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研究_周沛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本文将展开一个全面的调查报告。
一、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日益加剧,少数人的财富不断积累,而大多数的穷困者却面临贫困和生活问题。
以至于我国政府通过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正式启动了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在迄今为止的20多年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渐完善。
各地政府也加大了财力投入,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为具体、细致、有针对性的社会救助服务。
二、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已形成了七大类别:特困人员救助、低保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劳动人民救济、优抚救助和社会福利建设,其中特困人员救助和低保救助是我国家庭困难群众的首要保障。
三、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亮点和不足亮点是:1)对社会救助全面覆盖,解除了大多数贫苦群众的燃眉之急,大力贯彻了一种新型民生扶贫机制。
2)建立社区化,精准化的救助体系和家庭服务机制,发挥人社部门在社区层面的积极作用,降低了办事难度,使贫穷群众能够尽快得到援助。
不足是:1)资金不足,难以满足救助对象的需求。
2)社会救助标准不够高,难以满足救助对象的需求。
3)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尚未建立。
四、应对建议及展望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下面的建议可供参考:1)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救助的财政投入,提高救助标准和范围,保障每个贫穷的个体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2)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对社会救助评价与监控,记录和追踪社会救助的每一步流程、流程中的问题,调研社会救助的每一个环节及所需的程序或流程。
3)制定合理的管理员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4)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法律的规范性和监管作用。
总之,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仍需不断完善和加强,才能真正地解决贫困人群生活所面临的问题,保证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健康、美好的生活。
关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研报告
关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已经成为了推进社会进步与改善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
然而,许多地区的社会救助体系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此背景下,本文进行了一次针对社会救助体系的调研,在全面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一、调研对象1. 社会救助部门相关人员:包括县级以上社会救助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基层负责社会救助的工作人员。
2. 社会救助对象:包括低保户、特困人员、孤儿、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
二、调研内容1. 现状调研a. 社会救助体系的框架与制度:调研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职责分工、覆盖人群和救助标准等。
b. 救助方式的形式与内容:调研社会救助的实施方式,包括资金救助、物品救助及服务救助等。
c. 救助对象的现状:了解不同救助对象的收入、家庭状况、生活质量等情况。
2.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a. 提高救助标准与涉及面:调整救助标准,增加社会救助对象,如特困人员子女等。
b. 完善救助对象的管理与服务:注重社会救助对象的服务,包括心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形成长期稳定的帮助机制。
c.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信息管理:建立集中管理的信息平台,方便资金物品的发放和救助对象的管理。
三、调研结果1. 现状调研a. 社会救助体系的框架与制度: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比较完整,但在一些偏远地区还存在覆盖不到的社会救助对象。
b. 救助方式的形式与内容:现行的社会救助方式以资金救助为主,服务救助的覆盖面相对较小。
c. 救助对象的现状:不同救助对象的收入、家庭状况、生活质量等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低保户、残疾人等救助对象的生活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2.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a. 提高救助标准与涉及面:应适当提高社会救助标准,针对特定的群体适度扩大救助范围。
b. 完善救助对象的管理与服务:应推进社会救助服务的多元化,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对象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和职业素质。
c.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信息管理:应适当加大信息管理的投入力度,建设更加完善的信息平台,以提升救助效率和质量。
农村社会救助方式浅探
农村社会救助方式浅探【摘要】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贫困状况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还存在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社会保险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社会救助的意义尤为重要,而救助的目标又决定了救助的方式。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救助的内容方式,比如现金、实物和服务等,分析了中国农村的社会救助方式,指出社会救助的方式应该多样化。
【关键词】农村社会救助;现金;实物;服务;代用券一、引言农村社会救助是针对城市社会救助而言的,指国家和集体对农村中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因病、灾、缺少劳动能力等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采取物质帮助、扶持生产等多种形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当前中国的经济虽然突飞猛进,然而受惠的多数为城市人口,农村经济仍比较落后,收入的剪刀差越来越大,这凸显了农村社会救助的迫切性,对社会救助的需求就不得不谈到具体受惠时,采取的方式,现金,实物,服务?到底哪种是最合适的方式。
国内有不少学者也对农村社会救助方式进行了研究,周沛,易艳阳认为传统的物质性救助方式存在着救助形式单一、救助接收者被动、救助效果欠佳的缺陷,构建新型综合性救助方式,是新时期社会救助发展的趋势。
要从救助的性质、救助资源的类型、受助者的能动程度三个角度,指出制度性救助方式与非制度性救助方式的结合,物质性救助方式与非物质性救助方式的结合,“他助”方式与“自助”方式的结合;多元的救助方式,将有利于贫困问题系统性、科学性、人性化的解决。
依据尼尔·吉尔伯特的社会福利思想,通过分析我国社会救助方式演变过程中存在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完善社会救助方式的几点建议,即继续扩展救助方式,他们指出在合适的领域引入代用券方式,给予贫困者更多的权力,加强机会、服务等救助方式的应用;社会救助应该根据贫困者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救助目标,选择不同的救助方式等。
我国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
我国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行社会救助制度浮现出诸多问题,已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因而极有必要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应当加快完善社会救助法律法规体系、构建一体化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建立多渠道的救助经费筹集机制并努力建立起城乡统筹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
关键词社会救助管理体制救助主体中图分类号:f810.452 文献标识码:a社会救助,亦称社会救济,是指当人们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和其他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依法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利,为陷入贫困和其他生存风险的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障。
它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一、各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述(一)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立法建立社会救助制度的国家。
1601年女王伊丽莎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该法以传统的慈善救济为主要特征。
1834年英国政府制定了新的《济贫法》,确立实行社会救助是政府应尽的义务,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条文,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德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德国政府在1942年制订了关于救济的法令。
德国的社会救助包括特殊困难人员和低收入家庭救助。
它提供的是基本的生活保障,标准由各州根据对一定收入阶层的日常支出费用来确定,救助资金由政府财政提供,75%来自市和县,25%来自州政府。
(三)美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1935年罗斯福总统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从而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
后经历届政府的多次修改和补充,逐步形成了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各类补助及补贴。
二、我国现行社会救助制度的缺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由于社会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失业、贫困等问题,不断地调整和发展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与创新研究
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与创新研究第一章:引言社会救助制度是现代社会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救助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以期促进社会救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第二章: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从职工、农民、城市低保、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多个方面进行保障,这些保障措施已经能够切实地解决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社会救助工作有方面还需要加强。
另外,由于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社会救助的困难群体也在不断增加。
第三章:改革思路3.1建立科学的救助标准制定和调整救助标准,应该考虑基本生活水平的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同时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进行差异化调整,防止一刀切,使符合救助标准的人员得到真正的帮助。
3.2完善救助对象识别机制通过建设救助对象识别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类人员的实名认证,防止重复申请和重复救助,避免数据交叉造成的浪费,保证救助资源的有效利用。
3.3加强对救助对象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管体系,针对救助对象的享受情况、救助资金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严格规定救助对象的义务和权利,加强救助对象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3.4加强社会救助服务保障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服务保障力度,改进服务方式,尤其是通过发展社区服务、家庭服务、互联网在线服务等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问题解决途径。
第四章:创新实践4.1推进供养服务社会化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机构和专业机构,规范化、社会化管理供养服务,实现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并避免了政府管理的腐败行为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4.2引入慈善力量支持社会救助制度慈善力量的引入可以为社会救助制度提供广泛的资源和资金支援,以及公益服务的支持,从营造救助社会氛围、创新社会救助体制角度,探索如何有效引导慈善资源,有序扩大公益活动,在促进物质保障的同时,加强精神支持的辐射力。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研究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研究【摘要】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其历史演变、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改革与完善方向以及影响因素都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将首先回顾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演变历程,然后分析我国目前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现状,同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接着将提出改革与完善方向,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在将对所得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也会提出政策建议,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为未来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演变历程、现状、问题、挑战、改革、完善方向、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展望、政策建议、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农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保障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尽管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救助标准不够统一、执行不够到位等。
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制度、提高农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演变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改革与完善方向。
通过对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分析,旨在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好的救助服务,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推动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通过分析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演变历程和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把握政策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为未来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持。
构建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论文
论构建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城镇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比重逐年提高,城市贫困问题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今后长时期必须面对的严峻的社会问题。
然而现行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从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救助体系入手,着手探索和建立以城市低保制度为主体,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相配套的新型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
【关键词】城市贫困;社会救助;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随着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作为一种必然结果,城市贫困人口迅速凸现与扩大,城镇贫困群体的规模急剧膨胀。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2009年全国共有2345.6万城镇居民的收入低于贫困线以下。
因此,了解和掌握城镇贫困人口的社会需求,寻求切实可行的救助方式,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
然而,目前的城市救助政策仅仅是嵌入在各种经济改革与发展政策之中的,旨在促进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而不是以消除贫困为专门目标,缺乏对城市反贫困的系统考虑,以致现行的救助政策具有明显的对策性和应急性特点。
从发展的角度看,当务之急应该从救助的根本目标出发,充分考虑贫困者的现实生活需求,在社会协调发展的框架下,系统地考虑和设计完善的城市贫困社会救助体系。
一、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内涵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改革创新旧有的社会救助工作模式,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协一调救助行动,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各项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互助为补充,政府责任意识明确,部门整体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救助经费专项落实,工作机制运行顺畅,困难群体分类受助,救助过程清晰透明,救助效率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信息化、保障法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构建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必要性1.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一方面,由于个人、家庭、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因素,社会中总会有一部分人与其他人在竞争起点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种不公平如果不对其加以必要的社会干预,就很难体现人类社会的公正性。
构筑我国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初探
2 1 年 01
第 2 卷 第 l 8 期
构筑我国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 系初探
刘 晓 冉
( 中共济 南市委 党校 ,山东 济南 2 0 1 ) 0 5 4
摘要:在 我国新型城 市发展 过程 中社会救 助体 系面临一些难题 , 具有一 定的 紧迫性和局 限性。本丈研 究 了我 国城
市社会救 助体 系的现状 ,并提 出解 决对策和建议 ,为 完善社会 救助体 系,维护社会稳 定 , 创造 良好 社会环境 ,具 有较 高的理论意 义和 实践价值
关 键 词 :社 会 救 助 体 系 ,初 探 中图 分 类号 :C 1 9 3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5 2 1 ) 卜 0 8 - 2 8 74 0 0( O 1 0 0 7 0
主 体 。我 国地 域 辽 阔 ,地 质 结 构 复 杂 , 是 自然 灾 害 发 生 率 比
中 ,会 与 社 会 主 流 文化 隔绝 ,并造 成 贫 困文 化代 代 相 传 。而 要 摆脱 贫 困文 化 的束 缚 ,就 应 当 增 加 他们 及 后 代 与 主 流 文 化 接 触 的 机 会 及 其 被 主 流 文 化 接 纳 的技 能 。而 要 做 到 这 一 点 , 关键在于教育 ,即促进教育 的均等 。( )住房救助 。住房是 3 人 类 获 得 安 全保 障 的 基 本 前 提 之 一 。随 着 住 房 制 度 的 改 革 , 城 市 居 民逐 渐 实 现 了 由福 利 房 向商 品房 的 转 变 ,使 城 市 居 民 的居 住 环 境 有 了 很 大 改 善 。但 与此 同 时 ,城 市 贫 困 居 民 的住 房 也 成 了突 出 问题 。在 西 方许 多 国家 ,主 要 是 通 过政 府 干 预 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在我国,政府对困难家庭 的住 房 救 助 也 提 上 日程 。可 以采取 租 金 补 贴 、租 金 减 免 的 救助 形 式 ,也 可 以安 排 专 项 资 金 建 设廉 租住 房 等 。 目前 ,有些 地 区 率先实行 了廉租 房的政策 ,取得很好的效果 。 4 社会 帮扶 制 度 。这 是 新 型 城 市 救助 体系 的补 充 。社 会 . 帮 扶 是 指 有 政 府 统 一组 织 、动 员社 会 各 界 共 同 参 与 、扶 持 帮 助贫困家庭采取多种方式摆脱贫 困的救助形式。帮扶 的内容 根 据 贫 困 家庭 的 实 际情 况 确 定 :需要 什 么 帮 助 就 给 予什 么 方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社会救助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社会救助体系的构成社会救助体系由多个层级构成,包括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社区层面。
在国家层面,国家社会救助法规定了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和范围;地方层面的政府部门负责具体的社会救助工作;社区层面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三、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1. 资金来源不足目前,社会救助体系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社会救助资金严重不足,导致救助对象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
2. 救助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的救助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救助对象的待遇不公平。
一些地区的救助标准过低,无法满足救助对象的基本需求,而一些地区的救助标准过高,导致资源浪费。
3. 救助对象的识别和认定问题救助对象的识别和认定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流程不完善,一些有需要的人无法及时得到救助,而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却获得了救助。
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挑战1. 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社会救助体系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老年人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需求日益增长,如何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城乡差距问题城乡差距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救助体系的建设相对完善,而农村地区的救助体系相对薄弱,导致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五、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改进建议1.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社会救助体系的资金投入,确保救助对象能够得到应有的帮助。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救助事业,增加社会捐赠的力度。
2. 统一救助标准各地区应统一救助标准,确保救助对象的待遇公平。
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适当调整救助标准,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
发展型社会救助的目标和定位
出版物刊名: 学术界
页码: 240-24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社会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福利行政;物质救助;物质文化需求;社会福利体系;生存型;低收入者
摘要:周沛撰文《社会福利视野下的发展型社会救助体系及社会福利行政》指出,社会救助是政府通过法律和政策,对社会上的低收入者及困难人士给予以物质救助为主的保障制度。
从大福利视角看,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如果仍然固守社会救助的“生存型目标”,仅为被救助者提供基本生存保障,无疑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社会救助应不同于社会救济,后者仅仅是一种应急性的措施,具有“临时性”、“补救性”的属性。
应当提升社会救助的目标,变“基本生存型”为“改善生活型”。
我们对属于社会福利体系中最低层面的社会救助,不能仅是采取事后补救的方法,给予救助对象简单的维持基本生活的保障,而应该在满足弱势者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地向包括物质、精神、服务等高层面的发展型福利发展。
社会救助从生存型到发展型的目标定位,需要突破现有已经制度化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典型代表的低水平物质救助框架,在救助主体、救助内容、救助手段等方面构建一个发展型社会救助体系。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相关分析与思考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相关分析与思考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相关分析与思考[摘要]以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必要性为出发点,对我国当前社会救助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我国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社区救助社会救助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对生活陷入困境的特定社会成员生存权的基本保障,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发展完善。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动荡和风险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威胁增加,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任务就更加艰巨和急迫了。
一、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必要性(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社会贫困问题是建立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解决贫困问题,给穷人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并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自立,是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
在我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相对贫困问题进一步突出,因此,以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在现行社会救助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有效解决贫困问题是建立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构建新型的社会救助框架,是新时期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社会政策措施在我国经济社会转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劳动力转移中的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生活中处于劣势,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游走在城乡的边缘,城镇失业人员成为新的贫困群体,公平与效率失衡拉大了贫富差距。
这些矛盾和失衡都表明在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了非良性发展和非帕累托最优的特征。
要解决这些不协调问题,就需要引入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通过构建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新型的社会救助框架,使贫困人群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政策措施。
(三)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可或缺的环节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风险扩张和矛盾凸显使制度构建与完善成为社会保障体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
社会救助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安全线,也是最低层次的保障,构建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是这一过程中最基础、效用最大最突出的环节。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情况,包括救助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救助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救助对象的认定与管理、救助服务的提供与效果等方面,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力求获取全面、准确、深入的信息。
(一)文献研究查阅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学术论文、统计数据等,了解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历程、政策框架和研究现状。
(二)问卷调查设计了针对救助对象、基层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的问卷,共发放问卷____份,回收有效问卷____份,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解各方对社会救助体系的认知和评价。
(三)实地访谈选取了____个地区的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和救助机构进行实地访谈,与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社会救助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
(四)案例分析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救助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一)救助政策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社会救助政策,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就业救助制度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
同时,各地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进一步提高了救助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救助资金投入持续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社会救助的资金投入,救助资金规模逐年增长。
____年,全国社会救助资金支出达到____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____亿元,地方财政投入____亿元。
救助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有效保障了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
关于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构建的思考
关于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构建的思考作者:刘丽娜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2010年第02期摘要: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长期生活救助、专项分类救助和临时应急救助为基础的社会救助框架。
从整体上讲,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正在趋于完善,但距一个科学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探讨了社会救助体系构建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社会救助体系科学完善0 引言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经过几十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从最初农村的五保供养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救助制度发展到目前的专项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在完善,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①国民基本生活有了初步保障。
②社会救助资金有了可靠的支持。
③社会救助逐渐走向法制化、信息化。
④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
1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我国已初步确立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灾害救急制度、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济为主要内容,以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制度相配套,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并与慈善事业相连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在各救助项目综合的基础上逐渐发丰富并最终确立的,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确保群众分享改革成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确立的时间较短以及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在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1 城乡低保基础不牢固,救助项目衔接不足。
由于现在的农村低保还未能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由以前的农村特困救助向低保的转型压力都落到地方政府的身上。
一些财政薄弱的地区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导致低保制度推行缓慢。
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及管理上缺乏约束机制等原因,个别地方占用、挪用救急资金的现象较严重,给农村低保带来了消极影响。
城市救助中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相对贫困人数还没有得到有效救助。
在以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制度相配套的措施上,由于各部门管理的分割,救助项目无统一衔接,互相推诿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大量因疾病、教育、住房等致贫家庭无法接受救济的现象。
建设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作者: 李显坤
作者机构: 克拉玛依市民政局,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出版物刊名: 克拉玛依学刊
页码: 70-7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城乡;社会救助;问题;对策
摘要: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从物质性救助、服务性救助到发展式救助的一个高层次救助形态,是一个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不断深化的序列。
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救助理念也必须随之提高和变革。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城乡一体化的,以物质性救助为基础,以服务性救助、发展式救助为重要内容的公正、全面、高效的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福利视野下的发展型社会救助体系及社会福利行政
社会福利视野下的发展型社会救助体系及社会福利行政
周沛
【期刊名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049)006
【摘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低层面的子系统,是以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的社会政策,其目标是保证被救助者的基本生活.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目标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在社会福利视野下,必须对社会救助的目标进行必要的提升
与定位,摒弃生存型救助,向高层面的发展型福利目标转变,即从单一维持基本生活的救助转变为多层级的发展型福利供给.发展型福利视野下的社会救助在内容、组织、手法、管理上都不同于传统的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及社会服务中都应
该有相应的管理与实施行政.
【总页数】8页(P59-66)
【作者】周沛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常态背景下的社会福利治理研究——第七届中国社会学社会福利论坛综述
2.
社会福利社会化视角下的社会福利社区化3.我国社会福利发展诉求与政策回应--基于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的选择4.紧缩政治学视域下社会福利政策的变迁——以撒
切尔政府社会福利改革为考量5.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西方社会福利思
想的重大转型及其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O U R N A LO F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4,2010·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研究周沛 陈静(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210093) 摘 要:针对经济与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的基本国情,我国现行的补缺型、济贫型的社会救助制度面临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已经不能够适应现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并逐步建立一套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已十分必要。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从补救型救助到发展型救助、从单纯物质救助到多元化救助、从微观层面救助到宏观层面救助;基本构想是救助理念的人性化、救助手法的多元化、救助资源的社会化、救助管理的效率化,以形成一个科学的社会救助体系。
关键词: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救助;发展型社会福利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06B S H04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越是文明进步的国家,其救助项目就越多、救助范围就越大、救助水平就越高,社会救助制度就越完善。
如果从1601年英国颁布的第一个有关济贫的法律《伊丽莎白济贫法》算起,国际社会400多年社会救助发展的历史表明,通过立法规范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社会救助的长效机制,对于充分发挥社会救助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由社会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失业、贫困等问题,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亦得到不断的调整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但是,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还存在着救助内容单一、救助范围狭窄、救助水平不高、救助效果不佳等问题,针对这些不足,本文试图就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行系统研究。
一、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为《征求意见稿》)认为,“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依靠自身努力难以满足其生存基本需求的公民给予的物质帮助和服务。
社会救助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临时救助以及国家确定的其他救助。
”①《征求意见稿》十分清晰地把我国社会救助的内容作了分类,并且把大部分社会弱势者包含在社会救助网络之内,保证了贫困者的基本生活不受威胁。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
141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二〇一〇年第四期专题研究系列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就大体包含着上述内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低收入家庭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以及低收入家庭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建立。
社会救助制度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社会救助工作还存在某些制度性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救助政策效能的发挥,影响了社会弱势群体生活现状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第一,救助主体的“非多元化”。
《征求意见稿》第2条指出:“国家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承担为公民提供社会救助的基本责任,为开展社会救助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组织保障”,这就确定了国家和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责任主体地位。
从社会救助的历史和国际经验看,政府的主体责任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问题的另一面是,社会救助着重在“社会性”,其主体也应该是多元的,除国家作为责任主体外,社会各界,如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各种服务机构以及基层社区,也是社会救助的主体。
社会救助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充分发挥救助的功能,很好地解决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
在我国,由于第三部门发育不成熟,非政府部门等服务机构数量少、功能弱,目前,我国社会救助的事实主体(甚至是唯一的主体)就是政府,这种“非多元化”状况影响了社会救助的“社会性功能”及其效果,因为,仅仅依赖政府,无论在救助内容、救助资金还是救助方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救助水平的“低层次性”。
绝大多数国家的社会救助目的都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使之能通过社会救助达到可以保证基本生活的状况。
当然,“基本生活”之标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时期,其社会认定标准也不尽一致。
比如在20年前,有饭吃有衣穿,这就是很好的“基本生活”,但是,按当前的生活水准看,仅仅可以吃饭穿衣,还达不到“基本生活”的水准和要求,必须要与时代相联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目前,由于救助主体的单一和资金的短缺,我国社会救助水平还处在较低层次,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一般都在两三百元,在目前生活水准和物价水平的情况下,要维持“基本生活”还十分困难,社会救助“保证公民的基本生活”之目标就很难真正实现。
从发展型福利看,希冀得到较好的福利,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人们的基本追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福利水平也必然随之提高,即便是社会救助,也要将其看作是一种“福利提供”,而非简单的“基本生活保障”。
为此,必须从发展型福利角度,把不断提高救助层次和救助水平作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目标追求。
第三,社会救助形式的“单一性”与“被动性”。
目前的社会救助项目简单、内容单一,其主要形式就是制度化和刚性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尽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压力,但在救助形式上,这是一种单向性的“他助”过程,是单纯的“给予”或“接受”。
从救助指向上看,低保以及专项救助等往往表现为“单向性”特征,即政府以社会救助主体的身份,给被救助者以物质(货币)救助,被救助者只要符合救助条件,就可以领取或补足到规定数额的救助金。
从救助效果上看,这是一种被动、消极式的“输血型救助”,被救助者往往缺乏主动摆脱困境的积极性,对于贫困者状况的改变很难有明显的成效。
这种单一性的救助,缺乏救助者和被救助者之间的良好沟通,特别是缺乏对弱势者的心理与精神疏导和服务,因此缺乏促使救助者“自救”、“自助”的机制。
第四,社会救助的制度性缺陷。
社会救助是一种刚性的制度性设计,即以某一或某些标准作为救助的条件,这一方面具有公平性和普适性,但是另一方面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制度性缺陷:142◎周沛 陈静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研究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首先,社会救助的单一物质性缺陷。
无论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是临时性或专项性救助,其形式大多是货币补偿,社区救助及政府“送温暖工程”等活动也大多以物质性救助为主。
此类救助形式根据一定的规定和标准加以实施,对于达到社会救助标准的贫困者来说,经过一定的评估程序,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得到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救助。
但是,低保金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特别是贫困者所面临的其他非物质性困难,如心理失衡、社会资本缺失、社会排斥等带来的困难以及困惑等等,作为政策层面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则无能为力、爱莫能助。
其次,社会救助的非灵活性缺陷。
刚性的救助标准是相对固定的量化指标,是决定能否接受社会救助的条件。
在这一刚性的标准线下,一些收入超过救助标准,但由于特殊原因而实际生存及生活又十分贫困的人,往往被排除在社会救助之外,成为社会救助的缺失者,这是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个尴尬。
再次,社会救助的非自助性缺陷。
上面已经提及,目前的社会救助大多是一种单向性救助形式,只要达到救助标准线,理论上说不需要对被救助者限制什么条件。
这一社会政策的实施,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客观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社会救助政策的单向性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从一定意义上看,不利于受助者“自助”精神的培育,不利于其积极向上、主动走出困境。
总之,我国现行的社会救助从内容到形式具有明显的补缺性、济贫性及消极性特征,对于培养被救助者自我发展的精神、增强“自助”信念、提升其改变现状的能力,尚存在着不少制度性缺陷。
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理念及构想社会救助体系,是指政府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而设计的一系列制度,以及为保证这些制度的实施而形成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网络、物质技术条件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
而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是在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民政主管、相关部门主办、社会参与所形成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一致的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救助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一种在救助理论、救助范围、救助内容、救助方式等多方面均不同于传统救助制度的全新的社会救助体系。
(一)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理念现行的社会救助基本理念是为需要救助者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这种救助理念是把受救助者看成是被动的、消极的、单向的、唯一物质性的接受者,把受助者置于“被救助”的位置,忽视了受救助者本人改变其现状的内在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认为,必须把“以人为本”、“助人自助”作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理念,重点研究如何变消极救助为积极救助,如何注重弱势者的能力提升、资产建设与资本积累,如何培育其公益意识,倡导自强、参与、发展与分享改革成果的社会救助理念;运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手法,从物质和心理层面,着重研究“他助”和“自助”的结合以及受助者的精神激励和能力培养。
具体而言,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理念为:1.从补救型救助到发展型救助传统的救济一般是消极意义上的事后补救性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被救助者的贫困状况。
造成贫困的原因具有多方面因素,解决贫困的手段和措施也具有多种方式,其主要点是改变社会143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二〇一〇年第四期专题研究系列救助的基本理念,即从消极、单一的补救型社会救助到积极、多元的发展型社会救助转变。
其目的在于把社会救助看作是发展型福利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把社会救助和人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发展型救助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福利目标追求。
卡恩(A l f r e d K a h n)和罗曼尼克因(J o h n R o-m a n y s h y n)认为,应该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讨论社会福利,这就是发展型社会福利(D e v e l o p i n g W e l f a r e)。
即使制度性社会福利的观点,也仅仅是把社会福利作为预防或矫正社会问题的制度,而发展型社会福利的观点,则是要求社会建立起一套旨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足人类发展需要的福利制度,而不是仅仅去解决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