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六)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苏教版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教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够准确分析论点、找到论据,并进行论证。

教学重难点:1.辨别论点和论据2.理解论点的含义和作用3.分析论据的有效性和可信度4.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论证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典型的论述类文本,如社论、评论、议论文等2.学生准备纸笔,用于记录要点和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例子引出论述类文本,并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些文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二、讲解(15分钟)1.论述类文本的定义:论述类文本是以论述为目的的一种写作形式,通过提出论点并给出论据进行说明和论证。

4.论证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比较分析法、因果推理法、举例论证法等。

三、示范(15分钟)1.选择一篇社论或评论,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论点和论据。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b.文章用了哪些论据来支持这个论点?c.这些论据合理吗?有哪些不足之处?d.这篇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支持论点?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论述类文本的分析方法。

四、练习(25分钟)1.给学生发放一篇论述类文本,要求他们独立分析论点和论据,并做出论证方法的判断。

2.学生分组讨论并互相交流,比较归纳各自的分析结果和判断依据。

3.部分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结果,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10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强调学生要善于区分论点和论据,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鼓励学生多阅读各类论述类文本,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独立选择一篇论述类文本,并按照今天讲解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要求他们在下节课前准备好自己的分析结果和思考成果。

高考语文(江苏版)训练试卷: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1 含解析

高考语文(江苏版)训练试卷: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1 含解析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一)(对应学生用书第129页)(建议用时:40分钟)一、(2016·南京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18分)延续诗词的文脉胡妍妍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

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

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

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②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

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

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

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③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

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

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

朱自清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

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3)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3)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10分)①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场出现了三股大的文化潮流:一是“国学热”。

在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应而生,社会大众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情被重新点燃。

二是关注现实的影视作品受到大众追捧。

三是网络游戏悄然诞生。

上述三者以“国学热”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但如果从大众消费文化的角度来看,后者才是最大的赢家,它经过10多年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处于上升趋势。

网络文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和成长起来的。

②网络文学年轻的作者们刚刚走出校门,甚至仍然在读,他们涉世未深,缺乏社会阅历,几乎未接受过写作训练,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亦处在懵懂阶段。

然而,他们热情好学,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熟悉网络虚拟环境;他们思想活跃,在线编写故事毫无心理羁绊。

他们占据的时空优势和读者优势是传统作家所缺乏的,读者喜欢是他们写作的动力和唯一目的。

由于作者读者是同代人,人生经历与感受容易产生共鸣,网络文学的读写现场迅速形成并日渐扩大,新的文化标识和偶像“忽如一夜春风来”。

“国学热”和“在线游戏”成为网络文学两个重要的文化基因或许是一种偶然,但其促使一代人文化消费范式的形成实是一种必然。

③网络作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联系首先是在审美上的高度认同,其次是在形式、内容上的直接借鉴和翻写、延伸,再次是打破时空限制赋予历史以现代想象。

在男性向写作和女性向写作中,这一关系又显示出不同的特点,男性向写作多取其意蕴,女性向写作则取其形态。

④网络文学极少有效仿现代文学之作,取法古人的却比比皆是。

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往往都曾流行于民间大众当中,书场、茶舍是其生根发芽的场所。

网络文学通过网络辽阔的虚拟空间,实现了与大众的心灵契合与对接,在这一点上网络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存续有相通之处。

⑤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夹叙夹议,对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大胆推测,其借古论今的演绎技法继承了古代话本小说的叙事传统。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1)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1)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非法艺术社团何以有市场?最近,民政部在其网站曝光了一批涉嫌非法艺术类社会组织,为帮助普通百姓鉴别艺术团体、艺术家和艺术品的真伪高下做了一件好事。

但是对于这一举措的积极效果,也不宜作太过乐观的估价。

不少非法社团虽然被曝光了,他们的办公场所也可能被同步取缔,但是以非法社团为平台蒙人骗财的社会基础和机制并没有受到多大的触动,非法敛财利益链的运作也不可能就此停顿下来,因此“打假”的脚步不能停止。

那些借助非法艺术社团混世敛财的江湖人物,差不多每人都有一个画家、书法家的招牌,有一堆“会长”“院长”“理事长”之类的头衔,而且一般都能挥舞三尺狼毫在巨幅宣纸上手舞足蹈地比划几下。

进行类似的“表演性”创作时,往往还有过气名人、退休官员站台,有美女靓哥主持。

他们的“艺术”实践活动,本质上虽然是缺斤短两、鱼目混珠、挂羊头卖狗肉的江湖行为,做人没操守,行为没底线,哄人没商量,但因为有了这样一种高大上的精致包装,感觉上却成了最主流的艺术事业、最高尚的公益行为,诱使大家以自愿购买的方式大把敛财,他们也因此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界线上。

即使被发现,大体上也只能像民政部门那样,在自己的网站上曝曝光,最多也不过是协调当地的工商或公安将其办公地点查封了事。

这样的代价对他们来讲基本上相当于挠痒痒,稍微化化妆、变变脸,比如将牌子由“中国”改为“中华”、“世界”改为“寰宇”,重新租间房子,很快就可重新开张。

比起其巨大的进项,诸如此类的一点儿代价,他们根本就不在意。

用美术作品装点生活、寻求愉悦的审美体验,是人类的普遍天性。

但在我们中国,美术作品与百姓生活常常是绝缘的,一部国画书法的历史,基本上是极少数文人自娱自乐的历史;从西方引进的绘画,离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为遥远。

美术作品在象牙塔尖上长期的封闭式循环,导致了普通百姓艺术鉴赏能力和品位的限制,他们对艺术品的欣赏趣味大都停留在“色彩艳丽、脸蛋儿漂亮”的层面上。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音乐性的美李泽厚①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

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

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

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

唐太宗酷爱王羲之。

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众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

冯、虞、褚的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

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亭亭玉立吗?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

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

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

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

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

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

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

一是“知识”面孔,如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之名”,如现代语文教育经常提到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素养”,这是诗性文化传统具有实用性之表现。

二是“审美”面孔,受西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这也是人们谈得比较多的,即古诗有审美功能,可以愉悦心灵。

三是“伦理”面孔,它的大背景是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

前两张面孔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甚至本身还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所以正在陷入深深的遗忘中。

以至于人们经常会想:读不读唐诗与宋词,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与希腊文化模式相对,中国文化模式可称为“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

希腊模式的要义有二:一是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二是字宙裂变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

那种冷酷地压抑感性以及冷酷地征服自然的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来的。

中国模式不同,它一方面尽力消解生命内逐渐展开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主体的欲望以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

希腊模式是理性文化的代表,它完全背离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智慧。

中国模式是诗性文化的典范,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原始的诗性智慧系统。

以后的中国文化,尽管层次繁多、旁逸斜出,但都以诗性智慧为根底。

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诗性文化当然不是只有审美意义,它本身也曾是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

诗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区别,在历史上具体表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18分)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庞朴①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简明的概念,来概括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中国文化。

有一位学者指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特质在于“忧患意识”;另一位学者声言,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

②忧乐这两种精神,有时分别统领了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如西汉的雄浑与魏晋的清远。

有时又常常分别代表着不同人士的神韵情采,如杜甫的沉郁与李白的飘逸。

甚至同一个人,在一个时期里会意气风发,受“忧”的精神鼓舞,“猛志固常在”;到另一个时期里又超然物外,本“乐”的精神为怀,“悠然见南山”。

以上种种忧乐杂陈的状况,不能归结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不具完整的性格,相反它们恰好表明了中国文化同时兼备这两种精神。

这两种精神的理想的结合,便构成了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

③在这方面说得最为深入浅出的,大概要推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了。

第一句“发愤忘食”是忧,第二句“乐以忘忧”是乐,第三句有从忘食忘忧而达到忘我的意思,便又无忧无乐可言,世界同一而无特定情感了。

④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者”,因为他能以天下为己任;称伯夷为“圣之清者”,因为他洁身自好;称柳下惠为“圣之和者”,因为他“不羞污君,不辞小官”。

但三人都不及孔子集三人之大成,成为“圣之时者”。

所谓“时”,是进退、出处、远近、迟速,都能因其所宜而为之,这是统摄忧乐而又超越忧乐的境界。

⑤在庄子谈到人格类型时,我们也看到了任、清、和、时的影子。

在《应帝王》篇中,有一位壶子,能显四种相,其一是“地文”,相当于孟子的“圣之清”;其次是“天壤”,相当于“圣之任”;再次是“太冲莫胜”,相当于“圣之和”;最后是最高的相叫“未始出吾宗”,相当于“圣之时”。

⑥佛学有所谓四门诀——无门、有门、亦有亦无门、非有非无门,与孟子的四圣、庄子的四相,完全是一个套路。

这一切又都可以化约为忧和乐,归之于忧乐的圆融。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 (六)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苏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 (六)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苏教版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苏教版山西专用):(六)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每小题3分,共9分)药品为何“马甲”多郭兴按照国际惯例,一种药品通常有三种名字:化学名、通用名和商品名。

当然,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此也有具体的规定,即药品的化学名和通用名由国家药典和药品管理部门制定,但商品名由厂家制定。

正由于这后一项规定,给许多药品的改名和多名创造了条件。

在我国,近几年具有多种名称的常用药品有200多种。

所有这些具有多种名称的药都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包装或个别成分改变,疗效更是一致。

名字最多的一种药是罗红霉素,它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是,罗红霉素却有40多种名称;预防和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单硝酸异山梨酯也有21个名字。

为何有人热衷于为药品起多种名称?用句俗话说就是,指望换了马甲别人就认不出来,这样药品生产和营销者就可以明目张胆地提价,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阿司匹林,原来一片3分钱,改名为巴米尔后,一片卖到了0.63元,价格是原来的21倍;扑尔敏,以前一片3分钱,改名为息斯敏后,一片为0.99元,价格上升为以前的33倍。

给药品换上不同的马甲,高兴的是厂商、经销者和医疗行业,可痛苦的是普通公众。

他们不仅要付出比以往高出几十倍的钱来买药治病,而且常常为这些不同名称的同一种药犯糊涂,因而会产生更多的隐患,如多吃药、吃错药,这会给患者雪上加霜。

制药和医疗行业暴利之后,该行业的人也会深受其害。

最大的隐患是,医生给病人开具的两种或多种不同名称的药品可能就是同一种或同一类药品,结果自然是让患者重复用药,增加药品的毒副作用,引发不良后果。

给药品换上不同的马甲还有人文和经济方面的隐患。

比如,阿司匹林改成巴米尔之后,就一笔勾销了它作为一种科学发明对人类产生的无以估价的贡献,以及这种贡献所蕴藏的文明史和人文价值。

1899年德国拜尔药厂的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发明了乙酰水杨酸,这就是阿司匹林。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2)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2)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分)海上旅游威胁海洋生态如今,乘豪华游船在海上旅游度假的人越来越多,海上旅游市场的营业额也与日俱增。

德国旅游协会预计,今后全世界海上旅游度假的人数还将成倍增加。

游客在海上不会看到太多东西,但大海及动植物非常痛苦地承受了游客的到来和他们的遗留物。

灯塔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豪华游船对其航行海域造成巨大负担,因为它在为期一周的旅行中产生数十吨垃圾和几百万升非饮用水。

据估计,目前船只排放的废水中有75%来自豪华游船。

更成问题的是,一些敏感海岸受到乘游船度假的人的巨大冲击。

豪华游船对北极和南极的动物栖息区产生的影响也使自然保护主义者陷入困境。

旅游给他们带来赞助者,但也给动物造成明显伤害。

极地海滩上的每个旅行团都会惊扰正在孵卵或哺乳的动物,并可能影响其后代的生存。

为了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为南极游制订了行为准则。

北极游也有类似的行为准则,但这些准则很少被实施。

世界自然基金会驻挪威的官员耶茨说:“如果法律草案获得通过,那么从明年起豪华游船驶入斯瓦尔巴群岛必须事先报告旅游路线,旅游者要支付上岸休假费。

”加拉帕戈斯群岛已开始向游客收取昂贵的门票,进入该岛的船只也要交纳很高的费用。

这样做至少使这个世界自然遗产承受的压力减轻了。

油漆危害仍是一种威胁,但是各种宣传运动已使海运公司开始改变思想。

德国的赫伯罗特船务有限公司在2015年已将轮船的水下油漆改用无三丁基锡的油漆。

含锡的油漆在冰冻区会释放重金属,从而破坏许多动物的荷尔蒙平衡。

船上的垃圾也早已开始分类。

从全球的角度看,仍然有不少违规行为。

灯塔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指出,从2013年至2017年,仅在加勒比海就发生上百起有据可查的海洋污染事件。

乘豪华游船旅游亦对旅游目的区的可持续发展前景产生不利影响。

德国新建的“汉萨考察船”是为培训未来的军官、船上机械师、航海者和个人考察旅行设计的。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附答案解析(江苏专版)[选用、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附答案解析(江苏专版)[选用、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附答案解析(江苏专版)[选用、仿用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江苏专版)6课时作业(六)[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手法][时间:45分钟分值:104分]1.下面是介绍太湖石的一段话,请你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这段话。

(不超过30字)(5分)眼前有一块太湖石,人称“美人腰”。

她美就美在这杨柳细腰上,仿佛一位古代穿素装的妙龄少女。

据说,这位少女的“心肠”很好,谁如果把硬币从它的“心”里扔进去,并且能把在底下一个孔洞流出的硬币接住,那谁以后定能得到美少女的热心帮助。

眼前有一块太湖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建嵘教授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思考和争论。

下面是网友甲的观点,请你针对其观点进行反驳。

要求:用语简练,不超过100字。

(5分)网友甲认为:“乞讨是一个人的自由,而不是危害社会的犯罪。

禁止儿童乞讨,就是侵犯儿童的人身权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是对黄河壶口瀑布的描写,适当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把它改写成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的排比句。

(4分)正当平缓似锦缎的黄河得意之时,她突然以数里之阔的水面,跌入百尺之宽的峡谷。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及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需要彻底改弦更张?史学研究与记载历史事实的书籍有天然的不解之緣,研究历史必然要研读史籍。

中国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讲求精读系统性的史籍与相关典籍。

越往后代,书籍、文献越加积累,汗牛充栋已不足以形容其部帙之多,研究者欲全部阅览已无可能,于是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给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然而,各种类书良莠不齐,而且割裂原书籍的内容,再机械地分类编辑,呈碎片化状态,所取史料的形成背景、语境、前因后果基本消失,因而会导致误解。

因此,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类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阅读重要的系统性史籍仍然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

正因如此,古人剖析类书,常常提醒学者:“抄撮类书,非根柢之学。

”到了当代,电子学术资源兴起,这些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二是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料与信息,三是可以检索的学术资料数据库。

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与原书一致,仅载体不同,对学者而言均属读书,无多少区别。

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大多为普及性知识和学术信息,对治学方式的冲击也不大。

只有第三类极大地改变了史学研究者获取史料的途径,冲击着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

不过,数据库仍存在与类书相似的缺陷,这决定了它还不能取代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第一,所得资料也呈现为碎片化的堆积,失去其形成的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存在误读的可能性;第二,检索所得史料,难分真伪,而且因割裂、碎片化更难考辨真伪;第三,受数据庳涵括内容的限制,可能缺少很重要的典籍资料,如《四库全书》的编纂暗地里排斥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

在史学研究中,史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必须在读书、思考、研讨和撰著的实践中培育,要有史料鉴别和考订的能力,要有理论思维,仅仅掌握史料的供应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有了学术资料数据库并不能轻松治史了。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0分)“抢救第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期需要坚持的方针。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不少国人眼中,非遗抢救没有必要,他们主张“淘汰论”,任其自生自灭;也有人认为民间传统艺术必须改造,主张要与强势文化接轨,要融进西洋文化。

如此改造性破坏,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伤害早已有之且令人触目惊心。

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倘若失去了独有的特性与特色,就会丧失自身的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将无独立的地位。

作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传承中生存与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抢救与保护是通过抢救扶持稀有的人间国宝——代表性传承人,使濒危项目能以鲜活的形态生存于民间。

所以,抢救性保护的本质要义,在于维护濒危项目内在生命,增强其活态传承发展的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人为载体,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世代相承,延续发展。

我们实施的抢救性保护是要使其生命力延续下去,而不是使其成为标本珍藏在博物馆。

有专家呼吁,每一分钟都有一个民间艺人去世,每一分钟都有一个民间艺术品种在消亡。

事实也是如此,目前一些非遗项目依然面临着后继乏人,甚至后继无人的问题,在地方戏曲及说唱艺术中尤为突出。

愿意投身戏曲、曲艺事业的年轻人太少,民间文艺团体难以靠演出维持运转,大批剧团面临生存的危机。

传统艺术若缺乏创新意识,不能融进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内容,缺少具有经典品格和现代意识的传统优秀剧目,是很难赢得现代观众尤其是青年人喜爱的,应该说这也是传统戏曲、曲艺发展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的表现。

濒危语言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亟待优先抢救与保护的。

因为在语言丢失的同时,原来以这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也必然随之丧失,语言的生死存亡关乎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的传续和发展。

今天,一些民族的语言已经或正在消失,一旦一种民族语言消失,这种民族文化特别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消亡,最后势必严重损害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1)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1)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题画诗和咏画诗周金标顾名思义,题画诗是题于画面之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这是狭义的题画诗。

但“题”字亦有品评之意,如王维《题友人云母障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就是诗人品评屏风画的诗,但并未题于画面。

后人在讨论题画诗时,较多使用广义的内涵,将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统称为题画诗,其实这是不妥的。

确切地说,品评画作之诗应当称为咏画诗,它与题于画面的题画诗有诸多区别,不可不辨。

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写作了大量歌咏绘画的诗作,沈德潜认为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他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杜甫)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

”但杜甫等人的诗歌并未真正题于画面,只是咏画诗。

现存题画诗具迹最早的大概是宋徽宗赵佶的作品,其《芙蓉锦鸣图》《腊梅山禽图》空白处各题有绝句一首,但这在宋代也是偶一为之罢了。

文人画兴盛于元代,文人而兼画家,自画自题,题画诗随之而兴。

唐宋以来诗画分途的局面,在元代尤其是元末彻底改观。

到了明清,题画诗进入繁荣期,几乎是无画不题。

数量之多,远超唐宋。

咏画诗一般采取尊题手段,赞美画作,以逼真传神为最高境界。

杜甫咏画就常常以画为真,疑画物为真物,又用真物衬托画物,渲染画物的逼真效果。

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这种手法为后人继承,如黃庭坚《题宗室大年画二首》其二:“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

”也是疑画作真,忘情赞美。

咏画诗一般从画外入题,逐渐过渡到画面,表明观画缘起和自己的观众身份,否则显得突兀,易致读者茫然不知所云。

如杜甫《画鹘行》“高堂见生鹘”,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等,或开门见山,或旁敲侧击,亮出自己观画者的身份。

此忌对画面或作精细描写,或作概要提示。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六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课案训练一、(2014福州毕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治学当有忧乐情怀彭时代品格与情怀是治学的思想根基。

一些学者之所以受到世人敬仰,不惟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更因其具有高尚的精神品格。

学者高尚的精神品格有着丰富内涵,其中忧乐情怀是一个核心元素。

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自古为学人所推崇。

孔子高度赞扬其学生颜回的忧乐情怀。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在一般人看来,颜回的“忧”是“不堪之忧”。

但对颜回来说,这种物质匮乏的“忧”是砥砺品格、完善自我、成就学业、成为圣贤的强大动力。

颜回的即忧即乐、化忧为乐的情怀,体现了儒家学者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精神境界。

历代思想家、学问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拓展和深化了儒家忧乐情怀的内涵。

一方面,“忧”从“忧道”、“忧政”升华到“忧民”、“忧国”、“忧天下”。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等诸多名言,莫不道出历代学者对家国、对黎民的责任与关爱。

另一方面,“乐”也从最初的“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的天伦之乐发展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为人之乐,再到“君子乐得其道”的“得道”之乐,直至“乐以天下”的至乐。

宋朝范仲淹是古代忧乐情怀的集大成者,其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忧乐合一高尚境界的经典表述。

其实,范仲淹还对天下与个人、“忧”与“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辨析:在天下与个人的关系上,他强调君子“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即要有大局意识和利他精神,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心系天下苍生,始终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意识;在忧与乐的关系上,他强调君子“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即在位时应为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而殚精竭虑,不在位时则应以天人合一、追求真理为快乐。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 (一)文言文阅读一 苏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 (一)文言文阅读一 苏教版

.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苏教版山西专用):(一) [文言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19分)周尚文,字彦章,西安后卫人。

幼读书,粗晓大义。

多谋略,精骑射。

年十六,袭指挥同知。

屡出塞有功,进指挥使。

寘铄反,遏黄河渡口,获叛贼丁广等,推掌卫事。

关内回贼四起,倚南山,尚文次第平之。

御史刘天和劾中贵廖堂系诏狱,事连尚文。

拷掠令引天和,终不承,久之始释。

已,守备阶州。

计擒叛番,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甘肃游击将军。

嘉靖元年,改宁夏参将。

寻进都指挥同知,为凉州副总兵。

御史按部庄浪,猝遇寇。

尚文亟分军拥御史,而自引麾下射之,寇乃遁。

尝追寇出塞,寇来益众。

尚文军半至,麾下皆恐。

乃从容下马,解鞍背崖力战,所杀伤相当。

部将丁杲来援,寇始退。

尚文被创甚,乃告归。

寻起故官。

吉囊数踏冰入,尚文筑墙百二十里,浇以水,冰滑不可上。

冰泮则令力士持长竿铁钩,钩杀渡者。

九年,擢署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

王琼筑边墙,尚文督其役。

且浚渠开屯,军民利之。

寇掠西海,过宁夏,巡抚杨志学议发兵邀。

尚文不从,劾解职。

久之,起山西副总兵。

寇由偏头关趋岢岚,尚文转战三百里,破之,与子君佐俱伤,赉银币。

寻以总兵官镇延绥。

寇犯红山墩,力战败之,被赉。

吉囊复大掠清平堡,坐.夺俸。

尚文优将才,负气桀傲,所至与文吏竞。

文吏又往往挫折之,以故弥不相得。

巡抚贾启劾尚文老悖.,兵部请调之甘肃。

帝不从,各夺其俸。

二十一年,用荐为东官厅听征总兵官兼佥后府事。

其秋以总兵官镇大同,请增饷及马。

兵部言尚文陈请过当,方被诏切责,而尚文与巡抚赵锦不协.,乞休,弗允,日相构。

二十七年八月,俺答伏兵五堡旁,诱指挥顾相等出,围之弥陀山。

尚文转战,次.野口,伏突起。

殊死战,斩其长一人。

相持月余乃引去。

俺答数万骑犯宣府,万达檄尚文大破之曹家庄。

录功兼太子太傅,赐赉有加。

其年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明史·周尚文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吉囊复大掠清平堡,坐.夺俸坐:座位B.巡抚贾启劾尚文老悖.悖:糊涂C.而尚文与巡抚赵锦不协.协:合作D.尚文转战,次.野口次:驻扎2.以下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周尚文“多谋略,精骑射”的一项是(3分)( )①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甘肃游击将军②解鞍背崖力战,所杀伤相当③浇以水,冰滑不可上④寇犯红山墩,力战败之⑤负气桀傲,所至与文吏竞⑥诱指挥顾相等出,围之弥陀山A.①②⑤B.①④⑤C.②③④ D.③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尚文多次参与平叛,战功卓著。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非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手工艺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众的重要物质与精神诉求,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大机器的广泛应用压缩了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民众生活方式的快速变革也使传统手工艺难以满足民众的生活实用性需求,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由于传统手工艺根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其他文化要素唇齿相依,在此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应运而生。

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以传统手工艺为保护对象,以文化整体观为视野,寻求保护方式的革新,实现对传统手工艺的整体性保护。

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源于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这一研究领域注重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化生态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开始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生态学的研究,它着重研究文化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之后,相关学者逐渐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活动,如张士闪在对张泥玩具的研究中指出,民间工艺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创造、传承和演变都是在特定语境中发生的,与特定社会语境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

张建世也在对苗族银饰的调查中指出,由佩饰佩戴习俗及其他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所构成的文化生态是导致黔东南苗族银饰变迁的动因。

可以说,基于文化生态整体观的视角,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得到了新的解读,这对其保护实践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与文化整体观视角不同,有的学者对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文化生态最终应该满足于人类的文化实践。

具体到手工艺领域,重视人的主体性,回归人的生产实践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所所长邱春林曾指出,手工艺的文化变迁是人在变迁,没有人的记忆和心理作用,一切外力作用下的变迁都不可能实现。

的确,手工艺人是具有独立思维和行动能力的个体,并对手工艺生产的结果施加最为直接的影响。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题组1(含解析)苏教苏教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题组1(含解析)苏教苏教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题组1(含解析)苏教苏教专题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题组一、(XXXX·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青花瓷开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到达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到达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开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泼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开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那么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外乡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外乡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那么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那么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顶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顶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专题讲评教案一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目标1.归纳并掌握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中常见错误类型及其矫正方法。

2.总结并掌握实用类、论述类试题答题技巧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对照答案,让学生自查自纠,独立解决问题发放专题规X训练试题答案,让学生对照答案独立地分析出错的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X等方面),更正答案。

二、归纳问题,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1.对学生自查自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用合作交流的办法共同解决。

先由个人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同学解答或小组内进行讨论、争辩。

以学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进一步促进认识、理解的深化。

教师巡视各组讨论,及时了解讨论情况,掌握学生思维的脉搏。

2.对有争议的问题和小组未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进行整理并集中汇报。

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展示错误答案,分析错因,指出解决办法对学生所提较集中的问题,从错因分析入手,从概念、规律理解的深刻性、全面性方面,从解题方法、技巧的灵活性方面,从题干情景和设题的变化性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举一反三,重锤敲击。

(一)错例分析病例1:专题规X练八第一题的第1题:对“智能芯片〞理解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此题不少同学判断不清该选A项还是该选B项。

分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

文本对“智能芯片〞的阐述集中在第四、五段。

C项与第四段最后一句话吻合,D项与第五段第二、三句话意思一致,考生基本可以判断。

对A、B两项就分辨不清了。

A项题源在第四段第三句,B项题源在第四段第四句,这两项中的表述中都有“可以〞一次,也就是表示未然的。

为什么A项是正确的而B项那么是错误的呢?第三句是整体讲“智能芯片〞是怎样的一种东西,讲的是原理,所以讲它“可以〞怎么样。

而第四句讲的是实例,是具体的一个“智能芯片〞,是已经做成的,原文说“它是表面上有数百万个小珠子〞,就是已经存在了。

所以不能说“可以〞。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课时作业30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1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课时作业30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1

传达的是正能量。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 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 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 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 两方面的原因。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 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 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 难以尽显完整风貌。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 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 老观众的审美需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如果没有历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 开拓创新,如加强舞蹈性,强调服从剧情和表演需要等,武戏 观赏价值就难以得到提升。 B.武戏传统剧目能流传至今,不仅仅是演员表演技艺能取 得观众的审美认同,还在于其内容大多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 良品德,传达的是正能量。 C.由于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武戏受限于 演出场地和环境的严格要求,加上其内在传承、创新乏力等, 所以前些年武戏显得势弱。
活的困境,难有大的突破。 当下文坛思想的贫乏,已成为不断滋长的倾向。文学对思
想的疏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过去的文学政治化、公式化、概 念化的警觉。政治过多地干涉文学固然有问题,但过度“去政 治化”以致疏离思想性,就又酿成新的恶果。
在一些人眼中,这个时代一切服从并依赖经济,对思想的 需要已不那么迫切了。的确,在一个社会冲突缓和、相对稳定 的发展时期,深挖社会题材的文学丧失了新奇感安宁、温 馨、闲适也促使人们转向注重文学的娱乐功能和“玩技巧”。 但文学的“过度娱乐”,会损害一个民族智力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苏教版山西专用):(六)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每小题3分,共9分)药品为何“马甲”多郭兴按照国际惯例,一种药品通常有三种名字:化学名、通用名和商品名。

当然,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此也有具体的规定,即药品的化学名和通用名由国家药典和药品管理部门制定,但商品名由厂家制定。

正由于这后一项规定,给许多药品的改名和多名创造了条件。

在我国,近几年具有多种名称的常用药品有200多种。

所有这些具有多种名称的药都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包装或个别成分改变,疗效更是一致。

名字最多的一种药是罗红霉素,它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是,罗红霉素却有40多种名称;预防和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单硝酸异山梨酯也有21个名字。

为何有人热衷于为药品起多种名称?用句俗话说就是,指望换了马甲别人就认不出来,这样药品生产和营销者就可以明目张胆地提价,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阿司匹林,原来一片3分钱,改名为巴米尔后,一片卖到了0.63元,价格是原来的21倍;扑尔敏,以前一片3分钱,改名为息斯敏后,一片为0.99元,价格上升为以前的33倍。

给药品换上不同的马甲,高兴的是厂商、经销者和医疗行业,可痛苦的是普通公众。

他们不仅要付出比以往高出几十倍的钱来买药治病,而且常常为这些不同名称的同一种药犯糊涂,因而会产生更多的隐患,如多吃药、吃错药,这会给患者雪上加霜。

制药和医疗行业暴利之后,该行业的人也会深受其害。

最大的隐患是,医生给病人开具的两种或多种不同名称的药品可能就是同一种或同一类药品,结果自然是让患者重复用药,增加药品的毒副作用,引发不良后果。

给药品换上不同的马甲还有人文和经济方面的隐患。

比如,阿司匹林改成巴米尔之后,就一笔勾销了它作为一种科学发明对人类产生的无以估价的贡献,以及这种贡献所蕴藏的文明史和人文价值。

1899年德国拜尔药厂的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发明了乙酰水杨酸,这就是阿司匹林。

而阿司匹林则是根据德文乙酰水杨酸的缩写而命名。

因而这是一段应当遵守、敬仰和值得缅怀的历史,更是对原创和知识产权的尊重。

更为重要的是,把约定俗成的阿司匹林改为巴米尔还可能会受到外国追究知识产权的诉讼。

把阿司匹林改成巴米尔也会降低这一药物的声誉和销量,直接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

说阿司匹林,消费者会如同相信同仁堂、全聚德、狗不理、泸州老窖一样信赖它、使用它。

由于怀疑巴米尔的价值和价格,人们当然会少用或弃之不用,这对阿司匹林的生产者、经销者和公众来说又是双输。

所以,一药多名,危害不浅。

现在,中国卫生主管部门已经表示要彻底整顿一药多名的现象,而且要求医生今后开处方一律用药品的通用名。

(2012年《百科知识》)1.下列关于“药品‘马甲’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规定,厂家可以自己制定药品的商品名。

这为药品的多名创造了条件。

B.有200多种常用药品具有多种名称,如罗红霉素有40多种名称,单硝酸异山梨酯有21个名称。

他们只是把包装或个别成分加以改变,效果却是一致的。

C.生产商热衷于药品的多名称,是由于他们认为这样普通民众认不出来,就可以明目张胆地提价,获得高额利润。

D.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开始了对“药品‘马甲’多”现象的整顿,要求医生开处方一律使用药品的通用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给药品换上不同的“马甲”,是对其发明史的背叛,更是对其发明者的轻视。

B.更换了“马甲”的一些药品,可能会受到外国追究知识产权的诉讼。

C.药品改换了名称带来的危害有:不仅降低这一药物的声誉和销量,还给其生产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D.药品“马甲”多,使普通民众不仅要为买药付出高额的费用,而且会因多吃药、吃错药,使患者雪上加霜。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由于同仁堂是个老品牌企业,它所生产的阿司匹林一旦改称巴米尔,就会降低人们对同仁堂的信赖程度,进而出现少用或不用该药的可能。

B.药品生产和销售者借用药品名称多种多样的机遇,提高了药价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C.药品作为一种科学发明,对人类产生了无以估价的贡献,药品被换了名称,很可能会勾销该药品的人文价值。

D.中国在药品名称的管理上沿用国际惯例,规定了一种药品通常要有化学名、通用名、商品名三种名称,但是商品名不由国家药典和药品管理部门制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每小题3分,共9分)中医文化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

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没有“中医”这个名词。

此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

每个名称都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

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黄”来自《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岐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

《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橘井”,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

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流行,饮服井水泡橘叶可防治。

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

为纪念其功德,后人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话。

意思是有病而不医治,却常常因为合乎医理而自己痊愈。

这并不是让我们有病扛着不治,而是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

人体常常通过自身调节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病痛往往不药而愈。

这正是中医的奥妙:通过调节人体各项机制,使之达到平衡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

我们现在说的“中医”一词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

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学,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

193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以法律形式将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人们又称之为“汉医”“传统医学”“国医”等。

中医的原理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中和”。

汉代说的“中医”,“中”虽然不是“中和”之意,但“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却深得中医理论的精髓: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平衡,人才不会生病。

如果阴阳失衡,疾病就来了。

中医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就是说身体没有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

为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采用古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秘密。

中医学中的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就是气聚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气散了形体就灭亡了;不光人体,天下万物都是气构成的;正是有了这个气,万物才生生不息,变化不止。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认为,人是由气聚合成的,气分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才能保持健康;人有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脏腑是聚藏气的地方,经脉是疏导气的管道,脏腑的健康情况又通过经脉穴位,乃至发、牙、舌、耳、唇、眉、指甲、皮肤等外表器官表现出来,五脏分别对应五官、五色。

中医专家可以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出现的异常来判断疾病情况,并通过多种手段辨证施治,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它不光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是在中华文明这株万年巨树上结出来的硕果。

尽管传统的中医学观念与源于欧洲现代科学的西医学并不能完全相容,但是我们应当乐观地看到,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两大医学必然会在实践中互相完善,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医文化》,作者:过常宝)4.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名思义,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这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

在西方医学传到中国以前,中国虽然没有“中医”这个说法,但有其他多种称谓。

B.中国流传着许多赞誉中医的动人故事,例如“橘井泉香”歌颂西汉道士苏耽及其母亲的功德,在瘟疫爆发之年他母亲用井水泡橘叶救治了无数患者。

C.有些病痛,患者无需就医自会痊愈,这是因为人体具有自身调节功能,这种自身调节往往可以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这样有些病痛就会不药而愈。

D.我们通常说的“中医”,源于鸦片战争前后,是英国的西医给中国医学起的名称,以区别中西医学;1936年,国民政府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命名。

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和”二字,是对中医原理和精神的简单概括,意思是身体保持中和之气,无阳燥,不阴虚,就会百病全无;反之,阴阳失衡,就会疾病缠身。

B.为了解释生命的秘密,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学以中国古代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C.人是由气聚合而成的,这是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三种学说的共识;阴阳五行学说还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是气的聚藏之地。

D.中医专家之所以能够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是因为经脉穴位以及发、牙、舌、皮肤等外表器官可以反映脏腑的健康情况。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的医学经典,后人称其医学为“岐黄之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书中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

B.中医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但并不主张有病扛着不治。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记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C.中医是中华文明的巨树结出的硕果,它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

它的最终目标不单是治病,更是帮助人类达到至高境界。

D.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尽管两大医学在观念认识上绝不相容,但二者必然会在实践中取长补短,互相完善,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