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三联症
药物过敏反应名解
药物过敏反应名解章节一:引言药物过敏反应是指人体对特定药物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一系列不良症状和体征的现象。
药物过敏反应是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是药物使用过程中重要的安全问题。
了解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不同种类的反应类型,对于预防和处理药物过敏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将主要介绍药物过敏反应的定义、发生机制,并详细解析常见的四种药物过敏反应。
章节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当人体接触到药物后,机体免疫系统将药物识别为外来抗原,引发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主要分为两类:即细胞介导型和体液介导型。
细胞介导型过敏反应主要通过T细胞介导,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体液介导型过敏反应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 (IgE) 介导,导致组织和器官的变化。
章节三:常见药物过敏反应的分类及名称解释1. 皮疹和荨麻疹:皮疹和荨麻疹是最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
皮疹是指药物过敏引起的皮肤的局部或全身性变化,可能表现为红斑、痒疹、水疱等。
荨麻疹是指局部或全身性疹子,常伴有瘙痒感,形如蚊虫叮咬的红肿,持续时间较短。
2. 瘙痒和药物相关性皮炎:瘙痒是一种主观的不适感,常伴随着刺痛和刺痒,常见于药物过敏反应中。
药物相关性皮炎是指由于药物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可能表现为红斑、糠疹、水肿等。
3. 重症皮疹和黏膜损伤:重症皮疹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皮肤过敏反应,可能导致全身性的皮疹、水疱、溃疡等。
黏膜损伤是指药物引起的黏膜炎症反应,可能表现为口腔溃疡、咽喉痛等。
4. 荨麻疹和淋巴结肿大:荨麻疹是由于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上的红肿、水疱等;淋巴结肿大是指药物过敏反应引起的淋巴结的肿大和疼痛。
章节四:药物过敏反应的预防和处理药物过敏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对于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预防药物过敏反应主要包括全面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过敏的相关信息,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药物。
处理药物过敏反应时,应根据不同的反应类型进行个体化的处理策略,如停用过敏药物、使用抗过敏药物,必要时进行药物过敏试验。
过敏反应的种类和应对措施
过敏反应的种类和应对措施一、过敏反应的种类及其特点过敏反应是机体对于外界某些物质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
了解这些过敏反应的种类及其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和了解过敏症状,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
1. IgE介导型过敏反应(Type I)IgE介导型过敏反应是最常见也是最经典的过敏反应类型。
当暴露在致敏原上时,机体会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表面上。
再次接触该致敏原时,IgE抗体与致敏原结合而激活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例如组胺和白三烯等。
这些物质会引起变态反应所致的不适感受器官或系统。
2. 细胞性毒霉素T介导型过敏反应(Type II)该类型的过敏反应与IgG或IgM抗体通过结合至宿主细胞表面受体或靶受体而引起。
这些抗体与宿主组织发生反应,导致细胞破坏和补体的激活。
它对药物及输血等有关。
3. 免疫复合介导型过敏反应(Type III)免疫复合介导型过敏反应是由于IgG或IgM抗体与溶解在组织液中的可溶性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被各种原因沉积到小血管壁上所产生。
身体试图清除这些免疫复合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炎性反应。
4. 细胞性介导型过敏反应(Type IV)细胞性介导型过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过敏反应,是由遭遇抗原刺激时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所引起的免疫介导性损伤。
该类别包括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肤过敏、鞋装皮肤红斑等。
了解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及其特点,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更加准确和有效的处理和治疗。
二、不同类型过敏反应的应对措施1. 对于IgE介导型过敏反应,如花粉、灰尘螨、食物等引起的过敏,首先要避免接触或暴露于这些致敏原。
如果发生了过敏反应,可以通过使用抗组胺药物来减轻症状。
如果过敏反应严重,可能需要采取紧急医疗措施,如使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EpiPen)进行紧急治疗。
2. 细胞性毒霉素T介导型过敏反应通常与药物相关。
当症状出现时,停止服用药物,并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三联征诊断详述
三联征诊断详述*导读:三联征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癫痫是一种疾病和综合征,以脑部神经元反复突然过度放电所致的间歇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为特征。
是一种起源与大脑,并反复发作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意识和精神状态不同程度的障碍。
这个定义概括了癫痫症状的复杂性,更概括了癫痫的两个基本特征,即反复性和发作性。
所谓反复性,是指有第一次发作后,间隔一段时间后,肯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至多次发作。
即使是最常见的抽搐,如果只发生一次,也就不具备反复性,是不能诊断为癫痫的。
所谓发作性,是指症状突然出现,也突然中止。
我们也许曾见过有的患者正在行走中或吃饭时突然倒地抽搐,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复正常。
还有一些患有腹型癫痫的儿童在玩得正高兴时突然剧烈腹痛,啼哭不止或倒地不起,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后完全消失又继续玩耍。
不论癫痫的症状多么复杂,都必须具备这两个特征。
这也是诊断癫痫的重要依据。
三联征的鉴别诊断:1、癔症:患者有癔症性格特点,神志不丧失,瞳孔无变化,不出现咬伤、跌伤或大小便失禁,暗示治疗有效,脑电图检查无异常。
2、晕厥:常无先兆,少见咬伤和尿失禁,无明显后遗症,脑电图检查与癫痫发作有明显区别。
3、高热惊厥:以半岁至4岁的小儿多见,伴有高热,仅个别病例发作两次以上,发作后恢复较快,神经系统检查多为正常。
4、偏头痛:偏头痛发病年龄较晚,持续时间较长,脑电图检查无异常,抗癫药物治疗无效,可与头痛性癫痫相鉴别。
5.厥证:表现为卒然倒下,不省人事,亦可自然缓解,醒后如常人,但厥证多伴有四肢逆冷,而一般无肢体抽搐及瞳神散大,亦无脑电图异常改变。
目前,癫痫的治愈率较高,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明显的进步,随着新的抗癫痫药物的使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伤可以完全避免。
由癫痫发作产生的智力低下只是暂时的,把癫痫与智力低下划等号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虽然癫痫发作时有类似精神病的症状,但只是个别现象且为发作性,发作过后就恢复正常,而精神病则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所以,癫痫不是精神病,癫痫患者更不是疯子!癫痫只是一种神经病变。
药物过敏反应(知识资料)
过敏反应定义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功能失调症,是指由于外来的抗原物质与体内特异性抗体结合后由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释放大量过敏介质而造成的一组临床症侯群,主要表现为局部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器官平滑肌收缩以及腺体分泌增强等。
相关机理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过程,将I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1、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过敏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应答,此类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即课本上所说的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其中肥大细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而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的表面相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过敏原的致敏状态。
通常这种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更长,如果长期不接触该过敏原,致敏状态可自行逐渐消失。
2、激发阶段:指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使这种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除了组织胺以外,还可以是前列腺素D、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们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3、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根据反应发生的快馒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
早期相反应主要由组织胺引起,通常在接触过敏原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晚期相反应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过敏原刺激后6~12 h发生反应,可持续数天。
分型:(1)I型过敏反应:也叫做速发型过敏反应,例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休克等。
(2)II型过敏反应:又称为细胞毒性型过敏反应,如溶血性贫血、白血球减少症、急性肾小球肾炎、血小板减少症等。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最新版】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患儿往往有特应性素质[1]。
特应性体质主要是指个人或家属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或)AD史以及IgE显著升高[2]。
AD、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被称为儿童特应性三联征,三联征中AD发病年龄最早,因此在儿童期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成年期。
与成人期AD相比,婴幼儿期AD无论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护理与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为规范我国儿童AD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儿童AD诊疗专家依据国内外AD指南以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针对我国临床诊疗特点制定中国0 ~ 18岁儿童AD的诊疗共识。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11.002《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11):784-789一、流行病学我国AD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2004年,中国10个城市问卷调查显示,1 ~ 7岁儿童AD患病率为3.07%[3]。
2012年上海地区问卷调查显示,3 ~ 6岁城市儿童AD患病率为8.3%[4],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开展中国首个AD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12个城市1 ~ 7岁儿童AD的患病率为12.94%, AD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步下降,从1 ~ 2岁年龄段的19.94%逐步降至6 ~ 7岁年龄段的10.39%,这与其自然病程一致;74.60%为轻度,23.97%为中度,1.44%为重度 [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遗传学机制:AD属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AD 易感性的重要因素[6]。
AD发病有母系遗传倾向:母方患AD,子女出生后3个月发病的概率为25%,2岁内超过50%;父亲有特应性疾病史,子女罹患AD的概率约为22%;父母双方有特应性疾病史,其子女AD患病概率高达79%[7]。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是一种以急性广泛的皮损,伴发热、淋巴结肿大、多脏器受累(肝炎、肾炎、肺炎卜嗜酸粒细胞增多及单核细胞增多等血液学异常为特征的严重全身性药物反应。
皮损初发多为斑丘疹或多形性红斑,更为严重者表现为伴面部水肿的剥脱性皮炎、SJS综合症、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通常潜伏期2-6周(平均3周)。
症状于停用原因药物之后仍持续发展并转为迁延化往往经过I个月以上缓解,典型DIH S临床表现显示双峰性。
致死率大约10 %,主要死于重症肝炎。
一、病因1•药物:大致限于别嘌呤醇、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拉莫三嗦、氨苯飒、柳氮磺胺吡啶、阿巴卡韦(abac avir,非核昔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美西律、米诺环素、替考拉宁和阿米替林。
2•病毒感染:每2-6周出现HHV-6周期性的再激活。
DHS是由药物过敏和HHV-6感染再激活共同导致的疾病。
3. 遗传:DHS的易感性很可能是多基因遗传。
大多数药物的乙酰化是由N-乙酰转移酶2(N AT2来完成,而乙酰化的表型(快、中、慢)与N AT2基因型相关,只有快乙酰化表型能保护机体免遭药物活性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损害。
慢乙酰化基因的表达是DHS的一个危险因子。
另有证据表明,与细胞色素P450亚型等药物代谢酶异构体及P糖蛋白等药物转运体相关的基因一旦发生变异机体对药物代谢产物的解毒力下降,增强患者对药物代谢产物的易感性。
人类白细胞抗原(H LA研究发现多个等位基因DHS的遗传危险因子。
4•原有疾病患有SLE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原有疾病者,发生DI H S的机会增加。
二、发病机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目前认为,DHS是由药物及病毒再激活引发的免疫过敏反应。
存在两个关键阶段:早期存在以B细胞及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G)明显减少为特征的免疫抑制,这种免疫抑制一方面引发H HV-6再激活,另一方面又抑制了药物特异性T细胞活化,因而发病较一般药疹更为迟后。
药物过敏反应的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药物过敏反应的类型及其临床表现药物过敏反应是指个体在接触某种药物后,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可分为四种类型:即I型、II型、III型和IV型过敏反应。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四种类型的药物过敏反应及其临床表现。
I型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类型,也被称为即时型过敏反应。
这种过敏反应通常在药物接触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
常见的I型过敏反应症状包括荨麻疹、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过敏性鼻炎等。
严重的I型过敏反应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骤降、意识丧失等症状,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过敏反应。
II型过敏反应是由于药物与机体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而引起的免疫反应。
这种过敏反应通常在药物接触后的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
临床上常见的II型过敏反应症状包括药物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药物性溶血性贫血表现为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而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表现为皮肤出血点、瘀斑等。
III型过敏反应是由于药物与机体内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而引起的免疫反应。
这种过敏反应通常在药物接触后的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
临床上常见的III型过敏反应症状包括药物热、关节痛、皮疹等。
药物热表现为发热、寒战等,而关节痛则表现为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等。
IV型过敏反应是由于药物与机体细胞内的抗原结合而引起的细胞免疫反应。
这种过敏反应通常在药物接触后的数天至数周内发生。
临床上常见的IV型过敏反应症状包括药物性皮炎、药物性痤疮等。
药物性皮炎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等,而药物性痤疮则表现为面部痤疮样皮疹。
药物过敏反应的类型及其临床表现各有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重叠和相似之处。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药物过敏反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此外,对于存在药物过敏反应风险的患者,在用药前应进行相关的过敏试验,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药物过敏反应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可分为I型、II型、III型和IV型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的分类与诊断方法
药物过敏反应的分类与诊断方法药物过敏反应是指在使用某种药物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过敏症状的现象。
药物过敏反应的分类与诊断方法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选择药物治疗方案,同时也能帮助患者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
本文将对药物过敏反应的分类与诊断方法进行探讨。
一、药物过敏反应的分类药物过敏反应可以分为四类:即I型、II型、III型和IV型过敏反应。
1. I型过敏反应I型过敏反应也被称为即时型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一种药物过敏反应。
在这种反应中,药物与患者体内的特异性IgE抗体结合,导致机体释放过多的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过敏症状。
常见的I型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呼吸道症状、过敏性休克等。
2. II型过敏反应II型过敏反应是由于药物与体内的细胞或组织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
这种过敏反应常见于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等。
3. III型过敏反应III型过敏反应是由于药物与体内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过度的炎症反应。
这种过敏反应常见于药物引起的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 IV型过敏反应IV型过敏反应也被称为迟发型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一种药物过敏反应。
在这种反应中,药物与体内的T细胞结合,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
常见的IV型过敏反应包括药物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热等。
二、药物过敏反应的诊断方法药物过敏反应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1. 病史询问病史询问是诊断药物过敏反应的重要步骤。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过去是否曾经使用过类似药物、是否有过敏病史等。
同时,还需要询问患者目前是否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以及是否有其他潜在的过敏原暴露。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药物过敏反应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包括是否出现荨麻疹、红斑等过敏症状。
同时,还需要检查患者的呼吸道、消化道等器官是否有异常。
医学中三联征
胆道出血三联征:绞痛,黄疸,出血,可以后继发热。
慢性胰腺炎的四联征:腹痛,体重下降,糖尿病,脂肪泻。
Whipple三联征——1、禁食后低血糖;2、BS<2.8mmol/L;3、给予葡萄糖后症状缓解。
肛裂“三联征”存在,即肛裂、肛齿状线上的肥大乳头和肛口的“前哨痔夏洛特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雷诺五联征:五联征:夏洛特三联征+休克、神经中枢系统抑制表现急腹征三联征: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颅内高压: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阿司匹林三联征:哮喘、鼻窦炎、阿司匹林类过敏。
溶血三联征:贫血黄疸脾大血脂异常三联征:血清TG、VLDL浓度升高,HDL浓度下降雷诺综合症三联征:四肢末端苍白、充血、发紫主动脉狭窄三联征:呼吸困难晕厥胸痛肺栓塞三联征:胸痛、咯血、呼吸困难贝克三联征:1心音遥远,心搏动减弱;2、静脉压升高,颈静脉扩张;3、动脉压降低,脉压减小。
右心室梗死后的特异性表现:双肺野清晰、低血压、右心功能衰竭急性闭角青光眼发作后三联征:角膜后色素KP、虹膜阶段萎缩,青光眼斑白塞病三联征:复发性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肺出血、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和血清抗肾小球基膜(GBM)抗体阳性三联征腹主动脉瘤破裂三联征:剧烈腹痛或腰背部疼痛、低血压甚至休克及腹部搏动性肿块急性肝静脉阻塞综合征:腹痛、肝肿大压痛和腹腔积水三联征,慢性患者有肝肿大、体侧支循环形成和腹腔积水三联征。
赖特综合征三联征:关节炎,尿道炎和结膜炎完全大脑中动脉(MCA)综合征三联征: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症状障碍;同向偏盲;偏身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Wernicke脑病(Wernicke’sencephalopathyWE)患者(VITB1缺乏综合征),症状常突然发生,表现为精神和意识障碍,小脑共济失调和眼球运动障碍三联征。
约半数患者可同时伴有多发性神经病。
故亦称之为Wernicke四联征,肝肺综合征三联征:基础肝脏病、肺内血管扩张和动脉血氧合功能障碍肾癌的“三联征:血尿、疼痛和肿块wiskott-Aldrich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湿疹血小板减少和反复感染的三联征吗啡中毒典型表现为昏迷、瞳孔缩小(miosis)或针尖样瞳孔和呼吸抑制(每分钟仅有2~4次呼吸,潮气量无明显变化)“三联征”,痢疾后综合症三联征:临床上以结膜炎、尿道炎和关节炎为特征。
常见过敏性疾病的症状鉴别
常见过敏性疾病的症状鉴别一、引言过敏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免疫反应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机体对一些常见物质或环境因素表现出异常的免疫反应。
由于过敏性疾病种类众多且症状各异,准确识别和鉴别不同类型的过敏性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常见的过敏性皮肤、呼吸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几种过敏性疾病进行介绍,并为读者提供相应的鉴别方法。
二、过敏性皮肤反应1. 长时光暴露后起红斑、水肿及搔抓感:太阳光接触后引起皮肤变化可能是光臆型皮排Ⅲ型表现,尤其在面部、颈部和手臂遭受长时间阳光暴露后出现。
2. 接触某些药物或物质后出现接触性皮毛象反映:如果持续在局部使用某种外用剂(如药膏)或与特定成分有接触(如金属),出现皮肤瘙痒、红斑、皮肤剥落等反应,可能是药物臆型或接触性皮毛象。
3. 易受荨麻疹及丘疹影响:过敏性皮肤反应中,发生于面部和身体多个部位的荨麻疹和丘疹是常见的示例。
这些反应可能伴有明显的瘙痒和轻微的水肿,并可在几小时内消退。
三、呼吸道过敏反应1. 反复打喷嚏及流鼻涕:如果您经常感到打喷嚏、流清鼻涕,而且特别在接触花粉、灰尘或宠物后更加明显,那么您可能正在经历过敏性鼻炎。
血管扩张导致鼻子充血,因此您会感到阻塞。
2. 呼吸困难及咳嗽:如果在与动物共存、被暴露于灰尘和化学刺激物质时感到呼吸困难,伴有持续干咳或带有黄色粘液的咳嗽,有可能患上过敏性哮喘。
过敏原引发的免疫反应会导致气道收缩和粘液分泌增加。
3. 喉咙肿胀、声音嘶哑:喉咙肿胀和声音变得沙哑可能是过敏反应引起的喉部水肿,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这样的症状往往出现在花粉、灰尘螨虫或动物皮屑暴露后。
四、消化系统过敏反应1. 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和腹痛:如果在饮用牛奶或其他乳制品后出现腹泻、腹胀、胃部不适等症状,被怀疑为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因为人体无法有效消化牛奶中的乳糖,从而引发胃肠道反应。
2. 发作性腹部绞痛:特别是在进食某些食物(如海鲜)后突然出现剧烈腹绞痛,并伴有呕吐和腹泻等急性消化道问题,这可能是过敏性食物中毒引起的。
变态反应分型口诀
变态反应分型口诀
记忆口诀:一速二毒三复合四迟发。
过敏反应(变态反应)分为四类,般习惯用罗马数字I一IV来命名。
最常见的是I型和V型。
I型过敏反应,有时也称作速发型过敏反应或特应性过敏反应。
此类反应是指当机体遇到抗原后的数秒钟或数分钟即刻发生的反应,在数小时后可能趋向缓解。
常见的疾病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
Ⅱ型过敏反应,即细胞毒性反应。
当吸附于细胞上的抗原性药物或微生物,或细胞膜本身的抗原成分,与IgG或IgM抗体作用后,结合或不结合补体,使细胞溶解或被K细胞杀伤,或被吞噬细胞吞噬,从而引起机体病变。
常见疾病有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药物性溶血等。
Ⅲ型过敏反应,即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反应。
当抗原进入体内,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大分子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小分子复合物通过肾排泄掉了,而可溶性的中分子复合物却留下来,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吸引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聚集而引起组织损伤。
属于此型的主要病变为血管炎,例如血清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等。
Ⅳ型过敏反应,即迟发型变态反应。
本型过敏反应并非在接触抗原后立刻发生,而是要延迟至24~72h。
致敏T细胞参与是本型反应的关键,它不需抗体参与。
接触性皮炎、结核菌素试验等都属于这
类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的分类
药物过敏反应的分类药物过敏反应的分类引言:药物过敏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后,机体对药物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
它可能出现在任何部位,临床表现多样,有时轻微可自行缓解,但也可能引发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防治药物过敏反应,对其进行分类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类讨论。
一、按病理机制分类1. 与机体免疫系统过敏相关的反应:包括IgE介导的变态反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等。
IgE介导的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物病疹、药物疹性表皮松解等。
2. 与药物与细胞或细胞器结合相关的反应:药物与细胞或细胞器结合,导致自身抗原生成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例如抗癫痫药物导致的药物相关性皮肤病。
3. 非免疫相关的反应:包括药物毒性反应、催化剂作用等。
药物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系统的直接损害,不需要免疫系统参与。
催化剂作用则是指药物作为催化剂催化机体内其他物质产生自身免疫反应。
二、按发生时间分类1. 即刻反应:在药物给药后即刻出现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这种反应一般是由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引起的。
2. 迟发反应:在药物给药后较长时间才出现过敏反应,常伴随着体液中IgG、IgM等免疫球蛋白的增高。
典型的例子是药物病疹,可能出现在药物给药后数天至数周的时间范围内。
三、按临床表现分类1. 皮肤黏膜反应:包括荨麻疹、药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2. 呼吸道反应:如气喘、喉头水肿等。
3. 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4. 血液系统反应:如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
5. 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昏迷等。
四、按严重程度分类1. 轻度过敏反应:如轻微荨麻疹、呼吸困难、恶心等。
2. 中度过敏反应:如中度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喉头水肿等。
3. 重度过敏反应:如药源性休克、呼吸道阻塞、进行性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结论:药物过敏反应是一类常见但又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超敏反应分型记忆口诀
超敏反应分型记忆口诀超敏反应是一类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的统称,它是免疫系统对于普通环境物质(过敏原)产生过度反应,从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的现象。
根据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症状,超敏反应可分为四种类型:I型、II 型、III型和IV型。
为了记忆这四种类型,在这里我为大家创造了一个口诀:一二三四分型记,发病机理要弄清。
Ⅰ型隆起、痒和红,过敏原露头风软绵。
Ⅱ型损伤、溶质陆,体内成分破坏去。
Ⅲ型免疫复合物,坏死菌不稳定。
Ⅳ型细胞介导,参与多战斗。
我会通过这个口诀来详细说明每一种超敏反应的特点和机制,帮助大家全面了解这一主题。
首先是I型超敏反应,这是最常见的过敏反应类型。
在这种反应中,过敏原进入体内后,免疫系统会产生大量IgE抗体。
这些抗体结合在体内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导致这些细胞释放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和白细胞介素,引起局部组织发炎和过敏症状。
我们可以轻松记住这一型反应的特征:隆起、痒和红。
其次是II型超敏反应,它主要通过抗体介导来实现。
当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或异体抗体与靶细胞(如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时,会引发IgG或IgM类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
这种反应会导致细胞被破坏,溶质被清除。
我们可以记住这一型反应的特征:损伤、溶质陆。
接下来是III型超敏反应,这种反应是由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小血管壁和组织中引起的。
当过敏原与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无法被及时清除,会激活补体和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引发组织损伤。
我们可以记住这一型反应的特征:免疫复合物。
最后是IV型超敏反应,也称为细胞介导型反应。
这种反应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即T淋巴细胞对特定抗原的记忆反应。
这种反应发生在第二次或后续的接触中,当记忆型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时,会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引发炎症反应和细胞毒性,导致组织损伤。
我们可以记住这一型反应的特征:细胞介导。
通过这个口诀,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记忆和理解超敏反应的分型。
临床医学体征大全
(1)膀胱刺激征:①尿频②尿急③尿痛(2)腹膜刺激征:①压痛②反跳痛③腹肌紧张(3)脑膜刺激征:①颈强直②凯尔尼格征(kerning征)③布鲁津斯基征(Brudzinski征)(4)溶血三联征:①贫血②黄疸③脾大(5)夏柯三联征:①腹痛②寒战高热③黄疸(6)胆道出血三联征:①绞痛②黄疸③出血(7)阿司匹林三联征:①哮喘②鼻窦炎③阿司匹林类过敏(8)血脂异常三联征:①血清TG ②VLDL浓度升高(9)主动脉狭窄:①呼吸困难②晕厥③胸痛(10)肺栓塞三联征:①胸痛②咯血③呼吸困难(11)贝克三联征:①心音遥远②心搏动减弱(12)肝肺综合征三联征:①基础肝脏病②肺血管扩张③动脉血氧和功能障碍(13)痢疾后综合症三联征:①结膜炎②尿道炎③关节炎(14)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典型三联征:①潮红②出汗③头晕(15)腹主动脉瘤破裂三联征:①剧烈腹痛或腰背部疼痛②低血压或休克③腹部搏动性肿大(16)白塞病三联征:①复发性口腔溃疡②阴部溃疡③眼色素膜炎(17)①急性闭角青光眼发作后三联征:①角膜后色素KP ②虹膜阶段萎缩③青光眼斑(18)肾癌的三联征:①血尿②疼痛③肿块(19)21-三体综合征:①特殊面容②智能低下③体格发育迟缓④伴发畸形(20)法洛四联征:①肺动脉狭窄②心室间隔缺损③主动脉骑跨④右心房肥大(21)雷诺五联征:①腹痛②寒战高热③黄疸④休克⑤精神神经系统症状(22)慢性胰腺炎的四联征:①腹痛②体重下降③糖尿病④脂肪泻(23)肺出血肾炎综合征:①肺出血②急性肾小球肾炎③血清抗肾小球基膜(GBM)抗体阳性(24)Wiskott-Aldrich综合征:①湿疹②血小板减少③反复感染(2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①高血压②蛋白尿③水肿(26)围绝经期综合征:①月经紊乱②雌激素下降相关症状③消化系统的变化(27)肠易激综合征:①腹痛②腹胀③大便习惯改变④大便形状异常(28)库欣综合征:①向心性肥胖②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③负氮平衡引起的临床表现④高血压和低血钾⑤生长发育障碍⑥性腺功能紊乱⑦精神症状⑧易有感染⑨高尿钙⑩眼部表现(29)吗啡中毒典型表现:①昏迷②瞳孔缩小或针尖样瞳孔③呼吸抑制(30)颅内高压:①头痛②呕吐③视神经乳头水肿。
AEDs过敏综合征
AEDs副作用 副作用
A型反应(作用) (药理相关的 型反应(作用) 药理相关的 药理相关的) 型反应
可预测的,剂量依赖的, 可预测的,剂量依赖的,能用药物已知的药理学 特性解释的
B型反应(作用)(特异性,Idiosyncratic) 型反应(作用) 特异性 特异性, 型反应
不可预测的, 不可预测的,病理机制与药物的已知作用机制无 关的发生机制
抗癫痫药皮肤过敏反应aedsa型反应作用药理相关的可预测的剂量依赖的能用药物已知的药理学特性解释的b型反应作用特异性idiosyncratic不可预测的病理机制与药物的已知作用机制无关的发生机制a型反应药理相关的b型反应特异性可能机制已知药理学作用细胞毒或者免疫反应可预测性常可预测大多数不可预测发生频率常见或者相对常见不常见约占所有副反应的610与剂量的关系随剂量或者血浆浓度增加而增加部分可能和剂量或者加量速度有关发生时程治疗开始或者剂量增加之后发生在服药的最初几周严重性罕见致死性从轻度皮疹到致死性处理方式调整剂量停用所用药物预防根据病人的特点以及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合理选择药物在高危人群避免或非常小心的使用一些药物
细胞毒或者免疫反应 大多数不可预测 不常见, 不常见,约占所有副反 应的6~10% 应的 部分可能和剂量或者加 量速度有关 在服药的最初几周 从轻度皮疹到致死性 停用所用药物 在高危人群避免( 在高危人群避免(或非 常小心的使用) 常小心的使用)一些药 物。缓慢加量
随剂量或者血浆浓度增加而 增加 治疗开始或者剂量增加之后 发生 罕见致死性 调整剂量 根据病人的特点以及药物可 能的副作用合理选择药物
A型 型
?
B型 型
A型与 型副作用的比较 型与B型副作用的比较 型与
A型反应 药理相关的 型反应(药理相关的 型反应 药理相关的)
临床常见三联征考试必背
临床常见三联征考试必背1.膀胱刺激征:①尿频;②尿急;③尿痛。
2.腹膜刺激征:①压痛;②反跳痛;③腹肌紧张。
3.脑膜刺激征:①颈强直;②凯尔尼格征(kerning征);③布鲁津斯基征(Brudzinski征)。
4.溶血三联征:①贫血;②黄疸;③脾大。
5.Charcot夏柯三联征:①腹痛;②寒战高热;③黄疸。
6.胆道出血三联征:①绞痛;②黄疸;③出血。
7.阿司匹林三联征:①哮喘;②鼻窦炎;③阿司匹林类过敏。
8.血脂异常三联征:①血清TG升高;②血清VLDL浓度升高;③HDL浓度下降。
9.主动脉瓣狭窄三联征:①呼吸困难;②心绞痛;③晕厥。
10.肺栓塞三联征:①胸痛;②咯血;③呼吸困难。
11.beck三联征:①血清心音遥远,心搏减弱;②静脉压升高;③动脉压降低,脉压减小。
12.肝肺综合征三联征:①基础肝脏病;②肺内血管扩张;③动脉血氧合功能障碍。
13.痢疾后综合症三联征:①结膜炎;②尿道炎;③关节炎。
14.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典型三联征:①潮红;②出汗;③头晕。
15.腹主动脉瘤破裂三联征:①剧烈腹痛或腰背部疼痛;②低血压或休克;③腹部搏动性肿大。
16.白塞病三联征:①复发性口腔溃疡;②阴部溃疡;③眼色素膜炎。
17.急性闭角青光眼发作后三联征:①角膜后色素KP;②虹膜阶段萎缩;③青光眼斑。
18.肾癌的三联征:①血尿;②疼痛;③肿块。
19.21-三体综合征:①特殊面容;②智能低下;③体格发育迟缓,伴畸形。
20.法洛四联症:①肺动脉狭窄;②心室间隔缺损;③主动脉骑跨;④右心室肥大。
21.雷诺五联征:①腹痛;②寒战高热;③黄疸;④休克;⑤精神神经系统症状。
22.慢性胰腺炎的四联征:①腹痛;②体重下降;③脂肪泻。
23.肺出血肾炎综合征:①肺出血;②急性肾小球肾炎;③血清抗肾小球基膜抗体阳性。
24.wiskott-Aldrich综合征(维-奥综合征):①湿疹;②血小板减少;③反复感染。
2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①高血圧;②蛋白尿;③水肿。
药物过敏反应的症状及处理措施
药物过敏反应的症状及处置办法之老阳三干创作二、临床暗示1、皮肤粘膜暗示是最早最常呈现的征状, 包括皮肤潮红、瘙痒、广泛的荨麻疹, 皮肤黏膜、口周及四肢麻感, 血管神经性水肿罕见的眼睑水肿.喷嚏、水样涕、音哑、呼吸困难等.2、气道阻塞症状的暗示, 也是最主要的死因.由于气道水肿, 分泌物增加, 加之喉或支气管痉挛, 呈现喉头阻塞感、胸闷、气急、喘鸣、憋气、紫绀、以致窒息死亡.3、循环衰竭的暗示, 患者先有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脉速而弱, 后发展为肢冷发绀、血压迅速下降(低于10.6/6.6kpa ,80/50mmHg即为休克水平)、脉搏消失、测不到血压, 最终心跳停止4、血清病型反应一般在用药后7~12天内发生, 临床暗示与血清病相似, 可见发热, 荨麻疹, 关节肿痛, 局部浮肿, 淋凑趣肿年夜, 腹痛, 皮肤发痒等.5、各器官或组织的过敏反应(1)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哮喘或促发原有的哮喘发作.(2)消化道过敏反应:腹痛、腹泻、便血等, 可引起过敏性紫癜.(3)皮肤过敏反应:瘙痒, 荨麻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 严重者可引起剥脱性皮炎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可引起全身性损害, 如过敏性休克、血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呼吸系统症状如鼻炎、哮喘、肺泡炎、肺纤维化等;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肝损害如黄疸、胆汁淤滞, 肝坏死等;肾损害如血尿、卵白年、肾功能衰竭等;神经系统损害如头痛、癫痫、脑炎等.小儿药物过敏的症状有几种:1、固定性红斑型:发于嘴周围皮肤,腹股沟处及外生殖器部位也很罕见.皮疹形态特殊,易于识别.特点为鲜红色或紫红色水肿性红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阿斯匹林、APC、复方新诺明等易引起此类药疹.2、红斑性发疹:暗示为全身性,对称性分布年夜量鲜红鸡皮样小疙瘩,或粟粒年夜小的红色斑片,形成似猩红热式麻疹,伴轻度中度发热.此类药疹以青霉素类药物最罕见,如氨苄青霉素,等.3、荨麻疹型:暗示为全身性年夜小不等的风团,扁平高起,形态不规则,陪伴明显的瘙痒,部份患儿有发热乏力,关节痛及腹痛等全身症状.引起小儿等麻疹罕见药物力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及狂犬疫苗等.如果发现药物过敏反应, 首先要停用一切可疑的致病药物, 并要加强排泄, 酌情采纳泻剂、利尿剂, 以增进体内药物的排出.药物治疗(1)轻症病例可以使用1~2种抗组胺药物口服;或静注1克维生素C, 每日1次;或10%葡萄糖酸钙, 或10%硫代硫酸钠10ml 静注, 每日1~2日;或局部外搽含有樟脑或薄荷的炉甘石洗剂, 1日屡次, 以止痒、散热、消炎, 一般一周左右可以痊愈(针对药疹).(2)皮疹较为广泛且陪伴发热的病情稍重的病例应当卧床休息, 可局部外涂上述药物;每日服用强的松20~30mg, 分3~4次口服, 一般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呈现重症多形红斑、年夜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和全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严重病例, 应立即采用下列办法:1.皮质类固醇用药:氢化可的松300~500mg, 维生素C3g, 10%氯化钾20~30ml加入5~10%葡萄糖液1000~2000ml缓慢滴注, 每日1次, 坚持24小时连续滴注, 待体温恢复正常, 皮疹年夜部份消退及血象正常时, 可逐渐递加激素用量, 直至改用相当量的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口服.如皮疹消退, 全身情况进一步好转, 再逐步减少激素口服量, 原则是每次减量为那时日量的1/6~1/10, 每减1次, 需观察3~5日, 随时注意减量中的反跳现象.在处置重症药疹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激素用量或用法不妥, 如开始剂量太小或以后减量太快. 2.抗组胺药物:选用2种同时口服.3.需要时输新鲜血液输血浆:每次200~400ml, 每周2~3次, 一般4~5次即可.4.抗生素:选用适当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但必需慎重, 因严重药疹患者, 常处于高渡过敏状态,不单容易发生药物的交叉过敏, 而且可能呈现多原性敏感, 即对与原来致敏药物在结构上完全无关的药物发生过敏, 引起新的药疹.5.局部治疗:对重症药疹患者皮肤及黏膜损害的局部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 往往成为治疗成败的关键.早期急性阶段, 皮损可用年夜量扑粉或炉甘石洗剂, 以呵护皮肤和消炎、消肿.如有渗液, 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湿敷, 每日更换4~6次, 待干燥后改用0.5%新霉素、3%糖馏油糊剂, 每日1~2次.眼结膜及角膜受累者须及时处置, 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水冲刷, 清除分泌物, 滴氢化可的松眼液, 每3~4小时1次, 每晚擦硼酸或氢化可的松眼膏, 以防角膜剥脱招致失明及结膜粘连.口腔及唇部黏膜损害者常妨碍进食, 可用复方硼砂液含漱, 1日数次, 外搽黏膜溃疡膏或珠黄散、锡类散等.无法进食者可用鼻饲.局部勿抓挠及用热水擦试, 不能使用清洗剂.以免加重症状.6.如伴发心、肺、肝、肾及脑等脏器损害以及造血机能障碍等需及时作相应处置.7.密切注意水与电解质的平衡, 并酌情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肌苷及维生素等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动, 做好记录.(五)饮食护理:服药期间, 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安慰性的食物.防止进食海鲜类食物, 多饮水, 进药物的排泄.小儿用药后一旦呈现过敏反应, 首先应停药, 同时给予脱敏治疗, 如应用苯海拉明、非那根、扑尔敏、葡萄糖酸钙等等.发生全身性。
夏克三联征的名词解释
夏克三联征的名词解释夏克三联征(Charcot's triad),最早由法国神经学家夏尔科(Jean-Martin Charcot)于19世纪末提出,是指梅毒性脊髓炎(neurosyphilis)患者出现的三项典型症状:瘫痪(paralysis)、疼痛(pain)和感知异常(abnormal sensations)。
这个名词解释的提出对于理解和诊断梅毒性脊髓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瘫痪是夏克三联征的首要症状之一。
患者出现下肢瘫痪、拖行步态或无法行走的情况。
这种瘫痪往往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扩展,最终导致四肢都失去了正常的运动功能。
瘫痪的出现是由于梅毒性脊髓炎引起的脊髓损伤,使得神经传导受阻,导致肌肉无法正常收缩和协调运动。
疼痛是夏克三联征的第二个症状。
患者常有剧烈的、阵发性的神经痛,尤其是在夜间。
这种疼痛常常是以臀部或下肢开始的,然后逐渐向上蔓延。
疼痛的强度可能会导致患者无法入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梅毒性脊髓炎引起的疼痛通常是由于神经病变和炎症反应导致的,而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疼痛、控制炎症。
感知异常是夏克三联征的第三个症状。
患者会出现感觉异常,如痛觉过敏、触觉异常、温度感知异常等。
这种感知异常是由于梅毒性脊髓炎引起的神经纤维受损和炎症反应导致的。
这些异常感觉可能会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并给他们带来不适和困扰。
夏克三联征的出现往往表明患者患有梅毒性脊髓炎。
梅毒性脊髓炎是梅毒(syphilis)的一种神经系统并发症,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感染引起。
该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但也可以通过垂直传播、输血或共用注射器等方式传播。
梅毒性脊髓炎是一种严重而罕见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和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
诊断夏克三联征通常需要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并借助某些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梅毒性脊髓炎的诊断,如脑脊液分析、梅毒血清学试验等。
一旦确诊,患者通常需要进行长期抗生素治疗和康复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系:仁济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
过敏三联症常常发生在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它表现为反复咳嗽、喘息、痰多。夜间早上更加明显,同时伴有流涕、打喷嚏、揉鼻子、揉眼睛,晚上睡眠中“睡相不好”,从床的这头可以转到那头。
பைடு நூலகம்
这是与哮喘类似的慢性过敏性疾病,常常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愈后较差,对这种病人必须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包括抗敏 、脱敏、中药的外敷、外洗以及免疫调节剂的穴位注射,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过敏三联症的患儿很容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反复感冒、沙眼、病毒性结膜炎,因此在诊治过程中必须明确这是一种过敏性疾病在各个系统不同的表现,必须整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