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专题复习
初中化学 无明显反应现象的化学反应探究 精华知识点总结
【探究与结论】现有下列信息
20 ℃ NaOH Na2CO3
(S)/g
20 ℃ NaOH Na2CO3
(S)/g
NaOH
109
NaOH
17.3
Na2CO3
21.8
Na2CO3
<0.01
请你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利用以上资料信息再设计实验Ⅲ,证明CO2确实与
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2. 二氧化碳与水(压强差法) 原理分析:二氧化碳为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密闭容器内压强会减小,以下方 案是利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压强减小的特点来设计的。 实验设计:如图分别向两只集满CO2的塑料瓶A、B中加入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 液。
观察塑料瓶B的变瘪的液发生了反应。
实验Ⅲ:将CO2分别通入__乙__醇__溶__液___和_饱__和__的__N__a_O_H__乙__醇__溶__液___中,观察现象, 看到的现象是_乙__醇__溶__液__不__变__浑__浊__,__饱__和__的__N__a_O_H__乙__醇__溶__液__变__浑__浊_____。
2. CO2通入NaOH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CO2与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某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此进行了探究。
三、实验设计 (一)验证反应物消失或减少 1. 中和反应(指示剂法或者其他试剂) (1)在NaOH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滴加酸碱指示剂或测定溶液的pH: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加入可溶性铜盐、镁 盐:观察__是__否__有__蓝__色__、__白__色__沉__淀__生__成____。 (2)在稀盐酸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 加入活泼金属或碳酸盐:观察__是__否__有__气__泡__产__生____; 加入难溶的碱或金属氧化物:观察是否溶解。
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
NaHCO3 溶液
NaOH 溶液
Na2CO3 溶液
加入稀盐酸
现象Ⅰ
无明显变化 产生气泡
加入澄清石灰水
溶液变浑浊 无明显变化
现象Ⅱ
加入 CaCl2 溶液
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浑浊 溶液变浑浊
加热溶液至沸腾,将 气体通入澄清石灰
水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表中的现象Ⅰ为_________,现象Ⅱ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实验过程
1.你能说出以下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共同原理吗?
个人设计
111
浓NaOH溶液
2.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
,看到
现象,也说
明该反应确实发生了。
小结:以上方法是通过
或
证明反应发生
了。
练习:
(2012 北京市)同学们发现 NaOH 溶液与 NaHCO3 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产 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通过以下探 究过程证明 NaHCO3 溶液与 NaOH 溶液发生了反应。 (1)实验装备 ①查阅资料:NaHCO3+NaOH=====Na2CO3+H2O ②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 NaHCO5、NaOH 和 Na2CO3 三种溶液进行如下实 验,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参考。
课题
2013 年 3 月 29 日
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
课型
复习 课 1 时
主备教师
孔岩
副备教师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形成探究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法与学法
梳理探究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024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题
2024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题1.竹炭包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以除去冰箱、车辆中难闻的气味而广泛受到群众的喜爱,这种产品可以对室内甲醛、一氧化碳等气体进行吸附。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竹炭进行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竹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猜想与假设】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查阅资料】①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
①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①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可作干燥剂。
①加热或点燃不纯的可燃性气体可能会发生爆炸。
【设计实验】将竹炭充分燃烧,检验其产物,以证明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所用装置如图所示。
(1)A装置的作用。
(2)实验开始后,观察到D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说明竹炭中(填“含”或“不含”)有碳元素,写出C 装置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3)小明认为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替换原装置中的F装置,你认为(填“可以”或“不可以”),原因是。
2.为使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视化”,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下列实验。
①、按图1进行实验,使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可视化”。
(1)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溶液pH 7(填“>”“=”或“<”)。
(2)将稀硫酸缓慢注入瓶中并振荡,观察到红色褪去,说明氢氧化钠与硫酸发生了反应,此时瓶中溶质(酚酞除外)一定有。
①、按图2进行实验,使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可视化”。
(3)将注射器中相同体积的NaOH溶液和水同时注入锥形瓶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进行下列实验,使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可视化”。
(4)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的密闭隔热容器中不断加入稀盐酸,利用数字传感器上的计算机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与溶液温度的图象,如图所示。
当加入盐酸mL时,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总结反思】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为了证明反应的发生,可以借助指示剂、测量温度变化、比较物质的溶解性、借助传感器等,提供间接的实验证据。
15无明显现象的反应
实验设计
所用方法 探究角度
向NaOH溶 滴加_无__色__酚__酞___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指示剂法
液中加入足 加入可溶性铜盐、镁盐:观察是否有蓝色
中
量稀盐酸 或白色沉淀生成
验证反应
和
加入活泼金属或碳酸盐:观察是否有__气__泡__ 其他试剂 物的消失
反 向稀盐酸中
产生
法
或减少
应 加入足量
加入难溶的碱或金属氧化物:观察固体是
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1)首先注入瓶中的药品是_水__(填“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2)ab段压强变大,原因是 _注__入__水__后__,__瓶__内__容__积__变__小__,_
_气__体__被__挤__压__,__压__强__增__大__。
(3)对比曲线中_b_c_段和
图1
图2
_d_e_段,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2. (2020苏州)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2能否与H2O反应。滴加盐酸,待 试管乙中液体变红后,将其加热至沸腾,红色不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D ) A. 甲中逸出的气体只含CO2 B. 乙中液体变红,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C. 加热后红色不褪去,说明碳酸受热不分解 D. 欲达到实验目的,可将盐酸改为稀硫酸
加入足量_稀__盐__酸___: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实验
实验设计
设计实验检验CO2和水单独存在时均不能使紫色 石蕊纸花变色,而CO2和水共同作用后能使紫色 CO2与 石蕊纸花变色 水反应
所用方法 探究角度 对比实验法
验证有新 、
物质生 指示剂法
跟踪训练
1. (2022嘉兴)判断物质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需要证据支持。在一定量 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后,能证明两者发生化学反应的 是( A )
基于UbD_理论的初中化学复习教学设计——以“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探究”为例
教学·现场基于UbD理论的初中化学复习教学设计———以“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探究”为例文|柳翔《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因此,本教学设计以“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探究”为例,基于UbD(“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设计,旨在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教学设计将遵循《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提出的课程理念,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本教学设计还将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形成对化学反应的深入理解。
一、教学背景“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是初中化学复习课中一种挑战性的实验主题。
本文着眼于那些化学反应并不通过明显变化表现的物质,学生往往难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判断这些化学反应。
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从“无明显现象”到“呈现出可观察变化”,意在教导学生从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探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等方面入手。
本次复习主要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为例,基于UbD理念,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思考,并最终收集数据以得出结论。
二、教学目标1.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2.学生掌握“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相关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3.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设计并完成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提高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4.学生形成对化学反应的深入理解,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知识,这个反应会生成什么呢?生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课件-如何证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
实验 现象
鸡蛋进入集气瓶中
气球变大
烧杯中的水倒流 进锥形瓶中
探究二 从反应物的减少或消失的角度出发
活动讨论二: 以上实验能否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
了反应?
不能!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而氢氧 化钠溶液中有水,无法证明是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反 应使气压减小,还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气压减 小。
数字化实验---压强传感器 (拓展)
总结规律:
➢起始压强短暂不变的原因:
反应尚未开始/未振荡
➢ 压强一段时间不变的原因:
发生无气体生成或消耗的反应/反应已经充分进行
➢ 压强短暂增大的原因:
液体推入,占据气体体积
➢压强增大的原因:
放热/生成气体
➢压强减小的原因:
吸热/消耗气体/气体溶于水
课堂总结
证明二氧化 碳和氢氧化 钠溶液反应 的实验设计
问题提出
活动讨论一: 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设计实验证明无现象的反应 发生呢?(以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为例)
反应物减少或消失
新物质的生成
探究一 从新物质的生成角度出发
2NaOH+ CO2 =Na2CO3 + H2O
证明新物质碳酸钠的生成
稀盐酸 稀硫酸
Ba2+
H+
CO32-
?
Ca2
+
探究一 从新物质的生成角度出发
实验操作
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 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实验现象 有 有气泡 产生
解释与结论 说明该溶液已变质。变质的原 因是 2NaOH+ CO2 =Na2CO3 + H2O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提出问题2 该溶液变质程度怎样?提出猜想猜想一:已完全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只含 Na2CO3;猜想二:部分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含有 查阅资料 氯化钡溶液呈中性。实验探究2
江苏中考化学总复习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
专项(五) 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类型一中和反应1.25 ℃ 时,向20.0 mL质量分数为30%的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G5-1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G5-1A.b、d两点对应溶液的pH:b>dB.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为30%C.向b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无色D.d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是NaCl和NaOH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G5-2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G5-2A.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OHB.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D.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3.[2019·海南]现有如下药品:NaOH溶液、浓硫酸、Na2CO3溶液、Fe、Mg、酚酞试液、蒸馏水用来进行酸碱中和实验。
请回答:(1)实验时涉及图G5-3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填序号)。
图G5-3(2)小明进行酸碱中和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再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振荡,最后滴加2滴酚酞试液,振荡,溶液不变色。
小明据此判断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①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
②请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选用提供的药品继续实验,判断酸和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方案为。
4.[2019·遵义]在研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某兴趣小组同学想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1)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如图G5-4Ⅰ)。
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Ⅱ)。
图G5-4由实验现象和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并(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探究
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探究【问题】分别向装有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里缓缓吹气约10s,分别出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颜色改变、放出气体、产生沉淀、能量变化等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无明显的现象,无现象的化学反应主要是以下三类:①CO2 + H2O =H2CO3②酸碱溶液HCl + NaOH =NaCl + H2O ③CO2 + 2NaOH =Na2CO3 + H2O 【如何证明反应已发生】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利用反应前后溶液的酸碱性(或酸碱度)的变化;(2)利用反应前后的气体压强的变化;(3)验证某种生成物的存在。
小结:①证明反应物减少或消失;②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探究三:如何验证NaOH溶液和CO2发生了反应?(1)提问:能否根据反应前后溶液酸碱性的变化来验证?______,因为反应前的氢氧化钠溶液呈______,而反应后生成的碳酸钠溶液也是呈_______的,反应前后的酸碱性____发生改变,因此______(能或不能)用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来验证。
(2)A B D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小结:利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的气体压强的变化来验证。
注意:需要补做一个CO2溶于等体积的水的对比实验。
(3)小结:通过测定生成物Na2CO3的存在来验证。
【中考链接】1、为了证明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能发生反应.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实验一: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1)写出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操作及现象.实验二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2)打开活塞Ⅱ,将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加入锥形瓶中,立即关闭活塞Ⅱ,写出利用图示装置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操作及现象.(3)实验后,取B中锥形瓶内的溶液,倒入烧杯中,若溶液呈红色,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溶液中是否有氢氧化钠,写出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2、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中考化学专项复习之混合溶液反应问题汇总(二)
中考化学专项复习之混合溶液反应问题汇总(二)1.稀HCl和NaOH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两者已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操作及实验现象(或结果),不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A.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B.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的C.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D.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2.经过实验探究,人们总结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规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铝比铁更耐腐蚀,是因为铁更活泼B.工业上可以利用单质铁回收硫酸锌溶液中的金属锌C.铜、银单质分别与稀盐酸混合,铜置换出氢气更快D.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作为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的一种判断依据3.将一定量金属M加入到Zn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滤渣,滤液为无色,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金属活动性:M>Zn>CuB.滤液中可能只含一种溶质C.滤渣中一定含有金属MM+CuSO=Cu+MSOD.该过程一定发生了如下反应:444.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B.b点得到的固体为CuC.c点溶液中溶质为Zn(NO3)2D.d点得到的混合物中有2种金属单质5.向Cu(NO3)2、AgNO3和Zn(NO3)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Fe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HCl发现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A.Ag B.Ag Cu C.Ag Cu Fe D.Ag Cu Fe Zn 6.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加至H2SO4、Mg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M和滤渣N。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A.滤液M中一定存在Fe2+B.滤渣N的质量一定大于加入铁粉的质量C.滤渣N中一定没有单质镁D.滤液M中至少含有两种金属阳离子7.向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金属锌,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以下推断正确的是()A.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B.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C.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生成,则滤液中只含有硝酸镁和硝酸锌D.若反应前加入的金属锌的质量和反应后滤渣的质量相等,则滤渣中一定不含锌和镁8.小明为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将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的粉末放入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发现,溶液呈现无色,溶液底部有少量固体粉末;过滤后在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稀盐酸,滤渣中有无色气体产生,滤液中无沉淀产生。
中考化学 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
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一.实验探究题1.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间的反应,设计了如图甲、乙两个实验方案。
请回答下列问题:(1)可以观察到乙实验现象是;(2)有同学认为装置中试管内液面上升,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而有些同学不认为,请说说他的理由;(3)已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产物之一是碳酸钠(Na2CO3),为验证该产物,可采取的操作有(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2.用甲、乙两组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已知: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1)甲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乙实验,测得瓶内气压变化如图所示。
①首先注入瓶中的药品是(填“H2O”或“NaOH溶液”)。
②对比坐标图中的两段曲线,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3.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还是溶解在水中?【查阅资料】①15℃、101KPa时,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如下:溶剂水酒精溶解度 1.00.3②15℃时,在酒精中氢氧化钠易溶、碳酸钠微溶。
③通常情况下,稀溶液的体积约等于溶剂的体积。
【实验设计】在15℃、101KPa时,制取二氧化碳并用于实验甲、实验乙。
【分析与表达】(1)如果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是,那么氢氧化钠应保存。
(2)实验过程中需要吸收CO2时,大多会选择NaOH溶液,但是,检验CO2时常常选择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请简要解释原因。
(3)实验甲中,同时滴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后的现象是。
(4)实验乙中,将氢氧化钠完全滴入锥形瓶中,注射器会自动向内移动并将酒精推入锥形瓶,活塞的移动速度是(填答案字母)。
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先慢后快,再变慢(5)由以上探究可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但实验乙的数据还不够准确,造成实验乙误差的原因可能有。
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探究
操作
现象
方 法
1
在滴加酚酞的NaOH溶液中,溶液由红色
滴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l
变成无色
方 用pH试纸测NaOH溶液的pH,
法 再逐渐滴加HCl,并不断振荡 pH逐渐变小
2 ,多次测混合液的pH
最终≤7
方 法
3
在HCl中加入少量的NaOH 溶液,然后加入CuSO4溶液
方 法
4
在NaOH溶液中加入少量的 HCl ,然后加入Na2CO3溶液
无现象 无现象
结论
HCl和NaOH 发生反应
U形管内液面左低右高
小结
证明HCl和NaOH发生反应的方法有: ①检验某种反应物(H+或OH-)不存在
②测温度(反应放热)
课后练习
1、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 A、B两同学分别设计了探究实验的方案。A同学的实验方案是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如 图甲所示。B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 干燥的小花,按图乙进行实验,观察小花颜色变化。
烧杯中的溶液倒流入 烧瓶中,形成红色喷泉
小结
证明NaOH溶液和CO2发生反应的方法: ①利用特殊装置作对比实验验证气体被消耗
(气体减少,压强减小) ②证明生成物Na2CO3的存在 稀盐酸(过量);氯化钙溶液
练习:某化学课堂上同学们正在进行酸、碱、盐知识的探究,
以下是教学片断,请你参与其中并认真填写空格. 【学生实验】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学生板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
初中化学_人教2011课标版_九年级下册结束语
宣州区化学名师工 作室
40 30 20 10 0 A B C D 人数
宣州区化学名师工 作室
2.结合微课的学习,请你再设计出可以判断氢氧化钠溶液和稀 盐酸发生反应的方案(要求:提供试管、胶头滴管;药品自 选,用画图形式展示您的设计方案,可以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方 案)
宣州区化学名师工 作室
3.根据上课所学的内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可以反应,所以二氧化碳也与氢氧化钠 溶液反应 B.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所以遇稀硫酸也会有气泡产生 C.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所以所有的盐溶液都显中性 D.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所以遇到硝酸钡 溶液也会有沉淀生成(碳酸盐溶液遇到钡离子会生成白色沉淀)
让实验现象从“无”到“有” —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专题复习
杨顺国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1.下列化学变化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 B.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的反应 C.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D.金属镁与稀盐酸的反应 选项 A B C D 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的不写)
宣州区化学名师工 作室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还想探究哪些问题? ……
宣州区化学名师工 作室
谢 谢 大 家!
宣州区化学名师工 作室
宣州区化学名师工 作室
学以致用
3.兴趣小组同学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设计出下图实验装置, 一段时间后,试管中并没有白色沉淀出现,他们认为二氧化碳 与氢氧化钠没有发生反应。老师认为他们是实验不严谨造成的, 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查阅资料:在常温下, 氢氧化钠在乙醇中溶解 度为17.3g,而碳酸钠 几乎不溶。 3.解析:盐酸具有挥发性,氯化氢气体与氢氧化钠、碳酸钠 发生反应。
中考化学系统复习专题14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
6. (2021本溪)许多化学反应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 应就是其中之一。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实验设计】同学们写出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C__O_2_+__2_N_a_O__H_=_=__=____ _N__a_2C__O_3_+__H_2_O___,并根据该反应原理分别设计了图一、图二两个实验。
2. (2020苏州)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2能否与H2O反应。滴加盐酸,待 试管乙中液体变红后,将其加热至沸腾,红色不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D )
A. 甲中逸出的气体只含CO2 B. 乙中液体变红,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C. 加热后红色不褪去,说明碳酸受热不分解 D. 欲达到实验目的,可将盐酸改为稀硫酸
(2)乙同学:用_p_H__试__纸__测定未滴加稀盐酸时,氢氧化钠溶液的pH,再 测定滴加过量稀盐酸后溶液的pH,最后溶液的pH__<__7(填“>”“<”或“ =”)。 (3)丙同学: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_C_u__C_l2_溶__液__,观察不到明显现象,证明 发生了反应。 (4)丁同学设计下图装置进行实验,U形玻璃管中 __左___(填“左”或“右”)边的红墨水液面下降(所加稀盐 酸的体积忽略不计)。
3. [数字化实验]兴趣小组同学用不同方法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 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图甲装置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_试__管__a_中__ _液__面__比__试__管__b_中__液__面__上__升__得__高___。
图甲
(2)用图乙装置实验,测得三颈烧瓶内气压变化情况如图。
5. (2021黄石改编)某班同学在做“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的 探究实验时发现,酸碱之间的反应,往往没有明显的现象。那么,如何 判断酸碱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酸、碱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药品】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稀)、酚酞溶液、蒸馏水
无现象的化学反应
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探究复习目标:1、知道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如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2、应用酸、碱、盐、性质来证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发生。
A B D问题1: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结合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尝试描绘某些反应的实验现象。
①稀盐酸和Na2CO3溶液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Ca(OH)2溶液和Na2CO3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CO2和NaOH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CO2和H2O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稀H Cl和NaOH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有些化学变化发生时却不伴随明显的现象。
活动二: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初探问题2:请你设计实验证明NaOH溶液与盐酸确实能发生化学反应。
温馨提示: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前后溶液的酸碱性是否发生变化?我的实验方案:归纳与总结:证明NaOH溶液与盐酸确实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够选用__________或__________或__________或__________来证明反应前后溶液的酸碱性发生了变化从而证明某反应物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热点题型解读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1)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例1甲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他向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倒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50mL,迅速拧紧瓶盖,振荡,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
由此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严谨,理由是_____________。
乙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补做一个对比实验:将甲同学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换成_____________,实验步骤与甲同学完全相同,对比两个实验的现象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解析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严谨,理由是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乙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补做一个对比实验:将甲同学实验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对比两个实验的现象可知,加入水时塑料瓶变瘪不如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变瘪更明显,可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答案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的水例2C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为探究CO2确实能和NaOH发生化学反应,华雪同学选用了下列两种装置进行实验,都证明了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1)选择装置I时,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
(2)选择装置Ⅱ时,可观察到烧杯内的水沿着导管倒流入锥形瓶中,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CO2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解析(1)选择装置I时,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气球变大。
(2)选择装置Ⅱ时,可观察到烧杯内的水沿着导管倒流入锥形瓶中,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是CO2与NaOH反应,锥形瓶内气压减小。
(3)C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配平即可。
答案(1)气球变大(2)CO2与NaOH反应,锥形瓶内气压减小(3)CO2+2NaOH= Na2CO3+H2O例3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溶液快速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
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判断
无明展现象化学反响的判断山东省邹城市大束中学273511王福海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响时,经常会陪伴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积淀等等,这些现象能够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但也有一些化学反响在发生时,根本就没有显然的实验现象发生,这关于初学化学者来说,怎样正确理解这些反响,又怎样能正确判断这些化学反响能否发生等存在着必定的诱惑;而且,近几年来中考命题中,常出现相关该问题的“实验设计、试验研究、试验评论” 等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新式题目,因此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更为急迫。
那么,关于这种无明展现象的化学反响怎样判断呢我以为应从以下方面来下手:一、从化学反响的原理和特色下手,设计一些特别的实验装置,加以判断:如:在“ CO2 + 2NaOH == Na2CO3 + H2O”反响中,依据“二氧化碳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汲取,致使气体体积减小” 这一原理和特色剖析,只需该实验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就能够致使压强减小,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装置,就能察看到必定的实验现象,进而判断此化学反响的发生。
比如:气球膨胀塑料瓶变瘪U 型管内液面左边上涨右边降落形成喷泉近似设计装置好多,不再一一列举。
二、从化学反响的本质过程下手,借助一些药品的帮助,加以判断1借助酸碱指示剂关于酸碱中和这种无明展现象的化学反响,我们能够经过其酸碱性的改变,借助于酸碱指示剂,经过其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物质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响。
如:在“ NaOH + HCI == NaCI +H 2O”反响中,不论是酸中和碱,仍是碱中和酸,混淆溶液的酸碱性(度)已经变化,我们就能够采纳滴入酸碱指示剂的方法,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都能够采纳,但往常多采纳无色的酚酞试pH 液,因为其颜色的对照特别鲜亮。
自然,我们也能够借助对应的石蕊试纸或试纸对混淆后的溶液进行测定,进而间接判断反响的进行。
又如:在“ CO2 + H2 O == H2CO3”的反响中,我们也是借助了酸碱指示剂——紫色的石蕊试液,经过“溶液由紫色变红色”这一现象,来判断出碳酸的生成,得悉反响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专题复习
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 张海艳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推测化学反应的现象。
(2)巩固初中化学接触过的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验证方法。
(3)运用所学解决中考题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旧知,归纳总结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化学反应的方法
(2)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学科综合思想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模式,让学生体会君朋互助,共同进步的快乐。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
感
(3)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验证方法
难点: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