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消化性溃疡)临床诊疗方案 120例观察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汇报人:日期:•诊断•治疗方案•疗效评估目录•预后与转归•病例分享与讨论01诊断症状与体征胃脘部疼痛,轻则隐痛,重则绞痛、刺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胃脘部胀满不适,可伴有嗳气、反酸等症状。
胃脘部不适导致食欲减退,甚至厌食。
胃脘部不适导致消化功能下降,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
胃痛胃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患者是否有胃痛、胃胀、食欲不振等慢性胃炎症状,持续时间及程度等。
病史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等导致慢性胃炎的诱因。
诱因病史与诱因实验室检查胃镜检查病理检查其他检查辅助检查01020304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通过胃镜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重要手段。
通过病理检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如幽门螺杆菌检测、胃液分析等,以辅助诊断和治疗。
02治疗方案抗酸药中和胃酸,缓解疼痛。
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缓解疼痛。
抗生素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杀死细菌,减轻炎症。
心理治疗药物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的患者,适当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改善患者情绪,减轻疼痛。
胃黏膜保护剂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减轻胃痛。
药物治疗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定时定量进食,细嚼慢咽。
饮食调整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生活方式改变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手段,调理身体,缓解疼痛。
中医中药治疗非药物治疗如辛辣、油腻、烟酒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鱼、肉、蛋、奶等,有助于修复胃黏膜,提高机体免疫力。
增加蛋白质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改善胃黏膜营养状况。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量的饮食摄入。
控制饮食量饮食调整03疗效评估疼痛程度评估轻度疼痛轻微,可以忍受,不影响日常生活。
中度疼痛明显,有些影响日常生活,但尚能忍受。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评估慢性胃 炎预后的重要手段。通 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到 胃黏膜的情况,判断炎 症的严重程度和是否愈
合。
病理检查
对于疑似恶性的慢性胃 炎患者,需要进行病理 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 。如果病理检查显示为 良性病变,说明预后较 好;如果为恶性病变,
则需要进一步治疗。
随访观察
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医 生会建议定期随访观察 ,以了解病情的长期变 化和预后情况。通过随 访观察,可以及时发现 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
施。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胃肠 蠕动,缓解胃胀、嗳气等症状 。
心理治疗
对于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心 理因素导致的胃脘痛,可采用
心理治疗等方法进行干预。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并发症预防措施
饮食调整
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 良习惯,减少对胃黏膜的 刺激。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 胃部疾病。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01
02
03
长期上腹痛
疼痛性质可为钝痛、灼痛 、胀痛等,疼痛多与饮食 有关,常因进食不当而诱 发或加重。
消பைடு நூலகம்不良症状
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嗳气、反酸等。
胃肠道外症状
如乏力、消瘦、头晕、失 眠等。
诊断依据
• 病史:有长期上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且与饮食有关。 • 体征:上腹部轻压痛,或无阳性体征。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等检查无异常,胃液分析显示胃酸分泌正常或偏低。 • 影像学检查:钡餐造影显示胃黏膜皱襞粗乱,胃壁僵硬,部分患者可见龛影。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doc资料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胃脘痛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胃痛为主症者,辨病胃脘痛。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等检查有助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
急性胃炎可有腹部胀痛、恶心、呕吐伴腹泻等。
严重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消化性溃疡可有慢性、节律性、周期性腹部疼痛的表现。
2. 体征:无特异性诊断体征,可有中上腹压痛。
3. 实验室检查:1)主要实验室检查为胃镜检查:内镜下表现可协助诊断。
2) HP 检查:14C 呼气试验可明确是否有 HP 感染。
【治疗方案】一. 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一)中医辨病论治 1. 寒邪犯胃证:主症: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则痛甚,呕吐清水痰涎,口不渴,大便俯,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止痛,温中和胃基本方:高良姜汤加减高良姜 10g 桂枝 15g 厚朴 10g 当归 10g 吴茱萸 15g 半夏12g 甘草 6g 加减:寒邪偏重者加炮姜、川椒; 兼见风寒表证者加苏叶、防风、荆芥; 兼食滞者加焦三仙、制大黄、积实、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2.胃中蕴热证: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若兼肝气郁滞,并见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基本方:清中汤加减黄连 3g 栀子 10g 半夏 10g 茯苓10g 白豆蔻 6g 陈皮 6g 甘草 5g 加减:热重加连翘、金银花、虎杖;若兼肝郁气滞,加柴胡、郁金、大贝等;兼食积加鸡内金、山楂、神曲等。
3.肝气犯胃证:主症: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串,美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苔薄白,脉滑。
胃脘痛诊疗方案的总结和优化分析
对我科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共治疗胃脘痛(BNP010)1991人,其中门诊治疗1603人,占84.5%;病房住院治疗308人,占15.5%。
男性1131例,占56.8%;女性860人,占43.2%。
胃脘痛,较多人都经历过,有的是一时病起,有的是日久缠身,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学上称之为“胃脘痛”,胃脘的部位是指上腹部,一般俗称为心窝部,胃脘痛即指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一、疗效评价标准1、治愈:胃脘疼痛和其它症状消失,内镜检查及粘膜活检基本恢复正常。
2、好转:胃脘疼痛和其它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内镜检查及粘膜活检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3、无效:达不到以上疗效标准。
二、治疗方法和分析(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胃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香附、枳壳、白芍、甘草、陈皮、佛手、百合、乌药等。
共治疗751例,总有效率为91.3%。
2、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和胃,xx清热。
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甘草等。
3、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化湿,宽中醒脾。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壳、竹茹、黄芩、滑石、大腹皮等。
中成药:三九胃泰胶囊等。
共治疗316例,总有效率为93.9%。
4、脾胃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调胃和xx。
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木香、法半夏等。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等。
共治疗239例,总有效率为88.9%。
5、脾胃虚寒证治法:xx脾,散寒和胃。
推荐方药:黄芪健中汤合理中汤加减。
黄芪、桂枝、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炙甘草等。
共治疗77例,总有效率为89.1%。
6、胃阴不足证治法:xx津,xx胃和xx。
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百合、乌药、佛手等。
[VIP专享]2013年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2013年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009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Al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自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1.胃气壅滞证: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纳呆少馨,嗳腐,或有明显伤食病史,或有感受外邪病史并伴有风寒、风热、暑湿等表证;舌质淡红,苔白厚腻,或薄白,或薄黄;脉象以滑脉多见,或兼浮或浮数或濡。
2.胃中蕴热证:胃脘灼热,得凉则减,得热则重;口干喜冷饮,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疮,甚至大便秘结,腑行不通;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3.胃络瘀阻:胃脘疼痛,状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病程日久,胃痛反复发作而不愈;呕血、便血之后,面色晦暗无华,唇黯;女子月经愆期,色黯;舌黯有瘀斑;脉涩。
4.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暖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自或薄黄;脉弦。
医院胃脘痛病诊疗方案优化方案
也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优化说明:据临床观察,对本病四种证型选用足三里、中腕艾灸治疗均可得到满意的疗效,故将此治疗方案作为优化诊疗方案。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胃脘痛诊疗方案梳理及临床路径形成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4)凝血四项。 (5)心电图、胸部X线片。 (6)腹部超声。 (7)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8)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八)治疗方法
2.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穴位 及方法。
3.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单位的实际 情况可选用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拔罐、中药 穴位贴敷、中药TDP离子导入、胃肠动力治疗 仪等疗法。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胃脘部胀、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 2.胃脘部部压痛等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
序号 评估指标
1
中药汤剂口服401例(100%)
2 治
疗 3
方
法 4
中成药口服231例(57.6%) 特色治疗(针刺、艾灸、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足浴、拔罐等) 366例(91.3%) 中药注射剂静脉点滴82例(20.4%)
5
46
中医特色评估
序号 1 2 3 4 5
评估指标 中药饮片使用率(%) 中成药使用率(%) 特色疗法使用率(%) 辨证施治率(%) 中医药治疗的比例提高情况(%)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并发或合并出血、贫血、 HP感染、严重焦虑及抑郁时,需进行相应检查和 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 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出现其他新发的严重疾病时,退出本 路径。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南丹县中医医院内1科胃脘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定义:胃脘痛,又称为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1)钡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
(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胃病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
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胃脘部冷痛,不欲饮食,呕吐清水,舌质淡白,苔白腻,脉沉迟。
治宜温中散寒,方用理中汤加减。
湿邪困脾证:胃脘部胀满,不欲饮食,口腔粘腻,舌苔白腻,脉滑。
治宜健脾化湿,方用四君子汤加减。
气滞痰阻证:胃脘部胀痛,口中黏腻,嗳气频频,痰多易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行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减。
血瘀胃痛证:胃脘部刺痛难忍,疼痛不适,口干口苦,舌质暗紫,苔薄黄,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五、中药治疗:1、理中汤加减: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陈皮、半夏、苍术、山楂、草果、厚朴、木香。
2、四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山药、薏苡仁、泽泻、草果。
3、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泽泻、枳实、厚朴、生姜、甘草。
4、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五、中医调理:1、饮食调养:忌烟酒、辛辣、油腻、生冷、过饱、过饥。
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粥、面条、蒸蛋等。
2、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等。
3、生活调理: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过度饮食等。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本文介绍了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文章提到了诊断要点,如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文章还介绍了鉴别诊断和分型论治等内容。
治疗方面,文章提到了几种中药治疗和中医调理方法,如饮食调养、情志调理、生活调理等。
胃脘痛诊疗方案总结优化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实施情况总结及优化我科2016年度共收治胃脘痛患者102例,有效96例,有效率94.1%,全部执行诊疗方案。
现将2011年度我科中医特色优势病种“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疗效进行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并分述如下:一、分析、总结本年度我科收治胃脘痛患者共计102人次,基本与去年持平,均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辨证分型为七型,其中肝胃气滞型15人次,占胃脘痛总病例数14.7%;肝胃郁热型为9人次,占胃脘痛总病例数8.8%;无脾胃湿热型者;脾胃气虚型13人次,占胃脘痛总病例数12.7%;脾胃虚寒型为56人次,占胃脘痛总病例数54.9%;胃阴不足型为5人次,占胃脘痛总病例数4.9%;胃络淤阻型4人次,占胃脘痛总病例数3.9%;中医参与治疗率100%;平均住院日为12天。
详见表一:表一:胃脘痛患者中医疗效分析入院患者均以我科的胃脘痛诊疗方案为指导,在胃痛病的各个阶段进行中医药干预治疗。
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的病症,其病因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邪客胃、体虚久病等,主要病机为胃气郁滞,不通则痛。
临床辨证有寒、实、虚、热,在气在血之分。
胃痛的治疗原则为和胃理气止痛。
实证以祛邪为急,虚证以扶正为先。
二、评估:在我科收治的患者中,辨证分型以脾胃虚寒型为主,综合采用中药口服,同时给予我科中医特色诊疗拔罐治疗,疗效确切,一般疗程在两周左右,配合西药治疗者疗效尤佳,尤其对缓解胃脘痉痛疗效显著,同时,对患者进行持续健康宣教,深化患者对胃脘痛的认识,患者受益颇深。
总之,本科的中医优势病种“胃脘痛”以口服中药及特色中医治疗为主,治疗方案简单,费用低廉、疗效肯定,深受患者好评。
三、优化策略:胃脘痛在采用中药同时采用西药治疗,在改善症状方面,优势明显。
如腹胀明显可加用促胃动力药,如吗丁啉等。
故下一步应着力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提高疗效,深入研究,中西药并重应用。
另外,加强科内医生业务培训,提高患者依从性亦是以后的工作重心。
2012胃疡病(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胃疡病(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2012年3月胃疡病(消化性溃疡)内二科(2012年)胃疡多因情志郁怒,饮食不节,或因外邪侵扰,药物刺激等,使脾胃失健,胃络受损而出现溃疡。
以经常性胃脘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疡类疾病。
胃脘部指两侧肋骨下缘联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
本诊疗常规所讨论的胃疡病证指的是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溃疡的粘膜缺损超过粘膜肌层,不同于糜烂。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
(二)证候诊断1.痰瘀阻滞,寒热错杂证:胃脘胀闷或疼痛而拒按,纳差,食入胀满,口干口苦,舌苔黄腻或黄厚,脉弦。
2.湿郁脾胃证:胃脘胀闷或疼痛,纳差,食入胀满,舌质淡红,舌苔白或白腻,脉弦。
3.肝气犯胃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暖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多薄白,脉沉弦。
4.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5.瘀血停滞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黯,脉涩。
6.胃阴亏虚证: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7.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清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一)中医治疗(1.中医辨证论治)1.痰瘀阻滞,寒热错杂证治法:消痞健胃,行气缓急。
方药:安胃汤(本专科协定处方)。
黄连、干姜、制半夏、薏苡仁、百合、乌药、丹参、白芍、木香、甘草。
加减:脾气虚者黄连减量,加黄芪、白术;脾阳虚者黄连减量,合黄芪建中汤;胃阴虚者黄连减量,去干姜、乌药,合益胃汤;以湿滞为主者,合平胃散、二陈汤;湿热明显者,干姜减量,加黄芩;气滞者,加柴胡、枳壳、浮小麦;兼瘀血者合丹参饮;兼食滞者,加鸡内金、麦芽、神曲;反酸嗳气明显者,加乌贼骨、瓦楞子。
2009年胃痛(消化性溃疡)100例疗效总结111
2009年胃痛(消化性溃疡)100例疗效总结胃痛(消化性溃疡)为我专科优势病种之一,我们在临床中最大程度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制定及应用了专科的诊疗方案,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我们在临床观察治疗的100例病案予以总结:一分型论治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味。
药物:柴胡6g,香附9g,川芎9g,陈皮6g,枳壳9g,白芍15g,炙甘草5g,广木香6g。
2.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泻热,和胃理气。
主方:化肝煎(《景岳全书》)加味。
药物:陈皮6g,青皮6g,芍药15g,栀子9g,黄连3g,吴茱萸2g,香橼9g,佛手9g,象贝母9g,泽泻9g。
3.胃阴亏虚证治法:养阴益胃。
主方: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加味。
药物:生地10g,沙参9g,麦冬10g,当归10g,枸杞子10g,川楝子9g,白芍15g,炙甘草3g,百合12g,玉竹10g。
4.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主方: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味。
药物:黄芪20g,白芍15g,桂枝6g,炙甘草3g,高良姜5g,香附9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6g,乌贼骨15g,白芨10g。
5.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方: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丹参饮(《肘后方歌括》)加味。
药物:生蒲黄10g{包}五灵脂10g{包},丹参15g,檀香5g,砂仁3g{后下},当归10g,赤芍15g,白芍15g,川芎9g,香附10g,党参10g,延胡索9g,乌贼骨30g,甘草5g。
肝胃郁热型:占15.5%,痊愈占90.3%,有效占7.5%,无效占2.2%。
脾胃虚寒型:占28.5%,痊愈占95.2%,有效占3.6%,无效占1.2%。
肝郁气滞型:占14.9%,痊愈占88.3%,有效占7.5%,无效占4.2%。
气滞血瘀型:占18.9%,痊愈占89.6%,有效占6.3%。
无效占4.1%。
胃阴亏虚型:占13.7%,痊愈占90.4%,有效占5.8% 无效占4.8%。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009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期:渍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小嗳;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4.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5.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胃脘痛诊疗方案的总结和优化分析
对胃脘痛诊疗方案的总结和优化分析我科自2012年1月—2012 年12月共治疗胃脘痛(BNP010)1991人,其中门诊治疗1603人,占84.5%;病房住院治疗308人,占15.5%。
男性1131例,占56.8%;女性860人,占43.2%。
胃脘痛,较多人都经历过,有的是一时病起,有的是日久缠身,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学上称之为“胃脘痛”,胃脘的部位是指上腹部,一般俗称为心窝部,胃脘痛即指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一、疗效评价标准1、治愈:胃脘疼痛和其它症状消失,内镜检查及粘膜活检基本恢复正常。
2、好转:胃脘疼痛和其它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内镜检查及粘膜活检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3、无效:达不到以上疗效标准。
二、治疗方法和分析(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胃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香附、枳壳、白芍、甘草、陈皮、佛手、百合、乌药等。
共治疗751例,总有效率为91.3%。
2、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和胃,解郁清热。
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甘草等。
共治疗548例,总有效率为92.7%。
3、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化湿,宽中醒脾。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壳、竹茹、黄芩、滑石、大腹皮等。
中成药:三九胃泰胶囊等。
共治疗316例,总有效率为93.9%。
4、脾胃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调胃和中。
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木香、法半夏等。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等。
共治疗239例,总有效率为88.9%。
5、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散寒和胃。
推荐方药:黄芪健中汤合理中汤加减。
黄芪、桂枝、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炙甘草等。
共治疗77例,总有效率为89.1%。
6、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生津,益胃和中。
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胃脘痛(消化性溃疡)临床诊疗方案120例观察
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胃脘痛(消化性溃疡)临床诊疗方案 120 例观察胃脘痛(消化性溃疡)临床诊疗方案 120 例观察研究生姓名:范万里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时昭红主任医师学科、专业名称: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消化培养类型:
临床型研究生姓名:
范万里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时昭红主任医师学科、专业名称: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消化培养类型:
临床型二○一○年三月十六日湖北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湖北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湖北中医药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1 / 3
说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湖北中医药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份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手段保留学位论文;学校可以根据国家或湖北省有关部门的规定送交学位论文。
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的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 III 英汉缩略词表................................................ VI 前言.......................................................
I 资料与方
---------------------------------------------------------------最新资料推荐------------------------------------------------------
法 ................................................... 1 1 临床资料 ...................................................
1 1.1 一般资料 ................................................. 1 1.
2 诊断标准 .................................................
1 1.3 病例的入选标准........................................... 4
2 方法 .................................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