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七章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年级八年级下册[来源:学+科+网]科目地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授课类型新课课标依据●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来源:学科网ZXXK]知识与[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技能[来源:学.科.网]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
om]3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来源:学科网ZXXK]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学会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学生初步具有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二、江海交汇之地(板书)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板书:(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气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7.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具体的区域,其特点和优势可能学生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认识和了解这一地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能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优势和不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区域特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和不足。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农业、工业案例,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农业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相关的农业、工业案例资料。
3.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呈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地区的基本情况。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23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卤汀河对港口村发展影响的相关材料,搜集上海城市发展的资料,搜集泰州“水乡”文化特色的例子。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闻材料摘选:日前,2014中国城市群排名和2014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别出炉,引发人们的关注。
在国内,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而在世界六大城市群中,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榜。
教师:同学们,在这则新闻材料中,最值得关注的城市群是哪一个?学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能够位居2014年中国城市群首位和入选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呢?这与我们泰州的发展有关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领略它的与众不同!4设计意图:通过时事新闻材料,让学生学习与生活有关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课堂氛围。
讲授新课一、优势篇──江海交汇之地教师: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图”,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2.在图中找出泰州、姜堰的位置,并描述与长江三角洲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各月降水量较成都市均匀,影响因素为海陆因素。
3.气候湿热,所以饮食比较清甜(二)地形特征:1.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形图,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主体为长江以南的太湖平原。
零星散布着一些小山丘。
2.结合气候,得出适合西湖龙井的种植环境。
(三)河湖特征:1.在地图上找出长江、钱塘江、太湖,并圈注。
2.展示其他河湖位置。
3.引导学生得出: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水源充足。
所以这里河产丰富。
4.河湖联系:观察地图得出: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
5.水文特征:结合地形和气候特征,得出这里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有利于水运。
(四)土壤特征由于这里是冲积三角洲平原,农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小结:三、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一)渔业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1.展示淡水渔业2.展示桑基鱼塘(二)种植业1.粮食作物:水稻2.经济作物:油菜,茶叶,桑蚕(三)活动探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探究河流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补充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根据图文资料认识河流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3.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利与弊。
利——为成都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弊——水量大的时候岷江会泛滥成灾,对成都的农业造成损失。
4.说说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讨论:长江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上游: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水能和灌溉方面;下游: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灌溉、航运、养殖等方面。
小结:四、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学生观察图“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和产业,引导学生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在课堂讨论中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3.通过教材活动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认识到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课本P51—52活动题
G
I
得出河流整体及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利和弊
8
分
钟
下载
课堂小结
能力展示
文字
本节课知识脉络
J
J
巩固复习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形成体系
2分钟
自制
课堂练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知识与能力
文字&图片
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的练习
K
J
会灵活运用本节课知识点
6分钟
自制
课后拓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字
对本节课知识点的迁移运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学教室。
2.资源准备:教学所用的PPT课件、课本。
六、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来源
导
入
激发
兴趣
图
片
展示能体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
B
E
能看出所展示的图片是该区域
1分钟
自制
学习目标
明白重难点知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科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前半部分的重点知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通过自学完成,对于自学后仍然有困难的问题再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去解决,讨论后仍无法掌握的知识,教师再进行相应的讲解。对于本节课的难点知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鼓励小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独到的见解,再请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补充,教师再对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讲解和补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第七章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江南水乡人间天堂/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新课教学】一、位置与范围【探究一】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面阐述,旨在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对其认识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4.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5)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撰写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研究报告、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重点题型整理
1. 判断题:判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等地。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本节课主要内容有:
1. 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其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2.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等地理特征。
3. 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情况,包括水稻种植、渔业等。
4. 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特点,如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5. 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与交通: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交通状况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6. 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挑战与战略:掌握长江三角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约束等,并了解其可持续发展战略。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原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七章 南方地区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_26
15
10
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2
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位
2、著名古城3、分布特点
4、中心:上海
四、水乡的文化特色和旅游
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
3、分布特点:沿京杭运河、沿江、沿海、沿铁路线分布
4、中心:上海
导课:回忆描述南方地区的诗句,引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激发学生兴趣
1鱼米之乡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和主要农作物?
2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探究学习一:
指导学生分别找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数量。
讲授分析城市群的地位
展示上海的图片、或课件视频,给学生作相关的介绍
练习布置作业
分析上海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的形成条件?
读图教材56页7.22《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的分布》图
分析讨论:
1.学生讲解旅游景点
苏州古典园林、杭州西湖等
2、找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特色?
水乡: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
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
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
(学生讲解)
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检测
学习主题二:
基础知识:核心城市—上海
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分析上海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的形成条件?
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的分布。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利用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图片录像,加强学生的感性理解。协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
4、讨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完成55页活动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南方地区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1课时教案播放图片:上海东方明珠塔、杭州西湖、苏州园林、钱塘江大潮等特色景观,提出问题:你认识这些美景吗?它们都是位于我国哪个地区?你认识繁体字苏吗?你能分解它的结构吗?引入:“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的学习历史上不仅沟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经济联系,而且促进了扬州、苏州、杭州等沿岸城市的发展。
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京杭运河段运输依然繁忙。
5.出示图片:稻米种植、长江三角洲的渔业养殖等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该地区的农业发展——鱼米之乡总结:给学生建立自然环境影响物产的意识。
2.图示分解——动画展示3.归纳总结:(师生共同总结)长江优越的地理位置体现在……(1)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2)依托长江发达的水运,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
(3)我国南北沿海航运的中枢,可通过远洋航线联系世界各地的主要港口。
(4)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和破坏。
4.思考讨论2(1)结合图片和下面文字,试着分析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击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提出问题: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2)拓展:出示都江堰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都江堰在治理成都平原水患过程中的作用。
5.对比分析:合作探究:长江上游和下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7.2.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第二节《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2.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4.了解长江三角洲水乡文化特色和旅游业的发展。
(二)综合思维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学会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学生初步具有对比分析能力。
(三)地理实践目标1.通过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通过举例分析长江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四)人地观念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二、重点和难点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河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中南方地区中的一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热点,是南方地区的代表性区域。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该地区物产丰富,加之近现代以来,随着地处“江海教会之地”便利运输条件的发挥,这里经济飞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湖熟天下足”联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
问题引领: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湖熟天下足”;你知道其中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哪些城市吗?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和承转: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杭州、苏州、湖州,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物产丰富,城市密集。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七章 南方地区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_3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4.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北连京津唐地区,南连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为三部分,包括“江海交汇之地”、“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条件以及旅游资源因素。
这些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下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推理能力,学生经过学习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内容,为本节的学习的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六、教学策略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等特点。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鱼米之乡美誉,认识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模式,培养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具体特点和内涵,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等特点;学会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区域发展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等特点。
2.难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上海市为例,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原因。
4.归纳法: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成果,提炼出关键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上海市案例分析资料、相关视频资料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板书设计:长江三角洲地区特点、经济发展引擎原因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7.2节《“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对我国重要经济区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仍需进一步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陌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农业和工业发展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课件,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讨论。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3.教学设备:确保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业
1.独特的水乡风情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回顾你的所见、所闻,哪些是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文化有关的?快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承转】水是生命之源。仅从“水乡”、“鱼米之乡”的称号就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水”,指的是什么呢?对,就是长江。那么,长江对该区域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二、河流与区域发展
【探究一】结合学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说说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引导提示)
材料二:都江堰灌区示意图、都江堰示意图(如下)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学生独立完成、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答案:1.利:冲积平原、提供灌溉、水产养殖、水运交通等;弊:洪涝灾害等。
2.有效分流岷江水量,保障灌溉,避免水患。
【探究三】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沿长江干流地形剖面图”,分析长江上游和下游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宝坻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口东镇口东中学电子备课八年级下册地理学科:
教学课题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小结:
利:塑造肥沃的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路交通、发展水产养殖等。
弊:洪涝灾害、水体污染等等。
(转)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能够认识到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了吗?下面就来试一试吧。
【探究二】读下列两则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转)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探究二】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1.认识区域发展与“同城效应”。
读“上海与杭州‘同城效应’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说说你对“同城效应”的理解。
(2)据图分析,产生“同城效应”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优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再加上发达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师生课堂总结,完成板书】
【板书】
教学反思:
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探究一】认识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特点。
1.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如上),找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功能城市及核心城市上海。
2.自学教材第52-53页的三个自然段。
3.谈谈自己的感想。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1)与传统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
(2)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随时引导提示)
小结: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创业的机会更多、选择就业的空间更广阔,走出家门到其它城市创业就成为了可能,而发达的交通运输使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了现实。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
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江南水乡人间天堂/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
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
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学生各抒己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总结。
【总结】河流给人类的区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不同的河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在利用河流发展经济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
【承转】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红楼梦》里有两句话,“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指的就是这个地区。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又如何呢?
1.比较长江上下游地区的地形地势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小结:长江上游多流经高原、山地、盆地,落差大,水流急,宜于发展水电开发、林牧业、旅游业等;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江阔流稳,宜于发展航运、水产、种植业等。
【启发总结】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学习,你对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有哪些认识?
【新课教学】
一、位置与范围
【探究一】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如风景名胜、神话故事、历史名人、地方戏曲、特产小吃等)
(转)“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用这句诗来形容长江三角洲的旅游业是否合适?为什么?
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发达的交通、完善的服务设施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师:谁来总结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先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再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使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流日益频繁。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即所谓“同城效应”。
2.阅读资料,认识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资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下表列出了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时间。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
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内用石块砌成一个分水的工程,叫都江鱼嘴。鱼嘴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开凿山岩筑成离堆。离堆夹在内外江之间,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