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职业人格特征及培养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生职业人格特征及培养策略
作者:王红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年第23期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护生职业人格特征调查相关文献的研究,了解了优秀护理人员的人格行为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生职业人格的培养策略:重视护生入学前个性特征的筛选;做好护理职业生涯规划;塑造护生具有良好的仪表、行为举止以及较适宜的个性特征;培养护生具有稳定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为选择、培训和发展护理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护士;护生;人格行为特征;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35-0071-02
职业人格是由人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良好的职业人格一经形成,往往能使自己正确的职业观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表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积极的处世态度[1]。

护士作为一种职业群体,在长期的护理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稳定的、独有的特质模式,即护士的职业人格,护士的工作态度、行为方式及成就的获得都与人格特质有某种联系。

大量研究表明:人格是预测个体职业成就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护士职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不仅要考虑一定的专业素质,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质才能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和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护士社会职能不断增强,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完善的职业人格。

职业人格较完善的护士,不仅能在特殊的职业环境中保持自身的良好心境和平衡心态,还可为有健康问题的人们减轻压力,提供专业化指导,故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人格教育更显重要。

一、护生职业人格特征的调查情况
郝玉芳[2]对护生职业人格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加强护生在有恒性、自律性、稳定性方面的培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帮助其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并保持健康、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同时通过心理辅导、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等,增强其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切合实际、合乎常规;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沟通交流的技巧。

通过张俐[3]在对优秀护士、一般护士和普通女性作的对
比研究发现:优秀护士在I项上得分低于一般护士,而在X项上的得分高于一般护士。

表明优秀护士组具有低敏感性人格特征,能理智、客观、坚强和独立地处理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而一般护士具有高敏感性人格特征,处理问题时感情用事、缺乏耐心与恒心。

在次级人格因素方面,优秀组安详、机警、办事果断、刚毅进取,而一般组常困扰不安、缺乏信心。

与普通女性相比较,有七种因素(H,Q1,Q2,Q3,E,L,N)的差异显著,表明优秀护士组较普通女性更加冒险敢为、独立自强、当机立断、自律谨严、谦逊、顺从、坦白直率、易与人相处。

薛海波[4]比较了中专卫校护生和大专高护生的16PF因子,发现高护生的兴奋性、幻想性、实验性、紧张性因子得分高于中专护生,而怀疑性因子低于中专护生;徐琪安等调查了护校学生与一般高中女生的人格特征,结果除在C、G、Q4项上无差异外,其余13项均有差异。

表明护校学生较高中女生热情、乐群、健谈、易兴奋、顺从、谦逊、敏感、易感情用事。

同时也发现护校学生思维较迟钝、抽象思考能力较高中女生弱、天真、创新意识差、依赖性强、随群附众。

二、护生职业人格培养的策略
(一)重视护生入学前个性特征的筛选
护生是医院护理队伍的后备力量,要培养合格的护士,不仅要注重职业素质的提高,也要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

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整体护理的开展,对护士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养护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护生教育的重要目标。

通过护生入学前个性特征的筛选,了解新生的个体特质,可以促进学生与专业的良好结合,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护士。

(二)帮助护生树立恰当的护理职业理想,做好护理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理想教育是护生形成健康职业人格的核心内容之一。

有了职业理想,才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把自身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对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5]。

目前高层次护理人才由于在校期间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期间比较盲目,再加上缺乏职业情感和社会偏见,当遇到挫折或难以适应的情况时,就会使护士对所从事的职业理想发生动摇,表现出消极、悲观的职业心态,缺乏工作热情,甚至离职,造成护理专业人才流失,影响自身和专业的发展。

护理教育者应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其职业理想教育。

(三)加强护理职业情感教育,帮助护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6]。

职业态度是个人对某种职业的评价和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情感在态度的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7]。

在教学中重点强调护理服务对象是人,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与义务感要用真诚善待每一个生命“以讲文明,讲奉献”,以“爱心质量”为主题,让护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给患者以同情、体贴、关心、照顾,使患者能感受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归属温馨感。

同时教育护生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人非同于机器,机器生产了不合格零件可以报废,而护理工作若一时的闪失,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伤痛,乃至永久的致残,一时的疏忽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带来无法挽救的后果。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教训实例,给予启迪,使护生在实习中能感到作为一名护士肩负的责任重大。

(四)塑造护生具有良好的仪表、行为举止以及较适宜的个性特征
护理学的奠基人南丁格尔曾经说过:“护理是一门最精细的艺术。

”艺术需要想象力,需要情感和创造力。

就护士的职业特点而言,在遵循人们公认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中,其言行举止要求更为严格。

护士端庄稳重的仪容,和蔼可亲的态度,高雅大方、训练有素的举止,不仅构成护士的外表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内心境界与情趣。

个体较适宜的气质、性格类型以及兴趣、动机等,是其能否形成较理想护士职业人格的重要影响因素[8]。

虽然学生的性格和气质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学生处于青春期,仍有较强的可塑性,学校教育、环境因素以及社会实践均可影响和塑造其个性特征。

(五)强化临床实习,重视护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临床实习是关系到学生能否从护生成长为合格护士的关键,因此强调优秀教师带教、教师言传身教、循序渐进、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让学生对医院工作有一个良好的适应过程。

同时严格考核,让学生领会临床工作的严谨性。

考核评分标准是综合的:包括技术操作、理论知识、仪表、言行、服务态度、敬业精神等。

护士应根据病人的受教育程度及理解力,选择合适的语言来传递信息,要注意语言清晰、语调适中、语意准确、语法规范,而且要有系统性和逻辑性。

表达要简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难以理解的医学术语。

同时通过语言传递关爱和真诚的情感,良好的语言能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安慰,有益于患者的健康。

对护理工作来说,沟通有着特殊的意义,沟通交流是不断发展和复杂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也需要不断地实践。

护士只有运用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从而获得与病人有关的全面的信息,进而为病人制定出适合个人特点的护理计划。

(六)培养护生具有稳定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护理繁杂的工作环境和紧张琐碎的工作性质易使护士产生情绪问题,但其护理的对象是需要生理、心理帮助的病人,要求护士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管面对何种情形,都能沉着应对,始终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有良好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9]。

人们的社会需求只
有通过人际关系才可能获得满足。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及健康的心理,护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胜任职业的主观因素,作为护理教师应承担起培养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责任,通过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护生这方面的能力,给护生创造一个协调和谐、团结友爱的群体氛围。

在临床实习阶段因材施教,根据护生能力特长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消除护生过多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的紧张感,培养护生有较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协调好与带教老师、医生、病人及其他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七)改革课程体系
我校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以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为核心,以护理职业岗位(群)实际要求的职业素质为二级结构,以不同培养方向实际要求的能力为三级结构的花冠状护理人才培养模型。

该模型充分体现能力本位和培养优秀护士特有人格的理念。

特别注重了护理职业岗位(群)实际要求的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核心课程护理心理学、伦理学、护理学导论、护理美学、护士行为规范、礼仪、沟通技巧等课程和大量选修课、讲座的开设,为培养护士特有人格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恩昌,刘宪亮.论医学生医学职业人格培养的必要性[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1).
[2]郝玉芳,韩丽沙,牛慧君.护生职业人格特征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
[3]张俐,任辉,刘玉馥,等.优秀护士人格特征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2).
[4]涂晓辉.我国医学生人格特征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0,8(3).
[5]孟万金.职业规划:自我实现的教育生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生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
[7]李斌,刘革新.护理本科生职业态度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6,12(17).
[8]刘晓虹.护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
[9]王东耀,肖海汀,刘慧,等.国内护士心理素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M].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
作者简介:王红,女,湖南长沙人,长沙市卫生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