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文言文专题:《河中石兽》复习达标单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河中石兽学案
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互相交流。
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4.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生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生:分小组讨论,推荐一名学生回答
师生明确:
寺僧: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 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总结反思
教师小结:
文章文理并茂。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第3课时)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复习教案(新版)
新人教版
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教材分析: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河中石兽》是新课标推荐的必讲古诗文篇目之一。
文章通过记叙寺僧寻找沉入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遇事不可主观臆断的道理,强调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中招考点:
河南中考近几年未出现对本文的考查,预计将来河南中招会以对比阅读形式呈现,学生在备考中应在这方面多努力。
4.学情分析: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重点描写了人物语言,搜寻河中石兽是本文展开情节的线索,文章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以寥寥几句揭示出深刻的哲理。
学生对本文有积极的参与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参考《刻舟求剑》让学生对比学习。
二、复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文学常识,重点词语的注音、释义。
2、通过体会文章内容的叙述,能准确翻译和默写重点句子。
3、通过品味文中语句,能描述重点语句,评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 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文学常识,能写出重点文言知识。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 通过体会文章内容的叙述,能准确翻译和默写重点句子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 通过品味文中语句,能描述重点语
四、教学过程。
_《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_《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自学达标1、自读课文几遍,注意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2、填空。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4.解释下列加点字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5.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从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评比。
(二)探究问题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2、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三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3、文中两次写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讲学家的“笑”:;老河兵的“笑”: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三.课堂检测.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河中石兽》当堂达标题 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当堂达标检测题一、积累1.汉字注音臆.断()棹.舟()木杮.()湮.没()啮.沙()溯.流()2.辨析字形杮()()棹()()啮()()柿()()掉()()龄()()3.辨析字义(1)古今异义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是.非木柿盖.石性坚重但.知其一(2)一词多义岂有为暴涨携之去去西蜀之去南海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橘生于淮南则为橘为其来也4.字词填空(1)本文选自《》,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然则天下之事,但只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二、理解1、翻译句子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③以为顺流下矣。
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⑤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附《河中石兽》当堂达标测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1、(每空1分,共6分)yì zhào fèi yān niè sù2、(每空1分,共12分)杮(fèi)(木杮)棹(zhào)(棹舟)啮(niè)(啮噬)柿(shì)(柿树)掉(diào)(掉队)龄(líng)(年龄)3、(每空1分,共16分)(1)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阅:古义:古义:经历今义:阅读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盖:古义: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2)离去距离被成为是在4、(每空1分,共4分)(1)阅微草堂笔记文言笔记名物典故(2)可据理臆断欤二、(1)翻译句子(每句2分,共10分)①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②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③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下,往下游去。
④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⑤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人教版七上《河中石兽》达标训练及答案
第五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3)曳.铁钯( )(4)湮.于沙上( )(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6)如是再啮.( )(7)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2)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填空。
(1)本文作者纪昀, 代文学家,作品有笔记体小说集。
(2)《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二、课内阅读阅读《河中石兽》全文,回答6~10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 )(2)竟.不可得(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遂.反溯流逆上矣(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8.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答:9.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答:10.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答:三、美文品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13题。
哀溺文永①之氓②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一、读准字音河干(gān ) 圮( pǐ ) 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 ) 木杮(fèi )湮( yān ) 啮(niè ) 坎穴( xué )溯流( sù ) 臆( yì )断欤( yú )二、原文与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初一语文(统编版)-《河中石兽》-3学习任务单
《河中石兽》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提升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质疑思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熟读背诵,培养文言语感。
【课前预习任务】
请同学们通读两遍课文。
【课上学习任务】
1.初读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2.带着问题浏览课文,勾画、提取相关信息。
3.简要讲述故事内容。
4.用表格形式梳理僧人、讲学家、老河兵关于寻找石兽的做法或判断分析。
5.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情、语气和心态,理解三个人物形象。
6.整理文言词语的用法,试着背诵课文。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和材料想一想,老河兵的判断结论在这里为什么不适用了?【补充材料】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
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栓系浮桥所需的锚碇系统。
后因黄河改道,铁牛、铁人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
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老河兵就他所熟悉水道的水文条件进行分析,固然有理。
但蒲津渡的情况与
课文中寺门石兽沉入河中不同。
石兽是单个的石雕,而蒲津渡渡口的铁牛、铁人等则是栓系浮桥所需的锚碇系统,本身就有能够承重和稳固的功能要求,即使没入水中也仍能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所以,课文中老河兵的分析判断与此处情况不符,结论也就不宜在此套用。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论语、世说新语古代诗歌四首虽有嘉肴河中石兽默写检测卷(附答案)
《论语》、《世说新语》注释翻译检测卷一、文学常识填空1.《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组织编写的一部小说集。
是记录的一部书。
2.《论语》是家经典著作,是记录的一部书。
共20 篇。
、、、合称为“四书”。
3.孔子,名,字。
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家、家和学派创始人。
二、解释加点的词,选自《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俄而雪骤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尊君在否相委而去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三、解释加点的实词,选自《论语》学而时按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四十而不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博学而笃志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饭疏食饮水于我如浮云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逝者如斯夫..四、解释加点的虚词,选自《论语》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五、找出文中的固定句式,还写一个例句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1.不亦----乎?(例句:不亦说乎?)2.不乎?(例句,传不习乎?)六、默写1.,。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绿树村边合,。
,把酒话桑麻。
3.,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4.我寄愁心与明月,。
5.,却话巴山夜雨时。
6.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他生长着。
春天像,,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领着我们上前去。
7.日月之行,。
,若出其里。
8.,江春入旧年。
9.几处早莺争暖树,。
10.,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
古代诗歌四首1、《观沧海》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句子是①。
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②。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孕星辰的雄浑景象的诗句是③。
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④。
诗中描写想象的句子是:⑤。
运用互文的句子⑥。
与诗歌正文内容无关的句子:⑦。
统领全诗的句子:⑧。
2、《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颔联是①。
颈联是②。
最能突出地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学案word版
(1)易读错的字
圮(pǐ)曳(yè)棹(zhào)杮(fèi)湮(yān)溯(sù)啮(niè)臆(yì)
(2)重点实词
僧募金重修(募集) 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曳铁钯(拖着)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 凡河中失石(凡是,所有的)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本义是咬,文中义是侵蚀、冲刷)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如是再啮(像这样)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那么)
求石兽于水中介词,在
湮(yān)于沙上介词,在
当求之于上流介词,从、到
“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众服为确论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
“其”
其反激之力:代词,水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其中
(4)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整地的农具)
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
(5)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5课 河中石兽 导学案(人教版)
2 5.河中石兽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字晓岚,清代﹑。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溯.流()臆.断()啮.()3.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一寺临河干 B.曳铁钯C. 不亦颠乎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A.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5.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探究问题)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2.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三.自主检测(语段阅读,回答问题)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果得于.数里外(2)如.是再啮(3)如.其言2.翻译句子。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阅读并回答“老头子”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
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值班的房间),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
高宗(乾隆皇帝)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设法)戏之。
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5课 河中石兽 导学案(人教版)
2 5.河中石兽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字晓岚,清代﹑。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溯.流()臆.断()啮.()3.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一寺临河干 B.曳铁钯C. 不亦颠乎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A.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5.翻译下列语句。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探究问题)1.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2.三.自主检测(语段阅读,回答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果得于.数里外(2)如.是再啮(3)如.其言2.翻译句子。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阅读并回答“老头子”2.熟读文章,积累实词。
3.纪昀的逸事广为流传,搜集几则有关他的小故事,探究他的性格。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一找历史上其他才子故事加以比较。
27课答案一.基础达标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学者、文学家2. zhào yè yān sù yì niè3.B 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4.D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是: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词,是;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二.设问导读1.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
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2.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三.自主检测1.(1)介词在(2)介词,像(3)介词按照2.按照老河兵说的去找,果然在河的上游几里外找到石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达标检测
24 《河中石兽》 达标检测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知道本文作家作品。
3、朗诵感知,整体掌握文章内容。
自主学习,思虑问题1、为以下加点字注音圮()于河 募( )金重建 棹( )数小舟 曳铁钯 . . . .( )木柿( ) 湮( )没 啮( )沙 溯( ). . . . 欤( ).2. 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是_______ 朝的______ 、_______ 家,也是《》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 》 一书,这是一部__________小说,全书 主要记述_______ ,此中也有许多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要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解说以下加点字及句子庙门圮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 . 棹数小舟 曳铁把. . 是非木柿 湮于沙上. . 不亦颠乎 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逆上 .【累积】.1.通假字 曳铁钯 “____”通“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 岂能为狂涨携之去 ( )为 众服为确论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 3.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________ 今义:并列.今义:一种学科 (2)尔辈不可以究物理 古义: (3)是非木柿 ________ ..古义:________ 今义:判断词 是 .(4)阅十余岁古义:________今义:阅读.古义:________今义:有遮盖作用的器物(5)盖石性坚重.古义:______今义:表转折可是,却(6)但知其一.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_______)词类活用4..5.文言句式(1)岂能为狂涨携之去(被动句,被动词“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认为顺水下矣(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僧”)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体感知思虑问题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何结论不同样呢?我的收获(反省静悟、体验成功)【当堂反应】“老头子”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署,夏季汗出如浆,衣尽湿。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课时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25《河中石兽》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3)曳.铁钯 ( ) (4)湮.于沙上 ( )(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 ) (6)如是再啮. ( )(7)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2)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填空。
(1)本文作者纪昀, 代文学家,作品有笔记体小说集。
(2)《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二、课内阅读阅读《河中石兽》全文,回答6~10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 )(2)竟.不可得(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遂.反溯流逆上矣(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8.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答:9.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答:10.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答:答案解析1.答案:(1)倒塌(2)年(3)拖着(4)埋没(5)讲学,教书(6)侵蚀,冲刷(7)通“癫”,疯狂(8)依照2.【解析】选D。
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3.答案:(1)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课时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25《河中石兽》一、双基堆集1.解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 (6)如是再啮()(7)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
译文:(2)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4.下列叙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地是从石性和沙性视点做剖析,以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觅石兽。
B.一种见地是从水暴升冲击石兽而走做剖析,以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觅石兽。
C.一种见地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视点做归纳剖析,以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觅石兽。
D.三种见地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填空。
(1)本文作者纪昀,代文学家,著作有笔记体小说集。
(2)《河中石兽》一文点明宗旨的语句是:二、课内阅览阅览《河中石兽》全文,答复6~10题。
6.解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a.一寺临河干()(2)竟不行得()(3)岂能为暴升携之去()(4)遂反溯流逆上矣()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8.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答:9.老河兵的判别为什么是正确的?答:10.课文论述的事理对咱们平常的日子、学习有什么启示?答:答案解析1.答案:(1)坍毁(2)年(3)拖着(4)淹没(5)讲学,教学(6)腐蚀,冲刷(7)通“癫”,张狂(8)按照2.【解析】选D。
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3.答案:(1)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征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觅两个石兽,终究没找到。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重庆市云阳盛堡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河中石兽》复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
木柿.()湮.()没啮.()沙溯.()欤.()
2. 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5、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曳.铁把
是.非木柿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
..
..逆上可据理臆断
6、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6.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译:
二石兽并沉焉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译
译
7、
8、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
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讲学家的“笑”:老河兵的“笑”: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标测试】
1.重点字词解释
阅十余岁阅:
求二石兽于水中求:
竟不可得竟:
棹数小舟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
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是非木杮是:木柿:
湮于沙下湮:
渐沉渐深耳耳:
不亦颠乎颠: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坎穴:
转转不已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遂:溯流:
如其言如其言:
但知其一但:
可据理臆断欤?臆断:
2.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井:古义:
今义:
阅:古义:
今义:
是:古义:
今义:
盖:古义:
今义:
但: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西蜀之去南海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为其来也
(3)词性活用
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4)通假字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颠
3.全文翻译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
(3)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
(4)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
【作业布置】
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