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数学第九册
小学数学(线段、射线、直线教案)
小学数学(线段、射线、直线教案)第一篇:小学数学 (线段、射线、直线教案)小学数学(线段、射线、直线教案)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数学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学生准备直尺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
2.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3.会度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空间观念。
教育方面: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
及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三、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几种平面图形及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认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线段、射线和直线及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及联系。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利用课件,视频等,并创建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由此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课的设计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导入设疑,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3、抓住重点、精讲点拨;4、对比拓展;5、巩固新知、当堂检测;6、课堂小结。
五、教学过程:一、导学预习案1、探索活动阅读课本55—56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发现?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收获与困惑A、通过预习自学,你学会了什么?B、你的困惑是什么?二、教学案(一)导入设疑、自主学习:师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我们一双灵巧的小手完成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师:现在老师来检查同学们提前预习的情况。
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上展示的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斜拉索大桥。
最后展示的是世界第一的苏通大桥。
这些雄伟的大桥凝聚了无数设计师们的辛勤劳动,小明的爸爸就是这样一名桥梁设计师。
瞧,小明正在和爸爸学画设计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当一回设计师,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画出这幅设计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篇小学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渗透符号意识,发展数感。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模型思想。
3.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激发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相等”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谈话: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许多的珍稀动物,你知道有哪些?预设:熊猫、白鳍豚、东北虎??课件出示:(金丝猴、短尾猴、白鳍豚、东北虎、熊猫)谈话:这些都是我国的珍稀动物。
谈话:老师非常喜欢憨态可掬的熊猫吗?瞧,它们在做游戏呢。
2.提供素材、感知“相等”出示课件:谈话:你发现了什么?预设:1.跷跷板平衡,追问:说明了什么?2.熊猫一样重,追问:你怎么看出来的?谈话:熊猫的质量是50千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预设:50=50谈话:观察这个式子,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式子有什么不同?预设:以前的式子中有运算符号,这个式子中没有。
追问:没有运算符号,为什么也能用“=”连接呢?预设:两边的重量是相等的。
小结:原来相等的关系就可以用“=”表示出来。
谈话:想一想,生活中,你学习的知识中,也有相等的关系吗?2.预设:这辆车的速度和那辆车的速度一样ab=ba二、分析素材、理解“相等”1.借助跷跷板,理解相等与不相等。
出示课件:谈话:能用式子表示现在的关系吗?预设:40100,100span=谈话:同学们看,又来了一只熊猫,你猜会发生什么情况?预设:1.左边重、右边轻或左边轻、右边重2.平衡,一样重谈话:你能说说它们的关系吗?预设:1.两只小熊猫的重量>一只大熊猫的重量或两只小熊猫的重量span=一只大熊猫的重量2.两只小熊猫的重量=一只大熊猫的重量2.认识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小数除以整数(二)》练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小数除以整数(二)》练习题解析在小学数学的学习当中,小数除法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内容。
而小数除以整数更是其中的难点,但是只有掌握了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其他的小数除法内容。
在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中,小数除以整数(二)这一节内容,是对小学生们学习小数除法的一个挑战,但也是对他们掌握小数除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内容中的练习题解析。
1.除法原理在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除法原理,例如:若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则商的小数位数为0;若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大于除数,那么商的小数位数为被除数小数位数减去除数小数位数,等等。
掌握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过程。
2.竖式计算练习在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中,我们通常采用竖式计算法。
竖式计算需要我们对计算步骤以及数字的排列有严格的掌握。
因此,在练习题中,我们需要大量练习竖式计算,例如:12.34 ÷ 2就可以采用竖式计算法,计算过程是这样的:6.17+---------+2 | 12.3410-----2424-----因此,答案为6.17。
3.变形计算练习在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过程中,有时候我们需要将小数除法问题转换为整数除法问题,然后再进行计算。
这需要我们对小数与整数的关系非常熟悉。
例如:48 ÷ 0.4,我们可以把0.4变为4,然后再进行计算,计算过程如下:4804 | 48408080因此,答案为120。
4.综合练习综合练习就是综合运用上述知识点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在这些练习中,我们需要同时掌握多种技巧,例如:使用竖式计算法,变形计算法等等。
例如:25.6 ÷ 8,计算过程如下:3.2+-------+8 | 25.6241616因此,答案为3.2。
通过以上的题目解析,我们可以得出学习小数除法的一些技巧和要点。
在实际的学习中,我们还需要多加练习和巩固,才能更好地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六年级教师数学优秀教案5篇
六年级教师数学优秀教案5篇六年级教师数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学六年级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第九册第48~49页。
【教材简析】循环小数是学生教难准确地理解和表述的一个概念,特别是在表述其意义的一些抽象说法,学生难以理解。
教材通过除法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特征,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认识循环节、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并学习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一、做好铺垫1、拍节奏游戏师:(板书:︱__×︱这个节拍你们能拍出来吗?(学生一起齐拍掌,中断后提问)师:你们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呢?生: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这样相同的节奏拍的。
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生:要拍很多很多次。
生:要拍无数次。
师:象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生::是有限的。
【用游戏的方法导入新课,一是直观,二是引人入胜,使学生一下子便进入学习的境地。
另外,已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无限”等概念】2、找规律,猜图形。
运用抽拉教具,一次出现两个圆和一个三角形的图形。
⑴当逐个出现至第七个图形,即第三组的第一个圆圈后,提问:师:谁能猜到下面一个是什么图形吗?生:下面一个图形是“○”。
师:你是怎样想出来的的呢?生:因为这幅图形的排列顺序是有规律的,每组都有三个图形,前面两个是圆,后面一个是三角,而且是按照这样的规律重复地出项的,所以这个图形应该是第三组的第二个图形,当然是“圆形”。
师:__×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教师接着演示,让学生猜出图形)⑵出示完第12个图形,当学生猜出下面一个是“圆”时,出现了“……”。
师: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生:表示后面有很多组前面两个圆,后面一个三角,这样的图形。
师:对的。
也就是说,这幅图形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图形。
《小数的性质》教案(精选10篇)
《小数的性质》教案《小数的性质》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数的性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数的性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3、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问题解决的情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1师:夏天的天气非常炎热,孩子们你们爱吃雪糕吗?老师对学校附近雪糕的价格做了一个小调查,你们想了解一下吗?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雪糕的价格是0.5元,右边一家则是0.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师:为什么0.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性质。
(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1.教学例1比较0.1m 0.10m 0.100m的大小师:想一想括号里填上什么单位,才能使等式成立?1()=10()=100()生汇报(重点讲解:1分米=10厘米=100毫米)你能把它们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的形式吗?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演示:1分米是1/10米,写成0.1米10厘米是10个1/100米,写成0.10米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写成0.100米并板书:01米0.10米0.100米那0.1米、0.10米、0.100米之间大小有什么关系呢?3)指导看黑板:1分米= 10厘米= 100毫米0.1米= 0.10米= 0.100米4)观察比较:教师指着“0.l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标出思考箭头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你们发现了什么?5)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学数学学习9的组成教案详解
小学数学学习9的组成教案详解数学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并学习基础数学知识,其中数学学习9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好的数学教学需要有一个详细严谨的教学计划,也就是教案。
本篇文将详细讲解小学数学学习9的组成教案,以帮助教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数学教育。
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学习9的内容主要包括十以内除法及其应用。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并了解如何应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小学数学学习9的教学目标包括:1.掌握十以内的除法口诀和计算方法。
2.掌握利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才能。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好的教育保证。
以下是小学数学学习9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师应采用学生中心的授课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2.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
教师应当设置小组合作学习项目,以激励学生参与学习和互联互通。
3.教师应应用适当的教学工具,如演示文稿、白板、计算器和电脑软件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
四、教学具体流程1.教师应当在每节课之前准备好教材,教师手册和教具等教具材料,以确保教学流程的顺畅和有效性。
2.教师在开始授课时,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内容,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预备功课。
3.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
4.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基础数学概念,例如,除法口诀,十以内的算术等。
5.利用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贯彻这些基础概念。
例如,解决一些简单的购物和分配问题。
6.在学习完每个课程单元后,教师可以在课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小学数学学习9的教学评估方法:1.通过课堂互动和教学表演,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数学知识和技能。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一)数与代数领域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
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前面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及其意义的基础上迁移而来的,是以前所学的代数知方面的继续发展。
简易方程则是体现代数思维的一项重要内容。
简易方程的教学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助于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本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
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的意识与能力。
多边形的面积则有助于学生掌握面积公式,理解面积公式的意义,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本册教材安排了统计与可能性两个单元。
在统计的教学中,有助于学生了解数据搜集、整理、描述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对有关可能性的研究,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并作出合理的推断。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两个单元。
数学广角作为专门的课题学习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综合运用则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意识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假设与转化思想;经历探索用一个数和百分数表示量的多少的过程;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经历探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某些简单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以及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初步的观察、描述和分析物体位置关系及运动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好处,提高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能力;不断拓展数形结合的思维活动空间和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倒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倒数的认识》教案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二单元《倒数的认识》二、教材分析: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六、教学过程:(一)、谈话1.交流师: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关系?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呢?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吗?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
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
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对数游戏1.学习倒数的意义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 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师:4是3的4/3生:3是4的 3/4师:7是15的7/15;生:15是7的15/7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教学内容:新课标六年级上册课本P28页的例1做一做,第29页的练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倒数,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掌握求倒数的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0”没有倒数,“1”的倒数还是“1”。
小学数学《循环小数》教案讲义
小学数学《循环小数》教案讲义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循环小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课本的例8,是教学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
例9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由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了解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能力目标: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教学重难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通过生活实例、实践、观察、分析,理解什么是“循环”,进而理解什么是循环小数。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从经验中迁移,从探究中发展、从练习中巩固(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学生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生先前的经验和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我以学生身边的循环现象为导入点,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初步理解了“循环”含义,从而为进一步探究“循环小数”的意义架起桥梁。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部分的内容。
数与代数部分包括“生活中的负数”、“分数加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认识方程”、“解方程”六个单元;空间与图形部分包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四个单元;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共安排了两次数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掌握数与运算的意义,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数与算式的计算,体会数与代数的过程和乐趣,优化数与计算的学习方法,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现象;掌握简单图形的形状变化和平移变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对简单概率现象有所了解,培养公正、公平的公民意识和数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数加减法、分数乘法的计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通过方格纸、钉子板等直观方式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以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在实际情境中,对物体的方向、距离、大小等量进行估计,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表达。
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四、教学措施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和交流中学会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数学。
坚持认真备课,精心上课,耐心辅导,及时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
重视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认真辅导。
小学五年级数学苏教版第九册《小数乘小数》教案
苏教版第九册《小数乘小数》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86~87页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提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
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
难点: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回忆迁移1.提问回忆看图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求出什么问题?学生答:房间、阳台的周长和面积各多少?房间的长比阳台的长多多少?那求房间的周长怎么列式?生答:(3.6+2.8)×2=6.4×2=12.8(米)和学生一道计算出结果,结合计算过程让学生回忆小数加减、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2.列式揭题求房间的面积怎么列式?(3.6 × 2.8)阳台?(2.8×1.15)观察2道算式,想想今天我们会研究什么内容?揭题“小数乘小数”【评: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联系是新课标的一个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根据呈现的数据提出想解决的问题,并自己列式解决,这样不仅引出新知,同时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求周长的计算让学生回忆小数加减、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便于后面学习、沟通、比较、转化。
】3.类推算式是的,看这道3.6 × 2.8小数乘小数的算式,你还能想到与它有关的其它乘法算式吗?生答:36×28 、3.6×28、36×2.8、0.36×0.28等。
【评:培养学生类推、联想能力为下面学习、探究,后继学习做好孕伏。
小学数学教学备课教案模板(7篇)
小学数学教学备课教案模板(7篇)小学数学教学备课教案模板(7篇)数学既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也是可以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小学数学教学备课教案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备课教案(精选篇1)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二节。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同时加深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教学目标的确定:(1) 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2) 学会动手实验操作,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初步懂得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事物;4、教材编排的特点: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
首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过渡到运用学具实验操作观察探索总结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梯形的面积具有正迁移的作用。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通过实验操作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二、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有关特点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学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本节课特采用了讲解法、谈话法、实验法和激趣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二:小数除法的口诀及应用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二:小数除法的口诀及应用小数除法是小学数学乘法、除法的进一步拓展,它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小数除法也是小学数学较为难懂的知识之一,很多小学生都会遇到困难,但是掌握了小数除法对于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本篇文章将会介绍小数除法的口诀及应用。
一、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整数的口诀:将小数除数和被除数都乘以10,再进行整数除法,得到商后将商除以10即可。
例如:0.8÷2=?解:先让除号前后各乘以10,变为8÷20=0.4,得到商0.4,将0.4除以10,得到0.04,0.8÷2=0.4。
二、小数除以小数小数除以小数的口诀:将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10的倍数,再进行整数除法,得到商后将商除以乘数所乘的数。
例如:0.8÷0.25=?解:先将0.8和0.25都乘以100,得到80÷25=3.2,将3.2除以100,得到0.032,0.8÷0.25=3.2。
三、小数的应用小数是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数学概念,我们在使用货币、衡量物品的重量、长度、时间等很多实际事物时,都要用到小数。
下面介绍一些小数的应用:1、货币计算我们在购物时,经常需要计算商品的单价、总价、找零,这时就要用到小数。
例如:3.5元一杯奶茶,买两杯需要多少钱?解:3.5×2=7,买两杯需要7元。
2、测量长度、重量、时间等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测量物品的长度、重量、时间等,这些也需要用到小数。
例如:一根铅笔的长度是10.3cm,一张A4纸的长度是29.7cm,这些都涵盖了小数的应用。
3、分数转小数分数也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概念,在应用中有时候也要将分数转换成小数。
例如:将5/2转换成小数。
解:5÷2=2.5,5/2转换成小数为2.5。
小数除法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要掌握它的口诀及应用,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更快乐地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七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设计说明《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为打好这个基础,本设计注重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体验推理的过程。
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兴趣,经历推理过程,理解推理含义。
低年级的学生对游戏永远充满了兴趣。
首先出示双胞胎的照片,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猜想,进而引导学生了解要想猜对必须要有提示,体验所给的提示不同,所猜的结果也不一样,调动学生猜的兴趣和积极性。
然后通过猜书活动、填数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判断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推理过程,并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即推理就是我们根据已知条件获得一个结论的方法。
2.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达推理过程。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
由于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借助语言表述,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他们借助表格来推理,也可以借助连线来推理,简化了推理过程,感受思考问题方式的多样性和简洁性。
同时培养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
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清晰地表述自己在推理过程中的想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明。
最后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一部分空间让其交流、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表格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导语: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课件出示),你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汇报)生:我分不清,因为他们长得一模一样。
2.过渡:老师帮你们一下。
(课件演示)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
”现在你们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说明理由,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技巧》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技巧》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循环小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知识点,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循环小数以及如何进行循环小数的计算,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什么是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是指小数部分有一个循环的数字组成,例如1/3 =0.3333...,其小数部分是不断重复数字3,所以1/3叫做循环小数。
二、循环节循环节,也称圆括号表示法,是指循环小数中从某一位开始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
例如,1/3 = 0.3333...,其循环节就是数字3.三、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1.除法法则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可以利用除法法则来完成。
例如,计算二分之一的循环小数:用2÷1=2,然后将2作为被除数,0作为商,将0写在2的下面,用20÷1=20(0除不尽,向下一位增加),然后将20作为被除数,2作为商,将2写在20下方,继续用200÷1=200,将200作为被除数,0作为商,将0写在200下方。
由此可得,二分之一的循环小数为0.5。
2.竖式法另外一种循环小数计算方法是使用竖式法,例如计算7/12的循环小数:首先将12乘以8得到96,然后用96除以7,得7余5;将余数5乘10得到50,再用50除以7,得到7余1;将余数1乘10得到10,再用10除以7,得到1余3;将余数3乘10得到30,再用30除以7,得到4余2。
此时发现余数出现循环了,所以7/12的循环小数为0.58(循环节为2857)。
四、小结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我们可以很好地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且能够在考试中加快速度并提高准确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循环小数的计算时,一定要注重细节,如余数位置和循环节等,才能更好地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技巧。
《探究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的区别》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探究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的区别》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在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中,我们学习了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的概念。
这些概念对于我们理解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计算都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究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
什么是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呢?不循环小数,顾名思义,就是它没有循环的部分,也就是它的小数部分是纯小数,既无限不循环又无限不接近另一个数。
例如,0.5674832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循环小数。
而循环小数,则恰好相反。
循环小数指的是一个小数存在循环部分的数,这个循环部分无限重复。
例如,1/3可以表示成0.3333...的形式,这就是一个循环小数。
对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的理解可以在很多计算场景中得到应用。
例如,在测量时,如果我们需要严格控制数值,在使用小数计算时,更倾向于不循环小数,因为它可以使计算结果更为精确。
然而,当我们需要理解并计算分数时,循环小数可以使我们更加方便地表达和解释,例如用0.3333...来表达1/3。
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它们的分数形式不同。
对于不循环小数,我们可以尝试将它转化成分数的形式。
换句话说,如果输入不循环小数,并将其转化为带分数,则分数部分的分母总是1。
例如,0.375可以表示为3/8,而1.246可以表示为3 115/250,250是1的倍数。
然而,如果我们讨论循环小数,这个关系则变得更加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必须确定循环部分的长度,然后根据小数点后位数的相应数位掩蔽分数,最后进一步化简分数。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的表示,以及它们的计算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探究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之间的差别。
不循环小数是由十进制数的分数表示法而来。
我们可以使用乘法和除法操作来确定它们的分数。
例如,对于0.356,可以将其表示成356/1000的形式,然后将分子和分母都除以2,再都除以2,直到无法再整除为止,使它化为最简公分母分数。
小学数学 《1-9》教案
《1~9》教案教学内容书本P8~P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认、读、写1~9各数,会用1~9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1~9各数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表示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主题挂图和相应的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1、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2、你喜欢去动物园吗?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去参观动物园好吗?3、随着教师的引导,出示课件或挂图(动物园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图中都有谁,它们在做什么?二、探究与体验1、举例:(1)1只小熊猫、1棵大树、1只乌龟、1群小鸟、一片草丛、一幅画……(2)2只蝴蝶、2朵白云、2朵红花、2只青蛙……(3)3只小兔,3只猴子、3朵花,3条红金鱼……(4)4只蝌蚪,4只鸭子,4棵大树,……(5)5只小鸟,5片荷叶,5条金鱼,……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1~9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如:我有1本数学书、我有4支铅笔、教师里有1张讲桌……2、出示第二组实物图片。
(课本10页)(1)教师:看看谁能数出这些事物的数量,并根据数量说一句话。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物体的图片,并按数目的大小排列。
(3)全班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经历抽象出数字。
(4)教师:这个6.表示什么?们在什么地方还能用到6?谁能用6说一句话?(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在相应的图片下面出示6~9各数字。
(第一幅图有8个葫芦;第二幅图有6个哨子;第三幅图有9把勺子;第四幅图有7把小刀。
)(6)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6-9分别可以表示什么?三、练习与作业完成书本第11页第2~5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常州市怡康小学 陆 婷
“分数乘分数”这课时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后进行教学的。
就分数乘法在而言,在掌握了法则以后,计算并不复杂,况且,我执教的班级所用的教材是“现代数学”,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敢于各抒已见。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试图改变传统的“精讲多练”做法,尽力放大其法则的探究过程。
现摘录三个主要片段。
[片断一]
1.说说一张纸的
21的2
1是几分之几?谁能用算式表示? 生:21×21=41 2.学生小组活动:
(1)请你们用折的方法,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
21,把折出的 21 用斜线表示。
(2)把画斜线的几分之一看作单位“1”,再折出它的21,请把这个 21 用方格线表示。
(要求:四人小组可以商量,但折出的几分之一大家最好各不相同)
(3)把操作活动用算式表示出来,打开纸看看方格线所表示的占整个长方形纸的几
几,再
写出结果。
3、学生汇报:
(1) 折纸过程:如第一次折了长方形纸 的31 ,第二次又折了 31的21,用方格线表示的就是 31 的21。
…… (2)算式: 31×21=61 41×21=81 61×41=241 51×21=10
1 ……
4、小组讨论:
(1)读读以上这些算式,对于分数乘分数,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发现、归纳、小结,师板书:
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不变。
或: 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相乘作分子。
……
[片断二]:
1.猜一猜这些题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猜测的理由。
54×31 53×32 43×5
2 (学生猜结果,说理由: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能用你们发现的“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这个方法去计算吗?为什么?
生:不行,只有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乘才能用“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这个方法去计算。
3.为什么可以用“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的方法去计算,你能想个办法验
证吗?
(1)小组讨论方法:
(2)汇报: A 、用折纸的方法来验证:先折出一张纸的54,画上斜线;再折出54的31,画上方格,打开纸,用方格线表示的占整个图形的
154。
B 、43×52还可以用小数来验证: 因为:43=0.75 52=0.4 所以:0.75×0.4=0.3=10
3 C 、用分数意义和分数乘整数的方法来验证: 因为54里有4个51,所以:54×31=51×4×31=35141⨯⨯⨯=15
4 同理:54×32 = 51×4×31×2=352141⨯⨯⨯⨯=158 D 、还可以用54×31=154这一题来推理: 因为54×31=154 所以54×32 = 54×31×2 = 154×2 = 15
8 ……
4、小结:
同学们很了不起,想了许多办法都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作了充
分的验证。
现在谁再来说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
(片断三)
1、学生自学课本第43页“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段话。
2、自学汇报:你能读懂这段话吗?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举例,如 :65×3 = 65×13 = 2
12 ……
3、你觉得他讲得怎么样?也能举个例子吗?
4、小结:同学们说得好,凡是有分数的乘法,都可以用今天所学的法则来进行计算。
……
三、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反思本节课,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应该说都反映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我认为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投入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就应设法让其在一开始就产生探究的内在需要是非常关键的。
这就需要老师既兼顾知识
本身的特点,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已有的水平,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学生感受到眼前问题的挑战性和可探索性,从而产生“我也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经历折纸操作——合作交流——寻找计算方法这一过程,使学生发现并掌握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的计算方法。
由于在这个过程中讨论的素材都来源于学生,他们讨论自己的学习材料,热情特别高涨,兴趣特别浓厚,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我的发现”。
而自己寻找出的法则印象特别深,同时又产生了继续探究、验证两个一般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欲望。
2.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
传统教学是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片等手段,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再利用其计算法则进行大量练习,以达到“熟练生巧”的程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因此,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
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
这里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同时也关注了学生解题策略的自主选择,关注了合作意识的培养,我深信这比单纯掌握计算方法再熟练生巧肯定更有意义。
3.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经过不断的思考去获得规律的过程中,着眼点不能只是规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发现”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本课时从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去引发学生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
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概括得出“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不变,分母相乘”或“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计算方法,再由学生自己用折纸、化小数、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发现了“分数乘分数,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特殊性,以及“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
这其间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困惑之处:
如何去关注全体参与?本课时的第一阶段研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时,由于学生是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去发现规律,所以全体学生兴趣高涨,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探究的过程中去。
而到第二阶段去验证交流“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的过程中,除了用折纸法验证交流外,其余的几乎都被几名“优等生”所“占领”,虽然教师多次这样引导:“谁能听懂他的意思?你再能解释一下吗?”“用他的方法去试试看。
”但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参与其中,成了“伴学者”。
所以,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促使学生人人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还是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