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方案学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黄河流域环境规划
流域环境规划案例
案例一
淮河流域环境规划
实施措施
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 复,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
调整
规划目标
实现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 根本好转,保障生态安全
规划目标
改善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 ,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
案例二
太湖流域环境规划
实施措施
加强湖泊治理和保护,推 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强跨
界污染联防联治
THANKS
感谢观看
环境规划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总结词
生态修复技术是环境规划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实现生态环境的恢 复和改善。
详细描述
生态修复技术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工程技术,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以恢复其正常的生 态功能。生态修复技术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生态修复技术 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湿地修复、河流治理、矿山修复等。
02
在环境规划中,生态学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等 方面,例如生态廊道的规划、生态修复工程的设计等。
地理学理论
地理学理论是环境规划学的另一个重 要理论基础,它关注地理环境的特点 、演变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 系。
地理学理论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主要 体现在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方 面,例如城市扩张的边界划定、自然 保护区范围的确定等。
环境规划决策分析
总结词
环境规划决策分析是环境规划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为环境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详细描述
环境规划决策分析是指运用数学模型、系统分析等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环境规划中的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 估和选择,以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环境规划决策分析的目的是提高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环境规划学基本理论(ppt41张)

环境规划学基本理论(ppt41张)

三、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

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工性、脆弱性、可塑 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等特性。 在该系统中人是最活跃积极的因子。

四、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环境规划必须与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 应,进行环境规划前必须掌握复合生态系统相 关知识的知识。从三个方面理解它们之间关系: 自然子系统是环境规划的本底和基础 调控社会、经济子系统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和内 容


生态技术是人们治理和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技术形式。 其包括环境保护技术或环境工程技术、绿色技术、清 洁技术,以及模拟自然界物质生产过程所创造的技术。 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通过资源多层 次利用,使物质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工 业系统中不断利用、以废物最少化的方式完成产品生 产 特点:高效率、高产出和低污染
2.1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一、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一)环境系统 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 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 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 维持自身稳态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 态的开放系统。

环境规划学将从环境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 角度进行研究。


(二)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关系
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环境规划的研究重点就是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 的相互作用。环境规划既要研究环境系统本身 规律,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对环境系统的影响。
二、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

(一)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 1.概念与定义 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 前提下,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能表征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 运动性质。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本课讨论内容
1.环境规划是一门实用性科学,为什么要进行环境规划 理论基础的研究:
2.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环境规 划的作用?
3.如何理解环境承载力概念,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之 间能够等量代换吗?对现代环境规划的作用?
4.讨论系统科学理论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5.空间结构理论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能给环境规划的
以人为本,自然协调原则; 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原则; 仿效自然,园林绿化原则; 整体协同,良性循环原则;
5.空间结构理论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能给环境 规划的指导作用是什么?
生态空间结构原理
趋适原理:与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结合、与城 市形态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遗传基因延续, 自然环境容量的适应和土地利用的生态高效性、 结构完整性与形态合理性。
指导环境规划的价值观; 构建学科体系; 构建科学的运行程序
2.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理 论对环境规划的作用?
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
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涵:
自然属性:生态持续性; 社会属性:在生存不超出维护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
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经济属性:在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时,从资产中可能得
发展原理
(1)空间扩展趋势的合理性 (2)扩建结构拓展的生态保障性; (3)空间结构的安全性 (4)空间结构的灵活性 (5)空间资源储备性 (6)空间资源公平性 (7)生态环境趋好性
5.空间结构理论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能给环境 规划的指导作用是什么?
区域管治理论
强调在一个开发的系统中,各种利益相关 方共同参与区域管理,强调以规划为先导,采 用标准化的方法,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采取 全面和综合的方法,有效改善区域管理。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PPT课件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PPT课件
EBC=F(T、S、B) (时间,空间,人类经济行为的规模与方向)
13
❖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具体指标一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资源供给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 源、生物资源等。 第二类,社会影响指标,如经济实力、公用 设施、人口密度、交通条件等。 第三类,污染容纳指标,如污染物的迁移、 扩散和转化能力,绿化状况等。
整体环境单元的容量与单一环境要素的容量之间的关系,可用 下式表示: EA W SB
环境单元平均 大气平均 水体平均 土壤的平均 生物的平均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
8
(1)水环境容量计算要点: ❖ 确定受纳水体的水质现状,分析受纳水体水质
达标程度。 ❖ 按水域功能区划分,确定水质标准。 ❖ 利用水质模型建立污染物排放和受纳水体水质
环境系统分析的任务 ❖ 研究环境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对
立统一关系,寻求最佳的污染防治体系; ❖ 研究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立统
一关系,建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境规划
1、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
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是从环境 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的,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 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环境本身存储、输移转化的的 自然属性。一般来说以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环 境容量。
在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规律的基础上, 使用控制区总量允许限值和点源排放允 许限值来控制大气环境容量。 ❖ 反演法 ❖ 模拟法 ❖ 线性规划法
11
2、环境容量的应用及其问题
环境容量在控制区域环境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继而控制区域污染浓度方面发挥作用, 但是: ❖ 将环境系统单一地理解为容纳废弃物的“容器”; ❖ 环境容量这一概念不足以涵盖环境对社会经济发 展的支持能力; ❖ 与最小费用为目标分配污染物削减量矛盾,不可 预见的经济发展所对应的环境容量不能估算出来。

第3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2)

第3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2)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 模式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技术 做到环境资源商品化,促进可持续发展Biblioteka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强调持续性 体现公平性 追求协同发展 推崇人与自然和谐
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最强音,它既要 作为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又要成为环 境规划的最终目标。对持续发展的最求, 应贯穿于环境规划的始终。
第三节
复合生态系统
一、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二、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三、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 四、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五、复合生态系统对环境规划的指导作 用
一、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环境问题的实质都是生态问题; 现在人们生活的环境明显不同于自然环境, 它受人类活动的太多的影响――单纯的生态 学理论不完全适用于这个人类生存的环境。 因此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1981年提出复合生 态系统理论:人类社会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 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 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 社会、经济、自然三大系统是一个整体,是 个复合生态系统。
一、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
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 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 自然子系统以生物结构及物理结构为主线,以生物环境的协 同共生及环境对人类生活的支持、缓冲及净化为特征,它是 复合生态系统的自然物质基础; 社会子系统以人口为中心,包括年龄结构、智力结构和职业 结构等,通过产业系统把它们组成高效的社会组织; 经济子系统和物质的输入输出,产品的供需平衡以及资金积 累速率与利润 ,是促进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 这种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构成 了复 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它决定着复合生态系统的运行机构和发 展规律。

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1)

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1)
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1)
2020/11/23
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1)
1 环境承载力
n 1.1环境容量: n 纳污量 环境净化能力 n 浓度管理——总量控制——科学计算或管理
(分配)容量 n 环境容量概念的一分为二分析 n 总量控制分类 n (1)容量总量;(2)目标总量;(3)行业
总量
2020/11/23
n 人与环境作用的界面特征 n 环境与经济是否协调的判据 n 环境承载力EBC = F(T、S、B) n (时间、空间、人类行为的规模方向)
n 环境承载力的特征表现为时间性、区域性以及 与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关联性。
2020/11/23
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1)
n 1.3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 n 资源供给类指标:土地、水资源等 n 污染容纳类指标:净化能力、绿化等
2020/11/23
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1)
n 不可持续——可持续——具体做法(CP、生 态技术、政府促进)
2020/11/23
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1)
n 2.2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理论 n 熵(序)流
n dS = dSi + dSe (dSi熵产生,非负;dSe熵交 换)
n dS >0 系统冲突 n dS = 0 系统临界 n dS <0 系统协调
2020/11/23
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1)
n 3.5关系与指导
n 自然子系统: 区域特征(因地制宜)
n 社会经济子系统:社会经济发展(预计发展, 同时为了发展)
2020/11/23
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1)
4、空间结构理论
n 4.1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形态理论
n 同心带、扇型、多核、分散集团、多层向心的 城镇体系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2013-6-20
环境科学系 施佩
1
主要内容


环境承载力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空间结构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
教学重点: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 规划中的应用
2013-6-20 环境科学系 施佩
2
第一节

环境承载力理论
一、环境承载力理论存在的思想前提

三个子系统有各自的特性;相互制约、互补
社会系统受人口政策及社会结构的制约
经济系统涉及生产加工、运输及供销等 自然系统:提供资源的有限度
2013-6-20
环境科学系 施佩
21
五、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复合生态系统的四个内部矛盾
(1)人类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定性的 需求与自然环境急剧变化; (2)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快速性与自然环境恢复和 调节的缓慢性; (3)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4)空间、物质的有限性和人口发展的无限性。

经济子系统:物质的输入输出、产品的供需平 衡等是促进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
2013-6-20
环境科学系 施佩
19
三、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产: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和信息产品


生活:提供生活条件和栖息环境
还原:保证生产和生活功能的持续

信息传递
2013-6-20
环境科学系 施佩
20
四、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
(4)科技属性: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 接 “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
2013-6-20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Fairness)。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
应该追求两方面的公平: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平
等。。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平等。

(2)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持续性原则的核 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 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Common)。
维持。


(二)人地协调共生的机制响应
环境规划的区域是由人类活动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组成的人地协调共生系
统,维持二者协调共生关系的充要条件是从其外部环境不断获取负熵流。复杂
系统的因果反馈关系,主要是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关系和自我调节维持稳定的负 反馈关系之间的相互偶合,决定着人地关系的行为和区域发展的前途。
功能造成影响,都将干扰系统的运行机制及状态,进而破
坏复合生态系统。当前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即社会一经 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 4个主要矛盾。

(1)人类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定性的要求与当前 自然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矛盾 (2)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快速性与自然环境恢复和调节的缓慢 性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空间结构理论
一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城市环境功能区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又叫城市形态理论,城市的形态纷繁复杂,但又 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城市内部由于土地利用形态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了
不同的功能区和地域结构。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地域结构越 来越复杂,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也趋向紧密。当旧的结构无法承担人口 膨胀带来的压力,产生交通拥塞、环境污染、住宅拥挤、电力和水供应 紧张等问题,便会以一定的方式向外围扩展,形成新的空间结构。因此, 城市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世界各国已提出了多种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如西方的同心带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理论等, 前苏联、东欧和中国提出的分散集团模式、多层向心城镇体系模式等。 认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才能因势利导地进行城市规划。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知识(ppt54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知识(ppt54张)

环境规划关注的是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 (功能之一)
2.1 环境承载力 2.1.2 环境容量 (1)概念
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 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由于环境容量的概念较多地使用于环境规划之中,而在做环境 规划时一般不去研究环境的自净机制,所以可用环境浓度标准 值与背景值之差,并通过一定的输入输出关系转换成排放量, 即以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也就是简化表达的环 境容量。 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环境所能容纳污 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绝对环境容量 WQ=WS(标准浓度) WQ=M(WS-B) M---环境介质的量 B---本底浓度 环境年容量:绝对环境容量乘以污染物年净化率(重量)
2.1 环境承载力 2.1.1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2)环境系统的功能 功能一:环境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和发展的能力。 功能二:环境系统和外部介质相互作用的能力 ----提供自然资源和容纳净化污染物
2.1 环境承载力 2.1.1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3)环境系统和环境规划关系 环境系统是环境规划的对象之一; ---环境规划目的是协调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不吃祖宗饭,不断子孙路”
2.2.2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连续性---人类社会生活的连续,经济发展的连续 (关键是不能超越环境承载力); 稳定性---生活的稳定、环境的稳定;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平衡、自然资源利用); 均衡性---各地区均衡发展(当代人间的公平); 独立性---个体发展的独立性(因地制宜,保持活 力); 更新性---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


2.1 环境承载力 2.1.2 环境容量 (2) 环境容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规划》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生态足迹模型(Ecological Footprint)
提出:90年代初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 教授及其学 生Wackernagel
生态足迹就是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 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形象反映了人类对 地球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分析 生态足迹是生产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所 消耗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 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
– 在编制经济与环境协调型规划时,必须明确人地系统协调观念。
第三节 复合生态系统
Complex Ecosystem
一、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环境问题的实质都是生态问题; 现在人们生活的环境明显不同于自然环境,它受人
类活动的太多的影响——单纯的生态学理论不完全 适用于这个人类生存的环境。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1981年提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自然是一个复合大 系统的整体。社会是经济的上层建筑;经济是社会 的基础,又是社会联系自然的中介;自然则是这个 社会、经济的基础,是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观
– 强调持续性 – 体现公平性 – 追求协同发展 – 推崇人与自然和谐
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最强音,它既要作为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 ,又要成为环境规划的最终目标。对持续发展的追求,应贯穿于 环境规划的始终。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技术 做到环境资源商品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
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环境承载力一、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一)环境系统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研究环境系统可以从其功能入手,通过与人类系统的相互输入输出关系来掌握系统的整体特征,环境规划学正是侧重于从环境系统的功能角度来进行研究。

(二)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环境规划既要研究环境系统本身规律,如人类排放出的污染物的传输和自净过程,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以便有效地减少环境破坏、治理污染。

二、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一)环境容量1、概念:根据《环境科学大辞典》中的定义: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由于环境容量的概念较多地使用于环境规划中,而在做环境规划时一般不去研究环境的自净机制,所以可以用环境浓度标准值与背景值之差,并通过一定的输入输出关系转换成排放量,即以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也就是简化表达的环境容量。

2、应用目前较为通用的利用环境容量进行区域环境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继而控制区域污染浓度。

例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程序为:(1)利用各种模型预测未来的环境质量;(2)通过浓度、排放量转换关系计算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削减量;(3)最后得出综合治理方案。

整个程序的核心或理论基础是环境容量,而其它的数学和经济方法都是其支持手段。

3、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对环境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如果将环境这样一个复杂的维持自组织的系统,视为一个容纳废弃物的“容器”,显然是不合适的,环境容量应是一个描述系统特征的、与人类社会行为息息相关的量。

(2)环境容量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环境容量的概念表述了环境具有容纳污染物的能力,但这只是环境功能的一部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支持作用远大于环境容量这一概念的内涵,环境还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能源,为人类提供各种精神财富和文化载体。

环境规划理论的基本原理

环境规划理论的基本原理

环境规划理论的基本原理环境规划理论是一套基于环境科学和规划学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它强调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

2. 综合性与系统性:环境规划理论要求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将其纳入到规划决策的过程中。

它强调了规划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将环境问题纳入到全局的考虑中,寻求协调发展的策略和手段。

3. 可预见性与长期性:环境规划理论强调对未来的可预见性和长期性的考虑。

它要求规划者要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了解环境变化的趋势和可能的影响,从而制定适应未来发展的规划目标和政策。

4. 公众参与与民主决策:环境规划理论提倡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认为环境规划应该是一个开放透明的决策过程。

它强调了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意见的尊重,以促进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广泛的共识。

5. 管理和监测:环境规划理论注重规划过程的管理和规划实施后的监测。

它要求规划者要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监测机制,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并及时调整和修改规划策略,以适应环境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6. 可操作性与可行性:环境规划理论要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它强调了规划的实际可行性,要求规划方案能够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下得以实施,以实现规划目标和政策的有效落地。

7. 不断创新和学习:环境规划理论强调规划过程的不断创新和学习。

它要求规划者要不断追求创新思维和方法,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通过环境规划理论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目标和政策,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监测机制,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同时,环境规划理论也强调了公众的主动参与和决策的民主性,以及规划过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致力于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汇总.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汇总.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Fairness)。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
应该追求两方面的公平: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平
等。。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平等。

(2)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持续性原则的核 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 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Common)。
第三节 复合生态系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经济
需求
价值
效益
消费
成本
流通
消耗
生产
供应
动物 植物 微生物
政策 法

组织
介质
管理
资源
自然
图2.3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示意图
思想 文化
维持。


(二)人地协调共生的机制响应
环境规划的区域是由人类活动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组成的人地协调共生系
统,维持二者协调共生关系的充要条件是从其外部环境不断获取负熵流。复杂
系统的因果反馈关系,主要是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关系和自我调节维持稳定的负 反馈关系之间的相互偶合,决定着人地关系的行为和区域发展的前途。

2.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关系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规划工作应在环境规划学的指导下进行,它应该有自 己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并克服单纯凭经验做规划、缺乏科学 的理论依托的弊端 。 环境规划不仅要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作出安排,还要以环境承载力 为约束条件, 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提出最优方案 。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环境承载力
一、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环工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环工

第一节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 环境容量
– 环境系统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侧重体现环境系统的自 然属性。
• 环境承载力
– 在环境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所能承 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侧重体现和反映了环境 系统的社会属性。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构成危害的发展。
第一节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 环境承载力
– 环境承载量:某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 (对它)的作用量。
– 环境承载力: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 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 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 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自组织形式的能力。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智力系统
基础支持系统
人口
动力支持系统


资源
经济

生 态
系 统

系 统
环境
社会
生命保障系统
组织支持系统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可持续发展的要素——经济要素
要素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提供的产品
作用
特点
农业
有生命的动 植物
土地
粮食、副食品和 工业原料
人类衣食之 源和生存之 本
– 社会的特性
• 组织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调节性
– 社会的功能
• 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承启功能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结构
金 字 塔 结 构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4. 信息传递人类一方面利用生物与生物,生 物与环境的信息传递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 面,人类还可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操纵生 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
三、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在编制环境规划的过程中,与复合 生态系统的功能密不可分。
当前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即社会 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存在 着 4个主要矛盾。
2、协调发展论的基本原则 1)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经济开发 建设的强度不应超出环境的承载力 2)必须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环 境”系统 3)依靠技术进步,正确选定技术路线和技 术发展方向 4)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拿出一定比例的 新增资源,用于恢复和改善环境质量。
本章内容到此结束!
1.下一章 2.返回目录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环境承载力 1、环境容量
以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环 境浓度标准值和北京值之差 。 污染物浓度-行业排放总量-环境容量
2.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 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3.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关系 环境规划要在以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条件。
二是要坚持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的 发展与消费时,应同时承认和努力做到 使自己的机会和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 而不要只想尽先占有地球的有限资源, 污染它的生命维持系统,危害未来全人 类的幸福,甚至使其生存受到威胁。
第五节 协调发展论
中国提出来的理论。 1、观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历史 的必然,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 的老路,但也不能作环境保护立义者, 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经 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1)人类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 定性的要求与当前自然生态环境急剧变化 的矛盾

第2章 环境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2018

第2章 环境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201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网络:多条轴线组合即构成网络。主要形态有放
射状、扇形、轴带形、过境网络、环状、一字形网络。
(3)域面 即经济腹地,是节点和轴线存在的空间基础,具
有确定的空间范围。
面状要素的主要特征:面积的可测性;界限的非
规则性和不确定性;类型的多样性。
适合表达为面状的地物主要有:经济、文化等各 大洋、海、大湖、平原等。
第二章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1 空间结构理论 2 环境学理论
3 生态学理论
4 环境经济理论
1 空间结构理论 1.1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1.2 增长极理论 1.3 核心-边缘理论 1.4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1.5 圈层结构理论
1.1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1.1.1 空间结构概念
( 1 )广义讲:指区域系统内自然环境、经济社会、
应用:法国、英国、巴西、印度、中国
1.2.6 使用增长极理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增长极与城镇关系。增长极一般要依托城市,
但不是所有城镇都是增长极,只有具备发动型或启动型 工业的城镇才是区域的增长极。
(2)增长极类型与规模选择。根据当地资源、对外 经济联系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即市场的变动趋势,选 择启动型工业,确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主导部门和发展 规模。 (3)选择适宜地点培植增长极。增长极通常不是在 原有相当规模的城镇建成区中,而是在原有城镇附近或
机会,抢夺资源、资金、高技术和熟练技术劳动力等
生产要素,并有可能引致企业搬迁,从而使区域差距
扩大,故对周围区域来说是一种负效应(回流效应,
反波效应)。
极化效应产生的机制 规模经济 在一定区域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设施或
企业的经营规模扩大,可产生单位产品成本降低,从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
(1)概念 环境承载量:某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对他)
的作用量。 环境承载力:某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
济活动的极限值(阈值)。 人类系统对环境的作用:
从环境系统中获取资源---生态破坏 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污染环境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
2.1 环境承载力 2.1.3 环境承载力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
2.3.2.2熵变描述
系统的熵增:协调障碍、功能紊乱、无序增加 (人地系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矿产枯竭) 系统熵减:系统有序、稳定 (输出污染物、投入资金治污、投入资金生态建设、外部
调入所需矿产资源、引入水资源等) 负熵流:促进有序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
2.3.1 概念 2.3.2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 2.3.3 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
2.3.1人地系统概念
人地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简称,是地球表层的“人”(人 类及其经济社会活动)与“地”(地理环境)在特定地域中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 ---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
2.3.2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 2.3.2.1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的组成部分)---是指远离平 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支 持下,能通过自组织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耗散结 构)。
耗散结构是非平衡结构,是个活的结构,它的形成和维 持需要外界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支持。
→ 需要通过环境规划实现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
2.2.4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经
(1)清洁生产---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污染防治 ---选用清洁的原料、清洁的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二)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功 能可归纳为: 1. 生产 即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和信息产品。 2. 生活 即为人民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和舒适的栖息环 境。 3. 还原 即保证城乡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 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 4. 信息传递 人类一方面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 的信息传递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人类还可以应用现 代科学技术,操纵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按照人类社会 需要的方向发展。
(二)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关系
环境 人类社会
环境规划
图2.2 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二、环境承载 力与环境规划
1.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量就是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这里人类系 统主要指社会和经济系统,不包括环境系统赋予人类精神上和美学上的享受 。在 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关心这一作用的极限值,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指某一 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阑值。

二、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理论


(一)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的熵变描述
从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 外界条件达到某一“临界限制”时,通过涨落发生非平衡相变,在不断与外界 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同时,由原来的无序混沌状态变为时空、结构和功能 上的新的有序稳定状态,形成耗散结构分支。可见,人地关系形成耗散结构过 程,正是靠系统开放而不断向其内输入低熵能量物质和信息,产生负熵流得以
三、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

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高产性、地 带性和综合性等特性。它们给环境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了可 能。组成复合生态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均有着各自的特性,社 会系统受人口政策及社会结构的制约,文化、科学水平和传统 习惯都是分析社会组织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必须考虑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句话说,环境规划的目标是不断提高环境承 载力,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制定经济发展的最 优政策。
2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
2.1可持续发展理论 PRED 可持续发展是一综合、动态的概念,是经济、
社会、生态问题三者相互影响的综合体。 应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并
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 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群需求,不 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 力的发展。
经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信息传递
3.3复合生态系统特性
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高产性、地带性、 综合性
人是最活跃的积极因素,同时也是最强烈的破 坏因素。
3.4 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4个矛盾
——人要求自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与系统 的急剧变化的矛盾
——人改变自然的快速性与自然恢复、调节的 缓慢性
不可持续——可持续——具体做法(CP、生 态技术、政府促进)
2.2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理论 熵(序)流
dS = dSi + dSe (dSi熵产生,非负;dSe熵交 换)
dS >0 系统冲突 dS = 0 系统临界 dS <0 系统协调
系统协调共生的充要条件是从系统外部不断获 取负熵流。
机械系统(热力学系统)熵变大,无序发展
生命系统(生态系统) 熵变小, 有序发展
规划任务、目标和原则的确定必须紧紧围绕人 地关系协调共生理论进行;必须同时遵循区域 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人地关系的熵变规 律,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人地系 统,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制定出切合实际的 为区域发展服务的环境规划。
发展阶段:膨胀阶段,市区蔓生阶段(郊区发 展),
城市向心 城市连绵带
4.2环境功能区划
从环境与人和谐的角度来规划城市或区域的功 能
不同的功能区有不同的承载力
功能须区划
4.3环境经济效应 企业积聚(基础公用,降低成本) 功能区近邻效应(相互影响) 城市设施的协调效应 土地利用的密度效应 时间的经济效应(交通——人流与物流) 城市的合理配置
3.2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
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环境
功能:
生产: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和信息产品 生活:为人民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和舒适的栖
息环境。 还原:保证城乡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
4.4积聚规模效应: 是指产出和平均投入随经济规模而变的一种经
济现象。 规模经济包括三种类型: ——企业内部规模经济、 ——布局规模经济、 ——城市化规模经济
规模须合理
4.5指导
环境功能区划 城市的合理规模和配置 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5.1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5.2循环经济的实质
循环经济以能量的梯级利用和物质闭路循环为特征。其最大的 变化在于将“资源——产品——排放污染物”之模式变为“资源— —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表现在环境方面,就是低污染的产 生和排放。循环经济把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等融为一体, 运用生态规律指导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生态 经济,是为了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这样才 能维护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最大限度的支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总量
1.2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指 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 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 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 调整自组织形式的能力。
人与环境作用的界面特征 环境与经济是否协调的判据 环境承载力EBC = F(T、S、B) (时间、空间、人类行为的规模方向)
环境承载力的特征表现为时间性、区域性以及 与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关联性。
1.3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 资源供给类指标:土地、水资源等 污染容纳类指标:净化能力、绿化等
社会影响类指标:治理投资、环境管理水平、 经济实力等
1.4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关系
环境规划不仅要对重点污染源对治理作出安排, 还要以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条件,在环境承载力 的范围内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提出最优 方案。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源 于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理 论” 。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 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 境,人类就会走向毁灭。
循环经济的概念,日益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发展 的可持续性的。资源的有限性,人类发展要求的无限性,环境污 染的制约性是循环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
1 环境承载力 2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 3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4 空间结构理论 5 (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
1 环境承载力
1.1环境容量: 纳污量 环境净化能力 浓度管理——总量控制——科学计算或管理
(分配)容量 环境容量概念的一分为二分析 总量控制分类 (1)容量总量;(2)目标总量;(3)行业
——资源的有限性与开采要求的无限性 ——物质生产的有限性与人口生产的无限性
3.5关系与指导
自然子系统: 区域特征(因地制宜)
社会经济子系统: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形态理论
同心带、扇型、多核、分散集团、多层向心的 城镇体系
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是系统发展的动力。 不同区域类型: ——机械增长型 ——极限增长型 ——协调增长型
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 必须约束人的活动。
3、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3.1马世骏 1981 社会经济自然大复 合大系统
P48 图2-3
社会是上层建筑、环境是基础,经 济是联系社会与自然的中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