举和议会
立法。

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构是国家的立法机关,独立行使立法权,并与其他两权即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与平衡。

代议制度是为了反对专制王权而出现,也是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和国家事务日益复杂化的客观需要。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各自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导致了他们所建立起来的代议制政府的模式也不一样。

本专题主要涉及的英、美、法、德的代议制模式,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四种模式。

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四个阶段。

本专题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反映了国际工人运动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主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标志、意义等;第二课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实践的结合,工人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第三课俄国十月革命反映了国际工人运动由理想到现实的过程。

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主要涉及二战后东欧和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等知识点,本专题均未涉及。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本专题主要概述二战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实际就是两极格局形成、发展以及最终瓦解的演变过程,同时,在两极格局演变的过程中,世界格局逐步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具体来说,分三个阶段:①二战后初期,两极格局形成。

②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的逐渐出现。

③20世纪80、90年代之交,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