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的干湿判断

合集下载

路基的干湿类型

路基的干湿类型

路基的干湿类型:干燥、中湿、潮湿、过湿。

旧路基按相对含水量和稠度划分;新建路基按临建高度。

路基填料要求压实容易,强度高,水稳定性好。

轻、重黏土不是理想的路基填料,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需使用,必须采取技术措施进行处理。

土方路堤要求:1、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

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

每种填料每层压实连续厚度不小于50cm。

路床顶最后一层不小于10cm。

2、应从最低处起分层填筑,逐层压实;当原地面纵坡大于12%或横坡陡于1:5时,应按设计要求挖宽度大于2m的台阶。

3、填方分段作业,接头部位不能交替填筑,则先填路段按1:1坡度分层留台阶,或交替填筑,分层相互搭接,长度不小于2m。

填筑的方法:分层填筑(水平、纵向)、竖向填筑、混合填筑。

填石路基要求:1、2级以上的填石路堤分层填筑压实,2级以下的砂石路面在陡岭山坡地段施工困难时,采用倾填的方式将石料填于路堤下部,在路床底面以下不小于1m范围内分层填筑压实。

2、中硬、硬质石料,应进行边坡码砌,石料强度、尺寸及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分层压实法:普遍采用并能保证填石路基质量的方法。

自上而下水平分层,逐层填筑、压实。

高速、一级和铺设高级路面的公路采用此方法。

强力夯实法:填石分层强夯施工,要求分层填筑与强夯交叉进行,各分层厚度的松铺系数,第一层可取1.2,以后各层根据第一层的实际情况调整。

强夯法和碾压法只是夯实与压实的工艺不同。

土石路堤要求:1、压实机械自重不小于18t 的振动压路机。

2、施工前,根据土石混合料的类别进行试验段施工,确定达到最大干密度的松铺厚度、压实机械型号和组合、压实速度及遍数、沉降差等参数。

3、不得倾填。

填筑方法:不得倾填,只是分层填筑、压实。

当石料含量大于70&时,用人工;小于70%时,用推土机铺填,最大厚度40cm。

桥涵回填要求:1、台背回填部分的路床宜与路堤路床同步填筑。

路基干湿类型判断指标

路基干湿类型判断指标

判断路基干湿类型的关键指标和方法在道路工程中,判断路基的干湿类型通常可以使用以下指标:
1、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判断路基干湿类型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监测地下水位的高低,可以初步判断路基是否处于湿地或水域附近,进而确定路基的干湿类型。

2、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是路基干湿类型判断的关键参数。

湿土含水量较高,而干土含水量较低。

可以通过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含水量测试,以确定路基的干湿状况。

3、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路基的干湿类型也有影响。

例如,粘性土壤具有较高的含水能力,容易保持湿润状态,而砂土则相对较干。

通过土壤质地的分析和分类,可以初步了解路基的干湿性质。

4、降水量和排水条件:降水量是判断路基干湿类型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降水量较高的地区更容易形成湿地或湿润的路基。

同时,考虑路基的排水条件,如排水系统、沟渠和排水沟等,也是判断路基干湿类型的重要因素。

5、植被分布:植被分布也可以提供路基干湿类型的线索。

湿地通常具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而干地则更容易生长干旱适应的植物。

通过观察周围的植被类型和分布情况,可以初步判断路基的干湿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结合地质勘察、水文调查和工程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判断,以获得更准确的路基干湿类型信息。

判断路基干湿的方法

判断路基干湿的方法

判断路基干湿的方法
首先,地表覆盖情况是判断路基干湿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观察路基
表面的水珠或水迹可以初步判断路基是否处于湿润状态。

如有明显的积水、水渍或泥浆等现象,则说明路基处于湿润状态。

而在干燥情况下,路面应
该没有积水或水渍。

其次,土壤水分含量也可以用来判断路基的湿度。

土壤水分含量可以
通过土壤水分测定仪、土壤含水量试验等方法进行测量。

湿润的路基土壤
含水量会较高,而干燥的路基土壤含水量则相对较低。

第三,地下水位也是判断路基湿度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地下水位高
的地区,路基往往更容易湿润,因为地下水会通过渗透和侵入作用进入路
基土壤中。

因此,通过了解地下水位的高低可以初步判断路基湿度的情况。

其次,土壤质地对路基湿度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的土壤类型有着不同
的含水性,如粘土质的土壤对水分的吸附能力较强,相对来说更容易湿润。

而砂质土壤则相对较不容易湿润。

因此,根据路基所采用的土壤类型可以
初步推断路基的湿度情况。

最后,气象条件也是判断路基湿度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在降水量较
大的气候条件下,路基往往更容易处于湿润状态。

而在气温较高和降水量
较少的情况下,路基会更容易处于干燥状态。

总结起来,判断路基湿度的方法可以从地表覆盖情况、土壤水分含量、地下水位、土壤质地以及气象条件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

这些方法可以根
据不同情况综合运用,以确保对路基湿度的判断更加准确可靠。

同时,在
进行实际判断时需要结合专业测量设备和相关领域的知识,以提高判断的
准确性。

判断路基干湿类型的方法

判断路基干湿类型的方法

判断路基干湿类型的方法
1.地质勘察法:
地质勘察法是最常用的判断路基干湿类型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地质情
况的详细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地下水位、地层构造、地质构造等信息,从而推断路基的干湿类型。

例如,如果地下水位较浅,地层含水量较高,
那么路基很可能属于湿型。

2.土壤试验法:
土壤试验法是通过采集路基土壤样品并进行室内试验,来判断其干湿
类型的方法。

包括以下几种试验:
-重量法:将土壤样品在室内称重,并在不同湿度下进行称重,通过
比较不同湿度下土壤的重量变化来判断其干湿类型。

-密度法:通过测量土壤的湿度和干重,利用密度计计算土壤的湿度,从而判断其干湿类型。

-水分含量测定法:采用干燥法或重复重量法,分别测定土壤的初始
重量和干燥后的重量,计算土壤的水分含量,从而判断其湿度。

3.现场观察法:
现场观察法是通过对路基现场情况的观察,并结合经验进行判断的方法。

-观察地表积水情况:如果在降雨后,地表会出现明显的积水迹象,
那么说明该地区地下水位较浅,路基可能属于湿型。

-观察路基沉降情况:如果路基存在较大的沉降现象,那么可能是因
为路基下存在大量湿润的土壤,路基属于湿型。

-观察路基表面裂缝情况:如果路基表面存在较多的裂缝,并且恰好
分布在路基离水体较近的位置,那么可能是因为湿润土壤引起的膨胀收缩,说明路基属于湿型。

综上所述,通过地质勘察、土壤试验和现场观察等多种方法,可以全
面准确地判断路基的干湿类型,为后续的路基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公路工程2017.07.07

公路工程2017.07.07

2017年07月07日路基1、路基的干湿类型表示路基在最不利季节的干湿状态,划分为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四类。

原有公路分界相对含水量或分界稠度划分; 新建公路用路基临界高度来判别。

高速公路应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

P12、原地基处理要求:P2-3(1)路基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木丛等均应在施工前砍伐或移植清理。

(2)坑、洞、墓穴,应用合格填料回填,压实度≥90%。

(3)清表深度一般不小于15cm ,平整后按规定要求压实。

(4)换填深度,应不小于30cm 。

并予以分层压实到规定要求。

(5)基底应在填筑前进行压实。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路堤基底的压实度≥90%,当路堤填土高度小于路床厚度(80cm )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

4、土质路堑施工方法:P3(1) 横向挖掘法:单层横向全宽挖掘法,该方法适用于挖掘浅且短的路堑。

多层横向全宽挖掘法,适用于挖掘深且短的路堑。

(2)纵向挖掘法:分层纵挖法,适用于较长的路堑开挖。

通道纵挖法,该法适用于较长、较深、两端地面纵坡较小的路堑开挖。

分段纵挖法,该法适用于过长,弃土运距过远,一侧堑壁较薄的傍山路堑开挖。

(3)混合式挖掘法:多层横向全宽挖掘法和通道纵挖法混合使用,适用于路线纵向长度和挖深都很大的路堑开挖。

5、推土机开挖时影响作业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切土和运土两个环节。

6、石质路堑开挖方法:P4(1)钻爆开挖:是当前广泛采用的开挖施工方法。

有薄层开挖、分层开挖(梯段开挖)、全断面一次开挖和特高梯段开挖等方式。

(2)直接应用机械开挖:不适于破碎坚硬岩石。

(3)静态破碎法:安全可靠,但破碎效率低,开裂时间长。

7、综合爆破:P4-5小炮:用药量小于1吨 钢钎炮:直径<70mm ,深度<5m (辅助炮)深孔爆破:直径>70mm ,深度>5m (主流发展方向)洞室炮: 药壶炮:7-9级岩石(小炮里最省工省料)猫洞炮:5-7级岩石8、常用爆破方法:P5光面爆破、预裂爆破(一字型部孔)、微差爆破、定向爆破、洞室爆破9、用于公路路基的填料要求挖取方便,压实容易,强度高,水稳定性好。

公路工程路基施工技术_1

公路工程路基施工技术_1

公路工程路基施工技术公路工程路基施工技术一、一般路基干湿类型路基的干湿类型表示路基在最不利季节的干湿状态,分为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四类。

原有公路路基的干湿类型,可以根据路基的分界相对含水量或分界稠度划分;新建公路路基的干湿类型可以用路基临界高度来判别。

二、特殊路基类型特殊路基主要有软土地区路基、滑坡地段路基、岩坍与岩堆地段路基、泥石流地区路基、岩溶地区路基、多年冻土地区路基、黄土地区路基、膨胀土地区路基、盐渍土地区路基、沙漠地区路基、雪害地段路基、涎流冰地段路基等。

(1)软土地区路基:以饱水的软弱黏性土沉积为主的地区称为软土地区。

软土包括饱水的软弱黏性土和淤泥。

在软土地基上修建公路时,容易产生路堤失稳或沉降过大等问题。

我国沿海、沿湖、沿河地带都有广泛的软土分布。

(2)滑坡地段路基:滑坡是指在一定的地形地质条件下,由于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影响,山坡的不稳定土(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带)作整体的、缓慢的、间歇性的滑动变形现象。

滑坡有时也具有急剧下滑现象。

(3)膨胀土地区路基:膨胀土系指土中含有较多的黏粒及其他亲水性较强的蒙脱石或伊利石等黏土矿物成分,且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点,是一种特殊膨胀结构的黏质土。

多分布于全国各地二级及二级以上的阶地与山前丘陵地区。

原地基处理要求一、原地基处理原则(1)原地基处理应按照设计要求精心施工,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原则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和工业废料。

(2)原地基处理除执行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及部颁有关标准、规范规定,遵守国家有关法规。

(3)原地基处理应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和农田水利设施,保护生态环境。

二、原地基处理要求(1)路基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木丛等均应在施工前砍伐或移植清理,砍伐的树木应移置于路基用地之外,进行妥善处理。

(2)路堤修筑范围内,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土或砂性土回填,并按规定进行压实。

(3)原地基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草皮等,清除深度应达到设计要求,一般不小于15cm,平整后按规定要求压实。

市政道路土基干湿类习的测定

市政道路土基干湿类习的测定

市政工程勘察中的一些问题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展,城市道路,给排水工程,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的曾多,市政工程勘察工作蓬勃发展,对勘察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需及时解决,现就市政工程勘察中的常遇到的存在问题提出本人的意见,不妥之处请指教。

一、干湿类型的确定市政道路设计中针对土基的不同干湿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道路反浆,确保硬化路面的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准确测定土基的干湿类型,对城市道路的修筑保证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规范中,判定土基干湿类型的指标,主要有稠度B 或液性指数2I 确定。

《CJJ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用稠度B 来判定,而《CJJ56-94市政工程勘察规范》用液性指数L I 来判定,两者大体相同,但也有同一土样,在相同含水量的条件下,所判干湿类型各异的情况,现就用哪个指标来判断干湿类型更为合理的问题,本文作如下论述:稠度B 和液性指数L I 都是土的状态指标,表述形式不同而意。

LL P P -液限含水量-含水量液限含水量与含水量之差稠度B ===-液限含水量-塑限含水量塑性指W W W W I液性指数L I P L P --P含水量-塑限含水量含水量与塑性含水量之差W W ===W W 液限含水量-塑限含水量塑性指I 液限含水量L W ,是指土中含水量到达土呈流动状态时的界限含水量,即大于该含水量时,土变成可流动的流塑状态。

塑限含水量P W ,是指土中含水量小到土呈半固态时的界限含水量,即小于该含水量时,土变成不可可塑的半固态土体。

二者的差值,说明该土体可塑性的大小,定名为塑性指数P I 数值越大,可塑性越大,反之小稠度B 的定义是土中含水量越接近液限含水量其值越小,土成过湿的流塑状,差值越大,土成坚硬状。

液性指数L I 则相反,用含水量与固态界限含水量塑限含水量的差值来表示,差值越小,接近固态,差值越大,呈流塑状态。

两者的数值表示方法是相反的,而两者之和,正好是1。

求证如下:L P L PP LP P P P ---+-B +=+===W W W W W W W W I I I I I I 1故又可以B=1-L I 或L I =1-B 来求得。

二级建造师《公路工程》考点解析:路基施工技术

二级建造师《公路工程》考点解析:路基施工技术

二级建造师《公路工程》考点解析:路基施工技术
2B311010 路基施工技术
2B311011 掌握路基类型
一、一般路基干湿类型
路基的干湿类型表示路基在最不利季节的干湿状态,分为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四类。

原有公路路基的干湿类型,可以根据路基的分界相对含水量或分界稠度划分;新建公路路基的干湿类型可以用路基临界高度来判别。

二、特殊路基类型
特殊路基主要有软土地区路基、滑坡地段路基、岩坍与岩堆地段路基、泥石流地区路基、岩溶地区路基、多年冻土地区路基、黄土地区路基、膨胀土地区路基、盐渍土地区路基、沙漠地区路基、雪害地段路基、涎流冰地段路基等。

(1)软土地区路基:以饱水的软弱黏性土沉积为主的地区称为软土地区。

软土包括饱水的软弱黏性土和淤泥。

在软土地基上修建公路时,容易产生路堤失稳或沉降过大等问题。

我国沿海、沿湖、沿河地带都有广泛的软土分布。

(2)滑坡地段路基:滑坡是指在一定的地形地质条件下,由于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影响,山坡的不稳定土(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带)作整体的、缓慢的、间歇性的滑动变形现象。

滑坡有时也具有急剧下滑现象。

(3)膨胀土地区路基:膨胀土系指土中含有较多的黏粒及其他亲水性较强的蒙脱石或伊利石等黏土矿物成分,且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点,是一种特殊膨胀结构的黏质土。

多分布于全国各地二级及二级以上的阶地与山前丘陵地区。

路基干湿

路基干湿

一、路基干湿类型
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同路基的干湿状态有密切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路面结构设计。

路基按其干湿状态不同,分为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四类。

路基干湿类型以分界稠度、、和来划分。

稠度定义
为土的含水量与土的液限之差与土的塑限与液限之差的
比值。

即:
(1-1)式中:
-土的稠度;
-土的液限;
-土的含水量;
-土的塑限。

①=1.0,即=,为半固体与硬塑状的分界值;
②=0.0,即=,为流塑与流动状的分界值;
③1.0>>0.0,即>>,土处于可塑状态。

路基的干湿类型可以实测不利季节路床表面以下80c m深度内的
平均稠度后,按表所给出的土基干湿状态的稠度建议值确定,也可根据自然区划、土质类型、排水条件及路床表面距地下水位或
地表积水位的高度按表所给出的一般特征确定。

对于新建道路,可以用路基临界高度作为判别标准。

当路基的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水位一定的情况下,路基的湿度由下而上逐渐减小。

与分界稠度相对应的路基离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水位的高度称
为路基临界高度H。

、、分别为路基干燥、中湿、潮湿状态的临界高度。

判断路基干湿类型的方法

判断路基干湿类型的方法

判断路基干湿类型的方法1.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路基表面的湿润程度和潮湿指标来判断路基的干湿类型。

观察法适用于对路基进行初步评估。

如果路基表面看起来干燥,并且没有积水,可以判断为干燥路基。

相反,如果路基表面看起来湿润,并有明显的积水,可以判断为湿润路基。

2.探测法:通过使用工具和设备来探测路基的湿润程度和水分含量。

常用的探测工具包括土壤含水量仪、土壤水分传感器和电阻率仪器。

这些设备可以直接测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和阻抗值,从而判断路基的干湿类型。

3.水分含量试验法:通过采集路基土壤样品,并进行水分含量试验来判断路基的湿润程度。

水分含量试验是常用的路基土壤力学性质试验之一,可以通过测量土壤样品的干燥前后重量差来计算水分含量。

水分含量试验结果高的样品可以判断为湿润路基,水分含量试验结果低的样品可以判断为干燥路基。

4.孔隙比试验法:通过测量路基土壤的孔隙比来判断路基的湿润程度。

孔隙比是指路基土壤中的孔隙容积与总体积之比。

湿润路基的孔隙比较大,干燥路基的孔隙比较小。

常用的孔隙比试验方法包括波动比重法、液体置换法和压汞法等。

5.高度差观测法:通过观测路基不同位置的高度差,来间接判断路基的干湿类型。

如果路基高度差较小,可以判断为干燥路基。

相反,如果路基高度差较大,可以判断为湿润路基。

高度差观测法适用于较长路段的干湿类型判断。

6.地质勘探法:通过进行地质勘探和土壤取样来判断路基的干湿类型。

地质勘探包括地质钻探和试坑,可以了解路基下方的地质条件和地下水位。

土壤取样可以直接判断土壤中的含水量和水分特征。

地质勘探法通常用于大型工程项目,对路基的干湿类型判断更为准确可靠。

综上所述,判断路基干湿类型的方法包括观察法、探测法、水分含量试验法、孔隙比试验法、高度差观测法和地质勘探法等。

工程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以确保对路基干湿类型判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级建造师【公路工程】知识点考点归纳

一级建造师【公路工程】知识点考点归纳

1、路基的干湿类型〔三湿一干〕:枯燥、中湿、潮湿和过湿。

2、路基干湿类型的划分是依据路基土的分界稠度来确定的。

3、原地基处理要求:即砍、填、除、换、压、挖:〔1〕砍—砍树木、灌木丛等。

〔2〕填—用合格的原地土、砂性土回填坑、洞、墓穴。

〔3〕除—原地基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除有机土、种植土、草皮等,去除深度一般不小于15cm.〔4〕换—当原地基原状土的强度不符合要求时,应进展换填,换填深度不小于30cm.〔5〕压—路堤原地基应进展压实,当路堤填土高度小于路床厚度〔80cm〕时,基底压实度不小于路床的压实标准。

〔6〕挖—当路堤原地基横坡度陡于1:5 时,原地基应挖成台阶,台阶宽不小于1m.4、不得使用路基填料的土有: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树根和含有腐朽物的土。

5、捣碎后的种植土,可用于路堤边坡表层。

6、路基土填筑在哪种状况下需要挖台阶:〔1〕地面横坡度陡于1:5.〔2〕高速大路和一级大路,横坡陡峻地段的半填半挖路基。

7、混填的填筑方式:〔1〕以透水性较小土填筑于路堤下层时,应做成4%的双向横坡,如用于上层时,除干旱地区外,不应掩盖在由透水性较好的土所填筑的路堤边坡上。

〔2〕分别填筑不得混填,每种填料层的累计厚不宜小于0.5m.〔3〕体积不受各种状况影响的优良土应填在上层,强度较小的应填在下层。

〔4〕河滩路堤土应连同护道一并分层填筑。

〔5〕可能受水浸的填料,应选用水稳定性好的土料。

8、雨期适合路基施工地段的状况为:〔1〕丘陵和山岭地区的砂类土、碎砾石和岩石地段;〔2〕路堑的弃方地段。

9、不宜在雨期施工地段:〔1〕重黏土、膨胀土及盐渍土地段;〔2〕平原地区排水困难地段;10、雨期施工的主要防措施:防水、排水。

11、软土的特性:〔1〕自然含水量高;〔2〕孔隙比大;〔3〕透水性差;〔4〕压缩性高;〔5〕抗剪强度低;〔6〕具触变性;〔7〕流变性显著。

12、换填承受强度较高的黏性土或砂、砾、卵石、片石等渗水性材料。

二级建造师考试《公路工程》考点

二级建造师考试《公路工程》考点

二级建造师考试《公路工程》考点路基类型一、一般路基干湿类型路基的干湿类型表示路基在最不利季节的干湿状态,分为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四类。

原有公路路基的干湿类型,可以根据路基的分界相对含水量或分界稠度划分;新建公路路基的干湿类型可以用路基临界高度来判别。

二、特殊路基类型特殊路基主要有软土地区路基、滑坡地段路基、岩坍与岩堆地段路基、泥石流地区路基、岩溶地区路基、多年冻土地区路基、黄土地区路基、膨胀土地区路基、盐渍土地区路基、沙漠地区路基、雪害地段路基、涎流冰地段路基等。

(1)软土地区路基:以饱水的软弱黏性土沉积为主的地区称为软土地区。

软土包括饱水的软弱黏性土和淤泥。

在软土地基上修建公路时,容易产生路堤失稳或沉降过大等问题。

我国沿海、沿湖、沿河地带都有广泛的软土分布。

(2)滑坡地段路基:滑坡是指在一定的地形地质条件下,由于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影响,山坡的不稳定土(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带)作整体的、缓慢的、间歇性的滑动变形现象。

滑坡有时也具有急剧下滑现象。

(3)膨胀土地区路基:膨胀土系指土中含有较多的黏粒及其他亲水性较强的蒙脱石或伊利石等黏土矿物成分,且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点,是一种特殊膨胀结构的黏质土。

多分布于全国各地二级及二级以上的阶地与山前丘陵地区。

原地基处理要求一、原地基处理原则(1)原地基处理应按照设计要求精心施工,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原则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和工业废料。

(2)原地基处理除执行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及部颁有关、规范规定,遵守国家有关法规。

(3)原地基处理应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和农田水利设施,保护生态环境。

二、原地基处理要求(1)路基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木丛等均应在施工前砍伐或移植清理,砍伐的树木应移置于路基用地之外,进行妥善处理。

(2)路堤修筑范围内,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土或砂性土回填,并按规定进行压实。

(3)原地基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草皮等,清除深度应达到设计要求,一般不小于15cm,平整后按规定要求压实。

路基干湿类型及划分依据

路基干湿类型及划分依据
路基干湿类型及划分依据
路基干湿类型及划分依据,并列举特殊路基公路造价师考试辅导路基干湿类型及划分依据,并列举特殊路基。
答:路基的干湿类型表示路基在最不利季节的干湿状态,划分为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四类。原有公路路基土的干湿类型,可以根据路基的分界相对含水量或
分界稠度划分;新建公路路基的干湿类型可用路基临界高度来判别。特殊路基列举:软土地区路基、滑坡地段路基、岩坍与岩堆地段路基、泥石流地区路基、岩溶地区路基、多年冻土地区路基、黄土地区路基、膨胀土地区路基、盐渍土地区路基、沙漠地区路基、雪害地段路基和涎流冰地段路基。2、路堤填料的一般要求有哪些,如何选择路堤填料,
答:雨期路基施工地段一般应选择丘陵和山岭地区的砂类土、碎砾石和岩石地段和路堑的弃方地段。重黏土、膨胀土及盐渍土地段不宜在雨期施工;平原地区排水困难,不宜安排雨期施工。
5、在垂直排水固结法中,砂井的施工方法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答:砂井的施工方法有:套管法、水冲成孔法和螺旋钻成孔法。套管法是将带有活瓣管尖或套有混凝土端靴的套管沉到预定深度,然后在管内灌砂后,拔出套管,形成砂井。根据沉管工艺的不同,又分为静压沉管法、振动沉管法等。
底基层是设置在基层之下,并与面层、基层一起承受车轮荷载反复作用,起次要承重作用的层次。底基层材料的强度指标要求可比基层材料略低。底基层视公路等级或交通量的需要可设置一层或两层。底基层较厚需分两层施工时,可分别称为上底基层、下底基层。
垫层是设置在底基层与土基之间的结构层,起排水、隔水、防冻、防污等作用。9、SMA结构路面碾压施工时有何注意事项,
水冲成孔法是通过专用喷头,在水压力作用下冲孔,成孔后清孔,再向孔内灌砂形成。适用于土质较好且均匀的砂性土。
螺旋钻成孔法是以动力螺旋钻钻孔,提钻后灌砂成砂柱。适用于陆上工程,砂井

道路的干湿判断

道路的干湿判断

道路的干湿判断一、路基湿度的来源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与路基的湿度以及大气温度引起的路基的水温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路基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使湿度发生变化。

路基湿度的来源可分为以下几方面;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通过路面,路肩边坡和边沟渗入路基;2地面水——边沟的流水、地表泾流水因排水不良,形成积水、渗入路基;3地下水——路基下面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浸入路基;4毛细水——路基下的地下水,通过毛细管作用,上升到路基;5水蒸汽凝结水——在土的空隙中流动的水蒸汽,遇冷凝结成水;6薄膜移动水——在土的结构中水以薄膜的形成从含水量较高处向较低处流动,或由温度较高处向冻结中心周围流动。

上述各种导致路基湿度变化的水源,其影响程度随当地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以及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等而不同。

二、大气温度及其对路基水温状况的影响路基湿度除了水的来源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受当地大气温度的影响。

由于湿度与温度变化对路基产生的共同影响称为路基的水温状况。

沿路基深度出现较大的温度梯度时,水分在温差的影响下以液态或气态由热处向冷处移动,并积聚在该处。

这种现象特别是在季节性冰冻地区尤为严重。

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为季节性冰冻地区。

这些地区的路基在冬季冻结的过程中会在负温度坡降的影响下,出现湿度积聚现象。

气温下降到零度以下,路面和路基结构内的温度也随之由上而下地逐渐降到零下。

在负温度区内,自由水、毛细水和弱结合水随温度降低而相继冻结,于是土粒周围的水膜减薄,剩余了许多自由表面能,增加了土的吸湿能力,促使水分由高温处向上移动,以补充低温处失去的部分。

由试验得知,在温度下降到-3℃以下时,土中未冻结的水分在负温差的影响下实际上已不可能向温度更低处移动,因此,负温度区的水分移动一般发生在0℃至-3℃等温线之间。

在正温度区内,因零度等温线附近土中自由水和毛细水的冻结,形成了与深层次土层之间的温度坡差,从而促使下面的水分向零度等温线附近移动。

判断路基干湿的方法

判断路基干湿的方法

判断路基干湿的方法路基干湿是指路面的湿度程度,对于道路的施工和维护非常重要。

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路面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准确判断路基干湿的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判断路基干湿的方法。

一、目测法目测法是最简单直观的判断路基干湿的方法之一。

通过肉眼观察路面的湿润程度来判断。

干燥的路面通常呈现灰色或浅黄色,而湿润的路面则呈现深色或有明显的水迹。

但是,目测法虽然简单,但准确性较差,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不是最可靠的方法。

二、手触法手触法是通过触摸路面来判断湿度的方法。

干燥的路面通常会感觉粗糙,而湿润的路面则会感觉光滑。

此外,手触法还可以判断湿润程度的高低。

如果路面触摸后感觉湿润但没有水迹,则表示路基湿度适中;如果触摸后手指有水迹,表示路基湿度较高。

手触法简单易行,但同样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准确性有限。

三、滑动法滑动法是通过在路面上滑动脚或鞋来判断湿度的方法。

干燥的路面通常会有较大的摩擦力,而湿润的路面则会显著减小摩擦力。

因此,如果在滑动时感觉到路面摩擦力明显减小,那么可以判断路基较湿。

滑动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依然受个人经验和感觉的影响,准确性不高。

四、渗透法渗透法是通过检测路面的渗透性来判断湿度的方法。

常用的渗透法有测水位法和测渗水量法。

测水位法是将一个测量器放置在路面上,观察水的渗透高度来判断湿度。

测渗水量法是通过测量单位时间内渗水的量来判断湿度。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但准确性较高。

五、电子测量法电子测量法是一种利用电子设备来测量路面湿度的方法。

常用的电子测量设备有电阻式湿度计和电容式湿度计。

电阻式湿度计通过测量电阻的变化来判断湿度,而电容式湿度计则是通过测量电容的变化来判断湿度。

这两种方法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判断路基干湿的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判断。

判断路基干湿的方法

判断路基干湿的方法

判断路基干湿的方法在道路建设中,路基干湿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关系着道路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正确判断路基的湿度,可以帮助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道路的安全和可靠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判断路基干湿的方法。

1. 目视观察法目视观察法是最常用的判断路基干湿的方法之一。

通过人眼观察路基表面是否有积水或者水迹,可以初步判断路基的湿度。

如果路基表面干燥,没有任何水迹,可以判断路基是干的;如果路基表面有积水或者水迹,可以判断路基是湿的。

2. 探针法探针法是一种直接测量路基湿度的方法。

使用专门的探针或者湿度计,将探针插入路基中,测量路基的湿度。

根据测量结果,可以准确判断路基的湿度。

3. 地质勘探法地质勘探法是一种通过地质勘探来判断路基湿度的方法。

通过对路基附近的地质状况进行勘探,分析地下水位、土壤含水量等参数,可以推断路基的湿度。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地质勘探人员进行操作,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4. 现场试验法现场试验法是一种通过现场试验来判断路基湿度的方法。

在路基上选择若干个代表性的点位,进行取样分析。

通过测量样品的含水量,可以判断路基的湿度。

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设备和专业知识,适用于较大规模的道路建设工程。

5. 遥感技术法遥感技术法是一种通过遥感图像来判断路基湿度的方法。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道路周边的影像数据,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到路基的湿度信息。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非接触的特点,适用于大范围的路基湿度判断。

判断路基干湿的方法有目视观察法、探针法、地质勘探法、现场试验法和遥感技术法等。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判断。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并结合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判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判断路基的湿度是道路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只有正确判断了路基的湿度,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道路的安全和可靠性。

岩土工程师辅导:路基类型

岩土工程师辅导:路基类型

路基类型
⼀、⼀般路基⼲湿类型
路基的⼲湿类型表⽰路基在最不利季节的⼲湿状态,分为⼲燥、中湿、潮湿和过湿四类。

原有公路路基的⼲湿类型,可以根据路基的分界相对含⽔量或分界稠度划分;新建公路路基的⼲湿类型可以⽤路基临界⾼度来判别。

⼆、特殊路基类型
特殊路基主要有软⼟地区路基、滑坡地段路基、岩坍与岩堆地段路基、泥⽯流地区路基、岩溶地区路基、多年冻⼟地区路基、黄⼟地区路基、膨胀⼟地区路基、盐渍⼟地区路基、沙漠地区路基、雪害地段路基、涎流冰地段路基等。

(1)软⼟地区路基:以饱⽔的软弱黏性⼟沉积为主的地区称为软⼟地区。

软⼟包括饱⽔的软弱黏性⼟和淤泥。

在软⼟地基上修建公路时,容易产⽣路堤失稳或沉降过⼤等问题。

我国沿海、沿湖、沿河地带都有⼴泛的软⼟分布。

(2)滑坡地段路基:滑坡是指在⼀定的地形地质条件下,由于各种⾃然的和⼈为的因素影响,⼭坡的不稳定⼟(岩)体在重⼒作⽤下,沿着⼀定的软弱⾯(带)作整体的、缓慢的、间歇性的滑动变形现象。

滑坡有时也具有急剧下滑现象。

(3)膨胀⼟地区路基:膨胀⼟系指⼟中含有较多的黏粒及其他亲⽔性较强的蒙脱⽯或伊利⽯等黏⼟矿物成分,且有遇⽔膨胀,失⽔收缩的特点,是⼀种特殊膨胀结构的黏质⼟。

多分布于全国各地⼆级及⼆级以上的阶地与⼭前丘陵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路基湿度的来源
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与路基的湿度以及大气温度引起的路基的水温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路基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使湿度发生变化。

路基湿度的来源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通过路面,路肩边坡和边沟渗入路基;
2?地面水——边沟的流水、地表泾流水因排水不良,形成积水、渗入路基;
3?地下水——路基下面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浸入路基;
4?毛细水——路基下的地下水,通过毛细管作用,上升到路基;
5?水蒸汽凝结水——在土的空隙中流动的水蒸汽,遇冷凝结成水;
6?薄膜移动水——在土的结构中水以薄膜的形成从含水量较高处向较低处流动,或由温度较高处向冻结中心周围流动。

上述各种导致路基湿度变化的水源,其影响程度随当地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以及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等而不同。

二、大气温度及其对路基水温状况的影响
路基湿度除了水的来源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受当地大气温度的影响。

由于湿度与温度变化对路基产生的共同影响称为路基的水温状况。

沿路基深度出现较大的温度梯度时,水分在温差的影响下以液态或气态由热处向冷处移动,并积聚在该处。

这种现象特别是在季节性冰冻地区尤为严重。

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为季节性冰冻地区。

这些地区的路基在冬季冻结的过程中会在负温度坡降的影响下,出现湿度积聚现象。

气温下降到零度以下,路面和路基结构内的温度也随之由上而下地逐渐降到零下。

在负温度区内,自由水、毛细水和弱结合水随温度降低而相继冻结,于是土粒周围的水膜减薄,剩余了许多自由表面能,增加了土的吸湿能力,促使水分由高温处向上移动,以补充低温处失去的部分。

由试验得知,在温度下降到-3℃以下时,土中未冻结的水分在负温差的影响下实际上已不可能向温度更低处移动,因此,负温度区的水分移动一般发生在0℃至-3℃等温线之间。

在正温度区内,因零度等温线附近土中自由水和毛细水的冻结,形成了与深层次土层之间的温度坡差,从而促使下面的水分向零度等温线附近移动。

而这部分上移的水分便又成了负温度区水分移动的补给来源。

这就造成了上层路基湿度的大量积聚。

积聚的水冻结后体积增大,使路基隆起而造成面层开裂,即冻胀现象。

春暖化冻时,路面和路基结构由上而下逐渐解冻。

而积聚在路基上层的水分先融解,水分难以迅速排除,造成路基上层的湿度增加,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便大大降低。

若是在交通繁重的地区,经重车反复作用,路基路面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变形,严重时,路基土以泥浆的形式从胀裂的路面缝隙中冒出,形成了翻浆。

冻胀和翻浆的出现,使路面遭受严重损坏。

当然并不是在季节性冰冻地区所有的道路都会产生冻胀与翻浆,对于渗透性较高的砂性土以及渗透性很低的粘性土,水分都不容易积聚,因此不易发生冻胀与翻浆,而相反,对于粉性土和极细砂则由于毛细水活动力强,极易发生冻胀与翻浆。

周边的水文条件和气候条件亦是重要原因。

地面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路基湿度大,水源充足。

冬季温和与寒冬反复交替,路基冻结缓慢,这些都是产生冻胀与翻浆重要的自然条件。

三、路基干湿类型
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同路基的干湿状态有密切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路面结构设计。

路基按其干湿状态不同,分为四类: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

为了保证路基路面结构的稳定性,一般要求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

过湿状态的路基必须经处理后方可铺筑路面。

上述四种干湿类型以分界稠度wc1、wc2和wc3来划分。

稠度wc定义为土的含水量w与土的液限wL之差,与土的塑限wp与液限wL之差的比值。


wc=(wL-w)/(wL-wp) (1-1)
wc——土的稠度;
wL——土的液限;
w——土的含水量;
wp——土的塑限。

土的稠度较准确地表示了土的各种形态与湿度的关系,稠度指标综合了土的塑性特性,包含了液限与塑限,全面直观地反映了土的硬软程度,物理概念明确。

1?wc=1.0,即w=wp,为半固体与硬塑状的分界值;
2?wc=0,即w=wc,为流塑与流动状的分界值;
3?1.0>wc>0,即wL>w>wp,土处于可塑状态。

以稠度作为路基干湿类型的划分标准是合理的,但是在不同的自然区划,不同的土组的分界稠度是不同的,详情见表1-8。

各自然区划土基干湿分界稠度
表1-8
土组
分界稠度
自然区划
土质砂粘质土粉质土
wc0wc1wc2wc3
wc0wc1wc2wc3
wc0wc1wc2wc3
附注
粘性土:分母适用于Ⅱ1、2区;
粉性土:分母适用于Ⅱ2a区。

分子适用于粉土地区;
分母适用于粉质亚粘土地区。

注:wc0—干燥状态路基常见下限稠度;
wc1、wc2、wc3—分别为干燥和中湿、潮湿和过湿状态的分界稠度。

在公路勘测设计中,确定路基的干湿类型需要在现场进行勘查,对于原有公路,按不利季节路槽底面以下80cm 深度内土的平均稠度确定。

于路槽底面以下80cm内,每10cm取土样测定其天然含水量、塑限含水量和液限含水量,以下式求算
wci=(wLi-wi)/(wLi-wpi) (1-2)
式中:wi——路槽底面以下80cm内,每10cm为一层,第i层上的天然含水量;wLi——同一层土的液限含水量(76g平衡锥);
wpi——同一层土的塑限含水量;
wci——第i层的稠度;
wc——路槽以下80cm内土的算术平均稠度。

根据w〖TX-〗?c判别路基的干湿类型,要按照道路所在的自然区划和路基土的类别,查表1-8,与分界稠度作比较,并按表1-9所列区划界限确定道路所属的路基干湿类型。

路基干湿类型
表1-9
路基干湿类型路基平均稠度wc与分界相对稠度的关系一般特性
干燥wc<wc路基干燥稳定,路面强度和稳定性不受地下水和地表积水影响。

路基高度H
>H1
中湿wc1≤wc<wc2路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表积水影响的过渡带区内,路基高度H2<H≤H1
潮湿wc2≤wc<wc3路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表积水毛细影响区内,路基高度H3<H≤H2
过湿wc≥w3路基极不稳定、冰冻区春融翻浆,非冰冻区弹簧,路基经处理后方可铺筑路面,路基高度H<H3
对于新建道路,路基尚未建成,无法按上述方法现场勘查路基的湿度状况,可以用路基临界高度作为判别标准。

当路基的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水位一定的情况下,路基的湿度由下而上逐渐减少,如图1-4所示。

与分界稠度相对应的路基离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水位的高度称为路基临界高度H。

即,
H1相对应于w1,为干燥和中湿状态的分界标准;
H2相对应于w2,为中湿与潮湿状态的分界标准;
H3相对应于w3,为潮湿和过湿状态的分界标准。

在设计新建道路时,如能确定路基临界高度值,则可以以此作为判别标准,与路基设计高度作比较,由此确定路基的干湿类型,如表1-9所示。

图1-4路基临界高度与路基干湿类型
为了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不受地下水及地表积水的影响,在设计路基时,要求路基保持干燥或中湿状态,路槽底距地下水或地表积水的距离,要大于或等于干燥,中湿状态所对应的临界高度。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