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鱼我所欲也》学生稿 第二课时
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 (人教版 )下册 课型 新授 主备人:吕中永 审核: 年级主任 使用时间: 2014年11月 11日 编号:01励志名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19《鱼我所欲也》姓名 班级 小组 评价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3、 结合孟子生平经历,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1、 熟读成诵2、重点词句翻译情况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自学指导一:把握中心论点 理清论证过程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逐段分析)?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自学指导二:探究文章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1、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2、 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四、分析形象,感受魅力自学指导三:结合孟子生平经历,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五、拓展提升,感悟启发你从孟子有关人生的论述中获得什么感悟?六、回扣目标,课堂小结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七、达标检测,及时反馈《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达标测试题(14)分姓名 小组 得分 ____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4分)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非独: 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 2. 下面选项中加粗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故不为苟得也 苟富贵,勿相忘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患有所不避也 C. 非独贤者又是心也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 故不为苟得也 故自号曰醉翁也3. 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战于长勺 B. 苛政猛于虎也 C. 万钟于我何加焉 D. 余将告于莅事者4. 翻译下面句子。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检查上一节课背诵情况,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背诵,感受本文的语言美。
【新课讲授】问题探究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水到渠成。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明确: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文章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
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
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明确:“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4.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明确:①用类比论证提出论点。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
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
19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
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
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 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3.孟子强调“义”的重要,墨子也说“万事莫贵于义”。 您认
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义”是指正义,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 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 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要。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 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4.【选做题】“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世人几千年。今天,我们的 人生亦不乏选择。模仿下面一段话,发表对“选择”的感言。
选择博爱,我们品味异样精彩的人生;选择回忆,我们度量往
事的厚重;选择诚信,我们畅享生命的真真切切„„
示例:选择坚强,我们感受经历失败后的甘甜;选择关爱,我们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 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 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2.关于本文的论点,有人说是“舍生取义”;有人说是人在任何 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 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示例:从《告子上》全文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 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 “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作者列举失去“本心”的事
请举出事例来论证孟子“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初中语文《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教案
生读①②句。
问:这两句是作者的主张,作者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巧妙地开篇明义,是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又是什么?
明确:比喻。孟子的文章非常的善于运用比喻,这不,文章一开头便用上了。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鱼”和“熊掌”这样形象生动的事物来阐述“生”与“死”、“义”与“不义”这样严肃深奥的道理,不仅浅显易懂,而且有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用在文章开头的比喻我们又通常将之称为“引喻”。
语文学科集体备课主备人:备课内容:19鱼我所欲也
备课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第课时
集体智慧(二次备课)
个性修订、增减
(个人三次备课)
教学目标
1、喻证、例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2、熟读、理解——成诵。
教学重点
1、全文的论证结构;
2、第一段之论证层次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对古今“义”的不同内涵的不同认识、不同理解;
4、观点出来了,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论证观点的呢?
——分析③④⑤⑥句
男生读③④句,女生读⑤⑥句。思考:这四句分别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我们又如何知道的呢?
明确:正面和反面。
“有甚于生”和“有甚于死”中的“有”,表肯定;“莫甚于生”和“莫甚于死”中的“莫”,表否定。
朗读指导:
⑤⑥句反问,朗读时语气上扬,“也”字变调。
教学反思
——分析⑦句
板书设计
19鱼我所欲也
比喻。孟子的文章非常的善于运用比喻,这不,文章一开头便用上了。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鱼”和“熊掌”这样形象生动的事物来阐述“生”与“死”、“义”与“不义”这样严肃深奥的道理,不仅浅显易懂,而且有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用在文章开头的比喻我们又通常将之称为“引喻”。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事实上,有人能不贪生,不避患。虽然这里孟子没有列举具体的事例, 但我们放眼古今,这种人不仅有,而且不在少数。
小结:孟子先从反面假设,再用事实从正面论述,鲜明的 对比,得出结论:所欲有胜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义确实存在,确实有人把义看的比生命还重要。
但为什么我们身边很多人没有这种“义”举呢?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
1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 想内涵。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 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 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
二者不可得兼
熊掌 设喻类比
我所 欲也
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夫子你品行高尚,你能做到舍生取义, 有人会像你一样把义看的比生命还重吗?
孟子先用假设来反问: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人都只是贪生怕死,那么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也就是说为了生存,简直可以不择手段了!
然后马上述说事实引人深思: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仁义礼智”这种品德是天生的,是人人皆
19鱼我所欲也(2课时)
19、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
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设计(二)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设计(三)多媒体显示: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1.“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教学素材准备:
–课文《鱼我所欲也》
–课本、教学课件
–课堂练习题
2.教学工具准备:
–PPT课件投影仪
–黑板、白板笔
–学生课本、练习本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鱼我所欲也》的主旨和故事情节;–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语法;
–提升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思考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理解;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1.利用PPT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出新课《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第2课时)
课堂检测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 ,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 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 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 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 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 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课下作业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明,使抽象的道 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示例:
知足常乐
溪流知道满足,一路上才留下潺潺的欢歌;鸟儿知道满
足,才能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花儿知道满足,才能在阳光
下绽放出多彩的笑脸。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
)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表示比较) 之 为宫室之美(助词,的)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动词,接受 ) 为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动词,做 )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介词,为了 )
(1)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得之/则生
B.呼尔/而与之
C.行道之人/弗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
课堂检测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邻)
B.死亦我所恶(讨厌, 憎恨)
C.所欲有甚于生者(在)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获得)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
九年级语文下册 5.1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
课题
鱼我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也(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重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难点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法及教具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复习所学内容
教学札记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六、结语
背诵这篇课文。
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回顾文章重点的实词
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
结合材料,探讨人的价值取向。
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文章主题: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
将正义放在首位, 摒弃利己的私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背诵这篇课文。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
不为苟得
舍
面
生
论
取
证
所恶 有甚于死者
患有所不辟
义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莫甚于生反所欲 (最喜生)
何不用 (不择手段求生)
面
舍
论
义
证
所恶
莫甚于死 (最恶死)
何不为
取
(不择手段躲祸)
生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对
比
所欲莫甚
论 证
反 面
于生
贪
生
所恶莫甚 怕
于死
死
不为苟得 不避祸患
为义可以舍生
不择手段
求生
有不用
不择手段 有不为 避患
所欲有甚于
生者
舍
生
所恶有甚于 死者
取 义
非独贤者有
人皆有
贤者能勿丧
逻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第二部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 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画线字。 (1)吾始困时( 贫困 ) (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谋划 ) (3)知时有利不利也( 时机) (4)吾尝三战三走(逃跑 )
2.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D )
A.分财利多自与
吾与汝毕力平险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由是则生
因
不用
有甚于生者
舍
果
生
分
取
析
不为
有甚于死者
义
由是避患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第2课时)
E. C.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羞恶之心等善心。
F. D. 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
G.
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 亦 我所恶,
所恶
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5〕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与:给。
〔6〕乞人不屑也
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7〕妻妾之奉
奉:侍奉。
〔8〕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一词多义
〔1〕得: ①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
②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③那么凡可以得生者 〔求得〕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恩、感谢〕
为之。
接受了。
乡:同“向〞,从前。
成语出处探源
1. 舍生取义:为了维护正义而牺牲性命。
2.
源于:“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
3. 2. 嗟来之食: 原指因怜悯人饥饿,而不客气地呼人来吃的食物。后多用来指侮辱性的施舍。
4.
源于:“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为了〕
〔6〕那么: ①弗得那么死
〔就〕
②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 〔却〕
③那么凡可以得生者
〔那么〕
一词多义
〔7〕与: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
②呼尔而与之
〔给〕
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参与、欣赏〕
古今异义
1. 万钟那么不辨礼义而受之。 古:古代一种量器。今: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 课件
再读课文,分析思路
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鱼 二者不可得兼 熊掌 设喻
我 所 欲 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
义
论点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深入浅出 逻辑严密
气势充沛 主题鲜明
道理论证
再 见!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 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
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
了群众的安危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 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
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
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非独贤者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 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 同的选择?
守义不辱 存有本心
见利忘义 失去本心
“是心”直译为这种思想,那么这种思 想到底指的是什么思想?
舍生取义
义
羞恶之心
人虽饥饿,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 第甚至宁死不食。
二 部 以不辨礼义接受万钟为例,指出为物欲 所蔽是丧失了羞耻之心,对自己没有好 分 处。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 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文章开头用“舍鱼而取熊掌”为 喻,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 点。接着论证这个论点: ⑴从正反两面说明为什么要“舍 生”:因为有的东西比生更可贵,有 的东西比死更可恶。
⑵用事实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 “一箪食,一豆羹”虽然关乎生死,但 是如果“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乞人”都会不屑一顾。对“万钟”的 态度又用事实从反面论证了义重于生的 观点 ⑶对比论证的方法。用“乡”与 “今”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 ⑷比喻论证的方法。文章一开始就 用鱼和熊掌的比喻论对生与死的选择。 鱼我所欲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 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 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 义气与本文的“义”完全不同。
6、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 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规范,你认为这 种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还有用吗?为什么?
补救强化练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 “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 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 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 ,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这个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 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 ”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 ”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 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 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 应归入第一段。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 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 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 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 ,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 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 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和论辩力量。
2、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 舍。请仿照文 中第一句话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 舍观答: 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 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3、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取“熊掌‘的用意 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 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 提出“舍生取义”的道理 4、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 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你想到了我国历史上哪个舍生取 义的英雄人物,并用简洁的话改进其事迹。 观点:舍生取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如: 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
九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 解本文的主旨 。
2.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能说出孟 子思想的时代意义.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
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 。
自学指导一: 内容:整篇课文。 方法:默读、质疑、讨论、总结 时间:10分钟。 要求;理解孟子的观点,并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 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论证思路答题方法:首先引用……名言(举 ……事例)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举……事 例(用……做比喻)论证了……(分论点), 接着又用……论证了……(分论点),最后得 出了……的结论或发出……号召或劝勉。
目标二 .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能说出孟子思想的时代意义
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 方法:先自学,再讨论 时间:5分钟 要求:能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出本文的语言 特色。
仍然有用。孟子在几千年前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后世 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今天我们虽处于和平年代,不再是人民 流离失所,国家战事频繁,但还需要这种精神,将其用于社会 主义建设之中,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能被金钱、名利所诱 惑,在必要时要舍小家、顾大家,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作出贡 献。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10分。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 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 ,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 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 ,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 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2论证过程图解
鱼、熊掌 生、欲 正 鱼我所欲也 反 生、义 甚于生 舍生取义 不为苟得
死、恶 欲
恶
甚于死 莫甚于生
莫甚于死
不避祸患 对 比 何不为 论 证 何不用
义 重 于 生
人应保其本心
正
行道之人、乞人
弗受、不屑
反
不辩礼义
受万钟
失本心
3、请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用“鱼”和“熊掌”设喻,提出“舍生取 义”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义” 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 人皆有,闲着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从正反 两方面举例论证,赞扬“舍生取义”,批评“ 见利忘义”。最后得出结论,人要做到“舍生 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 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 为是应该停止的。
要点归纳
迁移应用练
1、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 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 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 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 ”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 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 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 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 ”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 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 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 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目标一 能说出课文的论证思路, 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 要点归纳
2. 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手法,颇富 说服力 。 谈《孟子》散文的 语言特色。 ⑴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⑵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 ,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⑶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 ,《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 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 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当堂训练
参考译文:(二)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以赠廪丘邑,以此作为 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 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 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 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
当堂训练: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有什么益处什么处)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感激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3. 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 么作用?(2分) 4. 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 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自学检测一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 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以 “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 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 “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 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 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