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合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大定风珠加减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面肌痉挛48例疗效观察
11一般 资料 .
观察病 例共 9 6例 , 均为 门诊 病 例 , 随机 分 为两 组 。治 疗 组4 8例 , 1 男 8例 , 3 女 0例 ; 龄 3 ~ 1 , 均 4 年 86 岁 平 8岁 ; 程 病 2 个月~ 3年 , 均 1 月。 照组 4 例 , 1 , 2 平 4个 对 8 男 9例 女 9例 ; 年
1 . 断标 准 2诊
参 照《 广东 省 常见病 基 本诊疗 规 范》 , Ⅲ 而且脑 C T及脑 电
图正常 。排 除周 围性 面瘫 后遗 症 造成 的 面肌 痉 挛 、 能性 睑 功 痉 挛 、 ie 合征 、 Meg 综 习惯 性抽 动症 等 。
13治 疗 方 法 .
1 . 疗组 大 定 风珠 组 方 成 分 : 子 黄 2枚 , . 1治 3 鸡 阿胶 9g 干 , 地黄 、 冬 、 麦 白芍 各 1 , 龟 板 、 8g 生 生鳖 甲 、 牡蛎 、 生 炙甘 草 各 1 , 仁 、 味子 各 6g 病久 加 僵 蚕 、 龙 、 芎 、 芪 各 2g 麻 五 。 地 川 黄 1 , 晕 耳 鸣 加天 麻 、 藤 各 1 , 虚 便 溏 去 干 地 黄 、 Og眩 钩 0g 脾 麦 冬、 麻仁 。水 煎去 渣 , 再人 鸡子 黄搅 匀温服 , 阿胶烊 化 冲服 , 每 天 1剂 。针剌 取穴 : 太冲 、 风池 、 谷 、 合 足三 里 、 阴交 、 三 太溪 均 双侧取穴 , 配患侧 瞳子 、 白穴 , 选穴 位皮 肤 常规 消 毒 , 四 所 选 用 0 0m x 00 I . i 3 . l n无菌 针灸 针进 行针 刺 , 三里 、 阴交 、 3 n 0n 足 三 太溪 用补 法 ; 冲用平 补平 泻 法 ; 谷 、 太 合 风池 用行 气 法使 气 至
黎凯教授针药并举治疗面肌痉挛经验总结
196第15卷 第2期 2013 年 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2 Feb .,2013呈鹅卵石样增生,肺部听诊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查血常规、全胸片及肺炎支原体抗体未见异常。
患儿有“过敏性鼻炎”病史。
诊断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孙师辨为风痰郁肺证。
治以疏风宣肺、化痰通窍。
处方:炙麻黄5 g,杏仁10 g,法半夏5 g,桔梗5 g,薄荷6 g,炒苍耳子6 g,炙款冬花10 g,牛蒡子10 g,防风6 g,蝉蜕10 g,生甘草3 g。
5剂,日1剂,分3次服。
2月18日复诊:患儿咳嗽及喷嚏次数明显减少,鼻塞症状较前减轻,无流涕,无咽痛,但自觉咽干咽痒,口渴欲饮,大便干,上方去牛蒡子、薄荷、炒苍耳子,加玄参10 g,麦冬10 g,瓜蒌仁10 g,5剂。
三诊:患儿诸症消失,咽喉觉舒,咽后壁滤泡较前明显减少,家长诉患儿平时易感冒,汗多,纳差,辨证为肺卫不固,脾运失健,治宜益气健脾,补肺固表,扶正达邪。
处方:黄芪15 g,白术10 g,防风6 g,蝉衣10 g,陈皮8 g,炙款冬花10 g,茯苓10 g,鸡内金10 g,碧桃干10 g,炙甘草3 g。
继服7剂以资调理,巩固疗效。
后随访未再发。
◆参考文献[ 1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J ] .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2009,32 ( 6 ):407-413.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为面肌抽搐,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临床多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不自主抽搐,多从一侧下睑开始,逐步发展至同侧口角抽搐,患者以中年女性多见,每因紧张、疲劳、自主运动等原因诱发或加剧,入睡后停止。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现代医学[1]认为HFS 主要是因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区而致病,西医传统疗法是给予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口服,A 型肉毒素杆菌神经阻滞术,近年来有报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等治疗手段。
针刺加中药治疗面肌痉挛40例
针刺加中药治疗面肌痉挛40例关键词面肌痉挛针刺磁石牡蛎汤面肌痉挛是面部表情肌阵发性、不自主痉挛性收缩,常因精神紧张及情绪过度刺激或疲劳过度而诱发。
本人采用针刺加中药治疗40例,收效满意。
1 一般资料共观察病例75例,诊断标准均参照史玉泉主编的《实用神经病学》中所订,临床表现为阵发性,一侧性面肌抽搐而无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
脑电图检查显示正常。
随机分为中药组35例,中药配合针刺疗法组(以下简称针药组)40例。
中药组:男10例,女24例,年龄40—55岁,平均51.5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6年。
针药组:男12例,女28例,年龄43—60岁,平均53.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7年。
2 治疗方法2.1 中药组:采用自拟磁石牡蛎汤。
药物组成:牡蛎(先煎)、龙骨(先煎)各30g,灵磁石(先煎)、丹参、生地、赤芍、白芍、炒当归、天麻、延胡索、沙苑子、白蒺藜、麦冬、茯苓、水牛角片(先煎)、郁金、川楝子、焦山楂、炙鸡金各10g,川芎5g,炙甘草4g。
临床辨证:若气短乏力,加生黄芪15g,党参10g;若食少、便溏的,加茯苓、炒白术各10g。
1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混匀,分早晚口服。
以上中药服用10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继续下一个疗程。
2.2 针药组:在中药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针灸疗法,选用神庭、前顶、印堂、阳白(双)、四白(双)、地仓(双)、翳风(患侧)、外关(双)、合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冲(双)。
局部消毒后,用32号1.5寸毫针浅刺。
太冲用泻法,余穴均用补法,刺激量轻,静留针4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2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两组病例均治疗2个半月后观察疗效。
3 治疗结果3.1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眼睑掣动、面肌痉挛、口角抽动完全消失:显效:眼睑掣动、面肌痉挛、口角掣动发作次数或频率明显减少;无效:面睑掣动、面肌痉挛、口角掣动无变化或加重。
蜈蚣甘草散配合针刺治疗面肌痉挛90例
2 治 疗方法
21 治疗 组 . 采 用蜈 蚣甘草散 治疗 , 成 : 蚣 1 组 蜈 O条 , 甘 炙
转, 继续 治疗 2个 疗 程 后 , 者 面 肌抽 搐 消失 , 访半 年未 患 随 复发 。
5 讨 论 面 肌 痉 挛 为 阵 发 性 , 规 则 的 半 侧 面 部 或 双 侧 面 部 肌 肉 不
要治疗 即能缓解者 ; 转 : 好 痉挛幅 度和次数 明显 减少 , 痉挛 持
续时间明显缩 短者 ; 无效 : 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者 。
川 芎 嗪药理作 用是 : I 降低血液黏度 , 抑制血小板 凝聚 。在病 理
情 况 下 不 少 因素 可 引 起 血 小 板 发 生 聚 集 , 而 可 导 致 微 循 环 从
32 治疗结果 .
见表 1 。
表 1 2组 I 疗 效 比较 晦床 例( )
文 章 编 号 :o 7 24 (0 0 0 —0 2 —0 1 O — 3 9 2 1) 1 O 9 1
近年来 , 者 采用 蜈 蚣 甘 草散 加 针 刺 治疗 面肌 痉 挛 9 笔 O
例, 并与单纯针 刺 3 0例进行对照观察 比较 , 疗效 较好 , 现报道
药 ,0 7 1 ( ) l 8  ̄ 1 8 . 2 0 ,8 7 :70 7 1
( 稿 日期 :0 9 0 — 2 ) 收 2 0 - 9 0
程, 疗程 间休息 2天 , 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
2 2 对照组 . 采用 单纯针刺的方法 , 取穴和疗程 同治疗组 。
配合后 , 显效率和 总有 效率 明显优 于对 照组 。蜈 蚣甘 草散 中
蜈蚣有 很好 的熄风 止痉作 用 , 但有毒 , 宜多服 , 不 配合 缓和 药
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42例疗效观察
本文观察结果 表明 , 针灸联合 中药治疗面肌痉挛收到很 好的临床疗效 , 且无副作用 , 患者 对治疗方法无依赖性 , 宜 于
・
l 9 4・
中国中医药科技 2 0 1 3年 3月第 2 0卷第 2期 Ma r . 2 0 1 3 V o 1 . 2 0 N o . 2
疹 出现 。
d a t i o o f t h e P a t i e n t A s s e s s m e n t f o C o s t i p a t i o n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Q . e s —
2 . 3 统计学处理
所 有数 据使 用 S P S S 1 7 . 0统计 学软 件包
处理 , 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 , 等级 计数 资料采用 R i d i t 分析, P< 0 .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3 治 疗 结 果
3 . 1 疗效标准
痊愈 : 面肌抽搐症状消失 , 随访 6~1 2个 月
情况均会诱发或加重发作 , 面部 或头部肌 肉运动也会诱 发痉
挛发作。
2 治 疗 方 法
2 . 1 治疗组 ①针刺疗法 : 主穴取阿是穴( 即面肌痉挛触发
点) ; 配穴取 阳白、 四 白、 鱼腰 、 攒竹、 迎香 、 颊车 ; 辨证取 穴 : 肝
风内动加太 冲 、 阴陵 泉; 痰湿 阻络加 丰隆 、 中脘 。操 作方法 : 以2 8— 3 O号 毫针 针刺 , 进针后捻转补泻 1 分钟 , 留针 3 0— 6 O 分钟 , 每 1 5分钟行针 1 次, 每 日或隔 日 1 次, 1 0次为 1疗程 , 疗程间间隔 2日。② 中药组方 : 熟地黄、 白芍 、 牡蛎各 3 0 g , 当
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40例
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40例面肌痉挛是针灸临床上顽症之一,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不自主抽动。
通常仅限于一侧面部,偶尔可见双侧,中医学称“筋惕肉潤”,通常从眼轮匝肌开始,可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以眼周和口角抽搐为多,严重者整个面肌可发生痉挛,令人焦急,夜不得寐,可因劳累、失眠、生气、精神紧张等因素加剧,入睡则抽搐停止。
治疗颇为棘手,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我们采取巨刺、调神与隔姜灸结合治疗该症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40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均为原发性面肌痉挛,其中女26例,男14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66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3年;单纯眼肌痉挛者16例,半侧面肌痉挛者24例。
2 治疗方法取穴:健侧用巨刺法:痉挛起搏点的对侧对应点,健侧颧髎,地仓,太阳,捻转泻法;隔姜灸患侧阳白、下关、迎香、颊车、地仓,每穴3壮,依据患者病情每次选2~4穴;头穴上星、百会、四神聪;患侧风池,牵正,翳风,听会;双侧合谷、太冲。
面肌痉挛中后期多属虚风内动,配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捻转补法。
操作:根据虚实,进针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留?0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休息4天后,再行下一疗程,治疗1—5个疗程。
3 治疗效果3.1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治愈:患侧面部无牵拉抽动,随访半年无复发。
显效:面部牵拉抽动、麻木基本消失,在天气及情绪变化时偶有发作。
好转:面部牵拉抽动次数明显减少,痉挛持续时间缩短,相邻两次痉挛间隔时问延长。
无效:症状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40例患者中痊愈21例,显效5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2.5%。
其中1个疗程内痊愈8例,均为病程在3个月以内,单纯眼肌痉挛者。
4 典型病例宋某,女, 42岁, 2009年11月18日初诊。
主诉:左侧颜面部肌肉抽搐2年余。
患者初起抽搐较轻, 仅眼肌痉挛,1年前因生活琐事焦虑生气,抽搐加剧, 上由太阳向眉头抽动,下由口角向腮部抽动,抽动呈阵发性,持续时间在2~5min,每日多次,入睡则平静,可见左额纹消失,眼裂变小,唇明显歪向左侧,伴心烦急躁失眠,脉沉弦细数,曾服中药效不佳。
针药配合治疗面肌痉挛60例临床观察
行针 手法 。另外 根据 “ 病取 右 , 病取 左 ” 巨刺 法 左 右 的
和 “ 盛则 右病 , 盛则 左病 , 左 右 盛者 泻之 ” 的理 论 , 针灸 患者 病侧腧 穴 4次 , 后针 健侧 腧穴 1 。从 而避 免 然 次 加重 局部痉 挛 。解痉 散加 味方 中全 蝎 、 蚣 、 蜈 地龙 、 白
位在 络脉 , 宜给 予浅 刺 , 弱刺激 。为此采 用浅 刺 , 做 不
作 的引发部 位 )眼部 痉挛 为主者 鱼腰 、 阳 、 白 ; , 太 四 面 颊痉挛 为 主者 , 关 、 下 颧 、 四白 、 迎香 ; 口角痉挛 为 主 者, 地仓 、 车 ; 端 取 穴 : 颊 远 合谷 、 后溪 、 阴交 、 冲。 三 太
面肌痉 挛 表 现为 一 侧 或 双 侧 颜 面 部 肌 肉抽搐 , 发作无 规律 , 歇 时 间不 定 。病 变 初 期 多 由上 、 眼 间 下 睑部 开始 , 严重者 逐渐 波及 整个 面部 。长期 发 作可 出
3 疗 效标 准 与结 果
31 疗 效 标 准 .
痊愈 : 面部 抽 搐 消 失 , 肌 运 动 正 面
第2卷第2 7 期
2 1 年 4月 01
长
春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V0 2 1.7
J u n l fC a g h n U ie s y o rdt n lC ie e Me iie o r a h n c u n v ri f a i o a hn s dcn o 无效 8 。总 有效率 8 .%。 例 67
3例, 2 3 女 7例 ; 年龄 最小 2 0岁 , 大 7 最 0岁 ; 病程 最短 2 月, 长 2 个 最 0年 。左侧 发病 2 7例 , 侧发 病 3 右 0例 , 双侧发 病 3 。 例
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38例
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会议 , 论文汇编 ,0 6 20 2 0 :9 . [ ] 陈红 霞. M周围神经病 变 ・ 4 D 血瘀症的规范化 研究f . 第七次 全 c] 国中西医结合 D M学术会议. 论文汇编 ,0 4 3 1 2 0 :7 .
I 3 8 .
( 稿 日期 :0 9—1 3 编 辑 : 振 华 J 收 20 1— O 冀
神之功 , 及针刺 的散 风清热 、 静定 志之效 。各取 所长 , 镇 优势互
补。
阿是穴 ( 起搏点 ) 。以上穴位均用平补平泻法 , 中阿是穴浅刺 , 其 不提插捻转。针 刺得气后 留针 3 m n 留针期 间嘱患 者放松 、 0 i, 静
卧 。每 目1次,O次为 1 1 个疗 程, 连续治疗 2个疗程。
4 典 型病 例
( 收稿 日期 :0 9— 0—1 编辑 : 20 1 9 姚玲 )
马某 , ,8岁 ,07年 4月 1 女 3 20 8日初诊 。主诉 : 侧颜面部 左
参考文献 :
[ ] 陈灏珠. 】 实用 内科学f . 北京 : 民卫生出版社,0 194~ 6 . M] 人 2 0 :4 9 9 [ j 许樟荣. F 变、 2 D病 诊断和治疗 [ ] 中国 D J. M杂志 , 0 , ( ) 10 2 19 3 : 0 8
[ ] 于世家.) 3 I M周阍神经病变 ・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 , C 全国中西
1 一 般 资料
肌 肉抽搐 3年。患者初起抽 搐较轻 , 月 前因工作 烦劳 , 搐加 1 抽
剧, 并扩展到颜面部 , 伴失 眠 , 烦急躁 , 心 脉沉 弦 细数。诊断 : 面
肌痉挛。辨证 : 阴血不 足, 虚风内动。使用上述 方法 治疗 2 O天 ,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60例
[ 考文 献 ] 参 [] 1 中华 内科 杂志 编 委会 肾脏 病 专业 组 . 发性 肾小 球分 原 型 与治 疗及诊 断标 准 专题 座谈 会纪 要 [] 中华 内科 杂 J.
志 ,9 3 3 ( ) 1 1 19 ,2 2 :3 .
散也 出 自《 伤寒 论》 原 为太 阳蓄水 证而 设 , 有 利水 渗湿 、 , 具
6 体 会
冲 。每 次针刺 主穴必 取 , 另根据 病情 选 2 4个配 穴 。针刺 ~ 患侧面部 腧穴时 用毛 刺法 、 轻捻 转 、 得气 后 留针 , 侧 面部 健 及四肢腧 穴 深刺 、 捻 转 , 气后 留针过 程 中每隔 5 i 捻 重 得 mn 转 1 , 次 留针 3m n隔 日 1 , 次 每 0 l, 次 l O次为 一疗 程 。休 息 5 天再 行第 2个 疗程 。
实 用 中 医药 杂 志 2 1 0 0年 4月 第 2 6卷 4期 ( 总第 2 7期) 0
O URN AL F O PRA CTI CAL TRAD I o】 L TI CH I NESE EDI NE 2 0 V01 2 M CI 01 . 6 No. 4
温 阳化 气之功 , 要用于 水 肿 的 治疗 。柴苓 汤 即 小柴 胡 汤 主
[] 2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卫生 部 . 中药新 药 临床研 究 指导 原则 [ ] 中华 人 民共 和国卫 生部 药政 局 ,9 3 13 s. 19 . 5 . [ ] 平 , 培恒 , 子义 , 柴苓 汤 及其 有 效成 分对 大 鼠 3李 李 张 等. 实 验性 肾炎 的影 响 [ ] 中 国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032 J. 20 ,3
( 0 :5 . 1 ) 7 7
与五苓 散合 方 , 方 合 用 具 有 解 表 和 里 、 水 渗 湿 之 效 。 二 利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0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自拟针刺组方配合中药治疗。
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面神经痉挛程度Cohen Albert分级评定,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显著改善率为85.0%,对照组显著改善率为5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拟针刺组方配合中药治疗是一种治疗面肌痉挛的更有效方法,具有疗效高、针对性强、安全等优点。
关键词:针刺;中药;面肌痉挛;阿是穴,翳风参苓白术颗粒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临床表现为一侧面肌阵发性、不自主、不规则的抽搐,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波及到口轮匝肌及整个面部,严重者可使整个面部肌肉强烈痉挛,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本病属临床常见病、疑难病之一。
为了探讨研究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20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2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所有40例病例均来自于2011年至2014年宁乡县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16例,女24 例;年龄30-60岁;病程1周至3年,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第2版(2010年出版)《神经病学》其诊断标准如下:① 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面肌抽动限于一侧,起病从眼轮匝肌的轻微抽动开始,逐渐向口角、整个面肌扩展,重者眼轮匝肌抽动致使睁眼困难每次抽动数秒至数分钟。
精神紧张、疲劳和自主运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不伴有疼痛。
②神经系统检查排除面肌阵发性抽动外,无其他阳性体征③ 行头颅CT、MRI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1.3病例纳入标准①患者的诊断符合上述标准;②年龄范围在17-70 岁之间;③接受并且配合本次研究者.1.4病例排除标准①所引起的面肌痉挛继发于其他疾患,如肿瘤、手术、外伤、脑血管意外、面瘫后遗症等②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③ 患有精神疾病者以及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过敏体质2治疗方法2.1治疗组取患侧四白、攒竹、丝竹空、太冲、三阴交、足三里、阿是穴。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仓 、 冲、 太 后溪 透 劳宫 , 照组 取患侧 相 同穴位 , 组 对 两
疗效 对 比 , P<0 0 。刘 氏 选 取 主 穴百 会 、 池 、 .5 风
中脘 、 元 、 三 里 、 谷 治疗 10例 , 有 效 率 为 关 足 合 2 总
使针 柄 自然下垂 ; 常规 针刺组 采取 常规 针刺 ; 药物组 口服 地 巴唑 。浮 针浅刺 观察组 的愈显率 与常 规针刺
组和药 物 组 相 比, 异 有 极 显 著 性 意 义 ( < 差 P
面部 针刺 。两 组疗 效 比较 , 0 0 。陈 氏 治疗 P< .1 3 O例 , 取 双 侧 合 谷 、 冲 、 池 、 溜 穴 , 愈 率 选 太 风 复 治
4 . %, 0 O 总有效率 9 . %。叶氏¨ 67 将 6 0例患者随
机分 成 2组 , 治疗 组取 主穴合 谷 、 冲、 太 血海 , 照组 对
常规 针刺疗 法 , 治疗 组 总有 效 率 9 % , 照组 总有 3 对
00 5 。杜 氏 采用 悬针 治 疗 18例 , .0 ) 2 主穴 取 痉挛 最初病 发部位 , 人皮 内 2~3分 , 剩 余 针 身 及针 刺 使 柄悬 吊于 病 灶 之 下 , 愈 率 6 . % , 有 效 率 9 . 治 64 总 比较 , P < .1 0 0 。董氏等¨ 将 12 6 例患者随机分成 2 , 组 治
疗 组采 用五 组 配 穴 法 , 穴 ( 取患 侧 穴 ) 一 圈 : 取 均 为 下关、 车 、 颊 地仓 、 四白 ; 两点 : 翳风 、 合谷 ; 头三针 : 太
O 。宗 氏等 [ 采用 毛 刺法 治 疗 3 % 5 2例 , 取 颤搐 剧 选
针刺推拿结合治疗面肌痉挛30例临床观察
阳, 散寒通滞 ” 之功 , 并加 之以养血 祛风 , 止痒 之药 , 用于临 运 床治疗 慢性荨麻疹 , 取得 了较好 的疗效 。 实验 研究表明 , 加味
反应与非变态反应。 在慢性荨麻疹 中, 血清组胺释放增加 。 组 胺是参与荨麻疹病理生理过程的主要介质之一 , 慢性荨 麻疹
血 中 组 胺 明显 高 于 正 常 人 [ 3 1 。 ,
医结合 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一定的优势 。 其作用机理仍值 但
得进进 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
慢性荨麻疹反复发生, 病程常达数 月甚 至数 年。 患者多卫 阳不足 , 风邪 内侵 , 病程 日久 , 气血 亏虚 , 气血两虚血行不 畅,
组 男 1 例 , 1例 ; 1 女 9 年龄最大 者6 岁 , 小者 3 岁 , 3 最 1 平均4 . 37 岁 ; 程最长者3 个 月 , 病 年5 最短 者半 月 , 均1 年 。 平 . 4 两组在性
别 、 龄 、 程 方 面 比较 ,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 .5 , 有 年 病 差 P 00 )具
( 上接 第5 页 )肤病,以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 l
处, 骤起骤退 , 消退后不 留痕迹为临床特点 。 中医认 为本 病多 因禀赋不 足 , 卫外不 固, 风寒 、 风热 之邪客于肌表 ; 或肠 胃湿 热郁于肌肤 ; 或气血不足 , 虚风内生 ; 或情志 内伤 , 冲任不调 , 肝肾不足 , 而致 风邪搏结 于皮 肤 , 与气血相搏 , 而发 生风 团。
可 比性 。
针药并用治疗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35例
者加半 夏 2 g 茯 苓 2 g 0, 0 。水 煎服 , 日 1 , 2次服 。 每 剂 分
治 疗 结 果
三叉神 经痛 与面肌 痉挛 均为 临床多 发病 , 西医学认 为二者 病变部 位都 在 头 面部 , 为 脑 神经 疾 病 , 均 有类 似 的神经病 变基 础 。 中医学认 为二者 皆属“ 面风 ” 范畴 , 多
次 , 天 1次 。 每
1 g 甘草 l g 白芍 2 g 僵 蚕 l g 蜈蚣 2条 , 5, O, 0, O, 栀子 1 g 5, 半夏 2 g 茯苓 2 g 生牡 蛎 3 g 石 决 明 3 g 0, 0, 0, 0 。水 煎服 , 早晚各 1次 。经针 刺 3次 , 中药 6剂 , 肌痉 挛症 状 服 面
三 叉 神 经 痛 与 面肌 痉 挛 为 临 床 常 见病 , 反 复 发 易 作 , 患者带 来很 大痛苦 。 给 笔者 2 0 0 6年 3月 ~2 0 0 8年 6月 采用 针 刺 与 中药 相 结合 的方法 治疗 三叉 神 经 痛 与面 肌 痉 挛 3 5例 , 得 取 满 意疗效 , 现报 道如 下 。
( 治疗前 后无变 化 ) 2例 , 总有 效率 为 9 . 。 71 典型 病例
例1 .患者 , ,7岁 ,0 6年 5月 1 女 8 20 0日初 诊 。左
笔者 认为 二者 发病机 理相 似 , 因而采取 异病 同治 的
原 则 , 刺近取 颧髂 、 针 翳风 以清 热熄 风 , 络 止 痛 。“ 通 面
侧 面部短 暂剧 痛 3个 月 , 重 1周 。患 者 女儿 代 述 : 加 3
个月 前 因家庭琐 事生 气 上 火 , 出现 左 侧 面颊 、 上颌 牙 槽 阵发性 疼痛 且逐渐 加重 , 于某 西医 院诊断 为三叉 神 经痛 (I 、 I Ⅲ支 ) 肌 注维生 素 B 、 生 素 B 口服 卡马 西 平 , 维 治疗效 果 不 显 , 前 加 重 , 痛频 繁 , 脸 、 嚼 均 可 1周 疼 洗 咀 诱 发 , 天 以小 米稀饭 等 流质食 物度 日。诊见患者 表情 每 痛苦, 面容憔悴 , 左颧 髂 处 有 扳机 点 , 两脚 发 凉 , 淡苔 舌 水 滑 , 虚弦 , 脉 诊为三 叉 神 经 痛 , 属 元 气 不 固 , 火上 证 虚 升, 治宜 纳气归 肾 , 风止 痉 。治 疗 : 刺 : 颧鼹 、 熄 针 取 翳风 ( 均左 侧 )合 谷 、 冲 、 阴交 、 , 太 三 太溪 ( 双侧 ) 关元 。每 均 , 日 1次 , 5次后症 状 明显改 善 , 为隔 日 1次 。中药 : 改 用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4 8例 [ ] 中 国针灸 ,0 8 2 ( ) [O 丁义 德. 瘘术 后 “ J. 20 ,8 3 : 3] 痔 长强 穴” 针止 埋
2 7 —2 8. 3 3
医 ,0 6 2 (0 :24—17 . 2 0 ,7 1 ) 1 7 2 5
痛 12例疗效观察 [ ] 医药 资料汇 0 J.
闭及 手术 治 疗 等 , 无 确 切 疗 效 … 。 本病中医历代论述较少 ,黄帝 内经》 均 《 中 会 、 谷 ( 强 透 后 溪 , 弱 加 刺 后 合 体 体 近年来用 的“ 肉毒 杆菌毒素 ” 局部 封闭 提到“ 诸风掉眩 , 皆属于肝” 。宋 ・ 赵估 溪) 血海 , 、 配穴 风池 、 翳风 、 三里 、 足 阴
手 段。兹将近年来 针刺 治疗 面肌痉 挛 肉晌动偏 喁之病也 ” 。此处提 出卫 气 承浆 、 仓 透颊 车 ( 捻转 牵 拉 出针 , j 地 强 进 展综 述如下。
1 对 病 因病 机 的认 识
不通者 , 为经 络之气 不通 , 应 阳气 内鼓 不留针 ) 均 长 针 直 刺 ( 斜 刺 ) 留 , 或 ,
注射法 , 时有 效 , 远期 疗 效差 , 暂 但 所 《 圣济总录》 出“ 肉晌动 , 日微风 , 陵泉 、 阴穴 、 冲 、 指 肌 命 三 太 内庭 , 用 1—3 酌
以针刺治疗仍不失 为一 种有效 的治 疗 盖邪搏分 肉, 卫气不通 , 阳气 内鼓 , 故肌 个穴 位 , 久 于疗 程末 配 印堂 、 沟 、 病 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者简 介 : 杜静 华 ( 9 3 ) 女 , 17 一 , 副主 任 护 2 传统 针刺方法的运用 师, 学士 。从事 中医护理工作 。
穴位注射、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50例
[ 2 ] 胡起超 , 孙 兆元 , 孟
媛, 等. “ 益气调 血 、 扶 本培 元”
针法治疗老 年性 痴呆 4 O例 I - J ] .陕 西 中 医 , 2 0 1 o , 3 1 ( 3 ) : 3 4 3
3 44 .
刺从 而使 三焦 畅通 , 五 脏六 腑气化 得行 ; 泻血 海 以行 血
养血 , 祛瘀 生新 。补足 三里 , 健运脾 胃 , 培补后 天之气 ,
[ 3 ] 中华 神 经 科 学 会 . 各类脑 血管病 诊断要 点E J ] . 中 华
神经科杂志 , 1 9 9 6 , 2 9 ( 6 ) : 3 7 9 — 3 8 0 . [ 4 ] 朱 镛连. 神经 康复 学 [ M] . 北京: 人 民 军 医出 版社 ,
比百忧 解 有 更 高 的 显 效 率 , 治 疗 1个 月 后 HAMD、 B a t h e l 评 分 的改 善 明 显优 于 百忧 解 药物 组 , 说 明 针 刺
苏 中 医药 ,2 O 1 o, 4 2 ( 7 ) : 7 7 — 7 9 .
( 收稿 2 O l 2 一 O 9 — 0 5 ; 修回2 0 1 2 1 0 1 6 )
2 00 0: l 4 7 一 l 9 4.
两穴 共奏行 气运 血 , 使 痰湿 经之经气 , 疏 利肝 胆气机 , 配 合 诸 穴 达 到 通 畅 三焦, 振奋 气化 , 调 和 气 血 的功 能 。从 组 穴 配方 看 , 本
[ 5 ] 龙
组 明显改善 中风 后抑郁 状态 的 同时增进 了患者 日常生
活能 力 , 有利 于 中风病 的康 复 。因此本研 究认 为“ 益 气
大定风珠加减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面肌痉挛48例疗效观察
大定风珠加减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面肌痉挛48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内服大定风珠加减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内服大定风珠(鸡子黄、阿胶、干地黄、麦冬、白芍、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麻仁、五味子、炙甘草)加减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48例,口服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治疗。
两组均以15 d 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半年后随访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治愈36例,好转9例,未愈3例,治愈率为75.0%,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治愈16例,好转24例,未愈8例,治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83.3%。
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通过观察内服大定风珠加减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疗效好且治愈率高。
标签:面肌痉挛;中药针刺结合疗法;大定风珠;辨证取穴針刺面肌痉挛为临床常见病,表现为单侧面肌间歇性抽搐,患者常无法控制,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呈进行性加重,多中年以后发病,女性多见,多伴有眩晕、耳鸣、头胀不适、烦躁等症状,具有起病缓、病程长等特点。
本病应用针剌痉挛局部穴位,疗效欠佳,笔者运用中药大定风珠加减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96例,均为门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8例,男18例,女30例;年龄38~61岁,平均48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4个月。
对照组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39~63岁,平均47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4个月。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1],而且脑CT及脑电图正常。
排除周围性面瘫后遗症造成的面肌痉挛、功能性睑痉挛、Meige综合征、习惯性抽动症等。
1.3 治疗方法1.3.1 治疗组大定风珠组方成分:鸡子黄2枚,阿胶9 g,干地黄、麦冬、白芍各18 g,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炙甘草各12 g,麻仁、五味子各6 g。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探讨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探讨摘要:在治疗面肌痉挛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保守的针灸治疗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保证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也没有不良反应的出现,因为面肌痉挛产生的病因不同,所以在现代治疗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治疗思路。
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辩证以及辨经相互结合的方式,找出病因是外感风寒引起的还是风邪内动引起的,并且对病情出现的位置进行辨别,是存在于筋还是出现在经,在此基础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另外为了能够达到安神的效果,在安神穴位也进行了针灸,这样就能达到安神与安形相结合的效果,整个过程中体现出了针灸治神的思想。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灸疗法;治疗思路产生面肌痉挛的表现是在面部肌肉的一侧或者是双侧出现抽搐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情绪激动的情形下尤其严重,并且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抽搐,具有阵发性的特点,在严重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睁眼困难的现象,并且口角呈现出歪斜的特征,在耳内有杂音的出现,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这是比较难治的疾病之一,并且治愈率较低,当前主要采用的是保守的治疗方式,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面肌痉挛的认识不同,在治疗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所以应该采用辩证与辩经相互结合的方式对病因进行合理的分析,这样才能保证面肌痉挛得到有效的治疗。
1、注重辨证,明确病因面肌痉挛产生的原因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因为外感风寒引起的,造成筋脉受阻。
另外一种是因为肝脏失调,所以造成风邪内动。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受到风寒的影响是造成面肌痉挛产生的最主要病因,很多古代文献中虽然并没有提出面肌痉挛这一病名,但是根据描述与面肌痉挛所表现的症状别无二致,证明风寒邪气与面肌痉挛的产生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在现代针灸的过程中,通过对临床病症的观察,可以发现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之一是反推风寒,以温针灸的治疗方式为例,分别在颧髎以及下关等穴位上进行温针灸,对于眼角抽动比较严重的患者配合攒竹与风池两个穴位,对于口角抽动的患者配合地仓以及颊车还有后溪透合谷几个穴位,在另外一组临床患者中,则不采用针灸的方式,将这两组患者的情况加以对照,结果显示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患者在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明显的好转,有效率可以达到8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部 位散 刺 2~5针 , 也 可 酌 情 多刺 。隔 日 1次 , 5
次为 1 疗 程 。②体针 : 局 部 取穴 : 阿是 穴 ( 痉挛 抽 搐 发
作 的引 发部位 ) , 眼部痉 挛 为 主取 四 白、 鱼腰 、 丝竹空; 面颊部 痉挛为 主者取 颧髂 、 四白 、 巨髂 、 迎香 ; 口角 痉挛 为主者 取地仓 、 大迎 、 夹 承浆 、 口禾髂 。远端 取穴 : 中脘 及 双侧 太 冲 、 阴都 、 合 谷 。操 作方 法 : 阿是 穴用 1 寸 毫 针斜浅 刺人 3分 , 面部腧穴 用 1寸毫针浅 刺 5分 , 均不
0 . 0 5 ) , 具 有 可 比性 。
1 . 2 治 疗 方 法
患侧 阿是 穴 相 对 应 的 部 位 ) 。 中脘 、 阴都 、 合谷、 太 冲
均直刺 浅刺 约 5分 , 刺用 平补平 泻法 , 针刺得 气后 留针 3 0 a r i n , 其 间行 针 1次 。每天 1次 , l 0天为 1 疗 程 。火 针与体 针 同步 进 行 , 均 为 疗 程 间 隔 3天 , 共 治 疗 3个
侧取穴 , 患侧 与 健 侧 每 天 交 替 轮 取 ( 健 侧 阿是 穴 即与
其 中男 2 0例 , 女2 5例 ; 年龄 2 3~6 4岁 , 平均 ( 4 6 . 9
±1 0 . 2 ) 岁; 病程 3天 ~7年 , 平均 ( 6± 4 . 6 2 ) 月 。对 照组 4 2例 , 其 中男 1 8例 , 女 2 4例 ; 年龄 2 2~ 6 2岁 , 平均 年 龄 ( 4 6 . 6±1 1 . 2) 岁; 病 程 2天 ~8年 , 平 均 ( 5 . 5± 4 . 7 3 ) 月 。2组 性 别 、 年龄 、 病程 、 病 情 等 一 般 资料 经 统 计 学 处 理 , 差异 均无显著性 意义 ( P>
无效 1 0例, 占2 3 . 8 1 %。总有效率为7 6 . 1 9 %。 2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均 < 0 . 0 1 ) 。结论 中药配合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 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适合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药; 针刺; 面肌痉挛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0 6 . 0 5 9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一 0 6 — 1 1 9 2 — 0 3
药配合针刺治疗; 对照组4 2 例, 采用卡马西平片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2 3例, 占5 1 . 1 1 %; 显效 1 5例, 占3 3 . 3 3 %; 好转5例, 占
1 1 . 1 1 %; 无效 2 例, 占4 . 4 4 %。总有效率为9 5 . 5 6 %。对照组痊 愈 1 0 例, 占2 3 . 8 1 %, 显效 1 3 例, 占3 0 . 9 5 %, 好转 9 例, 占2 1 . 4 3 %,
1 . 1 一 般资 料 观 察 病例 8 5例 均来 自门诊 , 均 符 合
《 神 经 病学 》 … 中 面肌 痉 挛 的诊 断标 准 。将 此 8 5例
患者 随机 分 为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2组 , 治疗 组 4 i n 。头 面部 阿是 穴 及 腧 穴 为 单
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2 . 1 . 2 针 刺采 用火针 配合体 针治疗
先 行火 针 , 后
行 体针 。①火 针 : 取 穴 为 阿是 穴 ( 面 部 痉 挛 抽 搐 发 作 的引发 部位 ) , 在穴 位上 做 常规 消 毒 , 左手 执 点燃 的酒 精 棉球 , 右手持 小号 的贺 氏火针 , 在燃烧 的酒 精火 的外 焰 中将 火针烧 红 、 烧 透 至 红 白, 迅 速 点 刺 穴位 , 迅 速 准 确, 刺入 0 . 1~ 0 . 3 e a, r 刺后 迅 速 拔 出 , 即浅 部 点 刺 , 每
-
1 1 9 2・
光明中医 2 0 1 3年 6月 第 2 8卷 第 6期
C J G M C M J u n e 2 0 1 3 . V o l 2 8 . 6
【 针 灸探 骊 】
中药 配 合 针 刺治 疗 面 肌痉 挛 的 临床研 究
钟 磊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配合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 7 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 组。治疗组4 5 例, 采用中
面 肌痉 挛 是 一 种 以 一侧 面部 肌 肉 阵 发 性 不 自主 抽 动 为特 点 , 无 神 经 系 统 其 他 阳性 体 征 的周 围 神 经 病 。多 发 于 中老 年 人 , 女 性 多 见 。多 始 发 于 眼部 下 眼睑, 以轮 匝肌 轻 微 颤 搐 开 始 , 逐 渐 向下 半 部 面 肌 扩 展, 直 至整 个 面 肌 发 生 痉 挛 。一 般 每 次 发 病 时 间 很 短, 十几 秒 至几 分 钟 , 严 重 者 每 日频 繁发 作 。此 病 可 因紧 张 、 疲劳 、 情绪 波动等而频 繁发作 , 间歇 期 或 睡 眠时 消 失 。 自 2 0 0 8年 3月 以 来 笔 者 运 用 中药 配 合 针 刺 治疗 面 肌 痉 挛 4 5例 , 取 得 满 意 疗 效 。 结 果 报 告
2 结 果
1 . 2 . 1 治 疗 组
疗程 。 1 . 2 . 2 对 照 组 采 用 口服 卡 马 西 平 片 , 2 0 0 a r g / 次, 3
次/ 日; 维生 素 B .片 , 2 0 ag r / 次, 3次/E t ; 甲钴胺 片 ,
0 . 5 a r g / 次, 3次 / E l 。 疗 程 同治 疗 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