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素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注释译文赏析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

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注释1、甚:很,十分。

2、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3、之:的。

4、可爱:值得怜爱。

5、者:花。

6、甚:很,非常。

7、蕃:多。

8、自:自从。

9、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0、独:只,仅仅。

1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出:长出。

13、淤(yū)泥:污泥。

14、染:沾染(污秽)。

15、濯(zhuó):洗涤。

16、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7、妖:美丽而不端庄。

18、通:贯通;通透。

19、直:挺立的样子。

20、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21、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22、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23、益:更加。

24、清:清芬。

25、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26、亭亭:挺直的样子。

27、植:竖立。

28、可:只能。

29、亵玩:靠近赏玩。

30、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七年级语文下册 16.短文两篇·《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 16.短文两篇·《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总结归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一是自然环境清幽 ——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二是交往人物不俗 ——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是生活情趣高雅 ——事
小组研讨
1.作者说“斯是陋室”,但文末又引用 孔子的“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陋 室是否真的简陋?小组长带领组员交流 讨论,达成共识。 2.概括文章主旨并从修辞和表现手法上 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旨的。
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这是简陋的房 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 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 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谈笑的都是 是渊博的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 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 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 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 简陋的呢?
白丁: 平民,指没有功 名的人。
句译: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 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 无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素琴:弹琴。调,调 弄。素琴,不 加装饰的琴。
金经: 指佛经。
句译:可以在陋室里挑弄 不加装饰的琴,浏览佛经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 指弦乐器。
竹: 指管乐器。
案牍:指官府文书。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 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 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 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 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 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 《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 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检测主题
译读文本 梳理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6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冯上发)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6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冯上发)

“说”是一种议论文 的文体,可以直接说 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 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 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字茂叔, 道 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著 名的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 下建“濂溪书堂”讲学,系统地 传授自己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创 业哲学学派,因此,世人称他为 濂溪先生”。著有 。
不 同 点
1、文体: 一为“铭”,一为“说”; 2、句式:《陋》以骈句为主,
《爱》以散句为主; 3、线索: 《陋》以“惟吾德馨”引领全文, 《爱》以“爱”贯穿始终。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 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同: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异: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 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环境不好,但 人格可以很高尚。
菊 秋季开花,迎寒
斗霜,清高避世
正衬自己不苟同于世俗 的高洁品质
牡丹 花色艳丽,雍
容华贵
反衬莲的高洁品质,表 明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 “菊”和“牡丹”分别比 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 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菊 隐逸者 惋惜
牡丹
富贵者
讽刺
“牡丹之爱,宜乎众 矣。”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亲近而不庄重
予独爱莲之出 沾染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 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 的人
认为
我认为菊, 是花中的 隐士;牡 丹, 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是花中的君 子。
Yī叹词
Xiǎn少,难得
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应当
唉,喜爱菊花的, 陶渊明以后就很 少听到了。喜爱 莲花的,像我一 样的人有几个呢? 喜爱牡丹的人, 应当很多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备课资料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备课资料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备课资料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代表作有:《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登长安风云楼遥赠乐天》等.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肇始者. 代表作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陋室铭》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幼主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家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陋室铭》即是对他的处世观的反映。

《爱莲说》本文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擢为南康(今江西省星子县)郡守时写下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爱莲说)ppt教学课件 (14)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爱莲说)ppt教学课件 (14)

“ 说 ” 是 议 论 文 的
文 学 常 识 :
分析理解 欣赏朗读 小结 反馈 返回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称 溪后学湖

他 为 濂 溪 先 生

, 也 命 名 为 濂 溪 , 学 者 就
居 庐 山 莲 花 峰 前 , 峰 下 有
家 , 因 他 世 居 道 县 濂 溪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 、生词学习
颐 yì
蕃 fán 多 淤 yu 濯 Zhuó洗涤 亵 xiè 亲近而
不庄重
鲜 xiǎn 少
继续 返回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课文分析: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 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的写作手法。
2 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 比喻 映衬等。
3 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
① 水陆草木之花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背景资料 分析理解 欣赏朗读 反馈 作业 返回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
康 乃 馨 给 母 亲 的 花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短文两篇》 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短文两篇》  含答案

16短文两篇01积累运用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xīn)苔.痕(tái)案牍.(dú) 蕃.(fán)淤.泥(yū) 西蜀.(shǔ)濯.(zhuó) 清涟.(lián) 蔓.(màn) 亵.玩(xiè) 噫.(y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4)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5)可以调.素琴(调弄)(6)无丝竹..之乱.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扰乱)(7)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8)可爱者甚蕃.(多)(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11)濯.清涟而不妖.(洗)(过分艳丽)(12)香远益.清(更加)(13)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竖立)(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玩弄)(15)陶后鲜.有闻(少)(16)宜.乎众矣(应当)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上面)(2)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谈笑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

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

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

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

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

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陋室铭刘禹锡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资料链接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课文详解名师点评本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朗读节奏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短文两篇》作者简介素材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短文两篇》作者简介素材 新人教版

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有《周元公集》。

这篇“说”,是他在南康郡(现在江西星子)任职时写的。

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附:周敦颐传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

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

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

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

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以疾求知南康军。

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

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右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陋室铭预习检测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陋室铭预习检测

《陋室铭》预习检测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15分)1.下列各组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D.可以调素琴皆以美于徐公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无误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就有灵气了。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白色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D.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4.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5.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配套试卷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一、句子默写1.默写。

(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2)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3)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1)蕃(
)
(2)濯(
)
(3)蔓(
)
(4)益(
)
(5)植(
)
(6)鲜(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取: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 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名之不可(
)
(2)莫能肖也(
)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 释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往来无白丁(
)
(4)无案牍之劳形(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
)
(7)宜乎众矣 (
)
(8)亭亭净植 (
)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含答案

.. .. .. . . . . . . . . .. . . . . . ... . .16 短文两篇1.找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A.案牍(dú) B .德馨(xīng)C .调素琴(tiáo)()(2)A.淤泥(yū) B .甚蕃(pān)C .西蜀(shǔ)() (3)A.苔痕(tāi) B .鸿儒(rú)C .亵玩(xiè)()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A .何陋之有B .无案牍之劳形C .以我酌油知之D .水陆草木之花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往来无白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晋陶渊明独爱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陋室铭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问题归纳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16课《短文两篇》教案.docx

16课《短文两篇》教案.docx

22《短文两篇》教案教材来源: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修身正己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设计者:刘冰/巩义市第四初中陇海路校区七年级语文组1、目标确定的依据: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2、教材分析《陋室铭》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木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全文只有9句,81字,但以其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3、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牛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木单元的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

4、教学目标①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②学习木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③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审^,5^点1、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2、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对学生的预习任务进行提问,反复朗读、熟练背诵、检查。

2、针对目标2经过探究思考、体会作者高尚的节操。

第一课时一、教学铺垫导入①师生问好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二、学习课文(一读理清思路)(学牛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木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木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6 短文两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6 短文两篇

16.短文两篇陋室铭【自主学习】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11)惟吾德馨()()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再用“”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读一读,问一问学习质疑:【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

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详解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15 驿路梨花/彭荆风16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17 短文两篇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二、字音词义修润:修改润色。

生疏shū:因长期不用而不熟练。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恳kěn切:诚恳而殷切。

譬pì如:比如。

朦méng胧:1.月光不明。

2.不清楚,模糊。

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

别扭:(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tuǒ帖:恰当,十分合适。

诲huì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三、主题概述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写作治学和待人接物方面的典型事例,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的两种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文章语言虽平实易懂,但其中对叶圣陶先生品行的刻画却感人至深。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以及“我”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在品德方面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3~5):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6~8):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9):提倡人们思考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

五、鉴赏品读1.第1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第2段中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引用《论语》上的话,将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短文两篇——《 爱莲说》(素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短文两篇——《 爱莲说》(素材)

16、短文两篇——《爱莲说》一、文体知识及其作者情况。

1、“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2、本文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人称濂溪先生,宋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

他是中国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代表作是《爱莲说》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

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

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

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写作历史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

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石缝里。

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一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

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

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细瘦的薄叶;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不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己去寻找那不被觉察到的石缝。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

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做野菜。

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

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

它们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生物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的本质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最为令人感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昂首挺胸,傲然挺立。

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它们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

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

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巅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更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

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籽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石缝间的蒲公英,一
旦它们的种籽,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它的花卉生长得更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

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

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且读且思
刘禹锡借陋室表现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周敦颐借莲花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本文中,作者借石缝间的生命表现了什么?
【提示】本文中,作者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的道理,告诉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锻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