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苏州工业园区二十年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二十年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苏州⼯业园区⼆⼗年发展变化调查报告苏州⼯业园区⼆⼗年发展变化调查报告【摘要】苏州⼯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重要的经济合作项⽬之⼀。

从1994年园区开发⾄今,它已从⼀⽚农⽥变⾝为苏州市区发展最快、前景最好的城市⾏政规划区域。

本⽂通过⽐较园区开发前后的⾯貌,分析园区迅速崛起的原因,展望未来的前进⽅向。

【关键词】苏州;⼯业园区;发展⼀、⼯业园区⼆⼗年的巨变与发展1、⼯业园区开发前后的对⽐苏州⼯业园区是中国-新加波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地处苏州城东⾦鸡湖畔,⾏政区域⾯积288平⽅公⾥。

⾃1994年开始启动开发以来,苏州⼯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苏州⼯业园区已成为中国改⾰开放的重要窗⼝、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也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的开发区之⼀。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06年跨国公司眼中的中国吸引⼒城市”评选中,苏州⼯业园区位居“开发区综合吸引⼒”20强之⾸。

然⽽,谁⼜能想到如今环境优美、拥有投资价值的现代化的⼯业园区在三⼗年前竟是⼀⽚的⽔稻⽥。

2、⼯业园区的发展概述17年前⾦鸡湖西17年后⾦鸡湖西17年前,当掘⼟机在苏州市的东边轰响时,⼈们并没有想到⾦鸡湖畔将从此升起⼀颗璀璨的“明珠”;17年后,3299家外商投资企业⼊驻、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103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9万个……这颗璀璨“明珠”闪耀出的夺⽬光芒让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倍感骄傲。

1992年,改⾰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要借鉴新加坡经验”,于是,在两年之后的1994年,由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建设的苏州⼯业园区破⼟动⼯。

旧貌换新颜,昔⽇的农⽥⽔乡逐渐变成集商务、居住、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化、旅游于⼀体的现代化新城。

这颗“明珠”由此慢慢绽放出它的光芒。

国际科技园、⽣物纳⽶园、创意产业园、⾦鸡湖⾦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综合保税区、旅游度假区……17年间,苏州⼯业园区各项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名副其实的“改⾰开放试验⽥、国际合作⽰范区”。

电动车逐渐代替自行车

电动车逐渐代替自行车

问:为什么电动车逐渐代替自行车成为苏州工薪阶层出行的工具?上世纪80年代,大多数的中国百姓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大大小小的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

生于80后,我曾今有幸成为那个时代自行车大军中的一员,自行车承载了我小学到初中的美好时光。

今天再一次走在马路上,非机动车道上的自行车已经换成了各种品牌的电动车。

从苏州这个城市,反映出在中国国内平原地区的城镇,电动车成为百姓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一)电动车逐渐代替自行车成为百姓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1.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城镇居民。

根据苏州2008年人口统计结果,全市年末总人口6297530人,比2007年增加53219人。

其中市辖区2382110人,比上半年增加29091人。

五个县级市为3915420人。

在这六百多万的人口中,有多少的农民因为失去土地而成为了城镇的居民,开始进入企业工作。

相比上世纪末那些原苏州市区范围内(环线以内)工作的市民,这些新生的苏州市民需要一个合适的交通工具用于上班或者生活。

2.城市化发展的另外一个结果是城市范围的扩大。

苏州市区范围从原来的四条环线以内变为苏州市区加工业园区、新区、吴中区及相城区,从园区行政中心到新区管委会的最短路程大约是17.7公里。

一般单速自行车的车速为15-18km/h,从园区行政中心到新区管委会最快大约需要1个小时。

目前大多数的苏州市民都是企业的员工,早上需要在8:30准时上班。

被扩大了的城市要求市民选择更为省时的交通工具。

3.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产业和居住的分离。

随着苏州城市的发展,工厂被要求搬大远离市区的地方,相信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的初衷就是为了产业的集中。

城市化的进程的结果是淘汰了市民对于自行车的需求(除了学生和以休闲锻炼为目的需求),百姓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有私家车、公交车、厂车、摩托车(包括轻骑)和电动车自行车。

(二)现阶段苏州人民收入水平还不能支持汽车的普及根据苏州市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了苏州市2008年的经济数据,2008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3867元。

苏州城市变迁调研报告摘要

苏州城市变迁调研报告摘要

苏州城市变迁调研报告摘要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现代化城市的代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城市变迁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苏州城市变迁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以期了解苏州城市发展的趋势、现状和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提供参考。

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苏州城市发展概况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介绍了苏州城市的历史演变、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城市规模扩张的过程。

从建城起源到现代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我们全面梳理了苏州城市的发展轨迹。

通过对苏州城市规模、人口增长、工业结构、经济增长等指标的分析,我们全面了解了苏州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第二部分:苏州城市规划与更新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主要调查了苏州城市规划与更新的情况。

通过对苏州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分区规划等的调研,我们详细了解了苏州城市规划的目标、重点和实施情况。

同时,我们还对苏州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建筑风格、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第三部分:苏州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重点调查了苏州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情况。

通过对苏州市政府的组织结构、城市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我们了解了苏州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

同时,我们还对苏州的交通设施、教育医疗资源、城市环境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第四部分:苏州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分析了苏州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方面,我们提出了一些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综上所述,苏州城市变迁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对苏州城市发展的深入调查和分析,全面了解苏州城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苏州城市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提供参考。

我们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调研和分析,苏州城市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苏州城市研究报告

苏州城市研究报告

苏州城市研究报告报件主题:城市研究报件部门:产业管理中心报件人:安磊一、城市基本情况1、历史沿革:苏州发现了许多远古文化遗址,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为丰富,著名的有赵陵山遗址、少卿山遗址、绰墩遗址、草鞋山遗址、罗墩遗址等,其中赵陵山遗址1992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大发现之一。

2、自然地理: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苏州分别隶属于两个一级的自然地理区: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太湖平原地区,分属于4个二级自然区:沿江平原沙洲区、苏锡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阳澄淀泖低地区。

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上,全市的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

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50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2米),还有南阳山(338米)、西洞庭山缥缈峰(336米)、东洞庭山莫里峰(293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灵岩山(182米)、渔洋山(171米)、虞山(262米)、潭山(252米)等。

3、物产资源:苏州拥有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太湖四分之三的水域面积。

苏州水网密布,土地肥沃,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三白(白鱼、银鱼和白虾)、阳澄湖大闸蟹等。

苏州地区河网密布,周围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发达,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

有宋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4、行政区划和人口:苏州市总面积8848.42平方公里(含太湖水域面积),其中市辖区面积2742.62平方公里。

2012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为494.03平方公里。

苏州市共辖5个市辖区:姑苏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1个县级行政管理区即苏州工业园区;4个县级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太仓市。

无锡苏州常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比较研究

无锡苏州常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比较研究

标与苏州、 常州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2011 年, 无锡市新农业发展明显落 后仅是苏州、常州的一半不到。
(二)发挥工业基础优势,通过 优化产业结构, 增强第二产业发展 后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二产 业尤其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 占据重要地位。 苏锡常地区作为长 三角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工 业发展基础良好。 2000 年以前,无锡 与苏州第二产业增加值十分接近, 2000 年后,苏州第二产业迅猛发展, 年增长率达 18%,无锡为 15%,两者 的差距日益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与 苏州、无锡相比,常州第二产业发展 相对缓慢。 近年来,三市第二产业增 加值一直呈现苏州高于无锡、 常州 之和,无锡接近常州二倍的态势。
2009 年以来, 为了推动信息化 与工业化的融合, 国家创建了新型 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其中无锡高 新区、 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光电产 业园成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 示范基地。
经过多年经济调整, 无锡逐步 形成了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 服装、特色冶金、精细化工五大优势 支柱产业为支撑的经济格局。 苏州 市按照集约化发展思路, 形成了电 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冶金、轻工 和化工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 2010 年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占全省的 61.1%,主导产业优势明显。 常州市 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取向, 以增强工 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着力推 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电
(一)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 化“三化同步”发展的格局。 改革开 放以来, 苏锡常地区农业现代化水 平不断提高。 无锡、苏州、常州三市 以区域农业战略合作为动力, 不断 加快打造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生态 农业、循环农业的现代农业体系,农 业机械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2010 年, 无锡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建设等指

苏州调查报告

苏州调查报告

苏州调查报告苏州调查报告近期,我们对苏州市进行了一项调查,旨在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现状、人民生活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对苏州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

一、经济发展苏州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势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苏州的制造业、电子信息技术和服务业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为苏州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我们也发现苏州的经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苏州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以保持竞争力。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规划与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苏州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比如拙政园、狮子林等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广泛赞誉。

同时,苏州也在城市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高楼大厦、现代化交通设施和优美的城市景观构成了苏州的城市风貌。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城市交通拥堵、城市更新进程缓慢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以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社会保障与民生福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苏州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得到了有效保障。

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福利政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医疗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文化与旅游苏州作为中国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园林文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苏州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游客。

同时,苏州也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方面,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问题。

另一方面,苏州的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创新,以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重要的开放型经济区域之一,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苏州工业园区经济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一、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的困难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对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园区的企业增长速度放缓,投资增速下降,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逐渐凸显。

针对这一困难,工业园区可以采取的对策有:一是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加强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是拓展市场,加强对外贸易。

积极开展国际间合作,拓宽出口市场,促进企业出口,降低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增强竞争力。

三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金融支持机制,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其发展。

二、环境污染导致的困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工业园区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

工业排放导致空气、水质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一困难,工业园区可以采取的对策有:一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提高环境治理的投入,加大对工业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的处理力度,确保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二是鼓励绿色生产。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生产,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

三是加强环境监管。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和执法机制,加强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管,确保企业合法合规经营。

三、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导致的困难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电子、汽车、化工等行业为主,缺乏多样化的产业布局。

这对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一旦某些行业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针对这一困难,工业园区可以采取的对策有:一是引导新兴产业发展。

发挥现有优势,吸引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苏州高新区 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苏州高新区 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一、苏州高新区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苏州高新区位于苏州市东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中心位置。

该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苏州市的新兴经济增长极。

二、苏州高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1.产业结构苏州高新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形成了以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保税区、吴江生物谷为主体的产业聚集区。

2.发展方向未来,苏州高新区将着力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

三、苏州高新区的经济发展1.经济总量苏州高新区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

2.增长方式苏州高新区正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

四、苏州高新区的科技创新1.创新资源苏州高新区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了一大批科技创新资源和优势产业集裙。

2.创新成果苏州高新区在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五、苏州高新区的人才政策和人才队伍建设1.政策支持苏州高新区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人才队伍建设苏州高新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苏州高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1.治污控源苏州高新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污染物排放管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生态修复苏州高新区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加大绿化植树力度,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七、苏州高新区的社会民生保障1.教育医疗苏州高新区加大对教育医疗事业的投入,全面提升教育医疗水平,提高居民的教育医疗保障水平。

2.就业安置苏州高新区积极实施就业扶贫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助力贫困家庭实现就业增收。

总结:苏州高新区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

浅谈苏州高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瓶颈

浅谈苏州高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瓶颈

人 均收人统计数 字来 看 , 工资性收入依然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 源 ,
财产投 资性 收入 、 家庭 经营性 收入 比重不高 , 也 是影响 “ 三集 中”
的重要因素 。 三、 村级经 济发展 乏力。 农 民增 收致富渠道遭 遇瓶颈
统筹安排 , 尤其是对剩余 的 1 . 7 万户 未拆迁农 户 , 要 根据城 乡一体
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 发展 的关 键要 围绕破除城 乡二元 体制 , 优
化城乡布局和城乡资源配置 , 实现农业现代化 、 农村 现代化 和城乡 公共服务均等化。 近年来 , 苏州高新 区在统 筹城 乡一 体化发 展方面取 得 了巨大 的成绩 , 区域规划布局 、 基础设 施建设 、 城 乡统 筹发展 和富 民强 区 的步伐不断加快 , 但 由于“ 滚动式 ” 的开 发模 式 , 在 成熟 一片 区域 开发一片区域过程中折射出一些困难 和问题 , 需要研究加 以解决 。
◆ 刘 万 飞
( 苏州市高新区 、 虎丘区住房保障管理中心 , 江苏 苏州 2 1 5 0 0 4 )
【 摘要 】 本文重点 分析 了近 年 来苏 州高新 区为 实施 城 乡一条化 布 局。 在大开发、 大动 迁、 大建设 的过程 中所面临的三大发展 瓶颈 , 建
议 应 当着重 从 完 善 区域 战略 发 展 布 局、 突 出加 快推 进 “ 三 个 集
励、 扶 持第 三产业 , 逐步迁 移第二产 业方面成 效并不 显著 。横 塘 、 浒关 、 东渚等老镇改造如何在 城乡一体化发展 的框架下 , 加快拆迁
工作 , 实施新城镇建设 , 加快 对接 和融人高新 区整体 发展 , 也成 为 束缚高新 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桎梏 。
二、 “ 三 集 中” 指 标 再 上 台 阶遭 遇 “ 瓶颈”

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宏观经济报告宏观经济研究报告2011年6月13日宏观经济研究部宏观放缓,产业升级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彭文生分析员,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1010001pengws@孙淼玲分析员,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1010052sunml@要点:围绕近期市场所关注的近期企业投资和生产增长势头、房地产调控、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等问题,中金公司宏观组于5月18日至20日赴苏州工业园区,调研走访了当地企业和政府部门,试图从微观层面对上述问题作一梳理。

短期来看,企业投资和生产的增长势头有所放缓。

企业融资成本显著上升,加工贸易企业未来半年的订单有明显下降,企业去库存现象逐渐显现。

房地产开发投资节奏放缓。

限购政策的有效执行使得房地产交易量出现下滑,尤其是中高端物业。

虽然房地产新开工投资增长很快,但是开发商大多放慢了开发节奏。

政府新推的住宅用地大幅下降,但是开发商的拿地热情依然高涨,有限的土地拍卖价仍然很高。

保障房增长较快,但总量有限,对商品房市场价格影响小。

企业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

园区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过去几年以年均10-15%的速度上涨。

劳动力供不应求、通胀预期和最低工资上升是推动工资上涨的主要因素。

企业则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产业梯度转移以及技术进步基本实现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成本的同步上升。

由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劳动成本在最终产品价格中占比较小,劳动成本上升尚未构成企业产品价格上升的主要因素。

政府积极主导产业结构升级。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起点较珠三角以及江浙其他工业开发区要高,近几年政府又开始主动引导产业结构由劳动力密集型向高技术产业转型,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低端制造业发展。

政府在金融、物流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均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支持,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目录苏州工业园区调研简报 (3)图表图表1: 长三角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大 (3)图表2: 工业总产值增长放缓 (3)图表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月有所放缓 (4)图表4: 房地产投资增速加快 (4)图表5: 动迁房投资一季度高速增长 (5)图表6: 房地产销售面积4月同比大幅下降 (5)图表7: 开工面积增长,但竣工面积下降 (6)图表8: 工资上涨压力大 (6)图表9: 就业需求增长旺盛 (7)图表10: 最低工资标准增长加快 (7)苏州工业园区调研简报围绕近期市场所关注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投资和生产增长势头、沿海地区产业升级以及房地产调控等问题,中金公司宏观组于5月18日至20日赴苏州工业园区,调研走访了当地企业和政府部门(包括劳动密集型企业友达光电和伟创力、高新技术企业同程网和旭创科技、国有房地产企业中新置地和建屋集团,以及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下属经发局、规划局、科技局和创投集团),试图从微观层面对上述问题作一梳理。

苏州城市化进程社会考察报告

苏州城市化进程社会考察报告

苏州城市化进程社会考察报告戚伟1(遥感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2007级1班学号20071303042)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城市化进程加速,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

通过考察和数据搜集等调查方法,结合理论知识,得出实践报告。

文章从苏州城市化历史过程和现状、苏州城市化动力机制、苏州城市化的空间过程、苏州城市化过程出现的问题等多个方面探讨和评价了苏州的城市化发展情况,最后整理小结,指出苏州城市化的经验和对其他地区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苏州、城市化、经济发展、城乡规划2009年7月2日至2009年7月12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一行16人前往苏州进行苏州城市化进程社会考察。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苏州依托其地域发展优势,迅速城市化,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一颗明珠。

此次考察,旨在对苏州地区城市化进程进行调查,分析苏州城市化模式,以对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

考察小组走访了苏州市城市规划局、规划展览馆、气象局、苏州博物馆,同时重点考察了苏州古城、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等地区,并在大量数据、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分析。

一、苏州城市化进程总述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苏州处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上海,是江苏省乃至全国城市化进程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

苏州处于沪宁杭都市带,下辖吴中区、相城区、金阊区、平江区、沧浪区、虎丘区6个市辖区和常熟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吴江市、太仓市6个县级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

全市户籍人口826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38.21万人,暂住登记人口586万。

1、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包括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两方面的概念。

具体来讲,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是人口集中(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的过程,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的标志包括: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不图1 城市化进程曲线1.戚伟,男,1989年生,江苏泰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2007级本科生,电子邮件cc7v@。

1212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分配 (1)

1212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分配 (1)

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基于城市形成的经济机理
4 机理研究
资源优势比较研究
高新区
自然资源分析: 旅游资源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东接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苏州古城,西濒三万六千倾烟波 浩淼的太湖,南与葱翠绵延数十里的江南丘陵连为一体,石湖风景区、洞庭东西山风景区、 天灵风景区和枫桥寒山寺、虎丘风景区环绕四周。区域吴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厚,有“江 枫古韵”、“寒山钟声”等历史文化遗产和“金山石匠”、“镇湖刺绣”等传统工艺,还有 建于南宋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佛石塔”,建于明万历年的市文物保护单位“文昌 阁道院”和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市文物保护单位“三里亭”,是一块集江南山水秀丽和吴中文 化温柔于一体的“风水宝地”。
参考文献:(1)苏州2016年统计年鉴 (2)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付宝森,《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基于城市形成的经济机理
3 现象认识
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基于城市形成的经济机理
3 现象认识
苏州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城镇化人口分析 苏州分地区常住人口(1)
城市化人口比重及就业结构比较
苏州工业园区2015年年底城镇化率高达 98.92%,遥遥领先于新区。一般来说,城市 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城市 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2) 城镇化解放并发展生产力。是带动经济持续发 展的强大动力。
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基于城市形成的经济机理
3 现象认识
苏州新区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分析

回忆苏州高新区发展历程作文

回忆苏州高新区发展历程作文

回忆苏州高新区发展历程作文苏州高新区,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一个高大上的科技园区,其实它的历史可比现在还要悠久。

让我来给大家讲讲它的发展历程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苏州高新区还是一片农田和荒地。

那时候,这里还没有高楼
大厦,只有一些简陋的农舍和渔村。

但是,有一群人看到了这里的机会。

他们相信,只要好好开发,这里一定能变成一个繁荣的地方。

于是,他们开始在这里建房子、开工厂、招人才。

渐渐地,这里的人口越来越多,商业活动也越来越繁忙。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苏州高新区终于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科技园区。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公司和企业,从高科技到制造业都有。

而且,这里还有很多著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

这些企业和机构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前来工作和学习。

所以,现在的苏州高新区已经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比如说,环境污染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等等。

但是,政府和企业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说,建设环保设施、优化交通网络等等。

这些努力让我们的高新区变得更加美好和宜居。

苏州高新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激情的故事。

从一片荒地到一个现代化的科技园区,这个变化不仅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的高新区还会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更加繁荣和美好的地方!。

苏州高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比较研究ppt课件

苏州高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比较研究ppt课件

3.1.2 规划结构比较
高新区
• “一核、两轴、三心、六片” • 规划采用“紧凑组团、山水环绕” 紧凑组团布局模式推进城镇建设空间
的集约化发展与生态化建设,各组团根据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及发展前 景相对独立地生长,通过山水生态空间围合形成“功能相对完整,产居 相对平衡,空间相对集中”的组团式紧凑城镇发展空间。特别是新老建 设组团之间在功能、空间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 SIP BioBay
• 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是苏州工业园区政府为推进苏州工业园区科技跨越计划而重点建设的 生物科技与纳米技术自主创新专业科技载体。生物纳米园于2006年12月被命名为苏州市 医药(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2007年7月成为“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的核心区 域;同年12月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省内第一个省级生 物医药专业孵化器;2008年10月,生物纳米园被授予“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苏州 工业园区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示范园”称号;2009年,生物纳米园被授予国家“海外高层 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江苏省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科技产业园等称号。
• 位置:位于苏州古城西侧,东临京杭大运河,南邻吴中区, 北接相城区,西至太湖。
• 技术产业:江苏省首批“333 工程”产业化基地正式落户 苏州高新区,同时苏州大学等高校的“333 工程”专家携 一批高科技项目,联手高新区内的数家企业进行技术攻关, 所签署的8 个合作项目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科技 领域
3.1.5 资源条件比较
a.基础建设、资源条件、文化比较
基础 建设
高新区
高新区—七通一平:是指土地(生地)在 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 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 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运营模式比较

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运营模式比较

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运营模式比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兆熙张政军清华大学贾涛近几年来,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的发展都很快,是苏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对两个园区的开发模式、管理架构、享受的优惠政策、体制建设、产业结构、收入来源、区位布局和政府服务等方面进行开发运营模式的分析比较,得到7个方面的经验和启示。

其中,良好的政府服务是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成功的共同秘诀。

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的基本情况比较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建立时间相差不大,面积、户籍人口基本相当,产业结构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很多指标相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两者基本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而且从数据上来看,两者的发展都非常好。

只是在某些指标上,苏州工业园区要比苏州高新区高。

例如“投资额上亿美元项目数量”,苏州工业园为60个,苏州高新区是16个;“项目平均投资额”,苏州工业园超过3000万美元,苏州高新区为1400万美元,等等。

但这并不说明苏州高新区发展得不好,而是苏州工业园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拥有的资源实在太多,发展得太好,从而在一些指标上略高一些。

对于两个开发区的基本情况,可以从表1中看出。

对这两个开发区的比较分析,单纯从数据指标上来比较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两个开发区的各项指标都基本相同。

因此,本文主要从两者的开发模式、管理架构、享受的优惠政策、体制建设、产业结构、收入来源、区位布局和政府服务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总结出一些经验和启示。

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的差异比较总的说来,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有4点差异:开发模式不同,管理架构不同,享受的优惠政策不同,在体制建设上略有差异。

1.两者开发模式不同:“穷开发模式”与“富开发模式”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实际上代表了国内开发区非常典型的两种开发模式,即:苏州高新区是较典型的“穷开发模式”,而苏州工业园是较典型的“富开发模式”。

开发模式的不同,对管理架构也有一定影响。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与运营模式(一)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与运营模式(一)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与运营模式(一)内容摘要:苏州高新区成功的主要经验是结合自身条件和企业需求选择开发模式,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先行,高效的政府治理,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实施开发模式转型。

在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背景下,分若干阶段逐步规划和开发,积累资源和能力进入开发的良性循环,逐步提高园区的开发标准,逐步走向知识型、生态型、适宜居住型的城市。

在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地区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的背景下,向创新型园区转型。

关键词:开发模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开发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苏州高新区或高新区)与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并列为苏州市最重要两个开发区,在开发以来的16年时间里,从无到有逐步积累,现已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园区之一。

一、苏州高新区发展历程苏州市是我国较早建设开放型经济的城市,经济总量在过去15年间增长20倍,“十五”期间苏州市GDP年均增长39.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0.4%,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5.5%,2005年,苏州市GDP居江苏省第一位、全国第五位;地方财政收入居江苏省第一位、全国第六位;进出口总额居江苏省第一位、居全国第三位,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明星城市之一。

究其飞速发展的原因,除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外,也与苏州市的开发区建设有很大关系。

苏州市目前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数量约占全国的10%。

2005年所有的开发区为苏州全市贡献了GDP的48%、工业增加值的60%、财政收入的46.6%和进出口额的80%。

苏州高新区于1990年开始开发建设,并成为最早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苏州高新区并先后成为首家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家示范区、全国首批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全国首批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单位。

开发区的面积不断扩大,从最初的6.8平方公里,在2002年扩大到258平方公里。

2005年苏州高新区GDP占苏州全市比重10%多;实际利用外资达6.57亿美元,占全市的13%;进出口总额达276亿美元,占全市20%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分布图和统计表, 可以看出狮山片区内产业种类多, 但是主要以电子、 金属加 工为主,分别占 50.9%和 9.4%。主要在两片地区呈现集聚态势。其余零星分布于其 他区域。并且企业的规模均比较小。
• 工业园区 • 入驻企业:同程网,方正国际,苏州 大学科技园,动漫设计大厦,游戏蜗 牛,甲骨文,金蝶,用友,苏州泽华 • 核心产业:纳米产业
小结
• 通过以上数据比较,可以发现苏州高 新区及工业园区在建立时间、建设面 积、人口等方面没有过大差距,且两 者都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产业 结构,并依据苏州的整体定位发展外 向型经济。 • 但在实际发展中,两者在投入及产出 方面具有较大差异,且工业园区的整 体发展情况明显优于高新区。
• 整体比较 • 深入比较 • 同异结论
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比较研究
——基于城市形成的经济机理
研究思路
• 理论:城市形成的经济肌理
• 现象: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差距 • 原因:新区与工业园区城市化过程比较研究
• 比较优势 • 规模经济 • 集聚效应
城市形成的经济肌理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 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 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 高新区狮山片区产业分布为例
产业类型 化工 制药 塑料 化妆品 涂料 生物技术 食品 金属加工 机械加工 设备制造 造纸 包装 汽修 电子 气体制造 纺织服装 企业数量 3 5 3 2 1 1 2 10 6 6 6 1 2 54 1 6 百分比 2.8% 4.7% 2.8% 1.9% 0.9% 0.9% 1.9% 9.4% 5.7% 5.7% 5.7% 0.9% 1.9% 50.9% 0.9% 5.7%
教育园对比——工业园区 • 苏州原本科教资源较弱,高等学府较少,但是 苏州市政府非常重视科技教育,在开发区开 辟大片土地建设了独墅湖高等教育区。
• 作为园区里面的教育设施,将一些大学研究生院和科研机构集中在 25 平方千米范围内。 且做到大学城应该有的资源共享。这里的图书馆和体育中心,都是大家共用的,公共教学 楼可供高教区内所有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使用。独墅湖高教园区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 川大学、西安交大、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十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入区联合建立 多个研究生院,区内师生规模已近 2 万人。为苏州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和教育支持。
业化基地正式落户苏州高新区,同时 苏州大学等高校的“333 工程”专家 携一批高科技项目,联手高新区内的 数家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所签署的8 个 合作项目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 高科技领域
整体比较——工业园区区位
• 概况: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5月正式
启动,行政区域面积 288 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27万 连吴中区,西靠姑苏区,北隔阳澄湖 与常熟相望
76525 实际利用外 资(万美元)
184992
90019
193542
90020
196060
42000
苏州高新区与工业园区的产出比较
2011 高新区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进出口总额(万 美元) 工业总产值(万 元) 770.54 2099267 21016000 工业园区 1589.66 3431890 35279500 2012 高新区 830 2097183 25480200 工业园区 1760 3857863 41369600 2013 高新区 880 2201870 25752200 工业园区 1910 4226832 42852300

苏州工业园在政策上的极其特殊和优惠
,使它在招商引资方面极具优势 ,因此,相 应发展指标比苏州高新区要高一些也在
情理之中。
• 作为中国率先进行通关作业制度改革 和现代物流试点的区域,苏州工业园区 不仅拥有独立的海关、高效的绿色通 道、具有内陆口岸功能的进出口货物 分流中心,而且经国务院批准还可在区 内设立现代物流园、允许成立外商独 资或中外合作经营的国际物流公司。
深入比较——规模经济:企业类型
• 高新区 • 入驻:名硕、明基、爱普生、飞利浦、 华芯微电子、雷允上制药、紫兴纸业 等 • 主导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 • 新兴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服务 外包等 高新区产业部分成片分布,其他零星 分布在用地上,主要以独立企业分布 为主,未形成集聚规模明显的产业园 区。但已形成相当规模的高新技术产 业群。
整体比较——工业园区规划
• 首期开发,采用了由西向东“轴向布局”的形式 商业区居于中心地带,其南北两侧,由内向外依 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 • 注意留有余地,有一定的伸缩性 园区规划不仅对土地的用途、规模提出了开发准 则和严格的管理要求,而且具体的控制指标大多 也是定量化的。
整体比较——高新区优惠政策
苏州高新区与工业园区的资本投入比较
2011 高新区 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 (亿元) 注册内资 (亿元) 1483.06 772.48 工业园区 3316.28 1971.75 2012 高新区 1813.5 3 977.47 工业园 区 3982.56 2556.3 2013 高新区 2203.63 1179.52 工业园 区 4723.09 2868.05 2014(半年) 高新区 281.17 工业园区
以高新区科技城片区产业分布为例。
• 工业园区 • 工业园区的产业规模较为集聚,大部 分企业为成片分布,且共同形成了多 个产业科技园,形成明显的规模经济 总结:相较于苏州高新区的产业规模, 在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更加可观的规 模经济。由于这种产业经济规模的集 聚,使得工业园区经济产业的机会成 本降低,从而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城市化过程比较研究
整体比较——高新区区位
• 概况:苏州高新区,全称苏州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下设江苏省苏州浒墅关 经济开发区、苏州科技城、苏州高新 区综合保税区、苏州西部生态城 运河,南邻吴中区,北接相城区,西 至太湖。
• 位置:位于苏州古城西侧,东临京杭大
• 技术产业:江苏省首批“333 工程”产
深入比较——规模经济:企业竞争力
•从表中可以 发现,工业园 区的企业竞争 力的上升速度 明显快于高新 区。 综上所述, 工业园区的企 业整体水平高 于高新区, 从而所产生的 规模经济的整 体质量要优于 高新区的企业 集群。
苏州高新区与工业园区的企业竞争力比较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出口总额(万美元) 企业竞争力比较
整体比较——高新区规划
“一核、两轴、三心、六片” • 规划采用“紧凑组团、山水环绕” 紧凑组团布局模式 推进城镇建设空间的集约化发展与生态化建设,各组 团根据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及发展前景相对独立地生 长,通过山水生态空间围合形成“功能相对完整,产 居相对平衡,空间相对集中”的组团式紧凑城镇发展 空间。特别是新老建设组团之间在功能、空间和基础 设施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高新区 2011年 工业园区 高新区 2012年 工业园区 高新区 2013年 工业园区
3399119 7381881 3407450 7700569 3533910 7951855
2099267 3431890 2097183 3857863 2201870 4226832
61.76% 46.49% 61.55% 50.10% 62.31% 53.16%
教育园对比——高新区 • 苏州市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进程加快。2009 年整个苏州国际教育园将全面建成, 工期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
• 苏州国际教育园是市政府重点实事工程项目,规划建设用地 5287 亩,以上方山为界分为 南、北两个校区,其中北区位于高新区横塘街道区域内,涉及征地 3237.99 亩,为确保工 程进度,高新区投入资金 12.5 亿元。
• 重点产业:IC、TFT-LCD、汽车及航空 零部件等高端产品
工业园区的产业规模较为集聚,大部 分企业成片分布,且共同形成多个产 业科技园,形成明显的规模经济。
深入比较——规模经济:企业规模
• 高新区 • 高新区的产业分布呈现为多数成片分 布,其他零星分布在用地上。其中, 主要以独立企业为主,未形成集聚规 模明显的产业园区。但已形成相当规 模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深入比较:集聚效应
匹配机制 • 匹配机制主要体现在供应商的专业化 程度方面。受时间和数据的限制,我 们主要从两区个挑选一片工业区,从 区内企业类型、布局、产出效益等发 面探讨这一问题。(详见上部分:规 模经济)
深入比较:集聚效应
共享机制 • 共享机制主要体现在区内服务设施及 劳动力两个方面。由于受时间和数据 的限制,我们主要从两区共有的高教 园区及产业园进行比较,以说明两区 在共享平台层面的差异性,如何影响 两区的城市化过程。
结论:园区的大学城除了拥有很多国内外高校外周边还配套有研究院、科研机构等, 大大增强了高校与研究院的互动。而高新区范围,主要是苏州本地的大学,周边没有研究院 或相关企业,从而导致在人才的流动、互动方面逊色于园区。
产业园对比——高新区 • 光伏产业园 • 2010 年,光伏产业园这一新能源产业基地,先后引进特谱风能、赫瑞特电子、曼兹太阳 能设备等项目,并利用龙头企业的集聚、引领、辐射和带动效应,拉长和完善了产业链。 • 生物医药产业 • 生物医药产业也已朝规模化发展方向迈进,形成了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为主要技术支持平 台、以新药创制中心为主要孵化平台、以医疗器械产业园为产业化平台的较完善的产业链。 • 服务外包产业 • 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上,已显现产业集聚效应,引进了包括沛特尼在内的众多知名企业。 产业载体建设也日趋完善,除入驻服务外包规模型企业总数已突破 100 家的苏州科技城外, 高新区还拥有苏州创业园、保税物流中心等产业载体。目前,全区在商务部注册的外包企 业达 170 家。
• 苏州高新区是属于国家科技部主管的
国家级高新技产业开发区序列,享受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