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治方

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治方

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治方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上消化道本身病变所致,指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胰腺、胆道的出血。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中药方治疗效果显著。

一:主治呕血、黑便。

可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组成大黄、白芨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3~4 5克,日服3~4次,温开水送服。

出血量多势急者,可每2小时服药1次。

功用止血、祛淤、生新。

二:主治:上消化道出血,不论便血与吐血、尤以溃疡出血疗效最佳。

组成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白术6克,炙甘草5克,当归6克,白芍10克,阿胶、地榆炭,侧柏炭各10克,乌贼骨12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5克。

(溃疡止血粉:乌贼骨3份、白芨2份、参三七粉1份。

)用法(1)溃疡止血方:以水两碗约1000毫升左右煎煮滤液350-400毫升,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分服。

(2)溃疡止血粉:上药按比例配制,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服5-10克,温开水送下,每天服2-3次。

功用 (1)溃疡止血方:健脾益气、养血止血、和营定痛。

(2)溃疡止血粉:收敛止血、活血化淤、制酸止痛、生肌护膜。

备注:本方为冶“脾胃虚寒,不能统血”之上消化道出血者而设:若证属虚多实少者,仍可用本方。

但胃脘胀痛明显,舌苔厚腻者不宜使用本方。

临床一般以溃疡止血方(汤剂)治疗即可,若证情重者,应配用溃疡止血粉(散剂)治疗为宜。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认为是暴饮暴食、饮酒过度、过食辛辣胃有积热,热伤胃络,迫血外溢而吐血。

或脾胃失和,酿湿生痰,痰火扰动胃络也可引起吐血。

若热郁肠道,灼伤阴络,而致便血。

中医中药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运用

中医中药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运用

中医中药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运用目的观察中医中药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健脾和中,根据上消化道的出血的情况,适当运用中医中药分型论治。

结果在上消化道分型治疗中,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瘀血阻滞型、肝气犯胃型、肝郁化热型的总有效率为94.2%。

结论本文采用中医中药临床分型论治,灵活使用各型证治方药,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

标签:中医中药;上消化道出血;疗效上消化道急性出血属中医“吐血、便血”范畴,常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笔者运用中西药及紧要时结合外科手术疗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笔者不揣鄙陋临床一得,求教于同道,望赐正。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8月~2008年8月间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与住院患者,均以呕血、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发病2 d内就诊,均就诊后48 h内通过X 线检查及纤维内窥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并排除其他脏器疾患等。

35例中,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50.5岁。

按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脾胃虚寒型11例,胃阴不足型6例;瘀血阻胃虚寒12例;肝郁化热6例。

入院时大便潜血试验(+)2例,(++)10例,(+++)13例,(++++)10例。

胃镜检查结果:消化性溃疡20例,慢性胃炎15例。

出血程度评定标准:(1)轻度:血压,心率基本正常,血红蛋白在90 g/L以上,血细胞压机在0.33以上,仅感轻度头昏,估计失血量约300 ml;(2)中度:收缩压位于9~12 kPa,心率超过100次/min,血红蛋白95~75 g/L,血细胞压积在0.29~0.31,并出现心烦、口干、昏眩、尿少等休克表现,估计失血量约1000 ml;(3)重度:收缩压低于9 kPa,心率在130次/min,血红蛋白少于70 g/L,血细胞压积在0.28以下,同时出现昏倒,四肢厥冷等休克表现。

轻度失血20例,中度失血10例,重度失血5例。

1.2治疗方法给予和中健脾止血:党参15 g,炒白术12 g,茯苓18 g,生地炭12 g,大黄炭8 g,白芨炭10 g,三七粉10 g,甘草6 g。

中医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及胆道等部位的出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以及由大量出血而引起的贫血、休克等一系列全身症状。

本病可因肝硬变、食管癌、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胰腺癌、尿毒症、血液病等多种疾病引起。

属于中医学中“呕血”、“吐血”、“便血”范畴。

病因有饮酒过度、嗜食辛辣、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

病机多为湿热壅胃,肝火犯胃、热迫血行,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内停所致。

血出之后,气随血脱,可致气血大亏,甚可出现血竭气脱阳亡之危证。

【诊断】1呕吐物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食物残渣,混有胃液。

2.初起常有恶心,胃院不适或疼痛。

吐血量多者,头晕心慌,汗出肢冷,甚或晕厥。

3.皖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

4.呕吐物或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下降。

5.胃镜检查及胃肠X线钢餐造影,可明确出血病灶部位和性质。

出血后48小时内行紧急内镜检查,对出血原因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不主张在出血急性期内行X线饮餐检查。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明确出血部位也有帮助。

6.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及对胆、胰、肝、脾等的B超或CT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的治疗以止血为首要。

其病理环节有热与虚的不同。

凡因热所致者,当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因虚引起者,当以益气摄血为主,酌加滋阴或温涩之品。

凡出血者,多有留瘀,故可适当加入活血止血之品。

1胃热壅盛证吐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皖腹胀闷,甚则作痛,口臭,大便干结或解黑便,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举例: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生大黄(后下)15g,黄连6g,黄苓10g,大蓟15g,小蓟10g,侧柏叶10g,茜草根10g,白茅根10g,棕枢!炭10g,牡丹皮10g,炒桅子10g。

加减: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赭石10g,竹茹10g,旋覆花IOgo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10g,石斛10g,天花粉15g。

中西医结合诊治上消化道出血

中西医结合诊治上消化道出血


致 , 以益 气 摄 血 为 主 。 出 血 之 象 是 标 , 血 之 源 是 治 出
本 , 出血之 急 , 治其 本 , 量 出血 , 本兼 治 , 大 首 小 标 针对 病因, 是为治 本 。分述 如下 。 2 1 胃热 壅 盛 。主 症 : 热 作 痛 , . 灼 恶心 泛 呕 , 吐血 量
经 过仪 器 检查 , 液 分 析 , 准 确 诊 断 出 血 的 原 因 和 位 血 能
1 I 暴饮 暴食 , . 饮酒 过 度 , 过食 辛辣 , 胃有 积热 , 热伤 胃络 , 迫血外溢 而 吐血 。或脾 胃失 和 , 湿 生 痰 , 火 酿 痰 扰动 胃络而 吐血 。热郁肠 道 , 伤阴络 而致便 血。 灼 12 七 情所 伤 , . 郁怒 伤肝 , 气郁 结 , 肝 气郁 化火 , 火 肝
实 之 分 。 实 证 者 , 湿 热 下 注 大 肠 , 及 阴 络 ; 证 者 为 伤 虚
3 1 急救 .
对 中重 度 大 出血 , 其是 休 克患 者 , 尤 首要
任 务是抢 救休 克 , 迅速 补充血 容量 , 利用先进 的检查 并 手段 , 结合 病史 , 速 准 确诊 断 出血 原 因 , 快 制定 出手 术
病症。 2 中 医 的 辨 证 施 治 : 般 遵 循 血 证 论 治 , 证 属 吐 血 一 其
和便 血范 围。首先要 辨 清寒 热 虚实 , 次要 辨 清 标本 其
缓 急 。 吐 血 一 般 为 热 邪 所 致 , 降 逆 清 火 , 血 止 血 为 以 凉 大 法 , 血 多 由脾 胃虚 寒 , 虚 不 能 统 摄 , 络 损 伤 所 便 气 阴
多 , 鲜 红或 紫 暗 , 食 物 残 渣 , 色 夹 口臭 , 秘 , 红 , 便 舌 苔 黄 , 滑 数 。治 法 : 胃泻 火 , 血 止 血 。 方 药 : 心 汤 脉 清 凉 泻 加减 , 煎服 。 水

上消化道出血808方案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案选择]

上消化道出血808方案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案选择]

上消化道出血808方案[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案选择]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道的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与黑便,可伴有相关病症的临床表现,是常见的急症。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缘由为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肝硬化合并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裂开、应激性溃疡等。

临床可依据病史、X线钡餐造影、胃镜、B超检查等,明确引起出血的原发病。

本病属中医血证中的“吐血”、“便血”范畴。

社区医生遇到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患者时,在乐观分析推断可能的病因时,应同时进行治疗,以防止患者发生休克或已有休克者进一步恶化而危及生命。

本文特从中西医的不同角度动身探讨一下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方案一般治疗方案大出血宜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头侧位,对于呕血病人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血液吸入气管发生窒息;已有休克或老年患者应赐予吸氧;有呕血或出血量大或考虑为食管静脉裂开出血者应禁食,少量出血可适当进流食;对肝病患者忌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

应加强护理,记录血压、脉搏、出血量及每小时尿量,保持静脉通路,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压测定和心电图监护。

补充血容量方案首先可输入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血浆代用品,以及与体液等渗的盐水和葡萄糖溶液;右旋糖酐24小时内≤1 000 ml,以免抑制网状内皮系统,加重出血倾向。

对于失血过多者或已消失休克表现者,当血红蛋白6时,才有利于诱导血小板向出血部位聚集,以促进凝血块的形成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此外,pH>6时,胃蛋白酶的活性丢失,使凝血块中的纤维蛋白不再发生溶解,使已形成的凝血块不再被消化、破坏,从而可更好地达到止血的目的。

②生长抑素:讨论证明,生长抑素有直接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因此,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裂开出血有较满足的疗效。

常用的制剂有两种,即14肽的生长抑素(施他宁)及8肽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善宁)。

生长抑素对治疗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等疾病所致的出血亦有效。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是指屈氏韧带以上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道部位的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中年人最常见的内科急症之一,以呕血及黑便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情较轻者可仅便血,重者可吐血与便血同时出现。

吐血的血色多为紫褐色或鲜红,其量或多或少,多则可倾盆盈碗。

便血多呈黑色。

甚则黑如柏油样,但如出血量甚多,因其在胃肠道停留时间很短暂,亦可呈紫红色。

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原因有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尤其是出血性糜烂性胃炎、胃粘膜脱垂、十二指肠球炎、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应激性溃疡、胃肠胰胆等器官的肿瘤、胆道疾患,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尿毒症等。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中医血证中吐血及便血(远血)范畴。

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主要与虚和热有关。

虚者为脾虚,因脾主统血,久病脾虚或劳倦过度损伤脾胃,以致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血液外溢,上逆则为吐血,下注则为便血。

正如《景岳全书血证》所说: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生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1 / 6皆血无所主,以致脱陷妄行。

在脾气虚弱的基础上进而可产生脾胃虚寒之象。

热者或为胃热、或为肝火犯胃、或为阴虚内热,但其中又以胃热者居多,究其产生原因多与饮食、情志等因素有关。

1 治疗与应用中医诊治上消化道出血应遵从血证论治原则。

无论吐血或便血,首先应辨清寒热。

一而言,吐血多由热邪所致,以降逆清火、凉血止血为大法;便血多由脾胃虚寒,气虚不,阴络损伤所致。

故治以益气摄血为主。

按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分为五个证型:①胃热壅盛证:以吐血血色紫红或鲜红,大便色黑,胃院灼热疼痛,口苦口干或大便不畅,苔黄,脉滑数等为特征。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知识创造未来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以下是我根据常见消化内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进行的优化建议:
1. 胃炎:中医强调调理脾胃以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建议采用清热
解毒的中药方剂,如黄连汤或半夏泻心汤。

同时,饮食上宜选择容
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 胃溃疡:中医认为胃溃疡多与胃火亢盛、内实外虚等因素有关。

建议采用清热解毒、调和胃气的中药方剂,如胃苏丸或四君子汤等。

此外,饮食上应避免刺激性食物,并注意进食规律。

3. 肠炎:中医强调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建议采用清热泻火、解毒
消肿的中药方剂,如柴胡疏肝汤或黄连解毒汤等。

饮食上应避免油
腻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4. 肠梗阻:中医认为肠梗阻多与湿邪、寒凝等因素有关。

建议采用
祛湿化痰的中药方剂,如云南白药等。

饮食上应避免油腻食物,多
食用温热易消化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一般性的中医诊疗方案优化建议,具体的
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调整。

此外,中医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4)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4)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引言消化内科是临床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涉及到胃肠道的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传统中医在消化内科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优势。

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传统中医的诊疗方案,以提高其在消化内科中的应用效果。

本文将探讨消化内科中常见的一些病种,包括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并提出改进的中医诊疗方案。

胃炎背景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痛、胃部不适、恶心等。

传统中医对于胃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膳调理、中药治疗等。

传统中医诊疗方案中,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陈皮等。

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不同,使用传统中药方剂可能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在优化中医诊疗方案时,我们可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具有胃热症状的患者,可以使用黄连汤或龙胆泻肝汤等清热解毒的方剂;对于具有湿热症状的患者,可以采用千金降火汤或白虎汤等清热燥湿的方剂。

此外,患者日常饮食的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温和滋润的食物如稀饭、绿豆汤、芦荟汁等,可以起到护胃的作用。

胃溃疡背景胃溃疡是胃黏膜上的溃疡,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消化不良和消化道出血等。

中医对于胃溃疡的诊疗方案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等。

传统中医治疗胃溃疡的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黄连汤等。

然而,由于胃溃疡的病因和病情各异,使用传统方剂疗效可能有限。

因此,在优化中医诊疗方案时,我们可以考虑针灸疗法的应用。

针灸疗法在减轻胃溃疡症状和促进溃疡的愈合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可以选用。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病史采集】1.病因:(1)溃疡病出血;(2)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3)应激性溃疡出血;(4)肿瘤出血;(5)胆道出血。

(6)其它少见原因,如Mallory-weiss综合征、食管裂孔疝、动脉瘤穿破入上消化道、血管瘤等。

2.病史:(1)仔细询问呕血和黑便发生的时间、次数和血量,是以呕血为主或以黑便为主;过去有无类似呕血和黑便史。

(2)近期有无消化不良、上腹不适、乏力及体重减轻史。

(3)有无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急、慢性胃炎的症状或病史。

(4)有无长期饮酒史;有无肝炎、血吸虫病和肝、脾肿大史。

(5)有无上腹疼痛、发热、黄疸史以及和出血的时间关系。

(6)过去或这次发病后作过哪些检查和治疗,检查的结果及治疗效果如何。

(7)有无手术史及术后诊断。

【体格检查】1.注意病人有无面色和口唇苍白,有无皮肤和巩膜黄染,有无皮下出血点,有无蜘蛛痣和肝掌。

2.测量血压、脉博、呼吸,发热者量体温。

3.有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及腹水,上腹部有无压痛和包块。

4.疑为恶性肿瘤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应检查左锁骨上淋巴结和肛门指检,了解有无癌肿远处转移。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查血尿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型、血白蛋白及白球蛋白比例、肝肾功能及血氨测定等。

2.X线检查:胸部透视或拍片,食管、胃钡餐检查。

必要时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3.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可迅速明确出血的部位和病因。

4.三腔管检查,将胃、食管气囊充气压迫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吸尽胃内存血,无再出血者,可考虑为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诊断】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可得到确诊,对上消化道出血应作出以下分析:1.判断出血部位。

2.估计出血量。

3.分析出血原因。

【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1)一般处理:1)输液、输血、纠正休克。

使血压维持在12kPa,脉率每分钟100次以下;2)休克的病人应放置保留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必要时测中心静脉压;3)应用止血药物;4)平卧休息,可给镇静剂,但注意门脉高压患者禁用吗啡及巴比妥类药物,以免诱发肝昏迷。

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

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



烦躁不安时可肌注安定10mg;
呕血者应禁食,单纯黑便者可进流质饮食; 病情严重者应吸氧; 放置胃管,吸出胃内积血,了解出血情况,并可灌注药物;
2、补充血容量
及时补充和维持血容量,改善周围循环,
防止微循环障碍引起脏器功能障碍。
避免输血输液量过多引起急性肺水肿,对
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增加诱发再出血
或虽暂时好转而又恶化,或经快速补液输血,中心静脉
压仍有波动,或稍有稳定后再下降; 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继续下降,网 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出血征象的监测
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记录呕血、黑便和便血的频度、颜 色、性质、次数和总量,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 白、红细胞比容、血尿素氮等,需要注意红细胞比容在 24-72小时才能真实反映出血程度。 生命体征和循环状况:监测意识状态、脉搏、血压、肢
黄疸、发热、腹痛伴出血,考虑胆源性出血,常见
于胆道结石与胆道蛔虫症
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
上消化道大出血经过恰当治疗,可于
短时间内停止出血。由于肠道内积血
需经数日(一般约3日)才能排尽,
故不能以黑便作为继续出血的指标。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继续出血或再出血: 反复呕血,甚至呕血转为鲜红色,或黑便次数增多、粪 质稀薄,便色暗红色,伴有肠呜音亢进; 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充分补液输血而未见明显改善,
患者由平卧位改为坐位时出现血压下降(下降幅度 大于15~20mmHg)、心率加快(上升幅度大于10
次/分),已提示血容量明显不足,是紧急输血的指
征。
收缩压低于90mmHg、心率大于120次/分,伴有面

血证(便血)-(消化性溃疡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血证(便血)-(消化性溃疡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便血(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便血西医病名:消化道出血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1). 血液随大便而下,血与粪便夹杂,或下纯血,或呈柏油样黑便。

(2)可伴有畏寒,头晕,心悸,气短及腹痛等症。

(3)出血过多可现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压痛。

(4)内窥镜、X线钡剂造影、肛门指检及乙状结肠镜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5)询问有无传染病及疫水接触史,血、尿、粪病原体检查及培养有助于鉴别诊断。

(6)本病应与痢疾、痔疮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

﹙1﹚出血的直接证据:解柏油样黑便、暗红色大便或血便;﹙2﹚血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头晕、眼花、出冷汗、心悸气促昏厥等;﹙3﹚实验室证据: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下降。

﹙4﹚排除进食引起的黑便:如动物血、碳粉、铁剂或铋剂等药物。

(二)证侯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1 肠道湿热: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2 气虚不摄: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弱。

3 脾胃虚寒:便色紫黯,甚则色黑,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沉缓。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使用中药汤剂1 肠道湿热主症: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次症: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例方:地榆散或槐角丸。

方药:地榆、茜草、槐角、栀子、黄芩、黄连、茯苓、防风、枳壳、当归。

临证加减: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可酌情选用清脏汤或藏连丸或加中成药胆胃通(本院自制)。

2 气虚不摄症状:便血色红或紫黯次症: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弱。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案选择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案选择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案选择作者:陶可胜尹逊华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11期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道的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与黑便,可伴有相关病症的临床表现,是常见的急症。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肝硬化合并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应激性溃疡等。

临床可根据病史、X线钡餐造影、胃镜、B超检查等,明确引起出血的原发病。

本病属中医血证中的“吐血”、“便血”范畴。

社区医生遇到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患者时,在积极分析判断可能的病因时,应同时进行治疗,以防止患者发生休克或已有休克者进一步恶化而危及生命。

本文特从中西医的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一下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方案一般治疗方案大出血宜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头侧位,对于呕血病人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血液吸入气管发生窒息;已有休克或老年患者应给予吸氧;有呕血或出血量大或考虑为食管静脉破裂出血者应禁食,少量出血可适当进流食;对肝病患者忌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

应加强护理,记录血压、脉搏、出血量及每小时尿量,保持静脉通路,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压测定和心电图监护。

补充血容量方案首先可输入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血浆代用品,以及与体液等渗的盐水和葡萄糖溶液;右旋糖酐24小时内≤1 000 ml,以免抑制网状内皮系统,加重出血倾向。

对于失血过多者或已出现休克表现者,当血红蛋白紧急局部止血方案①口服去甲肾上腺素液,可使局部黏膜小动脉强烈收缩而止血。

常用剂量为8~10 ml加入生理盐水中,配制成100 ml的溶液,口服,每隔12小时1次,出血控制后可改为每4~6小时1次。

②口服凝血酶500~2 000 U,每4~6小时1次。

③胃内降温,可使黏膜表面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可灌服冰盐水或冰去甲肾上腺素。

④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是目前临床治疗门静脉高压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传统方法,是一般治疗不易收效,又不能立即手术时的紧急止血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方案

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方案

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方案第1篇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方案一、背景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病变引起的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

常见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等。

本方案旨在规范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流程,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二、诊断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出血原因、出血量、出血速度、既往病史、药物史等。

2.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及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体征。

3. 辅助检查:(1)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白细胞等指标,评估出血程度。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了解患者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平衡状况。

(3)胃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病变性质及出血原因。

(4)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了解腹部器官病变。

三、治疗1. 急性期治疗:(1)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

(2)评估出血量,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给予输血、补液。

(3)药物治疗:给予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等药物,降低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

(4)内镜治疗:对明确出血灶的患者,可行内镜下止血治疗。

2. 慢性期治疗:(1)病因治疗:针对出血原因,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如抗溃疡、抗病毒、抗炎等。

(2)内镜治疗:对反复出血的患者,可行内镜下套扎、硬化剂注射等治疗。

(3)介入治疗: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可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等介入治疗。

(4)外科治疗:对内科治疗无效或无法行内镜、介入治疗的患者,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3. 并发症治疗:(1)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调整抗生素。

(2)电解质紊乱:纠正电解质失衡,维持酸碱平衡。

(3)肝性脑病:给予降氨、改善脑功能等治疗。

四、护理1. 生活护理:保持病室安静、舒适,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

2. 饮食护理:急性期禁食,慢性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3. 心理护理:关心患者心理变化,给予心理支持,提高治疗信心。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针灸推拿在许多疾病的诊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下是一些常见疾病的中医针灸推拿诊疗方案。

一、消化系统疾病1.胃痛:中医认为胃痛是由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原因引起的,可采用灸法治疗,选择胃俞、脾俞、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进行灸热治疗,以缓解胃痛症状。

2.腹泻:腹泻多为脾胃虚寒、湿热蕴结所致,可使用艾灸温阳散寒,选择足三里、神阙、关元等穴位进行艾灸或推拿按摩,帮助恢复脾胃功能,调节肠道功能,缓解腹泻。

3.便秘:便秘多为脾胃湿滞、气滞、肠燥等原因引起,可采用针刺和推拿结合的方法,选择足三里、大肠俞、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刺激和按摩,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二、呼吸系统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多为湿热痰浊阻滞所引起,可采用针灸和拔罐相结合的方法,选择肺俞、脾俞、风门、大椎等穴位进行治疗,以清热祛痰、活血化痰。

2.支气管哮喘:哮喘发作时,可采用针刺和拔罐相结合的方法,选择肺俞、风门、百会等穴位进行治疗,以平喘化痰、舒肺开窍。

3.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多为风寒、风热侵袭所致,可采用艾灸和推拿相结合的方法,选择风池、大椎、合谷等穴位进行治疗,以祛风散寒、解表开窍。

三、神经系统疾病1.失眠:失眠多为心脾不调、肝阳上亢所致,可采用针灸和推拿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心俞、脾俞、神门、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治疗,以平衡脏腑功能、舒缓神经压力,促进睡眠。

2.头痛:头痛多为气滞血瘀、风寒侵袭所引起,可采用针刺和推拿结合的方法,选择太阳、阳陵泉、巅顶等穴位进行治疗,以理气活血、祛风止痛。

3.面瘫:面瘫由于风寒湿气侵袭面部所致,可采用针刺和推拿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人中、迎香、阳白等穴位进行治疗,以舒筋活络、祛风散寒。

四、骨骼肌肉疾病1.颈椎病:颈椎病多为风寒湿邪困结所致,可采用艾灸和推拿相结合的方法,选择风池、天柱、大椎等穴位进行治疗,以舒筋活络、祛风散寒。

2.腰背痛:腰背痛多为气滞血瘀、肾虚所致,可采用针灸和推拿相结合的方法,选择肾俞、腰阳关、中脘、命门等穴位进行治疗,以舒筋活络、温肾壮腰。

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脱(上消化道出⾎)中医诊疗⽅案⾎脱(上消化道出⾎)中医诊疗⽅案⼀、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呕⾎/便⾎》(中华中医药学会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年)。

(1)呕⾎:呕吐液呈咖啡⾊或暗红⾊,吐⾎量多者可呈鲜红⾊,多夹有⾷物残渣,混有胃液;初起常有恶⼼,胃部不适或疼痛,脘腹有压痛,肠鸣⾳活跃;出⾎量多者可见头晕⼼慌,⾯⾊苍⽩,汗出肢冷,甚或晕厥,以及⼼率增快,⾎压下降。

(2)便⾎:⾎液随⼤便⽽下,或⾎与粪便夹杂,或下纯⾎;出⾎部位偏下消化道者,多见便下鲜⾎;出⾎部位偏上消化道者,⾎⾊污浊⽽暗,或⾊⿊呈柏油状;可伴有畏寒、头晕、⼼慌、⽓短及腹痛等症;出⾎量过多,可有昏厥、肢冷汗出、⼼率增快、⾎压下降、腹部按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诊治指南》(《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主编,中华内科杂志,2009 年)。

(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和(或)⿊便症状,可伴有头晕、⾯⾊苍⽩、⼼率增快、⾎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诊断基本可成⽴。

部分患者出⾎量较⼤、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显性出⾎,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病灶,ANVUGIB诊断可确⽴。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被吞⼈⾷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物(如动物⾎等)引起粪便发⿊。

对可疑患者可⾏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试验。

(⼆)证候诊断1.胃热炽盛证: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红或紫黯,常夹有⾷物残渣,⼝臭,便秘,⼤便⾊⿊。

⾆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脾不统⾎证:⾷少,体倦,⾯⾊萎黄,吐⾎缠绵不⽌,时轻时重,⾎⾊暗淡,神— 36 —急诊科中医诊疗⽅案疲乏⼒,⼼悸⽓短,⾯⾊苍⽩。

⾆质淡,脉细弱。

3.⽓随⾎脱证:呼吸微弱⽽不规则,或昏迷或昏仆,汗出不⽌,⾯⾊苍⽩,⼝开⽬合,⼿撒⾝软,⼆便失禁。

【2016版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方案】

【2016版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方案】

2011版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方案新建县中医医院内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上消化道出血一、定义:上消化道出血是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胆胰疾病导致的出血,也包括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病变引起的出血。

可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

如果在短期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超过循环血量的20%,称为上消化道大出血。

二、诊断标准:参照第12版《实用内科学》下册北京人卫出版社;1、临床表现:呕血或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需与呼吸道出血、口、鼻、咽喉部出血、食物引起的粪便变黑和隐血实验阳性、下消化道出血等相鉴别。

2、出血量的估计:成人每日消化道出血>5-10ml粪便隐血试验出现阳性;每日出血量50-100ml可以出现黑便,胃内积血量在250-300ml,可引起呕血。

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超过400-500ml,可以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昏、心悸、乏力等。

短期内出血量超过1000ml,可以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出血计量的估计最有价值的是血容量减少所致的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

应对患者血压和心率动态观察,结合患者接受的输血量对血压和心率恢复与稳定的效果加以判断。

3、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继续出血或再出血:①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呕血转为鲜红色、黑便变成血便,伴有肠鸣音亢进;②周围循环衰竭经补液、输血而未见明显改善,或虽然暂时好转而又恶化,经快速补液输血,中心静脉压仍有波动,或稍稳定又再下降;③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④在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⑤在胃镜可视范围内,活动性出血是否停止。

4、出血病因的诊断:根据过去病史、症状与体征可为出血的病因提供重要线索,但确诊出血的原因与部位需要靠器械检查。

①、临床与实验室检查提供的线索,如血象、粪便隐血试验等。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技术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技术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技术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

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临床应予高度重视。

根据临床表现,其属中医“呕血”、“便血”范畴。

本病来势凶猛,病情急重,随时可出现亡阴、亡阳之“脱证”,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本病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和劳倦过度有关。

胃热内盛,火伤胃络,或忧思恼怒,肝火横逆犯胃,灼伤胃络而吐血,损伤肠络而为便血。

或禀赋不足,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而发生本病。

另外呕血、便血不止,气随血脱可致亡阴、亡阳之“脱证”。

辨证分型胃中积热证:吐血紫暗甚则鲜红,常混有食物残渣,大便黑如漆,口干喜冷饮,胃脘胀闷灼痛。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 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主要药物:大黄、当归、白芍、大蓟、小蓟、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栀子、甘草。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热伤胃阴,加麦门冬、石斛、天花粉。

肝火犯胃证: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

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泄肝清胃,降逆止血。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主要药物: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通草、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

可加白茅根、茜草、旱莲草加强止血;吞酸者加乌贼骨、贝母。

脾不统血证:吐血暗淡,大便漆黑稀溏,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神疲乏力。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 归脾汤加减。

主要药物: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白及、仙鹤草、乌贼骨、阿胶。

脾胃虚寒者加熟附片、炮姜,或改用柏叶汤;出血量多者,可加地榆炭、侧柏叶、血余炭。

气随血脱证:吐血量大,大便溏黑甚则紫暗,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眩晕心悸,烦躁口干,神志恍惚,甚或昏迷。

舌淡红,脉细数无力或脉微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方案
一、概述
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

临床工作中大多数(80% ~ 90%)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其中最常见的病因包括胃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20% ~50%)、胃十二指肠糜烂(8% ~15%)、糜烂性食管炎(5% ~15%)、贲门黏膜撕裂(8% ~ 15%)、动静脉畸形/移植动静脉内瘘(GA VE) (5%),其他原因有Dieulafoy 病变、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等。

上消化道出血属中医“血证”范畴,其证候可有“吐血”和“便血”。

中医病名:吐血病、便血病;西医病名:上消化道出血。

二、诊断
【西医诊断】
诊断:①呕吐咖啡样物或鲜血,解柏油样黑便;②血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头晕、眼花、出冷汗、心悸气促昏厥等;③实验室证据:呕吐物或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下降;④消化内镜。

(需排除下消化道出血)。

【中医辨证分型】
1.热盛迫血证:多发生在血证的初期,大多起病较急,出血的同时,伴有发热,烦躁,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或滑数等症。

2.阴虚火旺证:一般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证迁延转化而成。

表现为反复出血,伴有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症。

3.气虚不摄证:多见于病程较长,久病不愈的出血患者。

表现为起病较缓,反复出血,伴有神情倦怠,心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弱等症。

三、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原则
(1)抑酸药物;
(2)止凝血治疗;
(3)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4)急诊内镜检查和治疗。

2.中医中药辨证诊治
(1)热盛迫血证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泻心汤由黄芩、黄连、大黄组成,具有苦寒泻火的作用。

《血证论·吐血》说:“方名泻心,实则泻胃。

”十灰散凉血止血,兼能化瘀。

其中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炭收敛止血,丹皮、栀子清热凉血,大黄通腑泻热,且大蓟、小蓟、茜草根、大黄、丹皮等药均兼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故全方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优点。

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和胃降逆;热伤胃阴而表现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养胃生津。

(2)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

方中以地黄丸滋补肾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知母、黄柏滋阴降火。

可酌加旱莲草、大蓟、小蓟、藕节、蒲黄等凉血止血。

颧红潮热者,加地骨皮、白薇清退虚热。

(3)气虚不摄证
治法:补脾摄血。

方药:归脾汤。

可加熟地、阿胶、仙鹤草、槐花等养血止血,气虚下
陷而且少腹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配合原方中的党参、黄芪、白术,以起到益气升阳的作用。

四、疗效评价
治愈:一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潜血阴性,出血伴随症状明显改善。

显效:一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颜色转黄,大便潜血阳性(+),出血伴随症状有所改善。

有效:一周内吐血减少,大便颜色转黄,大便潜血强阳性(++),出血伴随症状略有改善。

无效:经一周治疗,出血未停止,或反复出血黑便持续存在,出血伴随症状无改善,或进一步加重,出现休克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