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连词而表顺承与修饰关系辨析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而”表修饰与承接的区别

文言虚词“而”表修饰与承接的区别

文言虚词“而”表修饰与承接的区别【提要】文言虚词“而”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

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

而表示修修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关键词】“而”表修饰承接的区别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

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

一、表承接关系的“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句话的意思是:(刻舟求剑者)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先”,后面省略了与“先”相照应的相关关联词“后”或“然后”。

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

两件事有先后的承接关系。

“而”字放在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单句之间,将两个单句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事实这两个单句组成的这个复句是承接复句。

②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

“庄宗受”后省略了宾语“之”,句子已完整独立。

“藏之于庙”。

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

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受”和“藏”,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

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舍之。

”这个句子有点复杂,可以说它是一个紧宿复句。

锲,雕刻,它是一个独词句,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

虚词而表修饰与表承接关系的区分

虚词而表修饰与表承接关系的区分

虚词而表修饰与表承接关系的区分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虚词“而”表修饰与表承接关系的区分连词“而”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比较多,也相当灵活。

从它所连接的两部分关系来看,可分为假设关系、修饰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目的关系、因果关系等几种。

在学习时,学生往往分不清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两种关系的用法,现针对课文中出现的例句,谈谈二者的区别。

一、表示修饰关系的“而”连接的是状语与中心词,前后两部分之间形成偏正关系。

中心词一般由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而状语相对灵活,可以是表时间的名词,表程度、频率、范围的副词,也可以是表状态的形容词,表凭借的介词短语等。

如:1、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2、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祭十二郎文》)3、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祭十二郎文》)4、徐而察之。

(《石钟山记》)5、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赤壁赋》)以上各例,例1、2中的“而”之前的“朝”“暮”“生”“死”都是表时间的名词,分别修饰“往”“归”“影不与吾形相依”“魂不与吾梦相接”,在句中分别解释为“早上”“傍晚”“活着的时候”“死了以后”;例3中的“而”之前的“往往”是表频率的副词,修饰“剧”(剧烈疼痛),解释为“常常”;例4、5中“而”之前的“徐”“胡卢”都是表状态的形容词,分别修饰“察”“笑”,解释为“慢慢地”“笑的样子”;例6中“而”之前的“自其变者”是表凭借的介词短语,修饰“观”,解释为“从变化的方面”。

表承接关系的“而”连接的是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二者不构成偏正关系。

如:1、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人墓碑记》)2、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3、舍瑟而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例1中的“修墓”与“埋葬”,例2中的“买五人的头”与“用匣子装头”,例3中“放下瑟”与“站起来”,这些行为动作的发生有先有后,形成典型的承接关系。

如何区别文言虚词“而”表承接和修饰

如何区别文言虚词“而”表承接和修饰

如何区别文言虚词“而”表承接和修饰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究竟如何判断,结合具体事例,做一探究。

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

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一、表承接关系的“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

例如: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

“庄宗受”后省略了宾语“之”,句子已完整独立。

“藏之于庙”。

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

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受”和“藏”,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

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二、“而”表修饰。

A、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的状语。

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例如: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

译文:(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窥镜而自视”,它是一个单句。

主干是:“邹忌看自己”。

这里的“窥镜”是对着镜子看,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

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同时发生,且对着镜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视”的方式状语。

这里的语意,不能说“窥镜”,看镜子,“自视”,然后看自己。

生活的实际是看镜子时已经看到人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

“而”在《劝学》中的用法辨析

“而”在《劝学》中的用法辨析

“而”在《劝学》中的用法辨析导读:“而”在《劝学》中的用法辨析广东省连州市连州中学吴常华文言虚词“而”是高考考纲中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之一,它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作代词,通“尔”,二是用作连词。

在荀子的名篇《劝学》中一共出现了16个“而”字,都用作连词,其用法主要有以下六种:第一种:表示并列关系。

如:蟹六跪而二螯。

第二种:表示递进关系。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第三种:表示转折关系。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第四种:表示承接关系。

如:登高而招。

第五种:表示修饰关系。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第六种:表示假设关系。

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其中转折关系和假设关系比较容易辨析,但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修饰关系却容易混淆,需要认真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并列关系表示词语或句子之间具有的一种相互关联,或是同时并举,或是同地进行的关系,并列的成分之间没有主次之分。

如“蟹六跪而二螯”的“六跪”和“二螯”是同时并举的,两者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所以句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

递进关系是指连词后的语言单位须以连词前的语言单位为基点,并在程度或范围上比它有更进一层的语义关系。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涉及到“学习”和“反省”两种行为,指君子不仅“学习”,而且“反省”,“学习”是前提,是基础,“反省”则是在前者基础上进行的行为,是对前一行为的引申,是对学习成果的回顾与加深,因此,句中的“而”表示递进关系。

“而”用作承接关系时多用来连接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及句子,表示行为相连、两事相连、两事相关或时间先后相承等顺承关系。

如“登高而招”是指“登上高处后招手”,“登高”和“招手”这两种动作行为有明显的先后关系,因此,句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

“而”用作修饰关系时往往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多数情况下它的后面是表示行为的动词,前面是表示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的词语或短语,如果是形容词、副词、时间处所名词、能愿动词、指示代词、方位短语、介词短语,那就较好判断。

高考语文文言文“而”表修饰承接的区别

高考语文文言文“而”表修饰承接的区别

在文言文中“而”字的这两种用法一直以来困扰了许多人,但是吕老师的解答并不充分,很难给解决此类问题以切实的指导,这主要体现在他给“而”的用法分类时所用标准的不统一上,(这其实也是很多语法书存在的问题。

)吕老师在文中介绍了“而”作连词的六种常见用法,前四种从词性的角度来区分,后两种又从句子成分的角度来归纳,如“连接动词和动词,或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并列或递进”、“连接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个动词,表示承接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修饰关系”,让人无所是从。

我们知道,古文中能作状语的词有很多,可以是名词、副词,也可以是动词,关于这一点,《动词作状语例释》(牛丽霞《语文知识》1995.7)、《<史记>动词作状语考察》(章新传《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第25卷第1期)等文章都有专门的阐述,感兴趣的老师可参看,兹不赘述。

这样一来,“动词+而+动词”这种结构中,前后两个成分的关系,除了吕老师所讲的并列、递进和承接外,还有修饰,那我们应该如何来判断呢?一般来说,并列和递进较好鉴别,关键在于承接和修饰的区分,而丁宏仕老师困惑的中心之点也正在此处。

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一、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披草而坐。

”《劝学》:“登高而招。

”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

因此,这两个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

二、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

如《劝学》:“吾尝跂而望矣。

”《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这里的“跂”和“望”、“拱”和“立”都是同时发生的,以“望”和“立”为中心语意,以“跂”与“拱”为伴随状态,因此,这两个“而”都表修饰。

文言文中'而“字表顺承和表修饰有什么去区别?

文言文中'而“字表顺承和表修饰有什么去区别?

文言文中'而“字表顺承和表修饰有什么去区别?文言文中的'而'一般是作连词,当'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饰关系,相当于'地',多数情况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动词;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事实上,通过大量的例句,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一、表承接关系的“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先”,后面省略了与“先”相照应的相关关联词“后”或“然后”.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两件事有先后的承接关系.“而”字放在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单句之间,将两个单句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事实这两个单句组成的这个复句是承接复句.②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庄宗受”后省略了宾语“之”,句子已完整独立.“藏之于庙”.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受”和“藏”,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舍之.”这个句子有点复杂,可以说它是一个紧缩复句.锲,雕刻,它是一个独词句,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虽然只有四个字,它却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而且两件事、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可用“一……,就……”的承接句式来翻译理解.整句译为:“一雕刻,就放弃它.”“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就”.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这是一个复句,“余方心动欲还”是个独立完整的单句,“而大声发于水上”即水上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单句陈述两件事,这两件事有先后关系,它有“我才想返回,就发现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这种表示承接关系的复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二、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的状语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例如: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译文:(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窥镜而自视”,它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邹忌看自己”.这里的“窥镜”是对着镜子看,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同时发生,且对着镜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视”的方式状语.这里的语意,不能说“窥镜”,看镜子,“自视”,然后看自己.生活的实际是看镜子时已经看到人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译文: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这也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智叟止之”,“笑”与“止”同时发生,“笑”修饰谓语“止”的状态作状态状语.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译文: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语,“求”作谓语,“之”作宾语.“乃以斧斤”、“考击”都修饰“求”作“求”的状语.其中,“考击”与“求”同时发生.是边敲边求的意思.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以”相当于“而”,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余与四人入.“余与四人”作主语,“入”作谓语.“拥火”修饰“入”作“入”的方式状语.“拥火”这个动作与“入”是同时发生.没有先后关系.我们不能说,拥火这个动作完成后,再进去.这两个动作是连动的.三,表修饰的“而”,除连接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外,还用于单句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作谓语的状语与谓语之间的连接.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而”字来连接.例①: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余)徐而察之.”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词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察”的状态.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吾恂恂而起,”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饰“起”作状语,表示“起”的状态.有人说这种情况,“而”字可译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这种情况下,“而”字可译作“着”.我认为这两个“而”字没有这两个意思,它是助词,它只起到帮助两个词连起来的作用.那两个意思是加进去的,但可以加进去的这两个字“地”和“着”确实是状语的标志.例③有志与力,不随以怠.“不随以怠.”“以”相当于“而”,这是个形容词谓语句,语意独立完整,“不随”,即不随便,形容词,作“怠”的状语.这里的“而”可译作“地”.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是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说,“以斧斤考击”是介词短语作“求”的状语.“而”连接修饰谓语的状语与谓语,叫表修饰.这里的“而”也可译作“着”.总之,“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动作之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这是重中之重.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一、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披草而坐.”《劝学》:“登高而招.”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因此,这两个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二、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劝学》:“吾尝跂而望矣.”《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这里的“跂”和“望”、“拱”和“立”都是同时发生的,以“望”和“立”为中心语意,以“跂”与“拱”为伴随状态,因此,这两个“而”都表修饰.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再来看“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三句中的“而”,似乎就更容易把握了.这里的“泉”“罍”和“红装”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但它们是否和其后的“茗”“歌”“红装”都表示“时间上紧相承接”的关系呢?恐怕未必.先看“泉而茗者”,“汲取泉水”和“煮茶”(也可理解成“煮泉水”和“泡茶”)两个动作的确是前后相继的,“而”表承接无疑,但如果把“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中的“而”也看作承接关系,那么两句的大意就是:(先)端上酒杯,然后去唱歌;(先)穿上鲜艳的衣服,然后去骑驴.这样理解的话,不仅喜庆、欢快的氛围没有了,还多了几分矫情,而且从常理上也很难讲得通:为什么非要拿了酒杯然后才唱歌?有几个人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换衣服?笔者认为,这里的“罍”与“红装”描述的是“歌”与“蹇”时的一种状态,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而”应表示修饰关系,两句话译为:拿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盛装骑驴走的】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译文: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译文: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译文:项羽紧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④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赤壁赋》)译文: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随着歌声吹箫伴奏.。

“而”的用法辨析

“而”的用法辨析

“而”的用法辨析“而”是文言文中很重要的虚词,其用法多样,意义丰富。

“而”除了作第二人称代词用外,如“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更多的是作连词用。

作连词大致有以下几种用法和意义关系:1.表并列——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2.表承接——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3.表修饰——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渔父》)4.表转折——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递进——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季氏将伐颛臾》)6.表假设——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7.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8.表目的——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然而正是“而”的这些用法特点,常在教学中引发争议,很多学生对“而”的用法和意义不能正确辨析,不少老师的认识也有商榷之处。

本文就“而”作连词用的几种容易引起误解的意义关系做个辨析。

一、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的辨析这两种关系常被有些老师理解错误而讲错。

请看下面的例子:例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例2.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劝学》)例3.黑质而白章。

例4.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以上四例中的“而”,都被有些老师讲为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的特点是,“而”所连接前后内容或主体,彼此没有主次关系,谁在“而”的前后都不会导致表意出现问题,因而可以互换。

用作并列关系的“而”常可省略。

如“二败而三胜”(《六国论》),说成“二败三胜”一点不影响表达。

递进关系的特点是“而”所连接的前后内容或主体在表达的意思上是层进的,表意重点在“而”后面的内容或主体上,其强调是后者,因而具有不可调换的特点。

我们理解“而”的用法,不能简单地看句子表面的结构或肤浅的理解句意,而要深入分析作者运用句子所表达的真实意图。

例1的“而”表递进,作“并且”讲。

“博学”能做到的人很多,但是要做到“日参省己”则很难了,不做到这样,也就不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例4的“而”也是表递进。

虚词“而”的顺承、修饰关系辨析

虚词“而”的顺承、修饰关系辨析

虚词“而”的顺承、修饰关系辨析作者:杨绍贵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6年第03期“而”这一虚词是高考文言文要求考查的18个虚词之一。

作实词时,可用作代词,相当于“你”。

例如“某所,而母立于兹。

”(归有光《项脊轩志》)但用得最多的是作虚词(连词)。

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①表示并列关系②表递进关系③表转折关系④表假设关系⑤表因果关系⑥表顺承关系⑦表修饰关系。

前5种用法一般来说较易辨别,而其中顺承关系和修饰关系常会混淆,不易辨别,在此,谈谈自己辨析这两种用法的粗浅见解,供教师、学生们参考。

(1)表顺承关系。

这种用法,“而”这一词前所叙述的人、事、物是一个条件,“而”后所叙述的人、事、物是由这一条件而产生的结果。

“而”可译为“就”“于是”“才”或不译。

例如:①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屈原列传》)③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荀子·劝学》)④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屈原列传》)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⑧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报任安书》)例句①②③句,每一句“而”前所叙述的人、事、物是产生后一句结果的条件。

因而“而”可译为“于是”“就”。

例句④⑤句“而”前的动作,既是后一动作产生的条件,又是先发生的动作,因而有一种先后的时间关系,可译为“接着”。

例⑥句“而”前所叙述的人事,是后一句结果产生的条件,且这条件是唯一的条件,因此“而”可译为“才”。

例⑦⑧两句“而”前所叙述的事,其实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半截话,必须有后面这句话才算完整,这种情况,“而”常常可不译。

(2)表修饰关系(或称为偏正关系)。

这种关系前后两句有修饰、限制和被修饰、限制的关系。

可分为三种情况:其一,前者修饰、限制后面动作的情态,“而”可不译。

其二,前者修饰、限制后面这一动作凭借的工具,“而”可不译。

而的用法顺承和修饰的区别

而的用法顺承和修饰的区别

而的用法顺承和修饰的区别一、顺承和修饰的基本含义和区别顺承是指在对前面陈述内容进行补充或者进一步展开时使用的连词,用以引出下一个与之相关或类似的观点或事实。

而修饰则是指通过补充信息或者描述性语言来进一步说明主题或修饰某个对象。

二、顺承的用法及示例解析1. 除此以外连词“除此以外”用于列举与之前提到事物性质相同、相关或相类似的其他事物。

例如:“小明在家中发现了许多珍贵古董,有字画、瓷器、木雕等等,除此以外还有非常罕见的青铜器。

”2. 再说使用连词“再说”时表示进一步要补充说明一个事实或理由。

例如:“乐曲需要细心体味,感受其中音符与节奏变化;再说,每首乐曲在不同演奏者手中也会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

3. 况且“况且”多用于具体说明更重要的原因或者是额外增加支撑论述。

例如:“这场比赛我们优势较大,况且他们队员状态也不佳,胜利对我们来说几乎是必然的。

”4. 更何况“更何况”用于由一层重要原因向更深层次说明情况或理由。

例如:“国内含金量最高的大学排名中,清华、北大毫无疑问位列前两位,更何况两校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广泛资源和优势”。

5. 又“又”用于陈述时间上与之前发生的事情连续或相似的事件。

例如:“今天早上我起床后又迟到了,真是连续第三天了!”三、修饰的用法及示例解析1. 具体描写修饰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具体描写来描述一个对象或者事物的特征、性质或行为。

例如:“她穿了一件漂亮的粉色连衣裙,身姿窈窕,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迷人。

”2. 逻辑解释修饰时可通过逻辑解释来进一步说明一个观点或者理论。

例如:“男女朋友之间产生摩擦很正常,每个人都有不同想法和价值观念,这些差异可能导致意见不合。

”3. 比较对照修饰时常用比较对照来突出一个对象或事物的特点或区别。

例如:“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这款手机外观更加简约大方,性能更加稳定可靠。

”4. 引用例证修饰时也可以引用例证或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者论述。

例如:“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比如马云、李嘉诚等人都在商界掀起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和企业扩张计划。

初中课本中有争议的“而”字用法辨析

初中课本中有争议的“而”字用法辨析

初中课本中有争议的“而”字用法辨析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十五单元“修辞与鉴赏”中,“而”字用法较为特殊,有时会存在些许争议。

下面将分别对其中的几个用法进行辨析。

1.顺承用法
“而”字用作顺承连词,表示“并且”,连接两个相同或相似的情节或动作。

例如《红楼梦》中的“凤姐耳边听着,而人已走了”。

这里的“而”起到连接上文和下文的作用,并进一步强调了“人已走了”这个情节,使之更加生动。

2.逆转用法
“而”字用作逆转连词,表示转折或对比,并与“却”“但是”等连词意义相似。

例如在《思美人》中,“妙笔生花,而专注于技艺研究,却疏于人情社交。

”这里的“而”在强调妙笔生花的同时,转折出后面的逆境,使人们对其技艺研究的认识更加深入。

3.修饰手法用法
“而”字在句子中有时起到修饰手法的作用。

例如在《古诗十九首》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而今听得金声琵琶,不觉泪湿沾巾袂。

” 这里的“而”在强调了当下听琵琶的情景同时,起到拼接、衔接和烘托表现手法的作用。

文言虚词“而”字用法判断顺口溜

文言虚词“而”字用法判断顺口溜

文言虚词“而”字用法判断歌诀“而”字用法功能多,常作连词表关系。

前后词意认真辨,仔细分析巧判断。

左右平等表并列,前后动作表承接,后面意深表递进,后面意转表转折,动作未发表假设,前面条件表假设,前因后果表因果,连接状谓表修饰。

同“尔”代词作人称,复音“而已”在句末。

1.表顺承关系时,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

2.而表递进关系时连接的是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词或短语,后一部分在意思上比前一部分在程度上或范围上更进一层。

3.表示修饰关系的“而”连接的是状语与中心词,前后两部分之间形成偏正关系。

中心词一般由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而状语相对灵活,可以是表时间的名词,表程度、频率、范围的副词,也可以是表状态的形容词,表凭借的介词短语等。

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的状语。

4.表承接关系的“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总之,“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动作之连接起来。

而表示修修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这是重中之重。

文言实词“而”作连词时的规律

文言实词“而”作连词时的规律

文言虚词“而”的连词用法
“而”作连词时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例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

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例句: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

表转折时,后面的成分跟前面成分的意思相反,或是加以修改补充。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

前面成分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面成分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

例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6、表示修饰关系。

表修饰时,表示事物的状态或动作。

例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表因果时,连接原因和结果。

例句: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论语》)
8、表示目的关系。

表目的时,后面成分是前面成分的行为目的。

例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关系】虚词而表修饰与表承接关系的区分

【关系】虚词而表修饰与表承接关系的区分

【关键字】关系虚词“而”表修饰与表承接关系的区分连词“而”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比较多,也相当灵活。

从它所连接的两部分关系来看,可分为假设关系、修饰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目的关系、因果关系等几种。

在学习时,学生往往分不清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两种关系的用法,现针对课文中出现的例句,谈谈二者的区别。

一、表示修饰关系的“而”连接的是状语与中心词,前后两部分之间形成偏正关系。

中心词一般由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而状语相对灵活,可以是表时间的名词,表程度、频率、范围的副词,也可以是表状态的形容词,表凭借的介词短语等。

如:1、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2、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祭十二郎文》)3、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祭十二郎文》)4、徐而察之。

(《石钟山记》)5、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赤壁赋》)以上各例,例1、2中的“而”之前的“朝”“暮”“生”“死”都是表时间的名词,分别修饰“往”“归”“影不与吾形相依”“魂不与吾梦相接”,在句中分别解释为“早上”“傍晚”“活着的时候”“死了以后”;例3中的“而”之前的“往往”是表频率的副词,修饰“剧”(剧烈疼痛),解释为“常常”;例4、5中“而”之前的“徐”“胡卢”都是表状态的形容词,分别修饰“察”“笑”,解释为“慢慢地”“笑的样子”;例6中“而”之前的“自其变者”是表凭借的介词短语,修饰“观”,解释为“从变化的方面”。

表承接关系的“而”连接的是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二者不构成偏正关系。

如:1、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人墓碑记》)2、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3、舍瑟而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例1中的“修墓”与“埋葬”,例2中的“买五人的头”与“用匣子装头”,例3中“放下瑟”与“站起来”,这些行为动作的发生有先有后,形成典型的承接关系。

“而”字用法辨析

“而”字用法辨析

浅谈主谓之间的“而”之用法201230010301 陈宏一、常见“而”的用法通常情况下,在古代汉语中,“而”字作为虚词的用法有以下几种:表示转折关系。

即“而”连接的前后是转折关系,基本可以翻译为“然而”“但是”“可是”等。

表示顺承关系,也叫顺接关系。

即“而”连接的前后是顺承(顺接)关系,也就是说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有先后关系(不可颠倒),基本可以翻译为“然后”“而后”“随后”等,或者不译。

表示并列关系。

即“而”连接的前后是并列关系,也就是说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或事物、情形(如原因、条件等)是并列的关系关系(一般可以颠倒顺序),基本可以翻译为“而且”“而”等,或者不译。

表示修饰关系。

即“而”连接的前后是修饰关系,也就是说前面的词语是修饰后面的词语的(不可颠倒),这种关系现在也叫状中关系(前面的词语是后面的词语的状语),基本可以翻译为“地”,或者不译。

表示因果关系。

即“而”连接的前后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而”前是原因,“而”后是结果(不可颠倒),基本可以翻译为“因而”或“而”等,或者不译。

二、主谓之间“而”的用法浅析然而有些“而”被置于主谓之间,如:1、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2、若可, 君而继之。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3、相鼠有皮, 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 《诗经国风鄘风》)4、国君而仇匹夫, 惧者甚众矣。

(《左传》)5、管氏而知礼, 孰不知礼?(《论语》)6、郑伯南也, 王而卑之, 是不尊也。

(《国语》)7、且先君而有知也, 毋宁夫人, 而焉用老臣?(《左传》)这些“而”字的用法,可以体现为表层语法意义和深层的语义涵义。

从表层的语法层次来看,“而”的用法有:1、表示假设。

2、表示顺承。

3、表示转折。

4、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同“之”。

从深层语义涵义来看,“而”字的用处可能有两个:1、强调主语。

2、强化语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③吾
而起,视其缶。 • ④子路 而对。 • ⑤ 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 ⑥善战者
而利导之。
二、如果“而”前的词是动词,并且“而”前 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 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
①吾尝 ②子路
而 而
矣。《劝学》 。《论语·微子》
这里的“跂”和“望”、“拱”和“立”都是同 时发生的,以“望”和“立”为中心语意,以 “跂”与“拱”为伴随状态,因此,这两个“而” 都表修饰。
表承接关系的“而”的用法
•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起来。 • “动词+而+动词”这种结构中,如果“而”前 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 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 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①披 而 ② 高而
。《始得西山宴游记》 。《劝学》
• 1 、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的
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有先后关 系则表承接。
2、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意义上有 否主次关系,如果前一个动作表示后一动作 的方式,即有主次之分,表修饰。如果只是 两个连贯的动作,则表承接。
试一试
• ①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 • ②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晏子治东阿》) • ③余扃牖而居。(《项脊轩志》)
⑦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⑧表示目的关系。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表修饰关系的“而”的用法
• 一、表示修饰的“而”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
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 ①吾尝
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②长驱到齐, 而求见。
•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 ⑤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项脊轩志》)
高考真题

AD
试分析下面“而”字的用法
例句: 吾尝
矣。(《劝学》)
这里“而”是表 承接还是修饰关系?
高 考 文 言 文 虚 词 复 习
回顾连词“而”的用法
①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译。 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②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 “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④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如: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 “着”、“地”等,或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如: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