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目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目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通常涉及到对学生、社会和行业的服务,以确保他们能够胜任特定领域的工作,并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以下是一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1. 培养实用型专业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实际应用技能,使其毕业后能够迅速投入工作并具备职业素养。

2. 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对接社会和产业的实际需求,设立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方向,确保学生毕业后有较高的就业率。

3. 强调实践和实习:-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实习经验,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提高适应能力。

4. 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

5. 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使其具备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行业中应对挑战的能力。

6. 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7. 终身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其能够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8. 国际视野:-提供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具备国际竞争力,能够适应全球化的职业发展。

9. 教育与实际结合:-实行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加强产学合作,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无缝对接实际工作需求。

10. 学术与职业发展平衡:-在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学术水平,使学生能够在职业领域中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些定位目标可以根据高职院校所在地区、专业方向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调整。

定位目标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的资源、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需求,以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395—《装备维修技术》2021年第5期引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纵观高职院校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走“产教融合”路线,逐步深化企业、学校之间的合作内涵,是当前众多高职院校发展的出路。

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现阶段经济建设进一步加快,整体经济平稳向好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教育工作有了新的需求。

教育工作人员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现阶段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人员重视对相关文件的学习,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转变。

当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的应用,能够提升我国现有的教育工作质量,确立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落实产教融合的办学策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现有教育活动,进一步落实相应的教学模式转变工作,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与传统教学中人才培养模式相比,高端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对人才的要求较高,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高职教育机构需要重视学生的教育工作,将产学研有效结合,促进教育机构自身经济发展,并且在教学工作中,重视与有关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造多边教学渠道,实现自身“多元主体”的转变,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在教学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能够强化学生的实习工作,让学生“顶岗实习”,不断提升当前工作质量,着力于推动教学工作改革,适应当前新时代高职教学工作的转变。

2、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1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中国制造2025”计划公布以来,各地区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峰期,智能制造技术得以飞速发展,作为产业一线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重大转变。

以前,机电类企业主要需求的是大量流水线上的生产加工工人,随着近几年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机电行业的生产模式产生了巨大转变,如今企业对了解机器人技术、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加大。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探讨了新形势下该模式的优势和挑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创新思维的应用。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揭示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总结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研究与实践、现状分析、优势、挑战、研究方向、实践案例、创新思维、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高端化的特点。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机构,必须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只有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保持教育质量的提升。

本文将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分析,探讨其现状、优势、挑战、研究方向,以及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对新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当今世界四大职教模式的启发与反思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当今世界四大职教模式的启发与反思
的 “ 具 人 ” 也 不 是 只 具 有 相 应 理 论 知 识 而 没 有 实 践 工 , 技 能 的 书 呆 子 , 是 具 有 创 新 精 神 的 高 技 能 人 才 。 具 有 而 创 新 精 神 的 高 素 质 人 才 就 需 要 发 展 自 身 各 方 面 的 能
大 职教 人 才培 养模 式 , 们 应该 在 充分 了解 的 基础 上 , 我 灵
对 学生 进 行 实践 操 作 技 能 的培 养 , 纷 砍掉 基 础 课 程 , 纷 或
是 削 减 公 共 课 程 和 基 础 课 程 的 学 时 数 ,加 大 学 生 到 工 厂 和企 业 实践 的学 时 数 。加 大 实 践教 学 的力 度 本身 无 可 厚
的 改 革 与 创 新 是 高 职 院 校 发 展 的 应 有 之 义 。 而 , 对 当 然 面
活 地 加 以借 鉴 和 吸 收 . 而 更 好 地 完 善 、 新 我 国 高 职 院 从 创
校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我 国 高职 教 育 更 好 更 快 地 发 展 。 使
关键 词 : 职教 育 高
企合 作 工学 结合
人 才 培 养模 式
能 力培 养

力 , 到 既专 也 博 , 业 知识 、 业 技 能过 硬 , 时也 具有 做 专 专 同 多 方 面 的 知识 和 能 力 , 样 才 能 适 应 当 今 现 代科 技 飞速 这 发 展 的 社 会 。 以 。 能 力 为 本 位 的 理 念 不 仅 应 适 应 我 国 所 以 的高职 教 育 , 应 成 为 贯 穿我 国高 职教 育 的 生命 线 。 还
式 和 运 行 方 式 , 对 某 类 教 育 培 养 目标 、 养 过 程 、 养 是 培 培 途 径 、 养方 法 等 要素 的综 合概 括 。 单 地说 , 是 ‘ 养 培 简 就 培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高职高专教育的“职”决定了高职高专教育的
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服从学生的职业要求,即必须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

专——“专”是说高职高专教育体系内部应该服从于不同的行业对
职业技术的要求,也就是说,同样是高职高专层次的学校,因为所面
向的行业不同,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突出行业的专门化要求,
• 特点是:
• 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 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 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 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 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 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
以工作任务为 中心;课程结 构灵活;所学 内容实用
以工作规范为 中心;所学内 容针对性、实 用性较强
内容倾向于综 合性、实用性
功能 能全面增进职 业能力;提高 教学效率
使技能专精、 熟练;使技能 训练高效
使职业技能阶 梯式发展
局限 知识缺乏系统 性;发展潜力 较弱
职业的发展潜 力和适应性较 弱
专业理论教弱
• “教学模式”:更倾向于狭义的理解,即指教学方式, 即通过组织课堂和实践教学活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学 生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的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部分, 可以体现出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上的特点。
• “国际合作模式”等事实上应是办学模式而非人才培 养模式。“项目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称为一种“教学模 式”更为恰当。
模式不仅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和建构,也是对培 养过程的管理; • 泛化说,认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职这一 教育类型的教育模式,将其内涵的界定扩大至整 个教育活动的范畴内进行考虑。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其内涵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指导——以师范专业为例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指导——以师范专业为例

对于每个人来 说 .高校 的学 习只是 一个 入门的学 习, 只是为将来深入的、 有针对性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
质要求中所 占的 比例 已达到 7 %左右。 目前 , 0 国内现代
( ) 二 基础知识“ 以够用为 目的 . 以必须够川为 度” ,
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解决 学生 的 自我 更新 的能力
概念 , 给高职高专教育提出了新的内涵。如合作能力 、 公
关能力 、 解决矛盾 的能力 、 协调能力 、 生存能力 、 心理能 力等都是合格高职人才 的关键能力 . 它在人才 的综合素
信, 等价有偿” 作为人生的座佑 铭灌输给学 生. ,另一方
面, 强化人文类 课程 的开设 , 开设一些诸如《 大学语文》 、
握的知识和所应具有的实践能力 。 并具体 落实 到每一门
《 交际与礼仪 》 等人文类 课程 , 开设 诸如 。 文艺复兴 时期 的文化等专题 课程 . 使学生在体会人 的社会主体地位的 同时 , 能够从 群体 角度去看待 自己 . 从相互 联系的社 会 背景 中体会人与人 之间的相互联系 , 使他们能够充满爱 心地 生活 . 充满 责任感地工作 , 从而学 会做人 , 学会处
教学重心要上移 .广 大教 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 巾 , . 要把
劳动者 的素质 , 对建设 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 、 经济发 促进
展和礼会进步起 到了重要作用 但从高职 高专教育人才 培养工作的全局看 。 还存 在着办 学特色不鲜 明 、 课程和 教学内容体系不合理等问题 真正意义的高职高专教育在 我国属 于新生事物 . 因 为传统 的专科教 育在很大程度上 是对本科教 育的简单 模仿, 最多是本科 的 缩饼十。大多数院校的教学计划 、 教学大纲 以及教材尚不成 熟 . 人才培养方 案还 没有完全 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和定位 .没有 做到因材施教 . 教师只是讲 书, 有真正把握好教学大纲。所以, 没 应制订 合理 、 科学 的人 才培养方案 . 既要符合 高职高专教育 的 特色和人才培养 目标 . 义要做到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在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职业教育的代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初主要是技能培训为主。

学生在学校内主要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以此为基础,毕业后能够很快融入工作中。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快速培养出能够胜任实际工作的人才。

然而,这种模式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系统性。

技能培训主要是按照工作需要来培训相应技能,而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单一性。

技能培训主要是注重学生如何应用相关的技术和工具,而没有注重学生如何全面掌握一个行业的知识。

三是偏重实践。

虽然学生在技能培训中得到的是实践性的技能,但是他们却很少有机会学习理论知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现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简单的技能培训向综合能力培养过渡。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以课程为主导的综合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合理、专业齐全、注重师生交流,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通过各项实践教学,如专着、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素养。

此外,高职院校还注重人才培养环境的建设。

高职院校重视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将校内各项支持措施集中在学生身上,提供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平台,关注每个学生的细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实践。

具体而言,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途径,努力推进教育与就业、改革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第一,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以实践为主导,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

加强学科内部的交叉和融合,增强学生的跨专业综合素质;注重开设课堂创新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与实践

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与实践

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与实践提要:高职院校要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探讨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

我院按照“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 主动适应市场,明确培养目标,找准专业定位为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改变专业设置脱离实际需要的状况。

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融合生产的原则,围绕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构建了以5个机电类专业为龙头,15个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机、电专业群。

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

2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学院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听取企业专家意见,明确专业核心能力,对职业岗位能力分解,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体现以学生为本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2.1 依据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结构,根据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发展规律来构建课程体系。

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下,按照“机械制造基本能力(第1、2学期)”→“工艺实施基本能力(第3学期)”→“工艺制定与实施的基本能力(第4学期)”→“工艺制定能力(第5学期)”→“工艺制定综合能力(第6学期)”五阶段的递进培养学生工艺核心能力。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问题,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

首先,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问题。

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合理设置课程,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从课程结构上来说,应注重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够具备跨学科的能力。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验实训,并设置相关的创新创业类课程。

其次,教学方法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高职院校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师生互动,通过讨论、研讨和实践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和问题解决者。

第三,实践环节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

实践是培养职业技能的关键,高职院校应注重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或者开展校内实训,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者实习,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高职院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够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法可以多元化,除了考试和论文等传统方式,还可以引入实践项目评价、职业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等形式。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需要关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评价体系等方面。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现代服务业人才。

在这一目标下,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使学生具备实用性强、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的职业素养和才能。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主要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一是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职业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提升职业素养和技能;二是注重专业技能培养,深入挖掘产业需求,构建专业技能的学习体系,提高学生在行业中的实际应用水平;三是推进多元化教学,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学习机会,培养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能力;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鼓励学生探索新领域、发现新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及社会价值的双赢。

总之,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培育整体素质较高、职业能力强、创新精神旺盛的人才,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浅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浅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单 式培养 ” 、 “ 2 + 1 ” 模 式( 即两年集 中完成理论 教学 , 一年到企 业顶 岗实 习) 、 工学交替 、 顶岗实 习 、 校企合作 、 产 学结合等 多 样化 的人 才培养模式 , 努力 办出了 自己的特色。学生第 一 、 三 学期进入 企业 实 习实 践 , 二、 四、 五学期学 习理论 , 经 历 了实 践、 学习、 再 实践 、 再 学习 的工学交替 式学习模式 , 还没毕业 , 就已熟练 掌握 了实践技能 ,并在实习 中学到 了企业文化和管 理理念 , 为今后就业打造了 良好 的基础 。 2 . 2 . 顶岗实习和 2 + 1 模式及模块 化培养模式 我学 院物 流专业形成 了: 理论教学+ 企业参观+ 教师导学+ 校 内实验+ 校外实训的课程教学体系。 ‘ 该 专业 2 0 0 9 年上半年 积极 与企业联系 , 于 6月份成立 了现代物流学院专合会 。到 9 月份 已开过三次会议 ,审议 了教学计划 ,进行 了新生入学教 在上文摘 要中我们 已经 提到 ,我们今 天主要探 究的是我 育 ,开展 了新生的认知实习 ,使毕业生能够做到全部顶 岗实 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 式的实践探索 与创新 。 我们知道 , 我国 习 , 开启 了校企合作的新纪元 。在校外 实训基 地的带动下 。 物 为了应对当前经济社会 发展 的严重形式 ,即当前国民经济发 流学 院改进 了的教学模式 , 由原来 的 2 . 5 + 0 . 5模式变为 2 + 1 模 展急需具有现代专业化水平 的人 才。 所以 , 我 国当前的学校教 式 。 育教学中 ,大力发展素有专业化人才培养基 地之称的高职高 艺术设计专业适 当增加不同专业的人文知识讲授 ,将 同 专教育 , 并通过不断完善取得 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我们通过对 专业不 同方 向的课程设置模块化 , 增加实践环节 的比例 , 推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具 体考察 , 在 细节 上还存 在许多问 行学分制。 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规格为 题, 如一些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没有准确 定位 , 没有 明确高职教 参照基准 , 对专业 的培养方 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 使之更好 培养规格的要求。 强化培养 育的办学思路等问题。所以, 构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 即 地符合学校定位与专业培养 目标 、 以“ 应用” 为主旨、 以“ 就业 ” 为导向的办 学理念 , 走产学研 结合 计划 的修订 , 增加专业课 的模 块课程 , 增加实践教学 比例 , 主 的道路 ,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高专院校应以能力培养为 要 区别在 于它改变 了过去先讲后练 、秋后一次算账的理论与 线, 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 确 实践脱节 的做法 , 实现专业 实践 的层次性 、 阶段性和统一性的 使实践教学始终 贯穿 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全过程。 保 自身稳 定 、 健康 、 持续发展 。也 只有这样才 能凸显 出我国开 结合 , 展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 特色 、 办学特色 、 办学水平 。 以能力培养为 主线 , 就是要 突出专业 能力 的培养 , 打破传 1 . 准确定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 统 的学科教学体系 , 对 现行 的课程 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在人才 1 . I .在当前我 国经 济社会发展 中出现这样 一个严 峻的问 培养 规格上 , 必须与科技 发展水平相适应 ; 在人才 素质 、 专业 题 ,即国民经 济在 发展过程 中缺少大量 的专业性高 技术性 人 知识 和能力上 , 必须注意其相互之间 的协 同性 , 并与就业 岗位 才, 而我 国每年高校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 , 毕业生 出现 就业 或 岗位群 的要求相适应 ; 在教学 内容 的安排上 , 必须突出专业 难 的现象 。 所 以, 我们要想彻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 中的这一矛 知识 和专业能力 , 突出技术 和技能 的训练 , 并与工作过程或环 盾 ,就必须不 断的对我们高职高专教学 中的人才培养方 法与 节相适应 。在整个教学计划中 , 实践所 占的比重要大大增加 , 模式进行 实践探索 。 “ 就业是民生根本 ” 。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 达到 4 0 %以上 , 教学方法更多的是“ 教、 学、 做” 合一 , 或者是工 办学理念 , 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 发展需要 , 建立培养 高级技 术 学交替 , 是以工作任务带学 习。 应用 型人才 为 目 标 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高职高专教育得 以长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创新工 足、 稳定发展的关键 。首先 , 高职高专 院校要 明确人 才培养的 作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综合性的问题 , 所 以我们要有持之 以恒 、 层次定位 。 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培养 1 . 2 . 我们高职高专院校要明确我们对学生 的服务 区域 。 作 出来 的人才适应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 为高 职高专 院校 ,与学校所在地 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密切 的 参考文献: 联系, 因此 , 在进 行专业教 学任务时 , 一定要能够 准确 的了解 【 1 】 孙海法. 李丽淑. 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口 广 当今 区域经济社会 的发展方 向,充分研究经济社会所需 人才 州: 高职教育2 0 1 0 . 0 3 . 的专业方 向,并根据我们所 了解 的方 向而及时调整我们教学 关淑润. 姚启圣. 主编. 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北京: 对外经 的专业技 能训练方 向,使我们培养出 的人才不断满足市 场发 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 0 0 8 0 0 6 . 展 的需求 , 同时也使我们得 到了又好又快 的发展与提高。 p 撵 炎斌. 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湖 2 . 确立以应用 实用为宗旨的办学思路 南师范大学2 0 0 5 - 0 3 - 0 1 . 2 . 1 . 我校是一所 高等职业学 院, 自2 0 0 7 年 以来, 针 对我校 本文为黑 龙江 省高等教 育学会“ 十二五” 规划课题《 高职 人才培养 的模式进行不断的修订, 在修 订的过程中不断探讨。 语文教 育创新创 业基地建设与 实践 ( H GJ X HB 2 1 1 1 2 4 4) 》 研 使我校 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市场 的需求 ,不断 明确 究阶段成果。 高等职业教育要“ 以服务为宗 旨, 以就业 为导 向, 走产学研结合 作者简介 : 张洋 。 女。 1 9 7 9 0 3 1 7 , 毕业于佳木斯大学 。 研 究 的发展道路” 。 方向 : 离 职教育 、 语文教 学、 思政教学。 我校不断对人 才培养模 式进行探讨 ,各专 业从 本专业的 校 企合作 的实 际情况 出发 , 自主制定培养计对 州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局限性、课程体系建构缺乏时代性、教育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校企合作缺乏深入性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优化应当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构、创新专业教学方式、全面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展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特殊定位,充分重视职业技能培养以行之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素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特殊定位,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调整,在充分关注产教融合相关需求的基础上,凸显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本文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常见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常见问题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目标定位不清晰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高职院校只是将人才培养工作看作基本的社会责任,而没有真正考虑到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目标定位不够清晰,最终导致人才培养整作用。

1.2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局限性教师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推动者,同时也是高职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相关投入较为有限,没有真正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全面优化,这是影响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教师队伍建设受到局限的重要原因。

在人才引入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目标要求缺乏科学定位,没有真正考虑到职业能力素养的重要性,在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活动组织中面临较大问题,这是影响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原因。

还有部分高职院校本身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略显不足,没有真正考虑到相关教育模式的优化调整在师资建设中缺乏完善的培训管理,这也导致教师工作能力素养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二、 “ 工 学结 合 、 三学期 制 ” 研 究 的 内容及 解决 的问题

创 新“ 工 学 交替 、 三 学期 制 ” 人才 培养 模式 的 背景
1 . 改革 的主要 内容 。 课题组调研 了企业对相关专业人 才 的需求标准与现状 , 总结了学 院举办高职教育以来快速 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 在实践教学中, 边研究边实践 , 边 应用边推广 , 逐步创建 了“ 工学交替 、 三学期制” 的高职人 才培养模式 。我们以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为根本 目的,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 , 构建“ 工 学交替 、 三学期制” 的高职教学模式 。即构建社会实践学 期、 顶 岗实习学期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学期 , 实现真正 的工学交替。 ①进行机制改革 , 为工学结合模式提供保证。 “ 工 学交 替 、 三 学期 制 ” 改革 的实 质是 模 式推 动 人 才培 养 培 养方案的改革 , 确保高职生在校期 间的顶 岗实习 、 职业 素 质提高与在岗经验。围绕加大顶岗实习与实训教学 , 建立
的重 要 手、 教学单位与企业合作 与联 动的机制 , 共 同推进创新型、 实践型的人才培养 。 ②创新工 学结合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专业 建设 。各个专业建立 了校企结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 在工 学结合实践中聘请企业 、 行业部 门的高级管理 、 高级工程 技术人员和教育专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 , 参与学校 学校附近的苏州泥塑传习所 , 欣赏精美的传统泥塑作品, 进 步体会苏州泥塑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 . 顶岗实习背景。 顶岗实 习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计划 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 是校企合作在互利互赢 中不 断深化 的必然趋势, 是广大高职生顺应社会发展渴望早 日 成才的必然要求 , 是工学结合 、 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育理 念在广大师生中生根发芽的必然结果 , 也是学校拓展内涵 提 升质量 的必 然选择 。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学 结 合 模 式 下 CAD实训 课 程 教 学 的改 工 革 与 实 践 ” 全 院 上 下掀 起 了以 “ , 工学 结 合 ”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为 主 题 的研 究 探 索 的 高潮 。
若干 意 见 》 教 高 【0 6 l 号 ) ( 2 0 16 文件 精 神 , 浙 研 室 主 任 到每 一 位 教 师 , 全 院铺 开 “ 学 作 , 为企 业 在 校 内 的技 术 服 务 人 员 。 其 在 工 成 尤 报立 项4 个 , 院长 主 持 的 “ 有 我 院 特 色 大 额 订单 萎缩 严 重 , 工现 象 时 有发 生 , 6 如 具 停 而 小 额 订单 , 业 又 必 须 考虑 成 本 因 素 , 旦 企 一
1 人才 培养模式指导思想上的创新
育教 学 方 法 改 革等 方 面 围绕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于 节 省 了 岗前 培 训 的 时 间和 费用 , 企业 也
而 大 一 大 二 的 学 生 则 通 过 研 究 所 在 学
根 据 教 育 部 《 于 加 强 高 职 高 专 教 育 开 展 了 多 层 次 的 探 索 和 实 践 , 中 重大 课 非 常 愿 意 与 其 签约 。 关 其 人 才 培养 工作 的意 见 教 高 [ 0 02 与 题 2 、 点 课 题 3 全 部 与人 才培 养模 式 ( 2 0 ] 号) 项 重 项 《 关于 全 面 提 高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的
岗 位 ( ) 力需 求 紧 密 衔接 、 色 鲜 明 、 群 能 特 科 立 物 业 管 理专 业 工 学 结 合 校 企 合 作稳 定关 操 作 技 能 , 又能 帮 助企 业顺利 度过 难 关 , 赢
系的 探 索 与 实 践 ”、 高 职 院 校 ‘ “ 工学 结 合 ’

新时代高职院校“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探索与构建①——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新时代高职院校“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探索与构建①——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新时代高职院校“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探索与构建①———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刘欣,单园,程羲,王莹,张弛(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723002)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指导思想及政策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增强教学与实训的融合,提升实习实训的比重。

同时,学院坚持与行业、产业和企业深度融合,确保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与产业技术进步、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紧密对接,实现了课程与实训基地建设与产业技术发展的同步发展,并对新兴产业人才进行适度的超前储备,有效推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现实意义(一)实践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此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在推动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化的进程中进行了深入探索,始终把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作为重点,希望通过优化学生的职业技能、缩减教育输出与行业需求间的鸿沟、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办法,确立教育的核心价值。

在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方面,众多院校已经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合作框架,然而,在具体的合作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考验,也为未来教学工作的改良指明了方向[1]。

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亟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

(二)学校教育创新的必经阶段近年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适应岗位需求+灵活转换职业”的培养理念为核心的“13X ”实践教学体系和“311”人文素质教育计划[2]。

这些创新举措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尤其在针对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各分院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紧密结合未来工作场景的实际需求,将沟通、表达、应急处理及抗压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角色的多样性及专业知识深度融合,通过加强校内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的基础,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标准、课程体系、教材选择及实习等方面的全面改革。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分析不同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分享实践案例和成功经验,探讨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重点讨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和结论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案例、优势、成功经验、发展趋势、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今社会,创新创业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有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点。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关系到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性时期。

为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和竞争力。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问题,分享实践案例,探讨培养模式的优势,总结成功经验,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这些内容的阐述和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探索和总结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分析其优势和特点,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调整和完善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职院校发展。

通过探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可以为高职院校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参考,推动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和创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创新——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创新——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式 研 究 ” ( 题 编 号 : ̄k 8z07 的 研 究 成 果 之 一 。 课 O cc3 )


指 导 思 想
技术 的发 展 趋势 ,为学 生 的 可持 续 发 展创 造条 件 。
4 实用 性 原 则 .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必 须 瞄 准 职 业 岗 位 群 和 就 业 岗位 , 根 据 岗 位 分 析 成 果 ,确 定 教 学 内容 和 课 程 结 构 ,合 理 选择 教 学形 式 和 培养 模 式 ,突 出学生 专 业技 能 培 养 。 5个 性 化原 则 .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必 须 坚 持 中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办 学 方 向 ;坚 持 以服 务 为 宗 旨, 以就 业 为导 向 ,走 产 学 研 相 结 合 的发 展 道 路 ;树 立 科 学 发 展 观 ,弘扬 改革 创 新 精 神 ,走 规 范 化与 创 新性 相 结 合 的 办 学之 路 ;突 出质 量 ,
字 后 实施 。 方 案 内 容 要 全 面 、结 构 应完 整 、表 述 应 准 确 、行 文要 规 范 。 7系 统性 原 则 . 人 才 职业 素 质 、职业 能力 、技 术 知识 的 目标 定 位 , 及 教 学 内容 的确 定 应 坚 持 学 生 未 来 职 业 ( 岗位 ) 所 从
1坚 持 以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 毛 泽 东 思 想 、邓 小 平 . 理 论 和 “ 个 代 表 ”重 要 思 想 为指 导 ,深 入 贯 彻 落 实 三
科 学 发展 观 。
2 坚 持 育 人 为 本 ,德 育 为 先 ,把 立 德 树 人 作 为 根 .
本 任 务 ,把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融 人 到 人 才 培 养 的

浅谈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浅谈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浅谈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新时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新形势下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新时代,高职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通过实践项目的开展,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还应与企业合作,提供实训基地和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和实践,培养他们适应工作的能力。

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时代,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高职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

这需要高职院校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院校还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提供创新平台和资源,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和创新项目中,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时代,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专业技术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综合素质。

高职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实训项目等方式,提供学生锻炼和展示综合素质的机会。

新时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既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各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作为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培养出既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又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重点。

1. 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各个领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通过与相关企业和行业紧密合作,高职院校需要了解行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并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以此,确保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并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高职院校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成为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栋梁之才。

2. 培养创新能力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高职院校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高职院校应该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和科研活动。

通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设计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职院校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提供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

3. 培养综合素质除了技术技能的培养外,高职院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包括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通过开设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高职院校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其在实际工作中的竞争力。

4. 培养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高素质的人才,学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高职院校通过课程设置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高职院校要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 。这样 的培 养 目标不 同于本科 的研究 型或学科 型教育 , 也 不是师傅 带徒弟 式 的教 育或类似 以前 的技校培养 模式 。 因为高职 教育毕竟 是大专 层次 的教育 ,学生不仅要 掌握 一 定 的技能 ,一定 的文化素养也 是必要 的 。 2 等职 业 教 育 的 目标 还 应 当 体现 “ 面 ”培养 概 扁 全
要 。早在 1 1 年黄炎培 先生等 在上海发 起成立 中华职业 教 97 育社之 时 ,就 提出 了职业教育 的 目的足 :第一 ,谋个性 之
满 意度是 学校 的生 命线 。在一些高 职院校 看来 ,要 达到这

目的 ,只靠学生 扎实 的专业知识 和过 硬的专业 技能 ,再
发展 ;第二 ,为个人谋 生之准备 ;第三 ,为个人 服务社会 之准备 ;第 四 ,为 国家及世界增 进生产 力之准备 。后来 ,

高 职 院 校 人 才 培 养 的 目标
高职 院校 人 才 培养 的 目标 决定 着 高等 职 业 教育 的类
念 。高等 职业教育 在重视 学生技能 培养 的前 提下 ,不能把
解决 学生就业 与生计 问题作 为高职 教育 唯一 的价值 观 ,否 则就 会带来 许多消 极影响 。当前高 职院校存 在 的问题 :一 是重 职业教育 ,轻人 文素质教 育 。由于高职 院校学 生高考
员 ,即技 能型人才 ,这部 分人才 的培养应该 由高 职院校来 完成 。高 职院校 培养 的 目标应该是 工作在 生产第 一线 、具 有一定文 化素养 和技能 型的生产人 员。 随着 经济 的不断发
[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目 探索与实践 标
大力 发 展 高等 职业 教 育 ,首 先必 须 弄 清高 等 职业 教 育 的培养 目标 。对教育 培养 目标 进行科 学合理 的定位 ,是 保证 高等职业 教育具 备旺盛生命 力 的前 提 ,是 确保高 等职
业教 育又快又 好发展 的基 础 。
成绩 与本科 院校学生 相 比有一 定差距 ,学制 又 比本科 院校 短 1 年 ,这 就增加 了在校 期 间专 业教 育的难 度 。因此 , —2

结合发展 道路 ,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 建设培养 千百万 高素质
技能型专 门人才 ”。
些高 职 院校 常常偏 重于学生 职业技 能的学 习和提高 ,挤
就 业 与 剜 业




高职 院 校 人 才培 养 目标 绦 枣与 突 政
◇永 州职业技术学院 胡彩业
பைடு நூலகம்
【 要】 摘 高职 院校人 才培 养 目标 关 系到我 国 高职 教 育的 办学方 向 ,也 关 系到 高职 院校 自身的可持 续发 展 。 因此 ,探 索与构建 准确 、合理 的 高职 院校人 才培 养模 式 ,是各级 各 类 高职 院校 管理 工作 的 中心 问题 。 高职 院校 管理 者 不仅要 准 确地把握 人 才培 养的 目标 ,而且要有 正确的人 才培 养质量观 。
员 ,这部 分人才 的培养应该 由研究 生及 以上 的教育 机构来 完成 ;中间为技术 开发 与设 计及技术 指导人 员 ,这 部分人
才的培养 应该 由本 科教育 机构来完 成 ;底层 为一 线生产人
用 ,受 其人文 素质 的高低制 约。高职 院校培养 的人才 是直
接从事 生产 、建设 、管 理 、服务 第一线 工作 的技 术型 、应
1 等职业教 育的 目标 必须重 视 “ . 高 技能 ”的培养 。高
等职业教 育 的 目标 是培养 具有一定 理论基础 的高素 质技能
压 了人 文素质 教育 的空 间和时 间 。殊 不知 ,高职学生业 务 的学 习和提高 必须 以 良好 的人 文素质 为基础 。从教育本 质 意义上来 讲 ,人 文素质 教育是一切 教育 的本有之 义 ,是 一 切教育 的共 同本 质和基 础 ,丢掉 了这个 根本就失 去 了教 育 的骨血 ,就是教育 的失败 。二是认 为学 生人文素 质的高低 对 就业影 响不大 。就业率 是衡量一 所高 职院校办 学成功与 否的重要 指标 ,学 校就业 率的高低 和毕 业生本人 对就业 的
业 困难 ,其 实不是单 纯 的学 历问题 ,人文素 质也起着 重要 的作 用 。从 现状来 看 ,人 文素质较 高的学生 在求 职面试 、
工作 期间 的胜 任度及 创造性 等方面都 占有优 势 。本科 生学 制较 长 ,接受 人文教 育和熏 陶 比较 多 ,综合 素质较好 ,因
而有 着较大 的适应性 和发展 潜能 。高职学生 在缺少学 历优 势 的情 况下 ,要 想扭转 被动 的局 面 ,首 先要有 良好 的人文 素质作 支撑 。学生所学 的知识 和技能 多大程度 上被正 确运
型 ,体 现 了高 等职业教 育 的本 质特征 和内在要求 。 《 于 关
全 面 提 高 高 等 职业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的 若 干 意 见 》 ( 高 教
【0 61 号 )文件 中明确 指 出 :高 等职业 教育 “ 2 0 】6 要全 面贯 彻党 的教 育方针 ,以服务 为宗 旨,以就业 为导 向,走 产学
型人 才 ,即 “ 高级蓝领 ”——活跃 在生产 一线 的高级技 师 和专业 管理人 员 。职业教育 首先要 以职业 为特色和 以就业
为导 向 。高等 职业教 育实质就 是一种 就业教 育 ,应 当从 传 授 高等职业实 用的技能 为最高 目的 。因此 ,要 大力发展 职
业技 术教育 ,开展高 等职业培训 ,满 足高职学 生的生计 需
黄炎 培先生又 进一步概 括为 : “ 使无业 者有业 ,有业者乐 业” ,并 把它确定 为职业 教育 的终 极 目标 。 高等 职业 教 育要 以 就业 为 导 向 。从 就业 岗位 群 分布 来看 ,就业 岗位 是金 字塔 型 ,顶端 为 高 级管 理 与研 发人
加 上一定 的求 职技 巧就可 以了 。其 实不然 ,高职毕业 生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