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蒿粑香

合集下载

三月三风俗活动有哪些

三月三风俗活动有哪些

三月三风俗活动有哪些相传在古时候,农历三月初三不仅是黄帝的诞辰,也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最为典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三月三风俗活动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三月三风俗活动有哪些1、荠菜煮鸡蛋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鲜香可口、营养丰富的野菜。

《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2、祓禊指去灾病,上古女巫给去晦,唐宋时流行泡温泉,在水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为去灾祝福之意。

3、畔浴/泡温泉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做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4、修禊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

5、互赠香草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

6、郊外游春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

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并以芍药定情。

7、临水饮宴又叫曲水宴。

流觞时,水边设席障,茶具与花,进行宴饮,吟诗作赋。

十分风雅,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

此风在唐尤甚,至宋以后渐无闻。

8、赏桃花农历三月三的桃花最为茂盛,所以踏春之余欣赏桃花之美。

9、放风筝正所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在现代,每年三月三,广西、浙江、福建、海南等地,都会举办一系列形式新、立意高、群众参与度高的活动,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的目光。

从一个传统民族节日到文化旅游节庆,最终转型成为当地的文旅品牌,“三月三”的发展,为民族传统节日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月三吃什么食物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而荠菜的谐音是“聚财”。

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荠菜煮鸡蛋不仅可能祛风湿、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三月三——民族文化

三月三——民族文化

八(7)班 张凯 2013.04.04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传说中的“三月三”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 传说这一天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

各地的道教宫观(如: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

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三月三,话习俗汉族一.吃蒿子粑粑二.荠菜煮鸡蛋PS: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重庆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壮族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布依族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

在这节日期间,布依族人民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三月三节日吃什么

三月三节日吃什么

三月三节日吃什么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三月三节日吃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三月三吃什么1、艾叶糍粑清明节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俗话说,“年年艾叶绿,岁岁馃泛香,当天,艾叶糍粑遍布南宁街头巷尾,得到很多人喜爱和追捧,艾叶糍粑也有清凉香甜,味道鲜美,有消除腻意,增进食欲的作用。

2、蕉叶糍蕉叶糍是壮家民间风味小食,南宁街头巷尾随处可以买到,也是南宁人的家常早餐的选择,磨好的米浆加糖搓匀,用蕉叶包成长条状,放到蒸笼上蒸,蒸好的蕉叶糍有股淡淡的清香味儿,一口就能咬到陷,一般的蕉叶糍有花生馅或者芝麻馅的,也根据各人口味,有咸和甜两种。

3、鸡屎藤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我们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4、蒿子粑三月三吃蒿子粑,与传统习俗有关。

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民间又称为“鬼节”。

传说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朴实憨厚的乡民们认为,必须吃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儿“粑”(粘)住,不为邪恶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

这种美好心愿代代相传,使这种千年旧俗延续至今,演变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风俗。

三月三文案1、三月三,祝你元气满满,幸福满满,生活一切都美满!2、三月三,上巳节,花正娇,你正好!3、三月三,愿所得皆所期,所失亦无碍。

4、三月三的记忆,愿能温暖你。

5、今日祝福三月三,鲜花蜂蝶扮春天!6、三月三,上巳节,风微起,春正长。

7、愿你像春天一样更加自豪,快乐地陪伴你。

8、三月三,一世情缘相伴永远。

12、春日里,愿幸福尽情浏览,好运时刻萦绕身边。

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的习俗有哪些?

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的习俗有哪些?

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的习俗有哪些?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

传说,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

后来被清明节合并了,现在上巳节已经逐渐消失。

现在,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

三月三有什么习俗?吃五色糯米饭每年三月三到来之际,广西的许多地方都有蒸制五色糯米饭迎接节日的习俗,以祈祷五谷丰登,五福临门。

这种糯米饭又称“乌饭”“青精饭”,这一习俗沿袭久远,清代《武缘县图经》载:“三月三日,取枫叶泡汁染饭为黑色,即青精饭也”。

糯米饭的五种色彩,主要是用天然植物浸泡出液,得到不同的色彩,再拌着糯米,合而蒸之得来。

吃蒿子粑粑皖南在上巳节这一天普遍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而在大别山腹地的霍山、舒城、霍邱、金寨地区,还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吃蒿子粑粑可以“巴魂”的传说。

当地人认为“三月三”这一天大小鬼都会出来索人魂魄。

吃“蒿子粑粑”是为了把魂魄牢牢的黏住,不让小鬼摄走。

不仅要吃蒿子粑粑,晚上睡觉的时候要把鞋翻过来,鞋底朝上,这样的话就算魂魄要走,穿不了鞋也是走不了的。

吃荠菜煮鸡蛋每年农历三月三,中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地菜即荠菜,在路边或野地裏随处可见,它不仅是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民间不仅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著“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

可见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

在中药裏,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少数民族节日对我国众多少数民族来说,“三月三”也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比如:壮族三月三歌节,又称“歌圩”,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

这一天,壮乡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煮红蛋,杀鸡,祭祖扫墓;青年男女盛装打扮,赶歌圩。

苗族的三月三叫做“龙花会”,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盛装聚会,唱歌、跳舞,老老少少争看热闹,青年男女挑选自己心仪的对象。

三月三的节日风俗

三月三的节日风俗

三月三的节日风俗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汉族安徽舒城、桐城蒿子粑蒿子粑粑(一)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腊肉、香蒜等(二)制法:1、将新鲜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团,然后用木棍将蒿子的汁水敲打尽;2、将腊肉切成小方块,先放在锅里炒,腊肉出油时,将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进锅里拌匀,添适量凉水焖一会盛起;3、将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状,要薄厚均匀,做好后放入锅内加盖,小火炕,约15分钟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为舒城、霍山独有,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传说故事:鬼节与蒿子粑粑阴阳学中的历法日:太阳在紫嵇星群的位置上,黄昏时参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时尾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

这一天的八字是甲乙,主宰的神是大皞,神明是句芒,这一天的动物是有鳞类。

这一天的声音是角音,音律应该是太蔟。

此日的口味是酸味,此时的气味是膻味。

此时日出生的叫做四厄克曜。

因为这一天阴气重所以天生五行偏奇,阴阳不平衡人的运势走下坡,容易遇到小人。

五行偏奇出现疾病。

古代民俗中用鹀趾配九叶铃莲封印厄运使得阴阳归位。

[3]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

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

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

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

翌日,阳间一片哭声。

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

桐城“三月三”食蒿粑之俗的考察

桐城“三月三”食蒿粑之俗的考察

桐城“三月三”食蒿粑之俗的考察农历三月三日是古代汉族的上巳节,不同地域的人们结合当地的气候与地域环境创造出不同的民俗传统。

桐城乡民们传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节日,创造了“食蒿粑”这一食俗。

笔者根据儿时在家乡桐城的亲身生活经历结合相关民俗学理论,试对这一食俗进行民俗考察,揭示其天、地、人三者和谐合一的深层精神内核,为其传承提供理论根据。

标签:三月三食蒿粑精神内核传承一、导言在安徽桐城,每年三月三日前后,成群结队的姑娘们拎着篮子去采摘那漫山遍野的刚冒新芽儿的蒿子,场面甚为壮观。

蒿子,属草本植物,俗名粑蒿,叶面呈绿色,叶底微白带绒毛。

入春后,生长于田头地边、山坡河岸。

采撷嫩蒿回去后清除杂物,捡抖干净,经过漂洗、捣碎、浸洗、挤去涩汁一系列工序后,和入糯米粉,按个人口味加入腊肉丁、盐及切碎的姜、蒜等佐料,做成圆饼形状的粑粑。

可用蒸笼蒸,也可用平锅焊,热吃冷食均可。

这种蒿粑略带绿色草类清香,特别甜美可口,实乃最具地方特色的食物。

“三月三”食蒿粑是桐城的传统特色习俗之一。

桐城有句俗语:“三月三,蒿子粑儿香”。

这一习俗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从中可窥见古代先辈的心意信仰与良好愿望,而且是符合天地人之节律的习俗,对人的身心健康、农事生产以及人际关系都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但可惜的是,三月三作为桐城的一个传统节日现在都已经在生活中越来越淡化了。

如何使这个习俗的精神内核在时代与形势的风云变幻中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现状目前对“三月三”各地习俗(如黎族、壮族等)的研究文献已有不少,但对桐城“三月三”食蒿粑之俗的研究目前只有一篇——曾再新:《桐城三月食蒿粑》[J]烹调知识,2004年第4期。

他主要描述了食俗的来源、蒿的药用功能以及蒿粑的制作过程,在介绍家乡食俗表层文化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但是未能结合民俗学理论,揭示出其精神内核,也未提到传承与发展问题。

三、研究的问题(一)食蒿粑之俗的历史渊源。

祖辈老人们传下来的一种说法是,“三月三”是“鬼节”(又称“上巳节”),是一切亡灵的节日,吃蒿粑是为了纪念死者。

义津往事(11)|三月三,蒿子粑

义津往事(11)|三月三,蒿子粑

义津往事(11)|三月三,蒿子粑钱华萍供图三月三,蒿子粑作者:许芳林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三月三,是鬼节。

这天只有吃蒿子粑,才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至于为什么,那我就不知道了。

难怪正月一过,义津的家家户户,都纷纷借磨子,磨点米粉,准备做蒿子粑了。

我不怕鬼,蒿子粑的美味才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

所以每年才到二月,我就缠着母亲要她磨点米粉,准备做蒿子粑。

母亲对我这个宝贝儿子不算过分的要求,肯定是有求必应,立即跑到对面人家借磨子。

这个磨孑也不是随便借的,人家和你的关系如果不是很“铁”,看着她那满脸秋霜,你还有心情磨粉吗?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段时间,磨米粉的人很多,也有排队打招呼的意思。

我家对门这户人家,姓萧,和母亲关系不错。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隔壁不如对门。

母亲只要一出面借磨子,这家的女主人总是笑脸相迎,连说:可以,可以,随时来,随时磨,我欢迎。

从来没有自讨无趣。

磨子落实了,等于米粉没有问题了,剩下的就是去采野蒿子了。

三月,草长莺飞的季节,也是采野蒿子的最佳时机。

此时的野蒿子,正是:茸茸毛色起,芬芳味最浓。

鲜嫩多汁,青翠碧绿,是品尝的极佳时期。

那时候的我,也和这季节一样,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激情和希望,还有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和幻想。

故乡的田野和小街附近的河滩,是野蒿子生长的天堂。

这里,土地肥沃,风景如画。

正应了宋朝大诗人朱熹的那首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放眼四顾,但见:良田沃野,阡陌纵横,一派生机勃勃;不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鸡犬相闻;金色的油菜花,紫色的红花草花,大红的桃花,白色的蒲公英……等等各种不知名的小花,正争奇斗艳,各展风彩;还有各种小动物的鸣叫声,此起彼伏,更像是一场美妙的交响曲音乐会。

故乡的春天,风景如画;故乡的春天,让我流连忘返。

每到这样的季节,一到星期天,不要母亲吩咐,我就很自觉地拿起一只小篮子,还有一把小铁铲,来到附近的田畈,或下街头附近的河滩,铲起蒿子来。

2023年三月三的民间习俗手抄报具体内容整理

2023年三月三的民间习俗手抄报具体内容整理

三月三的民间习俗手抄报具体内容整理三月三的民间习俗手抄报详细内容三月三的民间习俗手抄报内容都有哪些?三月三的民间习俗手抄报内容都有哪些经典可参考的呢?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带来三月三的民间习俗手抄报内容,盼望大家喜爱!三月三的民间习俗手抄报内容汉族安徽霍山吃蒿子粑粑蒿子粑粑(一) 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腊肉、香蒜等(二) 制法:1、将新奇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团,然后用木棍将蒿子的汁水敲打尽;2、将腊肉切成小方块,先放在锅里炒,腊肉出油时,将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进锅里拌匀,添适量凉水焖一会盛起;3、将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状,要薄厚匀称,做好后放入锅内加盖,小火炕,约15分钟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为霍山独有,传奇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荠菜煮鸡蛋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养分丰富。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

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壮族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唱、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侗族节日进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唱、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安排,共享收获的欢快,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庆佳节。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1、抛绣球:在广西壮族,农历三月三有抛绣球的习俗。

在节日到临之前,姑娘们会赶制绣球,这些绣球有多角形、圆形、方形等外形。

赶制完绣球后,姑娘们会进行抛绣球活动,以此来向自己的意中人传达情意。

三月三各地都吃什么食物_三月三的习俗

三月三各地都吃什么食物_三月三的习俗

三月三各地都吃什么食物_三月三的习俗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那么你知道三月三各地都吃什么食物吗?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目录三月三各地都吃什么食物湖南地区——荠菜煮鸡蛋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而荠菜的谐音是“聚财”。

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荠菜煮鸡蛋不仅可能祛风湿、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因此,民间有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的民谚。

壮族——五色糯米饭每年农历三月三或清明节,壮族人家家户户都蒸五色糯米饭过节。

五色糯米饭,因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

壮族人把五色糯米饭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谷丰登”的象征,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绝佳美食,也是用来祭扫先祖的供品之一。

壮族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但因语言差异,不同地域的壮族人对五色糯米饭有不同的称。

有的叫糇能,还有的叫乌米饭、青精饭、五色饭、花饭等。

传统江南——蒿子粑粑蒿子粑粑又称蒿子粑。

是传统江南青团衍生出来的另一种做法。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

每年三月,家人采来粑粑蒿的嫩叶,洗净,然后拌以粘米和糯米粉,做成扁平溜圆的粑粑,放入锅内,用旺火蒸熟,吃起来软糯香甜可口。

而吃蒿子粑粑的习俗是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灵所侵。

三月三的传统食物有哪些1、吃地(荠)菜煮鸡蛋汉族大部分地方在这日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

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2、包五色糯米饭在壮族,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

三月三吃蒿子粑的由来

三月三吃蒿子粑的由来

三⽉三吃蒿⼦粑的由来在不同的节⽇的传统⾷物也是不⼀样的,那么,我们⼀起来看看,三⽉三吃蒿⼦粑的由来,下⾯就是⼩编整理的三⽉三吃蒿⼦粑的由来,希望⼤家喜欢。

三⽉三吃蒿⼦粑的由来据说蒿⼦粑粑吃了可以“藏魂”,在古代三⽉三是⿁节,每年的三⽉三这天,阴阳两界就会互通有⽆,两边“⼈”都会出来放放风,于是三⽉三⽇这天晚上就⾮常热闹了,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街⼩巷挤满着“好兄弟”。

随处可见龙灯、狮舞、⾼跷、花船,各种杂耍活动,热闹的不得了,好像⼈间过春节⼀样!“⼈有三魂七魄”,既然阴间这么热闹好玩,那些长期待在⾝体⾥⾯的三魂也就不能淡定了,于是纷纷趁着⼈们睡觉的时候离体,成群结伴的到⿁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的列祖列宗,还有的在湖⾯泛⾈。

因此有⼈的灵魂就没有及时回到⾝上,⼤家发现吃蒿⼦粑⼈们的魂魄就会回归,于是就有了吃蒿⼦粑可以“藏魂”的习俗。

三⽉三⽇记明天就是“三⽉三”。

我们⽼家有个习俗,在这个⽇⼦⾥,要约⼏个好朋友野炊。

可是明天我要去少年宫练跆拳道,所以奶奶决定把这个活动提前到今天。

我很期待这个活动,因为可以和很久没见⾯的⼩朋友玩,所以特别兴奋,⼀⼤早就起床了,催着妈妈出发去太湖沿途看到公路两边的油菜花开得真漂亮,⾦黄⾦黄的,象⼀⽚⾦⾊的海洋。

路旁还睡着些不知名的⼩草,绿黄相间,真美!我问妈妈:“是不是春天到了,花⼉就会⾃然开放?”妈妈对我说:“是啊!花⼉收到春姑娘的邀请函就来参加春天的盛会了”妈妈还告诉我,这些油菜花谢了以后就会长出油菜籽,油菜籽经过压榨就变成我们做菜吃的菜油了,我在想菜籽怎么能变成⾹喷喷的菜油呢……⼀阵春风吹到我的⼩脸上,我感到有点冷,妈妈让我抱紧了,因为她要加⾜马⼒直冲⽬的地。

三⽉三⽂案1.三⽉三,春天来,杏花桃花开满⼭;⾕⾬前,清明后,满⼭遍野⾛⼀⾛;春风吹,春花飞,草长莺飞惹⼈醉;⾛⼀⾛,游⼀游,健康快乐就⾜够!2.阳春三⽉,春光明媚,春天的⽓息浓浓地包围着我们;草长莺飞,百花吐蕊,春天的灿烂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愿你幸福,平安!3.伫⽴在春意盎然的三⽉⾥,绿⾊的律动诠释着⽣命的意义,春的阳光_着三⽉的鲜活明媚和它的秘密,给了我⼀个美丽的诱惑。

三月三吃蒿子粑粑习俗的来历

三月三吃蒿子粑粑习俗的来历

三月三吃蒿子粑粑习俗的来历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别称三月三、中国情人节、女儿节等,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那么你知道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上巳节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纪念黄帝诞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

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传说,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

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

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

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

三月三吃蒿子粑粑习俗的来历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

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

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

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

翌日,阳间一片哭声。

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

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

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鬼节”还是照常光临。

“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

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

蒿子粑香

蒿子粑香

蒿子粑香老妈从老家回来,带回好多蒿子粑,连一向对吃非常讲究的儿子也不禁被它们的香味所吸引了。

品尝着蒿子粑那熟悉的味道,不禁百感交集,为没有时间回家做清明而惆怅,为不能在阳春三月回家踏青而惋惜,好想在家乡一望无际的花草地里打个滚,再摘几朵莫名的小花,更希望能回到家乡,亲手在田间地头采一篮蒿子,参与到做蒿子粑的行列中,体会那无穷的乐趣。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桐城一带民间传统风俗。

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三月三”是一切亡灵的节日。

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

三月三前后,正是蓬蒿最嫩的时节,选一个阳光暖暖的日子,一群群勤劳的女人们和一些嬉戏打闹的小孩便开始提着竹篮在田间地头采摘蒿子的嫩芽了。

看蝴蝶翻飞,蜜蜂采蜜,更有手指尖那蓬蒿的香味,久而弥笃.将蒿子去茎洗净,就等着和已磨好的糯米粉放在一起用石臼椿成团了.我们小时候的糯米粉都是用石磨一勺一勺磨出来的,一下一下的推着石磨,看雪白的米浆从磨缝里一点一点地流出来,心急的孩子们早就没有了等待的耐心,都各自拿着心爱的土玩具玩去了,屋子里只剩下勤劳的女人们仍然一下又一下地推着手中的石磨……村子里有一架老石臼,已被磨得光溜溜的了,洗干净后,先椿蒿子,将它捣碎,挤干水,放入糯米粉中接着椿,只到将米粉椿得越来越有粘性为止.踩石臼是我们儿时最感兴趣的事,由于力气小,往往是两个人一起踩,用力不均匀,深一脚浅一脚的,招来大人们不少的责骂声,和着孩子们的嬉闹声,都被椿进了这深一脚浅一脚的石臼声中.粉团做好了,放入切好的腊肉丁和均匀了,就可以做成粑了,将锅底浇上菜油,小火将两面烤黄,伴随着腊肉油滋滋的冒出,蒿子粑的香味也随之漫延开来……老妈说,现在村子里的人做粑,不再用石磨磨粉了,代替它的是先进的机械设备.久违了,那咯吱咯吱的推磨声,那深一脚浅一脚的石臼声,但仍然不变的,还是家乡的蒿子粑香,是一个美味且永远的主题.。

【散文】三月三,毛香粑

【散文】三月三,毛香粑

【散⽂】三⽉三,⽑⾹粑三⽉三,⽑⾹粑“三⽉三,⽑⾹粑;四⽉⼋,染饭花;五⽉端午包粽粑;六⽉六,地⽠熟;七⽉半,地⽠烂;⼋⽉⼗五偷⽼⽠;九⽉重阳打糍粑。

”这是流传家乡纳雍的⼀条谚语,不知在其它地⽅是否也有流传。

农历三⽉三,古时称为“上巳节”,⼤概起源于周代,以三⽉的第⼀个巳⽇为“上巳”,⼤约在汉代定为节⽇。

是⽇,⼈们到江边洗除污垢,消灾除邪,称为“祓契”。

但农历每年的上巳⽇不同,魏晋时便以固定的三⽉三来代替上巳⽇。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三,王羲之等⼈于会稽⼭阴修契事,酒酣赋诗制序,即为庆祝三⽉三。

后增加临江宴饮、踏青等内容。

在今天,各地各民族在三⽉三有不同的庆祝活动。

在家乡,三⽉三则是包⽑⾹粑。

⽑⾹,学名⿏曲草,为菊科⼆年⽣草本植物。

别名较多,竟达47个之多,如佛⽿草、追风⾻、绒⽑草等。

⾼⼗来厘⽶,全⾝长满⽩绒绒的⽑,开着⾦黄⾊的⼩花。

⽑⾹不仅是味美可⼝的野菜,还是⼀味很好的中药,有祛痰、⽌咳、平喘、去风湿之功效。

在艰苦的岁⽉⾥,普通⼈家不知道它药⽤功效,吃⽑⾹粑只是聊以充饥的⽆奈之举。

那时,我们⽆法理解⼤⼈⼼情。

⽑⾹粑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美味佳肴。

春天来临,我们的⼼情⾮常的⾼兴,盼望三⽉三早⽇点到来。

三⽉的⽥野,春意盎然,天朗⽓清。

百花的芬芳和泥⼟的清新沁⼈⼼脾。

从母亲的⼿中接过⽵篮,⾛向⽆边的⽥野。

⽑⾹随处可见,⼭坡、路旁、⽥间都可以闻到它们的清⾹。

采摘⽑⾹,时机很关键。

清晨,太阳未出,露珠滋养⼤地,清新的空⽓和⼭间的灵⽓咸集于露珠之上。

此时采摘,既可以保持⽑⾹的清新,也可以⼭间的灵⽓。

⿊⼟地中的⽑⾹,由于⼟质较肥,含⽔量较多,冲淡了⽑⾹的味道;沙地中含⽔量较少,难聚天地之灵⽓,⽢甜之味不⾜。

沙⼟掺半之地,⽔量适中,甜味亦佳。

采前,先将⽵篮与⼿濯净,⽤指甲轻轻摘取⽑⾹顶端的嫩芽。

⽑⾹采回后,不⽤再洗,以保留⼭间之露珠和灵⽓。

采回⽑⾹,剩下的活就交给了母亲,⼏兄弟在⽕旁等待着⾹喷喷的⽑⾹粑出炉。

母亲先将⽑⾹与⾯和在⼀起。

三月三吃蒿子粑粑作文

三月三吃蒿子粑粑作文

我们六安自古就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

就算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做一顿香喷喷的粑肥。

而我的家乡,就在312国道上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横店村,那儿蒿子是很常见的。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的就是蒿子粑粑了。

我喜欢它的清香,那是我最喜欢的味道。

但是只有三月份时才能吃到,而且还很难做,工序繁杂。

好在奶奶很勤快,她会做蒿子粑粑。

摘蒿子,一定要采摘最新鲜、最青绿的蒿子。

去年的三月三是个大晴天。

我和奶奶沐着春日的暖阳在田群上走着,我只顾着欣赏春日的美景,过了一会,我看奶奶要满的篮子,再看着我空空如也的篮子,立即打起精神,认认真真地采摘了。

将刚刚采来的蒿子拣一拣,拣出根部和老叶,就可以洗了,放在清水中揉揉就能闻到那股香气。

捞出后往开水里一煮,那一股香味就突然间迸发出来,再将它的水给挤干,就可以留着备用了。

和面料。

把米面倒入器皿中,加入适当的水和蒿子,然后用力搅拌。

水一定不要过多,要不然面料就会变成稀糊,根本用不了。

奶奶用手判断水和面放的是不是合适,如果不合适,那就加上一点儿面或水。

和好的面料呈纯白色,就像白色的肌肤上青筋暴起。

炸粑粑。

我从房子后面拿出了几捆干草回来生火。

别看只是生个火,学问可大着呢:干草烧得快,如果不及时加入细枝或纸壳,一不小心火就会灭掉,半天也点不着。

我费尽心思终于把火给点着了。

奶奶往锅里倒了点油,我马上走开了,我不想被油溅到。

从现在开始就没有我的`活儿了,我就静静的等。

奶奶的手法非常熟练,先将一个面团从盆里拿出来,啪的一声贴在锅中,顿时那股香气便迸发出来了,让你禁不住流口水。

再用锅铲一拍,个粑粑便成了形,在锅中嗌噬响。

奶奶还要不停地去给它们翻身。

成品要十几分钟才行,我可不想等着,就先写作业了。

一张卷子连四分之一也没写完,奶奶就叫我:川子,来吃粑粑了!我刚一出门还没看见它的样子,就能闻到它的香气。

这飘向我鼻腔的香气,让我加快了脚步。

我拿起一个就狠狠的咬了一口,那蒿子的清香,腊肉的咸香都在嘴里慢慢化开了。

三月春光至,侗寨藤粑香

三月春光至,侗寨藤粑香

三月春光至,侗寨藤粑香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远近的山上及田野间,各类草木抽出了一抹抹新绿。

这个时候,地处北侗之乡贵州省天柱县的侗寨里,勤劳的妇女们又开始忙着制作一种当地的传统美食---三月粑。

三月粑是天柱县侗苗民族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一种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上佳食品。

在中国,任何美食都会附上一段美丽的传说,这是中华美食文化的特点,连这质朴的三月粑也不例外。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位侗族青年在古历的三月三这天,上山砍柴时用一种藤捆柴,这根藤的皮上全是花斑点,像蛇皮,且香甜、无毒,人们称为“甜藤”。

晚上,他做了个梦,梦见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他说:“孩子,你们这里毒蛇很多,经常咬伤人,白天你捆柴的那根藤子,不要烧掉,可拿来制成糯米粑粑吃,这样就可以避免毒蛇咬伤人,还可辟邪、不痛肚子……”次日,这位青年人依照梦中老人所说去办。

果然,他上山干农活遇到毒蛇时,毒蛇都怕他,看到他便溜开了。

于是,这位青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村里人,大家都按照这个方法去做,防治毒蛇的效果很好。

因此,在农历三月三用甜藤做三月粑的风俗便由此而形成,一直传承至今。

三月粑,各村寨称呼不一,主要以糯米粉辅以当地的“甜藤”与“黄草”制作,用“猴栗”的叶子包扎,因其是在旧历的三月份清明期间制作,故泛称三月粑或“甜藤粑”。

三月粑也是清明节“挂亲”期间的一种祭品,亦是人们给逝去亲人的一种珍贵礼物,以寄托哀思,所以也叫“清明粑”。

据考证,当地老百姓用以制作三月粑的“甜藤”是茜草科植物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 (Lour.) Merr.)的老茎。

鸡矢藤分布甚广,在我国中部及南方省区多有分布,国外朝鲜、日本、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有分布。

鸡矢藤为民间常用草药之一,被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医药如白药、傣药、哈尼药、苗药、彝药及侗药所收录。

《资源志》记载:鸡矢藤:甘、微苦,平。

祛风利湿,消食化积,消炎止咳,活血止痛。

小学五年级优秀记事习作:三月三里蒿粑香_写事的作文

小学五年级优秀记事习作:三月三里蒿粑香_写事的作文

三月三里蒿粑香——写事的作文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在我的家乡,有个为迎接春天的节日——“三月三”。

那天的村子里总是很热闹,有时还会办一些有趣的活动,而令我最难忘的是做“蒿子粑粑”。

我和爸妈来到田地边,妈妈千叮咛万嘱咐,一边说一边比划。

“香蒿是这么高的,叶子细细的……”我却因为被新奇的事物吸引住了注意力,只字未听。

由于香蒿散布各处,所以过了一会我们也分散开去,各采各的。

香蒿简直像是一个调皮的小孩,一直在和我躲猫猫。

时而在花丛中时而又出现在草丛里。

害得我跑东跑西,才采到一点点。

我越踩越远,跑到了田地里。

只见越来越高越壮的“香蒿”,我像是见了遍地的钱般高兴赶忙采了起来。

“嘿嘿,一株,两株,三株……”晴朗的天空下一阵阵微风拂过,“香蒿地”涌起一层层绿色的浪。

吹来了我那爽朗的笑声。

时近中午,我们便回家集合。

看着和我比起来显得瘦弱还数量也少的爸妈采的香蒿,我不经有些飘飘然,可一个声音又把我压回地面。

“你这采的是艾草吧?”“什么?艾草?”妈妈的质疑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妈妈苦笑道:“艾草啊,是端午节插在门上辟邪的,而我们要采的是做蒿子粑粑的香蒿,明白了吗?”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只清楚艾草和香蒿不是一类东西。

开始剁香蒿了!只见妈妈拿起斧子,左一捶,右一捶,叶子被捶得碎碎的,还流出绿色的汁水,好像蒿子流出的眼泪。

我忍不住去捶蒿子,我使出“无敌快影手”,却连杆都没切断。

我并不气馁,继续锤着,不一会儿就觉得手臂酸酸胀胀的。

妈妈把捶好的叶子放进水里淘,细细碎碎的蒿子在水中漂浮着,洗了几遍,水里散发出浓浓的香味。

做蒿子粑粑的最后一步是揉面团。

把米粉倒进锅里,再放进沥好的香蒿,把它们混合在一起,不断地加水,不断地揉,粉团越来越大,越来越有筋头。

揉好面团后,妈妈拿出准备好的菜馅,从粉团中揪出一小块,放在手里揉,揉成一个圆团,再把菜放进圆团里,然后再对中间一捏,搓成一个圆,后来又用手拍拍,把它拍得扁扁的,放在刀板上。

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偷出几搓团当成橡皮泥,揉成面球,长条……妈妈还夸我做得粑粑特别好看,我的心里可高兴啦!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只等粑粑在锅里蒸桑拿了!刚出锅的蒿子粑粑带着香蒿独特的清香,特别香甜可口。

吃上一碗蒿子粑粑,今年伴我健健康康

吃上一碗蒿子粑粑,今年伴我健健康康

吃上一碗蒿子粑粑,今年伴我健健康康
蒿子粑粑也叫艾叶粑粑,每年农历三月三小编都会吃蒿子粑粑。

'三月三'是一切亡灵的节日。

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灵所侵。

每年三月,家人采来粑粑蒿的嫩叶,洗净,然后拌以粘米和糯米粉,做成扁平溜圆的粑粑,放入锅内,用旺火蒸熟,吃起来软糯香甜可口。

现在也快到吃蒿子粑粑的时节了,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吃上一回。

1.采摘新鲜的艾蒿,主要摘艾蒿顶部的嫩茎叶,反复清洗干净后放锅中煮好的开水烫一下,这样也减少里边的苦味。

2.将艾蒿捞起,轻轻拧一下,以免水分太多
3.用榨汁机或者搅拌机或者豆浆机将处理好的艾蒿打碎成汁,打碎时别放水
4.准备磨好的米粉(注意不是面粉),如果希望粑粑口感糯一些,在磨粉时需要多加些糯米,一般一半糯米一半籼米也可以
5.将打碎后的汁和渣一起放进米粉中,再加适量糖(若是不喜欢吃糖可不加),用手将其和好,揉均匀
6.搅拌时根据情况加艾蒿碎汁,要保持揉出的米团如下图所示的干湿度
7.若是想在米团中放馅儿料也可以,比如花生碎末、糖,芝麻等
8.让其清香扑鼻关键的一步:将粽叶洗净后,剪成方形块,再往叶上刷一层香油,放于蒸笼架上,接着将做好的艾叶米团放在粽叶上,盖上盖开始蒸煮,一般情况下12分钟左右可以蒸熟
9.揭开盖子,看着香气扑鼻,元气满满的艾蒿团子,是不是很想咬一口呢?。

原创|三月三?蒿子粑

原创|三月三?蒿子粑

原创|三月三•蒿子粑三月三•蒿子粑家乡的三月三正值春寒料峭,冷霜盖地,万物在潇条中正孕着新一轮的春光,因此也就显得比严冬时的景象还要肃然凄凉,昆虫在蛰伏,子燕尚在南方过冬,既没有风筝飞满天的童趣,更无情哥情妹踏青对歌的浪漫。

三月三前后极宜农民们修田筑堤和开山造屋。

这时是人们常说的年也过了节也过了,田地里又无更多的桩稼要拾掇,儿女多的农户要开始挥锄于自留山下那片早已瞅准了的地儿进行开辟,急待着大兴土木,以实现祖宗数辈置地建宅的宏伟蓝图。

讲究的农家更要请两个强壮的劳力,好酒好菜相待之后便去到田畔,沿堤岸除去那一年来丛生的杂草,雪亮锋利的铁揪仿佛切豆腐般地把堤岸切出一片片新土,让那切下的杂草深沤进块块田里,等到清明后老天晴稳当了日头就能把它们晒化成满田的沃肥。

两个强壮劳力把新切出的堤岸再不厌其烦地一层层碚上新土后纷纷放下手中的家什,取而代之的是每人手握一根茶盅粗的木棒,面对面一对一棒地夯击堤岸,每一棒上下都很有讲究,夯击的棒痕不偏不移,棒棒相结。

由于二人是面对面,手中的木棒相向而击,所以一早上工,到了晌午那堤岸便让二人棒击得整齐有序,远远望去,仿佛新编的栅栏,衬映在堤畔的山色树影又犹如一副画家笔下的水墨丹青了。

大凡也就是在此时,强壮劳力会把久藏在心底的情愫通过粗嗓门无遮无拦地一股脑而吼出,再引起周边山峦一窜窜原始的回响:一对呀画眉咯咯叫…一个你小鹞鹰子打那么散了哟…一个呀飞在那东洋海呀…一个你小飞在那西那么洋哟桥…一个你小得病啊…一个得那痨哇………修田筑堤和开山造屋实际上是对旧秩序的否定,那些被铲除的杂草、朽木乃至从地下被掘起的腐根烂藤横七竖八地陈尸于堤畔山脚。

日落夜临,晚风吹佛,它们中间会有一种叫磷的物质随风而起,那磷一遇上氧就开始作自身燃烧,一簇簇,一团团地随风滚动,把个田野间遍布上翠森森的点点荧火,煞是让人心怵。

于是家乡的三月三又有了“鬼玩灯”之称谓,老人们都叫那点点荧火为鬼火,吓唬孩儿们三月三晚上不要出门,以防被鬼慑去了魂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月三,蒿粑香
作者:曾庆伟
来源:《幸福·婚姻版》2019年第05期
曾庆伟:武汉市人,作家、美食评论家,现任《炎黄美食》杂志总编辑、武汉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武汉餐饮业协会副秘书长、武汉炎黄文化研究会美食文化委员会主任。

已出版《楚天谈吃》《味蕾上的乡情》等书籍多部。

一到树绿草深,春夏交替的农历三月,恩施土家人就忙不迭地准备掐蒿草,将糯米、籼米磨粉混合蒸熟,做成传统吃食——蒿子粑粑(也叫蒿粑)应景了。

在恩施土家人的传统习俗中,是什么节气该吃什么食物,总与传统节令的内容和农事耕作两件物事有关。

比如,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土家人要过春社,此时一年一度的春耕农忙就开始了,土家人要吃以糯米拌社蒿混合做成的社饭,这既是对传统节日的庆贺,也是以能饱肚经饿的糯米吃食来保证下田耕地的农人有足够强大的体力,支撑繁重农活劳作的举措。

又比如农历三月三是土家族传统的上巳节,土家人要吃以糯米、籼米粉和青蒿混合蒸成的蒿子粑粑,一来用以祭祀先人的亡灵,二是此时的农事正处在紧要的当口,土家农人为节省时间计,可以把蒿子粑粑作干粮,外出劳作时捎上,以便在中午的田间地头,快速解决饱肚充饥的午餐之需。

为什么恩施土家人的吃食品种会与节候有关?为什么恩施土家人善于把如青蒿之类的野蔬与主食或杂粮合烹呢?
我的看法是,恩施土家人的节令饮食和野蔬与主、杂粮合烹的饮食习惯主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漫长农耕文明的形成与延续有关。

当代视角下的硒都——恩施是个享誉全国的旅游胜地,这里山披绿水吐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青川美的恩施吸引了无数在城市建筑森林里憋闷得身心疲乏的都市游客前往观光游览,因而现代旅游业在恩施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自然的恩赐给恩施民众带来福祉。

但我们把恩施放在农耕文明的视角下考量,其农耕条件实在是乏善可陈了:这里山峦连绵,树茂林深,田少水乏,地力贫脊,稻谷、麦子收成不丰,大米、面粉成为稀罕之物,当地所产者以苞谷、小米、荞麦、红苕等杂粮为多,久住此地土家人的吃食,自然多为杂粮,为了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攫取食物,满山遍野取之不尽的野蔬如青蒿之类,便进入了土家人的视野,它们是上天丰厚的馈赠,且得来全不费工夫。

也就是说,让野蔬入馔,进而将野蔬与主食、杂粮合烹,以补充粮食匮乏之不足,是土家人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办法。

久而久之,世代居住于恩施一带的土家人,便形成了山乡风情浓郁的将野蔬与主、杂粮合烹的饮食风俗。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还真有道理。

比如,土家人农历二月间过春社所吃的社饭,是糯米与社蒿的结合;农历三月三上巳节所吃的蒿粑,是把青蒿与糯米、籼米磨粉后混合蒸制的产物。

社饭与蒿粑在恩施流传久远,历久弥新的饮食现象,正是对恩施土家人流行野蔬与主、杂粮合烹饮食习俗的证明。

其实,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也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但在汉族民间,三月三相传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逐渐演变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

江淮一带的汉族三月三也吃蒿子粑粑,主要食材有青蒿、糯米、腊肉、蒿叶,其不仅是江淮一带脍炙人口的民间美食,还承载了历时久远的文化信息。

三月三是土家族传统的上巳节,极受土家人的看重,而吃蒿粑是必不可少的过节方式。

只是土家人吃的蒿粑,食材没有江淮地区汉族民众所吃蒿粑那般多样,基本固定为青蒿、糯米和籼米磨粉的混合物。

由于糯米和籼米得来不易,恩施土家人吃蒿子粑粑的时间也就相对固定,一般只在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重大节日或来了尊贵客人时,才会做蒿子粑粑吃。

我曾在湖南湘西和湖北恩施、宜昌五峰地区数次吃过蒿子粑粑。

在湘西新化、凤凰与恩施和五峰农家乐餐厅里,所吃的蒿粑风味没有明显的差异。

吃籼米、糯米饭对我这个生于江南城市长在江南城市的人而言,是天天“照面”的日常,但在籼米或糯米主食中加入了野蔬青蒿,这就让我有了不同寻常的别样美食体验,让我印象深刻。

大概是喜欢自然的天性使然,我非常喜欢蒿粑弥散出的蒿草的清香气味。

蒿草也叫蒿子,属草本植物,全国各地的乡野坡岗均能觅其踪迹。

土家人称其为粑蒿或社蒿、青蒿、蒿子。

青蒿叶面呈绿色,叶底微白带绒毛。

青蒿药用价值很高,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1972年成功地从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第一人。

把青蒿与主粮合烹,是土家族先民生活智慧的结晶。

四季轮回,大地从冬天醒来,进入春天后,青蒿蓬勃生长于高岗低坡,田边地角,土家人采撷后将其捣碎,浸泡,去汁,揪干,然后将比例各为50%的糯米和籼米磨粉,加水拌和,团成圆粑粑。

将圆粑粑放进蒸笼大火蒸熟,之后,既可热吃,也可冷食。

蒿粑很有观赏性,绿黑的蒿子像天上散落的星星,不规则地洒在微黄色的粑粑上,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

蒿粑散发出略带青草似的清苦香味,非常好闻。

如果要给蒿粑作一个属性定位,当是极为符合现代饮食所倡导的绿色、健康理念的地方特色食物吧。

上月我在宜昌开会,会议期间受邀去宜昌聚翁大酒店吃饭,席间的主食,便是蒿粑。

按说十一月下旬已是仲冬季节,野蒿早成枯草,此时我们却能在酒店吃上蒿粑,很显然,其社蒿不是来自山野,当为人工栽种。

事实上青蒿在宜昌、恩施等地的人工栽种已成规模,而且可以反
季出产,所以,原本只在春月间才能吃到的蒿粑,能让我们在深冬时得以享用。

这有点出乎我的意外。

蒿粑上桌,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个粑粑,却不忙进口,先在鼻前嗅嗅,闻到了久违的蒿粑弥散出来的蒿草的清香,但这清香的浓度比我在春月间去恩施吃到过的蒿粑淡了许多,这可以理解,今日的蒿子毕竟是人工种植的么。

得陇望蜀,人心总难满足,今日冬时在宜昌吃蒿粑,没能过足嘴瘾,自然就回想起在恩施吃蒿粑时的惬意,当时我就在心里想定:明年农历三月间,设法去一趟恩施,不为别的,就为吃一个散发着清香味道的蒿子粑粑,更何况,恩施三月三的蒿粑,确实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對于像我这般年岁“喜软怕硬”的牙口,正好受用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