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人生选择——漫游路线的选择
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一生活动可分作四个时期: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126年为第一时期。
司马迁自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降生后,度过了“耕牧河山之阳”的童年。
年十岁即开始诵读古文,后来又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从董仲舒研习《公羊春秋》。
他在这二十年间刻苦攻读所获得的文化知识为后来的撰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至公元前108年为第二时期。
这一时期,司马迁主要过着游历生活。
二十岁那一年,他踏上了漫长的旅途,曾经到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史记·屈原列传》),凭吊屈子的遗迹;浮于沅湘,上九嶷山,调查舜帝南巡的传说;“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史记·河渠书》),游会稽,探禹穴,考察大禹治水的功业;访姑苏,“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史记·春申君列传》),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至淮阴,寻访韩信的故里;“北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史记·太史公自序》),访问孔孟二圣的故乡遗俗;到彭城,参观项羽的故都;过薛,观看孟尝君的封邑;游丰、沛,巡视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故宅;适大梁,访夷门,收集信陵君的故事,考察秦魏作战的史迹。
这次漫游结束后,回到长安任职郎中。
司马迁成功的故事(2)
战国初期进入秦国的司马氏与后来秦国夏阳(少梁)的司马氏同族并不同支。秦国名将司马错并非少梁人,他生在咸阳死在成都,应该是秦国咸阳人。秦国夏阳的司马氏就是魏系司马氏,也就是司马迁的直系先祖。
被释放后,他放下其他一切事情,专心著述,每天写到深夜才停笔。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共130卷、53万字的不朽巨著《史记》。
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确切的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记载。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一说生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大约卒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一说卒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卒于公元前90年(汉武帝征和三年)。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没有人为他求情。他被投入监狱,判处了死刑。
这场自天而降的横祸使司马迁悲愤至极。他在牢中凝视着窗外的月光,回想着父亲的遗言:“为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写一部可靠的历史。”他口中喃喃地说: “父亲,我不会忘记您的遗训,我一定要活下来!”
按照汉代的法律,死刑犯有两个替代办法:一个是花钱免死,但司马迁拿不出那么多钱;还有一个办法是接受宫刑,也就是要把正常人变成太监,这是对人格的极大侮辱。为了继承父亲的大业,司马迁接受了宫刑。
于是,他接替了父亲的职位,进入政府,担任“太史令”一职,开始了他人生的新篇章。他意气风发,幻想着完成父亲遗愿的那一天。他不知道,这也是他悲惨人生的开始。
司马迁的行程及伟大的一生
司马迁的行程及伟大的一生白寿彝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20岁的司马迁云游祖国各地,访问名山大川。
他从长安出发,出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经南阳(今河南南阳县)至南郡(今湖北江陵县)渡江。
他到了长沙(国)的罗县,访问了县北汨水楚国诗人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
而后从长沙溯湘江而上,考察了古代传说帝舜南巡死葬的九疑山(湖南宁远县境),又顺沅江而下。
这就是他所说“窥九疑,浮于沅湘”。
此后,他东浮大江,南登庐山。
这一带河流密布,“皆东合大江”,他考察了“禹疏九江”的传说。
随后顺江而下,东南上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县东南),山上有一洞叫“禹穴”,传说禹王曾逗留过。
司马迁到这里来,就是为了探“禹穴”。
他后来又回到会稽郡的吴县,登游上了姑苏山,眺望了所谓五湖。
司马迁在游历了江南之后,渡江北上,首先到达淮阴(今江苏淮阴县东南),这是汉朝名将韩信的故乡和封候之地。
他访问了淮阴父老,并从多亲们的口中知道了许多生动的准阴侯的故事。
再后,他渡过准水,沿泗水北上,到达了鲁国的都城(今山东曲阜县)。
这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生长的地方。
他拜访问了城北泗上的孔子墓和阙里;还瞻仰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等等遗物,又看见了在孔子的遗风影响下儒生们按时习礼的情景。
他在这里旅居的时间相当长,处处可以观察到孔子的遗风。
他还特地到齐国的都城(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去过一趟。
司马迁在游历了齐鲁之后,就转向南游。
司马迁在邹县逗留下来,游览了秦始皇东巡郡县曾到过的峄山。
由此向南,经过齐国孟尝君田文的封邑薛的故城(今山东滕县东南),并和父老们谈了话。
他从薛再向南,就到了有名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这是秦楚、楚汉战争必争之地,也是赫赫一时的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
他从彭城向西北,就到了沛郡的沛县(今江苏沛县东)。
丞相曹参是这里人。
丞相萧何是沛郡的丰县(今江苏丰县)人,和曹参同事。
汉高帝刘季曾为沛县泗水亭长,和萧何是同乡。
鸿门宴上的壮士樊哙也是沛县人,当日原是卖狗肉的。
论司马迁的人生理想
论司马迁的人生理想展开全文司马迁是历史上一个独特的人物,他有着自己的节操。
但在他的那个时代的他却饱受侮辱,深陷舆论之中。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思想在支撑着他?这次我主要以《太史公自序》为材料,进行分析。
经过多年混战,汉朝建立了。
众所周知,经过战乱,民生凋敝,人民谁也不想再折腾了,朝廷也不敢再折腾了。
“休养生息”的政策实施了起来。
朝廷运用“黄老之道”把天下治理得太平,人们安居乐业,迅速富裕了起来。
大家都很喜欢汉文帝和汉景帝。
如果你问当时的官员:“天下为何如此太平?”他们会说:“那是因为皇上圣明。
”如果问文帝、景帝,他们会说:“无非是采纳了贤臣们的建议、运用了先人的智慧罢了。
”差不多有50年,文景之治过去了,新的皇帝谥“汉武帝”。
没错,听名字就知道他喜欢生事儿。
于是,人民的生活立即改变,“文景之治”时的休养生息,太平富庶结束了,税变多了,成年男子要放下锄头,赶赴边疆,在家悠闲织布养蚕的妇女瞬间变成思妇。
总之,一切都变了。
除了这些,汉武帝还同时打起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旗号。
于是,昔日与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不得不使人们对以前的“黄老之治”产生依恋,对“独尊儒术”形成畏惧憎恨的心理。
不过,汉武帝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他一心想着怎样对付自己身后的那位老邻居——匈奴吧。
司马迁和汉武帝是同时代的人,他比汉武帝小11岁。
他自称自己的先祖都是皇亲贵族(似乎也确实是的),历代皆为史官。
年轻的他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同时游遍各地,采集民风民俗(“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同时他还参加了汉武帝举行的泰山封禅。
有如此广阔的游历,司马迁自然是史官的不二之选。
和当时很多人一样,司马迁似乎也认为“文景之治”比“独尊儒术”要好,况且他的家学是道家。
像汉武帝这样“劳民伤财”的人怎么能够受到他的高度赞扬?在《太史公自序》里,他把他的家学也给抖了出来,主要是他的父亲司马谈对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要旨的评论,总体来说把道家说得比较完美,说道家对其他的五家要旨取长补短,互补为用。
【课外阅读】司马迁的生死抉择
【课外阅读】司马迁的生死抉择游历在司马迁的人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太史公自序》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在这段简要的文字中,司马迁向我们清晰地描述了他的人生地理。
在某种程度上,地理决定一个民族的气质,一个人的性格以及艺术创造的风格等,类似的道理,丹纳等美学家早已作了论述。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塑造了人,给人们的精神和行为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个人的人生地理不仅包括赖以生存的家乡,而且也包括其所游历的路线。
在司马迁的人生地理中,公元前125年开始的漫游之旅无疑是重要的一笔。
从京师长安起程,出武关,经南阳,至湖北江陵,然后顺江而下,到达会稽、姑苏,随后北上淮阴、彭城、沛县、曲阜,最后经开封回到长安。
在这段行程中,既有名山大川,也有先贤遗迹,更有丰富的民间生活资源,给了司马迁不尽的滋养。
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司马迁一路走过,对民风民俗及其历史根源进行了透彻的了解。
郑樵认为《史记》的缺陷在于“间以俚语”、“时插杂言”,“所可为迁恨者,雅不足也。
”(《通志•总序》)学者张大可一针见血地指出:“观郑氏之意,不过是借《史记》以自重其书,一抑一扬皆为自衬。
”(张大可:《史记研究》)郑樵所谓的“雅不足”正是《史记》的魅力所在。
司马迁自觉地克服了知识分子历史写作的矫饰之弊和附庸风雅之病,用民间视角来凸显历史的原生态。
他每到一地,首先要拜访当地的长老,他们的沧桑人生经历和所见所闻,就是一部活的历史。
司马迁做了大量的口述史工作,将这些散落和蕴藏在民间的丰富史料积累保留下来。
“吾适丰、沛,问其故老,观故萧曹樊哙膝公家,及其素,已哉所闻。
”(《史记•樊郦膝灌列传赞》)“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
”(《史记•鬼策列传》)时间长河淹没了多少往事,而长老们的智慧却因为这位年轻旅人的记载而流传万世。
司马迁一生的抉择感悟作文
司马迁一生的抉择感悟作文哎,你说司马迁这小子,真的是个挺有故事的人。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他的那些抉择,瞧瞧他是怎么在各种人生大岔路口上踩着石头过河的。
首先,这家伙从小就不安分,梦想当个历史学家的小伙子。
这年头,能干上这种活儿的,得有点本事和运气。
司马迁偏偏两者兼备,他的父亲司马谈在《史记》上的铺垫,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于是乎,司马迁在家当了个小小的“历史小工匠”,可谓是干得欢实,前途光明。
但好景不长,司马迁这小子还没开始大展拳脚,人生就给他来了个大大的“惊喜”——他的老爹过世了。
这下,他就得接过“史记”这根接力棒,继续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就这样,他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抉择:继续写《史记》,还是放弃去过安稳的生活?呃,这一抉择真是让人纠结。
接下来的戏码更是戏剧性十足。
那时候,汉朝的皇帝刘彻,不是个好惹的主儿。
为了保护自己的位置,他可是有点小心眼,司马迁有时写点东西,甚至连皇帝的坏话都敢写。
结果,皇帝真的是动了怒,给了司马迁一个大大的“惊吓”:让他受了酷刑。
哎,司马迁这小子也真的是个“铁人”,居然在这样的大逆境下,硬是没有放弃对《史记》的执着。
在受了那顿“黑暗料理”的折磨之后,司马迁站起来了。
他的选择是什么呢?放弃这伟大的工程,自己痛痛快快地过日子,还是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完成《史记》?显然,他选择了后者。
他认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比眼前的痛苦要重要得多。
于是,《史记》这本书就这么在他痛苦与坚持中,终于完成了。
你说司马迁这一路走来,不就是一部“决策大戏”吗?每个转折都像是上演了一场大戏,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坚韧、信念和对理想的执着。
其实,人生的选择,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有多么难,重要的就是要有信心和决心。
司马迁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所以说,司马迁这位老兄,不仅仅是个历史学家,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一个“人生导师”。
他的故事,就像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不管遭遇多大的挫折,重要的是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走得更远。
生与死的选择——论屈原和司马迁的人生选择
生与死的选择——论屈原和司马迁的人生选择“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是一生颠沛流离,却忠心爱国,依然赴死的屈原。
“人或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是遭遇了种种不幸,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司马迁。
就个人命运而言,屈原和司马迁有相似之处,两者都“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但就生与死的选择而言,则不能做简单比较,而断定谁的选择更有意义、有价值,硬要分出个高下来。
他们对于生和死的选择不同,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不同,个人的定位追求不同。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认为这值得商榷,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如果屈原仅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使”国破山河在”,亦未必一定要以死明志。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
但作为三闾大夫的屈原必须沉江,这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
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而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之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
屈原所选择的是用死亡与世界的荒谬做决裂。
这种选择建立在对现实环境无法改变的绝望上, 楚国已灭,他毕生所热爱的人民,所坚持的改革已经在战火的碾压之下烟消云散了。
正如他所言的:“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社会已经不是他所期望的样子,哪里还有他容身之地呢?于是他以放弃生命求得自己心灵的安宁。
他的这种选择是理性的,也是平静的。
他死后在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反响也印证了他死的力量是何等的动人心魄。
而司马迁选择了用生对现实的不合理做出了控诉。
如果说屈原面对死亡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气,那么在遭受极刑的情况下还是坚持活下去便是另一种永不屈服的勇气。
司马迁未尝没有想到过死,但是他对死亡的认识与屈原不同,他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在衡量了死与生孰重孰轻之后所作的决定,既然死不能改变不合理的现实,还不如用生命来与它作场较量。
作文经典素材——司马迁
作文经典素材——司马迁一、人物事略1、少年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
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
司马迁10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
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
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同、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
19岁为补博士子弟。
2、游历天下: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
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
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
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3、临危父命: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
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4、修著历法: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
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制定出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5、仗义执言: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
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投降可耻。
司马迁辩言:"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
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
"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护短开脱,把他投人监狱,并处以腐刑。
6、忍辱负重: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
司马迁:览名胜古迹,观山川名胜,一生游遍全国只为完成《史记》
司马迁:览名胜古迹,观山川名胜,一生游遍全国只为完成《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同时又是.-位旅行家。
20岁那年,他开始到祖国各地长途漫游,行程不下万里。
在经年累月的旅途中,他饱览名胜古迹,观察山川名胜,了解民风民俗,采集传闻轶事,为其千古不朽的巨著、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的诞生,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司马迁一生有三次较大的出游。
第一次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他踏遍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和山东、河南等地。
当时,他从京城长安出发,出武关(今陕西丹凤附近),经南阳,过汉水,由南郡(今湖北江陵)渡江,到达湖南的汨罗江。
汨罗江是爱国诗人屈原遭迫害、被放逐而自沉的地方。
司马迁面对滔滔江水,缅怀屈原的一生,愤激之中,不禁潸然泪下。
后来,他在《史记●屈原列传》的最后,特意追述了这次汨罗江之行的心情:“(余)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这次司马迁还到了湘南的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县),相传这里是舜帝死后埋葬的地方。
司马迁特地去那里,搜集了有关传说故事,为日后撰写《史记●五帝本纪》作了准备。
接着,他顺湘江而下,再东浮大江,南登庐山,实地考察了“禹疏九江”的所在地,收集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并在《史记●夏本纪》和《史记●河渠书》中,对全国山川的走向、江水的分合,做了详细的记述。
从庐山继续东行,司马迁又来到浙江的会稽山,游览了著名的“禹穴”。
禹穴,相传是大禹住过的地方,后来夏禹也就死在会稽山。
特别引起司马迁注意的是,会稽还是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都城。
勾践有卧薪尝胆的故事。
司马迁亲临遗址,凭吊遗踪,访求遗闻,为他后来撰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增色不少。
登临会稽之后,司马迁渡江北上,访问了汉初名将韩信的故乡一--淮阴。
在这里,他搜集到了韩信早年贫贱时的一些故事,诸如当年穷得没饭吃时,曾向“漂母”(洗衣服的老太婆)乞食,忍受乡下少年强加给他的“胯下之辱”等。
从淮阴,司马迁折身北上,来到旧时鲁国的都城曲阜。
【课外阅读】司马迁的生死抉择
【课外阅读】司马迁的生死抉择游历在司马迁的人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太史公自序》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在这段简要的文字中,司马迁向我们清晰地描述了他的人生地理。
在某种程度上,地理决定一个民族的气质,一个人的性格以及艺术创造的风格等,类似的道理,丹纳等美学家早已作了论述。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塑造了人,给人们的精神和行为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个人的人生地理不仅包括赖以生存的家乡,而且也包括其所游历的路线。
在司马迁的人生地理中,公元前125年开始的漫游之旅无疑是重要的一笔。
从京师长安起程,出武关,经南阳,至湖北江陵,然后顺江而下,到达会稽、姑苏,随后北上淮阴、彭城、沛县、曲阜,最后经开封回到长安。
在这段行程中,既有名山大川,也有先贤遗迹,更有丰富的民间生活资源,给了司马迁不尽的滋养。
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司马迁一路走过,对民风民俗及其历史根源进行了透彻的了解。
郑樵认为《史记》的缺陷在于“间以俚语”、“时插杂言”,“所可为迁恨者,雅不足也。
”(《通志•总序》)学者张大可一针见血地指出:“观郑氏之意,不过是借《史记》以自重其书,一抑一扬皆为自衬。
”(张大可:《史记研究》)郑樵所谓的“雅不足”正是《史记》的魅力所在。
司马迁自觉地克服了知识分子历史写作的矫饰之弊和附庸风雅之病,用民间视角来凸显历史的原生态。
他每到一地,首先要拜访当地的长老,他们的沧桑人生经历和所见所闻,就是一部活的历史。
司马迁做了大量的口述史工作,将这些散落和蕴藏在民间的丰富史料积累保留下来。
“吾适丰、沛,问其故老,观故萧曹樊哙膝公家,及其素,已哉所闻。
”(《史记•樊郦膝灌列传赞》)“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
”(《史记•鬼策列传》)时间长河淹没了多少往事,而长老们的智慧却因为这位年轻旅人的记载而流传万世。
司马迁三次游历发言稿原文
司马迁三次游历发言稿原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们:大家好!我是司马迁,一位喜爱探索、喜爱游历的年轻人。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三次游历经历。
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我常常被各种历史故事所吸引。
在我眼中,历史就如同一本巨大而精彩的书,而游历则是翻开这本书的最佳方式。
通过亲身经历,我得以深入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风土人情、人类思维以及历史背后的真相。
这三次游历不仅为我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维,还让我更加热爱历史,更加崇尚人文精神。
第一次游历是我在读书期间的一个寒假。
那时的我正处在求学的黄金时期,每天沉醉在文化的海洋中,然而书本上的知识并不能完全满足我的好奇心。
于是我选择了去中国的西南边陲探索。
云南,这个边疆之地,是中国多元文化的交汇处,也是世界上最为富饶的地区之一。
我想要亲自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在云南,我游览了丽江、大理等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欣赏了美丽的自然风光。
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与当地少数民族的交流。
我与纳西族的村民一起品尝正宗的纳西糌粑,品味其特殊的韵味;我参与了傈僳族的祭祀活动,目睹了其浓厚的宗教信仰;我还与彝族的家庭共进晚餐,了解了他们的家族传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和谐共存、多元融合的文化之美。
第二次游历是我在进入社会工作后的一次独自旅行。
那时的我已经步入了社会,开始了独当一面的人生,然而压力也随之而来。
为了去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坚定,我选择了去西藏。
西藏,这片代表着高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土地,一直以来都是我向往的圣地。
在西藏,我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的高山,一度感到自己仿佛能够触摸到蓝天白云;我朝拜了布达拉宫,感受到了藏传佛教的深厚底蕴;我还供养了阿里地区的一些寺庙,与僧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这次游历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修身养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内心宁静的决心。
第三次游历是最近的一次,我选择了去古希腊雅典。
古希腊,这个曾经繁华而充满智慧的地方,一直以来都对于古代历史爱好者而言是个不可错过的地方。
司马迁三次游历发言稿初中
司马迁三次游历发言稿初中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司马迁,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曾经的三次游历经历。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我一直以来都对历史和人类文明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我通过自己的游历之旅,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也得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
接下来,我将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每一次游历的经验和收获。
第一次游历是我初入社会时的一次历史考察之旅。
这次旅程中,我主要去了西安、洛阳、开封等历史名城。
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比如著名的兵马俑、大明宫等。
我深深感受到了西安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氛围。
洛阳是中国古代的都城,这里有着我国最早的皇宫建筑——洛阳宫,也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
我在这里参观了白马寺、龙门石窟等,深感中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
第三站是开封,这是中国古代的几个都城之一,有着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比如大相国寺、清明上河图等。
尤其是清明上河图带给我的震撼,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这次游历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不仅亲身感受到了历史遗迹的宏大和美丽,也了解到了古代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古人的智慧和勤奋令我敬佩,他们的文化遗产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通过这次旅程,我也懂得了珍惜现代的生活和机遇是多么重要,同时也更加明白了自己作为一名学者的责任和使命。
第二次游历是我大学期间的一次实地考察之旅。
这次旅行我主要去了北京和陕西的几个古代遗址。
北京是中国现代化的首都,这里有世界级的名胜古迹和博物馆,比如长城、天坛、故宫等。
我在这里深入了解了北京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发展。
陕西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省份,这里有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等举世闻名的古迹。
我通过这次考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加坚定了我对历史的热爱和学习的决心。
通过这次旅程,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也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和他们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也为我未来的学术道路提供了许多机会和动力。
司马迁一生的抉择感悟作文
司马迁一生的抉择感悟作文哎呀,司马迁这个哥们,一辈子真是折腾啊!从小就喜欢捣鼓历史,整天对着那些古书啃来啃去的,家里人都急了眼。
记得有一次,他偷偷溜出去写历史,结果被老爹发现了,还被骂了一顿:“哪有这么大的眼光,整天翻那些旧账本干啥?!”司马迁脸都气绿了,可心里那股子劲头是止不住的。
后来,司马迁老了点,终于出了点名堂,写了那个史上最经典的《史记》。
可这家伙也是活脱脱一个世纪大侠,写书时候各种抉择啊!你说写到汉高祖的时候,他不是一点也不留情面,把刘邦的那些小猫腻全给挖出来了。
结果闹得汉朝皇帝都想找他算账,说什么损害他的形象啥的,司马迁倒好,冷笑一声:“我这不是写真实历史呢吗?想要好听的,你自己去写个传记呗!”简直就是没把那些大人物放在眼里。
可这哥们也不是心高气傲的主,写到自己家乡的时候,可是仁至义尽。
他可是恨铁不成钢啊,不是家里有点权势就能骄横跋扈的。
有一次,听说家乡有位大老板,想让他写点好话出来。
司马迁当然不干,义正言辞地说:“我写历史,是为了记载真实,不是为了讨好你这位大人物!”那位老板气得跳脚,可也没办法。
哎呀,司马迁这一生,把历史写得丰富多彩,可也是吃了不少苦头。
有一回,为了查资料,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眼睛都看花了。
结果一位知己路过,看他一脸苦瓜样,赶紧开玩笑:“嘿,司马兄,你这是深陷史海无法自拔啊!”司马迁被逗乐了,抬头瞪了他一眼:“就你这点出息,还来搭讪我?”两人一顿乐,司马迁也算是放松了不少。
总之,司马迁这位史学泰斗,一生都在为历史的真实记录奋斗。
他的抉择虽然曾经让他遭遇过不少风浪,但他始终保持着那颗对历史真相的执着心。
想想也是,要是没有他这样的人,我们现在哪儿来那么多的历史料呢?所以啊,人生就是要像司马迁一样,不畏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有时候也要学会放松放松,看看身边的美好。
近代为人生导航的事例
近代为人生导航的事例1、司马迁司马迁在职期间,完成工作和编撰历史有条不紊的平衡进行着,但事情总不会一帆风顺,伴君如伴虎,司马迁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司马迁本身是无惧生死,而且这样死也能挣得气节,可拖住司马迁的是他未竟的事业,史书还未编撰完成,他决不能就这么死了。
回想了历史上诸多名人忍辱负重写下名留青史著作后,司马迁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以腐刑代死刑,为了自己家族几代的梦想,司马迁忍了下去,只为了完成这部史书。
2、勾践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
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
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
他晚上睡觉只铺些薪(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使越国强大起来,并最终找准时机,灭掉了吴国。
3、陶渊明陶渊明在他40岁的时候出任了彭泽县的县令。
一天,陶渊明办完公事,换上便装准备下班。
突然,外边手下通报,市里边派张大人下来视察了,大老爷您得梳洗打扮,身着正装去迎接。
陶渊明一听心里边就不痛快,陶渊明就问:“已经下班了,迎接为什么还要那么隆重呢?”手下人就解释这张大人原来就是本县的那个富商,后来巴结上太守当官了,喜欢排场。
陶渊明一听原来今天来视察的竟然是那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本县富商,生性耿直的陶渊明本就痛恨官场黑暗,听到这种情况,愤然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薪俸,去向一个无知的家伙弯腰行礼。
”说完就挂印飘然而去。
从此远离了官场。
司马迁的人生选择——漫游路线的选择
司马迁的人生选择——漫游路线的选择成就了《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地位的司马迁,怕是今人谁都能知晓的了。
自然,他那令常人无法想象,听后瞠目结舌的遭遇和他在承受屈辱后以坚强意志苟活下来,并最终著成史记一书的壮举也是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
而我则对司马迁早年的漫游经历颇感兴趣,他十岁则通古文,家族世代都为史官,所以在他父亲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之后,就希望能够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史记》,但因自己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便把厚望寄予自己的儿子身上,在要求司马迁读万卷书的同时,还应该行万里路,因此,司马迁20岁开始了他的为期两年的游历生活,他的漫游,实际上是一次学术旅行。
长久的游历,使他饱览了大江南北的壮丽风光与历史胜地,收集了丰富的史料,增加了丰富的史识,开阔了胸襟。
等到司马迁42岁开始正式撰写史记时,他已是胸怀天下,壮志凌云了。
所以说,这次漫游是为他之后史记的撰写而做的准备,由此可以看出游历经历对于史记撰写的重要价值。
之所以说司马迁的漫游是一次学术旅行,是因为他选择的路线及采访的对象。
《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通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司马迁所选择的漫游路线是先南游,后北渡汶水,泗水之后的北游。
在游江、淮一带时,他访问了淮阴侯韩信早年的事迹和遗迹,感叹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史记淮阴侯列传)。
南行登上绍兴的会稽山,探访禹穴;张晏说:禹巡狩至会稽而崩,因葬焉。
上有孔穴,民间云禹入此穴。
越绝书云:禹上茅山大会计,更名会稽。
会稽又是夏禹后裔越王勾践的都城,勾践复仇的故事天下著名。
司马迁赞扬道: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
司马迁的选择_名人故事
司马迁的选择①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的秋天,一股肃杀之气弥漫在京都长安城内。
秋风萧飒,草木枯槁,寒意袭人。
未央宫内,空气格外凝重。
汉武帝在大发雷霆,大臣们随声附和。
事情起因于李陵——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
这年夏天,汉武帝派宠姬李夫人之兄、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去攻打匈奴,想让他立功封侯,同时又命李陵担任他的后勤指挥官,但是为高傲的李陵所拒绝。
李陵认为他的部下都是荆楚勇士,力能扼虎,箭法高超,不愿接受这种后勤的差事。
他请求汉武帝派他独率兵马到兰干山一带活动,这样就可分散单于兵力,减轻李广利的压力。
汉武帝说:“我现在发的兵多,再无骑兵派给你。
”于是拨给他五千步卒,命令他立即出击。
李陵率兵从居延出塞,向北行军,行军三十余日,进展顺利。
不久,李陵所部遭遇匈奴大军围攻。
他身先士卒,智勇果敢,杀敌万人。
可是由于叛徒告密、矢尽粮绝、后无援军,终于战败被俘。
消息传来,武帝大怒,那些以前为李陵唱赞歌的大臣们也见风使舵,跟着皇帝大骂李陵。
就在这一片讨伐声中,司马迁站了出来,仗义执言,勇敢地为李陵做了辩护。
在司马迁看来,李陵置生死于度外,赴国家之难,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英雄壮举了。
他深入匈奴腹地,以五千步卒对抗八万骑兵,并杀敌万人。
如今事情已经无可奈何,但如此卓越战功,也足以向天下显示他的本心了。
虽然他最后投降了,但自己相信,只要一有机会,他还会重新报效汉朝的。
这一番话条分缕析,入情入理,有节有据。
司马迁讲这些,没有丝毫私心,他看到皇上悲戚哀伤,真心想献上自己的恳切忠诚,为皇上解忧。
当司马迁在皇上面前侃侃而谈的时候,这个不会察言观色的书生没有注意到,汉武帝的脸色渐渐阴沉下来。
他没有想到,他的无心之言,恰恰触到了汉武帝的痛处。
汉武帝认为,他为李陵辩护,称颂李陵的战功,实是讽刺李广利的庸懦无能,而讽刺皇帝宠幸的人,也就是讽刺皇帝本人。
汉武帝大怒之下,当即把司马迁投入大牢。
不久,又传来李陵为匈奴练兵的消息,于是汉武帝下令杀了李陵全家,判处司马迁死刑。
司马迁的人生故事
司马迁的人生故事司马迁的人生故事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故事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故事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那么你有了解过故事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司马迁的人生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司马迁小时候的读书故事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
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
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
他常常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艰苦的习惯。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 10 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
他一边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
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有了大致轮廓。
后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
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历史学家。
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马迁叫到跟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近几个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
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你。
现在趁饭还不熟,我教你读书吧。
”司马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了望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我读得对不对?”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
听完司马迁的背诵,父亲感到非常奇怪。
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传说中的神人点化。
可是,司马迁是怎么会背诵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马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
羊群翻过村东的小山,过了山下的溪水,来到一片洼地。
洼地上水草丰美,绿油油的惹人喜爱。
司马迁把羊群赶到草地中央,等羊开始吃草后,他就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读,那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地在草地上萦绕回荡。
看着这一切,父亲全明白了。
他高兴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从 20 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写史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
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又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
中考作文写作素材:司马迁
【导语】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下面我们来看看司马迁怎么放在中考作文里面,欢迎大家阅读!中考作文素材:司马迁一、当你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那阴湿的牢狱里,等着最后的决断。
你,一个小小史官,没有多少家产,面对这样的牢狱之灾,你只能做出屈辱的选择……有谁知道那一刻你的内心所滚动的痛苦和无奈,有谁能体会到你内心所翻腾的屈辱和泪水?假如时光能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告诉你一句话: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你,司马迁,就是一个大大的英雄!你以你瘦弱的躯体,铸就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魂魄——屈辱非但没有消灭一个人的人格,反而成就了他的非凡的伟大!二、司马迁刚直与坚韧。
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三、微笑的脸,自信而刚强,柔和而不屈,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潇洒。
怪不得,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终于成就了你,那位以一张永葆微笑的脸化屈辱为力量、化鄙薄为斗志,“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人。
极刑之下见勇夫,因为《史记》,你留给了世人一笔的财富;因为微笑的脸,你留给了我们永远的崇敬。
四、曾经身处那样险恶的环境,忍受着世人的嘲讽和内心的痛苦,太史公却凭着自己的奇崛神笔,以刚毅之心正直之气来书写历史,书写两千年的沧海桑田。
于是,他的名字便与他的不朽著作一起载入史册,那张悬着两滴清泪的脸也与他的精神一起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后人对他的光辉评价: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写《史记》前云游三年,这对《史记》写作有何影响?
司马迁写《史记》前云游三年,这对《史记》写作有何影响?司马迁写《史记》前云游三年,这对《史记》写作有何影响?众所周知,《史记》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它对后世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等诸方面均产生深远影响,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8年时间,然而对于司马迁二十岁之时,也就是尚未开始写作之前,他在父亲建议之下,出外云游三年这件事,其对《史记》创作有何影响,很多人就不一定细想过了。
司马迁当时出外云游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过陕南,到南阳,过湖北,至湖南……不只是20岁那年出游,之后陆续出去了几次。
前后加起来,可谓游遍了大半个中国。
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的不是一句空话,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曾有过游学的经历。
出去那么久,看了那么多地方,在交通不便,路况环境与今日不可相比的情况下,非有志有毅力者,是难以做到的。
一方面是要吃很多苦,另一方面自身的安全保障也较今日差很多。
但反过来讲,越是艰难险阻,充满挑战,越是能看到瑰丽美伦的风景,外出云游之人,一路看景色,了解各地民俗、风土人情,看气象万千的世界,在那个闭塞的年代,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大开眼界。
几次出游,对于司马迁《史记》的写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一,亲历实地,核对与搜集历史最真实的那一面《史记》中把各地的民风民俗,写的具体而生动,这显然与司马迁深入一线,接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百姓,了解一手历史资料、广采民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实地调查成了司马迁搜集历史素材的首要手段,其实如果他不出去,采用查阅资料、寻访周边人士、采信传说等手法,来完成资料的整理的话,也是可以的,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你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坚定的走上了实地勘察的路途。
实地调查的好处显而易见,素材的丰富性,准确性都大大提升,甚至能了解到很多前所未知的细节,有了司马迁事必躬亲、深入历史一线探究寻访的治学精神,《史记》的史料价值、精准程度自然非常之高。
二,视野更开阔,角度更加宏大、多元即便除去为了采集史料而云游的目的性,只就饱览风光而言,一个云游很广的人,他内心的开阔与胸襟之博大,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视野之宏远,自然会有一个很少外出的人有很大之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的人生选择
——漫游路线的选择
成就了《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地位的司马迁,怕是今人谁都能知晓的了。
自然,他那令常人无法想象,听后瞠目结舌的遭遇和他在承受屈辱后以坚强意志苟活下来,并最终著成史记一书的壮举也是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
而我则对司马迁早年的漫游经历颇感兴趣,他十岁则通古文,家族世代都为史官,所以在他父亲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之后,就希望能够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史记》,但因自己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便把厚望寄予自己的儿子身上,在要求司马迁读万卷书的同时,还应该行万里路,因此,司马迁20岁开始了他的为期两年的游历生活,他的漫游,实际上是一次学术旅行。
长久的游历,使他饱览了大江南北的壮丽风光与历史胜地,收集了丰富的史料,增加了丰富的史识,开阔了胸襟。
等到司马迁42岁开始正式撰写史记时,他已是胸怀天下,壮志凌云了。
所以说,这次漫游是为他之后史记的撰写而做的准备,由此可以看出游历经历对于史记撰写的重要价值。
之所以说司马迁的漫游是一次学术旅行,是因为他选择的路线及采访的对象。
《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通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
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
司马迁所选择的漫游路线是先南游,后北渡汶水,泗水之后的北游。
在游江、淮一带时,他访问了淮阴侯韩信早年的事迹和遗迹,感叹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史记淮阴侯列传)。
南行登上绍兴的会稽山,探访禹穴;张晏说:禹巡狩至会稽而崩,因葬焉。
上有孔穴,民间云禹入此穴。
越绝书云:禹上茅山大会计,更名会稽。
会稽又是夏禹后裔越王勾践的都城,勾践复仇的故事天下著名。
司马迁赞扬道: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
及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
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此后,司马迁到湖南登九疑山,瞻仰了虞舜的葬地。
后来有机会瞻仰黄帝和唐尧的传说地后,赞美道:东渐於海,南孚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史记五帝本纪)。
泛舟沅水、湘水之上,到达长沙,悲悼贬居此地的贾谊,亲临屈原投水的汨罗江。
漫游南方之后,司马迁北渡汶水、泗水,到了儒家发祥的齐、鲁大地,研究儒家典籍,观看孔子遗留下来的文物与风尚,由衷赞叹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衹回留之不能去云(史记孔子世家)。
又在孟子的故乡邹县峄山之下参加乡射仪式,在鄱、薛、彭城一带陷入困境,但究竟是物质原因,还
是旅途中遭遇了危险,因缺乏史料,不能确切的了解。
薛,战国时为孟尝君的封地,在《孟尝君列传》中他对这一次游历孟尝君旧时封地的情况做了概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
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矣。
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彭城是春秋战国时宋的都城,是楚汉相争的旧地,也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是搜集秦汉之际历史资料的一个中心。
从彭城向西北,就到了昆明,最后回到了长安。
时间在公元前125到124年之间,前后大约经历了两三年的时间。
在长期的游历中,司马迁不仅养成了重视生活的习惯,真切地了解了全国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形势,而且搜集到了大量不见于史籍记载的鲜活的材料,为史记创作打下了丰富的史识基础。
在史记创作中,有班固所称赞的实录精神,“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史记》中实录的精神处处可见。
比如当司马迁漫游到汨罗江畔,在屈原当年投江的地方高声朗诵着屈原的诗,痛哭流涕,因此他写《屈原列传》写的那么有血有肉,他是亲自去考察过,身临其境的感受过当年这位爱国诗人站在江边的决定纵身一跃时的无奈与悲壮。
再比如,在孟尝君的故乡薛城,他走乡串巷,考察民风,为了知道这地方的民风与当年孟尝君好客养士有什么关系,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
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在漫游的路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
不放过任何一个留存于人们口碑上的故事,在漫游的过程当中,使他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认识逐渐深入。
这一次的漫游经历的确对司马迁价值观及其巨著《史记》的编写有很大的影响。
在他二十三岁到二十四岁之间,他侍从汉武帝出巡,到了陕西凤翔,山西夏县、河南、洛阳,陕西的陇县,甘肃清水,宁夏固原,回陕西醇化甘泉山。
二十五岁,他出使四川、云南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二十六岁,刚刚从西南回来的他又侍从汉武帝出巡山东泰山、河北昌黎、卢东,内蒙古五原。
二十八岁时……
喜好游历的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近代薛福成在《代李伯向日本某居士集序》中说:古之以文章传者,得山川之助而益奇。
太史公周览天下名山大川,其文豪宕有逸气。
游历可以养气,可以健笔,可成美文、雄文。
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出现,犹如昏暗中的一束强光,照亮了汉代枯寂沉闷的文坛。
所以鲁迅称史记:虽被春秋之义,故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