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精品]小学数学精编《圆柱和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分析及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分析及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分析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并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展开图、体积计算以及应用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提高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较为深刻,但立体图形的学习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自我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方法的掌握。

2.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体积公式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圆柱和圆锥。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培养空间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和圆锥模型、卡片、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如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两种立体图形。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究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

圆柱和圆锥教材分析

圆柱和圆锥教材分析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圆柱的 体积计算公式。
(1)圆柱的容积。 (2)容积的计算。
四、编排特点
1、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 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了对图形特征、求表面积和体积 方法的探索过程。
4、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 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一、已学的相关内容
第一学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初步
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五年级上册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
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六年级上册 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和面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圆柱的认识、圆柱的 表面积和体积 圆锥的认识、圆锥的 体积
二、教 学 内 容
认 例1 圆柱的认识、组成及特征 识 例2 圆柱侧面、底面及其之间关系
1. 圆
表 面
例3
圆柱表面积的概念 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柱 积 例4 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
体 例5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积 例6 圆柱体积计算解决问题
2.
认 识
例1
圆锥的认识、组成及特征
圆 锥
体 例2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积 例3 圆锥体积计算解决问题
三、具体编排
(1)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圆柱. (2)从实物抽象成圆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圆柱有关的概念。
(2)圆柱的特征。
(3)通过操作体验圆柱是平面 图形绕轴旋转而成。
(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展开图与底面的长度关系。
(1)圆柱的表面积。 (2)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说课稿(精选7篇)

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说课稿(精选7篇)

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说课稿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复习课”作为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意在通过回顾梳理,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各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系统、牢固,能熟练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的体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梳理、合作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整理、探究、概括的能力。

3、在复习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为:知识的梳理和应用教学难点为:认识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概括为以下三句话:回顾整理,以学生为主。

巩固知识,以练习为主。

拓展提高,以思维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梳理、形成网络。

这个环节当中,我主要设计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汇报。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知识的结构不断完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来回顾学过的知识,这里的动画内容主要包括了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过程和知识点,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复习课课堂趣味化,可以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材分析引言本文将对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教材进行分析。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相关计算方法。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概述本单元共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 圆柱的定义和性质 2. 圆锥的定义和性质 3. 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4.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5. 圆柱和圆锥的应用问题在教材的编排上,每个内容都有相应的案例和练习题供学生练习。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教材特点分析1.知识递进性强:本单元的内容按照难易程度逐步推进,从圆柱的定义和性质开始,逐渐引入圆锥的相关概念。

通过递进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2.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实际应用问题,例如通过计算某油桶的体积来应用所学的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这样的设计既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高频考点突出:在教材中,重点强调了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体积计算公式和常见的应用问题。

这些知识点是中考和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对学生的考试复习至关重要。

4.生动形象的插图:教材中配有大量生动形象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性质。

这些插图直观地展示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材优缺点分析优点1.知识系统性强:教材中的知识安排合理,结构清晰,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实用性强:教材中融入了大量实际应用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3.清晰的语言表达:教材中的语言表达简洁清晰,易于理解,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加友好。

缺点1.部分示例较为简单:教材中的一些示例题和练习题较为简单,对于理解概念可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但对于提高解题技巧和拓展思维能力的作用有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分析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分析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分析稿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

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四个练习,把内容分成四段教学。

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以及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

(一)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圆柱,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等活动初步感受了圆柱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之处。

例1先教学认识圆柱,再教学认识圆锥,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它们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圆柱从识别圆柱形的物体开始,因为学生已有这样的能力。

例1的图片里,有些物体是圆柱形的,有些物体的一部分是圆柱形的,也有些物体不是圆柱形的。

而且,在圆柱形的物体中,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厚,有的薄,这就为认识圆柱提供了丰富的具体对象。

认识圆柱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讲解。

让学生仔细观察圆柱,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圆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而且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

前两点学生容易注意到,第三点往往会疏忽,在交流的时候,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练一练”里,教材安排了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不同的杯子和木桶,两个底面虽然相同但两底之间粗细不同的腰鼓,还有底面是正六边形的盒子,让学生指出这些物体都不是圆柱形,从而加强对圆柱特征的体验。

在学生交流圆柱特征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指出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侧面,及时出现圆柱的几何图形,在图形上标出圆柱的底面和侧面,这是建立圆柱概念的重要一步。

同时指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并在圆柱的几何图形上标出高,既直观地表达高的意义,又能使学生想到测量圆柱高的方法。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单元分析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单元分析

《圆柱与圆锥》单元分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乐于学习,能于探索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材分析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

学生通过摸、滚等活动初步感受了圆柱与圆锥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之处,从整体上体会它们的特征,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2.在现实的情境中,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的和,其中侧面积是新知识,底面积是旧知识。

为此,教材先在例2里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再在例3里教学圆柱的表面积。

在探索圆柱侧面积算法的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平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推理活动,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

3.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

例5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认识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以下简称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第二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安排第一步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认识等底等高的含义,便于判断圆柱可以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

二是从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底等高,体积也相等的事实,引发等底等高的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也相等的猜想,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活动心向。

三是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最终也要这样计算。

《柱体和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柱体和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柱体和圆锥》单元教材分析柱体和圆锥的单元教材分析本文对柱体和圆锥的单元教材进行分析。

柱体和圆锥是几何学中常见的几何体,也是数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1. 教材内容教材主要涵盖了以下内容:1.1 柱体教材介绍了柱体的定义和性质,包括底面、侧面、高度、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图示和实例,学生可以理解柱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圆锥教材介绍了圆锥的定义和性质,包括底面、直母线、高度、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图示和实例,学生可以理解圆锥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教学方法教材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2.1 图示展示教材使用图示展示柱体和圆锥的形状和结构,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几何体的特点。

2.2 实例演示教材通过实例演示柱体和圆锥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公式的应用方法。

2.3 问题练教材提供了一些练题,帮助学生巩固对柱体和圆锥的理解。

练题涵盖了面积计算、体积计算、特殊情况的分析等内容。

3. 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柱体和圆锥的单元教材,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3.1 掌握定义和性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柱体和圆锥的定义,并能够描述它们的基本性质。

3.2 理解计算公式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柱体和圆锥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3.3 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柱体和圆锥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的容积计算、建筑物的结构分析等。

4. 总结柱体和圆锥的单元教材通过图示展示、实例演示和问题练习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达到掌握定义和性质、理解计算公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1《圆柱与圆锥》单元整体设计(教材解读)

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1《圆柱与圆锥》单元整体设计(教材解读)

《圆柱与圆锥》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新课标关于本单元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

内容要求: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认识圆锥,并探索其体积的计算公式,能用这些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学业要求:认识圆柱,能说出圆柱的特征,能辨认圆柱展开图,会计算圆柱体积和表面积;认识圆锥,能说出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锥的体积;能用相应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提示: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等立体图形的特征,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如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平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增添空间想象力。

引导学生经历体积单位的确定过程,通过操作、转化等活动,探索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借助折叠纸盒等活动经验,认识立体图形有展开图,建立立体图形与展开后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本单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转化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涉及圆柱和圆锥的形成及特点,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等知识,是图形与几何的知识。

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转化思想。

本单元主要目的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用它们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材在编排上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动手操作、实验等方式获取知识,重点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学习前后内容联系: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的,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对于六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小学数学_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意图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一《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材分析】《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的起始课,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特征。

2.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使学生形成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形成做事条理分明、严谨求实、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个性品质。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

4.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圆柱、圆锥实物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1.观察情境图中的物体,形成直观表象(1)谈话:同学们,我们都喜欢吃冰激淋和零食,仔细观察这些盒子,你想怎样给他们分类? 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预设一:我是按圆柱和圆锥分的;预设二:我是按形状分的。

(2)谈话:一组是圆柱,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一组是新认识的图形圆锥。

2.寻找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积累感性认识谈话:谁能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圆锥形状的的物体?预设:未削的铅笔、水杯、胶棒,广场上的圆柱子、压路机的滚子等是圆柱。

铅笔尖部、塑料跳棋下部、沙堆、陀螺等是圆锥。

3.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引导学生想象圆柱和圆锥的空间图形的样子,一起画下来。

《柱状物体和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柱状物体和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柱状物体和圆锥》单元教材分析柱状物体和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本文对柱状物体和圆锥单元教材进行分析。

该单元主要涉及柱
状物体和圆锥的定义、性质、计算和应用。

一、柱状物体的定义和性质
柱状物体是具有平行且相等的底面的立体体素。

它的性质包括:- 底面积:柱状物体的底面积可以通过相应底面的形状和尺寸
计算得出。

- 侧面积:柱状物体的侧面积等于所有侧面的面积之和。

- 体积:柱状物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度。

二、圆锥的定义和性质
圆锥是由一个圆锥面和一个顶点组成的立体体素。

它的性质包括:
- 底面积:圆锥的底面积可以通过底面的形状和尺寸计算得出。

- 侧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可以通过圆锥的母线和侧面的弧长计
算得出。

- 体积:圆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度的三分之一。

三、柱状物体和圆锥的计算和应用
在教学中,学生需要研究如何计算柱状物体和圆锥的底面积、
侧面积和体积。

通过掌握这些计算方法,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
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柱状物体和圆锥相关的问题,比如购买草坪的计算、设计锥形果冻的计算等。

此外,教材还可以包括柱状物体和圆锥的图形表示和实际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应用。

综上所述,柱状物体和圆锥单元教材通过探索柱状物体和圆锥
的定义、性质、计算和应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几何概念
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六下《圆柱和圆锥》单元作业设计案例分析

六下《圆柱和圆锥》单元作业设计案例分析

贯穿数形结合发展空间观念——六下《圆柱和圆锥》单元作业设计案例分析一、单元内容分析《圆柱和圆锥》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

这一单元内容属于立体几何初步知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后认识的两个立体图形。

本单元教材主要安排了圆柱和圆锥两个小节。

第一小节是圆柱的学习,其内容包括圆柱的认识、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及其计算,圆柱的体积及其计算等。

第二节是圆锥的学习,由圆锥的认识、圆锥体积的计算以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等内容构成。

这一单元中的每一个小节都是按照“特征—面—体”的基本模式,从图形的基本认识深入到表面积、体积的计算,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理解和掌握本单元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圆柱、圆锥的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建立和完善小学阶段几何图形知识体系,还为中学进一步学习空间和图形打下基础。

1.单元内容网络图:(见图1)2.单元学习重点:掌握圆柱的特征以及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锥的特征及体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单元学习难点:圆柱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和应用,圆锥体积的计算和应用,发展空间观念。

二、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在学生在五下年级已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六上年级圆的基础上编排的。

圆柱和圆柱都是基本的立体图形,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图形,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

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可以扩大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形体的知识,增强形体的空间观念。

对本单元的作业设计,应结合教材中的活动,加强直观观察,运用数形结合,来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

同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决有关圆柱和圆锥立体图形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本单元的学习难点是:1.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和应用。

一些学生往往分不清是求圆柱的表面积还是体积,特别是在求表面积时,一些学生不能联系生活实际,分不清圆柱的表面是由哪几个面组成。

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圆柱与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分析(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并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理解除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还要从数量的角度来研究几何图形,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通过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和作用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圆柱、圆锥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具体的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从具体编排来说,“圆柱”分为三个层次。

(1)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索圆柱的特征。

教材从生活情境引入,结合实物图片从整体上感知圆柱,帮助学生抽象出圆柱的表象。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通过快速旋转长方形硬纸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剪开圆柱形罐头盒的商标纸,让学生充分探究,把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相关量对应起来,为后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作准备。

(2)引导学生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把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强调了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相关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计算生活情境中圆柱形厨师帽的布料,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灵活选择计算公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材分析.doc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材分析.doc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主备人:
复备栏序号: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例2.例3,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培养热爱数学、学好学
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
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下面( )图形旋转会形成圆柱。

二、分层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

问:你能想办法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⑴拿出圆柱形的罐头,
量出相关数据,在小组中讨论。

⑵交流:你们是怎么算的?沿高展开,
得到一个长方形商标纸,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的面积。

⑶讨论:
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中哪个面的面积?观察一下,展开后的长方形商
标纸的长与宽,与圆柱中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使学生认识到:长
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出示例1中的罐头:⑴提问: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
如果不展开,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测量什么数据较方便?⑵出
示数据: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⑶学生算出商标纸的面积。

⑷交
流: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结:商标纸的面积,就是算谁的侧面积。

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老君九义校雷武一.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它们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的表面积。

3.经历探索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解决有关圆柱,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圆柱,圆锥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掌握。

三.教法和学法重视学生的观察,讨论,操作和探索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逐步深入理解所学内容;通过学生的思考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计算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教学设想根据这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这个单元的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是如果是像我们这些八十年代的教师或者村小教师就只能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了。

如何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我想能否从下列入手:(一).运用实物,通过观察,抓住特征在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的时候,通过实物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师生共同协作,探求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圆柱: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两个底面是大小相等的圆面,侧面是一个曲面。

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圆锥:一个底面,一个侧面,一个顶点。

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二).由实物形象到抽象图形,认识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圆柱:底面,侧面,高圆锥:底面,顶点,高(三).通过操作,推导出计算公式1.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推导:把一个易拉罐或一个羽毛球筒沿高剪开,从而让学生明白圆柱的侧面打开是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是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这个圆柱的高。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如果用S表示侧面积,用C表示底面周长,用h表示高,则圆柱的侧面积公式表示为:S=Ch=兀dh=2兀rh2.圆柱的表面积公式的推导;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

精品文档 (135)《圆柱与圆锥》教材分析

精品文档 (135)《圆柱与圆锥》教材分析

《圆柱与圆锥》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整个单元分圆柱和圆锥2个小节编排。

其中,第一小节圆柱,具体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索圆柱的特征;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第三层次,引导学生探索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第二小节圆锥的编排,除暂不探索圆锥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外,其他编排和圆柱编排相似。

主要分两个层次进行安排:第一层次,通过观察、比较、测量、交流等活动,探索圆锥的特征;第二层次,探究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归纳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基本沿用了实验教材的结构,无论是结构还是具体内容,变动都不是很大。

具体变动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学完圆柱的体积计算之后,教材新编了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例7)。

在这里,学生要解决一个非常规问题,很具有挑战性,并非简单的套用公式就可以解决,需要通过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有效指导,共同找到“把瓶子倒置”这一解决问题的关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解决这一具体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转化的思想,体会转化的实质是“变中有不变”。

即通过这一例题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同时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第二,在有些例题习题编写中做了适当的删减。

例如,在例5探索圆柱体积一例中,教材增编了两处小精灵的提问,再将圆柱分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增编“把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比较,你能发现什么?”这一问题,继而在得出文字计算公示后,进一步提问“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r和高h,你能写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吗?”显然,教材经过改动后,更有利于教师充分地发挥其指导作用,也更有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为学生的“真探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圆柱和圆锥教材解读与分析

圆柱和圆锥教材解读与分析

《圆柱和圆锥》教材解读与分析霍家街小学岳爱玲一、单元学习内容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2.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3.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圆柱和圆锥与前面学习的正方体、长方体不同,它是含有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二、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猜测、验证、转化等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材的变化1、从生活中引入例如:教材中P10和P23圆柱、圆锥的认识均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直观引入,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使学生对圆柱、圆锥的认识经历由形象一表象一抽象的过程。

2、空间想象和动手操作相结合在认识圆柱和圆锥后,教材增加了用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转动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材拓宽了学生的探索空间,加强了对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关于圆柱的表面积直接问: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圆柱的表面积怎么计算呢?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也加深了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4、加强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的教学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另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以往的教材比较重视明线而忽视暗线。

新的教材比较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例如本单元中圆锥体积的教学是通过引出问题——猜测——试验验证而推导出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柱和圆锥》单元教材分析
已学的相关内容:
第一学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初步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五年级上册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
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六年级上册
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和面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圆锥的体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4.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等思想,初步发展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展开动手、动脑的探索活动,发现、领悟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其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关键
给学生提供具体的、真实的情境及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猜想、类比、验证、说明”的知识形成与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领悟知识,掌握知识,拥有知识。

五、知识间纵横联系与教学设想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学习集合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圆柱和圆锥这部分知识,教材通过直观手段,对常见的几何形体实物(如:茶罐、电池、冰激凌外壳等)的观察,并从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再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制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其次教材还编排了较多的具有针对性的练习,以提高学生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教材的重点是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为了使学
生切实学好这一部分知识,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先自己做圆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在制作圆柱的过程中涉及到用材料的多少,引出圆柱表面积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制作的经验,其他表面积就是一个侧面积加上两个圆底面。

圆底面学生已经会求了,而侧面积学生又可以根据制作圆柱时所观察到的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并找出侧面积就等于底面周长×高,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就可以把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推导出来。

而在讲授圆柱体积时,因为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遇到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同时它又是学习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因此,最好利用电教媒体,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操作、实验,揭示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计算公式,并通过解答与生产、生活中有联系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建议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结合具体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通过操作与想象,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体会圆柱、圆锥等几何体的形成过程。

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设计探索活动;多种角度探索特征;再次体会面和体的关系。

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简单应用。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还渗透了“化曲为直”等思想;简单应用。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选择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实际情形变化较多,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

较复杂的计算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

6.重视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用长方形纸卷圆柱”等活动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