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1]汇总

合集下载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1.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调研发展现状近几十年来,消渴病(糖尿病)在我国出现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人类健康问题在消渴病(糖尿病)的威胁下变得越发严峻,糖尿病的并发症引起了消渴病(糖尿病),对于这种患病情况的发病机制,我国的中医大夫进行了艰苦的中医调研,但是其复杂的发病原因,让中医大夫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消渴病(糖尿病)的发病与身体生物代谢难舍难分,基于代谢分子的难以捉摸和难以监测,对于消渴病(糖尿病)的发病园里,一直得不到一个合理且充分的回答,中医大夫就此情况进行了细致的中医调研,发现,消渴病(糖尿病)与遗传、代谢功能、炎症、细胞分子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联系。

中医将会在消渴病(糖尿病)相关的中医调研中加大中医调研力度,期望对未来消渴病(糖尿病)的医疗调理以及中医调研有裨益。

消渴病(糖尿病)的医疗调理方式目前有中医医治手段、西医医治手段,也存在二者结合的医治手段。

临中医通过持续温和的调理医治手段,对于消渴病(糖尿病)的疗效具有很好的效果,病人在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患病情况逐渐得到好转。

消渴病(糖尿病)的起因由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国在消渴病(糖尿病)的中医调研进程中相较于以往来说,有一定程度的进展和突破,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发病原因,也采取了针对性的医疗调理方案,对于消渴病(糖尿病)的中医调研和医疗调理具有重要意义,床中医调研发现,中医对于消渴病(糖尿病)的医疗调理有较好的疗效,消渴病(糖尿病)危害人体健康,在现代人类疾病排行中占多数,中医调研文献和报告最重要涵盖消渴病(糖尿病)的发展中医调研进程探析、发病机制探析、对策探析等涵盖方方面面。

本文就上述消渴病(糖尿病)的疑难问题,对这一患病情况从现状医疗调理出发,在中医医疗调理对策这方面提出有效建议等。

1.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医疗调理方案消渴病(糖尿病)发病原因复杂所以应提早医疗调理,中医医疗调理方案是防止消渴病(糖尿病)继续恶化且保证患者身心健康的最佳方式,以下介绍几种消渴病(糖尿病)的中医医疗调理方案。

2015年度消渴病水肿诊疗方案

2015年度消渴病水肿诊疗方案

〔2015年度〕消渴病水肿诊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中医诊疗方案制定【病名】中医诊断:消渴病水肿西医诊断:糖尿病肾病【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肾脏病学》第二版〔王海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确切的糖尿病史。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3个月内连续尿检查三次UNER介于20-200ug/min 〔28.8-288mg/24h〕,且可排除其他引起UAER增加原因者,可诊断为早起糖尿病肾病。

(3)持续性蛋白尿:尿蛋白大于0.5g/24h连续2次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引起蛋白尿增加的原因者,可诊断为临床期糖尿病肾病。

临床上凡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尿蛋白定量异常增高,或出现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或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都应考虑到糖尿病肾病。

同时应注意排除泌尿系感染和多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疾病以及心功能衰竭、高血压病引起的尿蛋白白排泄率和尿蛋白增高的原因。

2.疾病分期:参考丹麦学者Mogensen提出的糖尿病肾病分期方案进行。

Ⅰ期: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肾体积增大,尿无蛋白尿,无病理组织学损害。

肾血流量、肾小球毛细血管灌注及内压均增高,其初期改变为可逆性。

Ⅱ期:正常白蛋白尿期。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

GBM增厚,系膜基质增加,GFR多高于正常。

Ⅲ期: 早起糖尿病肾病。

尿蛋白尿排泄率持续在20-200ug/min或30-300mg/24小时。

GBM增厚,细膜基质增加明显,出现肾小球节型和弥漫型病变及小动脉玻璃样变,肾小球荒废开始出现。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或显性糖尿病肾病。

UAE持续200ug/min或尿蛋白大于0.5g/24h,血压增高,水肿出现。

肾小球荒废明显,GFR开始下降。

Ⅴ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GFR 10ml/min。

肾小球广泛荒废,血肌酐、尿素氮增高,伴严重高血压、低蛋白血症和水肿等。

糖尿病肾病临床上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即西医早起糖尿病肾病,相当于Mogensen糖尿病肾病Ⅲ期;中期,即西医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肾功能正常者,相当于Mogensen糖尿病肾病Ⅳ期肾功能正常者;晚期,即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存在肾功能损害者,相当于Mogensen糖尿病肾病Ⅳ期肾功能不全和Ⅴ期患者。

中医内科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1、概述消渴病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病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显著高血糖的症状有多尿,烦渴,多食及体重减轻。

2、诊断标准2.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体型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高粱味厚,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麻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葡萄糖≥11.1mmol/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 或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中,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

以上三条,具备其中一条,并经另一天复查渴确诊。

2.3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①阴虚热盛证症状:咽干口燥,心烦畏热;渴喜冷饮,多食易饿,溲赤便秘。

舌红苔黄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②湿热困脾证症状: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体型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数。

③气阴两虚证症状: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

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

④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症状:神疲乏力,咽干口燥,腰膝酸冷,或手足畏寒、夜尿频多;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小便量多,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干稀不调。

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⑤血瘀脉络证症状:胸痛,胁痛,腰痛,背痛,部位固定,或为刺痛,肢体麻木,疼痛夜甚;肌肤甲错,口唇紫暗,面部瘀斑,健忘心悸,心烦失眠。

舌质暗,游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脉弦,或沉而涩。

3中医辨证治疗3.1阴虚热盛证治法:养阴清热,生津止渴。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系西医之糖尿病。

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的一种疾病。

其最早见于《内经》。

《内经》消渴病因病机: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如《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后世医家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

《太平圣惠方.三痟论》:“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

”一、【诊断依据】(一)临床表现1. 症状1.1 糖尿病期典型的糖尿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在2型糖尿病中约50%的患者无症状,80%DM患者以皮肤或外阴瘙痒、皮肤化脓性感染、视物模糊等为首发症状。

1.1.1 主要症状多饮,多尿,烦渴,渴喜冷饮;小便频数量多,有泡沫,或有甜味。

1.1.2 多食易饥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倍于常人。

1.1.3 体重下降T2DM开始表现为肥胖或超重,当血糖异常升高至一定程度时,营养物质丢失,体重下降,往往伴有体力不支、倦怠乏力等。

1.1.4 其他症状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等,女子带下量多,月经不调。

1.2 并发症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或慢性并发症引起的脏器功能障碍等可出现相应的表现,如四肢麻木、视力障碍、便秘或大便时干时稀、心悸心慌、眩晕、水肿、男子性欲低下、阳痿等。

2 体征早期病情较轻,大多无明显体征。

病情严重时出现急性并发症有失水等表现,病久则发生大血管、微血管、周围或内脏神经、肌肉、骨关节等各种并发症而出现相应的体征。

(二)理化检查3.1 血液检查:血糖、OGTT(DM前期人群,或DM疑似人群及DM高危人群均需进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释放试验、 C-肽释放试验、胰岛细胞自身抗体、血脂。

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消渴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以视网膜血管闭塞性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改变特征的致盲性眼病。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消渴病史。

(2)不同程度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

(3)眼底出血、渗出、水肿、增殖,晚期可致血灌瞳神后部、视衣脱离而致暴盲甚或失明。

(4)可并发乌风内障、青风内障及金花内障等内障眼病。

2.西医诊断标准(1)糖尿病病史:包括糖尿病病程、既往血糖控制水平、用药史等。

(2)眼底检查可见微动脉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静脉串珠、黄斑水肿、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及玻璃体积血等。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帮助确诊。

(二)分级标准1.阴虚燥热证:眼底查见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等;兼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或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心烦失眠;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2.气阴两虚证:视物模糊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网膜、黄斑水肿,视网膜渗出、出血等。

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咽干,自汗,五心烦热;舌淡,脉虚无力。

3.肝肾亏虚证:视物模糊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网膜、水肿、棉绒斑、出血;形体消瘦或虚胖,头晕耳鸣,形寒肢冷,面色萎黄或浮肿,阳痿,夜尿频,量多清长或混如脂膏;舌淡胖,脉沉弱。

4.气虚血瘀证: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网膜新生血管,反复发生大片出血、视网膜增殖膜;兼见胸闷,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舌暗,有瘀斑,脉弦或细涩。

5.脾虚痰湿证: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水肿、渗出,网膜新生血管、出血,玻璃体可有灰白增殖条索或与视网膜相牵、视网膜增殖膜;形盛体胖,头身沉重,身体某部位固定刺痛,口唇或肢端紫暗;舌紫有瘀斑,苔厚腻,脉弦滑。

(四)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青盲:目系病变为主,色淡、苍白,边界清晰,部分可见筛孔,脉管变细,视衣色淡。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甜,或伴疲乏无力,视物模糊等主要症状;或无典型症状,但血糖水平符合西医糖尿病诊断标准者。

2.西医诊断:诊断标准仍按照2014年WHO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

随机是指一天当中的任意时间而不管上次进餐的时间。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

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糖耐量试验(OGTT)时,2小时血糖≥11.1mmol/L,OGTT仍按WHO的要求进行。

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可诊为糖尿病。

(注:以上为静脉血浆测值。

如毛细血管全血测值,则空腹血糖≥6.1mmol/L(1l0mg/dL),其他标准相同。

)(二)证候诊断①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消渴方,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清热,佐黄连清热降火,生地黄、藕汁等养阴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麦冬以加强生津止渴的作用。

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

玉泉丸中,以人参、黄芪、茯苓益气,天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甘草等清热生津止渴。

二冬汤中,重用人参益气生津,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清热生津止渴。

二方同中有异,前者益气作用较强,而后者清热作用较强,可根据临床需要加以选用。

②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玉女煎,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

可加黄连、栀子清热泻火。

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

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

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烦热,人参益气扶正,甘草、梗米益胃护津,共奏益气养胃、清热生津之效。

③肾阴亏虚证: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二版)》(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第二版)》(吕仁和、赵进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临床上凡消渴病患者,出现泡沫尿(尿白蛋白排泄率、尿蛋白定量异常增高),或出现水肿、眩晕(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或伴有视瞻昏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都应考虑到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

同时应注意排除淋证和肾风、肾水、支饮、心悸、眩晕等病证(泌尿系感染和多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疾病以及心功能衰竭、高血压病)引起的尿蛋白增高、肾功能损伤的原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颁发的《中国成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诊断专家共识(2016年版)》及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 颁布的《CKD 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12)》。

临床诊断依据:(1)有明确糖尿病病史;(2)尿白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3mg/mmol (30mg/g)或尿白蛋白排泄率(AER)≥30mg/24h(20ug/min)。

因尿白蛋白排泄受影响因素较多,需在3~6个月内复查,3次结果中至少2次超过临界值,并且排除影响因素如24h内剧烈运动、感染、发热、充血性心力衰竭、明显高血糖、怀孕、明显高血压、尿路感染,可做出诊断;(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损害;(5)eGFR(CKD-EPI公式)> 30 mL/min/1.73m2。

※糖尿病肾病eGFR(CKD-EPI公式)< 30 mL/min/1.73m2请遵照“慢肾衰”诊疗方案。

(二)证候诊断1.本虚证候:(1)肺脾气虚:气短乏力,动则气促,自汗,易外感,纳差便溏。

舌胖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2)脾肾气虚:气短乏力,腰膝酸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

舌淡胖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3)肝肾阴虚:形体消瘦,潮热汗出,或盗汗,五心烦热或手足心热,咽干口渴,目睛干涩,大便干结,腰膝酸软,眩晕耳鸣。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2 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3.1~3.15-2007)。

多饮,多食, 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

但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 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 (200mg/L); 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L)。

(二)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赤红,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湿热证:脘腹胀满,痞满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晕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脉络淤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 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脉络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弦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纳食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1]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1]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优化)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一、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做为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等为主要依据或中年以后发病,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伴有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血糖检查: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分型1、痰(湿)热互结证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

全瓜萎、半夏、黄连、枳实、马齿苋加减:口渴喜饮加生石膏、知母;腹部胀满加炒莱菔子、焦槟榔。

偏湿热困脾者,治以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2、热盛伤津证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糖宁1号方加减天花粉、石膏、黄连、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乌梅、大黄、鬼箭羽、马齿苋、玄参、知母3、气阴两虚证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糖宁2号方加减天花粉、葛根、麦冬、茯苓、乌梅、黄芪、西洋参、黄精、鬼箭羽、白术加减:倦怠乏力甚重用黄芪;口干咽燥甚重加麦冬、石斛。

(二)兼夹证1、兼痰浊症状: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呕恶眩晕,恶心口黏,头重嗜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消渴呆症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呆症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呆症(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学会《老年呆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标准)》,结合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特点,拟诊断标准如下:(1)有明确消渴病史。

(2)主症①善忘及智能下降:包括记忆近事及远事的能力减弱;判定认知人物、物品、时间、地点能力减退;计算数字、倒述数字能力减退。

②识别:识别空间位置和结构能力减退。

③语言:口语能力,包括理解别人语言和有条理的回答问题的能力障碍。

文化程度较高者阅读、书写能力障碍。

④个性:性情孤僻,表情淡漠,语言重复,自私狭隘,顽固固执,或无理由的欣快,易于激动或暴怒,或拾破视珍品等。

⑤思维:抽象思维能力下降,例如不能解释谚语、区别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能给事物下定义等。

⑥人格:性格特征改变,道德伦理缺乏,不知羞耻。

上述前6项中具备第一项和另5项中的1项者,在6个月内有明显减退或明显缺损者,结合起病发展缓慢,病程长即可诊断为消渴呆症。

2.西医诊断(1)糖尿病的诊断: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①具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a.随机静脉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11.1mmol/L(或200mg/dL);或b.空腹血糖(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7.0mmol/L(或126mg/dL);或c.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200mg/dL)。

注:以上血糖均指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

②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复检查明确诊断。

(2)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

①以记忆障碍为主诉,且有知情者证实;②其他认知功能相对完好或轻度受损;③日常生活能力不受影响;④达不到痴呆诊断标准;⑤排除其他可引起脑功能衰退的系统疾病;⑥总体衰退量表(GDS)评分为2-3,临床痴呆量表(CDR)评分为0.5,记忆测查分值在年龄和教育匹配对照组1.5SD以下,且MMSE至少24分或mattis痴呆评价表(DRS)至少123分。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消渴病(TCD编码:BNV060)西医诊断: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些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在中年发病以后,且嗜食膏粱肥厚,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该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WHO专家咨询委员会对DM的定义、分类与诊断标准。

(1)DM症状(多尿、多饮及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并且随机(餐后任何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200mg/dl);或(2)空腹(禁热量摄入至少8小时)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3)口服葡萄糖(75g脱水葡萄糖)耐量试验(0GTT)中2小时的血浆葡萄糖(2hPG)水平≥11.1mmol/L(200mg/dl)。

注:在无引起急性代谢失代偿的高血糖情况下,应在另一日重复上述指标中任何一项,以确定DM的诊断,不推荐做第三次0GTT测定。

(二)证候诊断痰(湿)热互结证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或见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热盛伤津证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气阴两虚证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并发症期肥胖型与非肥胖型T2DM日久均可导致肝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严重者发生死亡。

肝肾阴虚证症状:小便频数,浑浊如膏,视物模糊,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口干咽燥,多梦遗精,皮肤干燥,雀目,或蚊蝇飞舞,或失明,皮肤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消渴(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

其病机主要在于阴精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主要是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一、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2.如果患者“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中年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赙,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

雀目、疮痈等病症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二)西医诊断依据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

二、治疗(一)中医辨证治疗 1 .肺热津伤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或洪数。

症候分析:肺热炽盛,耗液伤津,故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或洪数是内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例方:消渴方。

花粉12g 黄连6g 生地12g 麦冬10g 葛根10g 天冬15g 知母12g 党参15g 丹参15g 2.胃热炽盛症状:消谷善饥,口渴,尿多,大便干燥,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

症候分析:胃火炽盛,腐熟水谷力强,故多食善饥。

阳明热盛,耗伤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

胃津不足,大肠失其濡润,故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是胃热炽盛之象。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治法:滋阴温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4)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2.分期论治
(1)早期:糖尿病前期,无明显症状,治以健脾益气、养阴清热为主。
方药:玉女煎加减。
(2)中期:糖尿病期,症状明显,治以滋阴降火、清热解毒为主。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3)晚期:糖尿病并发症期,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
五、方案实施与评价
1.实施个体化的中医诊疗方案,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建立患者档案,详细记录诊疗过程和效果。
3.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诊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六、合规与伦理
1.诊疗活动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
2.尊重患者意愿,充分告知诊疗方案及可能的风险,取得患者的同意。
(2)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并发症情况。
(3)辨证论治,确立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
2.辨证施治(1)阴虚燥ຫໍສະໝຸດ 证-治法:滋阴润燥,清热生津。
-方药:增液承气汤加减。
(2)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调和脾胃。
-方药: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3)阴阳两虚证
-治法:温阳滋阴,固本培元。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4)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活血,散结通络。
-方药: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3.辅助治疗
(1)中成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具有辅助降糖作用的中成药。
(2)针灸治疗:选用相应穴位,如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以调节脏腑功能。
(3)其他疗法:如拔罐、按摩、食疗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消渴病(TCD编码:BNV060)西医诊断: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些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在中年发病以后,且嗜食膏粱肥厚,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该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WHO专家咨询委员会对DM的定义、分类与诊断标准。

(1)DM症状(多尿、多饮及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并且随机(餐后任何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200mg/dl);或(2)空腹(禁热量摄入至少8小时)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3)口服葡萄糖(75g脱水葡萄糖)耐量试验(0GTT)中2小时的血浆葡萄糖(2hPG)水平≥11.1mmol/L(200mg/dl)。

注:在无引起急性代谢失代偿的高血糖情况下,应在另一日重复上述指标中任何一项,以确定DM的诊断,不推荐做第三次0GTT测定。

(二)证候诊断痰(湿)热互结证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或见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热盛伤津证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气阴两虚证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并发症期肥胖型与非肥胖型T2DM日久均可导致肝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严重者发生死亡。

肝肾阴虚证症状:小便频数,浑浊如膏,视物模糊,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口干咽燥,多梦遗精,皮肤干燥,雀目,或蚊蝇飞舞,或失明,皮肤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1]汇总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1]汇总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优化)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一、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做为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等为主要依据或中年以后发病,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伴有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血糖检查: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分型1、痰(湿)热互结证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

全瓜萎、半夏、黄连、枳实、马齿苋1加减:口渴喜饮加生石膏、知母;腹部胀满加炒莱菔子、焦槟榔。

偏湿热困脾者,治以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2、热盛伤津证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糖宁1号方加减天花粉、石膏、黄连、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乌梅、大黄、鬼箭羽、马齿苋、玄参、知母3、气阴两虚证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糖宁2号方加减天花粉、葛根、麦冬、茯苓、乌梅、黄芪、西洋参、黄精、鬼箭羽、白术加减:倦怠乏力甚重用黄芪;口干咽燥甚重加麦冬、石斛。

(二)兼夹证1、兼痰浊症状: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呕恶眩晕,恶心口黏,头重嗜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2方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5年优化)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一、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做为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等为主要依据或中年以后发病,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伴有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血糖检查: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分型
1、痰(湿)热互结证
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

全瓜萎、半夏、黄连、枳实、马齿苋
加减:口渴喜饮加生石膏、知母;腹部胀满加炒莱菔子、焦槟榔。

偏湿热困脾者,治以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2、热盛伤津证
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糖宁1号方加减
天花粉、石膏、黄连、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乌梅、大黄、鬼箭羽、马齿苋、玄参、知母
3、气阴两虚证
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糖宁2号方加减
天花粉、葛根、麦冬、茯苓、乌梅、黄芪、西洋参、黄精、鬼箭羽、白术
加减:倦怠乏力甚重用黄芪;口干咽燥甚重加麦冬、石斛。

(二)兼夹证
1、兼痰浊
症状: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呕恶眩晕,恶心口黏,头重嗜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姜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
加减:脘腹满闷加广木香、枳壳;恶心口黏加砂仁、荷叶。

2、兼血瘀
症状:肢体麻木或疼痛,下肢紫暗,胸闷刺痛,中风偏瘫,或语言謇涩,眼底出血,唇舌紫暗,舌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显露,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一般瘀血选用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也可根据瘀血的部位选用王清任五个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枳壳、赤芍、桔梗、炙甘草加减:瘀阻经络加地龙、全蝎;瘀阻血脉加水蛭。

(三)非药物疗法
1、膳食与药膳调理:做到个体化治疗,达到饮食平衡。

运用中医对食物的认识(寒、热、湿、凉)进行合理配餐,合理选择。

2、运动治疗:治疗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

坚持有氧运动。

3、针刺疗法:可根据病情选择体针,耳针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糖尿病疗效判定包括疾病疗效判定标准,主要指标疗效(即降糖疗效)评价和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1、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至6.2%以下,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2、主要检测指标(血糖)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至正常,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

有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值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3、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方法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二)评价方法
1、采用证型的半定量量表对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方法。

消失:疗前患有的症状消失,积分为零。

好转:疗前患有的症状减轻,积分降低,但不为零。

无效:疗前患有的症状未轻或加重,积分未降低。

2、代谢控制目标评价方法
按1999年亚洲-西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控制目标评价
理想良好差血糖(mmol/L)空腹 4.6-6.1 ≤7.0 >7.0
非空腹 4.4—8.0 ≤10.0 >10.0 HbAIc% <6.5 6.5-7.5 >7.5 血压(mmHg)<130/80 >130/80-<140/90 ≥140/90 BMI(Kg/m2) 男性<25 <27 ≥27
女性<24 <26 ≥26 TC(mmol/L)<4.5 ≥4.5 ≥6.0 HDL-C(mmol/L)>1.1 1.1—0.9 <0.9 TG(mmol/L) <1.5 1.5—2.2 >2.2 LDL-C(mmol/L) <2.6 2.6—3.3 >3.3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难点分析
糖尿病治疗的难点关键在于降低血糖,使血糖达标,经过我们十多年的临床观察分析,综合分析国内目前应用中医药控制糖尿病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中医治疗糖尿病在控制血糖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
面的主流:
1、传统的三消理论:以上、中、下三消论来辨证施治。

2、以广安门医院林兰教授的创新理论三型辨证论治(即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目前在国内占主流临床应用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3、以仝小林教授为主的制订“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确立的糖尿病辨证治疗的3型,目前正在应用中,但椐我们临床实践应用仍感觉单纯应用中药降糖,目前还很难验证拿出有足够真实证据的临床资料,尤其是具有可重复性。

因此我们把主攻方向治疗定位在运用纯中药有效降血糖这个关键环节上。

(二)应对措施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特色,优化诊疗方案,通过建设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参加协作组,学习引进全国各中医医院在运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取得的丰富成果。

尤其是要重点学习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倪青主任的经验,尤其是推广应用仝小林教授“郁、热、虚、损”的理论来辨证论治,改变过去对传统摸式的束缚,突破以往以“三消立论”、“肾虚立论”、“脾虚立论”的椎架,以“清热解毒,化痰降浊”,为治疗法则创立方药。

学习运用仝小林教授应用黄连、乌梅、半夏大剂量的经验,结合我们白城市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等,在中药药味组合上和单味药的剂量进行临床观察,主要目标放在糖尿病人早期血糖轻度升高者(血糖在7-
9mmol/L),在不用西药降糖药和胰岛素的前提下,用纯中药来控制血糖。

在取得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挖掘,在中药如何降糖原理方面与协作组单位协作力争有新的突破。

五、优化方案说明
本次优化在痰热互结及热盛伤津两证主方中加入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有助于降血糖;在热盛伤津证主方中增加玄参,知母,清热生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