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的“形散而神不散”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要形散神聚

语文教学要形散神聚

语文教学要形散神聚作者:卢家芩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07期历经一月的县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比武活动业已结束,无论是第一轮根据指定课文写教案、写说课稿,观摩课堂写评课稿,还是第二轮的讲课,都存在一个突出的共同问题,即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不能围绕目标去达成,使得课堂教学显得“形散”,随意性很强。

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师深解课文的结果,是教师深解《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特点的结果。

所以,深解课文,神会课标、教材编排特点,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根基。

深解课文,是教师备课、教课的前提,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微观根基。

吴冠中的《桥之美》,是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八年级在初中学段处于“在继续学习记叙类文体基础上突出说明文学习”地位,说明文学习又集中编排在八(上)三、四单元,故执教者就把《桥之美》当作一篇纯粹的说明文来教,填写“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征、举例说明、形式作用”表格。

活脱脱把一篇富含作者审美观念、浓郁情感,语言优美的美文(艺术美散文丛书《美丑缘》吴冠中)教成了枯燥、抽象、空洞的味同嚼蜡的条框文。

犯此毛病即是没有深解课文所致。

《桥之美》,作者吴冠中在文中极写摄影师和画家探寻的“桥之美”,吴冠中对桥的喜爱,“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乌镇小河两岸密不透风的芦苇间的石桥,顿给久闷的人以“深呼吸、透口气”的舒畅之感,那强劲的大弧线或单纯的直线与芦苇丛之面构成鲜明的对照;江南乡间石桥头的细柳飘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这一阴柔一阳刚之映衬莫不令画家销魂;《清明上河图》画卷高潮处的桥,桥上桥下,人船往来如梭,场面生动活泼,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因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桥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高山峡谷问的索桥,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是一种表达人物形象的修辞手法。

形指外貌、姿态,神指内在精神、气质。

在文学作品中,形散而神不散是一种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高度技巧,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描写,展现出人物的内在品质和个性特征。

这种表现形式不仅能够让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更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富有生命力。

形散而神不散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古代文学,例如在《红楼梦》中,对每个人物的描写都是形散而神不散,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出每个人物的性格和气质。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忧郁清高,黛玉聪慧多情,王熙凤刚烈果敢,这些形散而神不散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形散而神不散的塑造也出现在近现代文学中,例如在鲁迅的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极为细致入微,通过对人物的肢体动作、语言表达等细节的描写,展现出每个人物的个性和特点。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位被社会边缘化的可怜人,他的内心无尽的苦涩和无奈在鲁迅的笔下得以形散而神不散地表现出来。

形散而神不散的表现手法也常常出现在现代新闻报道中,记者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和采访,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境遇。

通过对人物背景的介绍,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读者得以感受到人物的形神并茂的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形散而神不散的表现方式。

一个人的外表可能略显普通,但在言谈举止中却能够展现出他的修养和素质;或者一个人的外形可能很出众,但在言行中却显得平庸乏味。

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体现。

形散而神不散的表现方式,不仅仅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一种文学艺术的体现。

它不仅要求作者在创作中具备对人物细节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更需要作者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深入的挖掘和揭示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物形象变得鲜活、生动并且充满魅力。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形散而神不散的塑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

只有通过对人物的形散而神不散的刻画,才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加富有情感和生命力,赋予读者更加深刻的思考和体验。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古语,意味着外在形象虽然分散了,但内心的精神却并未分散。

形散而神不散,是形与神的关系。

形是表面的外在容貌,神是内在的精神意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形式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化解挑战。

形散而神不散的理念告诉我们,内心的坚定和志向是最重要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面对人生的风雨,不被外在的形态所左右。

形散而神不散的理念源自中国古代文化,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

在古代文学中,形散而神不散常常被用来描述一个人或者一种精神状态。

诗人从容飘逸的风骨,或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都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具体表现。

在社会生活中,形散而神不散也是一种品格的体现。

无论处于何种环境或困境,都能保持内心的淡定和坚毅,都能以顽强的生命力迎接挑战,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含义。

形散而神不散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对来自外部环境的种种诱惑和压力,这些诱惑和压力往往会让人产生迷茫,甚至失去方向。

但只要我们保持内心的坚定和信念,就能迎刃而解。

当遇到工作中的挑战时,我们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果断的决断力,才能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再当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时,我们需要有平淡坦然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才能走出困境,重新振作。

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表现。

形散而神不散的理念也贯穿在人生的各个阶段。

在童年时期,我们需要形散而神不散的品质来塑造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在青少年时期,我们需要形散而神不散的品质来培养自己的意志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在成年时期,我们需要形散而神不散的品质来应对工作、生活的各种挑战,实现自己的追求和价值。

在晚年时期,形散而神不散的品质更是我们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坚守心中的信念和坚持梦想。

形散而神不散的理念还贯穿在人际交往中。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形散而神不散的品质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谈“形散神聚”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谈“形散神聚”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Educ at i onal M ode r ni zat i on
S u m。 N o . 9 7 2 0 1 4 No . 1
谈 “ 形 散神聚"在语文教 学 中的运用
四川省仪 陇县金城小学 张翱
有—种文体叫散文 ,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散文是 指除去诗歌 、 小说、戏剧外的所有文体 。 狭义的散文是指以叙 事 、抒情为主的 “ 美文”。这种文体,在内容上包罗万象 、海 阔天空 , 随着作者的意识而流动 , 但在思想内核中 , 却是主题 单一 、 鲜明 ,向有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散文之美也就体现在这 散聚之间。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活动是 围绕在课本周围的, 学 生的活动也同样如此 。久而久之 , 便会形成课堂气氛沉闷、师 生表情木讷的局面。也难怪呀 , 师生在课堂上说 的每—句话, 每—个襄隋, 每—个动作都是课本上已有的 , 思维受到严重的 控制 ,便很难在活跃 的气氛中自由地呼吸了。 能不能借鉴一下呢?即使是不同种类、 不同品格的两种事 物之间 , 或许也有相通之处呢?比如课堂教学和美文之间。在 课堂上也创设一下 “ 形散而神聚”的风格 , 不必拘泥于每句话 都要紧紧地 团结在课本周围, 广泛而有深度地利用现有教材为 讲读服务、为活跃的课堂气氛眼务 , 也能间接地达到传授知识 的 目的 ,如 同我们常说的那句话 :曲线救国,殊途同归吗 ! 借鉴之一 : 暂时从课本中跳 出来 , 说一说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 , 把思 维放高些 , 放远些。挣脱教材的束缚 ,开阔一下眼界,拓宽一 下思维 , 权做课堂上的小插曲或是休整。当然 , 要根据课文 中 的某些语句或片断作为切入点 。 而且最好所说的现实问题或现 象正好是人们的热点话题或关注对象 , 就更有实际意义了。 如: 《 草原 》一课中 , 在第一节有这样一句话 : 空气是那么清新, 空气是那么明朗。为了理解草原空气的 “ 清新” 、 “ 明朗” , 在讲读这一课时 ,我特 别将草原的天空与北京 的天空作了对 比,使 “ 清新”与 “ 混浊”得到鲜明比较 ,让学生在观察中得 出“ 清新”、 “ 明朗”的直观感觉 , 从而理解作者 喻陕的心情 和为什么觉得 “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既而 , 教师适 当讲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害处 ,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 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 ,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这样做 , 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的欣喜之情, 又在不 知不觉中渗透了思想教育 ,可谓两全齐美。 借鉴之二: 教材中的每一篇都有 自己的写作顺序 , 讲读时 定按课文原有顺序吗?不一定 , 只要有 自己的理解 , 只要能 让学生顺利地接受。 不妨打乱课文原有的写作顺序。散文写作 中不是也有 顺叙 、 倒叙 、 插叙等写作方法吗?暂且借来一用吧 ! 如 :《 奇异的琥珀 》 的结构是先叙述—个假想中的推测出 来的故事, 再写出故事由来的依据 。 我在讲读这一课时就采取 了倒叙的手法 , 先讲最后一节 ,由内容整理出 “ 看——想象一 推测”这个结构 ,再由 “ 推测 ”导入到第一段的故事中。这 样做 , 不仅使学生易于理解故事内容 , 还可以使其更加明白琥 珀形成条件的推理过程 ,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也容易多了。 又比如 :《 惟一的听众 》第二节写我第一次到树林 中去练 琴 ,得到了老教授的帮助与鼓励,而这一节的线索则是 “ 我” 的心情变化 :由开始的 “ 灰心”到后来的 “ 信心”。 讲读这一 节时 , 我设计了以下的讲读顺序 : 先讲本节的前五句话 , 明确 “ 灰心”的原因 , 然后直接出示这句话 : 我羞愧起来,同时暗 暗有 了几分 “ 信心”, 并板书 “ 信心”, 最后讲读怎样从灰心 到树立起信心的这个中间过程。 这样做强调 了老教授几句平常 话语对我的鼓励作用 , 同时直接点明了本节的写作结构及贯穿 全节的心情变化 , 实 际运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借鉴之三 : 即使是极其凄冷的事 , 写入文中时 , 高明的作

语文教学与“形散而神不散”

语文教学与“形散而神不散”
教 育教 学
语 文教 学 与 “ 形 散 而神 不散 ’ ’
牛 宗 兰
( 河北 省张 北县 第二 中学 ,河 北 张 家 口 0 7 6 4 5 0)
新课程
在新的语文课堂 中去实践 自己平 日里难以企及 的教育教学理想 。尤其 是语文教 师,在新课程标准 的指导下获得的 自主空间更大更广阔。语 文课堂更应该有 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新的东西 的存在 。每一堂语文课都 像是一篇散文 ,我们应当让每一堂语文课体 现出 “ 形散而神不散 ”的 特征来 。 所谓 的 “ 形散而神不散 ”是散文最主要 、 最基本 的特征 , 指在散
其次 ,博 闻广识 ,丰富 自己,做到 “ 胸 中有丘壑”。 “ 要想给学 生一杯水 ,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 ”,这句曾被奉为经典的教育名言 , 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明显地显示出它 的不足。现今 的执教者面对的是新 世纪 的学生 ,他们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沾染上 了新时代的气息 , 或 文 ,提 出打造 “ 形散 而神不散”的语 文课堂 的观点。所谓 的 “ 形散而 者夸张点说 ,他们从 降生那天起就不再是无知的了。因而 ,当我们 面 神不散 的语文课堂”指的是语文教师调用全部所知 ,充分开创并利用 对这样一群学生时 , 仅有 “ 一桶水 ”是不够的 , 更何况还是一桶 “ 死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 自己的思想 多种知识传授方式 ,多种有益于开启学生心智 的手段和多种探究获取 水”呢! 知识的组织活动 ,从而使学生在一种既欢快 活泼又严而有序且极具文 成为有源之水 ,读书学习便对语文老师变得重要起来 。经常读书的老 课 堂语言是鲜活流畅的,课堂思路是清晰的 ,而且善于捕捉课堂 采的课堂氛 围中充分掌握课 堂所学 。其 “ 形”指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 师 , 瞬间产生 的灵感 ;相反 , 那些平 日里疏于 阅读的老师 , 他们的课堂 与方式 ,其 “ 神”指每堂课 所要达到 的知识 目 标 、能力培养 目 标 柑睛 便深深刻上了照本宣科的烙 印,课堂模式化 ,缺少灵活变通 。有这么 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目标。 种说法 : 所谓 的老师也就是代替学生阅读他们没有时间没有条件阅 1 散文具有诸 多的共 同点 读 的人。因此,只有把阅读变成教师 自身的习惯 ,博闻广识 ,才能有 首先 ,二者都是主情的。散文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虽然有学者散 汩汩清流去滋润学生的心 田。 文 、历史散文 、抒 情散文 、写景 散文等类别 ,但无 论哪种样式 的散 最后 ,抛却功利思想 , 保持一颗年轻敏感 的心 。教育不仅仅是一 文,无一不包含着 丰蕴 的情感。这些情感或是对人生、对丰 ^ 卜 会 ,或是 种职业 ,用来养家糊 口的手段 ,更是对人 陛灵上 的一种关爱。很 多人 对 自然 、对爱情 ,或是对亲情 、对友情。正 因散文是主情 的,文学才 却 只把教育单单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便只盯着分 如一朵奇葩常开常艳。我们 的语文课堂在这一点上和散文一样也是主 情的。课文是组成语文课 堂的基本材料 ,而中学阶段的语 文课本所选 数 ,盯着升学率 ,盯着各种荣誉称 号。一个教师一旦被这些表面的极 的文章 , 无一不是情韵丰富的美文其次 ,二者都是灵活的。散文 的作 具诱 惑力 的物质利益蒙蔽 了心灵 ,他的心灵便会麻 木起来 。作为一个 者为了充分地展示 自身内心的情感与思索 , 无不调用 自己各方 面的素 语文教师是必须要有一点 与麻木 、沉沦相抗争的勇气 的。为什么一篇 足以令人感动的散文 ,在一些人读来没有丝毫的感触 ,而另外一些人 材积累和表现手法。 则会热泪盈 眶呢?动己者方能动人 。正因为这些人是怀着一颗敏感的 最后 ,二者都是凝聚的。散文的 “ 形散”是其外观 ,其 “ 形散 ” 所 以才捕捉到了打动他们 自己的东西 。当他们把这份感动 的 目的也无非是想 多个 角度 、多个侧 面 、多种方法 地去表现一个 中 心去体察 , 传给学生时 ,又是用真情传送 的,学生也 自然会为被文章打动。 “ 教 心 ,去抒发一种感情 ,去表明一种思考 。语文课 堂亦如是 。无论教师 钻进 去 ’,更要 ‘ 跳 出来 ’。所谓 运用什么方式方法 , 其 目的也同样在于课堂知识的传授与引导 发 敞 师要 提高 自身 的素质 ,不仅要 ‘ ‘ 钻进去 ’就是要深刻领会教材 的精神实质 , 而 ‘ 跳出来 ’ 就是要收 的思维必将归结凝 聚到知识的传授 、 思维 的训练与能力 的培养提 高 f 集丰 富的 、有趣 味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素材 。只有这样 , 你 的课堂 来 。因此在这一点上 , 语文课堂便具备了散文的 “ 神不散”的特点。 才能有生命力的课 堂。”每一堂课都是一篇散 文 、 一首诗 、一支歌, 2 课, I 散文体现出她 自身的美 这需要我们这些做语文教师的倾情去讲授 。只要 我们调用 自己已有的 首先 ,吐故纳新 ,摒弃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 , 追求每堂课 丰富学识和见闻 ,以一颗年轻敏感的心去对待语 文,对待教学 ,就一 的亮点。要做到这一点 , 学 习是最重要的。近年来 ,由于新课程改革 定能打造出散文般美丽的课堂。 的深入开展 ,教育领域也 “ 百家争鸣”般呈现 出许多新的思想理论和

浅谈课堂教学的形散神不散-PPT精品文档

浅谈课堂教学的形散神不散-PPT精品文档

“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 息强权的人手中,他们使用自己手中掌握 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的 这一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征服和控 制世界的目的” -----未来学家托夫勒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的精 神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有力的精神支撑。
必修课的基本框架
经济生活: 以“中国共产党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为统领 政治生活: 以“中国共产党始终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为 统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文化生活: 以“中国共党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为统领
生活与哲学: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为统领,这 是“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的精髓
日趋激烈国际文化竞争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和维护文化安全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文化交流 和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各国间的文 化 竞争日益激烈和复杂,文化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联合 国已经把文化安全列为人类社会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运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 等媒体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实施全方位的文化 渗透,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以达到西化、分化这些国家的目的。面对这种形势,大力弘 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 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应对西方敌对 势力西化,分化 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生面临复杂的文化环境,应该学会选择。 文化本身的功能决定了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 界、增加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赏析、感悟、体验和参与” 文化,对于 正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中的青少年来讲具有 不可替代的作用。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是我国古代文学家陆游的名言。

形指外表,神指内在精神。

形散而神不散,即外表虽有变化,内在的精神却始终不变,不散。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坚定,不因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动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句话也能给我们提供很多启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形散而神不散的含义和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的含义是什么?形是指外在的形态、容貌、外表,而神是指内在的精神、思想、心灵。

形散而神不散,就是说外表虽然有所改变,但内在的精神却不会改变。

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的容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变化,但内心的价值观和品质却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内心坚定,不被外表所左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可能会面临各种压力和诱惑,但只要内在的精神不散,坚守初心,就能度过难关,不至于迷失自己。

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呢?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来源于对人生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看法。

在生活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只有坚持自己的内心核心,才能在变化的世界中不迷失自己。

要坚守初心。

初心是指开始时的信念和理想,是保持内心纯净的动力源泉。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和目标,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

在生活中,会经历各种诱惑和挑战,但只要坚守初心,就能不被迷失在诱惑中,始终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定。

要不忘初衷。

初衷是指最初产生某种行为或想法的动机。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不少人会因为这些而产生动摇和迷茫。

但只要不忘初衷,记得最初的动机和目的,就能不被困难所左右,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和信念。

要坚守自己的信念。

信念是人生的指南针,是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泉。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要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

只有坚守信念,才能在变化的世界中不迷失自己。

谈语文教学的“形散而神不散”

谈语文教学的“形散而神不散”

地方往往一干就是一 辈子 , 很少有外出听课学 习的机会。 纵然 堂的新的 东西的存在。 每一堂语文课都像是一篇散 文, 我们应 从书上学到不少新思想新方法 , 可事实上 , 那些新 的东西到底 当让每 一堂语文课体现 出“ 形散而神不散” 的特征来。 是一个什么样子 , 不 亲眼见 一见 , 不亲耳 听一听 , 是很难 取得 关键词 : 新课程 语文教 学 形散而神 不散 直观感受 的, 又如何谈与之共 鸣呢?学不能致用 , 因而课堂仍
或者夸张点说 , 他们从 降生那天起就不 文课堂的观点。所谓 的“ 形散而神不散 的语 文课堂 ” 指的是语 染上了新时代 的气息 , 因而 , 当我们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时 , 仅有 “ 一桶 文教师调用全部所知 , 充分开创并利用多种 知识传授方式 , 多 再是无知的了。 水” 是不够的 , 更何况还是一桶 “ 死水 ” 呢 !“ 问渠哪得清如许? 种有益于开启学生心智的手段 和多种探究获取知识的组织活
所谓 的“ 形散而神不散” 是散文最主要 、 最基本的特征 , 指 然沿着 自己最初的模式一遍一遍地循环 ,课堂亮点也就无从 在散文创作过程 中围绕一个确定的中心 , 任意选材 , 运用 多角 谈起 。 其次 , 博 闻广识 , 丰富 自己, 做到“ 胸 中有丘壑 ” 。“ 要想给 度多侧 面的材料和丰富不单一 的表现手法去表达中心 ,抒发 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 , 这句 曾被奉 为经典的教 情感或阐述哲理 。“ 形散 ” 是外在表现 , “ 神不散” 是根本前提。 学生一杯水 , 育名言 , 随着时代 的发展已明显地显示 出它的不 足。 现今 的执 基于对散文 的这一点浅薄的认识 , 加之诸多 的课堂实践 , 笔者 才 贸然将语 文课 堂 比作散文 , 提 出打造 “ 形散而神不散 ” 的语 教者面对 的是新世纪的学生 ,他们从 呱呱坠地 的那天起就沾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而神不散,说的是外表看似散乱,但内心却非常集中和专注的状态。

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化,形指外表,神指内心,表示外表看似散乱,但内心却非常专注和沉着的状态。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心态、工作状态、生活态度等各个方面。

下面就以这个成语为主题,探讨一下形散而神不散的含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形散而神不散所要表达的含义是指外表看似散乱,但内心却非常集中和专注。

这种状态的人在外表看来可能并不起眼,甚至有些混乱和无序,但是内心却非常专注和沉着,有着强大的内在力量。

这种状态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虽然可能显得比较随性和随意,但是内心却能够非常专注和全神贯注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这种状态表现出了一种内心的自信和坚定,以及对自己的能力和目标的清晰认知。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成功人士都具备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品质,他们在外表上可能并不张扬,甚至有些低调和谦逊,但是内心却非常坚定和专注,能够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

形散而神不散所要表达的含义还可以理解为在外部环境的干扰下,内心依然能够保持专注和清醒。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干扰和诱惑,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扰,很容易就会被外部环境的干扰所左右,产生迷失和焦虑的感觉。

而形散而神不散的人,却能够在这种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不被外部的干扰所左右,能够清晰地认知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从而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和理性。

这种状态的人通常具备很高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能够冷静地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这种内心的坚定和清醒,使得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价值。

形散而神不散所要表达的含义还可以理解为在工作学习中能够同时处理多样的事务,保持心灵的统一和坚定。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学习压力非常大,需要同时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很容易就会产生思维的散乱和心灵的紊乱。

而形散而神不散的人,能够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中保持内心的稳定和统一,能够同时处理多样的事务,不会因为琐事的缠绕而迷失自己的方向。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是指外表或行为看似散漫、随意,但内心却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警觉。

这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既要表现出放松的状态,又要保持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思考。

这种状态可以使人更加自在和灵活地应对各种情况,同时又不失为专业、高效和深思熟虑。

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行动中却能保持谨慎和精确的人。

形散而神不散的含义可以从多个方面去理解。

形散可以理解为外形得到放松,行为看似随意。

在工作或学习中,大家常常会面临很多的压力和挑战,而过分紧绷和过度焦虑常常会影响人的思维和行动。

如果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放松身体和情绪,就可以让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应对问题。

与此保持内心的警觉和专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全神贯注的状态下,人才能够更好地感知到周围的信息和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所以,形散而神不散就是在外表看起来放松的内心却保持高度的警觉和专注。

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是很多专业人士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很多创作者、艺术家和运动员在创作或训练过程中都需要进入一种放松但又高度专注的状态。

音乐家在演奏乐曲时,需要通过身体的放松和手指的灵活来表达音乐的情感,但又不能放松对乐曲的节奏和细节的把握。

同样地,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保持身体的放松和灵活,但又不能放松对对手和比赛环境的观察和判断。

所以,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在很多专业领域都是非常关键的。

形散而神不散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灵活和自由的心态。

人们常常会面临很多不确定和变化,只有用开放的心态去应对,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把握机遇。

在现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适应新知识和新技能,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所以,形散而神不散也可以理解为在不确定和变化的环境中,保持一颗灵活和开放的心态,以应对挑战和机遇。

形散而神不散是一种需要不断努力和实践的境界,它需要人去修炼和培养。

人们需要学会放松和调整自己的状态,这需要通过适当的休息、运动和娱乐来实现。

放松自己的身心可以帮助人们恢复体力和精力,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作者:杨名来源:《中国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第11期时光飞逝,一转眼六年的语文教学内容完成了。

看着面前一摞子厚厚的语文书,想着那些即将面临一次重要考试的可爱的孩子们。

如何利用最短的时间让他们能够进行高效的复习呢?我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即打破低、中、高年级年段教材的界限,使这些原本以单元内容为划分依据的课文零散开,孤立开,这就是“形散”。

但在同时,根据著名的联想记忆法的原理,用新的主线对教材进行重新的知识整合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内容神不散。

下面就以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古诗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其中一二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五、六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课内必备古诗词共计70首。

这一要求对已经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六年级孩子来说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但如何在短时间内得以巩固并加深理解和感悟呢?从新课标的总体要求出发,我设计了8条主线索:1、以传统节日为线索的诗歌有:杜牧的《清明》,王安石《元日》,王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

可推荐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和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供学生拓展阅读。

2、以写春季景色为主的诗歌有:有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以及同样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杜牧的《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朱熹的《春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高鼎的《村居》,张志和的《渔歌子》。

3、以写夏季景色为主的诗歌有: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共计两首),杨万里的《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翁卷的《乡春四月》。

4、以写秋季景色为主的诗歌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杜牧的《山行》,白居易的《暮江吟》。

刍议散文之形散而神不散——漫谈中学散文教学

刍议散文之形散而神不散——漫谈中学散文教学

好家长 / 中学教育研究刍议散文之形散而神不散——漫谈中学散文教学河北省南宫市苏村中学/王双国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散文与其它载体有广泛的联系,它可抒情、可议论、可叙事。

它靠近诗歌的直抒胸臆,讲求意境的音乐美,但又不同于诗歌的节奏韵律;有小说写人叙事,但不讲求情节完整,有高潮;有议论文的说理,但不一定有明显的论点论据,所以作为一名执教者,对散文有个质的了解,会对其它体裁的阅读、欣赏和评论有所补益。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散文教学却受到冷落、变形和失真。

有时一些课内自读散文,尽管是美文,但因与中考关系不大,就在教学中草草了之,而课外现代散文教学更是套着中考考题要求进行死板的模式化教学,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可以说常常只停留在功利性的赏析中。

众所周知,现代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与其他文章体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从鉴赏文学作品这个角度来进行现代散文的阅读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供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散文的形式灵活多样,它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着重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一般是通过生活片断和场景来表现主题,所以对一篇散文的教学,必须首先把握住作品的结构特点,对它进行具体分析。

在进行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固有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阅读中常用的技巧和相关的知识来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为激起学生对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我们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完全融入现代散文的情境之中,以发自内心深处的那种饱满、强烈的感情,通过对作品当中的那些精华进行感知,对作品中那些最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来进行感悟,以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和传导知识,促使学生与我们教师一起感受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成功营造了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这是一句非常深刻的话语,意思是当人的形体消亡的时候,其精
神却依然存在,不会消失。

这句话的背后包含着人们对于灵魂、精神、生命等方面的认知
和探索,也代表着人类对于灵魂和肉体关系的思考。

下文将围绕这句话展开讨论。

首先,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对于灵魂不朽的信念。

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对于灵魂的存在
和不灭性持有着信仰,这种信仰源于人们的探索和猜想。

而这句话正是表达了这种信仰,
在世间形骸消亡之后,人的精神却依然存在,不会消失。

这种思想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存在,也被其他文化所共识,例如希腊神话中的奥菲斯传说,不少人相信人类的灵魂可以超越生
死的限制。

其次,“形散而神不散”也表达了人类对于生命的珍惜和重视。

生命之于人类,是一
种奇妙而不可复制的珍稀,而这种珍稀也正是因为人类的肉体和精神紧密结合。

但是,当
人的形体消亡之后,只有那依然存在的精神才更显得尤为珍贵。

人们可以通过这句话,来
体悟到生命的可贵,珍视眼前的每一天。

最后,“形散而神不散”也提醒人们珍惜身体。

人类的肉体和精神相互关联,单纯的
精神是无法存在的,而身体是精神的承载体。

身体的健康是人类精神德育的基础,所以人
们不能忽视对身体的保护和维护。

综上所述,“形散而神不散”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语,它在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类所信
奉的关于灵魂不朽和珍视生命的信念。

人类应该更加注重保护和珍惜自己的身体,只有健
康的身体才能承载健康的精神,并最终使其超越时空限制、赋予不同的价值。

散文教学中“形散神不散”之反思

散文教学中“形散神不散”之反思

教学篇•教学反思散文教学中“形散神不散”之反思楼凌铧(浙江省诸暨荣怀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关于散文,学生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形散神不散”。

即便是很多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也是将此语奉为圭臬,作为散文教学的总体思路,甚至是一篇文章的重中之重。

一、对“形散神不散”的解读一般理解,何为“形散”,比如文章有取材广泛、手法多样,写作思路比较含蓄、隐晦,语言特点、写作风格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等等。

但是,仔细想想,其实这句话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散文。

《白杨礼赞》是初中教材的一篇课文,作者茅盾准备带着革命的理想豪情前往新疆去振兴教育。

这篇文章层层推进,先写树,再写农民,然后以白杨作为象征体,当转折的时候笔锋陡转,该展开的时候详细展开。

尤其是写白杨树的几段文字,“那是力争上游的树……”何来“形散”呢?再如高中教材中的《荷塘月色》一文,教到最后,总要归结到“形散神不散”上,至于“何形散杂”,而“何神不散”?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甚至会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以期把所有注意力转移到社会背景上来。

更有甚者,窥探作者夫妻生活,附会一个所谓合理的解释。

抛却其他,单讲文本,作者写得很有条理,就是走了一个圈,他游荷塘的线路是非常清晰的,他的情感变化也是很清晰的。

我们一定要区分开普通读者的自然阅读和作为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

单从文笔上来看,《荷塘月色》就已经写得很优美了。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如此佳句,一篇散文中有一两句就已经值得反复玩味想象了。

但是教学还是有些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作者写作的过程确实很清楚,从家到荷塘,最后回到家,而作者的情绪变化也由颇不宁静,到宁静,到最后回到现实中至少还有一些无奈。

行踪是连贯的,情感是有起伏曲线的,又何来“形散”一说呢?《白杨礼赞》《荷塘月色》,这些散文都是不散的,用“形散神不散”最多只能概括一部分散文的特点,不能涵盖所有的散文。

如果我们讲散文的本质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这样一个判断命题是不对的。

形散神不散——浅谈混合式教学设计原则

形散神不散——浅谈混合式教学设计原则

知识文库 第22期221形散神不散——浅谈混合式教学设计原则张 波在学习散文写作的时候,老师经常会告诉我们一句话——形散神不散,如果你不能领会这句话的含义,你的文章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其实这句话在我们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时候同样适用。

混合式教学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将因特网线上教学元素和传统课堂线下教学元素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兼采两家之长而补两家之短,从而将教学活动的效果最大化。

因特网线上教学元素和传统课堂线下教学元素种类很多,微课视频、讨论答疑、在线测试等都是线上教学元素,教师讲授、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都是线下教学元素。

那么教师在设计一个知识点教学的时候,是采用什么办法将众多教学元素整合到一起,并且让人觉得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的。

用“形散神不散”来分析一下,显而易见这里的“形”指的便是线上和线下的各种教学元素和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那么这里的“神”指的又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教学设计环节,我们的教学设计围绕的核心又是什么?是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所以形散神不散的“神”这里指的是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开展。

当然混合式教学的评价不一定要围绕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展开,可以是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混合评价模式,也可以开展小组间评价+组员间评价+教师评价这样的多元评价模式。

评价模式的多样化是对应于教学元素和教学活动的多样化的。

所以在我们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时候,无论你加入多少各种各样的教学元素、采用多少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要偏离教学目标这个“神”,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烘托出教学目标这个“神”,否则教学课堂就像失去舵手的航船在大海中渐渐迷失方向。

这是混合式教学设计的一个原则,也印证了一句老话——教有法而无定法,只有掌握了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原则之后,我们才能翱翔于海阔天空般的未来课堂。

行散而神不散的意思

行散而神不散的意思

行散而神不散的意思
“行散而神不散”是一句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虽然形式上比较自由,但是思想内容上却要保持集中、统一。

也就是说,在表现形式上可以随意变化,但是内核却始终保持不变。

这句话的本意是强调文章或讲话要有一定的散文化特点,即在形式上不要过于拘泥一格,可以自由发挥,但同时也要保持主题的连贯性和统一性,不要让内容过于涣散。

因此,“行散而神不散”也可以理解为在写作或讲话时,可以适当地采用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但同时也要确保思想内容的集中和统一,保持整体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行散而神不散”这句话常用于文学、艺术、演讲等领域,强调在表现形式上自由度的提高,但同时也要保持主题的连贯性和统一性,以确保整体的效果和质量。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这句话是从道家的哲学思想中引申而来的,绝对是有着深刻的哲理的。

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的含义:形指的是物质的实体,神指的是物质中的灵魂或者要素。

相信很多人都有看到过,有时候两个人的气场会很相投,即便是没有说话,但是双方都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

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的体现。

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事物都是有形与神的,只不过是有的更倾向于形,如银行的资金、装饰的陈设;有的更偏向于神,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感的传递。

其实,形散而神不散这个说法的实质是指:物质上虽然看不到或不再存在,但其内在的能量或活力仍然存在。

大家能够从这句话中领悟到:人或事物,能够长久不衰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其内在的能量或活力没有散逸。

这种能量或活力可以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爱、情感,也可以指物体本身携带的能量属性,如气场、信息等等。

拿艺术创作作为例子,艺术作品能够感染人的原因就在于形散而神不散。

一幅画,一首曲子,一部电影,都是艺术家通过形的表达所蕴含的某种能量或灵魂即“神”。

这种神是将作品与观众的情感连接起来的力量,是使作品产生心灵共鸣的关键所在,是深厚的文化渊源,是一种省略话语的神秘交流。

这为我们在观赏艺术品时提供了一种感官的享受和快感。

生活中,有时我们无法形容一个人的魅力,也有时我们难以言尽一个物品的美妙,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无形而又强大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会凋零因为不会老去,在生命中不断流转。

这种力量就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实质。

在日常生活中,形散而神不散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事物在表面上看确实不光彩,但如果我们再去探究,或许该事物所背后蕴含着一些非常重要、非常深刻的意义。

比如一个公司家庭,可能存在着利益纷争,但是在这个环境中所蕴藏着的情感或真知灼见,或许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所以,形散而神不散的思想告诉我们,不能以形数据来衡量所有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有时形只是表面的,真正要领会它的内涵还需要后续的功夫。

只有了解了其内在真正的价值,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感受、拥有它。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而神不散,用来形容一个人能够保持冷静、不被外界干扰所影响,一直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这句成语原出自《论语·卫灵公篇》中的一则对话。

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必也正名乎?”子贡对此问题回答道:“回也常,拂世而不顺,不遑启处。

反正人之道而坚白者,岂由独哉?”意思是他说自己遵循道德准则的行为和正直不屈的态度,引领和影响旁人。

孔子赞叹之余还问:“汝与回也,时矣,不曰过矣。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形态表面上散开了,但内心的精神却依然聚焦不散。

它指的是在外界环境的变化、干扰和困境中,能够保持自己的平静和专注。

一个能够做到形散神不散的人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他们保持内心的专注和目标的清晰。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他们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他们用心思考,努力为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实现这些目标。

他们具备较高的情绪控制力。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或者压力,他们都能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被外界的情绪所影响。

他们能够保持冷静,不做出冲动的行为,而是用理性思考和积极行动来应对问题。

他们能够灵活应对变化和挑战。

他们知道外界的变化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他们接受这些变化,并在其中找到机会。

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应对任何困难和挑战,从而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们都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并以此为指引。

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并积极选择正确的方向。

形散而神不散是一种高度的心态和境界,是基于内在的智慧和力量。

只有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我们才能看到真正能够保持冷静和专注的人。

形散而神不散的人,不仅能够应对各种变化,还能够启发和影响周围的人,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教学的“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杨冬香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6期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契机,愚以为每个教师都应当抓住这次契机,在新的语文课堂中去实践自己平日里难以企及的教育教学理想。

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获得的自主空间更大更广阔。

语文课堂更应该有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新的东西的存在。

每一堂语文课都像是一篇散文,我们应当让每一堂语文课体现出“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来。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指在散文创作过程中围绕一个确定的中心,任意选材,运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材料和丰富不单一的表现手法去表达中心,抒发情感或阐述哲理。

“形散”是外在表现,“神不散”是根本前提。

基于对散文的这一点浅薄的认识,加之诸多的课堂实践,笔者才贸然将语文课堂比作散文,提出打造“形散而神不散”的语文课堂的观点。

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的语文课堂”指的是语文教师调用全部所知,充分开创并利用多种知识传授方式,多种有益于开启学生心智的手段和多种探究获取知识的组织活动,从而使学生在一种既欢快活泼又严而有序且极具文采的课堂氛围中充分掌握课堂所学。

其“形”指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与方式,其“神”指每堂课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一、语文教学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比较
首先,与散文相比,语文教学和散文二者都是主情的。

散文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虽然有学者散文、历史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等类别,但无论哪种样式的散文,无一不包含着丰蕴的情感。

这些情感或是对人生、对社会,或是对自然、对爱情,或是对亲情、对友情。

正因散文是主情的,文学才如一朵奇葩常开常艳。

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这一点上和散文一样也是主情的。

课文是组成语文课堂的基本材料,而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无一不是情韵丰富的美文。

其次,二者都是灵活的。

散文的作者为了充分地展示自身内心的情感与思索,无不调用自己各方面的素材积累和表现手法。

最后,二者都是凝聚的。

散文的“形散”是其外观,其“形散”的目的也无非是想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多种方法地去表现一个中心,去抒发一种感情,去表明一种思考。

语文课堂亦如是。

无论教师运用什么方式方法,其目的也同样在于课堂知识的传授与引导。

发散的思维必将归结凝聚到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与能力的培养提高上来。

因此在这一点上,语文课堂便具备了散文的“神不散”的特点。

二、语文教学“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首先,吐故纳新,摒弃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追求每堂课的亮点。

要做到这一点,学习是最重要的。

近年来,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领域也“百家争鸣”般呈现出许多新的思想理论和方式方法。

尽管这些新的理论方法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个人,但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媒介对此做到“知之”。

另外,扩充自己的见闻也是很重要的。

很多教师在同一个地方往往一干就是一辈子,很少有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

纵然从书上学到不少新思想新方法,可事实上,那些新的东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不亲眼见一见,不亲耳听一听,是很难取得直观感受的,又如何谈与之共鸣呢?学不能致用,因而课堂仍然沿着自己最初的模式一遍一遍地循环,课堂亮点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博闻广识,丰富自己,做到“胸中有丘壑”。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句曾被奉为经典的教育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明显地显示出它的不足。

现今的执教者面对的是新世纪的学生,他们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沾染上了新时代的气息,或者夸张点说,他们从降生那天起就不再是无知的了。

因而,当我们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时,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更何况还是一桶“死水”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想让自己的思想成为有源之水,读书学习便对语文老师变得重要起来。

经常读书的老师,课堂语言是鲜活流畅的,课堂思路是清晰的,而且善于捕捉课堂上瞬间产生的灵感;相反,那些平日里疏于阅读的老师,他们的课堂便深深刻上了照本宣科的烙印,课堂模式化,缺少灵活变通。

有这么一种说法:所谓的老师也就是代替学生阅读他们没有时间没有条件阅读的人。

因此,只有把阅读变成教师自身的习惯,博闻广识,才能有汩汩清流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最后,抛却功利思想,保持一颗年轻敏感的心。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用来养家糊口的手段,更是对人性灵上的一种关爱。

很多人却只把教育单单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便只盯着分数,盯着升学率,盯着各种荣誉称号。

一个教师一旦被这些表面的极具诱惑力的物质利益蒙蔽了心灵,他的心灵便会麻木起来。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是必须要有一点与麻木、沉沦相抗争的勇气的。

为什么一篇足以令人感动的散文,在一些人读来没有丝毫的感触,而另外一些人则会热泪盈眶呢?动己者方能动人。

正因为这些人是怀着一颗敏感的心去体察,所以才捕捉到了打动他们自己的东西。

当他们把这份感动传给学生时,又是用真情传送的,学生也自然会为被文章打动。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要‘钻进去’,更要‘跳出来’。

所谓‘钻进去’就是要深刻领会教材的精神实质,而‘跳出来’就是要收集丰富的、有趣味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素材。

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能有生命力的课堂。


每一堂课都是一篇散文、一首诗、一支歌,这需要我们这些做语文教师的倾情去讲授。

只要我们调用自己已有的丰富学识和见闻,以一颗年轻敏感的心去对待语文,对待教学,就一定能打造出散文般美丽的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