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Ⅱ)

合集下载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编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师版 新人教版必修2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编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师版 新人教版必修2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编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师版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2012年题组1、(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4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中的“河”是指A. 黄河B. 大运河C. 淮河D. 渭河2、(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3、(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图4 元朝行省图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2011年题组4.(2011·福建文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图4D.②③④5.(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6.(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7.(2011·上海单科·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Ⅲ)专题二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Ⅲ)专题二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Ⅲ)2·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1.(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23题)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

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2.(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42题(4))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列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3.(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1题)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B.实用技术发达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4.(2011年江苏高考3题)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5.(2009年上海高考13题)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

”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人西方呢。

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 )A.甲 B.乙 C.丙 D.丁6.(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5题)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高中历史(人民版)复习 117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高中历史(人民版)复习 117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商君书.农战篇》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四、小农成大国
2、小农还能成大国吗?(从现实的角度思考)
几千年来,欧洲数百万人以一种效率极低、消耗 体力极大的方式犁地,造成对人的时间与精力的最大 浪费。
当中国铁犁在17世纪传入荷兰以后,引发了欧洲 的农业革命。
然而当18世纪欧洲开始工业革命并将机械化的成 果运用于农耕的时候,中国却依然徘徊在铁犁牛耕阶 段。
知牛耕’,王景便‘教用犁耕’
——《后汉书.章帝纪》
一、大国出小农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况表
阶段
时间 耕作方式(生产力) 生产组织形式 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
起源阶段 远古 神农(农业的起源)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集体耕作
土地国有制(王有)
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
小农经济
土地私有制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起义口号 天补均平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均田免粮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四、小农成大国
1、小农能成大国吗? (从历史的角度思考)
赵豹警告赵王应避免与秦国对抗:“秦以牛田…不可与战…” ——《战国策.赵策》
“…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史记.河渠书》
“…不以农战,则无官爵。”
(1)减租、减赋、减税…… (2)实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
二、大国保小农
3、大国如何保小农?(从唐末的角度)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恣行吞并(土地)…违法买卖 (土地)…”
——《册府元龟.均田制》
抑制土地兼并
三、小农叛大国
1、小农何以要叛大国?
安史之乱后,均田制既坏,土地兼并再无限制。“……富者兼

历史: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与解析:1·3宋明理学(人民版必修Ⅲ)

历史: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与解析:1·3宋明理学(人民版必修Ⅲ)

历史: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与解析:1·3宋明理学(人民版必修Ⅲ)第一篇:历史: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与解析:1·3宋明理学(人民版必修Ⅲ)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Ⅲ)1·3宋明理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2010高考广东文综15题)“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2.(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4题)“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3.(2008年上海高考B11题)“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4.(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5.(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第 1 页共 7 页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6.(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9题)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帘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时A.田园生活自然祥和B.商品经济发达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3.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A.封闭性B.分散性C.脆弱性D.连续性4.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前。

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

以下各项对材料和下图理解不正确的是开荒执照A.农具的革新推动了荒地开垦B.垦荒活动需要得到政府许可C.清朝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D.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5.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统治者“不抑兼并”6.中国秦朝因长城和兵马俑而名满世界,这些举世闻名的工程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是A.繁多的赋税B.沉重的徭役C.苛刻的兵役D.土地兼并7.“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

”这里的“它,,是指A.都江堰B.坎儿井C.郑国渠D.隋唐大运河二、材料分析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2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人民版必修Ⅲ)

历史: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2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人民版必修Ⅲ)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Ⅲ)2·3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1.(2008年高考广东理科基础62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2.(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5题)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3.(2009年广东高考1题)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4.(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4题)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5.(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4题)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完善科举程序②创立行省制度③强化文化政治④世俗文学兴起A.①②③B. 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6.(2010高考广东文综38题)(28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6分)(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

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

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8分)(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地位大幅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9分)(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2·3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对文学形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模拟及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 专题一之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必修2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模拟及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 专题一之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必修2

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每课名题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4小题,共0分)1.(2011年4月北京海淀区一模14题)元代农学家王祯撰著的《农书》是我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巨著。

该书体例完整,内容涉及元朝全国l1个省,力图对整个农业生产作系统全面的论述。

据此,王祯农书与《齐民要术》的不同之处有()A.是完整系统的农业科技著作B.包括农业生产各主要方面C.涉及南北方各地的农业生产D.有利于战乱后农业的恢复2.(2011年1月吉安市期末质检3题)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3.(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4题)《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4.(2011年4月阳泉市一模28题)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 B.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农民被迫弃农经商 D.生产模式体现耕织结合的特点5.(2011年3月湖南十校联考5题)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D.生产关系的变革6.(2011年1月温州八校期末联考2题)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7.(2011年5月苏、锡、常、镇二模2题)“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历史: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Ⅱ)

历史: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Ⅱ)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Ⅱ)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1.(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8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2.(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2题)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3.(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4.(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7题)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5.(2011年江苏高考题1题)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6.(2008年广东高考4题)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

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高考历史母题揭秘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汇编

高考历史母题揭秘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汇编

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1.(2011年12月开封模拟24题)右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答案】B2.(2011年10月安溪一中统练27题)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答案】D3.(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6题)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孙叔敖B.管仲C.李冰 D.郑国【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的水利工程,春秋时期孙叔敖在楚国主持兴修了芍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促进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本题材料所指的水利工程是李冰兴修的都江堰。

4.(2011年9月盐城摸底1题)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

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

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答案】C【点拨】由材料“千耦其耘”可判断是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5.(2012年1月南通市期末3题)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附答案及解析)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附答案及解析)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答案及解释一、选择题1.(2019·南充高一检测)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答案】D【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6世纪前后”“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2.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二牛三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

3.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诗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C.民营手工业艰难经营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从题干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可以看出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选A。

4.(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

”该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反映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综合分析这种做法的目的,B项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赋役的特点。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人民版必修Ⅱ)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人民版必修Ⅱ)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Ⅱ)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3题)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2.(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4题)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3.(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8题)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

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4.(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4题)“文革”中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批评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5.(2008年高考广东理科基础65题)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

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①“多”②“快”③“好”④“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35题)从1953年底开始。

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这一政策的作用是()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7.(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缓和8.(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9题)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马井堂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人民版必修Ⅱ)

马井堂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人民版必修Ⅱ)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Ⅱ)1·3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1.(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7题)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2.(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2011年海南高考3题)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

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

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4.(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1题)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5.(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6.(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7.(2008年江苏高考4题)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8.(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5题)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每课名题4教师版)

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每课名题4教师版)

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每课名题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4小题,共0分)1.(2011年4月北京海淀区一模14题)元代农学家王祯撰著的《农书》是我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巨著。

该书体例完整,内容涉及元朝全国l1个省,力图对整个农业生产作系统全面的论述。

据此,王祯农书与《齐民要术》的不同之处有()A.是完整系统的农业科技著作B.包括农业生产各主要方面C.涉及南北方各地的农业生产D.有利于战乱后农业的恢复【答案】C【点拨】本题考察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点。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的专著之一。

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农书》是元代总结中国农业生产经验的一部农学著作,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

【结束】2.(2011年1月吉安市期末质检3题)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答案】C【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以筒装水,日夜不息指的应该是唐朝灌溉工具筒车。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结束】3.(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4题)《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答案】B【点拨】【结束】4.(2011年4月阳泉市一模28题)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 B.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农民被迫弃农经商 D.生产模式体现耕织结合的特点【答案】C【点拨】材料古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农民赋役负担沉重,被迫出卖农产品以缴纳沉重的赋税,且从“新丝、新谷”也说明农民仍然以务农为主,选择C项。

2011届高考历史专题汇总及解析

2011届高考历史专题汇总及解析

2011届高考历史专题汇总及解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湖州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1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田庄经济的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 [本文由免费提供]【解析】“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选自《淮南子》大意是:一个人用耒耕地(手握着耒,脚踩着耒下端横绑的短木,把耒尖插入土中,翻动土层)不超过十亩。

“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选自《汉书》记述魏国政治家李悝所说,大意是:现在一个带着五口人的户主,种地百亩,一年的收成是一亩一石半,打成粟是一百五十石。

材料反映了农业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根据选项可以分析出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第③项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当时社会现实不符;第④项田庄经济的发展出现在汉代。

2.(宁波市2010年高三模拟考试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本文由免费提供]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注:铁搭:农具名。

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材料三:新设备(注:广告图片。

19世纪末。

农业设备在变化。

从美国传入第一批收割机、蒸汽脱粒机、割草机。

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然而取代了大量劳力。

)材料四: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

全国各地2007_2013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总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

全国各地2007_2013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总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2013年题组1.(2013·安徽文综·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图2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图表的能力,横轴是时间从两汉到唐朝,纵轴是水利兴修的统计次数,柱状图明显看出从两汉到唐,除了短暂的隋朝兴修水利次数少之外,兴修水利的次说总体呈现增多的状态,水利建设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选B。

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A,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排除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朝以后,排除D。

【答案】B2.(2013·重庆文综·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考点】农业的土地制度【解析】均田制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受田农民死后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

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须服役。

排除ABC。

【答案】D3.(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新人教版必修二)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新人教版必修二)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0分)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3题)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

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

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A.垄作法B.套作制C.稻麦二熟制D.一年三熟制【答案】C【点拨】此题关键是对材料阅读与理解,江淮地区种植水稻,但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增加粮食产量,官府组织民众在水稻收割之后,种植小麦。

2.(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题)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C】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图文结合,较好地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及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注意题中限定条件词是“商朝”和“农耕生产”。

A项是商朝的刑具;B项与农耕生产有关,但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后期,依据图中所示,应为唐朝出现的曲辕犁;D项铁犁在战国中后期用于牛耕。

C项是“田”字的写法,反映的是井田制的内容,故C项正确。

此题图文结合,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考查中国古代经济。

根据课本知识,春秋才出现铁器和牛耕,可以以首先排除B、D选项,而A选项属于商代的政治制度,显然与题目关键词“农耕生产”无关,因而,正确选项只有C。

3.(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5题)图2为“胡人执犁俑”。

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A.汉代B.唐代C. 宋代D.元代【答案】B【点拨】此题关键在于读出图片内含信息,胡人所背负的是“曲辕犁”,为唐代所出现。

4.(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答案】B【点拨】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为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

故选B。

5.(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1百家争鸣(人民版必修Ⅲ)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1百家争鸣(人民版必修Ⅲ)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三)1·1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6题)《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2.(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3.(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2题)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4.(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15题)“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5.(2008年海南高考2题)“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6.(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题)“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7.(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4题)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8.(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2题)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

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9.(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2题)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图3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0.(2009年上海高考3题)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Ⅱ)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3题)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

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

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A.垄作法 B.套作制C.稻麦二熟制 D.一年三熟制2.(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题)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3.(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5题)图2为“胡人执犁俑”。

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A.汉代B.唐代C. 宋代D.元代4.(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5.(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6.(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5题)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别 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7.(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题)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8.(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9题)“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9.(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3题)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10.(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图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12.(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题)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13.(2008年上海高考A5题)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A. 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4.(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4题)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

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15.(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1题)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图1 图2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16.(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17.(2009年广东高考4题)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

这反映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 C.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18.(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1题)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19.(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5题)(30分)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材料二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年代各种机器和工具(A)农机具(B)B/A(%)1912—1916 15956 118 0.741917—1921 39269 798 2.031922—1926 43074 390 0.911927—1931 55192 998 1.81——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材料三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8分)(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10分)(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12分)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此题关键是对材料阅读与理解,江淮地区种植水稻,但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增加粮食产量,官府组织民众在水稻收割之后,种植小麦。

2.C解析: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图文结合,较好地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及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注意题中限定条件词是“商朝”和“农耕生产”。

A项是商朝的刑具;B 项与农耕生产有关,但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后期,依据图中所示,应为唐朝出现的曲辕犁;D 项铁犁在战国中后期用于牛耕。

C项是“田”字的写法,反映的是井田制的内容,故C项正确。

此题图文结合,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考查中国古代经济。

根据课本知识,春秋才出现铁器和牛耕,可以以首先排除B、D选项,而A选项属于商代的政治制度,显然与题目关键词“农耕生产”无关,因而,正确选项只有C。

3.B解析:此题关键在于读出图片内含信息,胡人所背负的是“曲辕犁”,为唐代所出现。

4.B解析: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为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

故选B。

5.A解析: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公元前 246 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

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

灵渠全长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位于今安徽寿县南。

芍陂引淠入白芍亭东成湖,东汉至唐可灌田万顷。

隋唐时属安丰县境,后萎废。

由提上的“三国时蜀相诸葛亮”一句可知次水利工程应在当时蜀国境内,所以应选A。

6.D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考试内容:中世纪西欧/庄园和城市/中世纪庄园的特征。

分析: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的基本特点,西欧中世纪庄园同样具有这一特点。

此题为比较题,中世纪的庄园在第1分册,课文的描述如下: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会、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

典型庄园的耕地大致包括三部分: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分地。

东汉后期的庄园在第2分册第10课,在讲述东汉的衰败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豪强势力的不断膨胀,豪强地主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经济上自给自足,非常富有。

所以从课本描述,可以得出ABC都是错误的。

7.C解析:战国时期的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8.A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夫耕女织”,可看出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9.C解析: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国家也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10.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前许,孙叔敖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

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

因该灌区的两条引水河总长为100余里,公元前598-前591领导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称安丰塘,其周长120许里,灌田万顷,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固①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之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固③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固④正确;而材料没有体现该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

11.B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

“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12.A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1课第1自然段:距今1万年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