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践与思考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与实践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与实践在现代社会中,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尽管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就业和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通识教育课程同样具备其独特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培养。
这些课程通常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内容。
首先,这些课程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提出观点和评估证据的能力。
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帮助。
其次,通识教育课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在这些课程中,学生通常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团队项目等合作活动。
通过与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进行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协作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环境中。
此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由于通识教育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科中建立联系和联系。
这种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然而,要想真正发挥通识教育课程的作用,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应该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社会实践项目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社会问题,发挥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实验和实地考察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此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学习。
通过开设跨学科的项目和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学生还可以参与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深入探讨复杂的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为了促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学校和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实践
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实践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等教育机构中,不仅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涉及到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数学等广泛领域的教育体系。
通识教育通过跨学科的方式,以培养基础素养为目的,搭建起知识和技能的桥梁,让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类文明,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自信。
通识教育的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
首先,通识教育能够促进个人素养的提升。
在通识教育的体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数学等广泛领域的知识,不仅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广度,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含量,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使其能够具备独立思维与深入思考的能力。
其次,通识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一个人想要胜任自己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取得成功,此时通识教育便可发挥巨大的作用。
通识教育教授的广泛领域知识,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
这样,他们才能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认知到世界上的多元性,增长见识,具备广阔的视野。
再次,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通识教育教授学生关于人类文化、社会综合、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知识,让学生从全局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这也促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明确自己身为一位社会成员的责任,懂得如何去处理人际关系,并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通识教育的实践作为学生,如何才能真正地去实践通识教育的理念呢?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合适的通识课程。
每个人感兴趣的领域不同,但是选择通识课程的时候,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多从自己专业外拓展视野,比如可以选择学习一些医疗伦理、环保科学、文学社会学等课程,以此来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对社会的洞悉力。
其次,要积极参与校园社团活动。
这不仅能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同时也能让自己在各个领域得到实践经验。
比如,可以参加文学社团,举办一场校园诗歌朗诵会,展现自己的诗歌艺术技巧;也可以参加创新创业社团,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与理念
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与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学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作为最高学府的大学,其除了要为社会输送人才外,还要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而大学通识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大学通识教育的定义大学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本科教育中,通过广泛学科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和全球意识等。
通识教育注重一般性知识,追求全人教育,鼓励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二、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1. 培养批判性思维大学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在各个领域学习知识,并将学得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这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比较全面的,它要求学生不但能够理解学术文章及其推理过程,而且还要能够分析、评估、判断和提出自己的立场。
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时更全面客观,避免单向思维和盲目跟风,培养出专业性的人才。
2. 培养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大学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学习各个学科,培养跨学科的知识技能。
在现代社会,各个行业都有着自己的专业性,但同时也要求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的知识技能。
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人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发展趋势,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优势。
3. 培养全球意识大学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全球意识。
这意味着学生要了解全球化趋势,关注世界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环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在其中的相互作用。
对于当前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全球意识,可以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国际社会,适应全球化的发展,也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中更有竞争力。
三、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难点1.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大学通识教育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但是目前在大学通识课程的选择上依然存在着“众口难调”的难题,且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实用性。
2. 教学方式的过度“老化”目前,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普遍都是传统的面授模式,缺少现代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造力产生影响。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摘要]通识教育并非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它是对自由教育的超越与发展,是与专才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实施通识教育,要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外隐性通识教育资源的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关键词]通识教育自由教育大学生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
它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
一、通识教育理念的确立1.通识教育并非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教育“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与交融。
它们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次。
二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即专业教育通识化,将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拓宽。
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交融。
三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专业教育的灵魂与统帅。
只有从教育理念的高度去理解和认识通识教育,才能把握其精神内涵,避免将通识教育简单化、肤浅化地理解为开设几门课程、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才能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一种反正。
专业教育是知识分化与社会生产发展的时代要求,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
专业教育给予人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然而专业教育并不是一个人所受教育的全部。
一个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具有理性、情感、意志、欲望、兴趣等的个体。
如果把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局限在狭窄的专业教育范围内,把人仅作为“做事”的工具来培养,就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如果说专业教育是现实的需要,是物质层面的需要,是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生活需要,那么通识教育就是理想的要求,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其内涵就是做人的教育,就是学生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该接受的那部分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通识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通识教育理念【摘要】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通识教育理念源于古代儒、道、佛三家学说,强调全面发展个体的道德、智慧、身心等方面。
通识教育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摄性和普遍性。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社会责任;道家注重心性修炼、自然融合;佛家注重慈悲、解脱生死。
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通识教育理念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启示,倡导全面发展、跨学科学习,引领教育走向多元化和综合性。
展望未来,应继承传统智慧,结合现代教育需求,推动通识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通识教育,儒家,道家,佛家,融合,现代意义,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起源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和师徒制为主。
在这种教育体系中,传统的经典文化和道德观念被传承和弘扬。
孔子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后世。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除了儒家思想,道家和佛家的教育理念也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道家注重个体修炼,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我完善;佛家强调慈悲与舍得,倡导菩萨心态和般若智慧。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先秦时期,受到不同思想流派的影响和交融,形成了多元丰富的教育体系。
这种传统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教育制度,也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通识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识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识教育被视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识教育被认为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智能化通识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智能化通识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智能化通识教学的概念、实践意义、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智能化通识教学的概念智能化通识教学是指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通识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实现教育教学的智能化、个性化、创新化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核心思想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智能化通识教学实践的意义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智能化通识教学通过优化教学资源,实现个性化教学,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智能化通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
3. 促进教育公平智能化通识教学可以通过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4.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智能化通识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四、智能化通识教学实施策略1. 构建智能化教学平台建立智能化教学平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实现教育教学的智能化管理。
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1)个性化推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推荐适合其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
(2)智能批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批改作业,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3)数据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2. 开发智能化教学工具(1)智能课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课件内容的智能化生成、更新和推送。
(2)智能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
(3)智能测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智能测评。
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的 领 导 人 才 。 ” 竺 先 生 的 这 番 话 生 动 地 表 达 了通 识 教 育 的 基 本 目标 。 通 识 教 育 作 为 一 种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对 于 培 养 全 面 发 展 的 人 和 创 新 型 人 才 都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通 识 教 育 的 目 的 不 在 于 教 给 学 生 多 少 具 体 的 知 识 ,而 是 教 会 学 生 学 习方 法 、 思 维 方 式 ,让 他 们 学 会 怎 么 去 自 主 学 习 ,怎 么 进 行 独 立 思 考 。 通 识 教 育 的 任 务 ,就 是 让 学 生 通 过 学 术 的 熏 陶 ,养 成 科 学 和 文 明 精 神 ,从 而 具 备 理 性 的 力 量 ,从 而 使 学 生 能 够 最 终 摆 脱 监 护 而 获 取 独 立 、 自 由 的 精 神 走 向社 会 。通 识 教 育 对 于 培 养 全 面 发 展 的 人 和 创 新 型 人 才 都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 其 目标 是 培 养 完 整 的 人( 称 全 人 ) 又 ,即 具 备 远 大 眼 光 、 通 融 识 见 、 博 雅 精 神 和 优 美 情 感 的 人 , 而 不 仅 仅 是 某 一 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我国高校 的推行并非 摘黑:近年 “ 通识教育 ”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但令人不得不关注的是,通识教育
. .
帆风 顺 ,许 多理 论 与 实践 上 的 问题 仍 然 有待 解 决 。 关 键 词 : 高 校 通 识 教 育
一
。
The s at t us quo ofChi na’ ener duc i SG alE at on hought T s
通识教育理念的“理想”与“现实”
的分母 开始 变换 时 , 分子 也 不得 不 变 化 , - 仅 以少 数 “ 自由人 ” 为服 务 对 象 的尖 子教 育 , 开始 不 再排 斥 谋
生式 的有用 性 。变革 下必 然有 所维 护 和抗 争 , “ 求知 的欲望 , 以及这 一欲 望所 包含 的超 越 自我 的能力 , 而
通 识 教 育 理 念 的“ 理想 " 与“ 现 实’ ’
◎胡 晓 娟
[ 摘 要】 ‘ ‘ 完人” 是通识教育一直 以来追求的“ 理 想” 传统 , 现 实的 变化让它遭受到种种的阻力 , 但依然充满着活力 , 这不仅是
人 自身追求全 面 自由发展 的需要 , 也是 平衡 知识过度 专业化 , 缓 解教 育功利主义影响所 不可缺少的。不 变的“ 理想” 与变化的
为基础 , 现代 自由教育虽在教育内容上有所发展 , 但 仍意在保持传统的古典课程结构。
自由教育 是 通识教 育 理念 上 的先驱 。从 某种 意 义 上说 , 通识 教 育 是 自由教 育思 想 与 美 国教 育 实 际
l 8 世 纪末 法 国 与美 国 爆 发 的 政 治革 命 和 英 国 开始的工业革命 , 深深地动摇 了在此之前一直是 自 由教 育 哲学 基础 的政 治经 济基 础 。当我 们社 会分 数
或心理 , 使之降格而不复适合于善德的操守者 , 都属
于“ 卑 陋” ; 所以, 那 些 有 害 于 人 们 身体 的 工 艺 或技
术, 以及 一切 受 人雇 佣 , 赚取金钱 、 劳 悴并 堕 坏 意 志
的活 计 , 我们 就称 为 “ 卑陋” 的行 为 。 这种 摒 弃一切 与职 业 或专业 相关 的古 典 自由教 育进 入 民主工 业社 会后 , 形 成 了 以 内在 理智 特 性 的现 代 自由教 育 , “ 在 文 化 之 中或 朝 向文 化 的教育 , 它 的成 品是 一 个 有 文 化 的人 ” , 在 阅读 古代 经典 与学 习 时 , 使 思想 得到 自 由, 政治 上保 持必 要 的智慧 和节 制 , 是精英 范 式 的教
艾伦·布鲁姆的通识教育观探析
艾伦·布鲁姆的通识教育观探析艾伦·布鲁姆是美国教育界闻名的通识教育专家,其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深受学界和教育界的认可。
本文将探析他的通识教育观,并对其中的几个重要思想进行解读。
一、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艾伦·布鲁姆认为,通识教育应该是一种人文教育。
他强调,通识教育应该使学生接触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思考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存在的现实和历史,以及人类社会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通过广泛的跨学科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种全面的,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等在内的人文学科的基础,以此来深度理解自身、社会和世界的关系。
二、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教育通识教育应该不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艾伦·布鲁姆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贯穿于整个学生生涯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其在今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面对各种问题时能够提出怎样的问题,怎样去分析问题,怎样获得信息并判断其可靠性,并最终得出结论。
艾伦·布鲁姆还提出了一种“思维模式”——高阶思维模式,即通过对多门学科内容的整合和分析,来培养学生更加深刻、创新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思辨能力。
三、通识教育应该强调“学习的过程”艾伦·布鲁姆认为,通识教育应该把“学习的过程”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
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体验中的学习从而成就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弥补知识的不足、提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
艾伦·布鲁姆提出了“交互式学习”观念,即让学生在知识传递,自主探究,批判性思考等过程中主动参与,共同完成学习过程。
四、通识教育应重视序列化的学院序列化的学院通过一个明确而有条不紊的课程框架来支撑学生的通识教育。
艾伦·布鲁姆认为,这种“序列化的学院”应该是通识教育的基础。
这类学院的课程设置应该满足学科的广泛性和深度性,力求进入其他学科门槛的难度,在知识的传递、自主探究和批判性思考等方面有意义和协调地安排。
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精品文档
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传统的回顾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902 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师范大学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在学制、系科、课程规划与设置等方面日趋完善,同时得到建构和发展的,还有通识教育传统。
1.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传统中国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制度虽借鉴了欧美国家的模式,但通识教育的思想却并非肇始于西方。
在文明的传承和传统的延续方面,“强调广博的知识教育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是中西方文化演进的共通之处。
[1] 我国传统儒家学派以“六经”为教材,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而在西方,通识教育传统源自于古希腊文化,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四艺”,以及文法、修辞、辩证法“三艺”,经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以“七艺”为基本科目的自由教育传统。
虽然“六艺”和“七艺”学科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出现反映出,无论何种文明都在尽力保存、延续和发展其认为重要的东西。
近代以来,中国大学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重要转型,虽然移植西方现代教育制度,引入西学课程;但仍然在最大程度上保存和强化了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并逐渐构建了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传统。
梁启超在《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出,“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
”北京师范大学经历了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京师优级学堂、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等多个历史阶段,通识教育传统在此过程中也逐渐形成。
依照林杰教授的划分,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制度的构建大致分为六个阶段:“大学预科制度时期(1912 年前)、高师教育模式转变与师范大学改制时期(1912 年-1921 年)、师范大学时期的学分制与自由选修制(1922 年-1928 年)、大学课程整理及共同必修科的加强(1928 年-1949 年)、全校公共选修课的重构(1980 年-2000 年)、通识教育模式的当今探索(2000年至今)”。
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面临的实践困境和对策
能 的 唯一 有 效 途 径 ,而 智 性 乃 是 理 性 中最 主 要 的 因素 之 一 。个 人 的一 切 行 动 表 现 ,都 蕴 涵 着 心 智 的 指 导 与 约束” 1 。 3 ]布鲁 克 认 为 通 识 教 育是 “ 为建 立 人 的 主 体 性 ,并 与客 体情 境 建立 互为 主体性 关 系的 教育 ,它是 一 种广泛 的非专业 性 的 、非 功 利性 的基 本 知 识 、技 能和 态
就 其 内 容 而 言 ,通 识 教 育 是 一 种 广 泛 的 、非 专 业 性 的 、 非 功 利 性 的 基 本 知 识 、技 能 和 态 度 的 教 育 。 总 之 ,通 识 教 育 是 一 种 教 育 观 ,一 种 教 育 理 念 ,
一
通 识 教 育 在 国 内 引起 越 来 越 多 的 关 注 ,通 识 教 育 的研 究 不 断 展 开 并 逐 渐 深 入 ,通 识 教 育 的 意 义 和 重 要 性 越 来 越 被 国人 所 认 识 。但 总体 而 言 , 目前 国 内各 高 校 的 通 识 教 育 的实 施 状 况 还 是不 尽 如 人 意 ,水 平 不 够 高 ,我 们 认 为主 要存 在 以下几 个 方 面 :
1 通 识 教 育 目标 不 够 明 确 .
通 识 教 育 的 目 标 就 是 要 培 养 学 生 批 判 性 独 立 思 考 的 自 由 , 培 养 理 性 思 考 和 批 判 性 判 断 的 能 力 , 充 分 发
种 教 育 理 想 ,一 种 教 育 境 界 。 二 、 我 国 大 学 目前 通 识 教 育 实 践 中 遇 到 的 问 题
度 的教育 ” I 。 3 ]
一
步 ,如 北 京 大 学 、清 华 大学 、中 国人 民大 学 、北 京师
关于加强通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索。本文拟对 加强通 识教育 的必要性 和通识教育
存在 的 问题 进 行 分 析 ,并 对 如 何 改 进 通 识 教 育 提 出 自己的设想 。
一
、
大学加强通识教育 的必要性
大学 生进 行 通 识 教 育 很 有 必 要 。首 先 ,它 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 中文理分科 造成 的大学生 某方 面知 识 缺 乏 的 缺 陷 ,高 中 过早 地 实 行 文 理 分
取得 了可喜 的进展 ,积 累了一些经验 ,但还存在 着教 务管理 上的松散性 、教 师开课 的随意性 、学生选课 的趣 味 性等诸多不足 与值得探 讨的问题 。应 当充分认识大 学加 强通识教 育的必要性 ,努 力从 以下三方 面改进和加 强通
识 教育:通识教 育应 注重于培 养学生的科 学与人 文精神 ;注意统筹安排 , 强 管理 ;大力培育精 品课程 ,形 成 加
设置太细化 ,狭隘的专业 教育模式功利色彩很浓, 学校缺乏人文与科 学之综合氛 围。一方面大学生 科学素养欠缺 ,许多教育工作者 早就呼吁在高校
开设科学课 ,普及科 学知识 与科学 精神教育 ,但
“ 科学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却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 ” 。 另一方面 ,大学教育缺乏人文 精神 的问题更是受 到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 的普遍关 注 ,虽然许多
第2 6卷第 4期
高等教 育研 究
20 09年 l 2月
关 于加 强 通 识教 育 的几 点 思考
邹礼 洪
( 华大学人 文学 院 四川成都 西
摘
603 ) 109
要 :近年 来,对 大学生进行通识教 育正 日益 i起 教 育界 的关 注。经过 几年的 实践探 索,通 识教 育已经 l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篇5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
通识课程,又称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够独立思考和全面看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在我学习的过程中,通识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选择了一门通识课程,了解到了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目的。
这门课程主要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培养综合素质,提高思考能力。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如阅读相关书籍、参加讨论、发表观点等。
这些学习方式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程内容,还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交流和表达。
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全面看待问题。
通识课程的学习经历也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局限性,让我更加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通识课程的学习经验让我更加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通识教育理念的灌输使我明白,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拥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通识课程的学习还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和交流,这些都是我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重要技能。
综上所述,通识课程的学习经历对我个人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挥通识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能够独立思考和全面看待问题的人。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目标思考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目标思考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多方位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除了学习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外,还可以接触到其他领域的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第二,拓宽学生的视野。
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的世界、社会和文化知识。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学生还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增加了解世界的角度和深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通识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做出综合性的判断和决策,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需要明确的目标和思考。
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院校的定位,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
不同的高职院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时,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办学定位,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通识教育目标。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发展方向,结合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确定优质的通识教育目标和内容,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要注重通识教育的系统性和整合性。
通识教育不是简单地在学校中设置几门通识课程,而应该是一个系统化、整合性的教育项目。
通过整合各种学科和课程资源,构建起通识教育的体系框架,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注重通识教育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知识。
要强化通识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加通识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获得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
对通识教育的看法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而全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通识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通识教育的实施中,应该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同时,通识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具备全面的知识,又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
总的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通识教育的实施和推进,以培养更多具备全面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探讨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与运用
探讨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与运用摘要:通识教育对于培养人的重要性在我国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本文主要论述了通识教育在国家层面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在各高校层面的具体实践。
对于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提出一些现存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实践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01一、通识教育的概念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国内较为流行的是汪永铨教授和李曼丽博士的阐释:“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1]现在普遍接受了通识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观点。
虽然对于通识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同,但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所追求的教育目标——要培养全人的意义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的。
二、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20世纪初在我国的大学并不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建国后,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对苏联模式的模仿,大学的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
专业教育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社会所需人才,但是它所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来通识教育理念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受到重视、通识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明显进步。
(一)通识教育实践一:推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1998年,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并指明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
[2]人文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从概念区分是具有差距的,人文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特别是文史哲方面的内容。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5篇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5篇通识课程心得体会这两天一直看到被转载的批驳通识教育的文章,作者是我很喜欢的老师朱绩崧。
朱老师在文章中提到,通识教育之矫枉过正,在有限的时间内,什么都学,后果自是平庸。
其实我部分程度上也认同他的观点,但是我想说,这是他根据自己的生命经验所拼接出来的通识教育的一个画面。
而我来到复旦两年,通识教育的课程我基本也已经修完了,根据我的生命体验,通识教育完全还有其他的图景。
老师提到,有英文系的学生因为学3分的社会学导论而不背他的十四行诗了,但是给我这个机会让我遇到朱老师,有幸在他课上读了莎士比亚的原著,看了各种对于莎翁作品的文学批评论述的,也是通识教育。
那是一门叫莎士比亚悲剧的通识选修课。
如果没有通史教育,我一个学国政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在大学的校园里去上一门跟英文文学有关的课程,而这样的课程对我来说就是给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窗户,让我看到文学可以有多大的魅力。
一个学国政的学生会读pre-modernenglish,读着莎翁的原著,会在万老师的英语作品鉴赏课上读各种类型的英文诗,学习诗歌的韵脚,会在世界文学导读的课上听一口纯正英音的汪老师分享着自己的阅读体验,给我们念爱经、别离辞甚至是说说萨德的奇怪的癖好。
这些体验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
一个在自己专业领域及其精通的学者,当然是非常好的,而且是有必要的。
但是在我看来,本科教育本来就不是为了培养在某个领域极其精通的学者。
更多时候,是给学生们一个机会,可以去了解不同的学科,只有在真正了解了不同学科之后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在今后的日子里可以有方向地去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或者是培养自己的阅读趣味。
之前打过大学教育的辩题,看了很多学者的论述,其中有一句话对我感触很深。
大意是大学教育是为了发展人,使人可以使自己的性格、知识更完善,可以真正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
其实我在走出去跟别的同学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其他学校的同学是没有通识教育的课程的,因此他们学的也大多是专业相关课程。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 精义论者认为,在人类不断变迁的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有一套永恒不变 的核心价值。通识教育课程应以思考这 些问题为中心而设计。
2.均衡论
# 格莱(Willian Chandler Bagley) # 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 # 博耶(Ernest Boyer) # 开普兰(Martin Kaplan) # 莱文(Arthru Levine)。
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概括:
# 通过提供一种共同而又广泛的教育,提 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其个性自由、 全面的发展,使之成为合格的公民。 1.提高文化素养 2.促进个性发展 3.培养合格公民
三、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
1.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
文理学院: (1)阅读及写作 (2)数量推理 (3)外国语文
(4)七科广度要求 在下述每个领域中,至少选修一门课程: 物理学;生物学;文学艺术;历史研究; 哲学及价值;国际研究;社会及行为科 学 2.史丹福大学 # 史丹福大学明确地以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作为大学部的教育目标
# 史丹福采取学季制,要得到学士学位, 必须修毕180个学分。其中,除了主修学 系要求的专业学分以及个人自由选修的 课程之外,还包含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 满足 写作要求 均匀要求 语言要求
(4)美国大学之通识教育,一般而言,均 特重人文社会课程;但近年来,亦逐渐 在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课程之间力求其 均衡发展 (5)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之讲授,较为 活泼,科技类通识课程多有实验课,较 易引起学生兴趣
(二)日本大学通识教育
(1)以类科领域取代科目名称为规范共同 课程之依据,避免意识形态的争议 (2)重视外国语之教学(多数包含两种外 国语,应修学分占大学应修总学分的十 分性 # 系统性 # 深刻性
学通识教育心得体会
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我国高等教育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泛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通识教育课程,以下是我对学通识教育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通过学习通识教育课程,我逐渐认识到,只有拓宽知识面,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各种挑战。
在课程中,我学习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还使我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课程学习中,老师鼓励我们提出问题、质疑观点,并引导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这种教育方式使我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运用批判性思维,不断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增强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我们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追求物质财富,更在于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
通过学习人文课程,我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秉持这种价值观,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情怀的人。
四、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国际视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人才必备的素质。
通识教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背景,了解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些知识使我能够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更加得体、自信,从而提升了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这也使我拓宽了国际视野,为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基础。
五、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通识教育课程往往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这使我学会了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小组讨论中,我学会了倾听、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通识教育的方法
通识教育的方法
通识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跨学科学习:通识教育强调学生要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学习。
2. 自主学习:通识教育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能力。
学生需要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并学会从各种资源中获取信息,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
3. 讨论和交流:通识教育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来扩展知识面。
学生可以参加各种学术讨论、讲座、小组讨论等活动,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心得。
4. 实践和体验:通识教育强调学生要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学生可以参加各种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亲身体验和实践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引导和启发:通识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和创新。
教师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总之,通识教育的方法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和跨学科学习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教师也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第4期(总第40期
)
学报
7月15日出版
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践与思考①
甄宏君
(东北财经大学教务处,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本文从通识教育的理念、目标以及通识教育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实践三个方面对通识教育进行阐述,并对通识教育理念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05)04-0089-02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本科教育偏重于专业教育,重专业轻基础、重传授轻能力、重知识轻素质,使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差、实际能力弱、创新精神不足,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是对传统专业教育观的反正,探索这种教育理念及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通识教育(G enera l Educati on)一词,于18世纪起源于美国,经百年发展之后,在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一书中,对/通识教育0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该报告指出,美国的高等教育,首先要克服过分专门化倾向,加强学生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使人能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做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
这种/通识教育0,可以赋予人们在生活中必备的各种知识、能力、思考、信念、修养等,培养情感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人。
哈佛大学校长在北京大学所作的/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0的演讲中,也强调大学应该淡化专业教育,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
通识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还可以使大学生有着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高雅的教养,具有较强的管理和沟通能力,能与人融洽相处、愉快合作,实现大学生的个性自由、全面健康的发展。
通识教育的具体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识教育要培养现代社会中的合格/公民0和/人0。
由于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知识体系日趋分化,高等教育的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培养社会需要的某一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应当看到,真正成为有用的高级专门人才,首先要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人,要适应社会的文化、道德观念,要认识和理解社会。
人的这种和谐的、全面的发展,需要加强通识教育。
第二,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传统的、单一化的专业教育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难以形成不同学科、不同思想的渗透、碰撞。
通识教育有助于弥补这一缺陷。
第三,通识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其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和较强的能力素质。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体系日益膨胀,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人,更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技能和素质,如:社会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审美能力等等。
二、通识教育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实践
开展通识教育要通过设置独立的通识课程以及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通识教育的理念来实现。
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的国家,美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与主修课程、副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共同构成美国高等教育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一
89
①收稿日期:2005-05-25
作者简介:甄宏君(1972年-),女,辽宁阜新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及教学研究工作。
学报
Number 4(General Serial No 140)Ju l y ,2005 般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共同文化知识的课程。
通常表现为文、理基础课程的形式,他们一般要求学生在本科学习的前两年,在学习专业领域知识之前,通过通识教育,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给学生一个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对学生提出的通识教育的一些目标,如,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批评推理能力、创造革新能力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
美国的通识教育不仅涉及范围广、层次划分清晰,而且在专题课程中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更为突出,例如,在美国本土与多元化专题中,就含有美国的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美国的思想、美国的生活方式、宗教与美国的少数民族、美国的哲学思想、美国的种族起源、娱乐媒体与美国的文化等多门课程,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加深了对各科知识系统性的认识,又增强了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80年代末开始,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将通识教育的理念逐渐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中,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通识教育已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取得成效,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这些高校把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到首位,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措施:第一,增加通识课程的学分比重。
第二,优化课程结构,合理分配各类课程的比例,淡化专业界限。
第三,文化素质类课程的覆盖面广,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思想政治类、计算机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卫生类、基本技能等。
第四,开设跨学科课程,如:数学与文化、科学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
第五,增开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
三、通识教育在我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和思考
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我校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求创新0的原则,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课外活动的开展中,都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0的教育理念已经融入到我校的教学改革当中。
第一,在本科生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注重素质培养的宽口径教育,增加通识课程的学分,适当压缩专业课程。
按宽口径的专业要求设置、优化专业基础课。
加强应用性课程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选课实现分流培养。
增加实验教学课学时,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进一步精简了课堂教学时间。
课时精简后,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接收课外教育的条件,更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自学、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把握多样化和统一性的原则,使学生在学到广博知识的同时,又谙熟各领域间的联系,能够通观事物的全貌,从而激发学生对某一专业的热情和期望。
通识课程的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各专业的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的主旨是在语言、数学、计算机和人文素质等方面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按宽口径专业设置课程以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学科基础课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以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
第三,通识教育的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和理想目标,这一目标反映到专业教育上必然要求淡化专业界限,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增强适应能力。
学生在修完基础类课程后,在高年级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通过课程组的选择形成个人不同的专业方向。
这就要求我们按学科大类来招生,不要细化专业。
第四,通过实行辅修、双学位等多种教育方式,使学生不局限封闭的狭窄的专业,至少掌握两个以上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第五,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文化、科技和艺术活动,定期请知名人士、学者、教授讲学,学生不仅仅能从中学到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知名学者、教授在授课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品格的塑造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六,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较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扩大知识视野,学校可以组织有关教师择优开列出一定数量的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阅读。
通识教育可能不会产生立杆见影的应用效果,但会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需要我们从宽和广、深和厚、通和专等不同层面深刻理解并恰当处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把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参考文献:[1] 周宝根1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01,(12)1[2] 杨春梅1通识教育三论[J]1江苏高教,2002,(3)1[3] 李成明1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J]1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1[4] 杨春梅1关于通识教育的路径[J]1教育评论,2002,(4)1[5] 黄明东,冯惠敏1通识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走向[J ]1高等教育研究,2003,(7)1[6] 李曼丽,杨莉,孙海涛1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1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3)1(责任编辑:兰桂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