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合集下载

痤疮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痤疮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二、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瘾疹的原则是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利湿通络。具体来说,应根据 患者症状及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法进行治疗。若患者伴有高热、咳嗽 等症状,可采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如板蓝根、连翘等;若患者瘙痒症状较重,可采 用祛风止痒的药物如荆芥、防风等;若患者湿邪内盛,可采用利湿通络的药物如 车前子、泽泻等。
三、临床经验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痤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 法:
1、内服中药根据患者辨证分型,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肺经风 热型常用枇杷叶、桑白皮等;肺胃积热型常用黄连、黄芩等;痰瘀互结型常用赤 芍、丹参等。同时,可配合使用僵蚕、蝉蜕等虫类药物以增强疗效。治疗过程中 需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方。
结语
黄褐斑中医治疗专家共识是中医药学在皮肤病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对 于提高临床疗效、规范治疗具有积极意义。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结合患者个 体差异和长期治疗的理念,可以有效地改善黄褐斑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未来, 随着中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相信在黄褐斑等皮肤疾病的诊疗方面将会取 得更大的突破。
2、治疗方案中医治疗痤疮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针对不同证型采取不同的 治疗方案。
(1)肺经风热型:治以疏风散热、宣肺解毒,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2)肺胃积热型:治以清胃泻肺、凉血解毒,方用凉膈散加减。
(3)痰瘀互结型:治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方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 减。
3、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包括内服中药、外用药物、针灸等。根据 患者病情,可单独或联合使用以下方法:
3、重视个体差异:中医治疗强调因人制宜,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 质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4、长期治疗:黄褐斑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应有耐心和信心,坚 持治疗,以获得最佳疗效。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从中医药治疗痤疮的常用方法,包括内治疗法、内外结合疗法等方面入手,对近年来文章进行分析总结,提示中医内外合治痤疮疗效最佳。

标签:痤疮;中医药;治疗;现状寻常型痤疮(简称痤疮)是一种与皮脂腺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80%,对青少年的情绪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是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皮脂腺的快捷发育和皮脂的过量分泌,同时毛囊上皮角化过度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大量皮脂排出障碍,继发条件致病菌感染,疮疱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引起局部皮肤发生炎症反应,形成粉刺,丘疹、脓疱、结节性皮损。

目前,对痤疮的治疗,包括中医与西医的治疗,由于西药副作用大,下面谈谈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

一内服中药1:林静采用内服中药:昆布10克海藻10克桃仁6克红花6克三棱10克益母草12克夏枯草10克当归6克赤芍6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薏仁10克每日一剂30天后,总有效率为90.6%。

2:董菊萍等采用消痤汤:丹参2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仓术10克黄柏10克薏仁30克牛膝15克蒲公英30克前仁15克大黄10克女性患者加益母草10克每日一剂30天后,总有效率为89.5%。

3:马友采用批杷清肺饮:枇杷叶15克山楂20克石膏20克栀子12克黄芩12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地骨皮15克生地20克桑白皮20克鱼腥草30克蛇舌草15克生甘草6克湿热流泽者加薏仁20克丘疹、结节硬肿者加三棱9克粉刺红肿者加金银花20克每日一剂20天后,总有效率92.5%。

4:杨敏采用消痤汤:金银花15克桑叶12克连翘12克黄芩10克生石膏20克(布包)板蓝根15克生地10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浙贝12克夏枯草12克栀子10克三棱6克莪术6克生甘草6克便秘加大黄3克;痛经或月经量少加地龙5克;结节、囊肿坚硬加穿山甲3克别甲3克。

30天后,总有效率95.45%。

三位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体会

三位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体会

三位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体会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特别是在青春期时更加普遍。

许多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尝试了各种化妆品和药物,但效果并不理想。

然而,通过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我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三位中医师在治疗痤疮方面的经验体会。

第一位中医师认为,痤疮与体内湿热有关。

他强调了饮食的重要性,建议患者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他还提到了一些有益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豆类和海鲜。

此外,他建议患者多喝水,以帮助排毒和保持皮肤的湿润。

第二位中医师则注重调理肝脾。

他认为痤疮与体内湿热和气滞有关。

他建议患者避免寒凉和刺激性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他还推荐了一些草药,如黄连、苦参和当归,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此外,他还建议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压力和焦虑,因为情绪波动也会对皮肤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位中医师则认为痤疮与体内湿热和肝郁有关。

他强调了调理肝气的重要性。

他建议患者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以免加重湿热。

他还推荐了一些草药,如柴胡、枸杞子和当归,以调理肝气、清热解毒。

此外,他还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锻炼,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调节内分泌。

通过与这三位中医师的交流和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治疗痤疮方面有许多共同的经验体会。

首先,他们都认为饮食和情绪对痤疮的治疗至关重要。

其次,他们都强调了体内湿热和肝气的调理。

最后,他们都推荐了一些草药,以帮助清热解毒和调理身体。

然而,我也注意到每位中医师在治疗方法和草药选择上有一些差异。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需要针对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选择中医治疗痤疮时,我建议患者要找到一位专业的中医师,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体会可以概括为饮食调理、情绪平衡和草药治疗。

不同的中医师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和草药选择,但都以清热解毒和调理体内湿热为主要目标。

通过遵循中医师的建议,患者可以改善痤疮症状,恢复皮肤的健康与美丽。

中医辩证治愈面部痤疮青春痘

中医辩证治愈面部痤疮青春痘

中医辩证治愈面部痤疮青春痘姓名:陈某,性别:女,年龄32岁,2012年9月3日就诊于中医馆李医生门诊部。

主诉:脸上痤疮严重,面部皮肤起丘疹5年。

现病史:患者5年前脸部就开始起痤疮,面部皮肤持续起痤疮(丘疹),微疼,微痒。

最近脸部痤疮严重,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反复发作,曾在市中医院治疗,开有消毒药水涂抹,维生素B2,B6。

效果不佳,特到中医馆寻求中医诊治。

检查:面颊口周下颌可见暗红色、近皮色丘疹、散在不融合、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滑、经常便秘、月经尚正常。

诊断:痤疮。

处方: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2g,生地10g,荆防10g,黄芩10g,黄连10g,大黄10g,苦参10g,茵陈30g,熊胆粉0.5g,滑石粉30g,甘草10g,知母10g,连翘10g,牛蒡子10g,座疮散1包外擦。

二诊:9月11日复诊,患者药后平稳、症有好转、再以上方调理。

三诊:9月25日复诊,患者药后平稳,此时月经已过、量多色可、面部新出现丘疹1个,舌淡红、苔薄黄。

继续上方,去荆防、滑石粉,加栀子10g,枇杷叶10g,石膏15g。

四诊:10月2日复诊,患者药后平稳,已无新疹出现,但有大便稀薄症状,舌淡红。

再以上方增加石膏10g,继续服用。

五诊:10月9日复诊,患者再无新疹出现、饮食正常,再以上方调理,加座疮散、美白面膜修复印痕。

六诊:10月18日复诊,患者药后再无疹出现、容颜白嫩有光泽、再守上方不变善后,巩固疗效。

后治愈,再无就范。

在治疗痤疮时,消毒水只能清洁面部,并无治愈效果,维生素B2,B6有一定的调节内分泌抗击预防皮炎的作用,可针对面部痤疮并起不到根治的效果。

而中医药方,可通过温经活血,促进皮肤生理循环,清除毒素等特性,达到预防痤疮,根治痤疮的效果。

仲华国医馆2013年08月5日。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苏丹(四川省珙县宜宾市矿山急救医院中医科)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愈,故俗称“青春痘”。

痤疮好发于面部,常伴有皮脂溢出.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使皮脂腺合成和排泄皮脂增多,造成毛孔堵塞,致使皮脂淤积形成脂栓,产生炎症,引起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

痤疮在中医学中称为“粉刺”。

中医认为年轻人血气方剐,气血充盈,乃生此病。

青年人紊体阳热偏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窒,体表络脉充盈,气血郁滞,因而发病,故有“年少气充,而生寇疮”之说。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嗜食辛辣油腻肥甘之品,或酗酒,伤及脾胃,使中焦运化失司,生湿生热,结于肠内,肺胃积热上塞,阻于肌肤,而诱发此病。

肺主气,调节全身的气机和血液的运行.又与皮毛相表里,不洁尘埃或粉脂附着于皮肤腠理,使玄府不通,气血凝塞;或冷水洗面,气血遇寒凉而郁塞。

以致粟疹累累。

肝主疏泄和藏血。

若思虑太过,情志失调.使肝气琉泄不及,气血郁滞,而发病。

若病情旷日持久不愈,使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聚湿生痰,痰血互凝,可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使病情加重。

中医药治疗痤疮,应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随证加减治之。

①肺经风热:症见颜面潮红,皮疹隐臆,淡红或鲜红色,顶有黑头可挤出黄白色粉渣。

兼见I=1干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清肺散热。

方用枇把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菊花、黄连、赤芍、白茅根、苦参。

②肺胃积热:症见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I/I臭,伴有便秘,尿黄、纳呆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通腑。

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黄芩、益母草、大青叶、白鲜皮、大黄、甘草。

③脾失健运:症见皮疹色红不鲜,反复发作,或结成囊肿,伴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红苔薄白,脉濡滑。

三黄痤疮散外敷与火针疗法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的疗效比较

三黄痤疮散外敷与火针疗法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的疗效比较

三黄痤疮散外敷与火针疗法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的疗效比较湿热蕴结型痤疮是一种由于体内湿热蕴结而引起的痤疮,皮肤痤疮的疾病治疗一直都备受关注。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痤疮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在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中,三黄痤疮散外敷和火针疗法是两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那么,这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又如何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一篇疗效比较的文章。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三黄痤疮散外敷的方法。

三黄痤疮散是一种中药制剂,成分包括黄芩、黄柏和黄连。

这三味中药被研磨成粉末状,然后外敷在患处。

据中医理论,三黄痤疮散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对湿热蕴结型痤疮有很好的疗效,能够很好的改善痤疮患者的皮肤情况。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火针疗法的方法。

火针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

它是通过在患处点燃艾草,利用艾烟的热量和艾草的药性,来对痤疮进行治疗。

火针疗法被认为可以通过热量的作用,来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排除湿热,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

经过对三黄痤疮散外敷和火针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这两种治疗方法都有着很好的疗效,能够帮助痤疮患者改善皮肤情况。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还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能将其作为通用的治疗方法使用。

三黄痤疮散外敷和火针疗法是两种常见的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的方法,它们都有着很好的疗效,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痤疮治疗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等,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治愈痤疮。

23个老中医治疗痤疮验方!

23个老中医治疗痤疮验方!

23个老中医治疗痤疮验方!痤疮是什么:痤疮相当于中医的“粉刺”、“肺风粉刺”、“痤痱”、“酒刺”等。

是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

本病病因复杂,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毛孔堵塞。

多认为是由于内分泌紊乱,雄性激素分泌亢进引发皮脂腺肥大,导致皮脂大量分泌,进而细胞角化过度堵塞了毛囊口所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皮肤附属器疾病。

痤疮的特点:是在颜面及胸背散发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皮疹,或见黑头,能挤出豆渣样物。

初起皮疹为芝麻到绿豆大小,与肤色相同或红色,顶端日渐呈现黑头,可挤压出黄白色粉渣,易遗留凹陷瘢痕。

皮疹散在分布,部分患者皮疹扩大成黄豆或蚕豆大小,呈暗红色,消退后形成瘢痕疙瘩。

痤疮的发病机制:现代皮肤病学论痤疮是以雄激素增多、皮脂增多、排脂受阻、细菌感染为轴心的发病机制。

目前,中医常以清泄肺胃湿热、凉血解毒、泻火通便、滋阴降火、疏肝活血、健脾化痰等方法进行治疗。

一、治疗方(一)内治处方1.滋阴清肝消痤汤【组方】女贞子20g,墨旱莲20g,柴胡15g,郁金15g,丹参30g,鱼腥草20g,地黄15g,甘草5g。

【方解】方中女贞子、墨旱莲相合为传统古方二至丸,其中女贞子甘苦清凉,滋阴养肝;墨旱莲甘酸微寒,养阴凉血;两药共奏滋阴清肝之功,是为君药。

柴胡、郁金辛寒,疏肝清热凉血,助女贞子、墨旱莲清泻肝肾之虚火,是为臣药。

丹参、地黄凉血清热解毒,鱼腥草清肺解毒,是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并能清热解毒,是为使药。

【功效主治】滋阴清肝,凉血解毒。

主治痤疮。

【制法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总结】痤疮的发病除与肺胃血热等病因有关外,还与肝肾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肾属水,肝属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肾之阴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人体阴阳的平衡。

若肾阴不足,相火过旺,一方面虚火上炎灼肺,引起肺热血热;另一方面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可导致肝阴不足,肝经郁热。

【处方来源】广东省中医院范瑞强主任医师经验方。

2.消痤汤【组方】知母12g,黄柏12g,女贞子20g,墨旱莲20g,地黄12g,鱼腥草30g,连翘15g,丹参15g,生山楂15g,甘草6g。

解毒痤疮丸的功能主治为

解毒痤疮丸的功能主治为

解毒痤疮丸的功能主治痤疮简介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毛囊发炎、皮脂过量分泌、皮肤油腻以及面部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粉刺、丘疹和囊肿。

痤疮主要发生在青春期,但也可能在成年期继续存在。

解毒痤疮丸是针对痤疮治疗而设计的草药药物,在痤疮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解毒痤疮丸的成分解毒痤疮丸主要由多种中药组成,包括但不限于:1.黄柏: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抑制痤疮的炎症反应。

2.侧柏叶:具有杀菌、消肿、止痒的作用,能够缓解痤疮患者的症状。

3.萹蓄: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舒缓痤疮引起的疼痛和瘙痒感。

4.紫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能够减轻痤疮患者的不适感。

5.赤芍: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可改善痤疮炎症的症状。

6.当归:具有养血活血、调理内分泌的作用,可以促进痤疮的愈合。

解毒痤疮丸的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解毒痤疮丸中的黄柏、萹蓄、紫草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抑制痤疮的炎症反应,减轻痤疮的红肿和痛痒感。

2.消肿止痛:解毒痤疮丸中的侧柏叶、紫草等成分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能够减轻痤疮患者的肿胀和疼痛感。

3.调理内分泌:解毒痤疮丸中的当归等成分具有调理内分泌的作用,可以促进痤疮的愈合和预防痤疮复发。

4.养血活血:解毒痤疮丸中的当归等成分能够养血活血,改善痤疮患者的血液循环,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

使用方法1.每次服用2粒,每日2-3次。

2.口服,用温水服用。

3.建议连续服用1-2周以上,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2.服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请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3.请勿超量使用,按照建议的剂量使用本药物。

4.保持药品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5.请勿与其他药品同服,以免相互影响。

总结解毒痤疮丸是一种采用中药配方制备的草药药物,在痤疮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成分中的黄柏、侧柏叶、萹蓄、紫草、赤芍、当归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理内分泌、养血活血等功能。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发生于中青年颜面、前胸、后背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皮肤科常见、多发损容性皮肤病范畴。

西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0%的青少年曾经患过痤疮。

本病好发于青年男女,但青春期后的痤疮患者也日益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

〔一〕国内外相关学术技术进展1 痤疮的治疗现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痤疮作为作为门诊多发的损容性皮肤病,其诊治日益受到国内外中医、西医领域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中医的痤疮治疗现状1.1.1 病因病机、辩证分型的理解多种多样赵炳南认为本病因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而发,故治疗以清肺胃湿热为主,佐以解毒,方选枇杷清肺饮加减。

徐宜厚将其诊治痤疮的经验归纳为“四辨〞、“十法〞。

1.1.2 内服外用效验方药报道琳琅满目刘得喜等以自制痘痘消(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柏、郁金、川楝子、紫花地丁、蒲公英、杏仁、菊花、土茯苓、桑叶、浙贝母、连翘、银花、大黄、甘草制成瓶装水丸)治疗痤疮60例,疗效明显优于当归苦参丸。

李林峰【20】用自制中药面膜(银花、黄芩、丹皮、当归、凌霄花、连翘、白茯苓各10g,白花蛇舌草20g,珍珠粉适量)治疗61例面部寻常性痤疮,炎性皮损总有效率达96.7%。

1.1.3 治疗手段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中医药内服外用,针灸治疗痤疮也有一定的探索进展。

无论是用毫针、三棱针、火针、火罐、耳穴贴压等方法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任幼红等对58例痤疮患者采用局部(痤疮部位)火针配合背俞穴(大椎、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刺络拔罐治疗5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

1.1.4 结合科研方法在传统中医领域研究得到普遍应用科研方法在临床研究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很多中医学者经过对科研方法的学习,指导自己的研究,采取了随机分组对照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

如冯永芳以痤疮膏(大黄、苦参、黄连、白芷、僵蚕、白及、桃仁、茯苓等组成)外涂治疗寻常痤疮,疗效明显优于硫磺霜对照组。

中医痤疮最佳治疗方法

中医痤疮最佳治疗方法

中医痤疮最佳治疗方法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期。

中医认为,痤疮是由于脏腑失调、气血循环障碍、湿热内蕴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因此,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主要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清热解毒、祛湿利水。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痤疮的最佳治疗方法。

一、调理脏腑中医认为,肺、脾、肾三脏腑的功能紊乱是导致痤疮发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调理脏腑功能是中医治疗痤疮的首要任务。

常用的药物有黄芪、白术、参等,这些药物具有益气养阴、调理脾胃的作用。

此外,阴虚火旺的患者可采用滋阴清热的药物如玄参、丹参等,以补充体内的阴液。

二、疏通经络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经络的阻塞有关,因此,疏通经络是治疗痤疮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方法有针灸、艾灸、拔罐等。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增加气血运动,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

艾灸可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缓解毛囊的堵塞。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作用,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痤疮的消散。

三、清热解毒中医认为,痤疮是由于体内火热毒浊所致,因此,清热解毒是治疗痤疮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黄芩、玄参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抑菌消炎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使用穿心莲、蒲公英等中药制剂,以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

四、祛湿利水中医认为,痤疮的形成与湿热内蕴有关,因此,祛湿利水是治疗痤疮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药物有车前子、苦参、茵陈等。

这些药物具有排湿利尿、清热解毒的作用。

此外,可以采用茶树油、薄荷等外用药物,以达到祛湿清热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痤疮的最佳方法是综合运用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清热解毒、祛湿利水等手段。

此外,中医治疗痤疮还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痤疮需要坚持长期治疗,结果不会立竿见影,患者要有耐心,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最新-综述痤疮病症中医药临床诊疗法 精品

最新-综述痤疮病症中医药临床诊疗法 精品

综述痤疮病症中医药临床诊疗法综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从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痤疮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包括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内治与外治结合、饮食调摄,实验研究主要探讨了中草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皮脂分泌及性激素的影响。

痤疮;中医药临床;综述痤疮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然痊愈。

痤疮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

常伴有皮脂溢出,分布对称。

初起为毛囊口黑色圆锥形丘疹,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

周围可形成炎症性丘疹,其顶端可形成结节囊肿,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亢进,刺激皮脂腺分泌过旺,使皮脂腺毛囊口阻塞形成脂栓,伴发细菌感染而发病。

此病与微量元素锌在发育期相对缺乏也有一定的关系,称之谓青年痤疮。

中医学认为,过食肥甘厚味,脾胃湿热内蕴上蒸;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冷水渍洗,使血热蕴结,均可酿成本病。

近年来,在诊治过程中,人们发现,用中医药治疗痤疮,疗效明显,且剂型多样,副作用小,现就其研究进展阐述如下一、临床研究11辨证论治痤疮,在中医学中相当于痤或痤痱,或称之谓肺风粉刺、面疮等。

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郁乃痤。

《素问·生气通天论》不仅指出了汗湿为其主要病因,且郁字总括了本病的病机所在。

晋代《肘后备急方》提到本病发生在面部,故称面疮。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

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对本病的症状、病因、治法、方药等作了更为全面的论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

因此,多数医家认为痤疮病位在肺,因于风热,辨证分型多为肺经风热。

但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单一的肺经风热已不能完全概括痤疮的症候特点,所以很多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对痤疮进行辩证治疗。

张志礼将痤疮分为1肺胃积热型多为痤疮初起,以丘疹、粉刺为主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2湿热蕴结型多为中、重度,皮疹红肿热痛,或有脓疱方用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3痰湿凝结型多位囊肿结节,迁延不愈方用海藻玉湖汤、参苓白术散合四物汤加减。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3-03-30T01:32:37.001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3年3期作者:范琳李忻红[导读]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损容性疾病之一,好发于头面、胸背部,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范琳李忻红1、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辽宁沈阳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 [关键词] 痤疮;中医药治疗;综述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损容性疾病之一,好发于头面、胸背部,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治疗此病的方法较多,现将痤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对痤疮的病因病机痤疮的中医命名有“肺风粉刺”“粉滓”“面皶”“酒刺”“粉花疮”等。

古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书中所载“汗出见湿,乃生痤氟。

…劳汗当风,寒薄为鈹,郁乃痤。

”首次提出了“汗”与“湿”、“风”对痤疮的发病关系。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指出痤疮的发病与年龄有关,“年少气充,面生疱疮”,体质虽健康,然人体的脏腑机能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相火易旺盛,气火偏旺,灼血成瘀,郁搏于肌肤,发为痤疮。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面皰候》中记载:“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

陈士铎在《外科秘录》中所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也。

…面感冒寒风,以致血热不活,遂生粉刺,湿热两停也”指出粉刺因肺受风热及外受寒风致使气郁血热而生,认为“湿”,“热”两邪停滞肌肤为其发病原因。

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病因病机痤疮的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导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雄性激素分泌增多,雄激素可刺激皮脂腺增生和皮脂分泌,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2)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使口径变小、狭窄阻塞,影响毛囊壁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皮脂的正常排出,从而形成粉刺。

(3)毛囊微生物的感染,一般与痤疮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糠秕孢子菌有关。

『中药方集』痤疮方集

『中药方集』痤疮方集

『中药方集』痤疮方集江苏翟德山据《医学教育网》文整理编辑2013-7-20清肺消痤汤治痤疮病症:痤疮为发生于青年面、胸、背部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

常伴皮脂溢出。

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肺风粉刺”相类似。

其症状特点为多发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的部位。

常为毛囊口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等。

组方: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银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紫花地丁20克赤芍10克丹皮15克生地12克白芷6克生甘草3克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饭后服较佳,4周为1疗程。

加减皮损感染重,脓丘疹多者,可加蒲公英、连翘;皮肤油脂多,胸背部皮损多且感立者,可加栀子、苦参;有结节或囊肿性皮损者,可加红花、夏枯草、贝母。

中医妙方治疗“青春痘”很多人进入青春期后,脸上不知不觉地起了很多疙瘩,有时还伴有痒痛有黑色的称为黑头粉刺。

破溃或吸收后可出现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状疤痕。

少数严重的红疙瘩可出现更大的软囊肿、脓肿,破溃愈合后留下比较明显的疤痕,使颜面皮肤凹凸不平,颜色深浅不一,十分难看。

另外由于雄激素水平不同,一般男子患痤疮比女性严重,且更难治愈。

中医主要采用清热祛风、凉血利湿的方法。

成药可选用防风通圣丸、归参丸等,内服可用枇杷叶9克、桑皮9克、苦参9克、赤药12克、丹皮10克、菊花9克、生草9克,水煎服,日服一剂。

大便干燥者,可酌加酒军6—10克;结节性囊肿可酌加贝母10克、凌霄花6克。

外治可用颠倒散,每晚用茶水调后搽患处,白天洗掉。

也可用简便方法:①白花蛇草15—30克,加水煎汤内服,每日或隔日一剂,一天二次。

②仙人掌适量,捣烂,涂敷患处。

每日2次。

③鲜马齿苋、蒲公英、菊花各30克,蜂房10克,水煎汤待温后清洗患处,每日2次。

④鲜槐叶、丝瓜叶各30克,捣烂,涂敷患处。

痤疮——复方黄柏霜药物组成黄柏、黄芩、当归、生首乌与玉竹、知母按2:1。

制剂用法上药用95%酒精浸泡,提取有效成分;浓缩后制成水包油霜剂,含生药40%。

桂枝汤临床应用(二)审证求因运用桂枝汤治疗痤疮

桂枝汤临床应用(二)审证求因运用桂枝汤治疗痤疮

文/ 李灵辉(福建中医药大学)【指导老师】张喜奎(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博士导师)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属祖国医学粉刺病范畴。

对本病祖国医学较早就有相关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指出“汗出见湿”“劳汗当风”为痤疮发病之外因,“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若邪气羁留,卫阳郁闭,营卫不和,热盛肉腐,则红肿化脓。

故外感邪气,邪留肌腠,阳气被郁,营卫不和为本病的病机之一。

痤疮之内因,乃女二七、男二八天癸始至,肾气初盛,蓬勃向上,尚无稳定,易生邪火,加之近时信息扰心、饮食偏颇,君相之火异旺、痰湿内生,多致痰火邪毒内生,扰乱营卫,郁于肌肤,是本病产生之另一病机。

合而言之,该病之生,亦是内外相干,互为油火,然皆致营卫失和,郁而薄发,乃其病机关键。

由于此病常因过食辛辣、烟酒过度、通宵熬夜等造成其他兼夹病机,临证时应审证求因。

是以调和营卫为治本之举,再据热毒、瘀阻、风犯等病因,一一而寻,辨病辨证,才有良效。

桂枝汤在外可解肌调和营卫,在内可和脾胃调阴阳,所以临床根据具体病机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痤疮,效果显著。

现将3个典型病例的诊治分享如下,读者可对比查看。

热郁肌腠,营卫不和林某,35岁,2015年1月12日初诊。

主诉:额头长满丘疹3月余。

患者3月余前始422019.06 No.18明热盛,湿热上冲,故见面部油亮,口周脓疱,红肿疼痛,脓破带血;湿热伤津,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逆,故见口苦,渴喜冷饮;湿热下注,腑气不通,下焦热盛,故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患者病史较长,湿热久蕴,由气及血,煎血成瘀,经脉瘀滞,故见月事不利,血色暗、有血块。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为湿热内治宜外调营卫,中清湿热,下通瘀滞,方用桂枝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因湿热炽盛,故去原方之生姜、大枣以防助长邪热;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利水通脉;加柴胡、黄芩、大黄取大柴胡汤之意,以清泄少阳,通腑泄热;再加鸡血藤养血活血、祛风通络,益母草活血调经、清热解毒,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除湿,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茵陈清肝利胆、清利湿热;共奏清利湿热、调和营卫、活血通经之功。

国医大师张震治疗痤疮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张震治疗痤疮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张震治疗痤疮经验总结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对患者的外貌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

国医大师张震先生是一位擅长中医外治的医师,他治疗痤疮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他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治疗痤疮的经验:1. 辨证论治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针对不同的患者和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张震先生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气滞、湿热和瘀血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案。

对于气滞型的痤疮,可以用调理气机的方法来治疗;对于湿热型的痤疮,可以用清热解毒、祛湿排毒的方法来治疗;对于瘀血型的痤疮,可以用活血化瘀、调理肝气的方法来治疗。

2. 注重外治痤疮是一种外表病,因此外治是治疗痤疮的关键。

张震先生认为,外治的方法包括中药外敷、针灸、艾灸等,其中中药外敷是应用最为普遍也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

他常用的外敷方包括黄柏泡膏、佩兰泡膏、连翘泡膏等,将药膏敷于患处后再用纱布包紧,每日2-3次,连用10天为一疗程。

除了中药外敷,针灸和艾灸等方法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3. 调整饮食饮食与痤疮的发生息息相关,因此调整饮食也是治疗痤疮的重要方向之一。

张震先生建议患者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烟熏等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同时要注意多喝水,保持肠胃和皮肤的健康。

4. 调整心态痤疮对患者不仅在身体上造成的影响,更在心理上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

因此,张震先生认为,调整心态也是治疗痤疮的重要个方面。

要让患者明白,痤疮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而且痤疮并不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价值和人生价值,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病魔,这也是治疗痤疮的一项重要工作。

综上所述,张震先生治疗痤疮的经验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通过辨证论治、注重外治、调整饮食和心态,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毫火针联合中药药膜外敷治疗轻中度痤疮疗效观察

毫火针联合中药药膜外敷治疗轻中度痤疮疗效观察

毫火针联合中药药膜外敷治疗轻中度痤疮疗效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十分常见。

痤疮主要表现为毛囊堵塞、皮脂分泌过多、细菌感染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明显的外观和心理困扰。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内服药物、激光治疗等,但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存在药物耐受性、副作用等问题。

随着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毫火针联合中药药膜外敷治疗轻中度痤疮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毫火针是中医经络针灸的一种疗法,具有温经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而中药药膜外敷则可以加强局部药效,提高疗效。

本研究旨在观察毫火针联合中药药膜外敷治疗轻中度痤疮的疗效,为痤疮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观察毫火针联合中药药膜外敷治疗轻中度痤疮的疗效。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对患者的外貌和心理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的治疗方法多为局部外用药物或口服药物,但疗效不稳定且易复发。

本研究旨在探讨毫火针结合中药药膜外敷是否能够提高痤疮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改善皮肤状况。

通过临床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希望验证毫火针联合中药药膜外敷的治疗方式是否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旨在为轻中度痤疮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促进病情的康复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2. 正文2.1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毫火针联合中药药膜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如外用药物或口服药物。

两组患者均接受治疗6周,每周进行1次痤疮病情评估。

观察指标包括痤疮病情评分、皮肤炎症程度、痤疮病变面积等。

同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如有任何不适应立即停止治疗并进行处理。

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研究方案进行操作,并定期随访患者。

实验结果将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以评估毫火针联合中药药膜外敷治疗对轻中度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学论文治疗痤疮的中药处方分析

中药学论文治疗痤疮的中药处方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治疗痤疮的中药处方分析二级学院中药学院专业中药学班级201 级班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20年4月诚信声明我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我承诺,论文(设计)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I-II 1前言 . (1)2调查资料与方法 (3)2.1资料来源 (3)2.2方法 (3)3结果与分析 (3)3.1痤疮患者的性别统计与分析 (3)3.2痤疮患者的年龄统计与分析 (4)3.3中药使用情况 (4)3.4处方中常用中药功效分析 (5)3.5中药类别、性味归经统计 (8)3.6痤疮中医证型分析 (10)4讨论 (14)4.1中药治疗痤疮的中药用药规律 (14)4.2药物的性味和归经 (15)4.3痤疮的中医证型探讨 (16)参考文献 (18)综述 (20)致谢 (26)治疗痤疮的中药处方分析摘要:目的了解中医师针对痤疮患者所作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与趋势,通过统计分析处方中常用中药药物的药理作用、归经功效、药物间的配伍作用等,进而分析总结有效治疗痤疮的中药处方规律。

方法通过收集天河中医院门诊医生针对痤疮患者的近一年的处方311份,对其中中药的用药频率作统计,查阅《中国药典》2015年版、学术期刊等相关资料进行处方分析。

结果通过对处方药物统计分析发现,在治疗痤疮疾病上,中药类型使用频率排名前三的为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四气五味的分析中以苦寒药物为主,与清热药使用排名第一相符;归经方面以肝经、肺经、胃经排名前三,三者总和占全部归经的一半。

怎样看待痤疮的中医药研究刘文全

怎样看待痤疮的中医药研究刘文全

怎样看待痤疮的中医药研究刘文全发布时间:2021-08-19T08:39:12.601Z 来源:《航空军医》2021年6期作者:刘文全[导读] 采用中医药治疗痤疮,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谈一谈相关的话题。

(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锦屏中心卫生院 637800)痤疮属于较为常见的皮肤病,该病会对人的面容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在今天这个时代,大众的审美观念有了明显提高,人人都想把自己的脸打扮得漂亮一点、好看一些;而痤疮症却又会降低人们的颜值,这对爱美人士来说,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采用中医药治疗痤疮,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谈一谈相关的话题。

一、中医如何认识痤疮?如何研究痤疮?现在,有许多人以为痤疮是西医首先发现的。

事实上,早在战国时代,中医便发现了痤疮,并且尝试治疗。

在《黄帝内经》中,作者便对痤疮的病因进行了初步研究。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份帛书,这份帛书详细记载了一百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案,药方共有五十二种(考古学家据此将这份帛书命名为《五十二病方》),其中就包括治疗痤疮的中医药方“除疣消瘢方”。

到了东汉,中医药学出现了进一步发展;东汉出现了我国第一部中草药巨著——《神农本草经》。

在《神农本草经》中,记录了数十种治疗痤疮的中药。

其后,中医药学继续向前发展,中医对治疗痤疮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

东晋名医刘涓子在《刘涓子鬼遗方》中记录了治疗痤疮的药方,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则收录了一百多种治疗面部疾病的药方。

《黄帝内经》将痤疮归入“粉刺”。

《黄帝内经》认为:夏季炎热,人会大量出汗,出汗后遇到水湿之气,人体皮肤便会陷入湿热;若此时人进行重体力劳动,劳碌出汗后又遇上风,风寒便会附着于皮肤上,成为“粉刺”。

清代中医则认为痤疮属于“酒刺”,肺经血热,瘀滞不行,便会生出酒刺。

中医还将痤疮分为几种证候,它们分别是:肺经风热证、湿热蕴结证、痰湿凝结证。

肺经风热证的主要症候有:面部潮红、油腻,脸面上分布有红色丘疹,或黑头粉刺;触摸丘疹、粉刺,有痒痛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青春期皮肤病,中医称痤疮为“粉刺”。

本病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

发病部位以面部及上胸背部,尤其以面部为多,病情易反复,多数患者迁延不愈。

严重地影响容貌,进而对患者的自信心造成损害。

中医药治疗痤疮比西医更具优势。

古代医家对痤疮的描述颇多,《内经》、《诸病源候论》、《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等均有关于痤疮的探讨。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疮”,这是对痤疮病机的阐述,表明对痤疮的认识由来已久。

中医认为痤疮的病因病机是湿热、肺经风热、肾阴不足、痰瘀蕴结,或天癸相火过旺等原因引起的。

经过临床实践,发现中医药治疗痤疮效果明显,且费用低、副作用小。

因此中医比西医治疗痤疮更具优势。

1 古代对痤疮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临床常见分型有肺经风热型、脾胃湿热型、痰瘀互结型、冲任不调型。

1 .1 肺经风热型根据辨证论治原则,肺经风热型痤疮选用《医宗金鉴》中枇杷清肺饮,方中枇把叶苦平,桑白皮甘寒,两药俱入肺经,可清肃肺热;黄芩、黄连、金银花、野菊花有清热、解毒、燥湿之效;当归、苦参、栀子、赤芍、白茅根、生槐米能清热凉血。

1 .
2 脾胃湿热型脾胃湿热型选择《伤寒论》中茵陈蒿汤,方中茵陈蒿味苦性平,清热利湿;栀子、黄芩、大黄清热燥湿,通腑
泻热;大青叶、白鲜皮、益母草清热解毒,疏风活血;甘草可调和诸药。

1 .3 痰瘀互结型痰瘀互结型可选用《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方中破血之品桃仁、红花主活血化瘀;熟地黄、当归滋阴补肝、养血调经;芍药养血和营,以增补血之力;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以助活血之功。

I . 4 冲任不调型冲任不调型可选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逍遥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条达;当归补血活血,散寒止痛;白芍养血调经,平肝止痛;白术、甘草、茯苓健脾益气,化生营血;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倾生姜温胃和中,且能辛香达郁。

2 现代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2 .1 风热外袭本症多为痤疮的初发原因,但也可为复发的诱因。

风热均为阳邪,其性善动炎上,故风热多侵犯人体上部。

邪热灼伤血络,阻塞毛孔,局部皮肤郁闭蕴塞而成痤疮。

2 . 2 肺胃湿热面部皮肤主要由肺经和胃经所司。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则导致肺阴不足。

与此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等滋腻之品可使湿邪滞留于大肠中,久则郁而生热,大肠之积热上蒸于肺胃,最终导致肺胃血热,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2 .
3 痰瘀互结痤疮日久不愈,耗气伤阴,阴虚则生热,日久煎熬津液而为痰;另,阴虚则血行不畅,又发为瘀。

痰瘀互结,妨
碍气机的运行和经络的畅通,阻于局部,形成结节、囊肿、瘢痕,累累相连。

2 .4 冲任失调冲任不调则该充之血未充,血虚。

该离之血未去,血瘀。

两者日久都可生血热。

血热日久或耗伤阴津,阴虚导致血虚,或灼伤脉络,造成离经之血而瘀血。

循环往复,月事不能以时下时,就是病情加重之时,故患者此时皮损的症状比平时有所增多或加重。

2 .5 肾阴不足肾为先天之本,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

其中由肾产生的天癸是直接影响人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的物质。

若素体肾阴不足,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相火盛时失去了制约,导致天癸过旺,循经上蒸头面。

同时肾阴不足则不能充养肺胃之阴,阴虚内热是痤疮发生的主要原因。

3 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
根据痤疮的病因病机,本病中医治疗总则以凉血滋阴泻火、清解肺胃湿热、活血调理冲任。

治疗上以内治为主,可结合外治,兼顾标本,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3 .1 内治法
应用消痤汤加减治疗痤疮以消痤汤为主治疗该病,女贞子2 0 g ,旱莲草2 0 g ,知母1 2 g ,黄柏1 2 g ,鱼腥草2 0 g ,蒲公英1 5 g ,连翘1 5 g ,生地黄1 5 g ,丹参2 5 g 、甘草5 g 。

女贞子、旱莲草滋肾阴;知母滋肾阴、黄柏泄肾火,补泻结合,调整肾阴与肾阳平衡;鱼腥草、蒲公英、连翘三药合用清解热毒,消肿
散结;生地黄、丹参活血祛瘀,清热凉血。

应用柴胡疏肝汤合消痤汤加减治疗痤疮以柴胡疏肝汤合消痤汤加减治疗该病,养阴清热,调理冲任。

柴胡1 2 g ,郁金1 5 g ,白芍1 5 g ,女贞子2 0 g ,旱莲草2 0 g ,蒲公英1 5 g ,鱼腥草1 5 g 、丹参1 5 g ,山楂2 0 g ,甘草2 g 。

柴胡、郁金、白芍疏肝清热、调理冲任;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肾阴、平和天癸;鱼腥草、蒲公英清肺解毒;丹参、山楂凉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

3 .2 外治法
中药搽剂、洗剂等用洁美保健露治疗痤疮患者40例,总有效率为93.5%。

李运峰用外洗方:大黄2 0 g ,硫黄2 0 g ,黄芩1 5 g ,赤芍 1 5 g ,防风 1 5 g加针刺腧穴的疗法治疗本病,有效率为87 .3%。

4 结语
近年来,痤疮的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①缺乏统一的辨证标准和评价指标,为临床试验造成了一定难度。

②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文献多是临床经验的总结,缺乏足够的动物实验、药理实验作支撑,药物作用机制不明确。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制定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标准,从内分泌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深入地探讨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机制,更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