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导学案设计
中国古代史第三章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学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内迁,西晋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与当时的民族状况,西晋末年与十六国时期的战乱及其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改革的主要内容:整顿吏治,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改革的历史意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与西南等地区的民族融合。
2.能力与方法通过西晋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当时的战乱情况进行分析,培养他们逐渐学会对历史现象进行较为全面分析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
通过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当时的主要矛盾和影响,分析评议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培养他们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思维能力,并且逐步掌握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的方法。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与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归纳与论证、表达的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在中国历史上各族都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我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他们在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件。
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历史,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十六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融合的出现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预习学案】1、民族和民族融合的概念民族: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民族文化特点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2、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时间——东汉末年五胡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民族迁徙:地域——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南部原因——北方战乱(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与混战、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北民南迁:影响——促进江南经济开发,经济重心南移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反晋(刘渊)友好交往: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和睦政策;吴国对越族的招降与笼络民族战争:十六国政权互相攻杀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受到威胁整顿吏治——杜绝官吏贪赃枉法●改革内容:颁均田令——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迁都洛阳——控制中原巩固统治推行汉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语言、姓氏、服装、婚姻)●影响: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推进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发展及几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战争。
通过对课本以及史料的归纳总结,分析东晋士族专权的特殊政局的表现及原因。
了解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北方频繁的政权更迭及其背后所暗含的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国家大分裂政局动荡的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变革与民族大融合时期,承接秦汉大一统帝国,又为隋唐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2.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地图及这一时期的各政权建立时间,运用时空观念掌握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与北方频繁的政权更迭、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激荡与融合。
通过分析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以及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局势的威胁。
通过分析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民南迁示意图,掌握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合与江南经济开发的时空背景。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解读,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分裂割据政权,并将它与上节课所学的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割据局面联系起来。
通过所列史料,学生能体会到这一时期长时间的分裂割据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北方各民族在冲突与交往中日趋融合。
通过对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等一些历史材料的阅览,感知历史表象,对历史人物(如曹操、刘备、北魏孝文帝这类具有复杂历史多面性的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4.历史解释:通过所给材料,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割据的具体体现,以及经济的发展与民族融合的原因与意义。
理解并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的事实。
5.家国情怀: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并体会汉族与内迁的少数民族之间从冲突到交往,从矛盾到融合的发展历程,为进一步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莫定了基础。
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重点:1.江南地区的开放;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3.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融合与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2.北魏孝文帝改革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初中历史民族交融表现教案
初中历史民族交融表现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掌握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增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2.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民族吗?他们之间是如何交流和融合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和原因。
2. 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3. 教师点评并总结讨论成果。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五、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大迁移等,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哪些方面。
2. 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理解。
2. 强调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
2. 思考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撰写一篇短文,字数不限。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理解和认识。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统编版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目标1、运用历史地图等史料,展示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概况和主要政权的地理位置等,培养时空观念。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背景,理解历史发展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3、结合图文资料,归纳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和方法。
4、通过对民族交融的学习,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民族融合的原因、途径、表现及影响。
难点: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区民族交融对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图片:胡床、胡饼、烧烤、胡琴……提问1:大家知识图片中展示的事物是什么?提问2:这些东西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总结:得益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继春秋战国后的第二次民族大交融,这次交融无论从规模还是深度上来说,在我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引出本课的核心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
新课讲授一、“融”之因【合作探究】:魏晋南北朝为何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峰?<展示材料>材料1: 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到第四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以致阴历四月降雪……那时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度。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材料2: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胡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
——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材料3: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政权的巩固,也推动了鲜卑民族向前发展,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因而也就更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探究活动。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模块)
第6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政权更迭、江南开发学习难点:民族交融【教学环节】第一章政权更迭1、199年-200年,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三国鼎立1、魏国: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2、蜀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3、吴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曹魏:继承汉制,巩固对黄河地区的统治,在西域设戊己校尉,对西域进行管理。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1、统一历程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②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统一意义:结束了东汉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西晋短暂统一原因:①根本原因:宗室诸王争权夺势(八王之乱),政治动荡,秩序混乱;②统治阶级奢侈腐化激化阶级矛盾;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晋书》③直接原因: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夺权(五胡内迁)(三)东晋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大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2、门阀士族政治——东晋政治的基本特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从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要继续努力啊。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二)新课1.淝水之战东晋建立的同时,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出现了十六个不同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布置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影响。
(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案人教版(实用教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案人教版(实用教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内迁;西晋的结束;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
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和影响;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二、要求学生认识.通过对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政局稳定、民族团结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速发展,他不愧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融合的加强使中华文明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西晋灭亡的多方面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关于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理论,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方式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史有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的归纳教学准备预习提纲、电脑课件等教学要点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混战.少数民族的内迁.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十六国历史的影响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和影响教学过程【预习提问】.现在,我国的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和鲜卑族吗?为什么?.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出现在什么时期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现在我国的个民族中没有匈奴族和鲜卑族。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表格式).doc
教学设计【教师点拨】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更迭情况。
【关键问题】政权频繁更迭通过什么实现?【设计意图】通过讲述魏晋南北朝流氓的分类,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材料四:“自顷中州丧乱,连兵积年,或遇倾城之败,覆军之祸,坑师沈卒,往往而然,孤孙茕子,十室而九”——《晋书·慕容载记》“朕承统之始,群凶纵逸,四方未宾,所在逆僭……故频年屡征,有事西北,运输之役,百姓勤劳,废失农业。
”——《魏书·世祖纪上》“自晋以后,初则有八王之乱,不断杀戮者达六年之久;继复有桓温、苏峻、桓玄等之乱,兵革未休,而南北朝之对立,战事踵接更无宁日。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教师点拨】魏晋时期政权的更迭往往通过战争的形式实现,并且各个政权之间甚至政权内部也会出现冲突。
战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这些人往往就会成为流氓。
材料五:“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
”——陈寿《三国志·孙皓传》“詈辱祖考,以为戏谑。
行游莫止,淫纵无度。
”——《宋书·前废帝纪》“后主因削弱之余,锺灭亡之运,刑政不树,加以荒淫。
”——《南唐书·后主本纪》【关键问题】以上几位皇帝的共性?【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的残暴、奢靡,而这些享受是建立在广大劳苦人民之上的,广大百姓不堪重负,破产失业沦为流氓。
材料六:帝(晋元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
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关键问题】门阀士族的生活是怎样的?材料七:“然性奢豪,务在华侈。
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
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
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晋书·何曾传》“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探究。
展示课件
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相近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科技文化
自主学习,查阅课本,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感受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明。(达成学习目标5)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1.数学: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该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历法: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机械制造: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二: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黜。“
——《资治通鉴》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钟繇 D.王羲之
4.[2019•湖南怀化] 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
A.《女史箴图》
B.《兰亭序》
C.《水经注》
D.《洛神赋图》
5.“古人云,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阅读后,请回答:
(1)上述这段话出自《齐民要术》,它是何人所写?作者生活在什么时期?
——《资治通鉴》
问题:
(1)依据材料分析,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哪几项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
(一)研读史料,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上 (教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目标】1.通过构建时空坐标,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2.通过学习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民南迁等,知道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
3.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方战乱,体会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通过相关材料引导、合作探究,培养解读材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2.难点:五胡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以来又一次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
2.政治上,国家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之后重新走向新的大一统;3.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4.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北方汉民族为躲避战乱而南迁,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三国演义》主题曲,学生体会三国时期分分合合的历史教师提问:同学们看过这部电视剧吗?学生回答谁来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电视片断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回答:东汉末年,三国并起,群雄逐鹿中原,继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分裂时期开始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
一、知识点:三国与西晋新知讲解教师出示PPT“三国鼎立示意图”,布置学生学习任务,结合教材概括魏蜀吴三国兴亡的基本史实学生回答:1.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洛阳、魏221年,刘备、成都、蜀汉222年,孙权、建业、吴2.西晋统一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教师出示PPT,介绍曹丕、刘备、孙权、司马炎四个人物曹丕:魏武帝曹操次子,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课标分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课相关内容有如下要求: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2017年课标(2020年修订版)对本课内容作了如下要求: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成就教材分析【内容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一课,在本专题起着开篇立意的作用。
本课主要包括“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三个子目的内容。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
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尤其是各民族胡汉交融方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掀起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交融的高峰,汉族注入“塞外野蛮精悍之血”、胡族吸收“中原礼乐文明之魂”、中华民族新机重启,扩大恢张,开创空前之世局、强盛之隋唐,为第二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埋下伏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而中外历史纲要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了一个课时,教材篇幅也达到7页,时间跨度大、教学内容多,与此同时,本课还涉及许多核心概念,如门阀士族、永嘉南渡、淝水之战、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等等。
此外,教材在讲述民族交融方面更多的是谈及少数民族汉化,但忽略了民族交融过程胡化这一关键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该内容进行适当补充。
基于上述分析,面对庞杂内容已经紧张的教学时间,教师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陷入拖泥带水的被动局面。
因此想要在1个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对于教师以及学生都是一个挑战。
横跨4课时,17页教学内容VS浓缩至1课时,7页教学内容【解决方案】1、借助导学案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以及核心概念的理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节教材内容不是很多,但是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是比较难把握的。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第二应要求学生结合史实,分析民族融合的各种途径,从而加深学生对民族融合这一时代特征的认识;第三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要向学生作全面地介绍,使学生通过史实准确把握住改革的实质。
最后教师要强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具有突出地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影响深远,作用巨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的时间、分布的地区及其处境。
2.正确分析和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出现原因。
4.了解南方及西南、西北等地民族融合的情况。
【能力目标】1.十六国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斗争不断。
同时,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直接,更加频繁。
原有的民族布局被大迁徙所打破,民族大融合加强。
通过民族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北朝民族融合内容,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史有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与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古代民族大融合加强的重要时期。
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迁都与改革措施,推动了鲜卑等北方民族学习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速发展。
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魏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融合的加强使中华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难点】1.民族大融合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2.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关系。
教学媒体1.投影仪和地图。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五胡”内迁;北魏孝帝改革。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少数民族民族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与表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魏孝帝的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他推动了鲜卑等北方民族学习先进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速发展。
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魏孝帝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使中华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帝改革。
教学难点:民族大融合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东汉末年以的分裂割据,给我国人口的移动带什么影响?2.“永嘉之乱”出现的原因和影响?讲授新一、少数民族的内迁1.少数民族内迁的时间①东汉、魏、晋时期。
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②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
2.内迁少数民族的分布及处境①分布:他们居住在今甘肃、陕西、西以至河北、辽宁南部的广大地区。
②处境:遭受西晋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要纳税、当兵,甚至被掠卖为奴婢,有的沦为流民。
3.内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混战①西晋灭亡前后,各少数民族统治者,纷纷建立政权,混战不休。
给经济化带严重破坏。
②淝水之战,前秦失败,北方再度陷于分裂割据,南方不思进取,错过收复北方的大好时机。
③彼此混战中,各族贵族割据势力削弱,原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差异缩小,有利于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帝改革1.改革的背景①北魏孝帝时,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根据表格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指哪些朝代或政权。
请学生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2、经济发展
以南方经济开发为例,讲述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北方战乱,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促进江南经济开发。
1、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角度展示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感受经济发展给社会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影响;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具体了解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尤其通过分析归纳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与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与影响,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正是在不断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论从史出、历史解释的能力。
提高概括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
容量比较大,要讲清楚三个问题,时间比较紧张。
政权更迭部分,边看地图,边分析,边填表格,学生对这一阶段的政权更迭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效果还不错。这让我充分体会到,让学生自己动手的重要性,时间允许的话,让学生自己制作表格效果会更好。
(1)出示史料,分析改革的原因——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2)播放视频,归纳改革的措施
(3)讨论改革的评价。
4、小结
请同学结合本课所学,再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政权更迭是时间脉络,地图演变是空间变化,时间与空间的两条线索同时进行,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
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难点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教材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授课班级高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发展及几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战争。
北魏孝文帝改革。
2.难点理解民族交融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图表等直观教具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2.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3.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展示《三国演义》电视剧剧照,询问学生是否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曹魏: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
(2)蜀汉: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3)孙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之势形成。
2、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1)短暂统一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灭蜀。
②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西晋灭亡①原因:统治腐败;八王之乱;五胡内迁。
②结果: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③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先是东晋十六国割据,后是南北朝对峙。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健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灭亡: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史称刘宋。
2、南朝: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
3、江南的开发(1)原因: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
②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③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学情分析从知识层面看,学生已经学习过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已经了解到东汉末年由于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各地纷纷掀起了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再加之东汉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东汉末年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本节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学习拉开了序幕;从能力层面看,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总结提炼、由表及里认识问题等方面均有所发展;从情感层面看,本课主要通过讲述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来展现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和睦的民族关系、源远流长不断融合的中华文化的认知。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共分三个子目,即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在时间与空间上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冲突(政权更迭)与融合(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
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设计思路结合学生情况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本课以冲突与融合为主题,从这两个角度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进行梳理与教学。
同时,以情景化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之中,触摸历史温度,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关系,真正感受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特点。
课程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孝文帝改革的原因,通过史料研读提取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增加本课思维含量,提高学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概述从魏蜀吴政权分立到西晋短暂统一,以及十六国北朝和东晋南朝对峙的朝代更迭过程;2.学生能够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3.学生能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北方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结果,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少数民族民族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与表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他推动了鲜卑等北方民族学习先进文化,
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速发展。
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魏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
的政治家、改革家。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使中华文明又向
前迈进了一大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民族大融合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给我国人口的移动带来什么影响?
2.“永嘉之乱”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讲授新课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1.少数民族内迁的时间
①东汉、魏、晋时期。
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②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
2.内迁少数民族的分布及处境
①分布:他们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南部的广大地区。
②处境:遭受西晋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要纳税、当兵,甚至被掠卖为奴婢,
有的沦为流民。
3.内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混战
①西晋灭亡前后,各少数民族统治者,纷纷建立政权,混战不休。
给经济文化带来严
重破坏。
②淝水之战,前秦失败,北方再度陷于分裂割据,南方不思进取,错过收复北方的大
好时机。
③彼此混战中,各族贵族割据势力削弱,原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差异缩小,有利于
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背景
①北魏孝文帝时,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
②由于各族长期的交往,北方又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整顿吏治。
制定俸禄制度,杜绝官吏贪赃枉法。
②颁布均田令。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以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③迁都洛阳。
为加强对中原的控制,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④推行汉化措施。
A.迁都洛阳以后,魏孝文帝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要求鲜卑人学说汉
话,
B.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
c.禁穿夹领小袖的胡服,仿南朝服装制定官吏、妇女冠服;D.提倡与汉族通婚等。
3.改革的历史作用
①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②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促进
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北方民族大融合
①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五胡”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杂居,相互
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②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质上是促进他们封建化,封建化又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
③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统一繁荣准备了条件。
2.南北及西南、西北的民族融合
①蜀国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少数民族积极发展当地经
济,加速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②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越族同汉族一起,共同开发江南,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由于北方战乱,大批中原人口南迁,也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