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文化的力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文化的力量

2004-12-10 07:45:35 作者: 来源:

——《齐鲁历史文化丛书》选读

齐、鲁文化十大不同

齐鲁文化由于其渊源、地理环境、发展道路不同,其文化各具显明特征。

一、文化渊源之比较:齐起炎帝,鲁起黄帝,族源不同。黄帝为主居中原的华夏族之始族,而炎帝为夷族及若干周边蛮夷羌等少数民族之始祖。齐居薄姑旧地,鲁居商奄旧地,方国文化不同。周公东征消灭薄姑和商奄势力,齐、鲁始得就封建国。薄姑为姜姓方国,属炎帝系统,族系与齐同源,以鸟为图腾;商奄为凤姓方国,以龟为图腾。两国文化传统不同,其对齐、鲁文化的影响也不一样。齐鲁对周文化的贯彻政策不同。齐是“因其俗、简其礼”,以东夷文化为主;鲁是“变其俗、革其礼”,以周文化为主。齐、鲁两地东夷文化的差异,对于形成齐、鲁文化的不同特色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治国理念之比较:齐尚霸道、鲁行王道。齐国800余年,多半时间展现为东方霸主之国。鲁为“宗邦”之国,强调以王道统一天下。齐重士族参政,鲁为贵族专权。齐尚变革,鲁重守成。

三、经济类型之比较:齐重工商,各业并举;鲁重农业,比较单一。

四、哲学思想之比较:齐尚道学,鲁尊儒学。齐从姜太公立国之始,即实行“修道术,尊贤者”之策。管仲相齐,也采取太公道术治国;鲁国为周之宗邦,以继周为己任,所谓“周礼尽在鲁”。

五、学术风气之比较:齐学重兼容,鲁学尚一统。齐学通权达变,趋时求合,鲁学严守古义,笃信师说。

六、思想观念之比较:齐人重功利,鲁人重礼义。齐人重才智,鲁人尚道德。

七、社会风俗之比较:齐俗尚奢侈,鲁俗重俭啬。齐俗长女不嫁,同姓可婚,鲁俗严守周礼,同姓不婚。齐人夸诈放任,鲁人淳朴拘谨。

八、宗教信仰之比较:齐重自然崇拜,鲁重祖先崇拜。齐人将祖先神化,鲁人将祖先伦理化。齐之神与海洋有关,鲁之神与农业有关。齐人相信有神而多方士,鲁人怀疑鬼神而崇祖先。

九、故都文化之比较:齐都不断扩建,鲁都变更较少。齐城尽显霸业,鲁城合乎周礼。齐为工商之城,鲁为礼乐之都。

十、代表人物之比较:齐文化的代表人物是管仲,鲁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齐文化的代表经典是《管子》,主要内容为政治思想及治国之策。鲁文化的代表经典是《论语》,主要内容是伦理道德教化。

——《齐鲁文化概说》

两个历山书院

山东境内有两处历山书院,一在濮州,一在济南。

濮州(今鄄城)有山,名历山,传说舜曾耕于山下。元人千奴在濮州创建历山书院。千奴为蒙古人,其祖元初定居历山。千奴笃于学问,通今博古,学者称

“历山公”。

该历山书院是一个以医学教学为主、多学科多专业共同发展的综合性书院。在学习之余,书院还兼习军事,进行射箭一类的操练。

该书院还是中国书院史上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实行医科教学并开办门诊业务的书院。

济南的历山书院,又名白雪书院,明万历42年巡盐御史毕懋龙创建于趵突泉东,为当时济南最大的书院。该书院的建立对山东影响很大,文风盛极一时。后在天启年间禁毁书院事件中,历山书院沦为邮亭。清初顺治11年,山东布政使张缙彦重修历山书院,为纪念文学家李攀龙,建白雪楼一座,由此改称白雪书院。

——《山东书院史话》

田氏三兄弟

在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爆发了。陈胜、吴广点燃了反秦的火把,各地纷纷响应。在众多的起义者行列中,有兄弟三人,即田儋、田荣和田横。

田儋是田荣和田横的堂兄,他在三人中首先发难反秦,他的最大特点是足智多谋、刚勇果断。田儋家乡在狄县(今高青),攻城后,田儋自立为齐王。后在助魏攻秦时,被秦将章邯用计败之。可憾田儋为王不及一年,便葬身临济城下。田荣收集了田横余部,向东逃到了东阿。后亦称王,可惜他心胸狭窄,难以大局为重,当秦军势力很大,亟须诸侯国联合对付时,他想的却是齐国的一国恩怨情仇,导致他最后没有得到封王。

三人中,最令人敬佩、司马迁描绘最多的是田横。在田横苦心经营之下,齐国由原来千疮百孔的海隅之地,成为一个有千里之地、20万精兵的诸侯国。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康复田齐大业,于是,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3年,在齐鲁大地上,描绘出了一幅幅的历史画卷。

——《田单与田横》

城子崖的传说与历史

在济南东部章丘市龙山镇(原属历城县)的东部,有条武原河,在武原河的东岸,有一片高起的台地,就是龙山文化研究的圣地——城子崖。据说,正宗龙山小米就是这片土地上出产的。

城子崖,当地老百姓称为“鸭鹅城”。“先有鸭鹅城,后有平陵城;先有太平寺,后有龙山镇。”从中可以看出城子崖、平陵城、巨里城及龙山镇四处的历史演变关系。

根据上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的发掘资料看,城子崖在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时期,都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城市。

平陵城位于城子崖东两公里。汉代设平陵郡,汉代初年为吕后所封吕王———吕台的封邑。1999年在平陵城东约6公里发现济南洛庄汉代墓葬,据考证为西汉早期吕后的亲戚吕台之墓。2002年,在平陵城南约8公里的章丘危山发现的汉代墓葬及陪葬坑,有学者指出其为西汉济南国王刘辟光的墓葬。从汉代直至唐代,平陵城一直作为国都或郡(州)治之所在。

巨里城位于原龙山镇的北部(龙山镇在上世纪90年代迁至平陵城的南部),为

当地的重镇。在城的南部有一座大庙,就是当地百姓所说的太平寺。巨里城到北宋时期,整个南迁,也改名为龙山镇了。

考古学兴起后,在城子崖、平陵城周围做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其中有四项考古发现被评为不同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西河后李文化村落遗址及城子崖、洛庄、危山。

——《山东龙山文化》

苏轼与济南

原籍四川眉山的宋代文学大家苏轼,两度来山东任职,同山东关联密切。他在《次韵徐积》诗中说:“若说峨眉眼前是,故乡何处不堪回。”他把山东诸城的障日岭称做“小峨眉”,将齐鲁视为第二故乡。

苏轼来山东共有两次行经济南。第一次是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密州(今诸城)知州任满后,改知徐州行经济南,友人李常(字公择)相迎。苏轼十分开心地在济南畅游名泉,并和亲友欢聚。其后他在诗文中提到此次济南之游说: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

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

这两联诗句写出了当时亲人会聚的温馨氛围。这次在济游览槛泉(即趵突泉),观赏梅花,东坡印象很深。

苏轼第二次来济是元丰八年(1085年)。这年六月他接到诏命,被任为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军州事,后召还汴京,路过济南。这次在济停留时间很短,会见过长清僧人,到过龙山镇与宋宝国有短暂接触。宋宝国是宋祁之子,颇受王安石器重。

苏轼两度驻足济南,虽为时短暂,但对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城却印象颇深,因而在其诗文中时或提及。如《答李公择》诗曰:

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

使君莫忘霅溪女,时作阳关肠断声。

这首绝句,倾口而出地赞赏了济南风物美好,委婉含蓄地称颂了李常政绩让地方怀念,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齐州风物的向往爱慕。翻检东坡诗文,虽留传下来有关济南的文字资料不多,但仍可以感受到苏轼对济南确有经久难忘的情缘。

——《苏轼与山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