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

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

---------------------------------------------------------------最新资料推荐------------------------------------------------------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内二科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9 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 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1 / 9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内二科(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 2~5 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 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9 年)》。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南丹县中医医院内1科胃院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 1 7年版一、定义: 胃皖痛,又称为胃痛,就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得病证。

西医学得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脫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二、诊断要点: 胃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得病史。

上消化道X线领餐透视、电了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1、西医症状、体征:(1)主要症状:该病得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得临床表现就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暧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2、实验室相关检查:(1)顿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得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

(2)电了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別诊断: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就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Z无形,按Z不痛得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得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脫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得发生。

胃病部位在胃脫,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別.。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得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胃痛 以胃脫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doc资料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doc资料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胃脘痛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胃痛为主症者,辨病胃脘痛。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等检查有助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

急性胃炎可有腹部胀痛、恶心、呕吐伴腹泻等。

严重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消化性溃疡可有慢性、节律性、周期性腹部疼痛的表现。

2. 体征:无特异性诊断体征,可有中上腹压痛。

3. 实验室检查:1)主要实验室检查为胃镜检查:内镜下表现可协助诊断。

2) HP 检查:14C 呼气试验可明确是否有 HP 感染。

【治疗方案】一. 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一)中医辨病论治 1. 寒邪犯胃证:主症: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则痛甚,呕吐清水痰涎,口不渴,大便俯,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止痛,温中和胃基本方:高良姜汤加减高良姜 10g 桂枝 15g 厚朴 10g 当归 10g 吴茱萸 15g 半夏12g 甘草 6g 加减:寒邪偏重者加炮姜、川椒; 兼见风寒表证者加苏叶、防风、荆芥; 兼食滞者加焦三仙、制大黄、积实、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2.胃中蕴热证: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若兼肝气郁滞,并见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基本方:清中汤加减黄连 3g 栀子 10g 半夏 10g 茯苓10g 白豆蔻 6g 陈皮 6g 甘草 5g 加减:热重加连翘、金银花、虎杖;若兼肝郁气滞,加柴胡、郁金、大贝等;兼食积加鸡内金、山楂、神曲等。

3.肝气犯胃证:主症: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串,美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苔薄白,脉滑。

3.4.1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3.4.1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

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 编码:K29.5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胃阴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慢性胃炎(ICD-10:K29.502)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4)凝血四项(5)心电图、胸部X 线片(6)腹部超声(7)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8)幽门螺旋杆菌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胃泌素、胃壁细胞抗体、胃蛋白酶原;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血清肿瘤标志物、血沉;缺铁贫血6 项、血清叶酸+维生素B12;胃动力检查;心肌酶等。

中医常见病症的诊疗指南胃脘痛

中医常见病症的诊疗指南胃脘痛
注意事项
推拿疗法
04
胃脘痛的预防与护理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规律作息
饮食调养
情志调节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
03
预防措施
02
01
通过休息、热敷、按摩等方法缓解疼痛。
疼痛缓解
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饮食控制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xx年xx月xx日
《中医常见病症的诊疗指南胃脘痛》
CATALOGUE
目录
胃脘痛概述胃脘痛的诊断胃脘痛的治疗胃脘痛的预防与护理胃脘痛病例分享
01
胃脘痛概述
胃脘痛是指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溃疡等。
定义
根据病因和病机,胃脘痛可分为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瘀血阻滞、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六种证型。
胃镜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
影像学检查
03
胃脘痛的治疗
辩证分型
胃脘痛根据中医辩证分型,可分为气滞型、湿热型、瘀血型等不同证型,需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
用药原则
治疗胃脘痛多以疏肝和胃、健脾理气为主,根据症状不同,用药也各有侧重。如气滞型宜疏肝理气,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湿热型宜清胃泻火,常用清胃散加减;瘀血型宜活血化瘀,常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分类
定义与分类
发病机制
外邪侵入人体,犯及胃腑,导致胃失和降,气血阻滞,不通则痛。
外邪内侵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脾胃虚弱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胃失和降,产生胃痛。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引起胃脘疼痛。

脾胃科 胃脘痛(胃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脾胃科 胃脘痛(胃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胃脘痛(胃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0年)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疾病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主要症状:胃脘部疼痛、胀满、痞闷。

次要症状:嗳气、吐酸、纳呆、胁痛、腹胀、疲乏、消瘦等。

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根治难度大。

具备1个主症、2个次症,参考病史,结合组织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6年)、消化道上皮性肿瘤新国际分类(维也纳分类)(1998年)。

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或伴有烧心反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赖内镜检查,确诊需经活检病理组织学证实。

(1)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根据肉眼形态学特征将肠上皮化生分为四类(普通内镜,亦可结合放大内镜:淡黄色结节型:单发或多发的2~3mm 大小淡黄色结节,略呈扁平状突出于胃黏膜,表面呈绒毛状或细颗粒状;瓷白色小结节型:孤立或多发的细小结节,瓷白色半透明状,表面光滑,柔软,镜下反光较正常胃黏膜强;鱼鳞型:胃小区呈条状扩大,排列呈鱼鳞状,一般呈条片状或弥漫性分布;弥漫型:黏膜弥漫不规则颗粒状不平,略呈灰白色。

异型增生:异型增生病变在放大内镜下有以下三种直接征象:①轻度凹陷伴细微结构消失或呈不规则的细微小凹,病变较大时在普通内镜下形似糜烂;②轻度隆起伴细微结构消失或呈不规则的细微小凹,病变较大时在普通内镜下形似息肉或结节样的轻度隆起;③平坦而细微结构消失或粗糙紊乱,这种表现在普通内镜下难以识别。

间接征象为病变周围呈现中重度IM的D,E型黏膜。

异型增生病变经0.5%美蓝染色后常不着色或着色浅淡。

(2)病理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胃癌前病变的主要手段。

因此,应按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进行常规活检,提高胃癌前病变检出率,同时,对于经胃镜观察怀疑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部分应重点活检。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胃脘痛)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胃脘痛)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胃脘痛)胃脘痛胃脘痛⼜称胃痛,是指以胃脘近⼼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由忧思郁怒、饮⾷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导致胃之⽓机阻滞,不通则痛;亦有因脾胃虚弱,络脉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般来说邪⽓犯胃所致胃脘痛多属急症、实证;脏腑失调,胃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者,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

1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1.1.1主症:胃脘部疼痛,包括胀痛、隐痛、灼痛、刺痛、剧痛。

次症:脘腹胀满、⾷欲不振、恶⼼呕吐、嘈杂吞酸、嗳⽓呃逆、⼤便不调等脾胃症状,倦怠乏⼒、四肢酸懒、⼼悸⽓短、消瘦失眠等⼀般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呕⾎、便⾎等出⾎变证。

1.1.2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常常突然发病。

男⼥⽼幼均可患病,但以中青年居多;⼀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

1.1.3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情志不畅、起居失常、劳累过度、暴饮暴⾷、饥饿、饮⾷⽣冷⼲硬、⾟辣烟酒及药物等。

1.2鉴别诊断1.2.1真⼼痛:真⼼痛部位常在左侧胸膺,痛彻胸背或向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如绞,或如割如刺,突然发病,其痛剧烈难忍,常伴胸憋汗出、⼼悸⽓短,甚则出现⾯⾊苍⽩、四肢厥冷、唇甲⼿⾜背紫、⼤汗淋漓、脉细或结代等危急病证;多见于⽼年⼈,⼀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胃脘痛始终在上腹胃脘部,疼痛不如真⼼痛之剧烈,同时伴有胃胀、纳差、嘈杂、嗳⽓、呃逆、泛酸或呕吐清涎等脾胃证候,多见中青年,⼀般病情较缓,预后良好。

部分真⼼痛患者,以胃脘痛为主诉⽽到医院就诊,对中⽼年的剧烈胃脘痛患者应作⼼电图、肌钙蛋⽩(TNT)及⼼肌酶谱检测以排除⼼痛证,可参照冠⼼病篇。

1.2.2胁痛:胁痛是指⼀侧或两侧胁部发⽣疼痛为主的病证。

有时也可出现和胃脘痛相似的症状,但两胁是⾜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循经所过,故胁痛多与肝胆胰腺疾患有关。

⼀般疼痛较剧,多因油腻饮⾷诱发或加重,临床常伴有寒热往来、⼝苦⼼烦、胸闷纳呆、⽬黄肤黄等症。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胃脘痛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胃痛为主症者,辨病胃脘痛。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等检查有助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

急性胃炎可有腹部胀痛、恶心、呕吐伴腹泻等。

严重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消化性溃疡可有慢性、节律性、周期性腹部疼痛的表现。

2. 体征:无特异性诊断体征,可有中上腹压痛。

1 / 83. 实验室检查:1)主要实验室检查为胃镜检查:内镜下表现可协助诊断。

2) HP 检查:14C 呼气试验可明确是否有 HP 感染。

【治疗方案】一. 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一)中医辨病论治 1. 寒邪犯胃证:主症: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则痛甚,呕吐清水痰涎,口不渴,大便俯,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止痛,温中和胃基本方:高良姜汤加减高良姜 10g 桂枝 15g 厚朴 10g 当归 10g 吴茱萸 15g 半夏12g 甘草 6g 加减:寒邪偏重者加炮姜、川椒; 兼见风寒表证者加苏叶、防风、荆芥; 兼食滞者加焦三仙、制大黄、积实、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2.胃中蕴热证: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若兼肝气郁滞,并见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基本方:---------------------------------------------------------------最新资料推荐------------------------------------------------------ 清中汤加减黄连 3g 栀子 10g 半夏 10g 茯苓 10g 白豆蔻 6g 陈皮 6g 甘草 5g 加减:热重加连翘、金银花、虎杖;若兼肝郁气滞,加柴胡、郁金、大贝等;兼食积加鸡内金、山楂、神曲等。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胃脘痛是指位于胃脘的疼痛感,通常由于胃黏膜受损或者消化系统其他问题引起。

中医认为胃脘痛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可以采取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治疗。

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食疗、针灸等治疗方法,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胃脘痛的症状。

一、中药调理1.草果白术汤草果、白术分别为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的中草药,可以调理脾胃功能。

将草果、白术各适量煎煮服用,可以缓解胃脘痛的症状。

2.半夏泻心汤半夏具有消滞化痰、健脾胃的作用,适用于胃脘痛伴有消化不良、呕吐等症状。

将半夏、甘草、黄连、泽泻、木香等药材煎煮服用,可以改善胃脘痛的症状。

3.人参黄耆汤人参、黄耆分别为补气、健脾胃的中草药,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脾气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将人参、黄耆、白术、茯苓等药材煎煮服用,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胃脘痛的症状。

二、食疗1.黄精炖猪心黄精具有滋阴养胃的功效,适用于胃脘痛伴有阴虚的症状。

将黄精、猪心适量炖煮,可以改善胃脘痛的症状。

2.粳米粥粳米具有健胃益脾的作用,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脾胃虚弱的症状。

将粳米煮成粥,可以缓解胃脘痛的症状。

3.菊花薄荷茶菊花、薄荷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适用于胃脘痛伴有口渴、目赤等症状。

将菊花、薄荷泡水饮用,可以缓解胃脘痛的症状。

三、针灸1.穴位选择主要选择中医经典穴位,如足三里、关元、中脘、神阙等穴位。

2.针灸方法选择适量的针刺时间和刺激程度,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脾胃功能,缓解胃脘痛的症状。

综上所述,胃脘痛的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食疗、针灸等多种方法。

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

同时,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缓解胃脘痛的重要措施。

胃脘痛诊疗方案

胃脘痛诊疗方案

4.3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K29.502)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属中医“胃痞病”(BNP020)、“胃脘痛病(BNP010)”的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二)证候诊断胃脘痛证候中以湿浊中阻证最多,其次为胃气壅滞证。

各证型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为:湿浊中阻证、胃气壅滞证、浊毒内蕴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胃气壅滞症状:胃脘胀闷不适或伴有隐痛,或疼痛较甚,走窜不定,嗳气频作,嗳气后胀痛减轻,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治法:理气和胃方药:调胃1号方香附20g 木香6g 枳实15g 川朴12g柴胡12g 黄芩6g临证加减运用:胃脘胀闷较甚者加槟榔、炒莱菔子;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理气止痛;嗳气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使胃气得降,清阳乃升;恶心欲吐者加苏叶、黄连辛开苦降,宽中和胃;兼有食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消积化滞。

胃黏膜充血水肿加地榆、仙鹤草;有出血点者加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芍地和胃颗粒(本院制剂)或气滞胃痛冲剂中药注射液:2、湿浊中阻症状:胃脘堵闷,胸满,口中粘腻无味,恶心,纳呆,大便溏或粘腻不爽,肢体困重,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湿化浊方药:调胃2号方茯苓15g 白术12g 石菖蒲20g 郁金12g茵陈15g 白蔻仁6g临证加减运用:湿邪有化热之势者加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气逆不降,嗳气频者加苏梗、枳实理气降逆;纳呆者加佩兰、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化湿开胃;恶心欲吐者加半夏、苏叶化浊降逆止呕;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砂仁健脾和中。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胃院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腕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脱部胀满、痞闷、暧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病情易反复,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2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及《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014,京都)》o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早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1)内镜诊断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裳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1肝胃气滞证:胃脱胀痛,或伴胀满不适,暧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脱灼痛或饥嘈不适,嘈杂反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胃脱闷痛或痞满,食少纳呆,恶心欲呕,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

最新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胃脘痛)

最新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胃脘痛)

胃脘痛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由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导致胃之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亦有因脾胃虚弱,络脉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一般来说邪气犯胃所致胃脘痛多属急症、实证;脏腑失调,胃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者,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

1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1.1.1主症:胃脘部疼痛,包括胀痛、隐痛、灼痛、刺痛、剧痛。

次症: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吞酸、嗳气呃逆、大便不调等脾胃症状,倦怠乏力、四肢酸懒、心悸气短、消瘦失眠等一般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呕血、便血等出血变证。

1.1.2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常常突然发病。

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中青年居多;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高。

1.1.3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情志不畅、起居失常、劳累过度、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及药物等。

1.2鉴别诊断1.2.1真心痛:真心痛部位常在左侧胸膺,痛彻胸背或向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如绞,或如割如刺,突然发病,其痛剧烈难忍,常伴胸憋汗出、心悸气短,甚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手足背紫、大汗淋漓、脉细或结代等危急病证;多见于老年人,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胃脘痛始终在上腹胃脘部,疼痛不如真心痛之剧烈,同时伴有胃胀、纳差、嘈杂、嗳气、呃逆、泛酸或呕吐清涎等脾胃证候,多见中青年,一般病情较缓,预后良好。

部分真心痛患者,以胃脘痛为主诉而到医院就诊,对中老年的剧烈胃脘痛患者应作心电图、肌钙蛋白(TNT)及心肌酶谱检测以排除心痛证,可参照冠心病篇。

1.2.2胁痛: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部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

有时也可出现和胃脘痛相似的症状,但两胁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经所过,故胁痛多与肝胆胰腺疾患有关。

一般疼痛较剧,多因油腻饮食诱发或加重,临床常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心烦、胸闷纳呆、目黄肤黄等症。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 疗方案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概述 • 中医诊断与评估 • 中医治疗方法 • 西医辅助治疗 • 优化诊疗方案的设计 • 典型病例分享 •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01 概述
定义与背景
• 胃脘痛,也被称为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根 据中医理论,胃脘痛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劳逸失度等因 素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引起胃脘疼痛。优化诊疗方案的目 的在于通过中医的独特理论和方法,为胃脘痛患者提供更加有 效、安全的治疗选择。
01
治则
清热祛湿,和中止痛。
02 03
方药
三仁汤加减(杏仁、蔻仁、薏苡仁、 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
饮食调理
宜清热祛湿食物,如绿豆、冬瓜、丝 瓜等,忌油腻、辛辣食物。
05
04
针灸治疗
取脾俞、胃俞穴,平补平泻,留针20 分钟。
病例三: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症状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尤甚,得食则 缓,伴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苔淡白 ,脉沉细。
中医外治法
01
02
03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 ,达到治疗胃脘痛的目的 。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按摩,舒缓胃部 肌肉紧张,缓解疼痛。
穴位贴敷
将中药贴敷于相关穴位, 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达 到治疗胃脘痛的目的。
04 西医辅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PPI)
通过抑制胃粘膜细胞上的质子泵,阻止胃酸的生成,降低胃酸水 平。
症状
胃脘胀痛,痛连胸胁,以胀为 主,伴有嗳气、太息,舌苔薄 白或薄黄,脉弦或细。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 、陈皮、川芎、白芍、甘草) 。

胃脘痛诊疗方案

胃脘痛诊疗方案

4.3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K29.502)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属中医“胃痞病”(BNP020)、“胃脘痛病(BNP010)”的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二)证候诊断胃脘痛证候中以湿浊中阻证最多,其次为胃气壅滞证。

各证型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为:湿浊中阻证、胃气壅滞证、浊毒蕴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胃气壅滞症状:胃脘胀闷不适或伴有隐痛,或疼痛较甚,走窜不定,嗳气频作,嗳气后胀痛减轻,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治法:理气和胃方药:调胃1号方香附20g 木香6g 枳实15g 川朴12g柴12g 黄芩6g临证加减运用:胃脘胀闷较甚者加槟榔、炒莱菔子;疼痛明显者加元、川楝子理气止痛;嗳气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使胃气得降,清阳乃升;恶心欲吐者加苏叶、黄连辛开苦降,宽中和胃;兼有食积者加鸡金、焦三仙消积化滞。

胃黏膜充血水肿加地榆、仙鹤草;有出血点者加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芍地和胃颗粒(本院制剂)或气滞胃痛冲剂中药注射液:2、湿浊中阻症状:胃脘堵闷,胸满,口中粘腻无味,恶心,纳呆,大便溏或粘腻不爽,肢体困重,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湿化浊方药:调胃2号方茯苓15g 白术12g 石菖蒲20g 郁金12g茵15g 白蔻仁6g临证加减运用:湿邪有化热之势者加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气逆不降,嗳气频者加苏梗、枳实理气降逆;纳呆者加佩兰、炒谷芽、炒麦芽、鸡金化湿开胃;恶心欲吐者加半夏、苏叶化浊降逆止呕;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砂仁健脾和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丹县中医医院内1科
胃脘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定义:
胃脘痛,又称为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
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
(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
(1)钡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

(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
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胃病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

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

胁痛以胁肋疼痛为主,伴胸闷、喜长叹息等。

在病位和兼症上有明显差别。

4、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疼痛,但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
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

其疼痛部位不难区别。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有时腹痛可以伴有胃痛症状,胃痛又常兼有腹痛表现,这时应从起病及主要病位加以区分。

四、分型论治:
寒邪客胃证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高良姜香附)
加减:寒重加吴茱萸、干姜;气滞重加木香、陈皮;兼表寒加紫苏、生姜;兼食滞加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
饮食停滞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加减:脘腹胀甚者加枳壳、厚朴、槟榔;食积化热者加黄芩、黄连;大便秘结者,合小承气汤。

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
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枳壳甘草)加减:胀重加青皮、郁金、木香;痛甚加川楝子、延胡索;嗳气频作者加半夏、旋覆花。

肝胃郁热证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方药:丹栀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丹皮栀子白术茯苓甘草)
加减:火热内盛,迫血妄行者,合泻心汤。

瘀血停滞证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
加减:痛甚者加延胡索、三棱、莪术、枳壳、木香、郁金。

湿热中阻证
症状: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溲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
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方药:清中汤
加减:热盛便秘者加大黄、指示;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寒热互结者合半夏泻心汤。

胃阴亏虚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
加减:痛甚者加香橼、佛手;脘腹灼痛、嘈杂反酸者合左金丸;胃热偏盛加生石膏、知母、玉竹、芦根;肝肾阴虚加山萸肉、玄参、丹皮。

脾胃虚寒证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黄芪白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加减:泛吐清水较重者加干姜、吴茱萸、半夏;寒盛者合大建中汤或附子理中丸;脾虚湿盛者合二陈汤;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
巴戟天、仙茅。

五、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寒邪客胃:附子理中丸、姜枣颗粒、藿香正气水
饮食停滞:保和丸
肝气犯胃: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
肝胃郁热:龙胆泻肝丸、左金胶囊、
瘀血停滞:六味安消胶囊、元胡止痛片、胃利康
湿热中阻:保济丸
胃阴亏虚:养胃舒颗粒
脾胃虚寒:附子理中丸、胃疡灵颗粒、胃复春片、仲景胃灵片、香砂养胃丸、丹桂香颗粒、摩罗丹、胃气止痛丸
2、特色治疗:
寒邪客胃: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太冲)泻法为主
饮食停滞: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内庭足三里内关公孙太冲)泻法为主
肝气犯胃: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太冲)泻法为主
肝胃郁热: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内庭阴陵泉)泻法为主;拔罐疗法:背部膀胱经
瘀血停滞: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三阴交膈
俞);放血疗法:脾俞、胃俞
湿热中阻: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公孙内庭阴陵泉阳陵泉)泻法为主
胃阴亏虚: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胃俞阴陵泉);穴位贴敷:天枢、三阴交、阴陵泉、水道
脾胃虚寒:埋线或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脾俞关元);灸法:神阙、关元
3、验方:
寒邪客胃:香附60g、炮姜30g,共研为末,每服9g,每天三次,米饮送下。

饮食停滞:山楂15g、鲜橘子皮10g,捣烂熬膏,每日三次口服。

肝气犯胃:大蒜、米醋适量,以醋煮大蒜,食大蒜,每天三枚。

肝胃郁热:车前草10g、黄连10g、杜仲7g,水煎服,每天三次。

瘀血停滞:三七粉10g,每天三次,米饮送下。

湿热中阻:山栀子、草豆蔻各30g,上药研磨,姜汁为丸,每服5g,每天两次,米饮送下。

胃阴亏虚:土豆100g、蜂蜜适量,土豆捣烂,煎至浓缩,加蜂蜜共煎至粘稠,至冷可食,每天三次。

脾胃虚寒:生姜、陈皮各12克,水煎服,每日三次。

六、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主症、兼次症均消失,舌脉正常,随访三月无复发。

2、好转:主症好转,兼次症好转或消失,舌脉好转。

3、未愈:主症及兼次症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舌脉无好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