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研究

合集下载

试述宋代重文抑武政策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2)

试述宋代重文抑武政策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2)

1.宋代统治者推行重文抑武政策,对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人生命权得以保障,并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创作环境相对宽松,进行了大量文化创作。

宋代大文豪层出不穷,“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是宋朝人,宋词获得极大发展,宋朝的科学技术也获得了进步。

宋朝统治者重视科举,并且对科举进行改革,进一步增加了寒门子弟通过科举上升为统治阶级的可能性,这就带动了全社会对读书的重视,提升了全社会的文化修养。

同时,统治者尊师重道,全社会重视文化蔚然成风,推动了新儒学“程朱理学”的诞生。

宋朝整理前朝的文化以及宋朝产生的优秀的文化,对宋朝之后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上和学术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成为宋代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在某种程度上,促发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3.重文抑武政策使得宋朝在军备和国防上常常显得很被动,使得宋代文学产生深重的忧患感。

宋人的参政意识与忧患意识不仅影响了文学的主题,而且对文风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出于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观念,宋人多会考虑文章表达与接受的效果。

4.重文抑武政策使宋朝重视文教,刺激了印刷术和书院的发展,使得宋代文学常常以“才学”作为时代文学的特色。

5.重文抑武政策使得宋代文学常常以“议论”做为时代文学的特点。

论宋代崇文抑武现象

论宋代崇文抑武现象

论宋代崇文抑武现象08级1班江振刚国倚兵而立,这是自古而来的常识。

在战国时代,秦国为了灭亡六国,推行了二十等军功爵制度。

按此规定,一切地位财富的获得,都有赖于战场上的功业大小决定。

汉唐时期更是注重军队和军功。

张若虚在《从军行》中咏道:“军门压黄河,兵气冲白日。

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

”李白有:“六搏挣雄好彩来,金盘一掷万人开。

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还。

”杨炯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等歌颂疆场渴望军功的诗句。

但是,有宋一代,却与以往不同,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咯,为什么要实行这一统治方针?这一方针给宋代带来了什么?有何影响?一“崇文抑武”概念的提出关于宋朝历史上存在的“重文轻武”问题,早已为学者所提及,并几乎成为学界耳熟能详的概念。

前辈著名学者邓广铭先生指出:“它(北宋)虽在实质上是‘依重兵而为国’,而在另一方面,它却又深恐,若使军权高于一切而无所制裁,则‘黄袍加身’的戏剧性事件可能还要继续演出。

因此,它特别提高文职官员的地位,在王朝内外和举国上下都造成一种重文轻武的气势,把一些根本没有造反能力的士大夫压在将帅等类武职官员之上。

”漆侠先生认为:“重文轻武的涵义是,重文事,轻武略,把文臣放在第一位,武将第二位,丝毫不重视养兵这一武事的最根本方面。

”邓广铭和漆侠两位先生的论述切中要害,抓住了这一突出的现象。

黄宽重先生也指出:“宋代是中国历史变迁的关键。

它不但是中国转化为近代型的时期,而且由于它重文轻武,声容盛而武备衰,是文武地位转变的重要时代。

”不过,学术界虽对“重文轻武”的概念大致得到了认同,但对此仍有持不同看法者,甚至还有学者撰文对此提出了批评。

在以往提出的“重文轻武”概念中,学者都注意到宋朝重视文官及文事,轻视武将及武略这样的事实。

但在一般阅读这一概念中“轻武”的语义时,往往也容易使人对“轻武”的理解加以延伸,认为宋朝有轻视武备乃至于军队之意。

而军队从来是国家存在的重要保障,即使是再愚蠢的统治者也不可能忽视军队的重要性。

崇文抑武政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崇文抑武政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崇文抑武政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影响:1. 崇文与抑武这一双管齐下的基本国策使宋代成为一个以成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王朝。

2. 鉴于唐代灭亡的历史教训,宋太祖于建国之初即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兵统帅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力避“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态势的重演;3. 宋王朝高度重视文治、重用文臣,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及职能,提高文臣的政治、生活待遇。

官僚阶层多任用文人,上至宰相,下至州郡长官,甚至主兵的枢密使也由文官担任。

君主还进一步分散大臣的权力,分设更多的官职,使文臣间互相牵制,防止专权。

“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成为宋代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4. 内外交困的政治社会局面直接促使一部分有责任感的文人积极争取改变社会现实,两宋时期围绕国家大政方针的讨论与制定形成了激烈尖锐的党派之争。

北宋时期主要是革新与保守之争,围绕政治的改良展开,以庆历新政和熙丰变法为代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也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中展开的。

5. 社会政治风气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士大夫文人的政治态度,崇文抑武的国策激励起文人愈发强烈的参政意识,外忧内患的深重则引发他们更加深刻的忧患意识。

“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看作是宋代文人士大夫努力追求的风范节操,是他们关注国家和社会的精神写照,远远超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观念。

他们不仅是处士横议、坐而论道,而且进一步去改革制度、参与实施,以期改变本朝内忧外患的窘境。

所以宋代“士”阶层的很多人兼具文人、官僚、政治家三重身份。

6. 文人自觉的参政意识使时事政治自然而然成为文学表现的一大主题。

宋人文集中谈及朝政史事、社会现实。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逐渐加强,在广度、深度上远超前代。

文学创作的高潮往往是伴随着政治斗争高潮而出现的,譬如庆历新政、熙丰变法期间都出现了相应的创作高峰。

7. 深沉的忧患意识掀起了爱国文学的高潮。

爱国主题是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从屈原到杜甫,每逢多事之秋,爱国的热血就会在文人士大夫的身躯里沸腾,爱国主题就会在文学作品中大放异彩。

浅析宋朝的“尚文抑武”

浅析宋朝的“尚文抑武”

浅析宋朝的“尚文抑武”自宋朝建国以来,一方面是深鉴五代时期武人专权跋扈之弊,注重任用科举出身的文臣;另一方面,宋太祖曾经自诩:不以言论杀人,从而形成了“士大夫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起了“尚文抑武”的文官制度。

凡事有利有弊,本文就宋朝“尚文抑武”问题表达自己的浅见。

在“文德致治”的宋代,武人是心照不宣的二等人,没有资格充当统治集团的宰辅。

在宋代没有进士及第,就如同今天一个年轻人没有大学文凭,想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肯定是困难重重、希望渺渺。

一个现实例子就是宋朝武将狄青不止被通朝为官的同僚看不起,就连妓女白牡丹也敢对狄青出言不逊。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宋朝开国以来,为了避免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极力压制武人的地位,整个社会普遍建立“鄙视”武官的观念。

宋太祖建国时任命文臣为地方官,即使都去贪污,也比任用武将的危害小。

文人当官蔚然成风,而且同朝为官,文官的地位也高于武官,这就是宋朝“尚文抑武”的现象。

由于“尚文抑武”的出现,进入书院学习,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成为当时步入仕途的重要途径。

这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一种学习社会风。

于此同时,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北宋官员俸禄之优厚,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数一数二的。

据《宋史·职官志》的记载,不单单正俸相当可观,还有各种补贴,宋真宗时外任官员不得携带家属$ 而家属的赡养费则由官府财政供应,还有米、面、羊等生活用品。

宋政府的优遇大大激发了宋代士大夫践履儒家理想的道德自律精神,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惟恐朝廷有弊政引起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因此,以天下为已任,并形成了范仲淹“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代表的优秀思想。

这种思想促使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关心国事、关心民生,为支撑赵宋政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宋代从来没有皇帝被摒弃,其他政治势力成为国家主导力量的政变事件发生,维系、支撑宋王朝的主要政治力量就是以宰相为代表的士大夫势力。

宋朝重文抑武

宋朝重文抑武

宋朝重文抑武是社会的进步匡凯(14级动力工程学院04班,20143513)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开封附近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轻而易举地从后周世宗的孤儿寡母手里夺取了政权,开始了宋代的统治。

但是,这种夺取政权的方式,赵匡胤并不是始作俑者。

早在赵匡胤之前的郭威(即后周太祖)就是利用这种模式登上帝位的。

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上演,宋初的统治者制定了以下的重要制度,并作为基本国策予以执行。

这些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我们评价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是当时社会是否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

唐朝末年武将势力强大,轮流上台执政,国家处于混乱不堪的局面,王朝更替频繁,百姓苦不堪言,北宋的建立正是在武将势力强大的基础上。

宋太祖吸取前朝的教训。

北宋初期武将的势力很强大,中央政府很难驾驭强大飙悍的武将群体,于是就开始推行“以文驭武”的方针,用文官来压制强大的武将,这就开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北宋统治者这样做也是为国家的安全来考虑的,也是为了北宋朝能够长期存在下去而采取的一个不得已的政策,在当时看来是正确的,也是及时的,可从长远利益来说却是存在着很大的隐患的,但是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北宋之所以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正是因为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国策让宋朝国家内部安稳,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促进了宋朝商业发展。

同时,宋朝文化科教事业也大幅发展。

宋朝时期,中国的农业和食物最后成形。

食物生产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

很多农业模式在宋朝成熟,并且在其后几百年里没有变化。

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

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

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

宋朝各地粮食生产量大幅上升。

多出来的生产物资让商业发展成为可能,让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

但是这些都得有一个前提:国家有一个安定的环境。

所以宋朝社会在生产力方面的提高,重文抑武这政策功不可没。

宋代“崇文抑武”政策下的体育发展研究

宋代“崇文抑武”政策下的体育发展研究
别 是安 史之 乱后 , 皇室 、 贵族 与 官 僚 无视 政 府 均 田 法令 , 土地兼 并 与买 卖 现 象 日趋 严 重 , 土地 向不 同
历史 上 纯 粹 的 “ 武治 ” 与“ 文 治” 王 朝 很 少 存
在, 受 历 史 客 观 因 素 和 统 治 者 主 观 思 想 的影 响 , “ 崇文 抑武 ”、 “ 重 武 轻 文 ”、 “ 文武并重 ” 是 历 代 君
体 育研 究与 教育
S p o t s R e s e a r c h a n d 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u c a t i o n
2 0 1 3年 1 0月
0c t .2 01 3
第2 8 卷第 5期
V01 . 28 No . 5
宋代 “ 崇文 抑 武 " 政 策 下 的体 育发 展 研 究
君主们 所 一贯 采用 。 “ 祟文抑武” 使 得 华夏 民族 文
件 。历 经 唐末 、 五代 长 达 百余 年 的 藩镇 割 据 、 战乱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2 1
作者简介 : 陈志辉 ( 1 9 7 5 ~) , 男, 湖南冷水江人 , 副教授 , 硕士。研究 方 向: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 单位:湖南体育职业学院社会体育系 , 湖南 长沙 4 1 0 0 1 9
被部 分王 朝君 主所 推崇 , 但并 未被 任何 一个 朝代 的
形成 , 大批经济地位上升 的中小地 主, 要求通过合
理 的途 径取 得政 治上 的地位 , 这 成为文 人 士大夫 登 上 历史 舞 台的客 观条件 。 国弱 民穷 是 施 行 “ 崇文抑 武” 政 策 的 现 实 条
1 古代“ 文治武功” 政 策与其体 育发展

1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与宋代文学的关系

1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与宋代文学的关系

1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与宋代文学的关系第一,崇文抑武国策使得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上和学术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在某种程度上,促发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这些措施有力地加强了君权、同时也使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以国家的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发表政见。

“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镇阳读书》),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

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上和学术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

第二,崇文抑武国策使得宋朝在军备和国防上常常显得很被动,于是使宋代文学充满深重的忧患感。

宋代的国势不如汉、唐那么强盛。

宋帝国的军力比较孱弱。

宋代兵制把军队分成禁兵、厢兵等类,而具有实战能力的只有禁兵。

朝廷为了防范叛乱,把禁兵的大部分驻紥在京城,而且常常调防,使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这样,宋军与外敌交战,总是败多胜少。

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宋王朝始终处于强敌的威胁之下。

宋代虽然经济相当发达,但由于对内的冗官冗费和对外的巨额岁币,农民负担沉重,财政时有困难。

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此外,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公意识十分强烈,他们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的隐患。

深沉的忧患意识,又造成宋代文学中爱国主题的高扬。

深沉的忧患意识,使宋代作家笔下的现实感很强。

第三,崇文抑武国策使宋朝重视文教,刺激了印刷术和书院的发展,使得宋代文学常常以“才学”做为时代文学的特色。

宋王朝十分重视文治教化,对于印刷业和教育事业都有空前的发展。

印刷业虽然在唐代已经发明,但印刷业的繁盛却始于宋代。

宋代公私刻书业的兴盛使书籍得以大量流通,不但皇家秘阁和州县学校藏书丰富,就是私人的藏书也动辄上万卷。

这样,宋代士人的总体学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杜甫自称“读书破万卷”(《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言下不无自矜之意,因为那在唐代是比较罕见的现象。

然而到了宋代,读破万卷书的作家为数不少。

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人在文学作品之外,还写了不少经学(包括小学)和史学的著作,都堪称学者型的作家。

北宋时期的文化政策如何推动繁荣

北宋时期的文化政策如何推动繁荣

北宋时期的文化政策如何推动繁荣一、北宋时期文化政策的关键信息1、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重视文官地位,抑制武将权力。

2、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扩大录取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提高选拔公正性。

3、兴学育才的举措:大力兴办官学,鼓励私人讲学。

4、对书籍编纂与印刷的支持:推动大规模的书籍编纂工作,促进印刷术的发展与应用。

5、对文学艺术的鼓励: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领域蓬勃发展。

二、北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11 背景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北宋建立后,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111 具体措施通过提高文官待遇和地位,给予文官更多的权力和机会。

在官职设置上,文官职位多于武将,且重要职位多由文官担任。

112 影响这一国策使得社会风气逐渐向文倾斜,更多的人愿意通过读书考取功名,从而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三、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21 扩大录取规模大幅增加科举录取的人数,为更多的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对教育和文化学习的热情。

211 增加考试科目除了传统的经义、诗赋,还增设了策论等科目,注重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了具有创新思维和实用能力的人才。

212 提高选拔公正性严格考试程序,实行糊名、誊录等制度,减少了舞弊现象,保证了选拔的公平性,为真正有才华的人提供了上升通道。

四、兴学育才的举措31 大力兴办官学在中央和地方广泛设立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为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1 鼓励私人讲学支持民间学者开办书院,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格局。

312 教育内容的丰富不仅注重儒家经典的传授,还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医学等多个领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五、对书籍编纂与印刷的支持41 大规模的书籍编纂工作组织编纂了《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整理和保存了丰富的文化典籍。

411 印刷术的发展与应用政府积极推广活字印刷术,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和质量,降低了成本,使得书籍能够更广泛地传播。

浅析宋代以文治武国策的确立及影响

浅析宋代以文治武国策的确立及影响

浅析宋代以文治武国策的确立及影响摘要:宋代以文治武作为基本国策,文人不尚武,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实现了文化繁荣。

而文化盛世并没有有效遏制边塞少数民族的侵扰,武备的松弛使国防能力下降,少数民族侵扰直接导致了宋的灭亡。

关键词:宋代以文治武国策确立影响“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宋朝在中国历史中,总是和“耻”和“恨”之类的负面记忆联系在一起。

也难怪,在强汉盛唐所创造的辉煌比照下,宋朝的疆域只有唐朝的一半,对外战争更是屡战屡败。

北宋灭亡时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被新崛起的蒙古铁骑逼得跳海。

这个被人戏称为“史上最不争气”的朝代,同时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最发达、社会最繁荣的朝代。

富裕文明使大宋成为当时世人仰慕的国度,而这一切,都是宋朝以文治武国策的直接结果。

1北宋以文治武政策的确立靠“陈桥兵变”起家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为提防武将像他那样“黄袍加身”。

开始采用文武分途、导致武将地位低下,文人地位崇高的以文治武的思想,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实行强化中央集权的基本国策。

在即位的第二年961年,就上演了精彩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政治大戏,解除了开国将帅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的兵权,然后又将节度使召回京师,赐予宅第,不让回任。

与此相应的措施是,重用文臣,任命心腹文臣赵普为枢密使。

逐步将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等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此消灭了军阀,也彻底消除了军人掌权的可能性,从制度上解决了悍将干政的政治局面。

又特别重视任用文官。

重视文科的选拔,其完备的文官制度甚至为近代西方国家效仿,但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几乎是零,北宋几乎没有出现开疆拓土的名将,南宋在卫国战争中锻炼出来的岳飞、韩世忠等杰出将领也多被猜疑。

政治上的文官治国,全社会重文轻武,使得军人社会地位不高;经济上的发展成果,也被不合理的兵役制度造成的庞大常备军耗费得所剩无几。

2北宋以文治武国策的影响宋太祖以文治武国策是对五代时期黑暗失序的残暴武治文化正本清源,彻底根治;在文化思想、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大刀阔斧,改弦更张,实行一系列有利于文臣的新政策、新措施。

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研究

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研究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研究姓名:薛治国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专门史指导教师:周黎民20030401摘要宋朝重文轻武之风,影响深远,一商是学界研究的重点,然而史学界对于导致这一风气形成的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的研究却存在不足,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

本文力图对北宋崇文抑武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并探讨其实施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影响。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于宋史史料,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对这一政策进行硎:究。

在内容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对北宋崇文抑武政策进行梳理,北宋实施的是崇文抑武政策而非“重文轻武”政策,并且这一政策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涵:文臣地位相对于其他各朝都有提高,武臣地位也相对于其他诸朝有所降低,且文臣地位高于武臣。

第二部分探讨其实施的主要原因。

本文认为:政策出台之初的主要目的固然是宋初诸帝出于防范武臣专权夺权的考虑,但政策长期坚持实施并在中后期得以进一步强化,则离不开文臣的作用,即士大夫集团为维护封建秩序和既得利益,成为崇文抑武政策的坚定支持者。

第三部分探讨政策实施的影响,本文认为其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关键词:文臣武将祟文抑武崇文抑武AbstractItiswellknown,inNorth-Songdynasty,thatpeoplehadthoughthighlyofcivilianofficialbutcontemnedmilitaryo蟠cer,whichhadbroughttremendouseffect。

However,thepolicyoftheelevatingciviliano衢cialanddebasingthemilitaryomcerinNorthSongdynasty’whichhadbroughtthecustom,lackstudyinhistory,especially1ackawholeandsystemanalyze.Inthisthesis.wewillcombthepolicyandanalyzeitsreasonandef琵ct.Intheapproachofstudyingthisthesis,westudythepolicymainlyusesinduction,logicalreasoning,andcomparativestudy,basedonhistoryknowledgeaboutsong—dynastyandMarxismpoliticaltheory.ThecontentisstudiedmainlyinthreepartsasfollowsPartIcombsthepolicyofelevatingcivilianofficialanddebasingthemilitaryomeerinNorthSongdynasty.Wethinkthepolicyisnotattachingimportancetothecivilianomcialandcontemningthemilitaryofficer.Andthepolicyincludesthreeaspects:thestatusoftheciviliano伍cialhadimprovedcomparingotherdynasties.Onthecontrary,thestatusofthemilitaryofficerhaddebasing.Andthestatusofthecivilianofficialwashigherthanthatofthemilitaryofficer.PartIIprobestheprimereasonsofcarryingoutthepolicy.Wethink.inthisthesis,Songdynastymadethepolicyinordertopreventingthemilitaryofficerstealingthepower.ButthepolicyrunninglongandenforcinginthelateSongdynastywasdependedontheeffectofthecivilianofficial.Thecivilianofficial,inNorth.Songdynasty,wastheprimeadvocatorofthepolicythatcouldbringtheminterestandmaintainthefeudalismorder.PartlIIanalyzetheinfluenceofthepolicy.W色think,asacoinhadtwosides,theinfluenceofthepolicyalsohadtwoaspects:thepositiveeffectandnegativeeffect.Thenegativeeffectwasthemainaspectbecausethepolicyhadrunextremely.Keywords:CivilianofficialMilitaryofficerElevatingthecivilianofficialDebasingthemilitaryofficerElevatingthecivilianofficialanddebasingthemilitaryofficer,一/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研究引言我们选择《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研究》为题是基于以下理由:一、宋朝的重文轻武风气影响深远。

宋朝扬文抑武的根本原因

宋朝扬文抑武的根本原因

宋朝扬文抑武的根本原因
展开全文
宋扬文抑武是基于唐朝武将造成长期国家分裂,大乱百姓离苦的历史事实而定的,其基本国策非常正确,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其它文明国家的认识都归于一致!
金朝初立,轻易灭辽,蒙诸部落就是渣,可见那时金有多强。

其时北宋财政崩溃,即使全力经武,也不可能有更好的结局。

须知汉武帝有文景之治的财政积累,死亡一半国民,也只是驱赶匈奴远去,最后是经济崩溃,百姓一改文景太平享乐而生活变得极其凄惨痛苦,刘彻因此深深后悔而下罪己诏。

宋朝是建立在黑夜漫漫不到头的五代十国尸体上的,在五代,只要一个人手下有几个兵,就能称王称霸。

那年头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来我去,老百姓苦不堪言。

只有了解了这段黑暗时代,才知道赵家为什么会对武人有如此多的防备。

各位发表高论之前,最好看看五代十国的历史,在那个年代,屠城,吃人,对于军队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而各路君王,无不残民以逞,有吃人的,有杀人的,甚至还有让手下官儿们先阉割再上岗的奇葩。

赵匡胤将中国从五代十国的漫漫长夜中解救出来,他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君王。

赵匡胤就是武将黄袍加身。

他最怕的就是再出现新的赵匡胤。

所以制定了打压武将的政策。

但事情做得过头了,内部武夫翻不起什么浪来了,但外部就显得异常凶悍。

最终两宋都被外部势力灭亡。

崇文抑武对宋代文人的影响

崇文抑武对宋代文人的影响

崇文抑武对宋代文人的影响:
•动了宋代文人的黄金发展时期。

由于宋太祖建国后没有重用武将,而是更看重文人,这使得文人在宋代迎来了一个黄金的发展时期。

•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由于朝廷对文官的重视和武将的防备,宋代社会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这种风气使得文人地位相对较高,而武将地位则相对较低。

•导致了宋代对外战争中的被动局面。

由于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宋代在对外战争中始终处于弱势,即使是在面临严重外患的情况下,也没有对武将进行放权,从而导致宋代在对外战争中经常处于被动局面。

•影响了宋代文人的人生选择。

由于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一些有血有肉的案例被揭示出来,比如杨业、陈尧咨、王德用、张亢、柳开、种世衡、狄青、王韶等人的悲剧命运。

这些案例反映了宋代立国基础的脆弱,也折射出北宋崇文抑武的弊端。

这些弊端影响了宋代文人的人生选择,使得他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从事文职工作。

试述宋代重文抑武政策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试述宋代重文抑武政策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试述宋代重文抑武政策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试述宋代重文抑武政策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1、重文抑武这一基本政策使宋代成为一个以成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王朝。

2、宋王朝高度重视文治、重用文臣,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及职能,提高文臣的政治、生活待遇。

官僚层多任用文人,上至宰相,下至州郡长官,甚至主兵的枢密使也由文官担任。

君主还进一步分散大臣的权力,分设更多的官职,使文臣间互相牵制,防止专权。

3、内外交困的政治社会局面直接促使一部分有责任感的文人积极争取改变社会现实,两宋时期围绕国家大政方针的讨论与制定形成了激烈尖锐的党派之争。

4、社会政治风气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士大夫文人的政治态度,重文抑武的国策激励起文人愈发强烈的参政意识,外忧内患的深重则引发他们更加深刻的忧患意识。

5、文人自觉的参政意识使时事政治自然而然成为文学表现的一大主题。

宋人文集中谈及朝政史事、社会现实。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逐渐加强,在广度、深度上远超前代。

6、深沉的忧患意识掀起了爱国文学的高潮。

7、宋人的参政意识与忧患意识不仅影响了文学的主题,而且对文风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8、较之外患的深重,宋王朝的内部统治却始终是相对稳定的,没有出现过真正能够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力量。

这是一种与唐代文化迥然不同的新的文化范型,必然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到深刻的制约影响作用。

北宋王朝“重文抑武、文人治国”传统的形成

北宋王朝“重文抑武、文人治国”传统的形成

北宋王朝“重文抑武、文人治国”传统的形成赵匡胤非常清楚武装夺取江山的深刻内涵,因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但为了大宋政权的持续,并形成一个“文人治国”的传统,还须从根本上抓起,这就要树立“重文”的风习。

赵匡胤首先改革和推进了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

隋唐门阀制度谨严,科举考试之门敞向世家大族,平民百姓很多被排除在外。

宋朝建立之初,即极力放宽科举考试的范围,无论家庭贫富、郡望高低,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的人,都可以前往应举。

同时严格考试制度,以防权贵豪门请托舞弊。

为了收揽文权,使读书人感激皇恩,开宝六年(973)三月,赵匡胤在讲武殿亲自复试举人,选出进士26人、诸科101人。

他说:“以往得中科举者,多为官世家所占,一般平民子弟不易获得做官的机会。

如今,朕亲临殿试,以求公正无私。

”此后,皇帝亲自复试的殿试制度成为一种基本制度。

到了开宝八年(975),科举考试出现了省试、殿试的分工。

省试的第一名为省元,而殿试的第一名则为状元,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在解试、省试之后,由皇帝亲自殿试复试,再决定取舍等第的殿试(亦称“御试”)制度。

历朝历代,开国之初大多是武盛文衰,往往形成积弊,遗患无穷。

赵匡胤认识到了这一点。

即位之初,他就下令修复孔庙,开辟懦馆,延用宿学名儒,以劝励教化。

针对五代时期文教不兴、学校荒废的情形,他下诏拨款增修国子监学舍。

国子监开学讲书之日,他还派人送去美酒和蔬果以示祝贺。

随着文教的振兴和开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进入宋朝统治集团。

赵匡胤认为,乱世用武,治世用文,应该切实发挥这些文臣的作用。

很快,随着赵匡胤对文臣的重用,统治集团内部畸形的文武关系得到了调整。

原来那些骄横跋扈、视文臣为无用,甚至一言不合就要“砍杀”宰相的武将们,不但见了宰相都要恭恭敬敬地唱喏问候,而且自己也在赵匡胤的劝告和鼓励之下,学着文臣的样子读起书来。

尽管赵匡胤的重文政策在以后被其子孙奉为“祖宗成规”而代代相传,以致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但在赵匡胤时情况却并不如此。

宋朝重文轻武的措施

宋朝重文轻武的措施

宋朝重文轻武的措施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文轻武的时期。

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重视文化教育,弱化军事力量。

这些措施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宋朝注重文化教育的普及。

为了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宋朝开设了许多学校和书院,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些学校不仅教授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普及文化教育,宋朝培养了大批有文化修养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宋朝重视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宋朝制定了一系列文化政策,鼓励文人学士创作文学作品,赞美国家和社会的美好。

宋朝的文人雅士通过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表达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之情,传播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宣传不仅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也加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宋朝还注重修建文化建筑和设施。

为了提升国家的文化形象,宋朝修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建筑,如开封府学、白马寺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成为了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同时,宋朝还修建了许多图书馆和藏书楼,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献和文化遗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宋朝还注重培养文化人才。

为了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和执政水平,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进入官场。

这种选拔制度使得文化人才得以进入政府机构,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时,宋朝还鼓励文人学士参与政治活动,他们通过参政议政,为国家的决策提供了智慧和建议。

总的来说,宋朝重文轻武的措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

通过注重文化教育的普及、文化宣传和推广、修建文化建筑和设施、培养文化人才等一系列措施,宋朝实现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宋朝重文轻武的措施

宋朝重文轻武的措施

宋朝重文轻武的措施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在宋朝的统治下,重文轻武是一种明显的政策取向。

这种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宋朝注重培养文化人才。

当时的政府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特别是儒学。

他们鼓励人们读书、研究经典,推崇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尊重。

政府设立了许多学校和科举考试,以选拔人才。

这种重视文化教育的措施使得当时的社会注重知识和文化的培养,形成了一个重文的氛围。

其次,宋朝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宋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化精品,如诗词、绘画、音乐等。

政府积极扶持文化产业,鼓励文人艺术家的创作和发展。

他们为文人提供了许多机会展示才华的平台,如文人雅集、诗会等,以促进文化的繁荣。

此外,宋朝也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手段来遏制武力的发展。

他们实行了严格的军事管理制度,限制武将的权力,防止他们篡权造反。

同时,他们注重发展海军,以保护国家的海洋利益。

这种政策导致了军事力量的相对削弱,使得朝廷更加依赖文官来维持政权。

综上所述,宋朝重文轻武的措施主要表现在注重培养文化人才、重视
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限制武力的发展。

这些措施使得宋朝成为一个以文化为主导的时代,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

北宋重文轻武的措施

北宋重文轻武的措施

北宋重文轻武的措施
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范仲淹、李纲、岳飞、宗泽、文天祥、陆秀夫等皆科举出身。

北宋轻武政策具体表现在其军事领导体制,将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权,却无调兵权。

枢密院掌握调兵权。

宋朝为什么重文轻武
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禁军统帅,靠部下将领的拥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得后周政权,建立宋。

因其以武力夺位,再加上五代时期,武将夺权的情况特别多,故特别害怕部下掌握兵权的将领效法,不信任武将,重文轻武,压制武将,防止武将篡位。

这样虽然确保了王权的稳固,但也带来了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对抗击辽,金等北方强敌产生了不良后果。

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1.有效地清除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2.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3.军队战斗力低下,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

宋朝重文轻武的措施

宋朝重文轻武的措施

宋朝重文轻武的措施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中,宋朝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尤为突出,重文轻武成为了该朝的一项重要措施。

本文将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探讨宋朝重文轻武的措施。

宋朝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措施。

在宋朝的官员选拔中,文才成为了最重要的标准。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选拔官员更加注重考察其文学才能,这使得文人成为了社会的主要力量。

而武将则相对较少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的地位相对较低。

这一政治措施的实施,使得宋朝的政治更加稳定,也使得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宋朝在教育方面也重视文化的培养。

在宋朝,教育机会得到了普及,士人的培养成为了社会的重要任务。

通过推行以经义为主的教育,培养了大量文学才能出众的人才。

同时,将武术教育放在次要位置,不再像以往那样注重武艺的传承。

这一教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宋朝的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朝对文化的重视也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

宋朝时期,书院成为了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

各地纷纷设立了书院,使得文化资源得到了更好的整合和利用。

同时,宋朝时期文人的文化创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诗词、散文等文学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文学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等相继涌现。

这些文化成就为宋朝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宋朝重文轻武的措施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对武将的轻视可能导致军事实力的削弱。

在与强敌的战争中,缺乏足够的军事能力可能会导致国家的危机。

另一方面,对文人的过度崇拜可能导致社会的学术偏见和浮躁风气。

在宋朝晚期,士人之间的政治斗争激烈,学术争论也常常以攻击对方为目的,这为宋朝的灭亡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宋朝重文轻武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使得宋朝成为了一个文化辉煌的时代。

然而,这一措施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天的社会中进行深思和反思。

我们需要在重视文化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保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研究姓名:薛治国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专门史指导教师:周黎民20030401摘要宋朝重文轻武之风,影响深远,一商是学界研究的重点,然而史学界对于导致这一风气形成的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的研究却存在不足,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

本文力图对北宋崇文抑武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并探讨其实施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影响。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于宋史史料,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对这一政策进行硎:究。

在内容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对北宋崇文抑武政策进行梳理,北宋实施的是崇文抑武政策而非“重文轻武”政策,并且这一政策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涵:文臣地位相对于其他各朝都有提高,武臣地位也相对于其他诸朝有所降低,且文臣地位高于武臣。

第二部分探讨其实施的主要原因。

本文认为:政策出台之初的主要目的固然是宋初诸帝出于防范武臣专权夺权的考虑,但政策长期坚持实施并在中后期得以进一步强化,则离不开文臣的作用,即士大夫集团为维护封建秩序和既得利益,成为崇文抑武政策的坚定支持者。

第三部分探讨政策实施的影响,本文认为其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关键词:文臣武将祟文抑武崇文抑武AbstractItiswellknown,inNorth-Songdynasty,thatpeoplehadthoughthighlyofcivilianofficialbutcontemnedmilitaryo蟠cer,whichhadbroughttremendouseffect。

However,thepolicyoftheelevatingciviliano衢cialanddebasingthemilitaryomcerinNorthSongdynasty’whichhadbroughtthecustom,lackstudyinhistory,especially1ackawholeandsystemanalyze.Inthisthesis.wewillcombthepolicyandanalyzeitsreasonandef琵ct.Intheapproachofstudyingthisthesis,westudythepolicymainlyusesinduction,logicalreasoning,andcomparativestudy,basedonhistoryknowledgeaboutsong—dynastyandMarxismpoliticaltheory.ThecontentisstudiedmainlyinthreepartsasfollowsPartIcombsthepolicyofelevatingcivilianofficialanddebasingthemilitaryomeerinNorthSongdynasty.Wethinkthepolicyisnotattachingimportancetothecivilianomcialandcontemningthemilitaryofficer.Andthepolicyincludesthreeaspects:thestatusoftheciviliano伍cialhadimprovedcomparingotherdynasties.Onthecontrary,thestatusofthemilitaryofficerhaddebasing.Andthestatusofthecivilianofficialwashigherthanthatofthemilitaryofficer.PartIIprobestheprimereasonsofcarryingoutthepolicy.Wethink.inthisthesis,Songdynastymadethepolicyinordertopreventingthemilitaryofficerstealingthepower.ButthepolicyrunninglongandenforcinginthelateSongdynastywasdependedontheeffectofthecivilianofficial.Thecivilianofficial,inNorth.Songdynasty,wastheprimeadvocatorofthepolicythatcouldbringtheminterestandmaintainthefeudalismorder.PartlIIanalyzetheinfluenceofthepolicy.W色think,asacoinhadtwosides,theinfluenceofthepolicyalsohadtwoaspects:thepositiveeffectandnegativeeffect.Thenegativeeffectwasthemainaspectbecausethepolicyhadrunextremely.Keywords:CivilianofficialMilitaryofficerElevatingthecivilianofficialDebasingthemilitaryofficerElevatingthecivilianofficialanddebasingthemilitaryofficer,一/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研究引言我们选择《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研究》为题是基于以下理由:一、宋朝的重文轻武风气影响深远。

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尚武》中这样形容中国国民精神:“重文轻武之习既成,于是武事废坠,民气柔靡……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戢戢如驯羊。

”以致于西方列强称“中国人是不武之民族,孱弱之病夫”,这一沉重的教训与重文轻武风气不无关联,因而追根溯源,对造成重文轻武的北宋崇文抑武政策进行探讨,是一件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

二、自宋以降,史学界对于造成重文轻武风气的北宋崇文抑武(有学者称“重文轻武”)政策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王夫之的《宋论》都曾对此进行论述。

近现代著名宋史专家如邓广铭先生、漆侠先生也曾在一些文章中提及此政策。

在当今宋史界,顾全芳对重文轻武的作用进行了一些评价:江冰探讨了重文轻武对宋代文人的影响;宁可对宋代重文轻武风气的成因作了一些研究;陈峰则从整体上考察了北宋武将群体素质:关履权、何忠礼、张希清等学者对宋代科举进行了详实的研究。

…这些研究为本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三、但从整体上看,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与可能。

首先,对崇文抑武政策缺乏全面梳理与研究。

以上研究仅从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的某个部分或与政策的相关方面进行了探讨,未展现崇文抑武政策的全貌;且在选择史料方面,部分学者将帝王将相之间私下的谈心与崇文抑武政策混为一谈,使读者难以了解崇文抑武政策的真实面貌。

其次,崇文抑武政策的研究存在许多误解和争议。

在这一政策是否存在方面,学界有两种意见:以邓广铭先生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根本无所谓重文轻武,一重文轻武’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至于所谓的‘右文’,无非指扩大科举名额以及大量刻印书籍等类事体……并非真有什么右文政策”:埋。

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北宋的确存在重文轻武现象,重文是真,轻武是假。

而在称谓方面,史学界对于北宋提高文臣、抑制武将的政策有多种称谓,如“右文轻武”、“重文轻武”等;在崇文抑武政策实施的原因、影响方面也存在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本文立足予宋史史料,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力图对北宋崇文抑武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并探讨其实施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影响。

任何政策的制定与调整都会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

崇文抑武政策涉及、调整了帝王、文臣与武将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的变化在政策实施的内容、目的和影响方面都得到体现。

因此本文认为:一、是崇文抑武政策而非重文轻武政策。

崇文抑武与重文轻武是两个相关而不相等的概念。

崇文抑武是北宋政府主动实施的政策,而重文轻武则是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社会心理所造成的影响,是因果关系。

从词源来讲,重文轻武主要指一种心理状态,而崇文抑武则指一种主动的实践过程。

我们认为北宋为扭转五代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而有意抬高(不是重视)文臣地位,抑制武将或降低其政治地位,并采用以文抑武的方式保证政策的实施。

正如宋太宗朝的宰相薛居正所说“上意方欲兴文教,抑武事”。

∞o因此,我们将其命为崇文抑武政策。

二、“崇文抑武”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涵:从纵向看,文臣地位相对于其他各朝都有提高,武臣地位也相对于其他诸朝有所降低;从横向看,文臣地位高于武臣。

并不像一些史家所言仅表现为通过提高文臣政治地位来压制武臣,“其所以把文臣的地位摆在同等级的武臣之上,则只是希望藉此使其能够发生牵制的作用。

”H1本文试图通过纵向、横向比较文臣、武将的历史地位,以清晰地展现北宋崇文抑武这一政策的实质。

三、将政策与帝王将相之间私下的谈话进行区分。

封建社会虽然没有现代意义的政策,但一些帝王诏令与公开执行的措施仍具有某些政策的性质(如公开性,执行性),而这些应当与帝王将相私下的谈话区分开。

原因在于一方面帝王将相之间的谈话从史料真实程度上不如诏令和已公开实施的措施,另一方面这些谈话并不具备“政策”的基本特性,大多反映的是谈话者的心理。

因此笔者将崇文抑武政策界定为馏令与措施方面,而对于帝王将相之间的谈话,笔者用来研究崇文抑武政策实施主体的心理活动,以此追寻政策实施的原因。

四、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固然是宋初诸帝出于防范武臣专权夺权的考虑,但政策长期坚持实施并在中后期得以进一步强化,则又离不开文臣的作用。

因为,政策的执行是帝王难以控制的,没有执行人员对政策的鼎力支持(鼎力支持的前提是政策实施能给他们带来利益),政策是难以如此长久地执行下去的。

因此,有必要考察文臣对这一政策的影响。

五、从主要影响来看,既有积极作用,又具消极影响。

Fh于政策既得利益者的介入,使崇文抑武走向极端,其消极影响也十分严重。

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研究第一章、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的表现及其演进北宋建国后,一改膊末五代之重武风尚,实施崇文抑武政策。

纵向看来,崇文抑武政策较之于唐末、五代或其他朝代,文臣的地位提高了,武臣的地位降低了;横向看来,在北宋内部文臣地位要高于武臣。

而作为贯穿整个宋代的崇文抑武政策并不是一蹴即成和一成不变的,它有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

一、政策的表现(一)崇文政策北宋建国后,便在各方面显示出尊儒崇文的倾向。

如太祖登基不久,便下令扩修国子监中的儒家先圣祠庙,重新塑造和绘制先圣、先贤、先儒之像。

赵匡胤不仅亲自为孔子和颜回作赞文,还一再率群臣幸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庙。

建隆三年,宋太祖下诏对文宣王庙行使一品礼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