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习题高二强化辅导班教学案——地球的结构
高中地理14地球的结构教案湘教版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课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回答得很好。
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投影: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生合作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
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结构》教案.doc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芷江一中黄微高一年级地理公开课授课时间:2009年10月21日授课班级:284班授课人:黄微一、课标内容: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二、三维目标通过本节学习,能够熟悉地球的圈层结构,能熟练判断各个圈层,了解其判断机理和依据,认识到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
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2)、理解地震波的分类、特性,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3)、掌握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地球圈层结构图,掌握读图、判图的方法,培养看图用图的能力;(2)、通过平面图和三维图的结合,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球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对外部环境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2)、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2)、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的范围;(3)、外部圈层的界限更难点突破:多媒体演示四、教具:多媒体课件五、板书提纲: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内部圈层横波地震波Y J纵波地球内部结构岩石圈上二莫霍面幔幔地地核核上下外A软流层古登堡面特点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六、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展示幻灯片)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是个什么日子啊?学生回答:5. 12汶川大地震。
嗯,是的。
那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5. 12汶川大地震,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伤痛仍历历在目。
但是,咱们作为一名地理学习者,除了感受地震带来的伤痛的同时,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它,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机会。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通过地震,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特点;3.掌握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教学重点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2.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教学难点1.掌握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2.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
教学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概括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行星,是一个复杂的物理体系。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对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2.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壳层,是地球表面的构造部分,包括陆地和海底地壳。
地壳的厚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有的只有几十公里,有的则超过八十公里。
地壳的组成主要是硅酸盐岩石。
2.2 地幔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相对地壳来说厚很多,在地球半径的0.3~0.8位置。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所以是高温高压的熔融岩石,下面的部分则是固态的岩石。
2.3 地核地核则是地幔下面的一层,主要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
地核外层是液态的,内层则是固态的。
地核所处的深度和温度极高,被认为是地球的火炉。
3、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地球的内部运动包括对流、流变性变形与地震等。
3.1 对流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物质呈现熔融状态,处于对流状态,形成由低温上升、高温下沉的自然大循环。
3.2 流变性变形流变性变形是地球的一种基本内部运动,它把固态的岩石变形成流体状态,并往不同的方向移动,进而导致地球各个部分的相对运动。
3.3 地震地震是因为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导致地球内部压力产生突变,进而释放出来的一种物理现象。
地震可以造成严重的损失和灾害,因此对于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十分重要。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了解了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学习本课内容对于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预测地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4 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4.通过归纳、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及内部与外部圈层特点的差异,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首先应尊重自然规律,这样才能与自然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1.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软流层的知识。
3.认识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法、探究发现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设想:一、导入新课二、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认识地震波,指出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
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
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2.读图训练,认识地震波的变化与地球的内部分层。
引导读图“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逐步深入。
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如何区别纵波与横波?纵波、横波有几次明显的变化?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怎么变化?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传播介质的变化——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差别很大)?推测古登堡界面两侧地球物质的状态可能是什么?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湘教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松阳一中阙火明323400【设计思想】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设计,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生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根本要素,地理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组织的,地理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设计。
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以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首要任务。
本节课程的设计,力求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利于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
本节知识点由于直观性不强,特别是地球的内部圈层,在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各圈层的内在关联性,尽量采用演示法、比较法、读图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条“标准”有两方面的要求。
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
“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所以本节教材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结构明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组成元素、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和地核的组成和状态。
1.4【教学设计】《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
《地球的结构》本节为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第四节,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地震波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理解地球各个圈层的特点,是后面第二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内外力作用下的地表形态学习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是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表达能力,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3.通过绘制地球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图片播放、演示、探究活动等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掌握地震波在两个不连续面速度的变化2.掌握地壳内部三个圈层的基本特征及软流层的位置、岩石圈的范围【教学难点】1.明确岩石圈与软流层、地壳、上地幔之间的关系2.绘制地球的结构示意图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播放动画《冰河世纪》二、讲授新课: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震波让学生先看图了解地震波纵波和横波自主学习:阅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并填表。
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结构》word教案
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一、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必修12、年级:高一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四节5、学时数:45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点,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3)了解并掌握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4)掌握地球各圈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学生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辩证的思维观、科学的认识态度和求真意识。
(2)通过探究地球内外结构及彼此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学生整体观念和正确的全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观察图像资料,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及热爱地球环境的情感。
2、内容分析:教材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宏观了解的地球圈层结构特征,进而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教材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
在第一部分“地球的内部圈层”内容中设计了正文阐述和两个阅读。
第一篇阅读是导入型阅读,但其中涉及的地震波知识必须针对图1-21加以解释分析;第二篇阅读是延伸型阅读,介绍了地壳的组成元素,其中关于硅镁层与硅铝层的知识及地壳厚度变化规律也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在第二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层”内容只有正文描述,主要是了解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基本特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1.4《地球的结构》教案2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要求: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4.通过归纳、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及内部与外部圈层特点的差异,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二、能力要求: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同学们,有谁能告诉我我们平时吃的鸡蛋可以分几层?(学生回答)要想知道,切开就能看清楚了,但是要想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结构,怎么办呢?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秘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高中地理1.4《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 地球的结构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点。
3、通过本节的学习,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对地球的结构有较全面的认识。
【导学提纲】【我的困惑】【释疑解惑】1、重难点透析(1)形象地记忆地球的内部圈层。
填出右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地球内部圈层:A:B:C:D:E:不连续界面:a:b:(2)地球的外部圈层是怎样分布的?各圈层与人类的关系如何?(3)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是什么?二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位于地面和莫霍面之间的部分称为地壳,它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是固体地球最外的一个圈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地面以下60~250千米之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岩石处于熔融状态,该层就是软流层。
软流层以上的岩石和组成地壳的岩石一起构成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可见岩石圈的范围更大,包含了地壳。
2、典例剖析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达标测评】1.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_____和_____两大部分()A.地壳与地幔B.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C.生物圈、岩石圈D.水圈与大气圈答案:B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 ABC都可以答案:C3.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B.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C.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固体中传播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答案:A4.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①大气圈②水圈③生物圈④岩石圈B. 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5.读下图回答问题。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8 湘教版必修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重、难点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以及岩石圈的范围导学案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4)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
这节课我们先一起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阅读、分析】《认识地球内部结构》①什么是地震波?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总结】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读图、分析】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0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总结】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②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
1.4湘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高级教师答辩简单教案)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研究方法:地震波,分为纵横波
(二)分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三)地壳
1.范围:地表和莫霍面之间的固体外壳。
2.厚度: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33千米,海洋6千米,规律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3.组成:氧硅铝铁等,氧元素占一半,硅元素占四分之一。
4.结构:上层是较轻的硅铝层,下层是较重的硅镁层。
(四)地幔
1.范围:地壳和地核之间。
2.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和地壳构成了岩石圈。
100-110千米。
3.物质组成:铁和镁硅酸盐。
4.软流层:岩浆的源地。
(五)地核
1.范围:古登堡界面以下。
2.物质组成:铁和镍。
3.结构:内核和外核,外核液态或者熔融状态,流动性强,磁场可能与这有关。
内核是固态的。
二、外部圈层
(一)划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二)大气圈
1.物质构成: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范围地表到2000千米-3000千米高空。
(三)水圈
1.物质组成:固态、液态、气态水。
2.分类: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又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3.分布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四)生物圈
1.分布:广泛分布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
2.特点:生物是这个圈层最活跃的因素和主体。
活动: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并用严谨科学的语言讲讲各个圈层的相关知识。
湘教版高中地理习题_高二强化辅导班教学案——地球的结构
高二强化辅导班地理教学案一、辅导内容及考纲要求1、辅导内容: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2、考纲要求(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各层的空间位置、特点3、方法: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4、课时安排:二、主要内容知识清单项目内容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速度比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横波速度比较慢,仅能通过固体。
2.不连续面指波速突然变化的面。
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的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地面以下2900千米处的界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3.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部,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5.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6.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7.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8.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考点梳理考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2.不连续面: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它们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莫霍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
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Word版含解析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地球的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课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请同学们齐读课本25页《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材料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2 湘教版必修1
地球的结构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标分析: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
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也是根本要求。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
我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的第四节,该章以宇宙环境知识为大背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安排了从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自身的运动属性和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四节内容,从认识地球角度看,第四节是该章不可缺少的一节,同时自然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的有机整体,在空间范围上与地球的圈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该节内容也是后面2、3、4章的一个引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合以上认识,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课标对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把重点放在各圈层主要特点及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
2.了解各圈层的特点和划分依据。
针对这两个知识点要求较低,知识难度较小,所以对该目标教学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模式:列出以下三个表格(可由学生自主建立表格),让学生自主完成。
说明:地震波的性质作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故该内容虽为阅读材料,但应作为正文处理。
3、通过读1-20、1-21两图,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对该教学目标采用:地图分析法。
通过读图分析,完成下表:过程与方法:1、通过开展活动1: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来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1.4地球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
地球的构造教学设计[ 考纲及解读 ]1、地球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记住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到外:地核、地幔与地壳〕,地球外面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3、说明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经过物质、流传速度方面的差异点;4、差异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解读:1) 、利用地震波探矿,如找石油、天然气;2〕、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观察板块的界线种类及特点;3〕、结合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等外面圈层知识来组织知识要点。
[ 要点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①看法: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碰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流传,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②特点:流传速度随着而变化。
③分类:〔 1〕纵波〔 P 波〕流传速度较,能够经过固体、液体平和体流传;〔 2〕横波〔 S 波〕流传速度较,只能经过流传。
表 1.地震波的特点列表对照:地震波的种类流传速度经过的物质纵波〔 P 波〕快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 S 波〕慢只能经过固态物质地震波流传的速度与其经过的介质性质有关。
地球上的全局部地震发生在地壳,假设地球物质完好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
但实质解析的结果说明,地震波在向下贱传时总是沿着波折的路径流传并且不相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说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2、不连续面:①看法:地震波流传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②分类:〔 1〕莫霍界面:地面以下千米处,该界面以下,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的流传速度都明显;〔 2〕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在这里纵波〔P波〕的流传速度,横波〔 S 波〕的流传速度;3、地球内部圈层:表 2.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列表解析、对照:名范围深度地震波的速度变化主要特点称莫霍界面下〔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一地地表 ~平均 17千〔纵波和横波速度加〔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壳莫霍米界面快〕莫霍古登堡界面下〔 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17~2900 千米,〔纵波速度突然减慢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地界面 ~约以 900 千米,,横波消失〕增加幔古登分为上地幔和〔 2〕上部有一软流层堡界下地幔〔 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局部面是岩石圈的组成局部古登2900~6371〔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地内核为固态堡界千米,以 5000核〔 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面 ~ 地千米分为外核〔 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心和内核大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1.4《地球的结构》教案1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地理课堂,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价值。
背离现实生活的课堂只能让学生索然无味。
因此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学生熟悉的“鸡蛋剥壳”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置“地球内部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了突然变化,进而推知地球内部可以分成三个圈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拓展思维,提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地球内部的信息?”等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探究。
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材内容及分析】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强化辅导班地理教学案
一、辅导内容及考纲要求
1、辅导内容: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2、考纲要求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各层的空间位置、特点
3、方法: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4、课时安排:
二、主要内容
知识清单
项目内容
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速度比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横波速度比较慢,仅能通过固体。
2.不连续面指波速突然变化的面。
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的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地面以下2900千米处的界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3.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部,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5.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6.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7.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8.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考点梳理
考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
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
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
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纵波
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
质变化而变化。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
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的传播
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2.不连续面: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在一定
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它们
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地球内部
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莫霍界面位于
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
于地下2900千米处。
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
3
【例1】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的游鱼,都会感到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左右摇晃
【解析】纵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所以会感到上下颠簸;横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所以感到左右摇摆,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答案】 C
考点2.地球的外部圈层
圈层说明
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
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例2】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A.岩石圈 B.水圈 C.大气圈 D.生物圈
【解析】岩石圈是地球内部圈层。
水圈、大气圈运动虽明显,对地理环境影响较大,但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因为生物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改造中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 D
三、巩固练习题
1.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_____和_____两大部分。
()
A.地壳与地幔
B.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
C.生物圈、岩石圈 D水圈与大气圈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ABC都可以
3.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B.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4.古登堡界面是()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5.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组成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6.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①大气圈②水圈③生物圈④岩石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横波只能穿过地壳、地幔和内地核,据此判断: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
A.上地幔B.下地幔C.外地核D.内地核
8.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9.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A.外地核 B.岩石圈下部 C.软流层D.地壳下部
10.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
A.青藏高原
B.东北平原
C.太平洋
D.四川盆地
1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
A.氮和氧
B.气体和悬浮物
C.氢与氦
D.碳与氧
12.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
①地表水②地下水③大气水④生物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3.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C.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包括大气圈全部、水圈及岩石圈上部
14.下列现象与对应圈层不正确的是()
A.极光——大气层
B.流星现象——大气层
C.印度洋地震——岩石圈
D.赤潮——水圈
15、下图是“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后回答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___,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该面以上C代表___________,该面以下E代表_____________。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_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______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________态,F面是____________面。
(4)C层的平均厚度为___________千米,主要由_____________组成,E层主要物质成分为_____________的硅酸盐类;G层叫_____________,H层叫_____________。
H层物质呈现________态,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地球的岩石圈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6、读地壳结构图,完成问题
(1)A层主要成分是、_ 等,它一般仅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B层称为______ 层,主要成分是、____ ,该层的大陆部分较___________,它是一个__ ______的圈层。
(2)界面M为____________,它的平均深度为___________km。
(3)地壳结构的两个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壳的组成元素有90多种,其中含量大的
有。
其中最多的元素是,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17、在下图中注出地球外部圈层。
(1)填图:在上两图中分别填出地球的四大圈层。
A.岩石圈
B.水圈
C.大气圈
D.生物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他们都是以___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发生在___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_______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