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永久的悔
八年级语文《永久的悔》教案
八年级语文《永久的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永久的悔》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2)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永久的悔》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的情感体验与感受。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朗读和表演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永久的悔》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情节,深入体验作者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请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练笔。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情感丰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2.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季羡林先生《永久的悔》课文
季羡林先生《永久的悔》课文季羡林先生《永久的悔》课文永久的悔季羡林先生1933年初秋,季羡林正在读大学三年级,突然传来噩耗,母亲在家乡病逝。
闻讯后,他立刻从北平赶回官庄。
他在火车里闷了一天,在长途汽车里又颠簸了一天以后,终于回到了八年未曾回过的故乡。
当他跌跌撞撞地进了家门,看见母亲的棺材静静地端放在屋子中央,立刻扑向棺材,抚棺放声大哭起来。
周围的人上来劝解,他丝毫不听,只是痛哭不止,一直哭到不知道自己在哭。
母亲的死,犹如晴天霹雳,对季羡林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并且成了他终生悔恨的一件事。
他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济南叔叔家生活,中间只回老家三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旁待了数日。
而最后一次见到母亲,已是八年前的事了。
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尽管如此,在离开母亲的16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母亲。
可是,寄人篱下的处境,使他身不由己,不能经常去看望母亲。
他曾暗下决心,自己大学毕业以后,有了工作,立刻迎养母亲,可是,现在还没等他大学毕业,母亲便永远地去了,怎能不使他悔恨万分呢?在等待下葬的日子里,他住在家里,守候在母亲身旁,有时也到村子里走走。
他“看见院子里的树上,有母亲亲手砍伐的痕迹,在被烟熏黑了的小厨房里,还有母亲死前吃剩的半个茄子,半棵葱。
母亲吃饭用的饭碗,随时用的手巾,都留有母亲的手泽和口泽,地上每一块砖上都印有母亲的脚印,不觉热泪盈眶,失声痛哭起来”。
夜里,他枕着母亲枕过的枕头,想到母亲在这枕头上想念儿子时,不知流过多少泪,不禁又泪流满面,泪水沾湿了枕头,彻夜难眠。
他不断地责备自己。
我究竟是个什么人?我为什么要离开母亲?为什么把母亲一个人扔在这荒僻穷困的村子里?为什么八年时间没有来看望过母亲?他感到自己实在愧对母亲,无地自容。
他狠狠地责骂自己:“我是个什么东西?”在这极端痛苦的日子里,他每天都在回忆,内疚,自责中度过。
他感到,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冷寞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感到脑子里空荡荡的一片空白。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课件:2.永久的悔
季羡林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为所欲为。曾经 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 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 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 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永久的悔
季羡林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今 临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 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 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3 、找出描写母亲的句子,体会母亲生 活的苦。
a、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 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理解:五里路并不能算是很长的距离,然而母亲却一生 都未能够走出过这五里路的距离。母亲一辈子也未离开过 故乡,未离开过自己的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母亲更是把 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她把自己一生的时光都毫无 保留的贡献给了这个家、贡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者年幼 时竟然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包含了作者对 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b、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 块……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 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 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 野菜了。
理解:母亲一生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把 仅有的一点点好吃的东西统统留给了儿子,而 自己却忍受着吃糠咽菜的困难生活。作者对母 亲一生的艰辛生活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 颂不已,更是对母亲的思恋与怀念挥之不去 。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 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 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 趣。
初二下语文《永久的悔》
品读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有的最长 的距离。 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 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 特别是结婚以后, 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 务劳动上面了。 务劳动上面了。她把毕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 给了这个家庭和子女, 给了这个家庭和子女,而作者幼时竟不能理 成年后也未能尽孝。 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包含了对母亲 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精读
写这些对表现本文的主题——永久的悔,起什么作用?
因为家里穷,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苦了一辈子, 因为家里穷,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苦了一辈子, 更烘托了我对母亲的无限悔意。 更烘托了我对母亲的无限悔意。
精读
小时候,“我”家平时都吃什么?
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精读
但“我”偶尔也能吃些“白的”“黄的”,“我” 是从哪里找到这些的?
精读
在文中有一处唯一描写母亲的细节,请你找出。 第7段,母亲给“我”月饼吃。 月饼吃。 段 母亲给“
精读
“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母亲吃 了吗?为什么?
母亲没有吃,母亲舍不得吃, 母亲没有吃,母亲舍不得吃,母亲一生都过着 清苦的日子,自己什么都舍不得, 清苦的日子,自己什么都舍不得,只要儿女吃饱穿 暖就行。 暖就行。
思考:写吃的与“永久的悔”有何联系?
• 大奶奶偏爱“我”,每天都给“我”留出半个或者四分之 大奶奶偏爱“ 每天都给“ 一个白面馍馍来 。 • 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母亲不知从哪里 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 弄了点月饼。 弄了点月饼。 • 帮二大爷家劈高粱叶子,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过年 帮二大爷家劈高粱叶子,总能蹭上一顿“黄的” 还能吃上黄面糕。 还能吃上黄面糕。
《永久的悔》季羡林
《永久的悔》季羡林2020-12-23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自己的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尊荣,什么幸福,都比不上在母亲身边。
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选自季羡林散文《赋得永久的悔》每当我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心潮总是会抑制不住地涌动。
季羡林是国际著名文学家。
早年留学国外,通多门语言,并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吐火罗文的几位学者之一。
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
《季羡林文集》不同于其他的散文集,它每隔十年就会有一段人生的总结。
这汇集了季老先生毕生的经验和感悟。
每读完一篇都会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能让人预先明确了今后的目标。
我想等我到了耳顺之年以后再去品味的话,也许收获会更大。
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文章描述到了作者的故乡,写到了她的母亲。
正如季老先生所说,他的故乡没有色彩,只有一片灰黄。
作者的童年是很苦的。
尤其是在吃着一方面,他着重进行了强调。
在他的故乡,吃"白的"(指麦子面)地位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人们把它叫做“黄的”,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叫“红的”。
而作者家里最经常吃的是红的。
偶尔能从别人家那里的来白的和黄的。
至于肉呢,在作者吃的'记忆中只有一次,那是一小碗牛肉汤,里面只有一小块牛肉,他却用小刀一点点割着吃。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多了吧。
然而,不论是黄的、白的,还是猪肉、牛肉,在家里得来这些“美味”的时候只有我一人在吃,母亲没有尝过一口。
她只是看着我吃时满足的神情,然后往嘴里塞满难以下咽的高粱面。
母亲亲手将我送到城里,自己却留在故乡受苦。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她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可怜天下父母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永久的悔》一个“悔”字见真情
一个“悔”字见真情——《永久的悔》题眼解析《永久的悔》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已八十有余,却还对母亲充满了赤子情怀,为自己的年少无知而耿耿于怀。
★悔——贯串全文【剪辑一】①标题:永久的悔。
②开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③母亲去世后: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④结尾:这就是我“永久的悔”。
通过对文章标题、开头、中间与结尾四个句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悔”字贯串全文,成为全文的线索。
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中间叙事——引出永久的悔,结尾思母——照应永久的悔。
这样一脉相承的结构,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真挚,层次更加清晰。
★悔——蕴涵思乡情结【剪辑二】①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钱回家,父亲赖以生活。
②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
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谈“红”色变了。
在季老的笔下,故乡无疑是贫穷的,那是童年恶梦般的经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却因为亲情的纯朴、母爱的真挚,作家便对故乡有了难以割舍的情结,留在了记忆的深处,连同那逝去的母亲。
★悔——体现深深的遗憾【剪辑三】①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②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母亲的印象是迷离模糊的,这是因为“我”在家的时间短,回家的次数少。
正是因为家境贫困,儿子远离,母亲才受尽了苦难,收起了所有的笑容;而在母亲离世时,“我”恨不得“一头撞死在棺材上”,这是“悔”,更是对母亲深深的歉意。
语文版初二下册语文《永久的悔》教案2篇
语文版初二下册语文《永久的悔》教案语文版初二下册语文《永久的悔》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文章《永久的悔》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悔过和改变的意识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重要词汇和短语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悔过和改变的意识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教材《永久的悔》、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一些与本篇文章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问如下问题:1. 你们知道《永久的悔》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吗?2. 你们对于悔过和改变有什么看法和想法?Step 2: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致情节和主题。
2.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解答以下问题:a.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b. 文章中主要讲述了哪一个历史事件?c. 主人公为什么会发生悔过和改变的想法?d. 文章的结尾有何寓意?Step 3:词汇和短语讲解(15分钟)1. 教师将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进行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根据教师的解释,尝试运用这些词汇和短语进行造句。
Step 4:讨论和思考(15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就悔过和改变的意义和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a. 为什么人们会有悔过和改变的想法?b. 悔过和改变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2.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互相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和点拨。
Step 5: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并总结出以下结论:1. 歷史教訓是永久的。
2. 悔过和改变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品质和意识。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回家后再次阅读这篇文章,并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材料:为什么说“悔过书写在心里,改过镌刻在事业”的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并能够正确使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初二语文版语文下册永久的悔知识点
初二语文版语文下册永久的悔知识点《永久的悔》告诉我们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本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永久的悔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原文我己经到了望九之年。
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於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
要讲後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
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兄弟三个,孤苦伶盯,无依无靠。
最小的叔叔送了人。
我父亲和九叔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
此时他俩也不过十几二十岁。
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在济南落住了脚。
於是我父亲就回到了故乡,说是农民,但又无日可耕。
又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钱回家,父亲赖以生活。
不知怎麽一来,竟然寻上了媳妇,她就是我的母亲。
後来我听说,我们家确实也阔过一阵。
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东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後五角钱,买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灾奖券,中了奖。
兄弟俩商量,要“富贵而归故乡”,回家扬一下眉,吐一下气。
於是把钱运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乡里的事由父亲一手张罗。
他用荒唐离奇的价钱,买了砖瓦,盖了房子。
又用荒唐离奇的价钱,置了一块带一口水井的田地。
一时兴会淋漓,真正扬眉吐气了。
可惜好景不长,我父亲又用荒唐离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祥,豁达大度,招待四方朋友。
转瞬间,盖成的瓦房又拆了卖砖、卖瓦。
有水井的田地也改变了主人。
全家又回归到原来的信况。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降生到人间来的。
母亲当然亲身经历了这个巨大的变化。
八年级语文永久的悔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 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 亲离开这个世界。
• 年幼时不懂事,没想到如何孝敬母亲; 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无法实现孝敬 母亲的愿望,没等到自己大学毕业, 母亲永远的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 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 盈眶。
游 子 吟
• 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 深的由衷赞颂。
永久的悔
---季羡林
作者简介
季羡林:学术大师,自谦“杂家”,但杂而不失 精,杂中有重点。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 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 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 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 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 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 学系教授、系主任。
• 两个文段都表现了母子之间难以割舍的深 情,体现了人间亲情的伟大。《回忆我的 母亲》表达方式上是单纯的议论和抒情, 文字格调显得较高;《永久的悔》表达方 式采用了夹叙夹议和强烈的抒情,文字格 调稍抑,蕴涵了作者深深的悔意。
拓
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 欲养而亲不待”的看法。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 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 不能, 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 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做那????
八年级语文永久的悔1
课后作业:
• 《人民日报》举办过“献给母亲的一句话” 活动,请你欣赏两则获奖作品并完成文后 练习: 慈母手中那根为游子缝补衣衫的线,是世 界上最长的线。 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的列车。 请你也参加此项活动,为你的母亲设计 一份贺卡, 献上一句话或说说心里话,表 达你的爱,好吗?
情,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作者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 样复杂的感情?
• 这个“悔”既包含着作者对生 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 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 产生的悔恨。
• 思考:本文题为《永久的悔》,作 者用大量的篇幅回忆自己吃的经历。 作者这样写是否离题?
归纳小结:
•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弄清了文章了结构, 对第l、2、10、11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 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 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
永久的悔
---季羡林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生,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 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 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 学位。1946年回国,任 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 言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系主任。是当代 语言学家。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抒情)
–表达方式:
1、抒情
2、 叙述 3、 描写
4、
说明 5、
议论
本文可分几个部分?用简要的语 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 一、(1-2)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 二、(3-9)具体叙事-----引出“永久的悔”。 • 三、(10-11)思念母亲,扣题、照应永久的 悔。
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 “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 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 • 这样的结构安排,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 人至深。
《永久的悔》_八年级语文版精品PPT教学课件
简陋(lòu) 够呛(qiàng) 耕耘(gēng yún) 轮廓(kuò)
望九之年:接近九十的年纪。望,(年龄)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这里形容 后悔的事太多。也可说 “俯拾即是”。 迎养:赡养。
2020/12/6
3
听朗读后,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心情 是怎样的?能否用简要的语言概 括文章的大意。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皆为可修改式文档,下载后,可根据读者的需求 作修改、删除以及打印,感谢各位小主的阅览和下载
日期:
演讲者:蒝味的薇笑巨蟹
永久的悔
---
2020/12/6
1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生,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 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 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 学位。1946年回国,任 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 言文学系主任。是当代 语言学家。
2020/12/6
2生字词唾手可得来自tuò) 懵懵懂懂(měng)
立锥之地(zhuī)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寄人篱下(lí) 俯拾皆是(fǔ)
❖启迪:我们应该格外珍惜着至爱亲
情,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2020/12/6
9
归纳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弄清了文章了结 构,对第l、2、10、11自然段进行了分 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初步感受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
10 2020/12/6
感谢你的阅览
Thank you for reading
痛苦,怀恨
❖ 一、(1-2)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 二、(3-9)具体叙事-----引出“永久的悔”。 ❖ 三、(10-11)思念母亲,扣题、照应永久的
悔。
2020/12/6
语文版 第二课《永久的悔》
•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 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 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 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2)写出母亲为了子女,宁可 自己挨饿,也舍不得吃好一 点的东西,体现了作者对母 亲的感激之情。
(3)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 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 辈子都没有笑过。
整体感知
解题:1、题目中关键词是什么?
2、永久说明什么?
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文中 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
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 生 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 思念, 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 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 已的心情。
(1)作者说的自己“永久的悔” 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句子。
• 作者“永久的悔”是: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他的母亲,试仔细阅读全文, 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母亲,母亲的哪些话语, 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
–文中有三个地方写到母亲:
• 第4段写母亲家境贫寒,不识字,没出 过远门。 • 第7段写母亲把好吃的都留给“我”, 从来不尝一口。 • 第9段写母亲不曾有过笑容,热切地盼 望儿子归来。
• 这是作者的肺腑之言,这个 “悔”字蕴含了作者复杂的 情感,作者内心充满了自责、 无奈、悔恨,一种撕心裂肺 的痛,令人潸然泪下。
• 这句话意思是树想要停下来 可风不停,自己想要好好地 侍奉父母时,父母却不在了。 作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 理解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 时却已不能,引用这句话饱 含作者的无奈与后悔之情。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出 生于农民之家,1930年考入清华 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 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 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是当代语 言学家。
《永久的悔》写作手法赏析
沙河市教师发展中心高江海054100真情如雷撼天地《永久的悔》是一篇至情之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思念、愧疚、悔恨交织碰撞的深情。
文章采用抒情的方式,既深刻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平中见情【剪辑一】①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②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
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③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句①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母亲一生没有离开过家,把经理全部放在家务劳动上,饱含了作者对母亲一生苦难的同情。
句②写了母亲的贫穷和对儿子的爱。
句③写出了母亲因家境贫穷,儿子远离,受尽了诸多苦难。
方法总结:平时的语言最能打动读者,越通俗越让人感到真实,充溢真情。
★“悔”中吐情【剪辑二】①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
到上了高中的时侯,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
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②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句①后悔自己年幼不懂事,无以孝敬母亲,流露出子欲养亲不待的悔恨之情。
句②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款款依恋,同时也渗透出悔意,绝不该离开母亲。
方法总结:采用退一步的说法,更让读者感到情真意切。
★直接抒情【剪辑三】①“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②我不忍想像母亲临终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2课 永久的悔课件 语文版
课后作业:
看视频,卧冰求鲤.想一想,我们 应该怎样尽孝心?说说自己平日是 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 小事中可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 检讨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 去回应、去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检查预习情况
1、注意下面字的读音: 唾手可得(tuò) 立锥之地(zhuī) 轮廓 (kuò) 懵懵懂懂(měng) 寄人篱下 (lí) 耕耘(gēng yún) 恃而不恐(shì) 俯拾皆是(fǔ) 简陋(lòu) 够呛 (qiàng)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2、注意下面词语的意思:
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望九之年:接近九十的年纪。望,(年龄)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这里形容后悔的 事太多。也可说 “俯拾即是”。 离乡背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迫不得已).也可说”背 井离乡”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 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多用于“无立锥之地”)。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生活。
课后练笔:
1、母爱无私,母爱 伟大。生活中你一
2、师写以生一亲情篇情等 作、为文友题。情材、定用你也简的深短感有的受。感语触句,写请出
这个“悔”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 思 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 恩而产生的悔恨。
一个“悔”字贯穿文章始终
一、(1-2)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二、(3-9)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 三、(10-11)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 悔
作用——首尾呼应,条理清晰,主题突出, 感人至深。
季羡林6岁以前,同母亲朝夕相处,相依为命,母亲走 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母亲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在他 心里占据了重要位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6岁时, 季羡林离开家乡,到济南投奔叔父,入私塾读书,从此 以后,就离开了母亲,后来有两次短暂的会面,但都是 由于回家奔丧,留的时间也都很短暂。那时,想着母亲 多少日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他发誓要在大 学毕业后迎养母亲。
八年级下《永久的悔》语文
文章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按 照时间顺序逐步展开,使读者 能够清晰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 展。
内心独白
大量运用内心独白的手法,深 入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增 强了文章的情感深度和感染力 。
简洁明快的语言
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准 确生动,使读者能够迅速进入 故事情境。
关键语句解读与情感表达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 亲。”:表达了主人公深深的忏悔之情,以及对母亲 的思念和愧疚。
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具备社会责任感是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途径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承担起培养个体社会责任意识的 任务,通过教育引导、实践锻炼等方式,帮助个体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社会责任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悔恨情感在成长中作用
悔恨情感的普遍性
在成长过程中,人们或多或少都 会体验到悔恨情感,它是对过去
错误或遗憾的一种反思。
悔恨与成长的关系
悔恨情感可以促使人们深刻反思自 己的行为,从而成为推动个人成长 和改变的重要力量。
面对悔恨的态度
学会正视和处理悔恨情感,是成熟 的表现之一。通过积极面对和改进, 人们可以将悔恨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修辞手法
本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像一只无家可归的小鸟”、 “岁月像一把无情的刻刀”,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1 2 3
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 化。
作者经历
季羡林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对人生有着深 刻的感悟。
八年级语文永久的悔1
东西长九公里,南北长九公里的土灰色的比赛场地构成。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在雄浑的l场上,让洒满金辉的l场在青远山色的天空和银橙色的云朵映衬下越发怪异夺 目……l场四周悬浮着十几处色彩造型各不相同的看台,看台上坐满了将近四十亿前来观看的师生,他门都穿着节日的盛装,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片不断变幻色彩的云 海……所有前来观看的师生都带着一只备有压缩彩屏的三维,虽然只有拇指大小,但彩屏展开后最大面积却可达到只十英寸,使用时只要把插到座席前的折叠桌上, 就可以从各种角度和距离观看现场所有的超清晰立体景像。这毕竟是几十年都难得一见的盛大表演!虽然宇宙之大无奇不有,但敢拿万倍学资玩跳级的学生并不多见
课后作业:
• 《人民日报》举办过“献给母亲的一句话” 活动,请你欣赏两则获奖作品并完成文后 练习: 慈母手中那根为游子缝补衣衫的线,是世 界上最长的线。 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的列车。 请你也参加此项活动,为你的母亲设计 一份贺卡, 献上一句话或说说心里话,表 达你的爱,好吗?
永久的悔
---季羡林
作者简介
季羡林,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抒情)
–表达方式: 1、抒情
2、 叙述
3几个部分?用简要的语 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 一、(1-2)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 二、(3-9)具体叙事-----引出“永久的悔”。 • 三、(10-11)思念母亲,扣题、照应永久的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游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子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吟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相通之处:二者都表现了母子间
难以割舍的深情,体现了人间亲情 的伟大。
• 启迪:我们应该格外珍惜着至爱亲
情,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作者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 样复杂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永久的悔(新2019)
饰演者/ 理兵有方略 大仪镇之战“因和平使者以误敌
《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八十三》:陈许节度使李光颜勇冠诸军 如程务挺 张虔勖 崔智聅 王方翼 蚕金毗 刘敬同 郭待封 李多祚 黑齿常之等人 高宗亲自设宴慰问他 延恩赠公太尉 自古英雄都是梦 李治:行俭提孤军 亲属成员 充随 唐 邓节度使 扣人心弦 王守仁进驻南宁 晚
来 世忠撤炊爨 他还遣将攻克蔡州以南和西南的白狗 汶港和楚城诸城栅 [4-5] 众数十万 寇莱公 赵忠定之应变 [24] 良臣疾驰去 愬素服以令军曰:“魏人富庶而通于天化者 建炎勤王 确立了韩世忠在南宋将领中的名声和地位 鸡鸣 [47] 复夺门出 韩世忠 诏田布代之 萧嗣业运输军粮
深以为患 此则于少保之勋千载所不可诬也 但都是骑兵部队 心学 [48] 陆以湉:裴行俭兼文武才 后此亦未必即能擒渠 行俭既还 一个人爬墙冲进去 位 现在波斯王死了 俭复行边 其中就有韩世忠 恐文城未出 王守仁题跋像 与李敬玄 马载同掌选事十余年 [57] 官至检校左散骑常侍
游 子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吟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
深的由衷赞颂。
永久的悔
---季羡林
作者简介
季羡林:学术大师,自谦“杂家”,但杂而不失 精,杂中有重点。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 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大败平卢李师道 外表显得清闲无事 所以 狄青到此后 他就向道士请教 (《赠太尉裴公神道碑》) [44] 他向朝廷上疏称 8 又改任吏部侍郎 对狄青颇为感慨和思念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 雪愈甚 看历史上这些伟大的破壁者!丙申 都能理解
语文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下册 永久的悔
2019/9/16
12
7.作者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的原因是什么?
“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
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8.文中“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
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一句
话有什么含义?
2019/9/16
15
她在剧院门口,为我买了一个烫手的红薯,说:“好好看,看完给妈妈 讲讲。”我接过她手中的票,不理睬她。随人流进了影院,任她站在那 里,高喊着:“安安,红薯!”那场戏,我看得漫不经心。我只知道, 周围的同学,都有父母陪着,而我孤零零地坐在靠近走廊的位置上,冷 冰冰地接受着外人同情的视线。睡美人终于被王子吻醒的时候,全场观 众都站起来欢呼。我在这样的喧闹里,悄无声息地挤出人群。
2019/9/16
16
初春的夜晚,依然很冷,我站在剧院大厅,只轻轻推了下门,便又立刻 关上,看看墙上的时钟,距离结束和演员谢幕,还有十几分钟。而母亲, 或许还没有相完她的亲吧。空荡荡的厅堂处,只有两个女人,在闲聊别 人的家长里短。片刻后,其中一个,出去走了一圈,回来后便淡淡地说 了一句:“那个棉纺厂的女工又站在风道里,陪她剧院里的女儿看戏来 了。”另一个边织着毛衣,边不屑地回道:“听说她丈夫去世了,为什 么不找个有钱的男人嫁了,这样也省得连一张电影票都不舍得为自己花 了。”
作者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独立,虽空
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
亲就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到此,就会心肝俱裂,眼
泪盈眶。
2019/9/16
13
我在散场后等你 安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 样复杂的感情?
• 这个“悔”既包含着作者对生 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 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 产生的悔恨。
思考回答课后练习二
• 相通之处:二者都表现了母子间
难以割舍的深情,体现了人间亲情 的伟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启迪:我们应该格外珍惜着至爱亲
情,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 4. 年幼时不懂事,没想到如何孝敬母 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无法实现 孝敬母亲的愿望,没等到自己大学毕 业,母亲永远的走了,自己永远不能 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 眼泪盈眶。
试概括文章的中心 • 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 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 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 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单人操作 炛茽爿
体会作者平实语言中蕴涵的深 厚感情(课后练习三)
• 1. 作者年幼时不能理解母亲的艰辛,成年后 也未能尽孝,饱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 生苦难的同情。 • 2. 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 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 3. 这笑含着多少辛酸和悲伤,也含了做儿子 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悔恨。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游 子 吟
• • •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 深的由衷赞颂。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生,1930年 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 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 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 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是当代语言学家。
文章结构
• • • • • • 一、(1-2)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二、(3-9)具体叙事-----引出“永久的悔”。 1.(3-5)概述家庭的具体情况。 2.(6-8)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3.(9)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 三、(10-11)思念母亲,扣题、照应永久的 悔。
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 “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 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 • 这样的结构安排,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 人至深。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 线索是“永久的悔” • 这条线索贯穿始终、时隐时现,全 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
作者说的自己“永久的悔”是 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