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导学案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导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第一课时)以深圳为例班级:小组:姓名:【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与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学习目标】1.结合区域资料,理解城镇化的含义和标志。
2.通过案例和资料,综合分析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特点和差异。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思考城市中新市民的来源、城市的发展与变化,感受青龙县城城镇化的过程。
【认知内化】材料1:1979年3月5日设市以前,深圳叫做宝安县,总人口约30万,是一个以基塘农业为特色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民生活穷困。
材料2:2022年,深圳市常住人口达1768.16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387.68亿元,已成为中国超大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来自于深圳市统计局网站)材料3:深圳街区发展变化图1.什么是城镇化?2.城镇化的标志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活动探究】活动探究一: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材料1:深圳市地区生产业结构的变化(右图)材料2:2022年12月,深汕特别合作区在赤石镇新里村实现了水稻从育秧、插秧到收割的全过程机械化,这大大提高了当地粮食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品质,节约了农业种植成本,科学推进农药、肥力减量化亦取得成效,深汕农业现代化探索示范迈出极具意义的一步。
根据上述材料探讨:1.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关系?活动探究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以中国为例)材料1:深圳的城镇化过程是中国城镇化过程的一个缩影,我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右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率数据。
3.结合材料并利用1978年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曲线图,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材料2: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已超过60%,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但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不到50%。
高中地理(新教材)《海水的性质》导学案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一、海水的温度1.影响海水温度的基本因素:海水的温度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01收支情况,热量来源主要是□02太阳辐射,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是□03海水蒸发。
2.分布规律(1)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04递减,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05较小,保持低温。
(2)水平分布:表层水温由□06低纬向□07高纬递减。
(3)季节分布:夏季普遍□08高于冬季。
3.影响水温的其他因素表层水温还受到□09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4.海水温度的地理意义(1)影响渔业资源的分布: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2)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10结冰期,通航时间□11较短。
(3)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12调节作用。
1.判断正误。
(1)相同纬度海区的海水温度没有差异。
(×)(2)大气运动不影响海水运动。
(×)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是()A.海水深度B.海水运动C.大气运动D.太阳辐射答案 D解析海洋表层水温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
3.说明海水对气温调节作用的表现。
提示海水比热容大,因此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小于陆地。
沿海地区气温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
二、海水盐度1.概念:海水中盐类物质的□01质量分数。
2.平均盐度: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0235‰。
3.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1)气候: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03高;蒸发量越□04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盐度越□05低。
(2)入海径流: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06较低。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07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08赤道和两极逐渐□09降低。
5.海水和海洋盐类物质的开发利用(1)利用海水晒盐:日照□10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
(2)利用海水制碱。
(3)发展海水养殖。
(4)发展海水淡化补充□11淡水。
,1.判断正误。
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
1. 教学目标
-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 掌握必修二中的重要地理知识点
- 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2. 教学重点
- 分析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理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变化
- 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教学内容
3.1 单元1: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讲解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引导学生探讨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3.2 单元2: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变化
- 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方式
-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因素
- 分析地球表面的动态变化和地壳运动
3.3 单元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分析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人类适应能力和经济发展方式
- 探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保问题
4.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通过精讲重点知识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动交流,提高思考和表达能力
- 实地考察:组织地理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5. 教学评价
-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地理学科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思维活跃度和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重要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 参考教材
-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
- 其他相关参考资料
以上为教案的初步构思,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知识复习及强化训练——第二章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1.地域文化的内涵:地域文化内容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含义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意义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更是文化建设创新的主要源泉特点是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内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城乡景观的内涵:(1)城乡景观的含义: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
3.地域文化与城乡建设的关系: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1.体现:影响方面表现民居特色民居建筑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城市格局中国皇权至上,以宫殿为中心欧洲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高层建筑在城市外围美国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建筑风格中国砖墙木梁架结构、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西方柱廊、尖塔、喷泉、雕塑2.地域文化的保护途径: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
(√)2.不同纬度之间,不同海拔之间,城乡景观存在普遍共性。
(×)3.地域文化的形成只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4.不同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5.哈尼梯田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曲阜高铁站最先迎接旅客的是采用汉代宫殿建筑风格建设的高铁车站及车站广场上高达30米的孔子像和“六艺”浮雕,还有在广场灯柱上篆刻的《论语》经典语句。
曲阜高铁站如此设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是儒学发祥地, 这样建设可使京沪高铁曲阜站的建筑与曲阜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协调统一,体现其地域文化特色。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 人口的迁移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小地区差异。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一、环境承载力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用约20分钟时间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并能够建构基本知识体系。
2、完成本节的教材助读中的问题,并用红笔标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
3、预习中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并注意联系实际。
学习目标:1、知道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类别。
2、知道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产生的原因。
3、知道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4、知道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主要特征。
教材助读: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和的总称。
2、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和两大类。
3、的迅速增加和的加速增长是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
水资源在和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资源危机的客观因素。
4、、和等,是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5、土地资源问题突出表现在和两方面。
、、和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进展的主要因素。
、、、以及等,使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农业生产空间趋于萎缩。
预习自测: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C.非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2.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天然气B.稻谷C.土地D.液化气我的疑惑:探究案探究活动探究活动:1、结合课本P20页文字,完成课本P21页活动第1题。
2、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思考课本P22页活动1—2题。
3、我国土地资源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保护土地资源?4、预计到20xx年,,我国20种主要矿产有半数以上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矿产和大宗支柱型矿产,如石油、、铁、铜等,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将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一旦这些资源枯竭,将影响到你生活的哪些方面?当堂检测: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半湿润地区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内容分析本节课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最后一节,上承岩石圈和大气圈相关知识,主要内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又对人类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人地关系主线。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标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土地盐碱化》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标分析】(一)区域认知掌握土壤盐碱化的含义、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二)地理实践力搜集和运用资料,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实验和小组合作探究。
(三)人地协调: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热爱祖国和家乡。
【教学重、难点】1、能运用实例分析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2、学会运用实例分析土壤盐碱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土地盐碱化的概念;2.通过十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掌握其成因和主要的防治措施;3.明确我国十地盐碱化的主要分布区。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读我国土地盐碱化分布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通过十地盐碱化成因和防治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十地盐碱化的学习使学生关心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增强环2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习目标】1.了解土地盐碱化概念及分布2.理解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并分析成因3.了解土地盐碱化的危害4.结合实际提出治理措施【教学过程】这是老师在河套地区考察时的录像,请同学们看一那么我国盐碱化的分布地区有哪些呢?本节课我们就河套平原地区为例来分析盐碱化的相关内容,请同学们大声读一遍学习目标。
二、知“盐”探究:1.观察模拟实验:说出你看出了哪些现象?2.说出盐碱化的过程河套平原盐碱化的形成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双重制约,这两幅图是当地农民灌溉的两种方式,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该地盐碱化的过程。
四、去“盐”社会调查:①小组-宝勇家庭农场(高品质玉米)-灌溉和排水开挖的河道②小组-土埠台、小滩子(高品质小麦)-麦田自走式横架喷灌机③小组-殷家村、大后旺(高质量水稻)-暗管塑膜,提高学生综合思维水平治理盐碱化关键:①治水―防止地下水上升②治盐―降低土壤盐分--淋盐、吸盐、排盐、阻盐③治蒸发完成表格。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2册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1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一课时)本课时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生态脆弱区。
概括了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基本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分别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其对该地区土地退化的影响。
区域认知:运用资料,说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地理实践力:运用资料,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说明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人地协调观:归纳学习某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一般方法。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新课导入: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观看视频并思考:(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它有什么典型特征?可溶性岩石(如碳酸盐岩、硫酸盐岩等)在流水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
典型特征:奇峰林立,地表崎岖,岩石绚丽。
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暗湖、溶洞。
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2)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什么出现了大面积的石漠化?自然原因:1.西南地区降水丰富且强度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2.地形崎岖,植被不良,遇到暴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3.石灰岩广泛分布,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土层薄,土壤流失后岩层暴露,土壤再生很难形成;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生态脆弱区的定义、特点定义: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主要分布区: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主要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土地退化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追问:石漠化与贫困为什么喀斯特地区总是与贫困交织在一起?《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恶性循环图》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北方农牧交错带: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71导学案.第2辑.高中地理2.必修.配R版
预习案 …………………………………………… 0 2 9 探究案 …………………………………………… 0 2 9 训练案 …………………………………………… 0 5 9
第二节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预习案 …………………………………………… 0 3 1 预习案 …………………………………………… 0 2 3 探究案 …………………………………………… 0 2 3 训练案 …………………………………………… 0 5 3 ʏ 第五章复习学案 ……………………………… 0 2 5 ʏ 第五章过关测试 ……………………………… 0 5 5 探究案 …………………………………………… 0 3 1 训练案 …………………………………………… 0 6 1 ʏ 第六章复习学案 ……………………………… 0 3 3 ʏ 第六章过关测试 ……………………………… 0 6 3 参考答案 ………………………………………… 0 6 7
原因 以家庭经营为主 , 人均耕地少 控制 田地规模小 , 经济水平低 , 劳动力丰富 , 机械化水平低 水稻生长需 产威胁很大 量大 , 季风区 灾害频繁 , 对水稻 生 发展措施 适度规模经营 , 提高商品意识 提高机械化水平 增加投入 , 兴修水利 加大 投入
㊂
利用知识结构图进行系统梳理 , 填出空缺处内容和箭头处各种关系 , 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 ㊂ 并利用该图 自查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疑问 ㊂
三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复习学案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2. 生产结构 : 业与 经营方式 : 家庭大农场 ;
㊁
㊁
㊁
) ㊂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 ; 业结合的混合农业 ( 小麦 - 牧羊 ) ;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2章第2节 城镇化 教学设计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本节是从时间发展角度认识城镇的发展过程一城镇化。
城镇化过程是城镇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城镇的发展,面且还带动了农村的发展。
从面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大规模的城镇化运动在全球展开,对于发达国家面言,已经步人后城填化阶段,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还处于城镇化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过渡时期。
近年来,人们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
现代社会城镇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城镇化进程加速也让城市管理问题目益凸显。
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城市各种地理要素空间的数字化描述。
城市与空间定位有关的各种信息的载体,成为城镇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讲述的时候重点结合案例分析,并注意联系当地实际。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与弊。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和资料综合分析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
核心目标1.了解城镇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
2.结合实例和资料,了解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和不同地区的城镇差异。
3.结合实例,知道城镇化中的问题,会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区域认知结合区域资料,理解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了解城镇化的意义,出现的主要问题。
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本地区的情况,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本地区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了解本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措施,体现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1、城镇化的概念及主要标志。
2、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差异及原因。
3、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进程,明白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多媒体自制教具导入:尽管才经过3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分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城镇不断涌现,城镇数量急剧增多,原有的城镇规模持续扩大。
其实在我们的家乡也在出现此类似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请同学们看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城镇化。
教师板书:城镇化一、城镇化的意义学生阅读教材P31页,思考以下问题:1.城镇化的概念2.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教师讲述;1.城镇化概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自主学习】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一)内力作用(1)能量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的热能。
(2)表现形式:表现为、、等。
(3)对地表影响:使地球表面变得。
(二)外力作用(1)能量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和等作用.(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全球分为板块,板块处于不断之中。
板块内部比较,板块交界带活动比较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2、类型(1)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形成褶皱。
它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般来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中间向下凹陷的叫。
(2)断层地貌: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 ,两侧的岩层沿产生显著的,称为断层。
【合作探究】探究一:1、在陆洋碰撞地带(消亡边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说明?2、在陆陆碰撞地带(消亡边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说明?3、在板块张裂地带(生长边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说明?探究二:读教材相关内容及P39图2—-14与2——15,试对下列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此外,我还教育学生要关爱环境,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各种现象,如城市扩张、人口流动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城镇化现象。
2.通过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城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发他们的思考。
3.创设生活情境,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差距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城镇化问题。
4.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参观城市功能区,了解城市空间结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2.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3.开展课堂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城镇化现象,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
2.利用数据和实例,让学生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问题导向:本案例设计了具有探究性的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了他们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导学案
高中地理导学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围绕“高中地理导学案”展开,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具体包括: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地理图表的绘制与分析,地理现象的观察与解释,以及地理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面向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差异,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使他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既能提高学科素养,也能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地理环境的特征等。
(2)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和仪器,如地图、指南针、海拔仪等,并能运用这些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绘制和分析地理图表,如气候图、地形图、人口分布图等,提高地理信息解读能力。
(4)培养观察、描述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学会从地理角度看待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5)掌握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如野外考察、调查、实验等,为深入研究地理问题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整理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环节,提高学生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批判性。
(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地理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探索地理奥秘的欲望。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导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高中地理《必修III》黔西南崇文中学杨程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了解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综合治理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2-7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讨论,提高学生获取、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湿地资源的重要价值。
2.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三、教学难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活动方案:【导入新课】湿地、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那什么是湿地?它对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目前我国的湿地利用和保护状况又怎么样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学习讨论的问题。
一、湿地的概念及分布1、湿地的概念和特点活动一:看课本思考:什么是湿地?湿地有哪些?湿地有哪些共同特点?2、我国湿地的分布特点活动二:读教材图2-7,分析我国湿地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思考后写出结论。
二、湿地的价值——“地球之肾”活动3:阅读教材42~43页,分析湿地的价值有哪些?湿地有些什么美称?活动4:请同学们读43页“活动”材料,然后讨论完成下面的问题:(1)如果失去湿地,鸟类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2)谈一谈你对洞庭湖区是天然基因库的理解?(3)有人说,“湿地水分的蒸发,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雨,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
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承转】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完整版高中地理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导学案
(3)A、B、C三级居民点中,数目最多的是,服务范围最广的是。
(4)以下是A、B、C三级居民点的部门组合,把居民点代号填在相应组合后的括号里。
①生活用品、烟草、报刊、饮食店、加油站、邮局等()
②纺织品、家具、钟表、书刊、医院、中学、剧场等()
③百货商场、医院、珠宝店、高等学校、旅行公司等()
C.城市等级与其服务范围没有必定联系
D.城市必定位于其服务范围的正中心
【我的疑问】
【视线拓展】
1.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A,B两城市的名称:A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示地域范围内各级城镇的数目:直辖市
_______个,省级行政中心_____个,地级市________个。
富顺一中(地理必修二)导教课方案
《不一样样样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导教课方案
编制人:梁宏廖海钦程爽审查人:梁宏
【课程标准】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相关理论,说明不一样样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学习目标】
1.认识我国城市等级区分的标准,知道不一样样国家和地域城市等级区分标准是不一样样的。
2.认识不一样样样级的城市其地域结构、供给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一样样的。联系城市地域
D.我国城市区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三类
5.关于不一样样样级的城市数目和互相距离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不一样样样级的城市数目和互相距离是不一样样的
2
富顺一中(地理必修二)导教课方案
B.等级较高的城市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好多
C.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近,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远
D.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高中地理必修二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章第2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效劳功能》导学案【学习目的】1、理解我国主要城市的分布与等级划分,知道不同国家与地区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2、联络城市地域构造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效劳功能的差异。
3、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效劳范围的嵌套理论,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重难点】1、联络城市地域构造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效劳功能的差异。
2、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课前预习案【教材根底学问梳理】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1)根据:城市。
(2)我国状况:我国的城市按人口规模分为、、、四类等级。
2、城市效劳功能(1)效劳范围:及城市旁边的与广阔的农村地区。
(2)特点:范围,也没有明确的。
(3)城市等级与城市效劳范围、效劳功能之间的关系3、城市等级与效劳范围扩大的根本条件(城市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1) (城市等级与地理位置亲密相关)(2)(3)(为更远的居民供应效劳使其效劳范围扩大)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体系:是指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城市的。
2、启示:结合下表与图,答复问题: 1、(填上表)请根据非农人口规模分别对赤坎镇、开平市与江门市进展城市等级断定。
思索按现行的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划分城市等级合理吗? 2、请根据资料分析赤坎镇 居民出行到开平市与江门市的间隔 与频率关系。
3、(填上表)你认为赤坎镇旁边的居民在寻求下列几组不同效劳时,会选择哪个城市?为什么?A 购置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B 购置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C 购置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病症,上高校或听音乐会,参观博览馆等探究点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读右图“六边形效劳网络图”,推断图中三个城市(甲、乙、丙)的等级的级别,号填入括号内,并用线段将与其相对应的图例、符号连接起来。
( )最高级城市 · ………( )中级城市 ○ –––– (三区)城镇非农人口4.8万 23.6万 139万 城市等级断定间隔 0 KM 15 KM76 KM 前往该地频率 每周一两次 两三个月一次 每年一两次 寻求效劳功能()最低级城市⊙2、读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示意图,答复下列问题。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学习目标】1.说出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标准,比较不同等级城市的不同服务功能。
2.举例说明城市的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的基本条件。
3.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分析,理解中心地理论对城市形成、分布、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教学难点】理解中心地理论对城市形成、分布、发展的影响【知识链接】(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1)划分依据:通常是以城市来划分的。
(2)等级:我国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等。
2.城市服务范围:(1)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和广大的地区。
(2)特点:城市范围,也不明确。
(3)城市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1)城市等级体系是指。
(2)德国特别发达,并分散在全国(3)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
(4)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的城市服务范围。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2.荷兰圩田地区的农业和居民点迅速发展的原因?【自主预习】一、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科技),判断以下案例属于哪一种?(1)我国有67%的城市分布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2)我国青藏高原区和以北地区城市密度、规模均小于东部沿海地区。
(3)武汉位于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其上游的重庆位于嘉陵江和长江交汇处。
(4)石家庄市原来是河北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后来由于京汉铁路的修建和石德、石太铁路在这里相交,使得石家庄市获得快速的发展,现在石家庄人口已超过100万,属于特大城市,而正定县城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
(5)我国的攀枝花、大庆等城市在建国以后从无到有。
(6)美国首都华盛顿建成于独立战争以后的1799年。
(7)三国时期,荆州处于魏蜀吴三国交界,是当时最重要的军事重镇。
(8)梵蒂冈城是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城中之国”,是世界天主教的宗教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
2、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对比概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二、学法指导:学习本科内容要结合教材36页到40页内容。
三、课前自主探究:
(一)城市化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概念:
2、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有哪些主要的变化?
3、城市化的主要意义有哪些?试着举例说明。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概括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三、课上合作探究
【探究一】:阅读教材37到38页“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思考下列问题: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显现出怎样的特点?
发达国家:起步;城市化水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城市中心人口开始减少?伴随着这一现象,城市中心出现了哪些问题?
探究二:阅读教材38页“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思考下列问题:
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显现出怎样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起步,发展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发展不合理。
2.你认为发展国家的城市化合理么?为什么?
探究三::阅读教材39页“中国的城市化”,读图2-16 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
从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发展速度说明我国城市化特点:四、课后归纳:本节知识点
五、当堂检测
1.下列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但水平低的是
A.印度 B。
新加坡 C。
加拿大 D。
英国
2、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3、下列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阐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
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 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4、与发达国家相比,下列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比重低 B.城市化发展速度慢
C.城市数量多 D.城市群分布广
5、世界上城市化起步最早的国家是()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6、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A.①②
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