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热点:中国中产阶级有1.09亿人吗
浅析当前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字数500字
浅析当前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字数500字
当前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可以由三个方面来说明:人口,教育,收入。
首先是人口,中国最新的全国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有近14亿人口,其中有1亿多占据中间阶层。
这部分人口的数量介于上层阶层和底层阶层之间,占据社会的核心地位,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是教育,中国中间阶层的人口一般具备中等收入和中等教育背景,他们拥有大学学历,掌握业务知识,并能够利用时刻和金钱来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技能,他们更易以较高的收入来追求自己的人生观和理想。
最后是收入,中国中间阶层的人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增长,而他们的收入也将随之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中国的中产阶层人口占比高达66.6%。
总而言之,中国中间阶层的规模已经令人瞩目,其人口数量、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均受到极大肯定,它们在中国社会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国中产阶级分析
中国中产阶级分析中国中产阶级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享有相对稳定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社会群体。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开放的推进,中国中产阶级人数逐渐增多,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主要力量之一、本文将从中产阶级的定义、特征、形成原因、现状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中产阶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产阶级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素质。
他们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所从事的工作多为知识型、技术型或白领工作,有一定的职业稳定性和发展空间。
其次,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能够购买品质较好的物品和享受高品质的服务。
再次,中产阶级普遍有一定的理财意识,注重金融投资和资产管理,通过投资购房、车辆、股票、基金等方式实现财富增值。
此外,中产阶级也具备一定的社会参与能力,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事业,并且对政治、环境等议题具有一定的关注度。
中国中产阶级的形成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开放的推进密不可分。
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为中产阶级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市场竞争的规则和机制加速了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促使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同时,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此外,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加大,提高了大众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为中产阶级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人力资源基础。
目前,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底,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已超过4亿,占国内城镇居民的比例约为40%。
中产阶级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速度。
此外,中产阶级对于社会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将对政治、社会风气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也需要注意到中国中产阶级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产阶级中的收入和财富分布不均,有一部分中产阶级仍然面临经济压力和负债累积的问题。
中国中产阶层究竟如何界定_边燕杰
民生民意
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he People
人民论坛人民论/ /2012016.026.0202下中国中产阶层究竟如何界定
中产阶层问题的发展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个人而言,成为中产阶层意味着生活有保障和一定程度发展、享受的自由;从社会发展来讲,中产阶层的扩大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推动文化进步等。
但如何界定中国中产阶层却是一个貌似明晰、实则含混的问题,学界对此也暂无定论。
2015年10月,瑞士信贷发表《全球财富报告2015》,以个人拥有财富5-50万美元为标准,宣布中国大陆1.09亿成年人进入全球中产阶级行列,居世界各国之首。
这一报道引起国内公众的热议,很多人表示怀疑,更多的人则不认同瑞信对中国中产阶级的定义,认为自己“被中产”了。
中国中产阶层究竟该如何界定?中国中产阶层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为此,本期“民生民意”栏目特邀三位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特邀专家】
特邀专家: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 边燕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李春玲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 李路路
主持人: 人民论坛记者 张夏梦
人民论坛 / 2016.02下68。
中产阶级标准一千万
中产阶级标准一千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推进,中国的中产阶级逐渐崛起。
中产阶级标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在这个关注度极高的话题中,有一项被广泛讨论的议题,那就是中产阶级的财富标准。
在中国,有人将中产阶级标准定为一千万。
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产阶级的定义。
中产阶级,顾名思义,处于社会经济阶梯的中间层次,既不属于社会的底层,也不属于社会的顶层,几乎占据着社会阶层的中坚力量。
中产阶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间阶段,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然后,我们来探究为什么有人将中产阶级标准定为一千万。
这个数字的设定是有其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尽管这并不是绝对的标准。
一千万的数字,意味着一个人在财富上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
这个数字能够确保中产阶级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享受到一定的优势和福利。
而且,一千万的财富也能够保障中产阶级家庭的后代继续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他们未来的竞争力。
因此,这个数字被视为中产阶级的一种经济保障。
然而,中产阶级标准一千万也受到了一些质疑。
首先,这个标准并不能反映所有地区的经济差异。
很多地区的物价水平差异较大,一千万能满足一个地区的中产阶级需求,但在另一个地区可能是个普通工薪阶层的同等水平。
其次,中产阶级的财富标准不应该仅仅以财产价值来衡量,还应该考虑到其他因素,如家庭收入、教育背景等。
因此,在设定中产阶级标准时,应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让中产阶级的范围更加广泛和合理。
此外,中产阶级标准一千万也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对于那些无法达到这个标准的人来说,可能会产生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和挫败感。
这种情绪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平衡权衡中产阶级的财富标准,尽量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极端。
对于中产阶级来说,财富标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中产阶级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综合提升。
中国社科院测算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已近20%
中国社科院测算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已近20%■ 按此预测,每年比重增长1%,社会结构由“葱头型”向“橄榄型”跨越。
■ 中等收入阶层是不是“中产阶层”?中产话题引来各方不同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刚刚发布的消息显示,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测算标准,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正在以每年1%的比重增长。
据报道,在法律保障、政策激励等因素的促动下,中国中等收入阶层呈现加速成长的态势,1999年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比重为15%,2003年达到19%。
预计到2020年,中等收入阶层将有望达到40%左右,社会结构也将实现从“葱头型”到“橄榄型”的跨越。
根据社科院的测算标准,家庭财产在15万元至30万元之间可以算作是“中产”,目前中国城市居民中有49%的家庭符合这一标准,但考虑到中国农村大多数家庭收入偏低的现实,最终可以推测出,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人数占全国人口的19%左右。
年消费多少算中等收入阶层由美国研究顾问公司RunzheimerInternational以中等收入阶层家庭为对象,以住房费、交通费及娱乐费等作为基准,比较了全球20多个城市的生活指数,要过上中等收入阶层的生活,全球不同的城市花费不同。
各地中等收入阶层生活费(港元/年):汉城136万;东京128万;香港106万;莫斯科105万;新加坡89万;伦敦88万;布宜诺斯艾利斯82万;北京78万;墨西哥城71万;洛杉矶63万;里约热内卢60万;华沙59万;曼谷57万;罗马56万;法兰克福54万;底特律54万;悉尼52万;孟买51万;布鲁塞尔51万;多伦多47万;约翰内斯堡37万。
巴黎百富勤测算中国中产家庭户均财产31万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的研究部门将中国的中产阶级定义为:人均年收入2.5-3万元、家庭年收入为7.5-10万元,受过高等教育,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的,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白领。
符合上述标准的人数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3.5%。
据该公司测算,2002年中国达到中等收入阶层标准的家庭为5000万个,家庭平均年收入为7.5万元,家庭平均拥有31万元资产。
中国中产阶层数量被低估财富太过依赖房产4页word
中国有多少中产阶层?甘犁10月13日,瑞信(CreditSuisse)发布的“2015全球财富报告(GlobalWealthReport2015)”(下称“瑞信财富报告”)指出,中国家庭财富总值达22.8万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富裕国家,仅次于美国;同时,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中产阶层人口,达1.09亿名,超越美国的9200万名中产阶层人数。
该报告发布后迅速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
关于瑞信财富报告的热议焦点有二个,一是瑞信数据的可靠性。
二是中产阶层数量,即中国的中产阶层数量究竟是多少?马云[微博]就认为,中国中产阶层人口数量已达3亿。
瑞信的数据可靠吗?数据的可靠性决定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根据瑞信的“2015全球财富数据手册(GlobalWealthDatabook2015)”(下称“数据手册”),中国财富的数据源自于中国社科院开展的“ChinaAcademyofSocialScienceSurvey”,该数据涵盖了2000年中国家庭财富的基本状况,并且,除2000年的数据源于调查,此后14年的数据均是通过模型推测出来的,推测模型也未公布。
因此,中国的财富数据还只能称作“推测数据”。
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从2000年到2015年的15年间,无论是宏观经济形势还是家庭资产结构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基于2000年数据推测而来的结果难以让人信服。
与中国的“推测数据”不同,美国和日本的财富数据是通过官方数据和家庭调查数据直接测算,属于“基础数据”。
日本数据来自日本全国家庭收入消费调查(2009),美国数据来自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2013)。
显然,“基础数据”的可信度远高于“推测数据”。
事实上,中国并不缺乏家庭微观调查数据。
从2011年开始,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通过科学的抽样和现代化的调查手段,已经先后开展了三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inaHouseholdFinanceSurvey,简称CHFS),以及多轮季度电话回访,成功建立了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家庭金融数据库。
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作者:李春玲最近国外媒体有关中国中产阶层的报道在国内引发了许多讨论。
一则报道是去年底瑞信(Credit Suisse)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度《全球财富报告》,声称中国的中产人数为全球之冠,高达1.09亿人,比居于第二位的美国多1700万,比居于第三位的日本多4700万。
虽然报告指出中国中产阶层占总人口比例远低于美国和日本,但中国是中产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
从2000年至今,中国中产阶层的个人财富增长了6倍,人数增长了3850万。
另一则报道是今年7月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2.25亿人踏入中产阶级,让中国执政者担心》(国内媒体转载报道题为《经济学人:节节败退的中国中产阶级》),声称“中国的中产阶层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中产阶层对现状是不甚满意的,他们担心养老;他们担心因病返贫;他们担心房产权得不到保证”。
这两则报道对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状况和生存境遇提出了相互矛盾的说辞,前一个报道说的是中国中产阶层欣欣向荣的发展状况,后一个报道则说中国中产阶层危机重重、“节节败退”。
表面来看,这两则报道对中国中产阶层现状提供了相互矛盾的说法,但实际上,两种矛盾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中产阶层真实现状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产阶层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中产阶层面临多重压力与挑战,而这种矛盾状况导致了中国中产阶层的矛盾心态。
危机感与幸福感并存,理想与现实仍有差距高速的经济增长、剧烈的社会变迁、演变中的文化价值等,使迅速成长的中国中产阶层在享受到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也感受到多方面的压力、困惑和矛盾。
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急剧激化,生活成本持续上升,股市、房市剧烈波动,以及未来的社会经济风险凸显,增加了中产阶层的焦虑感。
今年初,深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房价的暴涨,中国人海外购房潮、海外移民潮不断升温,反映出部分中产阶层上层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应对。
中产阶层在中国占几成
中产阶层在中国占几成瑞信10月13日发布第六份年度《全球财富报告》,报告研究了过去一年全球财富的变化情况。
报告显示,全球财富总额达250万亿美元,同比下降4.7%。
全球中产阶级的人数和财富在全球金融危机前迅速增长,但增幅在2007年后放缓,而日益扩大的财富不均,令各地区中产阶级所占的财富比例下降。
全球有多少财富?报告指出,全球财富总值自2014年年中起至2015年年中减少12.4万亿美元,至250万亿美元,跌幅为4.7%。
主要是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升值,抵销了财富正面的基本走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北美洲和欧洲共占全球家庭财富总值的67%。
北美洲仍然是全球最富裕的地区,财富总值为92.8万亿美元,以4.4%的增幅领先全球财富增长步伐。
其他地区的财富均告下跌,其中拉丁美洲和欧洲录得历来最大跌幅,分别为17.1%和12.4%,即累计减少1.5万亿美元及10.7万亿美元。
亚太区的财富则下跌5.1%,或3.9万亿美元。
从国家和地区来看,中国内地家庭财富总值增加1.5万亿美元至22.8万亿美元,增幅为7%,现仅次于美国,全球排名第二,并预期于2020年前增至36万亿美元。
香港方面,家庭财富总值增长8.3%至1万亿美元,反映股值和楼价的稳健升幅,以及港币与美元挂钩的影响。
美国、中国和英国等主要经济体的财富增幅最强劲。
其中美国增4.6万亿美元或5.7%,英国的增幅则比较温和,为3,600亿美元。
美国、中国和日本是全球最富裕的三个国家,中国取代日本占据了第二位。
主要是由于汇率的不利走势,日本的家庭财富下跌15%,至19.8万亿美元。
瑞信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部英国、东欧、中东及非洲地区首席投资总监MichaelO’Sullivan说:全球经济连续第六年取得3%以上的实质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反映部分大型新兴市场的经济虽然放缓但增速仍然可观。
展望未来,预期全球经济增长将轻微加快,中国经济在过渡至消费和服务业主导的过程中将趋于稳定。
官方中国各阶层收入标准
官方中国各阶层收入标准
中国各阶层收入标准并没有官方发布的具体数据。
收入是一个相对隐私的问题,且会受到职业、地区、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每个人的收入水平都可能不同。
根据网络上的调查数据,可将中国各阶层收入标准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 低收入阶层: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有5.6亿人;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有3.1亿人;月收入在2000-5000元之间,有3.8亿人。
- 中层收入阶层:月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间,有0.8亿人;月收入在10000-100000元之间,有0.4亿人。
- 高收入阶层:月收入10万-50万元之间,有2500万人;月收入50万-100万元之间,有500万人;月收入100万-500万元之间,有100万人;月收入500万元以上,有10万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数据仅为参考,实际情况可能因地区、职业和个人情况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人中等资产的界定?
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人中等资产的界定?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趋势与特征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
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活状态、消费习惯和财富配置等方面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趋势、界定标准及其特征。
二、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报告中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了定义。
从月收入角度来看,2019年国家统计局将月收入在2000元至5000元的群体定义为中等收入群体。
而从家庭年收入角度来看,2020年的《社会蓝皮书:202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将家庭年收入在10万至50万元的群体视为中等收入家庭。
到了2023年,国家统计局又给出了新的标准,认为家庭年收入在8万到3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群体属于中等收入家庭。
三、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收入分配结构的不断优化,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2020年中国进入中等收入的人口已超过4亿人,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消费升级的推进,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四、中等收入群体的特征中等收入群体在财富配置、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首先,在财富配置方面,中国中产阶层的财富在房产上的配置比例过重,高达79.5%,而金融资产占比过低,仅有10.8%。
这表明中等收入群体在财富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其次,在消费习惯方面,中等收入群体注重品质生活,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消费。
他们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买单,同时也更加关注环保、健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消费选择。
最后,在生活方式方面,中等收入群体注重身心健康和休闲娱乐。
他们关注健康饮食、运动健身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喜欢参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准确划分中国中产阶层需要多元指标
准确划分中国中产阶层需要多元指标作者:李春玲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06期在现阶段定义中国中产阶层,职业是比收入或财产更重要的指标,但是,白领职业也未必确保一个人能获得中产身份。
要更准确地划分中国中产阶层,需要多元指标,比如职业(白领职业)、教育(中等以上文化水平)和收入(中等及以上收入)等。
瑞信指标不能准确划分中国中产阶层2015年10月13日瑞信(Credit Suisse)研究院发布了2015年度《全球财富报告》,吸引世界各大媒体广泛报道的一个内容是:中国的中产阶层人数为全球之冠,高达1.09亿人。
瑞信是以何标准来定义中国中产阶层的呢?根据瑞信《全球财富报告》数据说明,他们是以个人净资产(Individual Net Worth)的多少作为划分标准,个人净资产的具体定义是市场估价的金融资产(如储蓄、股票等)和非金融资产(主要是房产和土地)并减去负债。
瑞信首先确定美国中产阶层的个人净资产的上限和下限,并以此作为全球中产阶层(包括中国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
瑞信报告指出,美国个人净资产在5万美元至50万美元之间的人即为中产阶层。
以美国的5-50万美元为基准,再以IMF版本的购买力平价(PPP)进行汇率换算,个人净资产在2.8-28万美元的中国人,就是中产阶层大军的一员。
以美元兑人民币1比6.3的汇率计算,个人资产(包括所有房产、股票、存款等并排除房贷等债务)在17.63万-176.3万元的中国人就算是中产阶层。
瑞信就是根据这一标准估计全球共有6.64亿中产阶层,其中排名第一的中国有1.09亿中产阶层,第二位的美国有9千2百万中产阶层,第三位的日本有6千2百万中产阶层。
瑞信认为,以个人财产而不是收入定义中产阶层更加合适,因为财产比收入更能体现个人稳定的、长期的生活状态,收入有可能因各种因素发生高低波动,而财产更可能抵御经济风险和通货膨胀。
瑞信提出财产是比收入更好的划分中产阶层的指标,有一定的道理,的确财产是比收入更加稳定的指标。
中产阶级的人群特征
中产阶级的人群特征作者:暂无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6年第1期文/于当近些年来,“中产阶级”概念逐渐取代了“小康之家”,它特指一种消费人群。
广告商也在不断强化“中产生活”的概念:温馨的三口之家、暖意融融的家居、舒适宽敞的座驾、海外风景区旅行、华丽的商场购物……,“中产”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现代梦想。
“中产”没有国际标准前不久,瑞信研究院的一份全球财富报告为人们勾画了财富全景图。
在瑞信的这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有1.09 亿人进入中产,这个数字甚至已经超过美国的9200万人,成为全球中产人数最多的国家。
然而,这个数字似乎并不能够让人们信服。
源自于瑞信对“中产”的定义,瑞信所采用的是资产标准:以美国当地拥有5万至50万美元的财富基准来界定中产阶级成年人,并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力平价系列,按本地购买力计算,得出其他国家的等值中产财富范围。
可以说,5万美元?50万美元资产标准对于热衷于存钱、偏好买房的中国人来说,并不算一个很高的标准。
即使在四线城市,拥有一套价值30万元的房产的要求并不算高;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普通住宅超过300万元也是稀松平常。
因此按照5万美元的下限、50万美元的上限来划分,以中国的人口来计,中产阶级壮大并且人数超过美国完全在情理之中。
另外一种对“中产”的标准所依据的是金融资产,也就是人们所持有的存款、基金、股票等等,这个标准的优点在于剔除了固定资产项目(主要是房产)的价值。
而安联集团刚刚发布了第六版《全球财富报告》,全球金融资产总额达到136万亿欧元,人均金融资产为1.85万欧元,也就是说拥有的金融资产达到3.9万人民币到23万人民币,即可进入中产行列。
但这个标准由于弹性太大,因此,在也不是很清楚和让人信服。
还有一种“中产”的标准是以收入来衡量。
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下的定义,中国中产阶级是那些年收入(按购买力算)在1.35万到5.39万美元(约合9万到3 6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
中国中产阶级的三副面孔
中国中产阶级的三副面孔作者:熊易寒来源:《文化纵横》 2016年第4期熊易寒当下的中国,大约1亿人口可以被归入中产阶级的行列。
相对于13亿人口,这个比例固然很低;但是,这个阶层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十三分之一。
最近十年,中国社会的道德、审美、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在迅速中产阶级化。
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追着《欢乐颂》这类弘扬中产阶级主旋律的电视剧;节俭不再是社会公认的美德,理财和提前消费才是值得提倡的,人手一个股票账户、人手一张信用卡。
典型的中产阶级形象是,用苹果手机、喝星巴克咖啡,去很近的地方都习惯以车代步,却又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大汗淋漓;他们喜欢自驾游或出国游,却时常会自嘲为房奴或丝;他们有一定的权利意识和正义感,虽然偶尔也会为自己拥有的小特权窃喜。
有人基于西方世界的经验,对中国的中产阶级寄予厚望,认为中产阶级的成长将会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也有观察者指出,中国的中产阶级是保守的,他们追求稳定而反对激进的改革,他们更多地是经济动物而不是政治动物。
前者会注意到:基层人大选举中的独立候选人往往以中产阶级为主力军;环保运动和业主自治更是中产阶级彰显自主意识和组织能力的舞台。
后者则看到:中产阶级作为体制的受益者,缺乏改革的动机,他们很少进行组织化的利益表达,得益于新媒体的发展和社会价值观的中产化,他们成为网络舆情的主导者,然而,声音很大,行动很少。
中国那么大,似乎每一种观点都可以找到足够的经验事实为自己背书。
笔者更倾向于认为,中产阶级的保守与激进是“情境化”的,在日常状态下,中产阶级更多地表现出保守的面向,这是利益使然,也是制度使然;而一旦利益受到实质性损害,中产阶级也会走上街头,厦门、大连、宁波等地的市民用集体散步的方式反对PX项目建设,南京、武汉的家长集体抗议高考指标的缩减。
实际上,中产阶级具有三副面孔:一是日常世界里的中产阶级;二是公共舆论中的中产阶级;三是集体行动中的中产阶级。
理解了这三个面向,我们才能形成对中国中产阶级的整体性认识。
中国中产阶级超1亿,这个数据靠谱吗?【外媒深一度】
中国中产阶级超1亿,这个数据靠谱吗?【外媒深一度】中国的中产阶级又上了头条。
据瑞士瑞信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中产阶级人数今年首次超过美国,数量约1.09亿,为全球第一。
细究数据更可怕:中国中产阶级已占到全国成年人口的11%,也就是说中国每9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中产。
而在全球来看,每7个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个中产。
中国中产阶级真的已经到了井喷的地步?Money,moneyCNN10月15日:中国中产阶级超过美国人数中国社会对于中产阶级的评判标准一直没有定论。
网上目前流行的一个“十大标准”包括:月收入4.5万、年收入50万以上,拥有百万级资产……稍微多看两眼就会让人感觉生无可恋。
美国又是何标准?据CNN 8月5日题为《美国中产阶级比你想象的穷很多》的文章称,美国中等富裕群体的人均年收入为4.4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5万元),这个群体中一半人收入在此水平之上,一半人在此之下。
而且尽管美国中产阶级人数目前排在世界第二,但他们占据的财富总量仅位于全球第19位。
↑全球各国中等收入群体净资产排名前20。
来源:瑞信银行全球财富数据报告评判中产阶级的标准各国当然都不相同。
CNN认为,瑞信银行这份报告的标准是按照美国的收入状况评定的,拥有5万至50万美元的财富就被定义为中产。
也就是说,只要拥有的财产在人民币30万元到300万之间,你就是中产了。
但请注意,这里并未明确指出其中是否包括房产和汽车等固定资产。
这个标准似乎不太适合评判中国人的资产状况。
举个例子,北京一个退休的老人,攒了一辈子钱,已达到30万元,并且拿着每月4000元退休金,那么她是否能算中产?此外,假设可以把房产和汽车都算进来,别说一线和省会城市,二三线城市符合标准的家庭也不计其数。
还有一点很重要,受房地产市场影响,美国中产的财富自2007年已经下降了40%以上。
中国的中产阶级创造的财富却依然庞大。
据CNN报道称,2015年,中国中产阶级的财富同比大幅增长330%,已达7.3万亿美元(约合46.3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财富的32%。
2015中国中产阶级十大标准,中国中产阶级人数达1.09亿名
2015中国中产阶级十大标准,中国中产阶级人数达1.09亿名瑞士投行瑞信13日发表最新《全球财富报告》,给中国挂了这个新头衔。
报告给出一系列数据,都有一定的可信性。
其中核心数据为中国中产阶级人数达1.09亿名,已经超过美国9200万名,居全球第一位。
由于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更是日本的十余倍,总共有1亿中产阶级,与中国人的真实感受相比不算离谱。
但就是中国“全球第二富”这个结论虽然有些含混不清,但它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不太客观。
中国社会的财富总量处在美国和日本中间的世界第二位,大概真实。
但我们常说它在中国庞大人口中一平均就会严重摊薄,这不仅是一种算法,更反映了中国人的真实境遇,而它与“全球第二富”头衔传递给人们的信息显然是矛盾的。
2015中国中产阶级十大标准:在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或家庭才算中产?中产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以下十个标准给大家作为参考:一、月收入4.5万,年收入在50以上中产阶级最大的特征就是收入稳定丰富、未来可预期。
据一份关于北亚地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韩国)的中产阶级调查则显示,中国大陆自认为是中产的家庭月收入在45202元。
看一眼你的工资卡,拖了后腿没?二、除了稳定的收入,还要有百万级的资产除了稳定的收入,要想挤进中产阶级的队伍,平时你的流动资产要有百万级别的流动资产。
调查显示,自认自己是成功的中产阶级的被调查者中,流动资产达到人民币150万元。
也就是说如果流动资产达不到150万,呵呵,对不起,那你不是一个成功的中产阶级。
三、除了票子还要有房子和车子提到中产,多数人首先都会想到三大件:票子、房子和车子。
除了钱,中产阶级还有一套潜在的物质标准——他们至少要在一线城市拥有一套别墅或者房子,以及一辆一线品牌的汽车,当然这些都是全额付款的,还在还房贷、车贷的统统out。
四、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除了经济收入、房子车子这些硬件,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软性因素也是中产阶级的判定标准。
中国大陆中产阶级的规模
中国大陆中产阶级的规模
根据以往的数据,我国的中产阶级人数达到了让人们想不到的程度,那就是1.09亿人,位居全球第一,即便美国中产阶级的占比远高于我国,但是人数却没有中国多。
按现在来说每年收入5万元,月薪4200左右就可以成为中产阶级了。
现在一线城市工资最少也得七八千甚至一万了,二线城市最低也在3000左右了。
除去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我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已经达到了1.4亿,超过了2015年的数据。
当然在每年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人数会越来越多,判定中产阶级的新标准又会重新制定。
中产阶级的钱都花哪了?
谁才是中产阶级?《福布斯》杂志给中产的定义:生活在城里,25到45岁间,有大学学历,专业人士和企业家,年入1-6万美元。
然鹅,大部分网友觉得,中产阶级的年收入是20万元以上。
相比与《福布斯》,百科上的定义较为优雅。
它给的定义是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阶级。
有多少人属于“中产阶级”?在北京,大约有229万的人属于中产阶级;在上海,大约有221万的人属于中产阶级;在全国,大约有1.09亿的人处于这个阶层。
比美国多了1700万,比日本多了4700万。
或许,正在阅读的你就是这一亿分之一。
其实,官方定义的广义中产阶级人群规模已达到3.85亿,只是很多人不想要这个“称号”。
他们怎么花钱?日本作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里,将1912年以来的世界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决温饱;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强调物质的贵重性;第三个阶段是心理上的满足感;第四个阶段强调的是精神上的富裕。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我们的消费主要是为了解决第一层需求。
从前日子过得慢,红烧肉+大米饭生活美滋滋。
如今,这份简单的幸福不见了。
物质丰富的时代,消费也跟着升级。
中产阶级是消费升级的中流砥柱。
有人说,中产阶级和低收入人口之间,隔的不过一堵矮矮的篱笆墙。
日料、钢琴、全麦面包、海外旅行、学区房、双语幼儿园、985名校,都是这堵篱笆墙的构成元素。
这个世界看起来像是一场盛大的博弈,你的背包是LV或者开着梅赛德斯-奔驰,你在这场游戏中就越是赢家。
经济学家Veblen对炫耀性消费的解读——人们将物质消费当作衡量地位与身份的标准。
对中产来说,通过奢侈品消费可以获得超生存消费的优越感,这是他们地位与身份的重要来源。
当年客厅里的银器,如今衣帽间里的Gucci,车库里的s600,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我是有钱人。
它们都属于Veblen理论中的炫耀性消费。
在喜马拉雅的付费频道中,《一波邀你加入首富朋友圈》、《孙雨晨:财富自由革命之路》等课程的收听量达到500万,而吴晓波的《新锐中产实用技能课》上线3天之内就完成了100万的销售额。
在中国难成中产阶级的因素
在中国难成中产阶级的因素财经有人说中国的中产阶级已经有3亿人,到2020年,可以多达7到8亿人。
我并没有那么乐观,为什么?首先,中国确实有了许多富豪。
据说已经有70万个家庭,也就是2千万人口的家庭资产达到1千万人民币以上。
也就是说,一个家庭必须有一千万资产,在中国才可以被认为是很富的人。
而这个很富的人群,占全国的人口却只有1.6%,连2%都不到。
可是,这些千万富豪级的人,多半是生活在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
在这些城市里面,只要有两到三套房子,就可以进入千万级的行列。
就北京目前的情况来看,拥有两套三环内房子的人,真的就那么富有了吗?我的答案是:不见得。
我见到不少北京出租时机,家里也有两套房子。
光房子,他们是上面所说的千万富豪级的人物。
可是,他们的生活还是非常紧张。
每月工资收入不到8千,光吃饭就花掉一半,小孩上学就花掉另外的25%,加上一些乱七八糟的费用,一家人每月8千元,其实过的不算宽裕,那有富豪的感觉?好了,千万家产的人,还没有富豪的感觉,我们又如何看待那些白领呢?一个白领家庭,好的两公婆都有高工资收入。
北京有正式单位的职工,去年的年人均收入是7万元,两人工作是14万元。
高收入一点的家庭,每年收入可以20万元以上。
20万元,在北京能干什么?不吃不喝,可以买5平方米的房子,20年才可以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
如果,这个家庭胆敢吃饭,穿衣服,上学,看病,那么,必须50年才能买一套好房子。
光房子这一关,就可以把下面的人群阻挡在‘中产阶级’的门外:(1)刚进入北京工作,没有父母帮忙的任何白领,包括年薪超过20万的家庭;(2)对有两套房子,家财少于500万元的家庭,如果家庭年收入少于10万元的家庭;(3)所有的农民工;(4)95%以上的私人企业工人家庭;(5)70%以上的国有企业工人家庭。
一个家庭,要同时满足超越以上列举的条件,实在是太难了。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才算是中产家庭呢?本人认为,必须满足如下所有条件,才能算标准的中产阶级家庭。
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标准
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标准
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地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体。
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改变而改变的中等收入群体的集体的总称概念,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衡量。
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中等收入人口,达1.09亿名。
中国现在也是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下面为大家介绍中国中等收入的标准以及中等收入国家的情况。
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8年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为: 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99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996至389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896至12055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2055美元为高收入国家。
一个中国公民所拥有的房产、股票、存款等资产,加起来只要个人财富在17万-176万元之间,就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一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评论热点:中国中产阶级有1.09亿人吗
侯虹斌
中国的大中城市里,只要拥有一套房子,肯定是中产了。
但是,许多人并不能享受到“中产阶层”的稳定、体面的感觉,仍然有一种“下流化”的担忧。
10月13日,瑞士瑞信研究院发布第六份年度《全球财富报告》,报告研究了过去一年(2014年年中到2015年年中)全球财富的变化情况。
报告显示,中国取代日本成全球第二富裕国家,中产阶级达1.09亿人。
“中产”这个数值从何来而?原来,“报告以美国作为基准国家,当地以拥有5万至50万美元的财富(2015年年中)来界定中产阶级成年人,并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力平价值系列,按本地购买力计算,得出其他国家的等值中产财富范围。
”也就是说,资产只要有大约五万美元,放到美国都可以称为中产了。
可为什么我感觉,这点钱,就算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里,也仅够温饱呢?你还买不买房子、结不结婚了?
其实,许多机构都曾出台过“中产标准”,这些标准相互印证。
比如,前几年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作过报告,定义中国中产阶级是那些年收入(按购买力算)在 1.35
万到5.39万美元(约合9万到36万元人民币)间的人;而国家统计局则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年收入在7250-62500美元(约合5万-42万元人民币)间。
即便算上通货膨胀,现在有所抬高,但仍然是偏低的。
这样,我倒是明白中国1.09亿的中产阶层是从何而来了。
试想,中国的大中城市里,只要拥有一套房子,资产都是百万元起,远远超过标准中的三十万(夫妻二人总资产算七十万),肯定是中产了。
但是,许多人并不能享受到“中产阶层”的稳定、体面的感觉,仍然有一种“下流化”的担忧。
随着经济的下行,失业率增加,房价居高不下,生活成本提高,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中产本来就是夹心受气阶层,如果没有相当雄厚的经济保障作为后盾,“手停即口停”,朝不保夕的担忧随时会涌来。
但一些数据,考虑到了温饱问题,但未把克服心理焦虑的经济保障进行加权计算。
另一方面,在各种媒体和网络的探讨中,所谓的中产,形象是不一样的。
最新一份关于北亚地区的中产阶级调查则显示,中国大陆自认为是中产的家庭月收入在45202元;在另一份调查当中,自认为是中产阶级的,流动资产中位数是150万元……
不仅如此,在许多时尚媒体和财经媒体的生活方式的渲染之下,所谓“中产”,往往糅杂了这样一些标签:“个人年收入30万元以上”“有至少一处一线城市房产以及一辆30万以上的私家车”“会说除了英语以外的第二门外语”……现在或许还要加上“喜欢马拉松或公路自行车”“有自己的上师,认识法王”……
当然,这些标准到了后面,不仅矫情,而且可笑了。
可笑是因为暴露了许多人对富人生活的单一想象,想象着“等我有钱了,就买两个大玉米馍馍,一个吃,一个扔”。
这种隔膜,来源于大家很难接触到真正衣食无忧、只考虑享受的中产阶层;我们只能靠想象,能满足“不缺安全感”的人群,必须有很多很多的钱,很多很多的爱,是真正的富豪。
确实,从绝对数值来说,中国的生活成本比日本、美国、西欧等国家是要低不少的,1000美元的购买力或许会更高一些。
但衡量中产阶层一个重要的标准是,能不能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进行自由支配消费。
如果考虑到中国的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体系极其不完善,中国人必须未雨绸缪,要省下足够的钱来应付这些恐慌,中国的购买力又比实际上要低很多。
最后,再补充瑞信报告上的一点:“财富增长重心已倾向于财富水平较高的阶层,富裕阶层的财富自2007年占财富总值增加了5%,中产阶级所占的财富自2007年起下跌9%至13%。
”也就是说,别看中产人数变多了,但实际财富和对社会的影响,可能正在变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