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随想:石油暴跌的个人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行随想:关于近期石油价格的暴跌
近期俄罗斯卢布的汇率风波在世界范围成为一个重要的焦点,个人认为这与中美博弈的大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我们把时间往长看,背后的逻辑可能会更加清楚。
记得十年前去加油站加油,价格是2元时代,而今的价格是当时的2到3倍。
而汽油从2时代到7时代期间,我们看看美国都做了什么:
1.苏丹是中国在非洲的一个重要的石油来源国,大家还记得苏丹在这段时期的局势是
如何动荡的吗?
2.伊拉克战争把中东的局势搅得动荡不堪,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3.利比亚是非洲的一个重要产油国,而今天的利比亚局势如何?
4.制裁伊朗,霸道的利用美国在金融领域的控制权威胁其他国家断绝与伊朗的贸易,
主要目标就是石油贸易。
5.禁止美国的油气出口,目的一个是为美国的企业提供竞争力支持,人工成本无法有
效降低就只能从非人工成本上想办法;另一个就是不能让美国的油气出口打击世界石油价格。
6.利用美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极力制造中国的“巨大胃口”的效应,使得中国进口
什么,什么的价格就上天,而石油是其中的最重要的一项。
7.利用美国在世界石油期货方面的操纵能力,相互配合。
通过上面简单的几条,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十几年里将石油价格从20美元一桶一路扶摇直上的推高到最高140多美元一桶,虽然没有细查资料,但个人的印象是铁矿石与其它大宗物资的价格与同期石油价格基本一样,美国就是通过对中国进行“强制性大幅通涨输入”意图造成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竞争力的大幅降低,达到扼制中国制造业快速提升的目的。
而在中国国内,如果简单按20到140的比例来看,汽油价格应该是从2到14,但实际价格是最高在7到8之间,这里面是国家的平衡作用。
还记得国内的GZJY在舆论上极力鼓吹汽油价格与世界接轨,目的就是希望用所谓的舆论把中国对油价的平衡与稳定控制解除,以此达到美国“高价石油的输入通涨”,石油是基础物资,它的价格影响力与影响面都是巨大的。
而在当今,我们来简单看看中国在能源方面的多元化状况:
1、在中亚及俄罗斯:中国政府通过石油进口的多元化,尤其是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
内,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在能源领域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几条油气管道的建
成给中国的能源进口提供了战略性的保障。
2、在中东:中国除了与海合会国家发展促进正常的石油贸易与投资外,中国与伊朗
通过“以货易货”贸易方式避开了美国的金融控制;在伊拉克战后重建的过程中,
一个美国“管理”下的“民主”国家,美国“心如刀绞”的看着中国企业通过与
伊拉克的互利共赢而在石油领域大刀阔斧的有所作为。
3、在非洲:苏丹,虽然局势动荡,但中国与南北苏丹的关系经受住了西方的挑拨,
双方不论如何的对立,对中国依然是互利合作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是基于“公平
公正”的原则与世界各个国家进行交往的,而不是靠强制与掠夺,就像历史上,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世界带去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个是“祥和与尊重”,一个是“残忍与蔑视”;一个是“公平与共赢”,一个是“霸
道与掠夺”。
4、在亚洲: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油气方面的贸易、投资以及管道建设也取得的长足的
发展;中国自身在陆地与海洋的油气资源勘探与开采方面同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替代能源领域,中国在太阳能、风能、核能、水利发电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绩。
从上面简单的几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发展与维护同中东传统产油国的正常贸易的同时积极进行开源,将中东在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中的比重不断降低,这让美国的地缘优势逐渐去化。
美国推高油价、推高国际大宗物资价格、压低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极力压中国人民币快速大幅升值等等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想扼制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这些不过是同时使用的多种手段而已,而同期美国自身能源开采大幅提高,油价长期相对中国保持在低位,却禁止美国国内油气出口,目的就是尽可能拉平与中国的成本,吸引制造业的回归。
那么今天的油价为什么会如此暴跌呢?个人认为还是中美博弈的大局。
1、这十几年的高油价及国际大宗物资的价格高企,中国都有惊无险的安全度过,这里面的首功在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其中包含金融调控、产业布局、市场开拓、利益平衡等方面。
而今中国开始利用类似高油价等外部力量倒逼产业升级,比如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电动汽车的普及推广、环保产业发展与解决环境保护的压力、工业向4.0升级迈进等等,高油价绝对比低油价要有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所以这时美国再维持高油价就等于在帮中国快速推进产业升级,这可以说是油价大跌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上海石油期货交易所进行以人民币计价的交易,高油价比低油价对美元的挤出效应要高得多也快得多,在基本相同的消耗下,高油价相当于快速提高人民币在海外的保有量,对美元形成快速的挤出效应,尤其是在美元升息周期(个人认为下一轮美元升息将严重削弱美元在储备货币的强势地位)。
3、另外这十几年,因为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物资的价格高企,使得俄罗斯在普京的强势领导下,从当初苏联解体后的困境中快速的重新恢复,而当初西方对苏联所做的一切,让俄罗斯绝不可能信任美国代表的西方,与中国成为战略“盟友”就是必然的选择。
所以当前的美国如果继续维持高油价,就是在帮助自身认为最为重要的两个“对手”,一方面帮助中国快速推进产业升级,解决环境问题,快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与强度;另一方面给俄罗斯供血,为“对手”提供支持。
单从这两方面来看,美国就有绝对的动机促成这轮石油价格的暴跌。
但是如果石油价格长期维持在低位,比如50美元以下,那么能不能扼制中国的产业升级先不说(中国政府的能力美国是心里没底的),单就制造业的竞争力来说,美国的制造业空心化就会更加严重,在金融掠夺与不匹配交换掠夺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这将给美国带来严重的国内问题。
因此此轮油价的暴跌应该不会长期维持在低位,在完成对俄罗斯卢布汇率的攻击任务或者在无法达到对卢布汇率的攻击目的时,石油价格就可能回升,而价格的稳定可能就在美国页岩气开采有利可图的范围(保证美国相关就业)。
至于石油价格暴跌是欧佩克为打击美国的页岩油气而保证份额之类的说法,个人认为实际效果有这个方面的现实作用,但是从控制与受控的关系来看,主动者必然是美国,也就是操纵权在美国而不是在欧佩克,如果欧佩克换成俄罗斯,这样的说法才有合理性。
而供需理论之说,个人认为那是在不掺杂政治意图在内的纯商业市场环境才能真实演绎的理论,对于石油来说,从石油美元出现后,石油的政治属性就远远大于它的商业属性,供需双方不是放在一个整体来看,而是被割裂成两个“个体”,按美国的政治意愿来挑选是用“供”来打压油价还是用“需”来推高油价,最有“戏剧”性的就是无人可查的美国“石油储备”成为操纵油价的常用指标之一,市场不是按即时交易双方“供需的多寡”来决定价格的“高低”,而是“事后”观察不可查证的美国“石油储备”来决定价格,把美国的政治意愿通过这样变态的“供需理论”传导到油价里。
如果“供需理论”真能主导石油价格,那么石油价格的波动就绝不是“暴炸式”的,价格变动几乎处于经常式的“暴涨暴跌”的,大多是属于背后有“操纵者”的范畴,大到石油、黄金价格,小到“蒜你狠”等等基本如此,因为除极端条件外,纯供需关系改变的周期一般
都是较长的,那么对应价格的改变一般也应该是“渐变”的。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轮石油暴跌呢?简单的说有以下几个:
1.继续坚持能源的多元化:包括能源进口方的多元化与能源替代的多元化,这涉及到
国家安全的范畴,没有前期的多元化,石油价格或许就不是今天的“暴跌”,而是
“暴涨”到200美元甚至300美元都有可能。
2.平衡利益分配:一方面适当降低汽柴油的价格,使得居民消费成本降低,促进消费。
另一方面保障产业升级顺利进行,这里既要维持一定的价格压力,促进产业升级;
又要把石油价格“暴跌”带来的“利益”通过“补偿”机制“转移”到产业升级
的领域,帮助相关产业顺利升级。
前期提高“汽油消费税率”的目的就在于此。
3.在稳妥的前提下加快包括人民币计价的石油期货在内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样一
方面有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在美元升息周期可以快速提高人民币
在国际上的份额与地位。
4.俄罗斯:中国的外汇储备在合作共赢的原则下以投资方式援助俄罗斯,这就形成类
似98年香港的情况,俄罗斯可以在前面用4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干预卢布的汇
率,而中国居后用“投资”为俄罗斯提供援助(俄罗斯的资源可以在中国这里通过
合资进行变现),前几天有关“俄罗斯远东深圳”的新闻就有这个“功效”。
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关系,从美国的角度来说,是把美国放在了“费力不讨好”的位置,中国有“钱”,俄罗斯有“物”,攻击任何一方,另外一方都可以为
对方通过基本的“安全保障”,使得美国的“攻击”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是得不偿
失。
另外关于PPI、CPI、通涨、通缩等传统经济指标以及关联的货币经济政策,大家一定要与输入的因素关联起来,在这十几年里,由于中国的国际贸易巨幅成长,因此影响PPI、CPI的因素有很大成分为外部影响。
最近看评论节目和新闻,有许多人拿当前中国PPI连续多长时间下降当理由,认为中国应该施行大幅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PPI下降的原因尽管有国内经济活动的相关因素,但是个人认为,在今天中国的原材料很多来源是外部进口的情况下,PPI、CPI指标反映经济活动的扩张与萎缩的真实性已经有很多水分,这与“国际游资”大规模的进出带来的影响类似,中国政府在上游基础领域(如汽油、电力、水、煤炭等)的调价能力,就如同在金融领域的“蓄水池”理论的作用一样起到一个“隔离”作用。
而对于PPI、CPI等真实反映的国内经济活动部分,在中国今天的制造业早已不是“国家规模”,而是属于“世界工厂”的“国际规模”的情况下,单从中国国内的经济调控手段来考虑相关措施就有些类似“错配”了。
“一路一带”规划以及“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措施才是正确的方式(当然还有其它相关的措施),中国股市近期的“牛”气,基本是传统行业的“大蓝筹的崛起”带来的,比如“高铁外交”和“互联互通”→南车北车→中国中铁、中铁二局等工程建设→徐工、三一等工程机械→宝钢等钢铁、水泥等建材行业等;“大蓝筹”崛起背后的根本依据就是“一路一带”和“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规划与措施。
(个人观点,难免错漏,不当之处,敬请谅解----------风行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