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合集下载

七上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七上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学习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本114----115第一段小字)建立时间:(1)、北魏的建立:建立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2)、那时候,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_ 已经成为趋势。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课本115页第一、二个自然段和小字部分)(1)、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孝文帝时迁都到。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小组讨论)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本115----116)(1)、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3)、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二)合作探究: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吴、蜀、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对号入座,填入下面的图表中吗?2、回顾并讨论一下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变法改革主要有哪几个?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对现代社会的改革有怎样的启示?3、迁移应用,训练技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1、材料中的“魏主”是谁?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政策?3、除本诏令提到的措施外,“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4、“魏主”采取的这些措施有何历史影响?(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1.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孝文帝?2.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了北方的四个政权。

(四)展示点评,归纳提升:迁都洛阳各族人民长期接触→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政府的改革改革措施(五)复习巩固,检测反馈:1、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A氐族B鲜卑族C匈奴D羌族2、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A周平王迁都B盘庚迁都C北魏孝文帝改革D明成祖迁都3、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A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B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D禁止学习汉族的礼法4、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治家领导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大化改新D戊戌变法5、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洛阳,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是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本课内容涉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民族融合的加速以及北方地区的开发和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意义,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主题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民族融合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涉及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材:准备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设计:提前设计好本课的教学板书,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

北方民族大融合_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_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一)、“课标”分析: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三)、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缺乏了解。

认知水平:全面、辩证的评价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讲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学习态度: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是,单纯枯燥地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应用授课内容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并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习惯。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四、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课题20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第16 周主备魏云鹤合作修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史实;北朝政权的更迭。

通过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介绍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初步分析和评价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别人交流、共享知识,同时明白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增进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民族关系和谐也是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以小组讨论、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培养他们归纳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案”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训练单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新课3分钟走近历史(展示资料)2007年11月,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广州举行,展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比赛场面。

(教师发放“导学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

)带着新奇走近历史自主学习10分钟整体感知(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长检查预习,并汇报)组内展示并批改,收集大家的生成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成问题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第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第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层层设问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重难点。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可以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可以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淝水之战自主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模块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自主阅读课本P87~88内容,完成第3~4题。

3.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可以浓缩成短句)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用汉制;习汉礼。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4.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锦绣未央》演绎了南北朝时期,北凉与北魏之间的恩怨情仇。

北凉是内迁各族建立的十六国之一,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怎样的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了解北方各族之间斗争与交融的历史。

新课探究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建立【人物链接】苻坚【具体解读】苻坚,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

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2.战争概况项目 前 秦 东 晋领导人苻坚 谢石、谢玄 兵力80多万 8万 结果失败 胜利胜利、失 败的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士气低落;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士气高昂; 指挥得当 影响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问题探究】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答案提示:从前秦方面看: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秦军劳师远征,苻坚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图片链接】【问题探究一】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潮流?答案提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问题探究二】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何时统一的北方?答案提示:鲜卑族;439年。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鲜卑姓 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汉 穆 陆


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 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 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 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 汉族互为姻亲。
动脑筋Βιβλιοθήκη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 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 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 什么?
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 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孝文帝诏书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 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 官——[魏书]
改易服饰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4世纪后期(386年),我 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 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北方的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影响: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 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 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 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 · · · · 才藻富瞻, 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朝民歌欣赏
注:此歌产生 于北魏时期。 敕勒川,阴山下, 敕勒族民歌,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本为鲜卑语, 后译为汉语。
《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北魏建立以及统一 中国北方的史实,知道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和 原因;理解并记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以及影响; 理解并记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知道北朝。 2、对比改革前后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历史比较的 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 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 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认识多元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认同感。

第二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2.1 北方民族的分布与特点介绍北方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分析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2 汉族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探讨汉族与北方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融合;分析汉族对北方民族的影响及北方民族对汉族的贡献。

第三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3.1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阐述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

3.2 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探讨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与过程;第四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4.1 民族融合的主动性分析北方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探讨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的互动与共赢。

4.2 民族融合的广泛性阐述民族融合涉及到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强调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1 政治方面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政权变迁、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5.2 经济方面的影响阐述民族融合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3 文化方面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影响;强调民族融合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作用。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四部分内容通过论述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凸显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316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

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民族习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

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事及北方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措施,并能够正确评价其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结合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嘉峪关魏晋墓“吃烧烤”砖画及烧烤美食图片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烧烤吗?但你有没有想过,烧烤这项美食也是民族交融发展下的产物呢?其实最开始时把食物放在火上烤的烹饪方法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但是他们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直接在火上烤熟,加盐就可以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3.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含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解析1.内容本课时主要介绍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之间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各种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相互交织,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解析本课时的难点在于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需要掌握较多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需要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理解。

五、教学手段1.课件展示2.多媒体投影仪3.板书4.教学视频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包括:家族政治、官僚制度、土地制度等内容。

3. 课堂互动请学生就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4. 教学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板书讲解板书介绍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XXX《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XXX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研究,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XXX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

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域的民族融合”。

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板书)一、淝水之战教师讲解:317年,皇族XXX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XXX重用汉人XXX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

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

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1、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XXX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XXX正统,目前上下XXX。

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

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XXX。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内容主旨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

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2.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巩固改革 措施知识
3、北朝的更替(幻 17)
北 魏 孝 文 帝 的 改 革 措 施
4、小结(幻 18)
总结意义 学会评价 古人 (老师出示附图, 完善知识示意图) 通过讨论, 学会用示 意图的方 式记知识 在歌声中, 学生慷慨 用一句话祝福我们的祖国和中华民 激 昂 展 现 族 祖国未来 美好的明 天 完成测试 巩固知识
教 难 辅 资
学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点 助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 料 北方民族大融合 各族 人民 长期 接触 出现 民族 融合 趋势 北魏 孝文 帝的 改革
迁都 洛阳板 ຫໍສະໝຸດ 设计改革 措施促进 民族 融合
教 学 与 学 习 过 程
教学 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课件显示:播放《敕勒歌》张晓农 音乐(幻 1) 问: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 原是鲜卑 歌 曲 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导入 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 了哪个朝代?你想了解鲜卑族历 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幻 1) 北 1、(幻 3)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并阅读课文 魏 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阅读课文。
学生代表发言自己阅读后的收获 “胡人汉服” 、 “汉人胡食” 、 “ 汉 人胡食”等现象,北方民族融合已 经成为趋势 (阅读课文及观察图片)
学生简略回答,不必过多停留 (参考 : 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只有 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 展。) 有效过渡
孝 文 帝 迁 都 洛 阳
1、找出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 (提问)(幻 10)
学校 课 题
城关镇中心校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教师 上课 地点
王来程 七(10)班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北魏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了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

二、能力方面:(1)通过让学生分析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北魏改革和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一)通过学生讨论“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1)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的统一;(2)民族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3)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统一。

(二)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孝文帝改革留给后人的启示,使学生认识到一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学法和指导方面:在学习孝文帝改革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改革的历史背景即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然后引导学生对各项改革的历史措施的原因、作用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看孝文孝的改革是怎样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的。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实行俸禄制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均田制使鲜卑贵族变成了农业生产的地主,迁都和汉化措施使北方社会制度和风俗发生了变化。

最后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改革的历史意义,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五、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重点,这是北朝民族大融合的突出体现教师在讲述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一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难点分析:北魏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利用诗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在小学都学过一首流传于南北朝的民歌《敕勒歌》,大家一起朗诵。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民歌使认识到鲜卑民族的粗犷、豪放。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一2、学科:历史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现象和孝文帝这一历史人物事迹(2)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分组安排二、教学课题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四、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中原,各民族之间频繁的接触,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鲜卑孝文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地改革,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巩固了鲜卑贵族对北方的统治,有力地加强了北方的统一,为以后隋朝的全国性统一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对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这种盛况是由各兄弟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引导讨论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北朝民歌《敕勒歌》打开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B%B7%C0%D5% B8%E8&in=20918&cl=2&lm=-1&st=-1&pn=1&rn=1&di=96642171105&ln=1962&fr=&fm=det ail&fmq=1330063890250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 ype=2#pn11&-1&di373595977介绍北魏皇帝孝文帝/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0%A2%CE%C4% B5%DB&in=22091&cl=2&lm=-1&st=&pn=7&rn=1&di=127223888670&ln=1963&fr=&fm=&f mq=1330063317828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 7&-1&di127223888670&objURLht从而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展示教学目标教授新课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让学生阅读课本114一115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打开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E%BA%BD%FA%CA%B1%C6%DA%B1%B1%B7%BD%C9%D9%CA%FD%C3%F1%D7%E5%C4%DA%C7 %A8%C7%E9%BF%F6&in=29199&cl=2&lm=-1&st=&pn=0&rn=1&di=73293079245&ln=984 &fr=&fm=&fmq=1330065297640_R&ic=&s=&se=&sme=0&tab=了解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的情况并回答下列问题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族建立了北魏,并于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在点评作业时,我会指出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同时也会指出他们的不足,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我会鼓励学生在理解上要深入,表达上要清晰,逻辑上要严谨。
-我会定期组织作业讲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作业中的普遍问题和改进方向。通过这样的评价和反馈,我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5.互动环节:民族大交融的探讨(15分钟)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请同学们分成小组,结合课本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是如何发生的?
答案:通过战争、贸易、通婚等多种方式,鲜卑族与汉族等民族发生了交融。
(2)民族交融对北朝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丰富了社会生活,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3.课文主旨内容探究(20分钟)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4.19节,我们一起来阅读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学生阅读)
(1)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
答案:包括推行均田制、改革官制、实行汉化政策等。
(2)这些改革措施对北魏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
答案:这些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国力。
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的交融,特别是孝文帝的改革及其影响。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兴趣被充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首先,我注意到在讲解孝文帝改革措施时,学生们对于均田制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这可能是因为这个概念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较远,缺乏直观的感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生动的例子或者实物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制度。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要继续努力啊。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二)新课1.淝水之战东晋建立的同时,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出现了十六个不同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布置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影响。

(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地位:北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完成北方统一的政权。

孝文帝,顺民族交融之势,选择用先进的汉文化改变鲜卑族的落后,而此过程中,汉族也吸收鲜卑族的精华。

让学生明白,民族交融是各民族间相互影响是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紧扣五大核心素养,进行教学)1.准确无误地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信息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体现历史解释,注重时空观念。

2.(1)通过前秦与东晋文化冲突和孝文帝选择汉化改革的意义思索,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选择的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突出史料实证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及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的分析,知道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培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

(2)通过对孝文帝个人的介绍和迁都汉化措施的介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品格,如自小胸怀大志,敢于创新等。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意义。

2、难点(1)对“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的理解以及对其名词本身含义的理解。

(2)从前秦和北魏选择的不同文化带来的不同的后果,理解文化选择对于一个政权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述法、设问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入新课:(一)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教材P93-94页第一段,填写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

1.淝水之战的基本概况(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2.淝水之战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淝水之战进行大致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铜陵市十二中学陈康民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北魏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及历史作用;北朝政权的更替。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民族融合”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思路】
重难点的解决办法: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难点:对民族融合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解决办法:
①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多启发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②采用学生列表归纳的方法,学习北朝的更迭。

③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合中的作用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④采用讨论的方式,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述。

(学生可以争论、质疑)。

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并辅以CAI课件。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及相关资料;制作CAI课件;设计启发思考题等。

学生:准备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故事及北魏迁都洛阳历史剧的演出,了解体验古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方式。

师生: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共同编写历史剧剧本及排练等。

【教学资源】
①多媒体设备。

②《北魏疆域图》、《南北朝形势并立图》、《鲜卑拓拔部发源地》、《北魏骑马俑》等。

③有关民族大融合的思考题(幻灯片)。

【教学过程】
幻灯片展示本课学提要。

导入新课:
①联系教材:幻灯片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发展示意图”。

②听学生讲冯太后和北魏孝文帝的故事引入。

讲授新课: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而结束北方混战局面的是内迁少数民族中鲜卑族的一支。

他们后来建立了北魏。

通过教师导语,学生根据下面的思考题自学。

①、鲜卑是个怎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哪一年?
③、结合上节课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的内容,想一想,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你是怎样理解民族融合的?
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必要的讲解和说明。

讲解的同时分别以幻灯展示板书的内容:
1、北魏的建立定都平城
2、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
3、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这个新生的、充满活力的政权,在他一建立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北魏的统治地盘是封建制早已确立的中原地区,而拓跋部却是落后的部族。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拓跋部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巩固自己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等)。

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登上了历史舞台后,顺应了当时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迁都洛阳并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展示《北魏疆域》图中,找到平城、洛阳的位置。


学生剧组演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幕历史剧。

根据历史剧的演出,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讨论回答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可适当的给予提示:从平城的位置、条件、地势、最终目的等方面思考。

)
教师总结:迁都的原因及目的。

由于孝文帝的迁都,使洛阳城繁荣一时。

2、迁都洛阳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107页的第二段,师生共同归纳:迁都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丽的城市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的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

引导学生思考迁都与民族融合和孝文帝改革的关系。

为了顺应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加速北方各族大融合的步伐,孝文帝继位后,推行一系列改革的措施。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冯太后临朝听政期间,以孝文帝的名义实行两项经济方面的改革。

孝文帝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行政治和汉化改革,历史上把这两次改革,统称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下面我们来学习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措施。

1、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内容,概括改革的主要措施。

教师根据时间选择几项以生动的史实加以讲解。

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措施的理解和记忆。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⑴、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⑵、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

这是为什么?
⑶、课文引用《魏书》中的一段史料,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方面内容?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第二个问题在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追问:当今社会中,我们要不要发扬养老、尊老之风?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2、改革的历史意义
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根据教材归纳出两条: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汉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进一步引深:经过孝文帝一系列的改革,过了若干年后,北方各民族真正融合在一起了。

象鲜卑族这些古老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后地消失了。

今天也许有人会问:“我有没有匈奴、鲜卑或其他胡人的血统呢?”也有人会说:“怎么我的祖先起源于北方?”原来今日之汉族早已是个大杂烩。

可见,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3、北朝的分裂
由学生根据课本最后一段和上节课内容,在纸上画出北朝和南朝更迭示意图,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幻灯展示:“南北朝发展示意图”,让学生与自己画的作比较,更正错误。

以上我们共用3课时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这四百来年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的时期,战争频繁的时期。

但是在四百来年的分裂和战争中,始终贯穿着民族融合的历史主动脉,始终奔腾着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洪流。

教学小结:
(结合图示小结)
布置作业: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